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是怎樣釀酒的
在遠古時代,我國的先民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後加以仿製。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於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後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在距今約7350年前的我國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糧食堆積100立方米,摺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這說明當時可能有了穀物釀酒。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又雲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認為最初的穀物釀酒不是有意製造的,是無意中發現的,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穀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到了殷商,我國已擺脫酒的原始釀造,開始進入制曲釀酒的階段。《尚書》載:「著作酒醪,爾惟曲櫱。」曲櫱就是酒麴,是制酒的糖化發酵劑。這就是說在距今3200多年前,我國已經成熟地用酒麴來釀酒了。酒麴釀酒,將糖化與發酵兩過程合為一體,被稱為「復式發酵法」,一直是我國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穀物釀酒技藝的源泉,又是世界釀酒史上的空前創造。有關專家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後,貯藏穀物的方法粗放。天然穀物受潮後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穀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櫱,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櫱和天然酒,並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於是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制曲釀酒法,一般以稻米、大小麥、高粱等穀物為原料,通過蒸煮使穀物糊化,利用麴黴、酵母的代謝作用制曲,最後將曲料進行發酵便造出了酒。秦漢以來,我國的制曲釀酒技術不斷取得成就。《禮記·月令》中提到了用曲造酒的六點注意事項:「秫稻必齊,曲粟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要求造酒用的穀物必須成熟,投曲必須及時,浸煮時必須保持清潔,造酒用的水質必須要好,器皿必須用優良的陶器,火候必須適宜,這其實也是對我國古代釀酒技術的科學總結。漢代由於制曲技術的發展,可以利用不同的穀物制曲,從而增加了酒的品種。北魏的《齊民要術》專門講了制曲釀酒的方法,列舉的12種制曲法中,有兩種是碎塊的散曲,有10種是餅狀曲,這些餅曲至今仍是釀造高粱酒最常用的曲。唐宋時期,制曲技術進一步發展,酒的品種更多了。北宋時還出現了一部論述造酒的專著——《北山酒經》。
西方各國的主要穀物酒,長期沿用麥芽糖化加酵母的酵造法。直到19世紀90年代,法國人卡爾邁特由我國引進酒麴,應用於酒精生產上,名日「阿米諾法」,才突破了西方以麥芽糖化劑釀酒的傳統工藝。
2. 黃酒與白酒的區別
一、口感不同
黃酒香氣濃郁,甘甜味美,風味醇厚。
酒質無色(或專微黃)透明,氣屬味芳香純正,入口綿甜爽凈
二、功效不同
黃酒有養胃健脾、和血行氣、調經止痛等功效,適合冬天畏寒怕冷、四肢發涼者。
白酒可疏風散寒、舒筋活血,少量白酒能刺激胃液與唾液分泌,有助健胃止疼,並能促進血液循環和鎮靜安眠。
三、製作工藝不同
黃酒是用穀物作原料,用麥曲或小曲做糖化發酵劑製成的釀造酒。
白酒是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蒸餾酒。
酒自古是一種特殊的葯物。它味辛、甘、苦,體濕,性熱,有引葯上行、振精神等功效。《本草綱目》總結道:「酒,天之美祿也,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遺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