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不同温度水的密度修正
水的温度与比重
0℃…………0.9998(specific gravity or relative density)
5℃…回…答…….0.9999
10℃…………0.9994
15℃…………0.9988
20℃…………0.9980
25℃…………0.9968
30℃…………0.9955
35℃…………0.9939
40℃…………0.9922
45℃…………0.9902
50℃…………0.9880
55℃…………0.9857
60℃…………0.9833
65℃…………0.9806
70℃…………0.9779
75℃…………0.9749
80℃…………0.9719
85℃…………0.9687
90℃…………0.9654
95℃…………0.9620
100℃………..0.9584
105℃………..0.9548
110℃………. 0.9510
115℃………..0.9471
120℃………..0.9431
125℃………..0.9390
130℃……….0.9348
因为不是规则变化,无法以数学方程式表示。相关数据在Steam Table内可以查到。
Ⅱ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密度
纯水在4度('c)时最大为1g/cm^3再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时会减小(不均匀变化)。
Ⅲ 水的密度(不同温度下的密度)
热水的温度与比重
0℃…………0.9998(specific gravity or relative density)
5℃………….0.9999
10℃…………0.9994
15℃…………0.9988
20℃…………0.9980
25℃…………0.9968
30℃…………0.9955
35℃…………0.9939
40℃…………0.9922
45℃…………0.9902
50℃…………0.9880
55℃…………0.9857
60℃…………0.9833
65℃…………0.9806
70℃…………0.9779
75℃…………0.9749
80℃…………0.9719
85℃…………0.9687
90℃…………0.9654
95℃…………0.9620
100℃………..0.9584
105℃………..0.9548
110℃………. 0.9510
115℃………..0.9471
120℃………..0.9431
125℃………..0.9390
130℃……….0.9348
因为不是规则变化,无法以数学方程式表示。相关数据在Steam Table内可以查到。
Ⅳ 不同温度密度换算
以下为长期化验经验所得,非科教定律(不适合纯水水)
(实测温度-20)X 标准比重 ÷ 1000 + 实测比重 = 被测液体20℃时的标准比重
Ⅳ 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
详细请看
http://cache..com/c?word=%B2%BB%CD%AC%3B%CE%C2%B6%C8%3B%CF%C2%CB%AE%3B%B5%C4%3B%C3%DC%B6%C8&url=http%3A//www%2E21jxhg%2Ecom/hxsj/jczs/200512/5170%2Eshtml&b=0&a=78&user=
Ⅵ 质量一定时 不同温度的水的密度会一样么
科学的讲 等质量的水温度不同热运动程度不一样 体积不同,密度不同 不过水的温度效应不明显 我们平时都认为不变
Ⅶ 在空气中,不同温度下纯化水的密度
http://wenku..com/view/227ad1513c1ec5da50e2707d.html
如果能满足你的解答要求,请采回纳。谢谢!答
Ⅷ 怎样测量水在不同温度时候的密度
测出不同温度时它的质量和体积,再除一下就好了
Ⅸ 不同温度压力下的水的密度
液态水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高于4℃时,水的密度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是在0~4℃的温度范围内,水的密度却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直至冰点。
正是这个特性使得4℃的水下沉,隆冬时节水体从表面至底部形成由低到高的温度梯度,抑制了水的对流,才有冰封湖泊凿洞钓鱼的景象。
这表明湖面表层结冰,但冰层之下却是液态的水,而且湖泊的底部的水温还能稳定在4℃,致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得以生存,安度严寒。
在水中除了单分子H2O外,还有这些简单分子结合而成的较复杂的(H2O)n(n可以是2、3、4……)分子。这种由简单分子结合成较复杂的分子集团而不引起物质化学性质改变的过程,称为分子的缔合,相反的过程称为离解。
缔合是放热过程,离解是吸热过程,所以温度升高,水的缔合程度降低(n减小),温度降低,水的缔合程度增加(n增大)。
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具体的原因是:温度越低,熵就需要越低,即结构越有序,这是适用于所有物质的普遍原理。绝大多数物质的密度随着温度降低是单调升高的,因为分子之间靠得越紧结构越有序。
水的特别之处在于,由于氢键的方向性,最有序的结构是像晶体冰那样的结构,每个水分子周围有四个氢键,指向四面体的四个顶点。这是个很空旷的结构,如果把它扰乱一些,水分子之间反而可以靠得近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冰的密度小于液态水的密度。
当液态水的温度比较高时,温度下降时结构变得更有序,分子靠近,密度升高,这是跟其他物质相似的常规行为。
当达到某个温度时,再进一步下降,结构要变得更有序,就需要向冰结构的方向靠近,分子之间开始远离,密度下降。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某个温度出现一个密度的最大值。
Ⅹ 纯水在4摄氏度时的密度是多少
1000/=1千克/立方分来米
因为千克就是按这个定自义的
最初的千克质量单位是由18世纪末法国采用的长度单位米推导出来的。1立方分米纯水在最大密度(温度约为4摄氏度)时的质量,就定为1千克。
1799年法国在制作铂质米原器的同时,也制成了铂质千克基准,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后来发现这个基准并不准确地等于1立方分米最大密度纯水的质量,而是等于1.000028立方分米。于是在1875年米制公约会议之后,也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制成千克原器,一共做了三个,经与巴黎档案局保存的铂质千克原器比对,选定其中之一作为国际千克原器。这个国际千克原器被国际计量局的专家们非常仔细地保存在特殊的地点,用三层玻璃罩好,最外一层玻璃罩里抽成半真空,以防空气和杂质进入。随后又复制了四十个铂铱合金圆柱体,经过与国际千克原器比对后,分发给各会员国作为国家基准。跟米原器一样,千克原器也要进行周期性的检定,以确保质量基准的稳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