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湖的绿赏析
西湖的绿》意境美探微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学校 陈忠德
“水光潋滟晴方好,三色空蒙雨亦奇”。吟诵宋代诗人苏东坡描写西子湖美丽的佳句,自然地想起了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西湖的绿〉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文艺创作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者说,意境就是作家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有着丰富内涵和无穷韵味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古代文论家常拿意境来衡量作品的高下,当代的宗璞的《西湖的绿》便是意境很高的佳作。
一、绿的逼人气势
“奇怪的很,这次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此节“满湖烟雨,一片迷蒙”、“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香”,这是作者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并用了“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的拟人化手法写出了西湖初夏风光别具风味。同时,引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佳句,给西湖增添了几分神韵。这给读者第一印象是,六月的西湖在烟雨笼罩中有一种特有的空灵清丽之美。
接下来作者运用虚实相给合手法,描绘了西湖丰富多姿的“绿”:
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首先领略了一个”绿“字,只凭这一点,已使我留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琤,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这一节写出了绿的逼人的气势。写“雨中访灵隐,一下车,绿意扑眼而来”,这是虚写对绿的感受。“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这实写出灵隐的绿,绿得浓郁。写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似乎连雨丝儿也都是绿的”,这也是虚写对绿的感受。写峰上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这又实写了灵隐的绿,绿得深透。写冷泉亭旁平稳中琮琤的溪水也是“碧澄澄”的,影着一片绿色分外美丽,这些作者运用了虚实给合的方法,都描绘出树木、小径、溪水触眼是绿,无处不绿,表现了绿的广漠无际,浸透到了每个角落,绿意相争胜,大显伸手,为读者构筑了一绿的世界。作者将绿的气势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似乎有一种逼人的气势。
二、绿的意趣美
西湖有很多景点,各有各的特点,而作者抓住了黄龙洞、屏风山、九溪十八涧以及苏堤各自的特点写出了西湖另一种特色: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这里写出了绿的意趣美。文中说到西湖胜景极多,即使一个绿色,也各不雷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幽”与“洞”相关,表现了黄龙洞内绿的浓厚深暗的特点;“野”与“山”相关,山上的绿到处都是,分布广泛,绿得奔放,无边无际;“闲”与“水”相合,如闲云流水,绿得自在,无拘无束。既抓住了特点,又写得富有情趣。“幽”、“野”、“闲”这三者意趣各不相同,写得生动形象。写苏堤两边的树木,“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树身布满绿茸茸的青苔”,使绿荫荫的苏堤更添了几分绿。青苔的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树木,如云霞”,“整片看来,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从颜色、质地、形状、布局、给人的印象等方面写出了青苔给苏堤带来了绿的意趣。这样的描绘简直是画意诗情,极富有绿的诗意美和情趣美,将人们带进了一个铺天盖地的绿色世界中。
三、绿的茁壮的生命力
“花港观鱼”也是西湖的一大胜景,在这里可观赏到具有生命的价值,从而又看到西湖另一种绿的特点: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地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作者在这一节写出了绿的茁壮的生命力。花港新荷,其姿态“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依在水面”。“圆圆的绿叶,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港边初春杨柳绿枝绿叶,一切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作者把新荷、初春杨柳的绿色之美写得栩栩如生,赋予动感,富有极强的茁壮的生命力,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和无穷的回味。
四、静动相衬,平添情趣
在作者眼里,西湖山山水水遍地是绿,无处不绿,而湖中一摇船姑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增添了情趣和意境: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唉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这一小节是静动相衬,平添情趣。作者在“兴尽晚归舟”途中所见,远山青中带紫,湖中“碧波如镜”。写至此,作者该歇息了,但见“船儿在水面上滑行”;渐听见“桨声唉乃”,增添了一湖幽静。忽见“一摇船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着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把鱼甩在船板上”。真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有声有色,使西湖美景静中有动,景中有人,平添了几分意境和情趣。
通篇描写,无论是古木、小径、溪水、青苔、新荷,还是杨柳、山、洞、小溪、姑娘,无不如潮如海,满湖绿色,满湖生机,满湖诗意,正如作家杨朔所说的:“好的散文是一首诗”。本文绿的描绘简直是一首诗,其铺张扬厉,亦大有汉赋之遗风,给人一种壮美的享受。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境?这也许与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钟情于山水,爱恋西湖分不开的。在作者眼里,自然界中的一切情趣,富有生命力的绿,看在眼里,爱在心里。作者之所以感觉到西湖有如此之美,把西湖的绿写得具体入微,多姿多彩,富有灵性,其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体验,善于感受。那山光水色间浓浓淡淡、深深浅浅的绿,让人大饱眼福,心旷神怡。通读全文,如炎热的盛夏喝了一杯醇香冰凉的饮料,沁人心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我们再深层追究作者心境与情感。
作者写此文的时间是在1962年,是新中国成立不久。60年代初的中国虽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社会,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但是,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英勇奋战,创建着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那时的中华民族正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正在茁壮成长。至此,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西湖的绿,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充满着勃勃生机;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西湖处处是绿,触目是绿,满眼皆是绿色的生命,这不正是中华大地上处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缩影吗?作者借赞西湖的绿色之美,就是来盛赞西湖“茁壮的生命力”;赞美西湖富有“蓬勃的生机”、“茁壮的生命力”,也就是在盛赞、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茁壮”、“成熟”的生命力。作者描绘西湖之变化、赞美西湖之变化,就是描绘祖国之变化,赞美祖国面貌的之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变得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国家。由此发觉:作者面对西湖此景,她看到了灵性的人间天堂,她看到了祖国的锦锈河山,她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激动而自豪,欣然命笔,用诗一般闪亮的语言尽情描绘西湖的绿色之美,抒发了对人间西湖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从而进一步抒发了对祖国秀丽风光和强大的生命力的挚爱和讴歌。
B. 描写西湖绿的诗句
《钱唐湖春行》是来唐代自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注释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C. 西湖的“绿”这篇短文的答案
阅读短文,天空。短文通过描写( ) 、( )、 ( )、 ( )、花港观鱼几方面的绿,表现西湖的胜景,表达了( )。
2.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用横线画出描写绿的颜色的词语,并说说西湖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我内心感受的两个词语,并说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是怎样产生的。
(3)这一自然段写了西湖怎样的特点?
3.读了作者在花港观鱼一段中对绿的描写,你认为这里的绿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在文中加括号的A B C D 四句话中任选一句,对其进行重点的欣赏点评。
5.请你一招作者写的西湖的绿的写法,吧某一景物的特点写下来。 作者写了灵隐寺,苏堤,花港等地的绿,重点介绍灵隐寺和花港的绿
(2)是鲜浓欲滴的绿,是饱满的,流动的绿,让人感到心静神怡。 花港的绿是活泼浅淡的绿,是充满活力和生命的绿。让人感到生机勃勃。
西湖的景给人以视觉的美的享受,更给人一种心灵的享受,是轻松,也有沧桑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景色的赞美,对西湖的绿的喜爱之情
第一自然段写出了西湖的景色的平常,但平凡之中有一种独特的美,更衬托出下文各种绿色虽然平淡无奇,但各有特色,但让人有美的享受。
《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课文描写了三种绿:树绿、苔绿、荷绿,每种绿都有自己的特点,作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雨中灵隐的绿是多层次的,“有的绿的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的发蓝,浅极了,亮极了”,连“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苏堤的绿给人的印象是坚忍不拔,花港的绿给人感觉是蓬勃、富有生命力。
1、文章首先写了 、 、 这三处逼人景色,最后详写了 、 、这两出很有特点的绿
2请你结合课文黄龙洞绿的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分别用一句话描绘幽,野,闲的情趣特点 幽: 野: 闲:
3续写 黄龙洞绿的幽,屏风山绿得野, , 。
4文章在第四段写新荷的绿时,为什么还写了初春的杨柳嫩枝
5语言赏析 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D. 西湖的绿排比句
西湖的绿令我着迷,多么令人心旷神怡,惊讶不已;
西湖的绿令我心驰神往,站在那里令人浮想联翩,内心平静;
西湖的绿令我流连忘返,多么希望能够永远驻足在那里。
E. 《西湖的绿》 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西湖的绿原文 璞宗璞 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1烟霞万倾、2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胜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炯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秋意,也没有雪。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的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3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了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一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4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5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6心旷神怡。亭旁溪水7波光粼粼,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8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9飞珠滚玉一般,在着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的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的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11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四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他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那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12裙袂飞扬,13翩然起舞了/
F. 西湖的绿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来
《西湖的绿》源这篇课文描写内容以绿为主。课文着重写了灵隐、苏堤、花港三处景点绿的特点,文中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
展现了作者对西湖风景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使读者透过西湖的“绿”领略到祖国的生机勃勃。
(6)西湖的绿底过滤句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文写于1961年,发表后受到广泛赞誉,使宗璞第一次在散文界获得认可,从此享誉文坛。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六月烟雨中西湖的“绿”,也是文中最精彩的地方。
作者运用直接的写实手法,描绘了徐虎丰富多姿的“绿”:道旁古树苍翠欲滴,飞来峰上绿树层叠,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绿色直渗透到石头缝里;黄龙涧绿得幽幽,屏风山绿得苍苍,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云野鹤……
将人们带进一个铺天盖地的绿色世界中。文章层次丰富,描摹真切,文字极为简约,却传神尽意,而且富于韵律感,现实了作者非凡的才气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G. )请你仿照作者写西湖“绿”的写法,抓住某一景物的特点,写下来。(3分)
写作思路:使用简单的写作风格,读者倾向于选择简单的文本来阅读,而不是在复杂的表达中沉思。例如,你可以用“帮助”而不是“促进”或“使用”而不是“利用”。把复杂的单词留给教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人交谈,而不用让读者花很多时间去阅读。
正文:
我的家乡在东莞麻涌,是著名的香蕉之乡。
随意望望,满眼都是绿绿的香蕉林,怎么也望不到边。
穿过密密的香蕉林,再走过两座晃来晃去的独木桥,就来到了我和小伙伴们最爱去的地方,我们把它称为“绿色世界”。
这是紧挨着河边的一大片草地。
大概是水源充足的原因,春天一到,小草们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着劲儿往上长,不用多久,草儿便长得又密又盛,没有一点冬天的痕迹,仿佛给河岸铺上一张绿色的大地毯。
这张大地毯可真软:任你在草地上打几十个滚,不会感觉脏,也不会感觉痛。
玩累了,一咕噜躺下去,望着湛蓝的天空,闻着新鲜的青草味儿,听着潺潺的流水声,保证你躺下不到半个小时,就会做起香甜的梦,还甜得你流口水呢!
这张大地毯的颜色可真多:什么嫩绿呀、黄绿呀、淡绿呀、翠绿呀、深绿呀……中间还夹杂着小野花们星星点点的紫、黄、红、粉,简直就是个大调色盘,使人“望绿兴叹”。
沿着这张大地毯,走到边缘,有一个小坡,也长满了绿草。
走上平坦的坡顶,就会看见在绿草野花中的一座很别致的小亭,四根灰色的水泥柱,尖尖的四角亭顶。
亭顶上,爬满了青绿色的黄瓜藤,把小亭子打扮成一位绿衣仙子,还戴着黄色的小花,一眼望去,舒心极了。
在亭子里,和小伙伴们聊聊天,玩玩“猜柱子”的游戏,那感觉简直棒极了。
这就是美丽的绿色世界,这就是我们村的绿色世界,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它了。
每次和小伙伴来这儿,我都会玩得忘了回家。
不过每次离开它的时候,我都会像童话中的天使,头上戴着狗尾巴草编织的花环,手里提着一满篮子飘着清香的野花。
H. 西湖的绿,哪句是新鲜感句子,并说明理由
结果在这节律就是新鲜感的句子,因为西湖都说明很清楚,然后就说突然说他很绿,就给你一种很惊讶的感觉。
I. 西湖的绿按照什么结构描写西湖的绿,找出文中相关的提示语
: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
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
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满意请点左下角的采纳谢谢,不满意请追问,您的支持是我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