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是什麼時候有蒸餾酒技術的
「所謂「「溜酒」(即蒸餾酒),先秦時代尚未之有。有之,則自唐代始。法萊《世界風俗·酒》載:「中國釀酒,遠在基督紀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紀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竊飲之。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其非蒸餾酒無疑。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二《谷部》雲:「燒(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人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以「溜酒」起於元代,太遲,亦有問題。「溜酒」之名,早已見於唐詩。《荔枝樓對酒》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唐詩亦有「久聞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長安」之句,可見唐代已有蒸餾酒。(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1、蒸餾酒始創於元代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作於1331年。故十四世紀初,我國已有蒸餾酒。但是否自創於元代,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說明。
2、蒸餾酒元代時外國傳入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 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 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 。章穆的<飲食辨>中說: 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傳其法於中土 。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 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 ,<<黑龍江釀酒>>,1978年)。
❷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蒸餾酒
蒸餾。
考古中,人們在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圓型遺存,乍一看,有點像水井。考古學家最後定論,這是目前可以確定的中國最早的生產蒸餾酒的實物。
當年在基座上架著巨大的天鍋,天鍋分上下兩層,下面的鍋里裝酒母,上面的鍋里裝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氣體被上面的冷水冷卻,凝成液體,從管道流出,這就是蒸餾酒。
(2)我國的蒸餾酒及燒酒出現於哪個時代擴展閱讀:
提純其實就是提高酒精度,古代也是通過蒸餾的方法,提高酒精度,去除雜質。在水井坊的考古證實,中國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餾酒釀造技術,傳統工藝採用俗稱天鍋的蒸餾器來完成。
在我國古代,由於歷史悠久,地域不一,留傳下的蒸餾酒的名稱很多,但古代文獻中所說的」白酒"這一名稱卻不是指蒸餾酒。前面已說過它是一種釀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現代,才用白酒代表經蒸餾的酒。
我國古代文獻中蒸餾酒的稱謂主要有:燒酒、燒春,始用於唐代,但是唐代所說的燒酒,燒春是否指蒸餾酒還有爭論。宋代以後,燒酒、燒春才是真正的蒸餾酒。
❸ 我國哪個歷史時期出現了蒸餾酒
唐朝時期,我國除了自然發酵的葡萄酒,還有葡萄蒸餾酒,也就是白專色白蘭地,即出現了燒酒屬。燒酒利用酒精與水的沸點不同,蒸烤取酒。蒸餾酒的出現,是釀酒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唐太宗在破高昌國時,得到過西域進貢的蒸餾酒,故有「唐破高昌始得其法」「用器承取滴露」的記載,說明唐代已出現了燒酒。
唐朝時期,我國西北和西南兩大地區幾乎同時出現白酒蒸餾技術。因此,在唐代文獻中,出現了燒酒、蒸酒之名。
❹ 蒸餾酒技術哪年傳入中國
蒸餾酒技術是在元朝時期傳入中國的。當時,蒙古人遠征中亞、西亞和歐洲,使得西方的蒸餾酒法傳入中土。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蒸餾酒❺ 蒸餾酒技術哪年傳入中國
蒸餾酒技術是元代傳入中國的,元朝時期的歐亞征服,才令蒸餾器傳入國內,才出現蒸餾酒技術,不過蒸餾酒也並沒有普及,直到清朝之後才開始被推廣。
在蒸餾器傳入之前,國內一直都是發酵酒,最高也只能達到18度左右,也就是現代的黃酒。要知道秦朝才出現酒麴釀酒,漢朝才有明確的酒麴、穀物配方,知道唐宋時期黃酒也趨於完善,出現了「花雕」「女兒紅」「狀元紅」等歷史名酒。
釀造原理及過程:
蒸餾酒是把經過發酵的釀酒原料,經過一次或多次的蒸餾過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蒸餾酒的製作原理是根據酒精的物理性質,採取使之汽化的方式,提取的高純度酒液。因為酒精的汽化點是78.3℃,達到並保持這個溫度就可以獲得汽化酒精,如果再將汽化酒精輸入管道冷卻後,便是液體酒精。
❻ 蒸餾酒技術哪年傳入中國
比較認同的說法是元代,元朝時期的歐亞征服,才令蒸餾器傳入國內,才出現蒸餾酒技術,不過蒸餾酒也並沒有普及,直到清朝之後才開始被推廣。
在蒸餾器傳入之前,國內一直都是發酵酒,最高也只能達到18度左右,也就是現代的黃酒。要知道秦朝才出現酒麴釀酒,漢朝才有明確的酒麴、穀物配方,知道唐宋時期黃酒也趨於完善,出現了「花雕」「女兒紅」「狀元紅」等歷史名酒。
蒸餾酒技術的發展
蒸餾器傳入後,有了蒸餾酒技術,但也一直以低度發酵酒為主,蒸餾酒被認為是嘗鮮的「洋玩意」,直到清朝以後,蒸餾酒才逐漸被推廣,改革開放以後,蒸餾酒迅速佔領主導地位,並命名為「白酒」,所以蒸餾酒技術從元代開始,但真正被推廣還是清朝以後,並且在建國以後才成為主導。
❼ 蒸餾酒的技術是什麼時候,哪裡發明的
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版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權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❽ 蒸餾酒起源於哪個朝代
蒸餾酒起源於元朝。
元朝時期出現了燒酒的名字,而且有適合飲用酒類的器皿以及飲酒時的詩歌等等,經過蒸餾後的酒類起初飲用起來口感辛辣但過後就會感覺到甜味,注意蒸餾酒飲用的量不可過多,否則容易出現罪醉人的情況。蒸餾酒除了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放入水果後製作成果酒。
蒸餾酒是乙醇濃度高於原發酵產物的各種酒精飲料。白蘭地、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金酒、龍舌蘭和中國的白酒都屬於蒸餾酒,大多是度數較高的烈性酒。
製作過程為先經過釀造,後進行蒸餾後冷卻,最終得到高度數的酒精溶液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