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滸中《智取生辰綱》一節,烈日炎炎,押解生辰綱的土兵為何還爭著喝酒
記得也就是90年代初期,當時還沒有酒駕的說法。
南京的夏天很熱,很多司機中午去吃飯,都要喝幾杯冰啤酒。
今天這就要拘留,但那時候都當做飲料一樣,沒什麼了不起的。
而水滸那個宋代,生辰綱的土兵爭著喝酒,是因為那個酒同啤酒差不多。
我們喝的烈酒,白酒,叫做蒸餾酒,是元代才開始在中國普及的。
聯想思維,隨著釀酒技術的進步,唐宋時期,人們已釀制出了黃酒和果酒。黃酒是用穀物釀造而成,而果酒則是用水果釀制的酒。我個人覺得,酒這個東西,在當時那個時代,應該是奢侈品,是暢銷品,是男人展示能力的一個途徑。
因此,《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一節中,白勝販賣的白酒,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白酒,讓軍官警惕性很高,不應該是嚴禁喝的東西,那不過是一種解渴飲料。所以,軍士們喜歡爭著去喝,那知道裡面還有暈漢葯在里邊,中了人家圈套。
⑵ 智取生辰綱里楊志一行人買酒解暑氣,喝酒真的能解暑嗎
當然不能了,只是從心理作用上會解暑氣。按照現代的醫學來講,喝酒解暑完全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相反則會越喝越熱,越喝越渴,因為在酒精的作用下,會加快血液的循環,就會感覺熱,而酒精加快了體內水分的揮發,就會感到口渴。
這種村酒雖然很有特色,但是卻比不上有錢人家喝的「老酒」,這種老酒愛當時又被稱之為「大酒」,這種酒雖然也比不上如今的酒,但是卻比村酒度數要高很多,武松打虎的時候,路過的景陽岡的酒鋪,賣的就是這種酒,當時的武松連續喝了十八碗,還是堅持上山把老虎給打了,最後來能回來,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如果要是真的喝現代的酒,別說十八碗,估計喝上七八碗就連門走出不了了。
⑶ 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等於現在多少白酒,有什麼依據
「三碗不過崗」
而蒸餾酒會有這么高的度數是因為它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轉化為糖的澱粉等物質。糖和澱粉經酵母發酵後產生酒精,酒精的沸點是78.5°,水的沸點是100°,將原來發酵的酵液加熱至兩點沸點之間,就可以從中蒸發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質,然後將其冷卻,就可以得到無色,氣味卻辛辣刺鼻的酒液,一般發酵酒度數低於20%,而蒸餾酒可以高達60%。
由此可見,古人個個都是喝酒達人。但好不好喝可以自己試一試拿葡萄釀酒,味道也不錯的。
⑷ 拜爾和諾伊曼與格雷伯和利伯曼智取靛藍和茜素
天然染料獲得人工製造
靛藍是自古以來世界各國使用的藍色染料。據說埃及幾千年前包裹木乃伊(保存人的屍體)的青色麻布就是用靛藍染成的。英文中的indigo(靛藍)來自希臘文indikon,就是印度人(Indian)的藍色染料。我國歷代平民穿著的青色衣服都是用它染成的。
靛藍是一種幾尺高的草本植物,莖葉中含有一種葡萄糖苷(18),將莖葉發酵水解後,除生成葡萄糖外,還生成白色吲哚酚水溶液。將白色布匹浸泡在此白色溶液中並放置在空氣中氧化,即生成不溶於水的藍色沉澱靛藍,牢固地附著在紡織纖維上,耐日曬、水洗和加熱。我國至今在布依族、苗族、瑤族少數民族仍流行的蠟染法工藝就是利用這一原理,先用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圖,然後放進白色吲哚酚水溶液中浸泡,放置在空氣中氧化後,再水煮脫蠟,即成鮮明的藍白色圖案。這在漢代已開始,到唐代時盛行。
1826-1841年間,歐洲化學家們對天然靛藍進行了降解反應,發現它與氫氧化鉀(KOH)一起在低溫熔融時得到鄰位氨基苯甲酸,高溫熔融時得到苯胺,用硝酸或三氧化鉻氧化時得到靛紅:
卡羅與格雷伯、利伯曼就此合成方法再次申請專利,但是沒有得到專利局的批准,專利局認為它與第一版專利沒有區別。於是他們想到去英國申請專利,1869年6月25日英國專利局授受了他們的專利申請。
無獨有偶,第二天,英國化學家、企業家帕金也注冊了幾乎同樣合成茜素的專利。後來帕金與巴迪舍苯胺和純鹼工廠達成了交叉許可證貿易。
馬克思評價了合成茜素的意義,他在《資本論》中說:「由煤焦油提煉茜素和茜紅染料的方法,利用現有的生產煤焦油染料的設備,已經可以在幾周之內,得到以前需要幾年才能得到的結果。茜草生長需要一年,然後還要讓茜根長幾年等茜根成熟,才能製成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