1. 生化池出水中的溶解氧應當控制在怎樣的水平
活性污泥是在有氮的條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將廢水中的有機物氧內化分解為無機物的方容法。因此,溶解氧的水平會直接影響到這類微生物的代謝活性,為了滿足好氧微生物對溶解氧的需要,提高處理系統的效率,必須向處理系統供氧。雖然對好氧微生物來說,水體中溶解氧越高,對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越有利,但溶解氧過高,除了能耗增加外,高速氣流使池內激烈攪動會打碎生物絮粒,並易使污泥老化。一般來說,曝氣池內的溶解氧只要大於3mg/L已足夠滿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生物處理要求,曝氣池出口處的溶解氧最好控制在2mg/L左右較為適宜。其原因如下:如果生化工藝是採用活性污泥法的話,那末活性污泥絮粒內部的溶解氧應保持在2.0mg/L以上。溶解氧過低會影響絮粒內部微生物的代謝速率,影響生化處理效果。
2. AO生化池溶氧量多少
生化池溶氧低,污泥負荷高,應加大排泥。 一般情況下鏡檢出現鍾蟲(像一口鍾)比例多就說明生化池生長情況良好;絲狀菌像一條長絲一樣。
3. 污水生化池氨氮低總氧高怎麼解決
降低曝氣量。
4. 單池容積300立方的厭氧生化池處理污水量大概多少
以一般厭氧池停留時間4h計算,單池容積300立方的厭氧生化池處理污水量大概75t/h
5. 好氧生化池的迴流比如何計算謝謝
當污水進入好氧池時,有機物濃度已很低,聚磷
菌主要是靠分解體內儲存的PHB來獲得能量供自身生長繁殖,同時超量吸收水中的溶解性磷
以聚磷酸鹽的形式儲存在體內,經過沉澱,將含磷高的污泥從水中分離出來,達到除磷的效
果.由於在好氧池中有機物濃度很低,十分有利於自養型硝化細菌的生長繁殖.好氧池混合
液在二次沉澱池中進行泥水分離,上清液排放,沉澱污泥一部分迴流至厭氧池,一部分作為
剩餘污泥經後續處理後進行處置.此工藝具有較好的除磷效果,但它的脫氮能力是依靠迴流
比來保證的,為了達到較高的總氮去除率,就必須要有較高的污泥及混合液迴流比
6. 生活污水處理採用無動力厭氧處理方式,這種方式的工藝流程是什麼需要哪些土建需要哪些設備
工藝流程一般是:格柵池——沉砂池——預處理池——厭氧池——兼氧濾池;
無動力厭氧處理方式就是常說的生化池,不需要設備,只需要生物軟填料以及碎石濾料;
土建方面的話就要看你需要達到什麼標准了,按照你的問題,我想應該是8978的三級標准,現在一般要求停留24小時,如果出水可以流入污水處理廠的話,停留12小時也是可以的,當然了,和環保局關系好的話停留8小時也勉強可以。
我現在按停留12小時給你計算的話,整個項目的成本大約是1300.00元/立方(不含征地費),但是這個不絕對,要看你所處的地域,如果你有排水總平圖的話,我可以詳細的給你出圖,當然預算也更准確。
7. 生活污水處理中如何培養厭氧好氧生化池的菌種
在工業廢水處理工程中常用培養活性污泥(菌種)的方法為: 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時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並注意水溫。 2. 按風機操作規程啟動風機,鼓風。 3. 向好氧池投加經過濾的濃糞便水(當糞便水不充足時,可用化糞池和排水溝內的污泥補充。),使得污泥濃度不小於1000mg/L,BOD達到一定數值。 4. 有條件時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種,加快培養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養運行工藝對反應池進行曝氣、攪拌、沉降、排水。 6. 通過鏡檢及測定沉降比、污泥濃度,注意觀察活性污泥的增長情況。並注意觀察在線PH值、DO的數值變化,及時對工藝進行調整。 7. 測定初期水質及排水階段上清液的水質,根據進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濃度數值的變化,判斷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優勢菌種的情況,並由此調節進水量、置換量、糞水、NH4Cl、H3PO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內時間分布情況。 8. 注意觀察活性污泥增長情況,當通過鏡檢觀察到菌膠團大量密實出現,並能觀察到原生動物(如鍾蟲),且數量由少迅速增多時,說明污泥培養成熟,可以進生產廢水,進行馴化。活性污泥的馴化步驟 1. 通過分析確認來水各項指標在允許范圍內,准備進水。 2. 開始進入少量生產廢水,進入量不超過馴化前 處理能力的20%。同時補充新鮮水、糞便水及NH4Cl。 3. 達到較好處理後,可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過10~20%,同時減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適應鞏固後再繼續增生產廢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同步監測出水CODcr濃度等指標,並觀察混合液污泥性狀。在污泥馴化期還要適時排放代謝產物,即泥水分離後上清液。 4. 繼續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直至滿負荷。滿負荷運行階段,由於池中已培養和保持了高濃度、高活性的足夠數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氣後混合液的MLSS達到5000mg/1,此過程同步監測溶解氧,控制曝氣機的運行,並進行污泥的生物相鏡檢。調試期間的監測和控制在調試及運行過程有許多影響處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進水CODcr濃度、pH值、溫度、溶解氧等,所以對整個系統通過感官判斷和化學分析方法進行監測是必不可少的。根據監測分析的結果對影響因素進行調整,使處理達到最佳效果。 1、溫度溫度是影響整個工藝處理的主要環境因素,各種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圍的溫度內生長。生化處理的溫度范圍在10~40℃,最佳溫度在20~30℃。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定溫度范圍內生存,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可大量生長繁殖。在污泥培養時,要將它們置於最適宜溫度條件下,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長速率生長,過低或過高的溫度會使代謝速率緩慢、生長速率也緩慢,過高的溫度對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2、pH值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密切相關。大多數細菌、原生動物的最適pH值為6.5~7.5,在此環境中生長繁殖最好,它們對pH值的適應范圍在4~10。而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曝氣系統中,作為活性污泥的主體,菌膠團細菌在6.5~8.5的pH值條件下可產生較多粘性物質,形成良好的絮狀物。 3、營養物質廢水中的微生物要不斷地攝取營養物質,經過分解代謝(異化作用)使復雜的高分子物質或高能化合物降解為簡單的低分子物質或低能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通過合成代謝(同化作用)利用分解代謝所提供的能量和物質,轉化成自身的細胞物質;同時將產生的代謝廢物排泄到體外。水、碳源、氮源、無機鹽及生長因素為微生物生長的條件。廢水中應按BOD5∶N∶P=100∶4∶1的比例補充氮源、含磷無機鹽,為活性污泥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營養條件。 4、懸浮物質SS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懸浮物,通過預處理懸浮物已大部分去除,但也有部分不能降解,曝氣時會形成浮渣層,但不影響系統對污水的處理。 5、溶解氧量DO 好養的生化細菌屬於好氧性的。氧對好氧微生物有兩個作用:①在呼吸作用中氧作為最終電子受體;②在醇類和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需要氧。且只有溶於水的氧(稱溶解氧)微生物才能利用。在活性污泥的培養中,DO的供給量要根據活性污泥的結構狀況、濃度及廢水的濃度綜合考慮。具體說來,也就是通過觀察顯微鏡下活性污環保泥的結構即成熟程度,測量曝氣池混合液的濃度、監測曝氣池上清液中CODCr的變化來確定。根據經驗,在培養初期DO控制在1~2mg/l,這是因為菌膠團此時尚未形成絮狀結構,氧供應過多,使微生物代謝活動增強,營養供應不上而使污泥自身產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在污泥培養成熟期,要將DO提高到3~4mg/l左右,這樣可使污泥絮體內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DO,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整個培養過程中要根據污泥培養情況逐步提高DO。特別注意DO不能過低,DO不足,好氧微生物得不到足夠的氧,正常的生長規律將受到影響,新陳代謝能力降低,而同時對DO要求較低的微生物將應運而生,這樣正常的生化細菌培養過程將被破壞。 6、混合液MLSS濃度微生物是生物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機物代謝的主體,在生物處理工藝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MLSS的數值即大概能表示活性部分的多少。對高濃度有機污水的生物處理一般均需保持較高的污泥濃度,本工程調試運行期間MLSS范圍在:4.4~5.6g/l之間,最佳值為4.8g/l左右。 7、進水CODcr濃度,進水中有機物濃度對處理影響很大。 8、污泥的生物相鏡檢活性污泥處於不同的生長階段,各類微生物也呈現出不同的比例。細菌承擔著分解有機物的基本和基礎的代謝作用,而原生動物〈也包括後生動物〉則吞食游離細菌。污水調試運行期間出現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有細菌、綠藻等藻類、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原生動物有太陽蟲、蓋纖蟲、累校蟲等,後生動物出現了線蟲。調試運行後期混合液中固著型纖毛蟲,如累校蟲的大量存在,說明處理系統有良好的出水水質。 9、污泥指數SVI,正常運行時污泥指數在801/mg左右。
8. 生化池少氧:生化池出水口溶解氧只有0.2,要如何解決
生化池內好養菌種消耗氧氣,你的溶解氧這么低,很有可能是儀器測量不準確,更換儀專器再屬測試;如果儀器沒有問題,那可能:
1、爆氣量不夠:增大鼓風機爆氣量;
2、如果鼓風機流量沒有問題,那很有可能你的爆氣盤(管)有問題,損壞或泄露等,或者就是曝氣盤不合格,出來的氣泡太大不能較好的溶於污水內,導致溶解氧濃度低。
3、生化池內污泥濃度太高,消耗溶解氧量較大,脫泥降低生化池污泥濃度,污泥濃度保持在2-3000mg/L就可以;
9. 污水生化池COD2000左右,溶解氧多少最合適
COD的高低和溶解氧沒有太大的直接關系的。厭氧肯定是0,缺氧一般是0.5以下,好氧一般是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