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真之源蒸餾器

真之源蒸餾器

發布時間:2021-02-20 16:29:03

㈠ 加壓蒸餾的原理

利用液體混合物中各組分揮發度的差別,使液體混合物部分汽化並隨之使蒸氣部分冷凝,從而實現其所含組分的分離。是一種屬於傳質分離的單元操作。廣泛應用於煉油、化工、輕工等領域。 其原理以分離雙組分混合液為例。將料液加熱使它部分汽化,易揮發組分在蒸氣中得到增濃,難揮發組分在剩餘液中也得到增濃,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兩組分的分離。兩組分的揮發能力相差越大,則上述的增濃程度也越大。在工業精餾設備中,使部分汽化的液相與部分冷凝的氣相直接接觸,以進行汽液相際傳質,結果是氣相中的難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液相,液相中的易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氣相,也即同時實現了液相的部分汽化和汽相的部分冷凝。 液體的分子由於分子運動有從表面溢出的傾向。這種傾向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體置於密閉的真空體系中,液體分子繼續不斷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氣,最後使得分子由液體逸出的速度與分子由蒸氣中回到液體的速度相等,蒸氣保持一定的壓力。此時液面上的蒸氣達到飽和,稱為飽和蒸氣,它對液面所施的壓力稱為飽和蒸氣壓。實驗證明,液體的飽和蒸氣壓只與溫度有關,即液體在一定溫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氣壓。這是指液體與它的蒸氣平衡時的壓力,與體系中液體和蒸氣的絕對量無關。 將液體加熱至沸騰,使液體變為蒸氣,然後使蒸氣冷卻再凝結為液體,這兩個過程的聯合操作稱為蒸餾。很明顯,蒸餾可將易揮發和不易揮發的物質分離開來,也可將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分離開來。但液體混合物各組分的沸點必須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在常壓下進行蒸餾時,由於大氣壓往往不是恰好為0.1MPa,因而嚴格說來,應對觀察到的沸點加上校正值,但由於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氣壓相差2.7KPa,這項校正值也不過±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將盛有液體的燒瓶放在石棉網上,下面用煤氣燈加熱,在液體底部和玻璃受熱的接觸面上就有蒸氣的氣泡形成。溶解在液體內的空氣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氣有助於這種氣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進作用。這樣的小氣泡(稱為氣化中心)即可作為大的蒸氣氣泡的核心。在沸點時,液體釋放大量蒸氣至小氣泡中,待氣泡的總壓力增加到超過大氣壓,並足夠克服由於液柱所產生的壓力時,蒸氣的氣泡就上升逸出液面。因此,假如在液體中有許多小空氣或其它的氣化中心時,液體就可平穩地沸騰,如果液體中幾乎不存在空氣,瓶壁又非常潔凈光滑,形成氣泡就非常困難。這樣加熱時,液體的溫度可能上升到超過沸點很多而不沸騰,這種現象稱為「過熱」。一旦有一個氣泡形成,由於液體在此溫度時的蒸氣壓遠遠超過大氣壓和液柱壓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氣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將液體沖溢出瓶外,這種不正常沸騰的現象稱為「暴沸」。因此在加熱前應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氣化中心,保證沸騰平穩。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鬆多孔、吸附有空氣的物體,如碎瓷片、沸石等。另外也可用幾根一端封閉的毛細管以引入氣化中心(注意毛細管有足夠的長度,使其上端可擱在蒸餾瓶的頸部,開口的一端朝下)。在任何情況下,切忌將助沸物加至已受熱接近沸騰的液體中,否則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氣而將大量液體從蒸餾瓶口噴出造成危險。如果加熱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補加時必須先移去熱源,待加熱液體冷至沸點以下後方可加入。如果沸騰中途停止過,則在重新加熱前應加入新的助沸物。因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熱時逐出了部分空氣,再冷卻時吸附了液體,因而可能已經失效。另外,如果採用浴液間接加熱,保持浴溫不要超過蒸餾液沸點20C,這種加熱方式不但可以大大減少瓶內蒸餾液中各部分之間的溫差,而且可使蒸氣的氣泡不單從燒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著液體的邊沿上升,因而可大大減少過熱的可能。 純粹的液體有機化合物在一定的壓力下具有一定的沸點,但是具有固定沸點的液體不一定都是純粹的化合物,因為某些有機化合物常和其它組分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混和物,它們也有一定的沸點。不純物質的沸點則要取決於雜質的物理性質以及它和純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假如雜質是不揮發的,則溶液的沸點比純物質的沸點略有提高(但在蒸餾時,實際上測量的並不是不純溶液的沸點,而是逸出蒸氣與其冷凝平衡時的溫度,即是餾出液的沸點而不是瓶中蒸餾液的沸點)。若雜質是揮發性的,則蒸餾時液體的沸點會逐漸升高或者由於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了共沸點混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溫度可保持不變,停留在某一范圍內。因此,沸點的恆定,並不意味著它是純粹的化合物。 蒸餾沸點差別較大的混合液體時,沸點較低者先蒸出,沸點較高的隨後蒸出,不揮發的留在蒸餾器內,這樣,可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故蒸餾是分離和提純液態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必須熟練掌握。但在蒸餾沸點比較接近的混合物時,各種物質的蒸氣將同時蒸出,只不過低沸點的多一些,故難於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只好藉助於分餾。純液態化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沸程范圍很小(0.5~1℃)。所以,蒸餾可以利用來測定沸點。用蒸餾法測定沸點的方法為常量法,此法樣品用量較大,要10 mL以上,若樣品不多時,應採用微量法。

㈡ 一杯的蒸餾器能不能提出玫瑰精油

一.精油的來源 精油是從各種植物提煉而得,而且每一種植物 可供萃取製造精油的部份不同:桉樹的葉,玫瑰的花 ,鼠尾草的花和葉,佛手柑是果皮,經過專業儀器及 實驗檢定,視其有效部位,再用專業技術與機器提煉 萃取製成。 你或許覺得市面上的精油怎麼會一小瓶就要價若 干,這實在是精油來源可貴,取之不易的關系。一公 斤的玫瑰精油需要 陸000 公斤的玫瑰花瓣,而至少也 要 吧,000,000 朵的茉莉花才能夠製造出一公斤的茉 莉花精油。既然精油的來源與價錢如此珍貴,所以使 用的時候呢,也不要為了求得快又強的療效,硬是不 按照規定,超過劑量使用;恰如其分才能獲得最確實 的效果。 二.精油的製造 製造精油的方式有幾種,最常被運用的有蒸餾法 、溶劑法、脂吸法,還有榨取法。 蒸餾法 蒸餾法又是所有製造精油的方法中,最早被應用 來製造精油,也是最普遍常見的一種。 這種製造方法,是先將確定要用來製造經由的植 物各部位,例如像黑胡椒的果實、檸檬的果皮,又或 是薄荷的花,將這些植物來源搜集妥當,清洗乾凈, 稍微晾乾,再放進蒸餾器的容器里。 植物放進容器之後,就用水或者是水蒸氣在蒸餾 器底下加熱,使得這些植物不管是花、葉或樹干中的 水蒸氣,因此而完全散發出來,並且在蒸餾器里留下 該植物的精油濃縮液。 但這並不就是精油喔,還要將濃縮液中的水和油 隔離,隔離之後所獲得的油質部份,便是該植物的精 油,再經過簡易的加工製作成罐裝,便是我們在市面 買到的精油。 溶劑法 如果是利用植物的花朵來製作精油的話,大半就 是以萃取法來搜集植物精油。 怎麼做呢?首先將花朵與石油精以一定的比例完 全融合,泡置一段時間,再一起將混合溶液放到特製 的容器當中。 接著再以電熱的方式加熱前述的容器,以溫火慢 慢加熱,讓混合溶液因此取得一定量的芬芳物質,這 份液體物質就是該植物精油的最原始狀態。 然後便把這份液體物質經過過濾,便會再生成一 份深黑色的稠狀物。接著把准備好一定份量的酒精倒 進這份稠狀物,順同一方向慢慢地攪拌,務必使酒精 能夠充份與稠狀物調合。 待稠狀物溶解至酒精中並冷卻後,再經過過濾的 手續,讓酒精成份慢慢蒸發掉,余留的物質便是我們 要的精油。 脂吸法 關於精油製作的方法中,最新奇有趣的當屬脂吸 法。這是利用一種特製的脂肪來吸取植物具有利用價 值部位的精油,不過這種脂肪的配方,是各種製作精 油者的最高機密外人還真是無法一窺究竟。 一旦要利用脂吸法來提制精油,製造者會在乾凈 的鑲嵌玻璃片的木框上先塗滿薄薄的脂肪,再把採集 而來的花朵,假設是橙花,將橙花鋪滿在塗抹過脂肪 的玻璃上,橙花也不要放得太密集,花與花之間距離 疏密有致。 大約經過一天至三十六個小時的時間,橙花中的 精油便會被特製的脂肪給吸收完畢。這時只要將玻璃 木框反置,毋須你動手,玻璃上的橙花便會自己掉下 來。再把玻璃木框反過來,就可以再鋪上其他的橙花 花朵。 當玻璃上滿滿是脂肪吸收的橙花精油之後,便用 酒精將這些精油給洗下來,並予以適當的酒精份量加 以攪拌,經過濾蒸發後,便是橙花精油了。 壓榨法 壓榨法者,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機器將植物經由給 壓榨出來。像本書所介紹的佛手柑、橘子及檸檬等, 便都是用壓榨法,從他們的果皮中取得它們的精油。 其實,這種壓榨法早期是利用人為大小均勻的力 道,壓榨出植物果皮中的精油成份,晚近才發明出合 適的機器來壓榨果皮。 同樣是利用壓榨的道理,這兒姑且先教你一招小 小的 DIY。 檸檬與橘子,這兩種水果都是台灣冬天 常見的水果,可以將青綠色果皮的檸檬與金黃色的橘 子皮,撥下一小片置於食指與拇指之間,往你的耳頰 方向輕輕地按果皮,你的皮膚會感覺到果皮中有少少 的汁噴射,連同芳香的味道撲鼻而來;檸檬皮與橘子 皮的油脂與清香,讓你全身舒爽,提振你的精神。不 信的話,就趕快來個壓榨法 DIY ,試試效果如何吧! 精油應該保存在深色的玻璃瓶里,並遠離光線、熱和潮濕。不用的時候,請把蓋子蓋緊,以防有效成份散

㈢ 簡單蒸餾的原理

蒸餾是一種熱力學的分離工藝,它利用混合液體或液-固體系中各組分沸點不同,使低沸點組分蒸發,再冷凝以分離整個組分的單元操作過程,是蒸發和冷凝兩種單元操作的聯合。與其它的分離手段,如萃取、吸附等相比,它的優點在於不需使用系統組分以外的其它溶劑,從而保證不會引入新的雜質。

利用液體混合物中各組分揮發度的差別,使液體混合物部分汽化並隨之使蒸氣部分冷凝,從而實現其所含組分的分離。是一種屬於傳質分離的單元操作。廣泛應用於煉油、化工、輕工等領域。

其原理以分離雙組分混合液為例。把料液加熱使它部分汽化,易揮發組分在蒸氣中得到增濃,難揮發組分在剩餘液中也得到增濃,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兩組分的分離。兩組分的揮發能力相差越大,則上述的增濃程度也越大。在工業精餾設備中,使部分汽化的液相與部分冷凝的氣相直接接觸,以進行汽液相際傳質,結果是氣相中的難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液相,液相中的易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氣相,也即同時實現了液相的部分汽化和汽相的部分冷凝。

液體的分子由於分子運動有從表面溢出的傾向。這種傾向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體置於密閉的真空體系中,液體分子繼續不斷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氣,最後使得分子由液體逸出的速度與分子由蒸氣中回到液體的速度相等,蒸氣保持一定的壓力。此時液面上的蒸氣達到飽和,稱為飽和蒸氣,它對液面所施的壓力稱為飽和蒸氣壓。實驗證明,液體的飽和蒸氣壓只與溫度有關,即液體在一定溫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氣壓。這是指液體與它的蒸氣平衡時的壓力,與體系中液體和蒸氣的絕對量無關。

把液體加熱至沸騰,使液體變為蒸氣,然後使蒸氣冷卻再凝結為液體,這兩個過程的聯合操作稱為蒸餾。很明顯,蒸餾可把易揮發和不易揮發的物質分離開來,也可把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分離開來。但液體混合物各組分的沸點必須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在常壓下進行蒸餾時,由於大氣壓往往不是恰好為0.1MPa,因而嚴格說來,應對觀察到的沸點加上校正值,但由於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氣壓相差2.7KPa,這項校正值也不過±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暴沸
把盛有液體的燒瓶放在石棉網上,下面用煤氣燈加熱,在液體底部和玻璃受熱的接觸面上就有蒸氣的氣泡形成。溶解在液體內的空氣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氣有助於這種氣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進作用。這樣的小氣泡(稱為氣化中心)即可作為大的蒸氣氣泡的核心。在沸點時,液體釋放大量蒸氣至小氣泡中,待氣泡的總壓力增加到超過大氣壓,並足夠克服由於液柱所產生的壓力時,蒸氣的氣泡就上升溢出液面。因此,假如在液體中有許多小空氣或其它的氣化中心時,液體就可平穩地沸騰,如果液體中幾乎不存在空氣,瓶壁又非常潔凈光滑,形成氣泡就非常困難。這樣加熱時,液體的溫度可能上升到超過沸點很多而不沸騰,這種現象稱為「過熱」。一旦有一個氣泡形成,由於液體在此溫度時的蒸氣壓遠遠超過大氣壓和液柱壓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氣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把液體沖溢出瓶外,這種不正常沸騰的現象稱為「暴沸」。因此在加熱前應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氣化中心,保證沸騰平穩。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鬆多孔、吸附有空氣的物體,如碎瓷片、沸石等。另外也可用幾根一端封閉的毛細管以引入氣化中心(注意毛細管有足夠的長度,使其上端可擱在蒸餾瓶的頸部,開口的一端朝下)。在任何情況下,切忌把助沸物加至已受熱接近沸騰的液體中,否則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氣而把大量液體從蒸餾瓶口噴出造成危險。如果加熱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補加時必須先移去熱源,待加熱液體冷至沸點以下後方可加入。如果沸騰中途停止過,則在重新加熱前應加入新的助沸物。因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熱時逐出了部分空氣,再冷卻時吸附了液體,因而可能已經失效。另外,如果採用浴液間接加熱,保持浴溫不要超過蒸餾液沸點20℃,這種加熱方式不但可以大大減少瓶內蒸餾液中各部分之間的溫差,而且可使蒸氣的氣泡不單從燒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著液體的邊沿上升,因而可大大減少過熱的可能。

過程
純粹的液體有機化合物在一定的壓力下具有一定的沸點,但是具有固定沸點的液體不一定都是純粹的化合物,因為某些有機化合物常和其它組分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混和物,它們也有一定的沸點。不純物質的沸點則要取決於雜質的物理性質以及它和純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假如雜質是不揮發的,則溶液的沸點比純物質的沸點略有提高(但在蒸餾時,實際上測量的並不是不純溶液的沸點,而是逸出蒸氣與其冷凝平衡時的溫度,即是餾出液的沸點而不是瓶中蒸餾液的沸點)。若雜質是揮發性的,則蒸餾時液體的沸點會逐漸升高或者由於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了共沸點混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溫度可保持不變,停留在某一范圍內。因此,沸點的恆定,並不意味著它是純粹的化合物。

蒸餾沸點差別較大的混合液體時,沸點較低者先蒸出,沸點較高的隨後蒸出,不揮發的留在蒸餾器內,這樣,可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故蒸餾是分離和提純液態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必須熟練掌握。但在蒸餾沸點比較接近的混合物時,各種物質的蒸氣把同時蒸出,只不過低沸點的多一些,故難於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只好藉助於分餾。純液態化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沸程范圍很小(0.5~1℃)。所以,蒸餾可以利用來測定沸點。用蒸餾法測定沸點的方法為常量法,此法樣品用量較大,要10 mL以上,若樣品不多時,應採用微量法。

分餾
定義:分餾是利用分餾柱把多次氣化—冷凝過程在一次操作中完成的方法。因此,分餾實際上是多次蒸餾。它更適合於分離提純沸點相差不大的液體有機混合物。

進行分餾的必要性:(1)蒸餾分離不徹底。(2)多次蒸餾操作繁瑣,費時,浪費極大。

混合液沸騰後蒸氣進入分餾柱中被部分冷凝,冷凝液在下降途中與繼續上升的 蒸氣接觸,二者進行熱交換,蒸汽中高沸點組分被冷凝,低沸點組分仍呈蒸氣上升,而冷凝液中低沸點組分受熱氣化,高沸點組分仍呈液態下降。結果是上升的蒸汽中低沸點組分增多,下降的冷凝液中高沸點組分增多。如此經過多次熱交換,就相當於連續多次的普通蒸餾。以致低沸點組分的蒸氣不斷上升,而被蒸餾出來;高沸點組分則不斷流回蒸餾瓶中,從而把它們分離。

㈣ 瀚斯源妙蕾真的可以縮陰嗎

一點用都沒有,買之前對你很好,一直關心你,買了之後就基本不理你了,而版且才用三天就開始權腹痛出血,去醫院檢查是清潔度4級,本來好好的,就用了這個導致出了問題,被男朋友罵的要死,他們小若還說沒問題,你說那麼多,他就一句話,他產品沒有問題,做這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希望遭報應

㈤ 關於化學元素發現史的問題

淺 談 元 素 發 現 的 歷 史

我們都知道,自然界的元素一共有92種,世間的萬物都有這些元素中的一種或者幾種構成。這些元素成員之間,特點各不一樣,甚至差異極大,比如從體積來看,氫原子體積很小,而鈾原子相對於它來說則是龐然大物了。有限的元素之間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還組成了五彩繽紛的物質世界,既有月球上的岩石,也可以組成芭比娃娃,既可以成為一隻猴子,也可以是一架空中客車。我們人類發現了它們,找到了它們,也分析了它們,而且我們還把其中的一些進行拆分,重新組合,獲得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元素。如今元素周期表中列出的118中元素,就包括了由人類自己合成或分裂的26種元素。
現在沒有任何人會再去懷疑關於元素的觀點,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元素發現的過程相對於人類在這一領域探索的歷程相比還是顯得十分短暫的。在元素不斷發現的過程中,人們曾經困惑、憂慮、也曾爭論過。本文即從化學史的角度來探究元素的發現的故事。

一、 思考世界到「四分」之說
「世間萬物是由為數不多的簡單物質構成的。」這種思想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希臘的艾奧尼亞地區,即現在的土耳其西南海岸。在古代,此地的一些流放罪犯是一些思想理論的創建者,這些理論就是後來的自然哲學。希臘人的好奇心也是這一思想的直接推動因素,他們永不停息地思索著世界運作的奧秘。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擺脫了神學思想束縛的艾奧尼亞思想家和哲學家開始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都應當由合乎邏輯的解釋。在他們中間,一位名叫泰勒斯【1】的人被學界公認為是第一個思索了物質本質構成的人。在他的時代,希臘人絕大多數是商人,希臘的殖民地幾乎遍及地中海周遭的地區。地區間的貿易迅速發展,主要的貿易物品有糧食、橄欖油、干魚、葡萄酒、金屬、木材和奴隸。貿易的興起給泰勒斯游歷各地帶來的方便,在自己從事貿易行走於希臘各地的見聞促成他思考。他說,宇宙的基本原理,或者說要素,就是水。宇宙間的一切已知事物都是由水合成的,或者由水更動之後的變體而合成的。水形成水蒸汽,水蒸汽又飛入大氣,由大氣層下降之後才變成了雨。雨水打擊著地面,讓大地變緊實、變硬,最後變成堅硬的岩石。所以,一切事物最初都是由水開始,逐步演變而來,而又最終化成水而去。
泰勒斯的這種以水為基礎的宇宙觀念,說明了整個世界從本質上來講是由一種元素演變而成的。他的觀點引起了不少爭論,他的得意門生阿那克西曼德【2】就是最激烈的反對者。他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構成太豐富奇幻,根本無法想像會建立在如此簡單平凡的一個元素——水的基礎上。世界的基本元素一定要更為抽象,也更具有普遍性。阿那克西曼德還提出了一種名為apeiron【3】的看不見形式的原生物質,它有能力變換生成世間萬物。而阿那克西曼德的得意門生阿那克西門斯(Anaximenes,585BC—525BC)也同樣摒棄了aplasma的假說,照他看來,任何物質總得包含某一種物質構成成分,不能任何物質都不包含,他認為這「某一種物質」是空氣,因為地球變面幾乎到處都有空氣。
隨著爭論的擴大化,其他的物質構成學說也開始出現。古希臘唯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540BC—480BC)認為火是萬物的本源,一切都在流變之中;變化居於宇宙最重要的地位。火——這個最為活躍的元素構成了宇宙最基本的建築材料。這個世界由火生成,火升水,水再生土,土經液化又生成水,水繼續變化又生成火,如此循環往復。此外,還有色諾芬尼的土為本源的假說,認為土是萬物的根基。

在古希臘自然哲學的元素學說中,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494BC-432BC)的貢獻最大。他對宇宙物質基本構成的思考,可以說接近現代科學理論的觀念。恩培多克勒把以前各位前輩有關一種基本元素構成世界萬物的各種假說和設想組成了一個連貫一致的整體,派生出一個包含四種成分的模式。四種成分——水、氣、火、土,各司其職、平等運作、相互關聯。在他的《四元素學說》(Doctrine of the Four Elements)中,恩培多克勒指出:這四種基本元素,或單獨或相互結合,組成了世界的各種物質。事物之所以表現出不同的形態,是因為它們的組合成分在外力的作用下,互相分離或又重新組合;這些外力分別有親和力和沖擊力。而四種元素在組成過程中的比例則決定了物質的形態。例如,恩培多克勒認為骨骼就是由火、水、土三者構成的,比例為4:2:2。恩培多克勒的思想與現代化學元素理論著極其相似的地方,比方他說,一切物質都有一定數量的某種或者某些物質組合而成的,而且其數量是不會消減的;這些物質按照一定的比例組合。其實,世界上其他的一些民族的文化中,也有類似的宇宙物質觀。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說就是其中一例。古代印度人也提出了五種要素說——火、水、土、氣、以太(ether),作為構成物質的要素。
二、由「四分」之說到燃素說
歐洲中世紀早期是愚昧黑暗的時代,然而中東的科學技術依然在繁榮與發展。古代歐洲四元素觀念開始在阿拉伯煉金術士中慢慢發展。其中一個著名的研究者要算哈比爾伊本·赫揚(AbuMusa Jabir ibn Hayyan),大約誕生於14、15世界的幾部最有影響的煉金術和冶金術著作都由他或者假託他的名義發表。其中有《完美的冶煉產品》(1678)、《熔爐之書》(1678)、《完美度的判定》(1678)、《真正的發明》(1678)。在這些書中,哈比爾伊本·赫揚對自己進行的全部重要的化學實驗都作了詳盡的描述,從他的描述中,我們發現,他不僅僅是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而且他對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過程的領悟和理解已經達到了驚人的程度。這其中還包括了元素理論和解釋和理解。哈比爾伊本·赫揚認為,所有金屬元素,都由貢和硫組合而成,不過配比不一樣。因而從理論上來說,任何金屬都可以分解為貢和硫,然後按照另外的比例產生新的金屬元素。
一個世紀以後,波斯醫生阿爾·瑞茲又發展了這一理論。他將它所使用的化學葯品依照物品的味道、可溶性或者質感細分為金屬、硫酸、硼砂、食鹽、石頭,等等。這種劃分方法是對化合物和元素的現代理論的最早嘗試。阿爾·瑞茲為元素二分論添加了第三種因素——食鹽,並提出一個假說,一切固體物質都是有這三種元素(貢、硫、食鹽)依照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因為這三種物質分別代表了可燃性、揮發性、和可溶性三種特質。

瑞士煉金術士帕拉切爾蘇斯(Paracelsus,1493-1541)在對以上兩種觀點融會貫通之後,將燃燒物質作為探究物質組成的方法。據他的秘書記載「他的廚房裡經常是火花閃耀,他那些鹼土、冒煙的硫酸升華物、雷克斯葯劑、信石油、砷粉、研磨芬、神秘莫測的樟腦制劑,以及一些天曉得的什麼鬼玩意兒製成的調和物,鬧得煙氣騰騰。有一次他險些把我嗆死,那天他吩咐我去看看他蒸餾器裡面製作的烈酒,把我的投硬按到這種液體表面,一股子冒煙的怪氣味直竄鼻孔和喉嚨,有毒蒸汽幾乎讓我昏厥過去。」帕拉切爾蘇斯根據類似的實驗得出結論說古希臘人的四種基本元素的確就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基本要素了,但是可以劃分為阿拉伯人所說的三種要素(貢、硫、食鹽)。他認為,樹枝燃燒時分解出的四種物質,分別為煙(氣)、火焰(火)、從斷裂處噴出的液體(水)以及燃燒後留下的灰燼(土)。上升的煙霧為貢,火焰代表硫磺、灰燼則是鹽。
對於樹枝燃燒的現象,1658年英國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Rober Boyle)出:「至於青枝燃燒之說,燃燒時產生的火焰並不能令其分解為元素,而只能分解為一些混合物,所不同的是,這些混合物呈現為另一種形態。」波義耳主張化學研究必須使化學擺脫從屬於煉金術或醫葯學的地位,發展成為一門專為探索自然界本質的獨立科學。為了確定科學的化學,波義耳考慮到首先要解決化學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元素。波義耳通過一系列實驗,對傳統的元素觀產生了懷疑。他指出:這些傳統的元素,實際未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為許多物質,比如黃金就不含這些「元素」,也不能從黃金中分解出硫、汞、鹽等任何一種元素。恰恰相反,這些元素中的鹽卻可被分解。波義耳認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學方法再分解的簡單物質才是元素。例如黃金,雖然可以同其它金屬一起製成合金,或溶解於王水之中而隱蔽起來,但是仍可設法恢復其原形,重新得到黃金。水銀也是如此。作為萬物之源的元素,不是四種也不會是三種,而一定會有許多種。
三、拉瓦錫和道爾頓
繼波義耳之後,1789年,法國化學家、現代化學的奠基人安東尼·拉瓦錫發表了《化學元素論文》。拉瓦錫在論文中將人類已知的元素進行了歸納列表,將它們分別歸為氣體、金屬、非金屬以及土族元素四類。當時,發現的元素總數為33種。拉瓦錫表示認為,元素的劃分原則是「我們無法對它們進行進一步的分解了」,因而一切無法再分解的物質都被他稱為元素。但是他又說「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已經有把握說,我們如今認為是單質的物質,今後永遠不會被進一步分解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基本粒子了,……,除非今後的實驗和觀察結果能夠推翻這個論點」。果然,由拉瓦錫定名的33種元素當中,後來證實有8重視可以在分解的化合物。這8中元素中有石灰、硅土、瀉鹽【4】,另外還有根本不是元素的光和熱。其餘的23種元素包括金Au、銀Ag、銅Cu、鐵Fe、貢Hg、錫Sn、鉛Pb、銻Sb、硫S、碳C、鋅Zn、砷As、鉍Bi、磷P、鉑Pt、鎳Ni、鉬Mo、錳M、氫H、氮N、氧O、鎢W、鈷Co。
拉瓦錫的的理論在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得到了拓展。道爾頓由氣象學半路出家到化學領域,並很快得出重要的成果。他創造性地把算術、量子化學融匯到古希臘的化學元素學說當中去,產生了自己的元素理論。道爾頓認為,元素其實是又無法再分開的微小顆粒組成;元素不同,其組成顆粒也不同,任何一種特定的元素只能由特定的顆粒組成。他稱這些顆粒為原子(atom)。當這些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組合時,就能產生出不同的化合物。由於化合物是由各種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化合物的各種元素比必定是簡單的整數比。
與此同時,道爾頓開始計算各種元素原子的相對重量,他先從最輕量級的氫氣開始。截至1810年,道爾頓已對二十餘種元素建立了原子量表,其中包括氧、氮、磷、硫、銅、鐵,等等。至此,人類看不見的原子終於被賦予了自己固有的實體規模、實質和特性。道爾頓還提出了第一套有化學含義的符號系統——每一種原子都用一個帶有某種明確符號的圓圈來表示,比如氫原子就是個中心的有圓點的圓圈,氧原子是空心圓圈。但這一套符號因為花樣太多,變化多端而沒有被後人採用。
四、元素周期表與門捷列夫
19世紀化學研究的另一大困惑就是如何為全部元素進行分類。整個19世紀,化學家們都在試圖找出一種符合邏輯的序列,能夠把所有元素歸並到其中。
瑞典化學家柏濟力阿斯(Jacob Berzelius)提出把全部的物質劃分為「不可稱量的物質」」,包括電、磁、光和熱,以及「可稱量的物質」,包括各種元素和化合物。元素又可劃分為氧氣類、非金屬類和金屬類;化合物則劃分為礦物質和「組織機體」(organized bodies)。元素的排列順序是以它們的電解性能為基礎來排列的。1817年化學家約翰·德貝賴納【5】首先觀察到了不同元素的某些相似性,成為元素周期理論的先聲。他提出按照化學性質的相似性每三個元素結成一組。譬如,鍶的化學性質與鈣和鋇相似,而鍶的原子量介於鈣和鋇之間,於是德貝賴納就將這三個元素歸為一類,類似於音樂的「三聯音」。後來他又發現了更多的類似的「三聯音」。盡管這個設想最終被認為是錯誤的,但它啟發了人們更寬泛的思路。於是「五聯音」的說法也被提出。
合並了「三聯音」和「五聯音」的發現後,人們組合成了一個有規律的元素表。1862年,亞歷山大·錢考特斯(Chancourtois)【6】草擬了包含24種元素的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錢考特斯觀察到,將元素按照原子量排列成行,某些相同的特性就會反復出現,於是,他將各種元素的符號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鐫刻在一個圓柱體柱面上,這些元素就呈現出一條螺旋上升的狀態。後來,英國化學家約翰·亞歷山大·瑞納·紐蘭茲利發表文章稱如果將元素按照原子質量遞增排列,會發現一種元素的特性會在此序列上向前、向後各八個位置出現。紐蘭茲將這種每隔八個位置出現的周期現象比喻為音樂中的八音程復規律,命名為「八音程律」周期。

最終解決化學元素分類的人是我們熟知的俄國化學家季米特里·門捷列夫。在門捷列夫按照原子量升序排列已知的63種元素時,他發現這些元素的化合價也呈現出有節奏的的往復現象。化合價是原子形成該元素化學聯接能力的一種指證。沿著這個表格觀察,門捷列夫發現元素的化合價呈有規律的起伏狀態——1,2,3,4,3,2,1;而且如此循環往復。
門捷列夫受單人紙牌玩法的啟發將元素的名字都寫在紙牌的背面,按照玩紙牌的順序排好,橫向符合原子質量順序,縱向符合化合價順序。不僅如此,按照此法排列的元素周期表還有預測沒被發現的元素的功能,因為元素在表中排列的位置預言了未被發現的元素的化學性質、化合價和原子量。
門捷列夫於1869年發表了題為《元素新體系》的論文,但是西方主流學術界並不以為然,因為當時的化學家們早已厭倦了形形色色的分類體系。直到1875年8月27日,法國一位釀酒商的兒子發現了新元素鎵,原子量為69,化合價為3,鎵的化學性質、化合價、原子量正好和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預言的介於鋁和鈾的元素「類鋁」相一致。人們終於認識到了門捷列夫理論的准確性。後來的科學發展證明,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對當時以及後來的化學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人們為了紀念門捷列夫,將1955年發現的第101號元素命名為鍆(mendelevium)。
五、結語
人類如今已經生活在了信息時代,我們已經清楚的知道了成千上萬種物質的原子排列,但還有無數的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科學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科學和科學家的任務依然任重而道遠。當我們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方便與舒適時,請別忘了我們一切的文明的成果都是我們的祖先汗水與智慧的結晶。

注釋
【1】泰勒斯:624BC-546BC,古希臘哲學界,數學家,天文學家,主張樸素的唯物論的米粒都學派創始人。
【2】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610BC-546BC,被尊稱為天文學奠基人。
【3】apeiron:希臘語中「無限小的」、「不確定的」的意思。
【4】瀉鹽,即氧化鎂,Mgo。
【5】約翰·德貝賴納: Johann Dobereiner, 1780-1849,德國化學家。
【6】亞歷山大·錢考特斯:又譯貝吉耶·德·尚古爾多阿,1820-1886,法國地質學家。

參考文獻及書目:
1.《科學歷史·一個化學者的評論》〖美〗艾倫·G·狄博斯 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年 石家莊
2.《水氣火土——元素發現史話》〖英〗麗貝卡·魯普 著,宋軍嶺 譯,商務印書館 2008年 北京
3.《化學哲學新體系》〖英〗約翰·道爾頓 著,李家玉 譯,武漢出版社 1996年 武漢
4.《化學哲學概論》邱道驥 著,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南京

㈥ 工作上的問題,中國傳統的白酒源自哪個朝代

白酒起源與發展

--------------------------------------------------------------------------------

2005年7月25日11:56 今夜中國上海站

我國是制曲釀酒的發源地,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白酒起源於何時?何人始創?迄今說法尚不一致。從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說:「清醴之美,始於耒穭」。《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糵」。最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霉的糧食稱鞠,發芽的糧食稱糵,從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實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類發霉發芽而成的。《說文解字》說:「糵,芽米也」。「米,粟實也」。以後用麥芽替代了粟芽,糵與曲的生產方式分家以後,用糵生產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漢朝,糵酒還很盛行。北魏時用榖芽釀酒,所以在《齊民要術》內無糵曲的敘述。1636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內說:「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逐至失傳」。據周朝文獻記載,曲糵可作酒母解釋,也可解釋為「酒」。例如杜甫《歸來》詩里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曲糵日方長」的詩句,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辭源》的解釋為酒母,釀酒或制醬的發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簡化字為曲。酒麴的發展,經過不斷地技術改良,由散曲發展到餅曲,終於形成了大麴和小曲。大麴中主要微生物是麴黴,適宜於北方天氣寒冷的各省。製造大麴的原料為大麥、豌豆或小麥,例如前者為汾酒、西鳳酒大麴,後者為茅台、瀘州酒麴等。因制曲原料為麥類,常稱為麥曲,其形狀似磚,又稱磚曲,其曲塊大和用曲量多,通稱大麴,用於釀造我國的傳統工藝名優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有利於生產小曲及其小曲酒。製造小曲的原料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葯,如邛崍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葯,如廈門白曲、稗木鎮糠曲等。198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卡爾麥提(Calmette)在中國小曲中發現一種糖化力強的根霉,利用此種黴菌生產酒精,定名為阿明諾法或澱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產。1956年,方心芳先生開始將小曲分離出的根霉分類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確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應用的酒麴,大概可分為小曲、大麴和麩曲三類。小曲到南北朝時,已相當普遍生產,到了宋代時又有重要的改進,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釀酒菌種之一。這種根霉小曲傳播很廣,如朝鮮、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繩紋末期從中國傳入了稻作技術和造酒技術)都有根霉小曲釀酒,產品受到國外人民的青睞。
麩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麴黴製造酒麴,又稱快曲,因制曲時間短而得名。制曲後,麩曲直接作為糖化劑,一般用量較大,仍有誤稱為大麴。釀酒必先制曲,好曲釀出好酒,這是培養有益菌類,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離的微生物,分泌出許多復雜的酶,利用它的化學性能來完成的。
白酒釀造始於何人?其說法不一。從戰國時期《世本·作》:「儀狄做酒醪變五味」,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至周朝,更有漢朝許慎《說文解字》「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口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說廣為傳頌,及至日本人將釀酒工統稱「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人認為杜康是釀酒的祖師爺,這是一種悖論。宋高承在其《事物紀原》一書中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釀酒也」,說明杜康究竟是哪個時代人,尚未搞清楚,何況當年杜康釀造的酒絕非今日的蒸餾酒。
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微生物學原理推測,認為酒的起源,最早出來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後發現為糧食(穀物)釀造的蒸餾酒,這是討論的課題。水果中含有糖類的果汁,如暴露於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果汁就會發酵成酒。動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樣經酵母發酵為奶酒。穀物釀酒要復雜很多,糧食中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澱粉,澱粉需要經澱粉酶分解為糖,然後由酵母的酒化酶將糖變成酒。我國糧食酒中最早出現是黃酒,稱為釀造酒,又稱發酵酒,是不經過蒸餾的,隨後才會出現為現在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這與蒸餾器有關。
白酒在唐朝又稱為燒酒,歷代詩句中常出現燒酒。白香山有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亦有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古詩中又常出現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說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亦名燒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餾器為佐證。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迅速發展。從白酒質量看,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後連續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國家級名酒17種,優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醬香、清香、濃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後其他香發展為芝麻香、兼香、鳳型、豉香和特型5種,共計稱為全國白酒十大香型。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350萬噸左右,全國注冊企業達3.7萬家,從業人員約幾十萬。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國家創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於煙草行業,其經濟效益歷來是酒類產品的前茅。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煙台釀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貴州茅台釀酒、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發展發生力。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麴法、麩曲法和液態法(新工藝白酒),以傳統固態發酵生產名優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佔全國白酒總產量70%。從白酒發展看,全國釀酒行業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黃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為方向。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中國酒網

㈦ 源森泰合成油,真的假的

從業多年,給你些建議。個人原創!
新手必讀!節能環保油,合成油,常見問題解答

1。 這個油是真的嗎?還是網上炒作? 首先明確一點,這個燃料是真實存在的,本人都做了六年,每月銷量也有幾百噸,但是為什麼網上有人說是騙人的?那是因為他選擇皮包公司加盟,沒學到實用技術,做不起來,自然就認為是騙人的,選擇不對,努力白費。 2。節能環保油是怎麼做成的? 是以甲醇為主,加其它幾種添加劑勾兌合成的。不需要特殊機器設備,一般只需要桶和泵之類就可以。 3。做油的原料當地能買到嗎?對人體有害嗎? 甲醇又叫工業酒精,全國各地都有賣的,正常接觸對身體沒有影響,只要不是大量食用,都無關緊要,甲醇屬於微毒性。 4。這個油主要有哪些用途? 目前來說主要針對用量較大的餐飲,食堂,工廠,鍋爐等,也可車用,至於民用,因涉及安裝改灶,民用量不大,成本及各方面不劃算,目前不是主要客戶。 5。這個油安全性如何?客戶容易接受嗎? 能燃燒但不會爆炸,因為裡面含水,很穩定。這行業出來也有五六年,目前很多地方都在推廣,效果不錯,客戶接受很快,就我們附近城市來說,飯店,食堂等普及率達到80%。 6。這個油會揮發嗎?冬天會結冰嗎? 揮發肯定是有的,不過很少,可以通過輔助添加劑以及密封來控制揮發。冬天不會結冰,即使是北方零下30度也沒關系。這個油零下70度才會結冰。 7。成品是液體還是氣體?普通液化氣灶能用嗎?需要更換灶芯嗎? 成品是液體的,目前市面上有兩種,一種是以二甲醚,輕質油為原料做成,可變成氣體燃燒,但是原料不易購,使用中存在很多問題,目前來說沒有推廣價值,市場上實用的還是液體燃料,原來的灶更換爐芯後使用,目前是很成熟的,隨著從事的同行越來越多,技術不斷更新,可以通過專用爐芯來實現液體變氣體燃燒,效果很好,未來是趨勢。 8。做這油成本是多少?利潤多少? 成本根據各地原料進價有一定區別,北方原料便宜,南方貴點,因為化工廠家北方多。正常來說最好的燃料成本1600每噸,如果用粗醇,或則其它質量差點的甲醇勾兌出來成本也就一千左右,甚至幾百元每噸。利潤正常控制在1500每噸,如果用先進點的爐芯,零售價4000每噸以上,利潤可以達到2000--3000每噸。 9。網上那麼多招商加盟的,如何選擇? 請選擇實體,不要以為廣告做的大就是實力大,很多電視打廣告的都是靠賺取巨額加盟費來盈利,本身並不生產燃料,也不生產爐具。一旦你選擇了這些所謂的公司,只會越陷越深,經營不下去,白忙一場。因為他們不做實體,沒有實際經驗。所謂的技術也是網上找來忽悠你的。至於選擇哪家,請多了解多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畢竟我不能自賣自誇,有詆毀同行的嫌疑。 10。投資大嗎?起步資金需要多少?多久能回本? 投資不大,一般起步有兩三萬足夠,如果有個小倉庫,有個送貨車,一萬都可以做,認真經營,做幾家客戶就能短時間回本。 11。能不能發燃料過來? 首先,燃料屬於危險品,物流和快遞是禁止托運的,除非用罐車,試想下,發一兩噸運費根本劃不來,物流費可能比燃料還要貴,如果發整罐車30噸你剛開始又消化不了。所以只能來學習技術,當地生產。再則你當地原料有可能比我這還便宜。 12。火力如何?比液化氣,柴油能節省多少?和天然氣比有優勢嗎? 論熱值,比柴油,液化氣會略低,所以通過更換爐芯,重新改裝來集中熱效率,正常溫度能達到1200-1300度,是完全能滿足廚房火力需求。不然我們也不可能做到今天。可以比液化氣或柴油節能30%左右。雖然和天然氣比經濟優勢不大,但天然氣開戶費昂貴,我們這燃料免費安裝改灶,只要沒有用天然氣的都是我們的目標客戶。 13,需要多久?容易學嗎? 這技術不難,沒有學歷限制,不需要什麼特別基礎,一般三天都能會,如果你時間充裕,可以多實踐幾天,都提倡自己動身,實際操作,現場安裝。學會為止。

創業需謹慎,廣告誤導人。

㈧ 蒸餾器作用大全

利用液體混合物中各組分揮發度的差別,使液體混合物部分汽化並隨之使蒸氣部分冷凝,從而實現其所含組分的分離.是一種屬於傳質分離的單元操作.廣泛應用於煉油、化工、輕工等領域.
其原理以分離雙組分混合液為例.將料液加熱使它部分汽化,易揮發組分在蒸氣中得到增濃,難揮發組分在剩餘液中也得到增濃,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兩組分的分離.兩組分的揮發能力相差越大,則上述的增濃程度也越大.在工業精餾設備中,使部分汽化的液相與部分冷凝的汽相直接接觸,以進行汽液相際傳質,結果是汽相中的難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液相,液相中的易揮發組分部分轉入汽相,也即同時實現了液相的部分汽化和汽相的部分冷凝.
工業蒸餾的方法有:①閃急蒸餾.將液體混合物加熱後經受一次部分汽化的分離操作.②簡單蒸餾.使混合液逐漸汽化並使蒸氣及時冷凝以分段收集的分離操作.③精餾.藉助迴流來實現高純度和高回收率的分離操作 ,應用最廣泛.對於各組分揮發度相等或相近的混合液,為了增加各組分間的相對揮發度,可以在精餾分離時添加溶劑或鹽類,這類分離操作稱為特殊蒸餾,其中包括恆沸精餾、萃取精餾和加鹽精餾;還有在精餾時混合液各組分之間發生化學反應的,稱為反應精餾.
2.3.1 基本原理
液體的分子由於分子運動有從表面溢出的傾向.這種傾向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體置於密閉的真空體系中,液體分子繼續不斷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氣,最後使得分子由液體逸出的速度與分子由蒸氣中回到液體的速度相等,蒸氣保持一定的壓力.此時液面上的蒸氣達到飽和,稱為飽和蒸氣,它對液面所施的壓力稱為飽和蒸氣壓.實驗證明,液體的飽和蒸氣壓只與溫度有關,即液體在一定溫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氣壓.這是指液體與它的蒸氣平衡時的壓力,與體系中液體和蒸氣的絕對量無關.
將液體加熱,它的蒸氣壓就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大,當液體的蒸氣壓增大到與外界施於液面的總壓力(通常是大氣壓力)相等時,就有大量氣泡從液體內部逸出,即液體沸騰,這時的溫度稱為液體的沸點.顯然沸點與所受外界壓力的大小有關.通常所說的沸點是在0.1MPa壓力下液體的沸騰溫度.例如水的沸點為100℃,即是指在0.1MPa壓力下,水在100℃時沸騰.在其它壓力下的沸點應註明壓力.例如在85.3KPa時水在95℃沸騰,這時水的沸點可以表示為95℃/85.3KPa.
將液體加熱至沸騰,使液體變為蒸氣,然後使蒸氣冷卻再凝結為液體,這兩個過程的聯合操作稱為蒸餾.很明顯,蒸餾可將易揮發和不易揮發的物質分離開來,也可將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分離開來.但液體混合物各組分的沸點必須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在常壓下進行蒸餾時,由於大氣壓往往不是恰好為0.1MPa,因而嚴格說來,應對觀察到的沸點加上校正值,但由於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氣壓相差2.7KPa,這項校正值也不過±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將盛有液體的燒瓶放在石棉網上,下面用煤氣燈加熱,在液體底部和玻璃受熱的接觸面上就有蒸氣的氣泡形成.溶解在液體內的空氣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氣有助於這種氣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進作用.這樣的小氣泡(稱為氣化中心)即可作為大的蒸氣氣泡的核心.在沸點時,液體釋放大量蒸氣至小氣泡中,待氣泡的總壓力增加到超過大氣壓,並足夠克服由於液柱所產生的壓力時,蒸氣的氣泡就上升逸出液面.因此,假如在液體中有許多小空氣或其它的氣化中心時,液體就可平穩地沸騰,如果液體中幾乎不存在空氣,瓶壁又非常潔凈光滑,形成氣泡就非常困難.這樣加熱時,液體的溫度可能上升到超過沸點很多而不沸騰,這種現象稱為「過熱」.一旦有一個氣泡形成,由於液體在此溫度時的蒸氣壓遠遠超過大氣壓和液柱壓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氣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將液體沖溢出瓶外,這種不正常沸騰的現象稱為「暴沸」.因此在加熱前應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氣化中心,保證沸騰平穩.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鬆多孔、吸附有空氣的物體,如碎瓷片、沸石等.另外也可用幾根一端封閉的毛細管以引入氣化中心(注意毛細管有足夠的長度,使其上端可擱在蒸餾瓶的頸部,開口的一端朝下).在任何情況下,切忌將助沸物加至已受熱接近沸騰的液體中,否則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氣而將大量液體從蒸餾瓶口噴出造成危險.如果加熱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補加時必須先移去熱源,待加熱液體冷至沸點以下後方可加入.如果沸騰中途停止過,則在重新加熱前應加入新的助沸物.因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熱時逐出了部分空氣,再冷卻時吸附了液體,因而可能已經失效.另外,如果採用浴液間接加熱,保持浴溫不要超過蒸餾液沸點20ºC,這種加熱方式不但可以大大減少瓶內蒸餾液中各部分之間的溫差,而且可使蒸氣的氣泡不單從燒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著液體的邊沿上升,因而可大大減少過熱的可能.
純粹的液體有機化合物在一定的壓力下具有一定的沸點,但是具有固定沸點的液體不一定都是純粹的化合物,因為某些有機化合物常和其它組分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混和物,它們也有一定的沸點.不純物質的沸點則要取決於雜質的物理性質以及它和純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假如雜質是不揮發的,則溶液的沸點比純物質的沸點略有提高(但在蒸餾時,實際上測量的並不是不純溶液的沸點,而是逸出蒸氣與其冷凝平衡時的溫度,即是餾出液的沸點而不是瓶中蒸餾液的沸點).若雜質是揮發性的,則蒸餾時液體的沸點會逐漸升高或者由於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了共沸點混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溫度可保持不變,停留在某一范圍內.因此,沸點的恆定,並不意味著它是純粹的化合物.
蒸餾沸點差別較大的混合液體時,沸點較低者先蒸出,沸點較高的隨後蒸出,不揮發的留在蒸餾器內,這樣,可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故蒸餾是分離和提純液態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必須熟練掌握.但在蒸餾沸點比較接近的混合物時,各種物質的蒸氣將同時蒸出,只不過低沸點的多一些,故難於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只好藉助於分餾.純液態化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沸程范圍很小(0.5~1℃).所以,蒸餾可以利用來測定沸點.用蒸餾法測定沸點的方法為常量法,此法樣品用量較大,要10 mL以上,若樣品不多時,應採用微量法.
蒸餾操作是化學實驗中常用的實驗技術,一般應用於下列幾方面:(1)分離液體混合物,僅對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點有較大的差別時才能達到較有效的分離;(2)測定純化合物的沸點;(3)提純,通過蒸餾含有少量雜質的物質,提高其純度;(4)回收溶劑,或蒸出部分溶劑以濃縮溶液.
2.蒸餾操作
加料:將待蒸餾液通過玻璃漏斗小心倒入蒸餾瓶中,要注意不使液體從支管流出.加入幾粒助沸物,安好溫度計.再一次檢查儀器的各部分連接是否緊密和妥善.
加熱:用水冷凝管時,先由冷凝管下口緩緩通入冷水,自上口流出引至水槽中,然後開始加熱.加熱時可以看見蒸餾瓶中的液體逐漸沸騰,蒸氣逐漸上升.溫度計的讀數也略有上升.當蒸氣的頂端到達溫度計水銀球部位時,溫度計讀數就急劇上升.這時應適當調小煤氣燈的火焰或降低加熱電爐或電熱套的電壓,使加熱速度略為減慢,蒸氣頂端停留在原處,使瓶頸上部和溫度計受熱,讓水銀球上液滴和蒸氣溫度達到平衡.然後再稍稍加大火焰,進行蒸餾.控制加熱溫度,調節蒸餾速度,通常以每秒1~2滴為宜.在整個蒸餾過程中,應使溫度計水銀球上常有被冷凝的液滴.此時的溫度即為液體與蒸氣平衡時的溫度,溫度計的讀數就是液體(餾出物)的沸點.蒸餾時加熱的火焰不能太大,否則會在蒸餾瓶的頸部造成過熱現象,使一部分液體的蒸氣直接受到火焰的熱量,這樣由溫度計讀得的沸點就會偏高;另一方面,蒸餾也不能進行得太慢,否則由於溫度計的水銀球不能被餾出液蒸氣充分浸潤使溫度計上所讀得的沸點偏低或不規范.
觀察沸點及收集餾液:進行蒸餾前,至少要准備兩個接受瓶.因為在達到預期物質的沸點之前,帶有沸點較低的液體先蒸出.這部分餾液稱為「前餾分」或「餾頭」.前餾分蒸完,溫度趨於穩定後,蒸出的就是較純的物質,這時應更換一個潔凈乾燥的接受瓶接受,記下這部分液體開始餾出時和最後一滴時溫度計的讀數,即是該餾分的沸程(沸點范圍).一般液體中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高沸點雜質,在所需要的餾分蒸出後,若再繼續升高加熱溫度,溫度計的讀數會顯著升高,若維持原來的加熱溫度,就不會再有餾液蒸出,溫度會突然下降.這時就應停止蒸餾.即使雜質含量極少,也不要蒸干,以免蒸餾瓶破裂及發生其他意外事故.
蒸餾完畢,應先停止加熱,然後停止通水,拆下儀器.拆除儀器的順序和裝配的順序相反,先取下接受器,然後拆下尾接管、冷凝管、蒸餾頭和蒸餾瓶等.

㈨ ff14 巴哈姆特真源怎麼開啟

首先通關巴哈T9,然後去沙之家於里昂熱接個任務,做完就開了

真源在北薩青磷精煉所進本,現在只有組滿8人才能進,2.55之後沒限制

閱讀全文

與真之源蒸餾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染廢水中cod排放量是多少 瀏覽:245
冷干機的濾芯如何拆下來 瀏覽:552
海爾凈水器出水管介面怎麼拆 瀏覽:13
河北水垢漏斗 瀏覽:689
白雲區農村ppp污水項目 瀏覽:498
安吉爾水壺濾芯怎麼拆 瀏覽:318
電廠化學廢水調整及注意事項 瀏覽:892
什麼叫納米微晶技術凈化器 瀏覽:43
百佳境界凈水器如何 瀏覽:695
甲醇蒸餾塔再沸器的原理 瀏覽:268
ro膜氯化 瀏覽:984
潔廁靈能除垢 瀏覽:459
油煙機凈化器的價格多少錢一台 瀏覽:334
凈化器電源怎麼測量 瀏覽:332
wq污水提升泵 瀏覽:415
污水處理50戶需多少立方池 瀏覽:656
樹脂是不是ab膠 瀏覽:694
減壓蒸餾怎麼拆 瀏覽:544
飲水機為什麼加熱一會就保溫 瀏覽:287
電解法處理污水基於什麼原理 瀏覽: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