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是怎樣釀酒的
在遠古時代,我國的先民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後加以仿製。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於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後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在距今約7350年前的我國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糧食堆積100立方米,摺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這說明當時可能有了穀物釀酒。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又雲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認為最初的穀物釀酒不是有意製造的,是無意中發現的,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穀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到了殷商,我國已擺脫酒的原始釀造,開始進入制曲釀酒的階段。《尚書》載:「著作酒醪,爾惟曲櫱。」曲櫱就是酒麴,是制酒的糖化發酵劑。這就是說在距今3200多年前,我國已經成熟地用酒麴來釀酒了。酒麴釀酒,將糖化與發酵兩過程合為一體,被稱為「復式發酵法」,一直是我國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穀物釀酒技藝的源泉,又是世界釀酒史上的空前創造。有關專家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後,貯藏穀物的方法粗放。天然穀物受潮後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穀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櫱,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櫱和天然酒,並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於是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制曲釀酒法,一般以稻米、大小麥、高粱等穀物為原料,通過蒸煮使穀物糊化,利用麴黴、酵母的代謝作用制曲,最後將曲料進行發酵便造出了酒。秦漢以來,我國的制曲釀酒技術不斷取得成就。《禮記·月令》中提到了用曲造酒的六點注意事項:「秫稻必齊,曲粟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要求造酒用的穀物必須成熟,投曲必須及時,浸煮時必須保持清潔,造酒用的水質必須要好,器皿必須用優良的陶器,火候必須適宜,這其實也是對我國古代釀酒技術的科學總結。漢代由於制曲技術的發展,可以利用不同的穀物制曲,從而增加了酒的品種。北魏的《齊民要術》專門講了制曲釀酒的方法,列舉的12種制曲法中,有兩種是碎塊的散曲,有10種是餅狀曲,這些餅曲至今仍是釀造高粱酒最常用的曲。唐宋時期,制曲技術進一步發展,酒的品種更多了。北宋時還出現了一部論述造酒的專著——《北山酒經》。
西方各國的主要穀物酒,長期沿用麥芽糖化加酵母的酵造法。直到19世紀90年代,法國人卡爾邁特由我國引進酒麴,應用於酒精生產上,名日「阿米諾法」,才突破了西方以麥芽糖化劑釀酒的傳統工藝。
⑵ 名酒水井坊的由來
600餘年前,承天府恩澤,俯覽錦江,水井街酒坊在古成都城中心水井街開窖建坊,引岷江上游水,前庭當壚、後庭釀酒,是古代釀酒作坊與酒肆的典型實例,堪稱「第一坊」。
水井街酒坊歷代大酢師恪守坊間養窖古訓,悉心養護酒坊。至今完整保留的古窖池,印證了水井坊600餘年不間斷生產發展的足跡。加之兩河交匯處的獨有氣候環境,讓古窖池中數以萬億計的釀酒古微生物菌群600餘年繁衍至今。
水井坊遺址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完整、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獨創性的酒坊,作為中國白酒的源頭,其史學價值堪與「秦始皇兵馬俑」媲美,並被國家有關部門譽為「中國白酒第一坊」。坊間數百年來酒坊與技藝流傳並存至今,是活著的文物,被譽為「中國白酒的一部無字史書」。
(2)水井坊遺址蒸餾擴展閱讀
水井坊的釀造工藝:
600餘年前水井街酒坊的傳統蒸餾工藝是採用「天鍋」來完成。這其中包括了蒸餾、摘酒、觀火等環節,摘酒時,要根據對酒質的特殊口感,邊接酒邊品嘗。按分段的形式摘取各等級的酒。水井坊的釀酒師們在這幾道關鍵環節上都有著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技藝,歲月的歷練使他們擁有一套精湛的摘酒技巧。
經過蒸餾的酒糟,需轉移至晾堂進行攤晾。攤晾的目的是使出甑的酒糟迅速冷至適合釀酒微生物發酵的入窖溫度。
歷經上述嚴苛的制酒流程與工藝,水井坊酒還需要經過多次的過濾去雜,方能進入最終的現代化灌裝線。
⑶ 酒是誰最先釀造出來的
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國人就做出了一種叫酒麴的原料,用它釀出來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綿長。幾千年來,酒麴一直是中國酒釀造的秘訣。現今,並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們的祖先究竟是怎樣釀造出美酒的。
在成都市區有兩條古代人工開鑿的河流——府河和南河,兩河交匯處有一座合江亭,亭子附近是一條長不足5里,寬不過5米的街道———水井街。20世紀末,一個不大的改擴建工程使水井街名揚天下。
1998年8月,一個酒廠准備對位於水井街19號一個普通院落內的配製車間進行擴建改造,當時挖出了很多碎瓷片,從瓷片的文字上來看,估計是明代的。
1999年3月,考古隊進入現場,開始發掘工作,很快就發掘出了一個清代的酒坊遺址,隨後又在清代遺址的下面,發現了明代的酒坊遺址。
水井坊的考古發掘讓人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國人釀酒的全過程。
在水井坊一共發現了4處灶坑遺址,其中兩個是近代灶坑,兩個是清代灶坑。
蒸煮糧食,是中國人釀酒的第一道程序,糧食拌入酒麴,經過蒸煮後,更有利於發酵,在傳統工藝中,半熟的糧食出鍋後,要鋪撒在地面上,這是釀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攪拌、配料、堆積和前期發酵的過程。晾曬糧食的地面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遺址一共發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疊。晾堂旁邊的土坑是酒窖遺址,就像一個個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發掘出了8口酒窖,內壁和底部都用純凈的黃泥土塗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
酒窖里進行的是釀酒的第三道程序,對原料進行後期發酵。
經過窖池發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濃度還很低,需要經進一步的蒸餾和冷凝,才能得到較高酒精濃度的白酒,傳統工藝採用俗稱天鍋的蒸餾器來完成。
人們在清代層面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圓型遺存,乍一看,有點像水井。考古學家最後定論,這是目前可以確定的中國最早的生產蒸餾酒的實物。當年在基座上架著巨大的天鍋,天鍋分上下兩層,下面的鍋里裝酒母,上面的鍋里裝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氣體被上面的冷水冷卻,凝成液體,從管道流出,這就是蒸餾酒。
人們以此推斷,在清代,這里生產的就是蒸餾酒,而且技術已經和現代釀酒技術十分接近。專家對水井坊幾口老窖池的微生物進行了檢測,分離到紅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證實,中國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餾酒釀造技術。
中國的蒸餾酒分為濃香型、清香型和醬香型等等,水井坊釀造的酒屬於濃香型白酒,是中國蒸餾酒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它在釀造技術上最大的特點是用泥窖釀酒,成為中國釀酒工藝中一個特殊的門類。它的發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這里才能產生非常好的濃香型的酒。
由於目前發掘的面積有限,第三層以下還沒有深挖,因此,在遺址的下面很可能還埋藏著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遺址,不同歷史層面的廢棄、啟用的真相也許會在未來的進一步發掘中給我們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
⑷ 武松如何識別酒里有毒,如何結識菜園子張青
當時的酒度數低,白酒也叫燒酒,有的地方叫做「燒刀子」。從酒具的發展上,回可以看到答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燒酒出現後,酒具越來越小,以前「大碗喝酒」的現象少了,酒杯、酒盅越來越多。以前大口大口地喝酒,變成小口小口地抿酒。從這個現象上判斷,武松當年喝的應該不是燒酒。所謂燒酒,是釀酒技術更新後的產物,這種技術指的就是蒸餾技術,蒸餾技術可以大大提高酒精濃度。因此,燒酒、白酒之類高酒精濃度的酒,也被稱為 「蒸餾酒」。所以,武松當年連喝18碗的酒,肯定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或燒酒。
蒸餾酒技術何時在中國出現,目前缺乏明確的定論。但是,專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蒸餾酒技術在中國的出現,不會早於元代。一般比較通行的意見認為,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把阿拉伯人的蒸餾技術帶到了中國。2000年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四川成都「水井坊」遺址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給中國的蒸餾酒技術提供了一個考古學上明確的上限,元末明初。到目前為止,考古學還沒有在中國境內發現比之更早的蒸餾酒技術。從這個結論出發,北宋時期的武松喝的肯定不是蒸餾酒,換句話說,武松18碗喝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