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革命中的污染問題
總之,到這時,環境污染已成為西方國家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公害回事故頻繁發生,公害病患答者和死亡人數大幅度上升,被稱為「公害泛濫期」①。此外,海洋污染越來越嚴重,況且又增添了放射性和有機氯化物兩類新污染源。這一切足以表明,在20世紀60--70年代,當西方國家經濟和物質文化空前繁榮之時,對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壞卻不斷加深,人們實則生活在一個缺乏安全、危機四伏的環境之中。
2. 工業廢水污染有什麼危害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人心,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沿海居民對灘塗養殖利用面積正逐年擴大。從養魚、養蝦、養蟹,到養殖更有經濟價值、更珍奇的水生動植物,這些養殖業的發展帶動了水產市場的繁榮,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飲食生活,提高了飲食水平,增加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給一部分人創造就業機會。可是,近幾年來,在我國沿海時常發生海水赤潮等海水變質現象。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氣候因素外,再就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除前面所述的兩種原因以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主要表現在:(一)與海相通的河流兩岸的造紙廠、化工廠等利用河道排放污水而流入海洋。(二)含有污染物質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傾倒河岸或河道,隨河水或漲落潮流入海洋。如2001年天津海事法院受理的河北省樂亭縣19家養殖戶狀告河北省遷安市書畫紙業有限公司等五單位灘塗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一案,就是典型的陸地工廠利用通海河道排污造成海洋污染的案例。本案19位原告都是在河北省樂亭縣王灘鎮小河子(灤河)入海口兩岸對蝦和灘塗貝類養殖區從事日本對蝦和青蛤養殖。灤河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和唐山市境內,從承德流經唐山地區的遷西、遷安、灤縣、灤南、樂亭,於樂亭縣姜各庄入海。灤河在灤縣響螳分流,進入樂亭中部的支流最終流入小河子,在王灘鎮新海庄入海,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有上萬畝蝦池及灘塗貝類養殖區。200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因灤河上游排放污水造成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部分漁業水域污染而引起養殖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事故。事故造成小河子入海口兩岸受污染水域的養殖面積共計7056.15畝,其中對蝦養殖水面面積6561.15畝,灘塗貝類養殖面積495畝。5月30日調查人員對小河子閘養殖區的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現場進行調查,結果發現67.96%的青蛤死亡,日本對蝦的平均死亡率為51%。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系唐山市灤河沿岸工礦企業向灤河排放未經達標處理的污水所致。
2005年,河北省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1176平方千米,其中,中度污染海域111平方千米,嚴重污染海域97平方千米,其餘為輕度污染。重點排污口附近海域污染嚴重,在監測的31個入海排污口中,多數存在超標排放現象,大部分排海污水指標不符合海洋功能區的水質要求。海洋生物資源呈現不同程度的衰退趨勢,魚類回遊的產卵場和索餌場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經濟魚類明顯減少且出現小型化、幼齡化。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生存環境喪失或改變、生物群落結構異常。
由於大量污染物超標超量入海,導致近年來河北省海域赤潮頻發,2001年以來發生赤潮18次,對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造成了危害。
3. 第一次工業革命有哪些發明給人們帶來了環境污染
蒸汽機
煤的大規模開采和使用,在提供動力以推動工廠的開辦和蒸版汽機的運轉,並在方便人們生權活的同時,又釋放出有害物質。18世紀末期,倫敦上空多次出現煙霧現象,造成植物死亡、晾曬的衣服變黑,即使白天也需要人工照明,甚至還造成許多居民患病或死亡。
18世紀工業化時期,倫敦污染嚴重,常被大霧籠罩,「世界霧都」因而得名。
環境污染也是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的重要禮物。
4. 工業革命給環境帶來的影響
第一,空氣污染嚴重。
第二,水體污染嚴重。
第三,動植物加速滅絕。
第四,水土流失嚴重。
第五,食物的變異。
5.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環境影響
蒸汽機(工作效率低下)的大量使用燃燒化石燃料,排出大量污染氣體,及開采化石燃料給自然環境的破壞,導致溫室效應(之前沒有所謂的溫室效應所以不存在「加劇」二字)
6.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環境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抄要是: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局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葯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總的來說就是加快環境污染的腳步,使其進一步加劇!
7. 英國工業革命對環境產生什麼影響
英國是世來界上第一個發自生工業革命的國家,以往我們都是對其高度評價。但從生態環境的視角來考察,工業革命也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環境污染。後經過長期不懈的環境治理,才改變了環境污染的狀況。在世界范圍內,英國形成了典型的「先污染,後治理」的模式。從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態典範,英國留給了值得人們深思的很多經驗和教訓。這對正處在工業化的當下中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8. 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的污染壞處。
因為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廠的大批建立,所釋放的廢氣,廢水,廢液造成嚴重污染,使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環境污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
9. 工業革命對環境的影響
對環境的影響:
1、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的煤炭總量飛速下降;以及石油,天然氣(沼氣)等同上。
2、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3、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以往我們都是對其高度評價。但從生態環境的視角來考察,工業革命也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環境污染。後經過長期不懈的環境治理,才改變了環境污染的狀況。
在世界范圍內,英國形成了典型的「先污染,後治理」的模式。從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態典範,英國留給了值得人們深思的很多經驗和教訓。這對正處在工業化的當下中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9)工業革命廢水污染環境的影響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
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歐美各國逐漸加強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國在1747年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建築橋梁的工程專科學校,後來各國紛紛仿效,設立各種工程學校,或在大學里添設專門的工程課程,進而發展為工學院,科技教育發達起來。
10. 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分別對環境有哪些破壞
第一次來工業革命以空氣污染為主自,主要是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粉塵與含硫氣體等等。
第二次工業革命增加了水污染,除了空氣污染,水質破壞比以前嚴重得多。
第三次工業革命又增加了輻射污染,即核污染與電磁波污染。但是比較而言,此次工業革命對環境的關注大為增強。對環境污染已加強控制,環境治理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