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實驗試題:用實驗方法鑒別3種無色透明的液體:蒸餾水、鹽酸和氯化鈉溶液 幫我把表格填好
1.分別取試樣少許於試管中,加入碳酸鈉,有氣體放出的是鹽酸,剩下的兩個溶液專仍然分別取少許屬於試管中,加入硝酸銀,若有白色沉澱的是氯化鈉溶液,無現象的是水。
2.取樣, 每一試劑用Ph試紙測,變紅的是鹽酸 ,
剩下蒸餾水和氯化鈉溶液 比較難分辯 ,便用蒸發的辦法 放到蒸發皿上蒸發,蒸餾水是沒痕跡的, 氯化鈉溶液會留下結晶。
⑵ 收集多份淡水水樣,如雨水、河水、池水、泉水、井水、自來水等,並從實驗室取蒸餾水,進行下列實驗,觀察
①過濾時,正常情況下除了河水可能有沉澱濾出,其餘應該沒有固體濾出;專 ②蒸餾水應屬沒有殘留,其他水樣都會在玻璃片上留下殘留物,除蒸餾水外,雨水最少,自來水次之,如果河水澄清,則應比井水少; ③自然水包括井水中往往都有些懸浮雜質,故加明礬時會生成沉澱,蒸餾水和自來水不應有沉澱; ④井水和河水含有鈣、鎂離子,加肥皂水生成沉澱註:因各自取樣有特殊性,所以有些現象不一定都一樣。 |
⑶ 填實驗記錄100ml
配製100mL2.00mol/LNaCl溶液,用到的儀器:托盤天平、葯匙、燒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內、膠頭滴管容,故答案為:容量瓶;
(1)配製100mL2.00mol/LNaCl溶液,需要氯化鈉的質量m=2.0mol/L×0.1L×58.5g/mol=11.7g;
故答案為:11.7;
(3)固體稱量後需要在燒杯中溶解,故答案為:溶解;
(4)玻璃棒在溶解固體、冷卻溶液中作用為攪拌,故答案為:攪拌;
(5)定容指加蒸餾水到離刻度線2-3cm時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直至凹液面最低點與刻度線相切,故答案為:膠頭滴管;
(7)蓋好瓶塞,反復上下顛倒,會有部分液體殘留在容量瓶刻度線以上,若再加蒸餾水,相當於稀釋,濃度偏低,故答案為:<.
⑷ 純化水應該有哪些記錄
1.蒸餾法,按蒸餾器皿可分為玻璃、石英蒸餾器,金屬材質的有銅、不銹鋼和白金蒸餾器等。按蒸餾次數可分為一次、二次和多次蒸餾法。此外,為了去掉一些特出的雜質,還需採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例如預先加入一些高錳酸鉀可除去易氧化物;加入少許磷酸可除去三價鐵;加入少許不揮發酸可製取無氨水等。蒸餾水可以滿足普通分析實驗室的用水要求。由於很難排除二氧化碳的溶入。所以水的電阻率是很低的,達不到MΩ級。不能滿足許多新技術的需要。
2.離子交換法,主要有兩種制備方式:
A. 復床式,即按陽床—陰床—陽床—陰床—混合床的方式連接並生產去離子水;早期多採用這種方式,便於樹脂再生。
B. 混床式(2-5級串聯不等),混床去離子的效果好。但再生不方便。
離子交換法可以獲得十幾MΩ的去離子水。但有機物無法去掉,TOC和COD值往往比原水還高。這是因為樹脂不好,或是樹脂的預處理不徹底,樹脂中所含的低聚物、單體、添加劑等沒有除盡,或樹脂不穩定,不斷地釋放出分解產物。這一切都將以TOC或COD指標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當自來水的COD值為2mg/L時,經過去離子處理得到的去離子水的COD值常在5-10mg/L之間。當然,在使用好樹脂時會得到好結果,否則就無法制備超純水了。
3.電滲析法,產生於1950年[4],由於其能耗低,常作為離子交換法的前處理步驟。它在外加直流電場作用下,利用陰陽離子交換膜分別選擇性的允許陰陽離子透過,使一部分離子透過離子交換膜遷移到另一部分水中去,從而使一部分水純化,另一部分水濃縮。這就是電滲析的原理。電滲析是常用的脫鹽技術之一。產出水的純度能滿足一寫工業用水的需要。例如,用電阻率為1.6KΩ·cm(25°C)的原水可以獲得1.03MΩ·cm(25°C)的產出水。換言之,原水的總硬度為77mg/L時產出水的總硬度則為∽10mg/L.
4.反滲透法,目前它是一種應用最廣的脫鹽技術。反滲透膜雖在1977年 就有了,但其規模化生產和廣泛用於脫鹽卻是近幾年的事情。反滲透膜能去除無機鹽、有機物(分子量>500)、細菌、熱源、病毒、懸濁物(粒徑>0.1μm)等。產出水的電阻率能較原水的電阻率升高近10倍。
,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就給點分吧。
⑸ 蒸餾水驗收記錄 我們是化學分析實驗室,蒸餾水是外面購買的,那實驗室的蒸餾水驗收記錄需要怎麼做呢
儀器信息網的這頁有詳細的討論內容,包括參考標准,以及回建議檢測項答目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080307/1183335/
⑹ 初一生物做實驗寫表格
高貴雲:淺談表格比較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高貴雲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 點擊數:71 更新時間:2007-10-25
通過比較(對比)幫助學生掌握概念、掌握知識,已是許多學科常用的教學方法。
人在單位時間內所記的對象數量有一定的限度。要求學生在一節課中把所講過的材料都記住是不現實的,也沒有這個必要。為了提高記憶效果,教師應在講述的基礎上提供精簡而概括的記憶材料。
在生物教學中,通過表格進行比較、歸納不失為學生提供精簡而概括的記憶材料的一個重要方法。它對學生概念的建立,知識體系的形成都有著其他方法難以替代的作用。它使比較間的事物在表格中占據相應的位置,使比較的因素(目的要求)明確,易於對比,顯得清晰而有條理性,有時還體現出很強的系統性。
2006年生物實驗突破
基礎一學生基礎實驗(必修本)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學的基礎理論都是在實驗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近年來高考對實驗的考查所佔分值逐漸增加,因此要特別重視生物實驗知識的學習和操作技能的訓練。整個高中階段的基礎實驗主要集中在高二必修本中,除研究性課題外,必修本實驗有12個,還有2個實習內容。這些實驗和實習,按實驗性質分,7個是生化類的,6個是生理類的,5個是觀察類的,1個(實習)是調查類的;按實驗特點分,10個是驗證類的,4個是探索類的。詳見下表:
分類
序號
實驗名稱
實驗性質
特點
學習側重點
目標要求
觀察類
生理類
生化類
調查類
驗證類
探索類
實驗類
1
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
√
√
控制條件、分析結果
B
2
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
√
高倍鏡的使用
A
3
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
√
裝片製作
A
4
比較過氧化氫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
√
√
選擇材料、控制條件分析結果
B
5
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作用
√
√
同上
B
6
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
√
同上
A
7
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
√
√
同上
B
8
植物向性運動的實驗設計和觀察
√
√
同上
B
9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
√
同上
A
10
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
√
DNA分子結構特點
A
11
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
√
√
基因分離
B
12
觀察 SO2對植物的影響
√
√
√
√
同實驗 4
A
實習類
1
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
√
√
取樣調查法
B
2
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
√
√
同實驗 4
B
對近幾年上海、廣東和江蘇的高考生物試卷和全國的理科綜合試卷分析發現,生物實驗的考查主要有這樣幾種類型:
1.實驗問題解答類
這類試題以實驗為背景,用文字、示意圖、數據表格、直方圖、二維坐標等形式表達,題目要求解釋實驗現象或結果,或者要求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具體又可分為:
1.1基本操作和實驗材料的選用型
這類實驗題主要考查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和對實驗材料的選用。基本操作包括使用各種玻璃器皿和其他工具、儀器,如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使用、水浴加熱、研磨和過濾、層析法、引流法、試劑配製、製作玻片標本等,以及進行操作、觀察、記錄、繪圖等。實驗材料的選擇正確與否,關繫到一些實驗能否成功,如"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這個實驗,根尖的選取要選分生區而不是伸長區。對實驗2、3、6、7、9的考查涉及這種題型。
側重考查:儀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觀察和記錄方法,實驗材料在實驗中的作用。
1.2實驗原理的理解應用和實驗結果的推斷處理型
這類實驗題是高考的常考題型,既考查了與實驗原理相關的知識,又考查了觀察、分析和推斷能力。如2004年北京理綜第27題、江蘇生物第35和42題、上海生物第39和42題、2002年廣東第34和37題等。
側重考查:實驗原理的理解以及在實際中的應用,實驗操作程序,對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實驗結果的推斷預測。
2.實驗設計類
這是對實驗考查高層次的要求。通過考查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數據、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等內容的分析、歸納和總結,來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這種題型在近年高考卷中逐漸多了起來,說明對實驗的考查逐漸由知識型過渡到能力型。從實驗目的和實驗手段上看,實驗設計包括驗證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實驗設計;從考查題型上看,可分為實驗方案評價型、補充實驗過程型和完整實驗方案設計型。對實驗5、8和兩個實習的考查多是這種題型。
側重考查:知識的綜合應用,創新能力。
3.研究性課題類
見重點四--課題研究。
在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實驗中,對實驗材料的選擇敘述錯誤的是
A.馬鈴薯塊莖中含有較多的糖且近於白色,可用於進行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
B.花生種子富含脂肪且子葉肥厚,是用於脂肪鑒定的好材料
C.大豆種子蛋白質含量高,是進行蛋白質鑒定的理想植物組織材料
D.雞蛋清含蛋白質多,是進行蛋白質鑒定的動物材料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是否理解本實驗的選材要求。用於可溶性還原糖鑒定的材料的要求是:①含糖量高,且必須是還原性的糖(如葡萄糖、麥芽糖、果糖)。②顏色較淺或近於白色,便於觀察。蔗糖沒有還原性,澱粉一般不溶於水且無還原性,它們都不符合要求。馬鈴薯塊莖中含有的糖是澱粉,不合適。用於脂肪鑒定的材料是富含脂肪的種子,花生種子富含脂肪,是用於脂肪鑒定的理想材料。用於蛋白質鑒定的材料是富含蛋白質的生物組織,常用的是大豆和雞蛋清(蛋白)。 【答案】A
【說明】選材時,首先要考慮生物組織中待鑒定物質的含量,其次考慮是否對材料大小有特殊要求。選材時要把握一個原則,即根據實驗的原理和目的以及實驗材料在實驗中的作用來選取,要符合和滿足實驗要求:現象明顯、容易操作、便於觀察、來源廣泛、容易獲得。
回答下列實驗操作和觀察的有關問題:
(1)下面是幾位同學在實驗中的做法,其中操作正確的是_________。
甲:將反光鏡對著太陽光以使視野內達到最大亮度
乙:觀察切片時,兩眼睜開,左眼觀察,右手畫圖
丙:用衛生紙擦拭目鏡
丁:使用低倍鏡已看到細胞,覺得有些模糊,於是試著調試細准焦螺旋
戊:使用低倍鏡看不到細胞,於是換高倍鏡期望能看到細胞
己:為了用高倍鏡觀察低倍鏡視野中左上方的一個細胞,在換用高倍鏡前應先向右下方移動裝片
(2)下列關於實驗觀察的敘述,錯誤的是_________。
A.低倍鏡下看到的洋蔥根尖分生區細胞呈正方形;與低倍鏡相比,高倍鏡下視野變暗,但細胞變大,數目減少
B.紙層析法分離出的色素,從上到下的順序依次是: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
C.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反應生成紫色物質
D.將斐林試劑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熱後出現磚紅色沉澱
E.觀察細胞質流動時,應以液泡的運動作為參照物;每個細胞的細胞質流動的方向是一致的,且流動速度與溫度等條件無關
F.在紫色洋蔥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的過程中,液泡由小變大,紫色變淺
【解析】(1)題考查顯微鏡的使用。對光時不能將反光鏡對著太陽光,否則可能會刺傷眼睛。當鏡頭不幹凈時,要用擦鏡紙擦拭鏡頭,不能用衛生紙。高倍鏡的視野更小,如果低倍鏡下看不到,高倍鏡下更看不到。顯微鏡成像原理是光學成像原理,像與物是倒反關系,裝片移動方向與看到的實際操作的方向相反,因此裝片應向左上方移動。(2)題考查對實驗現象的觀察。A正確,根尖分生區細胞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正在分裂;高倍鏡的特點是:物像大、數目少、視野暗。B正確,由於四種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隨層析液在濾紙上的擴散速度不同而分離,從上到下依次是: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C正確,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故能與雙縮脲試劑發生反應,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D錯誤,蔗糖是非還原糖。E錯誤,液泡顏色和運動都不明顯,不宜作為參照物;每個細胞的細胞質流動的方向是不一樣的,且速度與溫度等條件有關。F正確,質壁分離復原的原因是細胞滲透吸水,細胞液濃度變小,紫色變淺。 【答案】(1)乙、丁(2)D、E
【說明】要想具有顯微鏡的使用技能,先要熟悉顯微鏡的構造,理解成像原理,掌握亮度調節(反光鏡和光圈)和清晰度調節(粗細准焦螺旋),弄清高倍鏡與低倍鏡的特點。多操作,細心觀察和體驗。
將1 g澱粉放在燒杯中加水煮沸,冷卻後,取2 mL澱粉懸浮液和2 mL唾液裝入一個玻璃紙袋(半透膜)內,扎緊袋口。然後將它放入盛稀碘液(淺褐色)的燒杯中,袋的扎口露出液面,在37℃條件下保持20 min左右。上述過程中依次出現的現象是:玻璃紙袋內最初無色→逐漸變藍色→一段時間後又變成無色,而玻璃紙袋外的液體始終是淺褐色。請分析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
(1)最初無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逐漸變藍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時間後又變成無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玻璃紙袋外液體始終是淺褐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唾液的pH為6.8,胃液(含胃蛋白酶)的pH為2.0。若將唾液和胃液混合,並使混合液的pH為3,混合液混合一段時間後,混合液中新增加的物質為__________,簡述理由:___________。
【解析】這是一道學科內跨章節綜合題,重點考查了三個方面的知識:碘遇澱粉變藍色;唾液澱粉酶催化澱粉的最佳溫度為37℃左右,最適pH為6.8;半透膜的特性是只能讓某些小分子物質通過,如碘,而像澱粉這樣的大分子物質是不能通過的。玻璃紙袋內由無色變為藍色,是因為碘液進入玻璃紙袋內遇到澱粉發生了顏色反應,一段時間後又變為無色,是因為在澱粉酶的作用下,澱粉被完全水解了。唾液和胃液混合,混合液的pH為3,使唾液澱粉酶失去活性,胃蛋白酶的活性雖然已降低,但還有一定的活性。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唾液澱粉酶被水解成多肽,因此增加的物質是多肽。
【答案】(1)碘液沒有進入玻璃紙袋內(2)碘液逐漸進入到玻璃紙袋內,遇澱粉液顯藍色
(3)玻璃紙袋內的澱粉逐漸被水解成麥芽糖,藍色漸漸褪去
(4)澱粉分子比較大,不能穿過玻璃紙袋
(5)多肽當唾液和胃液混合後,pH為3的時候,唾液澱粉酶失活,不能消化澱粉,胃蛋白酶仍有活性,但胃蛋白酶不能消化澱粉,此時的唾液澱粉酶被胃蛋白酶消化成多肽。
試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建立一個微型密閉生態系統(不必做對照實驗),並回答有關問題。
供選材料:A.黑玻璃瓶B.透明玻璃瓶C.橡膠塞及密封膠D.河水及河泥E.蒸餾水F.無機鹽G.新鮮水藻H.死水藻I.活小魚
(1)本實驗不可缺少的材料是(填代號)__________________。
(2)生態系統建立起來後應放在____________適宜,並且有_____________的環境中才能較長時間不需餵食和通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開始的,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
【解析】本題屬於原理應用型實驗題,考查生態系統的成分、結構和功能等知識的應用。要建立一個微型密閉生態系統,肯定需要橡膠塞及密封膠;生態系統只是物質上自給自足,能量來自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所以玻璃瓶必須是透明的,植物見光才能進行光合作用;生態系統必須有三大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新鮮水藻可以作生產者,活小魚作消費者,分解者來自河泥;水不能用蒸餾水,因為蒸餾水溶氧不足;瓶中裝水不能太多,要留有一定空間,以便O2和CO2的循環。只有保證合理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生態瓶中的生物才能存活較長時間。
【答案】(1)B、C、D、G、I (2)溫度光照水藻通過光合作用為小魚提供O2和養料,小魚通過呼吸作用為水藻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排泄物被河泥中的分解者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再被水藻利用(3)水藻的光合作用水藻固定的太陽能
【說明】製作小生態瓶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在製作完成的小生態瓶中所形成的生態系統,必須是密閉的。
(2)小生態瓶中的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必須能夠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3)小生態瓶必須是透明的,既讓裡面的植物見光,又便於觀察。
(4)小生態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須具有很強的生活力。投放的動物數量不宜過多,以免破壞食物
鏈 (5)生態瓶宜小不宜大,如果模擬的是微型池塘生態系統,則瓶中的水量應為容器的4/5。
(6)小生態瓶製作完畢後,應該貼上標簽,寫上製作日期,然後將小生態瓶放在有較強散射光的地方,不能將小生態瓶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否則會導致水溫過高,而使水草死亡。
(7)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不要隨意移動小生態瓶的位置。
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觀察方法:
(1)設計一份觀察記錄表,內容包括植物、動物的生活情況,水質變化(由顏色變化進行判別),基質變化。
(2)每天觀察一次,同時做好觀察記錄。
(3)如果發現小生態瓶中的生物已經全部死亡,說明此時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已經被破壞,觀察結束。這時應把從開始觀察到停止觀察所經歷的天數記錄下來。
為探究二氧化硫對植物葉片的影響,請根據所給材料和用具(品)設計出實驗的方法和步驟,預測可能的實驗結果,並分別得出相應的結論。
材料用品:長勢相同的2株盆栽黃瓜幼苗,小燒杯1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罩2個,玻璃板2塊(比玻璃罩略大)、稀硫酸、凡士林、水。
已完成的實驗步驟:稱取一定量的亞硫酸鈉(亞硫酸鈉與稀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硫),並對幼苗、玻璃罩和玻璃板進行標號。在小燒杯中加入稀硫酸2 mL,在1號和2號玻璃板邊緣塗上凡士林。
待完成的實驗步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的實驗結果和相應的實驗結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既屬於補充實驗過程的探究性實驗設計題,又屬於結論開放型實驗設計題。補充實驗步驟時,注意與前面已有的步驟相銜接,要理解前面步驟的意圖,按照這個設計思路,遵照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完成後續步驟(見答案)。
結論開放型試題的特點是試題改變了傳統試題的"答案惟一"的做法,變"答案惟一"為"答案不惟一"。此類試題的任何一個答案都能完成試題的指令,符合並滿足試題的全部條件和要求,因此,對可能的實驗結果應全部預測到,並進行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不能用習慣性思維,認為二氧化硫對植物的葉片有傷害作用。
【答案】 待完成的實驗步驟:
①將1號和2號幼苗分別放在1號和2號玻璃板中央,將小燒杯放在1號幼苗旁
②將稱好的亞硫酸鈉迅速投入到小燒杯中,立即扣上玻璃罩,同時將2號幼苗用2號玻璃罩扣上 ③將上述實驗裝置放在向陽處,定期觀察其葉片的變化
可能的實驗結果和相應的實驗結論:
①1號和2號幼苗的葉片均正常或異常(或答差異不顯著),說明該種植物葉片不受二氧化硫的影響(或二氧化硫的量不夠)(註:將"異常"答成"變黑、發黃"或"出現病症"、"受到傷害"均給分,下同)
②1號幼苗的葉片異常,2號幼苗的葉片正常(或答差異顯著),說明二氧化硫對植物的葉片有傷害作用
③1號幼苗的葉片正常,2號幼苗的葉片異常(或答差異顯著),說明一定濃度的二氧化硫對葉片生長有益
【說明】答題要領:認真分析題干中提供的信息,透過背景材料找出該實驗涉及的知識點,確定解決問題的目標;辨別實驗類型,把握解題的方向和關鍵。在實驗設計時,先要對所設計的實驗有一個整體設想,遵循和體現實驗設計的"三大原則"(對照性原則、等量性原則、單因子變數原則)和"四性"(科學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簡約性),文字敘述力求簡練、准確、科學。
現有長勢相當的燕麥幼苗若干,請用適當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證明植物的向光性與頂端有關。寫出實驗步驟,預測實驗結果並得出結論。
實驗原理:植物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單側光能改變生長素的分布。
實驗步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果預測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植物的向光性就是植物在單側光的作用下,向光源方向彎麴生長的特性。燕麥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尖端產生生長素並向下運輸,促進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的生長。本實驗設計要解決的問題是:尖端是否是感光部位及其與向光彎曲的關系。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仿照教材上的有關實驗進行設計:讓尖端感光或不感光(對照),讓尖端下部感光或不感光,觀察生長情況。
【答案】(1)取3株燕麥幼苗分別標號1、2、3(2)對1號幼苗不作處理,2號幼苗的頂端用黑紙帽套住,3號幼苗用黑紙帽套在尖端下面一段(3)將3株幼苗放在單側光條件下,觀察結果
結果預測及分析: 1號和3號幼苗向光彎麴生長,2號幼苗直立生長,說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實驗結論:植物的向光性與頂端有關
【說明】像向光性這類經典實驗,實驗原理等相關知識沒有難度,只要按照實驗設計方法,運用設計原則進行仿造(設計)即可。
設計一個實驗,證明ATP是生物的直接能源物質。
要求:(1)自選器材、試劑;(2)寫出實驗步驟;(3)預測實驗結果;(4)設置對照實驗。
【解析】這是一道條件開放型實驗設計題。可以從課題要求入手,進行逆向思維。按照"能源物質→發光→螢火蟲→發光原理→選擇器材→設計步驟"的思路設計實驗方案。
(1)選擇螢火蟲的發光器為實驗材料,主要是因為它發光的現象容易觀察;(2)將發光器搗碎,增大發光細胞與溶液的接觸面積,加快化學反應速率;(3)蒸餾水不是能源物質,葡萄糖雖然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但不是直接能源物質,因此,可用葡萄糖、蒸餾水作對照實驗,它們都不會使熄滅的離體發光器重新發光。
本實驗過程中的現象是:(ATP供能)發光→(ATP耗盡)螢光熄滅→(能否提供ATP)決定發光器是否重新發光。
【答案】(1)器材和試劑:培養皿,試管,活螢火蟲(取其尾部發光器備用),ATP制劑,0.1%的葡萄糖溶液,生理鹽水,蒸餾水。
(2)實驗步驟: ①取三支試管,分別標號A、B、C。
②分別往試管中加入等量的搗碎的發光器和生理鹽水,觀察現象。當發光器熄滅時,立即進行下一步。
③分別往試管A、B、C中加入ATP制劑、0.1%的葡萄糖溶液、蒸餾水各5 mL,觀察現象。
(3)結果預測:試管A:恢復發光,試管B:不再發光,試管C:不再發光。
(4)對照實驗:B、C是對照實驗組。
【說明】這類題要求考生要有較強的實驗能力和較高的素質。其實只要注意知識的聯系和靈活運用,平時加強這方面的練習,就不會束手無策。
1.有時候,由於實驗材料用品所限而需要設法替代。下列各項中正確的是
A.做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時,可用蒜葉代替洋蔥
B.做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時,可用30%的食鹽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
⑺ 以下記錄的數據不符合實驗事實的是()A.用量筒量取3.3mL蒸餾水B.用廣泛pH試紙測得某溶液的pH為7.2
A、量筒讀到0.1ml,故A錯誤;B、廣泛pH試紙只能讀整數,故B正確;C、滴定管讀到0.01ml,可以用鹼式滴定管量取,故C錯誤;D、電子天平讀到0.001g,故D錯誤故選:B.
⑻ 向50mg小燒杯中倒入約20ml的蒸餾水正確嗎
A.托盤天平能稱准到0.1g,故A正確; B.量筒讀數時,能讀到小數點後一位數字,故B正確; C.帶刻度的小燒杯能大約量取液體葯品的體積,故C正確; D.體溫計讀數時能讀到小數點後一位數字,故D錯誤.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