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到底有哪些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 POPs),是指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蓄積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並通過各種環境介質能夠長距離遷移並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具有嚴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機污染物。
1.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PO Ps)的特徵
根據POPs的定義,POPs 具有下列四個重要特徵:①環境持久性,POPs 在自然環境中很難通過生物代謝、光降解、化學分解等方法進行降解,可以在環境中長期存在。②生物蓄積性,POPs大部分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點,容易在脂肪組織中發生生物蓄積,並沿著食物鏈濃縮放大,對人體危害巨大。③半揮發性,POPs 能夠從水體或土壤中揮發進入大氣環境或通過大氣顆粒物的吸附作用,在大氣環境中可以遠距離遷移;還可以重新沉降到地面,多次反復,造成全球范圍內污染。④高毒性,POPs 大多具有致癌、致畸與致突變作用,對人類和動物的生殖、遺傳、神經、內分泌等系統具有強烈的危害作用。
2. PO Ps的種類及來源
根據 2001年5月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決定禁止或限制使用 12 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它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有機氯農葯類:艾氏劑、氯丹、滴滴涕、狄氏劑、異狄氏劑、七氯、滅蟻靈、毒殺芬和六氯苯 (既屬於農葯類,又屬於工業化學品)。主要來源於農業、牧業和林業防治蟲害的殺蟲劑,部分來源於生活中用於防治蚊蠅傳播疾病的葯劑。第二類為工業化學品:六氯苯、多氯聯苯。其中多氯聯苯主要來源於變壓器、電容器、充液高壓電纜、油漆、復印紙的生產和塑料工業,以及有色金屬生產、鑄造和煉焦、發電、水泥、石灰、磚、陶瓷、玻璃等工業釋放 PCBs 的事故。第三類為非故意生產的副產物:多氯代二苯並-對二惡英(簡稱「二
英」)、多氯代二苯並呋喃 (簡稱「呋喃」)。主要來源於不完全燃燒與熱解、含氯化合物的使用、氯鹼工業、紙漿漂白和食品污染等。
3. PO Ps的遷移特點
全球蒸餾 (global distillation)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 Goldberg,他用這個概念來解釋DDT通過大氣傳播從陸地遷移到海洋的現象。從全球來看,由於溫度的差異,地球就像一個蒸餾裝置,在低、中緯度地區,由於溫度相對高,具有半揮發性的POPs 揮發速率大於沉積速率,使它們不斷進入大氣中,並隨著大氣運動不斷遷移,當溫度較低時,沉積速率大於揮發速率,POPs最終在較冷的極地地區積累下來。這就表明,不論在什麼地方使用或釋放POPs,兩極地區都將成為全球POPs的匯。
蚱蜢效應 (grasshopper effect),Wania 等認為化合物的物理化學特性以及一些與冷暖有關的環境因素對POPs「全球分配」的影響甚至比POPs的排放地和傳播途徑更重要,尤其是POPs在向高緯度遷移的過程中會有一系列相對短的跳躍過程,因為在中緯度地區季節變化明顯,在溫度較高的夏季, POPs 易於揮發和遷移,而在溫度較低的冬季, POPs又易於沉降下來,總體表現出跳躍式躍遷 (圖8-27)。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通過「全球蒸餾效應」和「蚱蜢效應」可以長距離傳輸,在全球范圍內遷移, POPs 現在已成為全世界廣泛分布的環境污染物,從大氣到海洋,從湖泊、江河到內陸池塘,從遙遠的南極大陸到荒涼的雪域高原,從苔蘚、穀物等植物到魚類、飛鳥等動物,甚至人奶、血液中無處不在,含量從 10-12 (pg)到 10-6 (μg)量級不等,有的含量已遠遠超過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的標准。
圖8-27 全球蒸餾效應示意圖
㈡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 POPs),是指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蓄積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並通過各種環境介質能夠長距離遷移並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具有嚴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機污染物。
1.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PO Ps)的特徵
根據POPs的定義,POPs 具有下列四個重要特徵:①環境持久性,POPs 在自然環境中很難通過生物代謝、光降解、化學分解等方法進行降解,可以在環境中長期存在。②生物蓄積性,POPs大部分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點,容易在脂肪組織中發生生物蓄積,並沿著食物鏈濃縮放大,對人體危害巨大。③半揮發性,POPs 能夠從水體或土壤中揮發進入大氣環境或通過大氣顆粒物的吸附作用,在大氣環境中可以遠距離遷移;還可以重新沉降到地面,多次反復,造成全球范圍內污染。④高毒性,POPs 大多具有致癌、致畸與致突變作用,對人類和動物的生殖、遺傳、神經、內分泌等系統具有強烈的危害作用。
2. PO Ps的種類及來源
根據 2001年5月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決定禁止或限制使用 12 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它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有機氯農葯類:艾氏劑、氯丹、滴滴涕、狄氏劑、異狄氏劑、七氯、滅蟻靈、毒殺芬和六氯苯 (既屬於農葯類,又屬於工業化學品)。主要來源於農業、牧業和林業防治蟲害的殺蟲劑,部分來源於生活中用於防治蚊蠅傳播疾病的葯劑。第二類為工業化學品:六氯苯、多氯聯苯。其中多氯聯苯主要來源於變壓器、電容器、充液高壓電纜、油漆、復印紙的生產和塑料工業,以及有色金屬生產、鑄造和煉焦、發電、水泥、石灰、磚、陶瓷、玻璃等工業釋放 PCBs 的事故。第三類為非故意生產的副產物:多氯代二苯並-對二惡英(簡稱「二
3. PO Ps的遷移特點
全球蒸餾 (global distillation)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 Goldberg,他用這個概念來解釋DDT通過大氣傳播從陸地遷移到海洋的現象。從全球來看,由於溫度的差異,地球就像一個蒸餾裝置,在低、中緯度地區,由於溫度相對高,具有半揮發性的POPs 揮發速率大於沉積速率,使它們不斷進入大氣中,並隨著大氣運動不斷遷移,當溫度較低時,沉積速率大於揮發速率,POPs最終在較冷的極地地區積累下來。這就表明,不論在什麼地方使用或釋放POPs,兩極地區都將成為全球POPs的匯。
蚱蜢效應 (grasshopper effect),Wania 等認為化合物的物理化學特性以及一些與冷暖有關的環境因素對POPs「全球分配」的影響甚至比POPs的排放地和傳播途徑更重要,尤其是POPs在向高緯度遷移的過程中會有一系列相對短的跳躍過程,因為在中緯度地區季節變化明顯,在溫度較高的夏季, POPs 易於揮發和遷移,而在溫度較低的冬季, POPs又易於沉降下來,總體表現出跳躍式躍遷 (圖8-27)。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通過「全球蒸餾效應」和「蚱蜢效應」可以長距離傳輸,在全球范圍內遷移, POPs 現在已成為全世界廣泛分布的環境污染物,從大氣到海洋,從湖泊、江河到內陸池塘,從遙遠的南極大陸到荒涼的雪域高原,從苔蘚、穀物等植物到魚類、飛鳥等動物,甚至人奶、血液中無處不在,含量從 10-12 (pg)到 10-6 (μg)量級不等,有的含量已遠遠超過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的標准。
圖8-27 全球蒸餾效應示意圖
㈢ 森林火災會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加劇全球什麼效應
A、由於動植物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在正常情況下,能通過光合作用達到平衡,專不是造成大屬氣中CO 2 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A錯誤;
B、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是平衡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含量的主要因素,森林綠化面積迅速銳減,會使得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會造成大氣中CO 2 含量增加,但不是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錯誤;
C、由實驗室逸出的CO 2 量太少,不會對環境造成多大的影響,不是主要因素,故C錯誤;
D、大量燃燒含硫燃料,可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D正確.
故選:D.
㈣ 全球蒸餾效應
根據GoldbergE.D.最早提出的「全球蒸餾效應」,加拿大科學家WaniaF.和MackayD.成功地解釋了POPs從熱溫帶地內區向寒冷地區遷移的現容象。從全球來看,由於溫度的差異,地球就像一個蒸餾裝置——在低、中緯度地區,由於溫度相對高,POPs揮發進入到大氣;在寒冷地區,POPs沉降下來,最終導致POPs從熱帶地區遷移到寒冷地區,也就是從未使用過POPs的南北極和高寒地區發現POPs存在的原因。因為在中緯度地區在溫度較高的夏季POPs易於揮發和遷移,而在溫度較低的冬季POPs則易於沉降下來,所以POPs在向高緯度遷移的過程中會有一系列距離相對較短的跳躍過程,這種特性又被稱為「蚱蜢跳效應」(Grasshopper Effect)。此外,大氣的稀釋作用、洋流作用等也會將POPs由釋放源帶到從未使用過POPs的清潔地區
㈤ 大氣中的什麼能產生溫室效應,是全球氣溫什麼的原因之一
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故填: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方回程式為:CO 2 +Ca(OH) 2 =CaCO 3 ↓答+H 2 O.
故答案為:CO 2 CO 2 +Ca(OH) 2 =CaCO 3 ↓+H 2 O
㈥ 現如今全球大氣中CO2的含量增多引起溫室效應增強,使地球表面溫度升高,導致全球氣候變暖.(1)造成大氣
解;(1)大量的礦石燃料因作為能源的來源被大量使用,它的副產品就是二氧版化碳.故選:D;
(2)自然權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行.故答案為:植物的光合作用;
(3)防止溫室效應的產生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故答案為:植樹造林 節能減排.
故答案為:(1)D;
(2)植物的光合作用;
(3)植樹造林;節能減排;
㈦ 怎樣寫有關地球 手抄報的標題
可寫「防止地球變暖,不要讓北極熊無家可歸」,從環境著手,可寫出現在環境的惡劣,比如:以前北極總認為是全世界最神聖的地方,最近的工廠也在北極千千千米之外,但現在有人發現因環境污染嚴重,北極熊的脂肪里有大量的....」
極作為沒有任何工業污染區的白色世界曾被視為一片凈土,但是隨著對北極生態污染狀況調查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北極動物如北極熊、海豹,以及當地土著居民因紐特人體內都已經含有一定濃度的POPs,而且蓄集濃度很高。
其實,除了從未使用過POPs的南北極地區外,地球北部的許多高山,如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我國喜瑪拉雅山頂也都已檢測到高濃度的有機氯農葯類POPs,其中山頂冰雪所含農葯的濃度為山下農業區域的10~100倍。那麼POPs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人跡罕至的北極和高山雪域,並且最終大量殘留在北極熊等生物體內呢?
根據GoldbergE.D.最早提出的「全球蒸餾效應」,加拿大科學家WaniaF.和MackayD.成功地解釋了POPs從熱溫帶地區向寒冷地區遷移的現象。
從全球來看,由於溫度的差異,地球就像一個蒸餾裝置——在低、中緯度地區,由於溫度相對高,POPs揮發進入到大氣;在寒冷地區,POPs沉降下來,最終導致POPs從熱帶地區遷移到寒冷地區,也就是從未使用過POPs的南北極和高寒地區發現POPs存在的原因。因為在中緯度地區在溫度較高的夏季POPs易於揮發和遷移,而在溫度較低的冬季POPs則易於沉降下來,所以POPs在向高緯度遷移的過程中會有一系列距離相對較短的跳躍過程,這種特性又被稱為「蚱蜢跳效應」(Grasshopper Effect)。此外,大氣的稀釋作用、洋流作用等也會將POPs由釋放源帶到從未使用過POPs的清潔地區。
POPs屬於疏水親脂性的有機化合物,因此進入極地的POPs傾向於在生物的脂肪組織中濃縮富集,並且通過食物鏈的作用隨營養級的升高而逐級放大,最終停留在營養級的頂端生物如北極熊體內。北極熊體內較高的脂肪含量,也直接使其成為POPs的「藏身之地」。可寫這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