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邊露營注意事項
海邊露營注意事項大全,是去海邊沙灘露營的朋友們必須要知道的。包括怎麼選搭棚地,如何取淡水,露營裝備有哪些等等。下面我為大家介紹詳盡的海邊露營注意事項大全,供參考。
海邊露營需要什麼裝備?
1、帳篷:選擇結構穩定、重量輕、抗風、防雨性能較強、低透氣孔的雙層帳篷為佳。
2、睡袋:羽絨或鵝絨睡袋輕便,保暖效果好,但前提是必須保持乾燥,人造真空綿睡袋更適合有些潮濕的地方
3、防潮墊:隔寒隔潮。最簡單的是發泡防潮墊,鋁膜、耐磨層、波浪式任選。自動充氣墊性能更好,只要你背得動。
4、背包:背包構架應符合自己的身體結構,並有舒適的背負系統
5、雨具:防水透氣面料的沖鋒衣最好,不要帶很厚的橡膠雨衣。
6、照明用具:營燈(分電營燈和氣營燈兩種)、頭燈、手電筒。
7、野炊用具:鋒利的多功能折刀、餐具。
8、衣服:換洗的衣服和拍照的美衣。防雨防風的外衣,能下水的泳衣。
9、救生箱:感冒葯、腹瀉葯、防蚊蟲噴劑、紗布、膠帶、綳帶。
10、水和食品:熱量大的肉類、糖類、脂類、鹽。
11、鞋:沙灘鞋或可下水的拖鞋。
12、蚊香:海邊的蚊子不會少,不想被咬的話就拿上蚊香或滅蚊劑吧。點蚊香要注意防火,最好是採用鐵盒將蚊香裝於裡面,用透氣孔來散發蚊煙,不要留火種於外。
13、硫磺:在人跡罕至的沙灘和海邊露營,水、草叢、灌木、沙丘中經常有蛇出沒,帶上硫磺的話可以防止被害。在選擇好露營地後,要用硫磺在露營地四周進行噴撒,防止有海蟲類進入露營地傷害自己。
14、殺蟲劑:在沙灘附近的草地,最大的危險可能是螞蟻,要確定草地時候有螞蟻,可放塊甜點心觀察一下,如果有很多螞蟻一定要換個地方。
海邊露營要注意什麼?
1、海邊露營地如何選擇?歷史潮位最高點3米以外,在浪泳及潮水無法到達地帶。地勢平坦地帶,四周地勢要矮於架設帳篷地帶,在雨水無法淹到地帶,不得選擇山溝地帶。無草、無樹離草樹木1米5以外為最佳,在有害動物、害蟲難以侵害地方。遠離高台,防止夜間出行危險。選擇地帶要上方無石頭或其他危險不可以掉下傷害的地方,最好四周為平坦地。
2、帳篷內、外四周要用石頭或其他東西將帳篷加以固定,防止大風。
3、夜間出入帳篷要預先製造一定的聲響,驚動帳篷周圍的有害物質,防止被突襲。
4、夜間出入帳篷是要先用燈光進行檢查,防止危險。
5、受潮帳篷要等到帳篷上水份充分乾燥後才受圈,防止發霉損壞。
6、雨季露營時在選擇露營地帶要特別加以注意,在土質山坡地帶要注意山體滑坡及山洪。
7、在沙灘玩耍,對相機等精密電子器材的損害是非常大的。最好准備一個密實袋,不用的時候將手機相機等放進去,隔絕富含鹽分的空氣的侵蝕。在海邊,你即使不下水游泳,吹上幾小時海風,你也會覺得渾身粘乎乎的,所以照完相後最好用濕紙巾將機身擦試干凈。還要注意防止細小的沙礫粘到機身上。
8、如果在沙灘點篝火,要先挖一個沙坑,可以避免海風將灰燼吹得四散,污染環境還容易走火。點火的地方一定要遠離帳篷,並在營地下風位置。點完火堆的垃圾,第2天要鏟走,否則會把沙灘糟蹋得很難看。
9、如果帶上一包白米,自己動手在沙灘尋找一些貝類和魚蟹,熬一鍋清甜的海鮮粥,樂趣無窮。在煲粥的火堆里,用錫紙包上幾個甜玉米或馬鈴薯,這頓消夜會很豐富了。
10、在海邊,如沒有脫鹽劑,可以用鍋煮海水來收集蒸餾水的方法使海水淡化。煮海水時,在鍋蓋內側貼上毛巾,將蒸餾水的水珠吸附在毛巾上,然後再擰在大貝殼或其它容器內。這樣反復製作,就可得到所需要的淡水。
11、冬季,可將海水放在一個容器中凍結。當海水凍冰時,大部分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就會結晶而離水,因此,冰塊基本上是淡化的。而將未凍冰的水,即濃鹽水在鍋里加熱,熬干後可得結晶鹽,再展於紙上,除去苦分,即得食鹽。
12、露營休息離不開水,近水是選擇營地的第一要素。在選擇營地時應選擇靠近溪流、湖潭的地方,以方便取水。但也不能將營地扎在河灘上,有些河流上游有發電廠,在蓄水期間河灘寬、水流小,一旦放水或者下暴雨,都有可能發生漫灘,一定要注意防範。
13、選擇近村是在萬一出現緊急情況時可以向村民求救。另外,近村其實也是近路,即接近道路,方便隊伍隨時轉移出山。
14、在一些山谷、河灘上扎營時,選擇一處背風的地方,尤其重要。背風時用火更方便,也更安全。如果需要居住兩天以上時,最好選擇背陰處扎營,比如,在大樹下面及山的北面,最好是朝照太陽,而不是夕照太陽。這樣,如果在白天休息,帳篷里就不會太悶熱。
15、扎營時不能將營地扎在懸崖下面,這樣很危險,一旦山上刮大風時,有可能將石頭等物刮下,造成傷亡事故。
16、防雷,在雨季或多雷電區,營地絕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樹下或比較孤立的平地上。那樣很容易招致雷擊。
17、如果天氣預報露營當晚有可能下雨,就應當對營地及帳篷進行必要的防雨處理,除選擇好營地外,需要挖泄洪溝,加固帳篷並增強防雨性能,如可以在帳篷外加蓋防雨塑料布、雨衣,將各種旅行用品放置在帳篷中等。
18、扎帳篷前,應該先將選好的營地打掃干凈,清除石塊、矮灌木等各種不平整、帶刺、帶尖物的任何東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為了方便住宿、就餐、娛樂,還應該將營地分區,如帳篷宿營區、用火區、取水區、就餐區、娛樂區、衛生區等。
19、布置帳篷露營區時,應該注意:所有帳篷應是一個朝向,即帳篷門都向一個方向開、並排布置。帳篷之間應保持不少於1米的間距,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盡量不系帳篷的抗風繩,以免絆倒人。必要時可以在帳篷區外用石灰、焦油等刺激性物質圍帳篷畫一道圈,設置警戒線,避免蟲蛇等爬行動物的侵入。
20、在布置其他幾個分區時,應該注意,用水區應在溪流及其河流上分上下兩段,上段為食用飲水區,下段為生活用水區。21、就餐區應緊挨用火區,以便燒飯做菜及就餐,這個區域要與帳篷區有一定的.距離,以防火星被風吹起而燒著帳篷。燒飯的地方最好選擇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挖灶建灶,拾來的柴火應當堆放在活動區外或上風口處。
22、活動及娛樂區應在就餐區的下風口處,以防活動的灰塵污染餐具等物,並距離帳篷區應在15~20米,以減少對早睡同伴的影響,同時注意清理場地里絆腳、碰頭的東西,以免發生意外事故。
23、海水游泳的情況比河水湖水更復雜。沒開發的浴場可能會有看不到的石頭,要小心。有時水下沙灘會有「坑」,水性一般的人最好在齊胸的水域,結伴遊泳。
24、燒烤是很適合沙灘的,煮食海鮮也很好,但一定要吃新鮮的。蛤蜊螃蟹皮皮蝦等海鮮用水煮,無需調料,水開即熟。燒烤的話要注意材料。饅頭和肉串雞翅在炎熱夏天半天就會變味,最好在飯前再買。火腿腸保存的比較久。
25、防曬很重要,建議用有防曬功能的遮陽傘(有銀色塗層的)或穿長袖衣服,擦防曬霜更好,記得游泳或大量出汗後別忘了補擦。
B. 珍珠剛從貝殼里拿出來怎麼清洗可以發亮
1、用擦眼鏡或照相機鏡頭的柔軟絨布沾清洗劑擦拭,鏡頭紙也可的。
2、清洗劑一般選用礦泉水、蒸餾水、無水酒精或熱開水。
3、如果污損比較嚴重,就用20%的鹽水浸泡1小時,再在清水中浸泡10分鍾再用軟紙或軟布擦拭。
C. 下列變化屬於物理變化的是() A.穀物釀酒 B.礦石煉成金屬 C.貝殼燒制石灰 D.用蒸餾
A、穀物釀酒有新物質酒精生成,屬於化學變化. B、礦石煉成金屬有新物質金屬單質生成,屬於化學變化. C、有貝殼煅燒制石灰新物質氧化鈣、二氧化碳生成,屬於化學變化. D、石油的分餾是利用各成分沸點的不同加以分離的,沒有新物質生成,屬於物理變化. 故選D. |
D. 螃蟹殼的化學成分
螃蟹殼的化學成分與其他的貝殼類生物和蝦基本相同,都是碳酸鈣。
河蟹的生長過程是伴隨著幼體蛻皮、仔幼蟹或成螺蛻皮進行的,幼體每蛻一次皮就變態一次,也就分為一期。從大眼幼體蛻皮變為第一期仔蟹始,以後每蛻皮一次殼它的體長,體重均作一次飛躍式的增加,從每隻大眼體6—7mg的體重逐漸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蛻殼數十次,而每蛻一次殼都是在渡過一次生存大關。
河蟹蛻殼時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蛻殼過程中質量明顯增加,在以後的生長中,水分的失去卻是緩慢的,並逐漸為組織生長所代替,河蟹生長的速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水溫和餌料的制約。通常,早期幼蟹蛻殼次數較為頻繁,剛入湖泊的大眼幼體,以後每隔5—7天,7—10天相繼蛻殼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隨著不斷生長,蛻殼間隔時間逐次延長,如果環境條件不良,蛻殼生長停止,這也是同齡個體、在不同條件下體型相差懸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長與水體、餌料中的鈣、磷關系密切。有關試驗表明,剛蛻殼的軟殼蟹,體重比未蛻殼前增加30%—40%,這段時間多則1小時,少者數分鍾,依靠鰓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無機鹽類。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軟殼蟹1—2天殼就變硬。如果放入蒸餾水中飼養軟殼蟹,河蟹在水體中吸收鈣離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飼料中鈣和磷的能力強。河蟹蛻皮前夕要求殼中鈣總量與體內鈣的總量相等,同時河蟹體中的磷總量是殼中含磷的52.2倍。
如果偶是由於環境污染等方面可能導致其脫殼,但是不好意思,不了解怎樣用外力促使其脫殼
E. 化石什麼
化石
【基本知識】
·化石的概念
化石(Fossil)存留在岩石中的動物或植物遺骸。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軟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蝕殆盡,而只留下抵抗性較大的部分,如骨頭或外殼。它們接著就被周遭沈積物的礦物質所滲入取代。許多化石也被覆蓋其上的岩石重量壓平。
化石(讀音:hua shi),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岩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詞源
化石(英文:Fossil)一詞來自拉丁語「fossilis」,意思是挖出來。大多數化石是史前生物的能保存下來的堅硬部分,而且這些生物是在化石採集地區生存的。
【古人說法】
在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的早期,某些希臘學者曾被在沙漠中及山區有魚及海生貝殼的存在所大大迷惑。公元前450 年希羅多德(Herodotus)注意到埃及沙漠,並正確地認為地中海曾淹沒過那一地區。
公元前400 年亞里士多德就宣布化石是由有機物形成的,但是化石之被嵌埋在岩石中是由於地球內部的神秘的塑性力作用的結果。他的一個學生狄奧佛拉斯塔(Theophrastus)(約公元前350 年)也提出了化石代表某些生命形式,但是他認為化石是由埋植在岩石中的種子和卵發展而成的。斯特拉波(Strabo)(約公元前63 年到公元20 年)注意到海生化石在海平面之上的存在,正確地推斷,含有該類化石的岩石曾受到很大的抬升。
在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人們對化石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人們或者解釋為自然界的奇特現象,或者解釋為是魔鬼的特別的創造和設計以便來迷惑人。這些迷信以及宗教權威們的反對,妨礙了化石研究達數百年。大約在15 世紀初,化石的真正起源被普遍接受了。人們懂得了化石是史前生物的殘體,但仍然認為是基督教聖經上所記載的大洪水的遺跡。科學家與神學家的爭論大約持續了300 年。
文藝復興時期,幾個早期自然科學家,著名的達芬奇論及到化石的問題。他堅決主張,洪水不能對所有化石負責,也無法解釋化石出現在高山上。們肯定地相信,化石是古代生物無可置疑的證據,並認為海洋曾覆蓋過義大利。他認為,古代動物的遺體被深埋在海底,在後來的某個時候,海底隆起高出海面,形成了義大利半島。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化石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並形成一門科學。從那時起,化石對於地質學家越來越重要了。化石主要發現於海相沉積岩中,當海水中沉積物如石灰質軟泥、沙、貝殼層被壓緊並膠結成岩時,就形成了海相沉積岩。只有極罕見的化石出現在火山岩和變質岩中。火山岩原來是熔融狀態,它的裡面是沒有生命的。變質岩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化而形成的,使得原始的岩石中的化石一般都化為烏有。然而,即使在沉積岩中,所保留下來的記錄也只是史前動植物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考慮到形成化石這一過程所需要的苛刻條件,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沉積岩中所保留下來的也只是史前動植物的很小一部分。
【形成條件】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地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演變過程】
人們已知道,由附近火山落下的火山灰曾覆蓋過整片森林,在森林化石中有時還可見到依然站立的樹,以很好的姿態被保存下來。流沙和焦油瀝青通常也能迅速把動物掩埋起來。焦油瀝青的行為好像一個捕獲野獸的陷阱,又象防腐劑能阻止動物堅硬部分的分解。洛杉磯的蘭喬•拉•布雷(Rancho laBrea)瀝青湖由於在其中發現許多骨化石而聞名了,在其中發現的骨化石包括長著銳利牙齒的野豬、巨大的陸地樹懶以及其它已經絕滅的動物。在冰期生存的某些動物的遺體被凍結在冰或凍土之中。顯然,被冰凍的動物有的可以保存下來。
雖然地球上曾有眾多的人們並不知道的生物生存過,而只有少數生物留下了化石。然而,使生物變成化石的條件即使都滿足了,仍然還有其它原因使得某些化石從未被人們發現過。例如,很多化石由於地面剝蝕而被破壞掉,或它的堅硬部分被地下水分解了。還有一些化石可能被保存在岩石中,但由於岩石經歷了強烈的物理變化,如褶皺、斷裂或熔化,這種變化可以使含化石的海相石灰岩變為大理岩,而原先存在於石灰岩中的生物的任何痕跡會完全或幾乎完全消失。還有很多化石則存在於無法獲得來進行研究的沉積岩層中,也還有很好出露於地表的含化石的岩石分布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卻沒有進行地質學研究。另外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是,可能由於生物的殘體變成碎片或保存得很差,而不能充分顯示出該生物的情況。
再者,當我們向過去回溯的時間越古老,化石記錄缺失的時間間隔越長。岩石越老,受到破壞性力量的機會就越多,化石也就越加不可辨認。而且由於較古老的生物和今天的生物不同,因而對它們進行分類就很困難,這一情況使問題進一步復雜化了。然而,盡管如此,大量保存下來的生物化石仍為我們認識過去提供很好的記錄。
動物和植物變成化石可以通過很多不同途徑,但究竟通過哪種途徑,通常取決於:
(1)生物的本來構成
(2)它所生存的地方
(3)生物死後,影響生物遺體的力。
大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生物殘體的保存有四種形式,每一種形式取決於生物遺體的構成或者生物遺體所經歷的變化。
生物的本來的柔軟部分只有當它被埋在能夠阻止其柔軟部分分解的介質中時,才能得以保存。這種介質有凍土或冰,飽含油的土壤和琥珀。當生物在非常乾燥的條件下變成木乃伊,也能保存它的身體上本來的柔軟部分。這種情況一般只發生於乾旱地區或沙漠地區,並且在遺體不被野獸吃掉的情況下。
大概動物柔軟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在這兩個地區的凍原上發現的大量的凍結的多毛的猛獁遺體——一種絕滅的象。這些巨獸有的已被埋藏達25000 年。當凍土融解,猛獁的遺體就暴露出來。也有些屍體保存得很不好,當它們暴露出來時,其肉被狗吃了,其長牙被象牙商倒賣。猛獁象的毛皮現在在很多博物館展覽,有的把猛獁象的肉體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身體的柔軟部分在東波蘭的飽含油的土壤中也發現到,在這里有保存很好的一種絕滅的犀牛的鼻角、前腿和部分皮。在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的洞穴中和火山口裡發現了地樹懶的天然形成的木乃伊。這里的極端乾燥的沙漠氣候能夠使動物的軟組織在腐爛之前就全部脫水,並能保存部分的皮、毛、腱、爪等。
生物變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尋常的一種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蟲可被某些針葉樹分泌出的粘樹膠所捕獲。當松脂硬結後並進一步變成琥珀,昆蟲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蟲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顯微鏡下研究它的細毛和肌肉組織。
雖然生物體的軟組織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化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對罕見的。古生物學家更經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
生物體上的硬組織也能被保存下來。差不多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擁有一些硬部分,例如蛤、蚝或蝸牛;脊椎動物的牙和骨頭;蟹的外殼和能夠變成化石的植物的木質組織。生物體的堅硬部分由於是以能抵抗風化作用和化學作用的物質構成的,所以這類化石分布的較普遍。無脊椎動物例如蛤、蝸牛和珊瑚等的殼是由方解石(碳酸鈣)組成的,其中很多沒有或幾乎沒有發生物理變化而被保存下來。脊椎動物的骨頭和牙以及許多無脊椎動物的外甲含有磷酸鈣,因為這種化合物抵抗風化作用的能力非常強,所以許多由磷酸鹽組成的物質也能保存下來,如曾發現一枚保存極好的魚牙。由硅質(二氧化硅)組成的骨骼也具有這種性質。微體古生物化石的硅質部分和某些海綿通過硅化而變成化石。另一些有機物具有幾丁質(一種類似於指甲的物質)的外甲,節足動物和其它有機物的幾丁質外甲可以成為化石,由於 它的化學成分和埋葬的方式,使這種物質以碳的薄膜的形式而保存下來。碳化作用(或蒸餾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後在緩慢腐爛的過程中發生的,在分解過程中,有機物逐漸失去所含有的氣體和液體成分,僅留下碳質薄膜。這種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過程相同。在許多煤層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碳化植物化石。
在許多地方,植物、魚和無脊椎動物就是以這種方式保存下它們的化石。
有些碳的薄膜精確地記錄了這些生物的最精細的結構。
化石還可以通過礦化作用和石化作用而保存下來。當含礦化的地下水把礦物沉澱於生物體的堅硬部分所在的空間時,使得生物的堅硬部分變得更堅硬、抵抗風化作用的能力更強。較普通的礦物有方解石、二氧化硅和各種鐵的化合物。所謂置換作用或礦化作用是生物體的堅硬部分被地下水溶解,與此同時其它物質在所空出來的位置上沉澱下來的過程。有些置換形成的化石的原始結構被置換的礦物所破壞。
不僅動植物的遺體能形成化石,而且表明它們曾經存在過的證據或蹤跡也都能形成化石。痕跡化石能提供有關該生物特點的相當多的情況。很多殼、骨、葉以及生物的其它部分,都能以陽模和陰模的形式保存下來。如果一個貝殼在沉積物硬化成岩之前就被壓入海底,它的外表特徵就會留下壓印(陰模)。如果陰模後來又被另外一種物質充填,就形成陽模。陽模能顯示出貝殼本來的外部特徵。外部陰模顯示的是生物體硬部分的外部特徵,內部陰模顯示的是生物體堅硬部分的內部特徵。
一些動物以痕、印、足跡、孔、穴的形式留下了它們曾經存在的證據。
其中如足跡,不僅能表明動物的類型,而且提供了有關環境的資料。恐龍的足跡化石不僅揭示了它的足的大小和形狀,還提供了有關它的長度和重量的線索,留有足跡的岩石還能幫助確定恐龍生存的環境條件。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龍足跡化石發現於得克薩斯州索美維爾縣羅斯鎮附近的帕盧西河床中的晚白堊紀石灰岩中,年代大約在1.1 億年前。留有恐龍足跡的大的石灰岩板被運到全世界的博物館中,成為這種巨大爬行動物的啞證據。無脊椎動物也能留下蹤痕。在許多砂岩和石灰岩沉積層的表面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無脊椎動物的蹤痕既有簡單的蹤跡,也有蟹及其它爬蟲的洞穴。
這些蹤痕提供了有關這些生物的活動方式和生活環境的證據。洞穴是動物為著藏身覓食而在地上、木頭上、石頭上以及其它能打洞的物質上打出的管狀或圓洞狀的孔穴,後來若被細物質充填,就可能得以保存下來。打出該洞穴的動物的遺體偶爾也能在充滿洞中的沉積物中找到。在松軟的海底,蠕蟲、節肢動物、軟體動物以及其它動物都可留洞穴。某些軟體動物,如鑿船蟲——一種鑽木的蛤、石蜊(Litho- domus)——一種鑽石的蛤,它們的洞穴化石和鑽孔化石也常常能被發現。在人們所知的最古老的化石之中,有管狀構造,據認為這種管狀構造是蠕蟲的洞穴。在許多最古老的砂岩中,就有這種管狀構造。
鑽孔是某些動物為了覓食、附著和藏身而打的洞。鑽孔經常出現在化石化的貝殼、木頭和其它生物體的化石之上。鑽孔也是一種化石。象鑽孔蝸牛這種食內動物就能穿過其它動物的殼來鑽孔以吃食其軟體部分。許多古代軟體動物的殼上可見到象是鑽孔蝸牛打的整齊的洞。
化石對於追溯動植物的發展演化是有用的,因為在較老的岩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和較簡單的,而在年代較新的岩石中的類似種屬的化石就要復雜和高級。
某些化石作為環境的指示物是很有價值的。例如造礁珊瑚似乎總是生活在與今天相似的條件下。因此,如果地質學家找到了珊瑚礁化石——珊瑚最初被埋藏的地方,就可以有理由地認為,這些含有珊瑚的岩石形成於溫暖的相當淺的海中。這就使得勾畫出史前時期海的位置及范圍成為可能。珊瑚礁化石的存在還可指示出古代水體的深度、溫度、底部條件和含鹽度。
化石的一個更重要的用途是用來進行對比——確定若干岩層間彼此相互關系的密切的程度。通過對比或比較各岩層所含的特徵化石,地質學家可以確定一個特定區域的某種地質建造的分布。有的化石在地質歷史上生存的時間相當短,然而在地理分布上卻相當廣泛。這種化石被稱為指示化石。由於這種化石通常只是和某一特定時代的岩石共生,所以在對比中特別有用。
微體生物的化石對於石油地質工作者作為指示化石特別有用。微體古生物學家(研究微體古生物的學者)通過對從鑽孔中取得的岩心進行沖洗、將微小的化石分離出來,然後在顯微鏡下進行研究。通過對這些細小的古生物遺體的研究所獲得的資料對於判斷地下岩層的年代和儲油的可能性是非常有價值的。微體古生物化石對於世界油田之重要可從某些儲油地層用某些關鍵的有孔蟲的屬來命名這一點見其一斑。其它微體古生物化石,例如:介形蟲、孢子和花粉,也被用來確定世界其它許多地區的地下岩層。
雖然植物化石對於指示氣候十分有用,但用於地層對比就不很可靠。植物化石提供了許多有關整個地質時代的植物演化的資料。
【分類情況】
地層中的化石,從其保存特點看,可大致分為四類: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
1、實體化石
指古生物遺體本身幾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來的化石。原來的生物在特別適宜的情況下,避開了空氣的氧化和細菌的腐蝕,其硬體和軟體可以比較完整的保存而無顯著的變化。例如猛獁象(第四紀冰期西伯利亞凍土層中於1901年發現,25000年以前,不僅骨骼完整,連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
2、模鑄化石
就是生物遺體在地層或圍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復鑄物。一類是印痕,即生物遺體陷落在底層所留下的印跡,遺體往往遭受破壞,但這種印跡卻反映該生物體的主要特徵。不具硬殼的生物,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下,也可保存其軟體印痕,最常見的就是植物葉子的印痕。第二類是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內模兩種,外模是遺體堅硬部分(如貝殼)的外表印在圍岩上的痕跡,它能夠反映原來生物外表形態及構造;內模指殼體的內面輪廓構造印在圍岩上的痕跡,能夠反映生物硬體的內部形態及構造特徵。例如貝殼埋於砂岩中,其內部空腔也被泥沙充填,當泥沙固結成岩而地下水把殼溶解之後,在圍岩與殼外表的接觸面上留下貝殼的外模,在圍岩與殼的內表面的接觸面上留下內模。第三類叫做核,上面提到的貝殼內的泥沙充填物稱為內核,它的表面就是內模,內核的形狀大小和殼內空間的性狀大小相等,是反映殼內面構造的實體。如果殼內沒有泥沙填充,當貝殼溶解後久留下一個與殼同形等大的空間,此空間如再經充填,就形成與原殼外形一致、大小相等而成分均一的實體,即稱外核。外核表面的形狀和原殼表面一樣,是由外模反印出來的,他的內部則是實心的,並不反映殼的內部特點。第四類是鑄型,當貝殼埋在沉積物中,已經形成外模及內核後,殼質全被溶解,而又被另一種礦質填入,象工藝鑄成的一樣,使填入物保存貝殼的原形及大小,這樣就形成了鑄型。它的表面與原來貝殼的外飾一樣,它們內部還包有一個內核,但殼本身的細微構造沒有保存。
總的來說,外模和內模所表現的紋飾凹凸情況與原物正好相反。外核與鑄型在外部形狀上和原物完全一致,但原物的內部構造被破壞消失,其物質成分與原物也不同。至於外核和鑄型的區別在於前者內部沒有內核,而後者內部還含有內核。
3、遺跡化石
指保留在岩層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動的痕跡和遺物。遺跡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跡,此外還有節肢動物的爬痕,掘穴,鑽孔以及生活在濱海地帶的舌形貝所構成的潛穴,均可形成遺跡化石。遺物化石方面,往往指動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種動物的糞團,糞粒均可形成糞化石。我國白堊紀地層中恐龍蛋世界聞名,過去在山東萊陽地區以及近年來在廣東南雄均發現成窩壘疊起來的恐龍蛋化石。
4、化學化石
古代生物的遺體有的雖被破壞,未保存下來,但組成生物的有機成分經分解後形成的各種有機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層中,這種視之無形,但它具有一定的化學分子結構足以證明過去生物的存在的化石稱為化學化石。隨著近代化學研究的進展,科學技術的提高,古代生物的有機分子(指氨基酸等),可從岩層中分離出來,進行鑒定研究,同時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古生物化學。
5.特殊的化石
琥珀—古代植物分泌出的大量樹脂,其粘性強、濃度大,昆蟲或其他生物飛落其上就被沾粘。沾粘後,樹脂繼續外流,昆蟲身體就可能被樹脂完全包裹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外界空氣無法透入,整個生物未經什麼明顯變化保存下來,就是琥珀。
中葯店的龍骨—被人們用作中葯的龍骨,其實主要是新生代後期尚未完全石化的多種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石,絕大部分是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哺乳動物,諸如犀類(Rhinocerotidae)、三趾馬(Hipparion spp.)、鹿類(Cervidae)、牛類(Bovidae)和象類(Proboscidae)等的骨骼和牙齒,甚至偶然還摻雜少量人類的材料。至於視為上品的五花龍骨或五花龍齒,顏色不像一般呈單調的白、灰白或黃白,而是在黃白之間尚夾雜有紅棕或藍灰的花紋.比較好看,則是象類的門齒。
1.標准化石
這是指特徵顯著、延續時間較短但分布較廣、且數量多且比較容易發現的化石,人們通常用它們來作為劃分對比地層的重要依據。屬於標志性化石之一。
2.指相化石
在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組合中,有些對生活環境、生存的自然地理條件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這類生物形成的化石就是指相化石,人們通常以這些生物所形成的化石來推斷出當時各地的環境條件,而且數據相當准確。屬於標志性化石之一。
3.帶化石
這是指在地層學中可以用來作為劃分最小地層單位的生物帶的依據的化石。
4.持久化石
有些進化極緩慢的生物在時間跨度上比較大,其化石延續時間很長,人們將這類化石稱為持久化石。
5.化石鍾(古生物鍾)
我國學者馬廷英在研究現代珊瑚時於1933年首次提出古生代四射珊瑚外壁上有反映氣候季節變化的生長線,三十年後美國古生物學家研究古珊瑚時計算出當時一年的月數數和每天的小時數。人們將這些能推算出古地球公轉速度和自轉速度的化石稱為古生物鍾或化石鍾。
【研究情況】
地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寒武紀是距今5.4億至5.1億年的時間段。比我們較熟悉的恐龍時代的「侏羅紀」早4億年。1909年,在加拿大發現的寒武紀中期的布爾吉斯動物化石群轟動了世界,如今這個化石群已被聯合國列為科學遺址。1947年,在澳大利亞又發現了前寒武紀末期的埃迪卡拉動物化石群。這兩個化石群的時間間隔有1.1億年,兩物種間發生的突發性變化難以在實物上得到證明。而澄江動物化石群正好處在以上兩個化石群時間跨度上的中間,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最重要的環節。
雲南澄江生物化石群發現始末。
也許,世界上沒有一處古生物化石群的發現過程,能如雲南澄江生物化石群這般傳奇。
1984年6月中旬,剛剛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所碩士畢業的侯先光,來到雲南澄江縣的帽天山,尋找曾經生存於寒武紀的高肌蟲化石。他住在野外地質勘查工作人員的工棚里,天天早出晚歸,爬過崎嶇的山路,到選點搜尋古生物化石,每日劈下的石頭常常有兩三噸重,然而,艱苦的工作並沒有得來想要的收獲,工作了一個多星期,卻依然兩手空空,侯先光不免有些失望。
7月1日下午3點左右,正在緊張發掘的侯先光一抬腳,鞋跟不慎剮落了一片松動的岩層,一塊形狀奇特卻又保存完整的化石露了出來,欣喜若狂的他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判斷,這是一塊寒武紀早期的無脊椎動物化石。他再接再厲,當天就發現了三塊重要化石,後來進一步鑒定發現,發現的分別是納羅蟲、腮蝦蟲和尖峰蟲化石。
如同打開了一扇古生物寶藏的大門,此後的數天里,侯先光陸續發現了節肢動物、水母、蠕蟲等許許多多同時期的古生物化石。返回南京後,他與導師張文堂教授,撰寫了《納羅蟲在亞洲大陸的發現》,並在論文中將澄江的動物化石定名為「澄江動物群」。
此後,在帽天山,諸多科學家們從未見過的奇特古生物陸續重見天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陳均遠教授、西北大學舒德干教授等人陸續加入研究行列,一系列發表在《自然》、《科學》等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的文章,向全世界描述了在5.3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生命曾在雲南澄江集體爆發的壯觀場景。
1992年,澄江動物化石群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球地址遺跡東亞優先甲等第四號」。2005年11月底,澄江化石群申報世界遺產的申請正式上報建設部。
記者探訪澄江動物化石群博物館。
2005年歲末,記者專程來到當年化石的發現地———雲南澄江帽天山探訪,雲南省古生物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澄江動物化石群博物館陳愛林館長,和記者講起當年化石發現的過程依舊不勝感慨。
據陳館長介紹,經歷22年的不懈研究,古生物學界在澄江共發現180多種動物,其中80%都是前所未知的新種,還有20多種痕跡化石和糞便化石。幾乎現生動物的所有門類,都能在澄江化石群里找到它們的遠祖代表,而人的「老祖宗」———雲南蟲,更是首次在澄江發現。
古生物學研究表明,從地球生命出現到今天已經38億年,但在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之前,生命只是以藻類和菌類的簡單形式存在於海洋里。寒武紀之後,大量後生動物突然在海洋里出現,從單細胞藻類、菌類到多細胞後生動物演化特別快,只用了1000多萬年,澄江動物群記錄了這段特殊時期生物群的全貌。「和38億年相比,1000萬年相當於一晝夜中的一分鍾,科學家把生命快速進化例子叫做生命大爆發。」陳館長解釋說。
曾經有專家認為,澄江動物群的發現挑戰了進化論。生命的大爆發是否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相矛盾呢?
「達爾文在他的時代由於研究條件的限制,對生物演化的歷史了解並不是很全面,他認為進化應該是慢速進化。所以,當科學家發現在寒武紀突然出現的三葉蟲時,便認為可能會動搖進化論的基礎。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如果誰提出快速進化,就被認為是神創論。」
「進入20世紀以來,大量的科學證據表明,進化應該是個快速的過程,澄江動物群就很典型。不過,科學家對澄江動物群的研究成果,只是對達爾文的漸變論做了修正,並非是挑戰,因為即使是1000萬年也並不是很短的時間。」
來到澄江化石博物館,陳館長向記者集中展示了陳均遠教授近年來對化石復原的最新成果,那些曾經僅僅停留在化石標本中的逝去個體,那片早已在地質變化中消散的5.3億年前的海洋全景圖,鮮活地出現在記者的面前,各種生物奇特的姿態、斑斕的色彩讓人稱奇。陳館長介紹了這些神奇生物的特點和重要意義。
【典型化石】
·昆蟲遠祖:撫仙湖蟲
撫仙湖蟲是澄江動物群中特有的化石,屬於真節肢動物中比較原始的類型,成蟲體長10厘米,有31個體節,外骨骼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它的背、腹分節數目不一致,與泥盆紀直蝦類化石類似,而直蝦是現代昆蟲的祖先,這間接表明了撫仙湖蟲是昆蟲的遠祖。侯先光還發現,撫仙湖蟲消化道充滿泥沙,這表明它是食泥的動物。
·九眼精靈:微網蟲
微網蟲屬於葉足動物門,因身上多邊形的鱗狀骨片而得名,體長可達8厘米,具有9對礦化骨片和10對足,這些骨片起到連接腿和關節的作用,目前只有在澄江才發現有這種生物完整的化石。
有專家認為,這些骨片是一種繁殖後代用的儲卵器,不過參照現代節肢動物繁殖器官多集中在一個部位的特點,儲卵器不可能這樣分散。也有專家認為,這些骨片是具有感光作用的多眼,所以有了「九眼精靈」的美稱。不過動物的眼睛一般集中在頭部,和微網蟲類似的生物在地球上還沒有找到。
F. 海水怎麼調剛抓來的海葵和一些貝殼
自製比較復雜,原料:氯化鈉 24.72克、氯化鉀 0.67克、氯化鈣 1.36克、氯化鎂 4.66克、硫酸鎂 6.29克、碳酸氫鈉 0.18克。把上述各種鹽溶解在少量蒸餾水中,再加入碳酸氫鈉,最後用蒸餾水稀釋到1000毫升。
海鹽短時間(1~2天)內可以飼養海洋觀賞動物。海鹽直接溶解 50克,用蒸餾水稀釋到1000毫升。但因為缺少海水中的其它元素,不能長時間養殖。
你可以去花鳥魚蟲市場,買一種「海水素」的東西,來按照比例說明就可以調配出比較適宜的人造海水!這個最適宜於家庭飼養海洋觀賞動物。
G. 淡化海水的蒸餾法
一般是建一個塔,塔頂安裝一個容器,塔下邊安裝眾多反光鏡並且自動調節,使太陽光會聚,。水沸騰之後,用蒸餾的方法獲得,這種方法得到的水比分子膜得到的會純凈一點,但是成本高,而且可造作性不強,而且產量低
一般利用蒸餾唯一比較多的地方,就是船舶,船舶上雖然自帶淡水,但也必須蒸餾還水獲得一部分,他是利用發動機廢氣中的余熱(達到600多度)加熱蒸發器,達到蒸餾的效果的
另外蒸餾或者用分子膜弄出水之後,那些鹽等物質還是需要經常人工或自動設備去清理的,不然堆積在一起也不是辦法。。。
在海邊,如沒有離子交換樹脂脫鹽劑,可以用鍋煮海水來收集蒸餾水的方法使海水淡化。煮海水時,在鍋蓋內側貼上毛巾,將蒸餾水的水珠吸附在毛巾上,然後再擰在大貝殼或其它容器內。這樣反復製作,就可得到所需要的淡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些中國和英國海員,在沒有人跡的荒島上,就是用類似的方法,大量地製造淡水而維持了76天生命,終於等到被英軍飛機發現而獲救。
冬季,可將海水放在一個容器中凍結。當海水凍冰時,大部分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就會結晶而離水,因此,冰塊基本上是淡化的。而將未凍冰的水,即濃鹽水在鍋里加熱,熬干後可得結晶鹽,再展於紙上,除去苦分,即得食鹽。
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片沙漠戈壁中,在有植物的地方,通常深挖4~5米即有潛層地下水。水經沙層過濾,一般清澈透明,但因地下水大量蒸發濃縮而成鹽鹼水,不能飲用。如無離子交換樹脂脫鹽劑,則可用上述海水淡化的方法處理後飲用
H. 怎樣使海水變成食用水
找大型貝殼若干,樹枝若干。用一個貝殼裝海水,用樹枝搭支架架於貝殼之上,再置一貝殼凹面向下正對裝海水的貝殼,在裝海水的貝殼旁放一個空的貝殼,用一支樹枝將非裝海水的兩貝殼連接。用火加熱海水,讓其蒸發,取蒸餾水,可喝。火也算人造物吧?那就用樹枝鑽木取火,或者敲石頭。如果不行就只有靠太陽了
I. 野外求生的時候怎樣過濾海水
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冷凍法
冷凍法,即冷凍海水使之結冰,在液態海水變成固態冰的同時鹽被分離出去。冷凍法與蒸餾法都有難以克服的弊端,其中蒸餾法會消耗大量的能源並在儀器里產生大量的鍋垢,而所得到的淡水卻並不多;而冷凍法同樣要消耗許多能源,但得到的淡水味道卻不佳,難以使用。
2.蒸餾法
海水淡化法工藝之蒸汽冷凝 在蒸發結晶器內,除海水析出冰晶以外,還將產生大量的蒸汽,這些蒸汽必須及時移走,才能使海水不斷蒸發與結冰。
3.反滲透法
通常又稱超過濾法,是1953年才開始採用的一種膜分離淡化法。該法是利用只允許溶劑透過、不允許溶質透過的半透膜,將海水與淡水分隔開的。
在通常情況下,淡水通過半透膜擴散到海水一側,從而使海水一側的液面逐漸升高,直至一定的高度才停止,這個過程為滲透。此時,海水一側高出的水柱靜壓稱為滲透壓。
4.太陽能法
人類早期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主要是利用太陽能進行蒸餾,所以早期的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一般都稱為太陽能蒸餾器。蒸餾系統被動式太陽能蒸餾系統的例子就是盤式太陽能蒸餾器,人們對它的應用有了近150年的歷史。由於它結構簡單、取材方便,至今仍被廣泛採用。
5.新吸附法
非加壓吸附滲透海水淡化法,或稱為「正向滲透法」,讓水通過多孔膜進入一種超強吸水的吸附劑的鹽濃度甚至超過海水的溶液或固態物,但溶液里的特殊鹽分很容易蒸發。分固態鹽、液態鹽方向。固態鹽解吸附耗能更小。
(9)貝殼蒸餾擴展閱讀
在海邊游泳的人都知道,海水又咸又苦澀,那是因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鹽,其中大部分成分都是氯化鈉,除此之外其他成分還有氯化鎂、硫酸鎂、碘、鉀、鈉等其他鹽類,因為含鎂物質發苦,所以海水才會又咸又苦,而海水中鹽的含量過高,也大大超過人體的生理所承受的范圍。
據資料顯示,海水中鹽的濃度是人體體內的四倍,而人體腎臟排泄鹽的濃度最高不能高於2%,但是海水中鹽的濃度約為3.5%!
如果我們直接飲用海水,會馬上導致細胞大量失水。打個比方來說,人體就像我們生活中的腌咸蘿卜,把一根新鮮的蘿卜放到一定濃度的鹽水裡,過一段時間後,白蘿卜就會變軟。
所以如果我沒遇到海難,在大海上漂泊時,是萬萬不可以直接飲用海水救急的,如果直接飲用海水,我們的身體立馬就會發生嚴重的脫水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