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超滤液
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滤过液。这种滤过液就是超滤液。
尿液首先在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形成超滤液,人体每天正常生成的超滤液可以达到180升。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那么肾小管和集合管可以把人体大部分的水分和各种溶质重吸收回血液,称之为重吸收。
除此以外,肾小管和集合管还有分泌的功能,可以将某些物质分泌入小管腔内,称为分泌。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人体正常每天生成的尿液只有1.5升。
(1)为何说原尿是血液的超滤液扩展阅读:
超滤技术:
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超滤原理也是一种膜分离过程原理.
超滤利用一种压力活性膜,在外界推动力(压力)作用下截留水中胶体、颗粒和分子量相对较高的物质,而水和小的溶质颗粒透过膜的分离过程。通过膜表面的微孔筛选可截留分子量为3x10000—1x10000的物质。当被处理水借助于外界压力的作用以一定的流速通过膜表面时.
水分子和分子量小于300—500的溶质透过膜,而大于膜孔的微粒、大分子等由于筛分作用被截留,从而使水得到净化。也就是说,当水通过超滤膜后,可将水中含有的大部分胶体硅除去,同时可去除大量的有机物等。
超滤原理并不复杂。在超滤过程中,由于被截留的杂质在膜表面上不断积累,会产生浓差极化现象,当膜面溶质浓度达到某一极限时即生成凝胶层,使膜的透水量急剧下降,这使得超滤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为此,需通过试验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的工艺和运行条件,最大限度地减轻浓差极化的影响,使超滤成为一种可靠的反渗透预处理方法。
超滤是一种膜分离技术,(UItrafil-tration 简称UF)。能够将溶液净化,分离或者浓缩。超滤是介于微滤与纳滤之间,且三者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一般来说,超滤膜的孔径在0.05 um–1 nm之间,操作压力为0.1–0.5 Mpa。
主要用于截留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粒、细菌和病毒等大分子物质。超滤膜根据膜材料,可分为有机膜和无机膜。按膜的外型,又可分为:平板式、管式、毛细管式、中空纤维和多孔式。目前家用超滤净水器,多以中空膜为主。
超滤膜的工作以筛分机理为主,以工作压力和膜的孔径大小来进行水的净化处理。以中空纤维为例。
以进水方式可分为外压式:原水从膜丝外进入,净水从膜丝内制取。反之则为内压式。内压式的工作压力较外压式要低。超滤膜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工业用超纯水和溶液浓缩分离等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资料资料:网络-原尿
参考资料资料:网络-超滤技术
Ⅱ 肾小球.肾小管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它们在处理原尿时候的过程是什么
肾小球复的滤过:循环血制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通过滤过膜滤到肾小囊的囊腔内形成超滤液(原尿),这就是所谓的肾小球滤过作用。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肾小管的近曲小管.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大量氯化钠都被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吸收,并转移到附近的血管中去.重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所以是耗能的.肾小管的上皮细胞中线粒体很多,可以保证ATP的供应. 肾小管分泌作用主要是指肾小管在重吸收过程中的"保钠排钾"作用.因为经过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后形成原尿,原尿里钠含量很高.
Ⅲ 为什么血液循环一圈只需要23秒 而每天经过肾小球的原尿只有180L
决定肾小球原尿量的一个决定因素是 肾小球率过滤(GFR)。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内管时,除蛋白质容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也就是原尿,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
每分钟两肾生成超滤液的量成为GFR。据测定,正常成年人的GFR是125ml/min,故每天两肾生成的肾小球滤过液总量可达180L。这里还有一个滤过分数(FF)的概念,就是GFR与肾血浆流量(RPF)的比值。从GFR和红细胞比容可计算RPF。RPF的正常值是600~800ml/min。若RPF为660ml,GFR为125ml/min,则FF约为19%。这说明当血液流经肾脏时,只有约为19%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即原尿。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有不懂得再问我吧
Ⅳ 原尿中含蛋白质 尿中有葡萄糖 是否一定肾
正常人理想状态下原尿中有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质,没有红细胞,但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质,这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可以说是尿的前身。在人体的两个肾脏中,各有一条静脉和一条动脉。血液随肾动脉进入肾脏,分成无数条毛细血管。原尿还不是废物,是透过肾小球滤过膜尚未被重吸收的内含较多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液体,它通过肾小管进入肾的集合管。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膜,它主要由的内皮细胞、非细胞性的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的上皮细胞组成,滤过膜既有阻止大分子物质滤出的机械屏障作用,又有阻止带负电荷物质滤出的静电屏障作用。
Ⅳ 一升原尿等于多少斤
有大约1.5斤左右来 没有具体的数据自
尿可以说是尿的前身。在人体的两个肾脏中,各有一条静脉和一条动脉。血液随肾动脉进入肾脏,分成无数条毛细血管。原尿还不是废物,是透过肾小球滤过膜尚未被重吸收的内含较多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液体,它通过肾小管进入肾的集合管。滤过膜是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模,它主要由的内皮细胞、非细胞性的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的上皮细胞组成,滤过膜既有阻止大分子物质滤出的机械屏障作用,又有阻止带 负电荷物质滤出的静电屏障作用。
Ⅵ 尿生成的部位和过程
三个基本过程:
1.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形成超滤液
2.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被选择性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最后形成终尿。
下面具体说一下每个过程
1.肾小球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的滤过是一种超滤过,毛细血管与肾小囊之间的结构称为滤过膜。血浆中除蛋白质外,几乎血浆中所有成分均能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这种超滤液称为原尿。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滤过系数。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指小管液中的成分被上皮细胞转运返回血液的过程。大部分的物质都是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其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Na+、Ca2+和尿素等可不同程度地被重吸收,而肌酐、H+、K+等则可被分泌到小管液中而排出体外。可见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小管液中的各种物质进行了选择性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分泌作用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的产物,泌入小管液的过程。H+、K+和NH3肾小管和集合管均能分泌,原尿中的K+绝大部分已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尿中排出的K+主要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肌酐、对氨基马尿酸以及进入机体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酚红等由近球小管转运入小管,形成终尿。
Ⅶ 尿是怎样生成的
尿的生成主要经过3个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版分和其它物质(电解权质和小分子有机物)从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肾小球滤过液,即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还有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钠离子、氯离子、水和尿素,虽然在肾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中有相当一部分物质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它们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
Ⅷ 血液中含有哪些成分原尿中含有哪些成分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血液是流动在人复的血管和心脏中制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升血浆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质和20克的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有机化合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寿命为9-13天,血小板寿命为8-9天。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细胞新生。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个功能。
原尿可以说是尿的前身。在人体的两个肾脏中,各有一条静脉和一条动脉。血液随肾动脉进入肾脏,分成无数条毛细血管。原尿还不是废物,是透过肾小球滤过膜尚未被重吸收的内含较多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液体,它通过肾小管进入肾的集合管。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膜,它主要由的内皮细胞、非细胞性的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的上皮细胞组成,滤过膜既有阻止大分子物质滤出的机械屏障作用,又有阻止带负电荷物质滤出的静电屏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