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余氯的概念是什么氯消毒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目前自水消毒杀菌主要式
答:目前自水净化式:氯气杀菌;世界发达家区自水净化式:紫外线臭氧技术杀菌
2.氯
答:氯气黄绿色、强烈窒息性异味、毒气体强氧化剂与二氧化碳接触能形光气高压液化液氯密度2.48kg/m3熔点-102℃沸点-34.6℃空气呈白色烟雾极易溶于水、醇醚其水溶液称盐酸
3.自水要添加氯
答:自水原本应该种既卫安全饮用水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水细菌等害物质量滋要抑制杀灭水细菌处理水程加入氯
4.氯体危害
答:氯气体严重危害能刺激眼、鼻、喉及呼吸道等引起急性肺水肿及肺炎浓度高麻痹呼吸枢、现闪击性死亡期吸入低浓度氯引起慢性毒导致体内产量自由基加速体衰速度主要病症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肝硬化、脉粥硬化甚至癌症
氯加入水让您发产干涩、断裂、叉让您肌肤漂白化、皮肤层脱落及产奇痒比皮癣敏症氯受热与水机腐质产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
5.含余氯水清洗蔬菜、水、谷物等何影响
答:氯破坏蔬菜水、谷物维素、矿物质等营养严重影响体营养物质吸收
6.余氯何进入体
答:用于自水氯任何毛细孔皮肤、鼻孔、口腔、肺部、毛发、眼睛、肉类蔬菜等氧化表层都容易快速吸收
7.余氯容易通体皮肤吸收
答:体皮肤表层遍布毛孔汗腺与自水接触瞬间余氯容易通些细微毛孔进入体皮肤所吸收
8.期用含余氯水洗澡危害
答:用含余氯自水洗澡浴室内氯气总量四经由呼吸道吸入三由皮肤吸收平通饮用进入体体内氯6——8倍轻者产瘙痒积月累致癌率增加30%;
9.说自水烧危害更
答:自水加煮沸氯受热与水机腐质产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三氯甲烷比自水增加3——4倍余氯能除我每所饮用咖啡、茶或汤经加温煮沸饮用;我体内即增加3——4倍致癌物
10.期饮用含余氯水导致疾病
答:脏疾病、冠状脉粥硬化、贫血症、膀胱癌、肝癌、直肠癌、高血压敏等症状
11.余氯童危害
答:用自水给童洗澡氯使发产干涩断裂岔使肌肤漂白化、皮肤层脱落及产奇痒比皮癣敏症;氯机物比汗液相互作用候容易造周围空气形三氯化氮非容易损害眼睛嗓;氯通呼吸道吸入肺部损害呼吸细胞(Clara细胞)进导致哮喘肺气肿
12.余氯孕妇危害
答:孕妇期饮用含氯自水胎、肺造影响能导致新律齐、力衰竭及肺部功能性障碍
13.余氯危害
答:导致脉粥硬化、力衰竭、脉硬化、脏病、膀胱癌、肝癌、直肠癌、高血压
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建议自己下去查查资料
『贰』 污水厂余氯对氨氮有什么影响
加足量的次钠是可以去除水中氨氮的,不过成本比较高,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式的,关键词:“折点加氯”,我就不复制了
作参考
『叁』 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氯根对污水生化处理有何危害
高盐废水有可能把生化池中的细菌搞死,但是氯离子本身杀菌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内,对无论对厌氧容菌还是好氧菌,原则上最好控制氯离子含量。最好不要超过3%。细胞容易失水死亡,含盐量超过2000mg/l就出现不适状态了,可通过驯化,能提高微生物的适应能力,可驯化到5%浓度左右,氨氮去除率也响应降低,同时氯根离子过高,对管道、设备等腐蚀比较严重
『肆』 循环水氯离子含量高的危害是什么
氯离子有很高的极性,能促进腐蚀反应,又有很强的穿透性,容易穿透金属表面的保护膜,造成缝隙和空蚀等局部腐蚀。
特别是对奥氏体不锈钢造成的应力腐蚀开裂危害很大,可以使换热器在短期内泄漏报废。故一般认为,在使用碳钢换热器的循环水系统中,应控制氯离子<=1000mg/L;使用不锈钢换热器较多的循环水系统应控制氯离子<=300mg/L。有的系统还要求SO₄²⁻+Cl⁻<=1500mg/L
Cl⁻具有催化作用。在存在拉应力的情况下,Cl⁻的催化作用可能使不锈钢腐蚀开裂。另外,Cl⁻在缝隙中或污垢下容易高度浓缩,即产生富集现象。
目前,去除废水中氯离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沉淀法,用硝酸银沉淀出氯离子,在工业中成本太高,应用不广泛,仅限于实验室使用。
2、离子交换法,用复床或混床,将氯离子去除,属传统工艺,设备投资较低,运行成本低,但阴离子交换树脂容易饱和,需要再生。
3、电渗析法适合处理低浓度含氯废水,水耗和电耗较大。
4、反渗透(RO)膜法去除率高于电渗析,操作方便,但投资较大,而且膜容易堵塞,不适用于处理电导率高、离子浓度大的废水。
『伍』 污水中氯离子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一般的城市污水中所含的氯离子大约100左右,基本对环境没影响。而且一般的污水处理厂也无法处理氯离子
『陆』 饮用水中氯化物含量超标的具体危害.
当水中氯化物浓度为IO0mg/L,阳离子为镁离子时,会使人中毒。
水中氯化物浓度达到1500mg/L,时,对牛、羊、猪等家畜和家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而当氯化物浓度超过4000mg/L,时,即可使上述动物死亡。一般认为氯化物对淡水生物的毒性很小,但在水中氯化物的浓度达到较高值时,可以导致鱼类死亡。
饮水与癌症发病率之间的确存在着某些因果关系。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铬、镍、铍、氯代芳烃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物体内蓄积起来。人若长期饮用含有这类物质的水或者食用体内蓄积有这类物质的生物就很容易诱发癌症。
(6)废水中余氯过剩会导致什么扩展阅读:
饮用水杂质的危害介绍如下:
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水中不可避免的有重金属,化学物质,杂质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残留,加上运输管道的老化,管内附着一层铁锈。
长期使用未经处理的水对人们的健康存在一定的隐患。而经纯水机处理后可得到纯净水,源水中含有的杂质可被过滤,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发生概率。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致癌因子主要是来源于工业废水、化肥和农药。
『柒』 污水厂出水的余氯量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没有对余氯做出规定,是否对其水质进行余氯的监测,可以按处理后的水的用途来定。如是中水回用,看用户的要求了。
『捌』 氯化物对污水处理有什么影响
溶液中的氯离子会影响污水的COD,使COD偏高,当然,测COD的时候会加硫酸汞去除氯离子的影响。另外,氯化物是盐类,盐类过高也是不允许排放的,高盐一般不能进生化,进生化前需脱盐
『玖』 自来水中余氯对人体的危害!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中国的水污染问题非常突出。根据中国七大水系断面监测,达到三类水质可以进入自来水厂的最低要求的仅占29.5%;另外,中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也比较普遍,约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相当严重。工业污染使得人们喝的自来水变成死水、脏水,水分子的活性和物理性遭到严重的破坏。且自来水加氯经过煮沸后产生致癌物三氯甲烷,使人体的新陈代谢严重受损,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严重的威胁,比鸦片更可怕。
水是生命之源,婴儿身体90%是水。儿童74%是水。成人69%是水。所以饮用什么样的水,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
一、余氯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
它能刺激眼睛,鼻子,喉咙以上呼吸道等,引起急性肺水肿,浓度高时可以麻痹呼吸中区神经。长期吸入低浓度氯会引起慢性中毒。氯加入水中后,会让您的肌肤漂白化,皮肤层脱落及产生过敏症。氯受热后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
二、含余氯的自来水对洗菜水果等有何影响
氯会破坏蔬菜水果,谷物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严重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长期用含余氯的水洗澡有什么危害
用含余氯的自来水洗澡,浴室里氯气的总量中有四成是经过呼吸道吸入,三成是由皮肤吸收,是平常通过饮用进入人体里氯的6到8倍,轻者产生瘙痒,重者致癌几率增加30%。
四、自来水烧开危害更大
自来水烧开后水中的有机腐质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三氯甲烷将比自来水增加3到4倍,如果余氯不能去除,我们每日饮用的咖啡,茶,汤,经过加热后,人体的致癌物质将增加3到4倍。
五、余氯对儿童的危害
用自来水给儿童洗澡时,氯会使头发产生干涩断裂分叉,也会使肌肤漂白化,皮肤层脱落及产生过敏。当氯和有机物如汗液相互作用的时候,容易造成周围空气中三氯化氮,容易损害眼睛和嗓子。氯通过呼吸道吸入肺部后,会损害呼吸细胞,容易导致哮喘和肺气肿。
六、余氯对孕妇的影响
孕妇长期饮用含有余氯的自来水,会对胎儿心,肺的生长造成影响。还可能导致新生儿心律不齐及肺部功能性障碍。
七、余氯对老人的危害
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膀胱癌,肝癌,直肠癌,高血压等等。
八、长期饮用含余氯的水会导致的疾病
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贫血、膀胱癌、肝癌、直肠癌、高血压和过敏等症状。
『拾』 水中氯化物严重超标对水稻的影响
当今,在淡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利用污水灌溉农田。未经处理的污水,既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又含有有毒成分。盲目使用污水,不仅会污染土壤,而且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损害人体健康。为了科学利用污水,妨患于未然,现将国家颁布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中提到的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的超标对农业环境的危害分述如下:
1、五日生化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好氧的条件下,温度为20 培养水样5天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常作为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灌溉水中的需氧有机污染物进入农田后,最终要被分解。在处于氧化条件的旱田土壤中,有机物质将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在水田处于还原条件的土壤中,将生产氨气、沼气、有机酸、乙醇类等中间代谢产物。在分解过程中,由于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及土壤中的氧化物的氧,从而使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下降,产生二价铁、硫化氢、二价锰等。
灌溉水中需氧有机物的含量不太高时,对作物生长一般无不良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还有改良土壤,促进增产的作用。但是,需氧有机物的含量过高时,上述产生的过剩的二价铁、硫化氢等就要随同有机酸等一起被水稻吸收,阻碍植株体内的代谢活动,抑制根系生长,甚至引起烂根,以至影响地上部植株的发育。尤其是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受到阻碍后,必然造成作物减产。
需氧有机物污染对水稻的危害一般在水田入水口附近较明显,这是由于水中不溶性的有机物多半沉积在这里,土壤发生还原性危害所致。国标要求灌溉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含量:水作应小于80 mg/l,旱作应小于150 mg/l,蔬菜应小于80 mg/l。
2、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样时,所消耗该氧化剂量相当的氧的质量浓度,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其中包括大多数有机物和部分无机还原物质。
作为灌溉水的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与五日生化需氧量具有一定的类似性质,只是化学需氧量除了包括需氧有机生物氧化所耗之氧外,还包括无机还原性物质化学氧化所耗的氧。国标要求灌溉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含量:水作应小于200 mg/l,旱作应小于300mg/l,蔬菜应小于150mg/l。
3、悬浮物
悬浮物系指水样经过虑后,截留在虑片上并于103~105 烘至恒重的固体物质。
含有大量的悬浮物的污水灌入农田后,由于流速减缓或胶体被破坏而使悬浮物大量沉淀,如果这些沉淀是由金属粉末、泥沙组成,则会覆盖在农田表层而影响农田的肥力;悬浮物还是水中各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剂,这些重金属污染物随着悬浮物一起沉淀在农田,造成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的积累。国标要求灌溉水中悬浮物的含量:水作应小于150 mg/l,旱作应小于200 mg/l,蔬菜应小于100 mg/l。
4、凯氏氮
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含了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被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氮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当其含量过高时会使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生长。国标要求灌溉水中凯氏氮的含量:水作应小于12 mg/l,旱作应小于30 mg/l,蔬菜应小于30mg/l。
5、总磷(以P计)
动物或植物内所含磷质,经过分解与氧化作用,最后生成硫酸盐。人每天从食物中得到的磷质,经过新陈代谢而排出硫酸盐。洗涤剂、磷肥及骨粉等工厂废水中也含有磷酸盐。天然水中磷酸盐含量一般较低,如果水中发现过量的磷酸盐存在可表明水被污染。若同时发现过量的硝酸盐和氯化物时,更可以进一步证实动物性物质曾经污染过水源。
天然水和废水中的磷以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以及与有机体相结合的磷酸盐3种形态存在。总磷量即水样中各种形态的磷经消解后转变成正磷酸盐的总磷浓度。
磷也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当其含量过高时会使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生长。国标要求灌溉水中总磷的含量:水作应小于5.0 mg/l,旱作应小于10 mg/l,蔬菜应小于10 mg/l。
6、水温
水温过低会减缓植物生长,水温过高会造成植物根系腐烂、死亡,农灌水水温要求小于35 。
7、pH值
pH值除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外,还会使一些营养物质被淋失或被土壤固定,造成植物缺乏养分而致害;或吸收了有毒的元素,造成生理危害,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死亡的原因。pH值小于4,大于9时,对农作物均会产生不良影响。用pH低于3,高于11的水灌溉作物,作物很快死亡。大部分栽培植物喜欢在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生长。它们对pH的适应范围为4~9,最宜范围为5-8.5。不同作物对pH值的要求不同。小麦在弱酸性条件下比中性条件下生长的好。国标要求灌溉水的pH值允许范围是5.5~8.5。
8、全盐量
全盐,主要是钙、镁、钠、钾所形成的硫酸盐、盐酸盐和碳酸盐,它们对作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离子起作用。对作物危害最大的是钠盐,钙盐和镁盐对作物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灌溉水含盐量在1000mg/l以上,对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有使土壤积盐的可能性。含盐2000mg/l以上,使土壤积盐明显,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土壤盐分增加,使土壤溶液浓度提高,物质形态变化,造成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困难,植物因缺乏养料导致减产或最后死亡。因盐类对离子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在灌溉水中,必须注意多种盐类的存在,以防治单因子盐类对作物的伤害。国标要求灌溉水的全盐量在非盐碱地区应小于1000 mg/l,在盐碱地区应小于2000 mg/l,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放宽。
9、氯化物(以CL计)
氯化钠危害小麦发芽的临界浓度为2000mg/l,危害水稻发芽的临界浓度为1000mg/l。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氯化物的含量应小于250 mg/l。
10、硫化物(以S计)
地下水(特别是温泉水)及生活污水,通常含有硫化物,其中一部分是在厌氧条件下,由于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还原或由含硫有机物的分解而产生的。某些工矿企业,如焦化、造气、选矿、造纸、印染和制革等工业废水亦含有硫化物。
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 、 、 ,存在于悬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酸可溶性金属硫化物以及未电离的有机、无机类硫化物。硫化氢易从水中逸散于空气、产生鸡蛋臭味,且毒性很大。硫化物是水体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
硫化物浓度即使很低也会使土壤有臭味,因此禁止采用含硫化物的废水灌溉作物。国标要求灌溉水的硫化物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11、汞及其化合物(按Hg计)
含汞0.005mg/l以上的水溶液灌溉水稻,糙米中含汞量均超过我国《食品中汞允许量》规定的0.02毫克/公斤的标准。汞在糙米及油菜中的残留量随灌溉液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汞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为根>茎叶>壳>糙米。
灌溉水中含汞0.005mg/l,则汞在土壤表层即稍有积累,长期灌溉可造成汞在土壤表层的积累,污染土壤,造成对作物的危害。土壤中含汞量随灌溉水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溉水进入土壤中的汞主要集中在表层0-5厘米处。农作物能从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汞。作物中含汞量与土壤积累量成正相关。根据汞对农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及农产品中的残留,在土壤的积累,考虑到汞的毒性较大,长期灌溉能污染土壤,拟定汞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为0.001mg/l。
12、镉及其化合物(按Cd计)
土壤对镉有很强的吸附力,特别是粘土和有机质多的土壤,易于造成镉含量的积蓄。当土壤的pH值偏酸时,镉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移动,可能污染地下水,同时也易被植物从根部吸收;当土壤pH值偏碱时,镉的移动性差,作物也难以吸收。在铜、锌、砷、镉这些元素中以镉最容易造成土壤污染。
当灌溉水中或土壤中含有一定镉时,均可被农作物吸收和在土壤中造成积蓄,其吸收量和积蓄量的多少随灌溉水中镉浓度、灌溉量和污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农作物吸收镉后,镉在植物体内的分布顺序是根>茎叶>籽实。各种作物吸收镉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小麦的吸收能力比水稻高,而玉米的吸收能力又低于水稻。由于镉大量地积累在植物根、茎叶中,因此,在受镉严重污染的农田里,农作物的茎叶不宜作家畜饲料,根茬也不宜沤制肥料。为了防治土壤及在其上生长的农产品中有镉的积累,建议灌溉水中镉的最高允许浓度不应超过0.005mg/l。
13、砷及其化合物(按As计)
砷在土壤中的残留主要集中在表层,自上而下的移动性小。
利用含砷污水灌溉农田,随灌溉水中砷含量的增高和灌溉次数的增加,砷在土壤和作物中累积增加,使作物受害,污染收获物。0.05mg/l以上的砷使水稻减产15.9%。0.1mg/l以上的砷使油菜减产10.3%。水稻、油菜减产百分率均随砷浓度的增高而增加。用含砷0.25mg/l的水灌溉水稻,开始在糙米中出现残留。含砷0.5mg/l水灌溉油菜,在油菜中开始出现砷残留。用含砷0.5mg/l以下的灌溉水对水稻、油菜生长影响不明显;含0.5mg/l以上砷的水对水稻、油菜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砷的浓度增高而加大,含砷0.5mg/l为危害浓度,100mg/l为致死浓度。因为砷及其含砷化合物毒性很强,对人、蓄的健康有较大影响。规定灌溉水中的砷含量:水作、蔬菜不得超过0.05mg/l,旱作不得超过0.1mg/l。
14、六价铬化合物(按Cr 计)
含六价铬的灌溉水对水稻、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其生长发育都有一定影响。水稻、小麦均能吸收灌溉水及土壤中的铬。铬对数种蔬菜及谷物的生长有刺激作用。铬浓度5mg/l对作物有害;浓度10mg/l时作物出现严重的萎黄病;铬与镍协同作用时,铬浓度仅2mg/l即对作物产生损害。铬还在作物内积累。吸收的铬主要积累在根中,其次是茎叶,少量积累在籽实里。
含铬污水灌溉后,土壤可以积累铬。植物吸收和土壤积累的铬都随灌溉水中铬的浓度的增加及灌溉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施用量和适当提高土壤的pH值来减少铬污染造成的危害。为防止铬对农作物、土壤造成的污染危害,灌溉水中铬的最高允许浓度控制在0.1mg/l以下。国标要求灌溉水的六价铬的含量应小于0.1 mg/l。
15、铅及其化合物(按Pb计)
含铅污水灌溉农田,其最高允许量应在1.0mg/l以下,否则抑制植物生长。进入土壤的铅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当污灌水中铅的浓度为50ppm左右时,对水稻产生毒害作用。但污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较多时,易生成硫酸铅,就没有危害了。铅对植物毒性比砷、铜小。作物可以通过根吸收土壤或灌溉水中的铅,并主要积累在根部,只有极少部分转移到地上部。国标要求灌溉水的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应小于0.1mg/l。
16、铜及其化合物(按Cu计)
含铜污水灌溉农田,其最高以允许量应在2.0mg/l左右。铜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缺铜时,幼叶尖端干枯,叶片脱落,生长受到抑制。谷类作物一般不能结实。土壤含铜过高时,作物主要积累在根部,造成根系发育恶化,减弱了根对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作物受害的程度,一般是随农业环境中铜的含量的增加而加重。铜被作物吸收后,以根部分布的最多,茎叶次之,籽粒中最少。国标要求灌溉水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17、锰
锰浓度1~10mg/l对豆类有害;达5mg/l对橙和柑桔幼苗有致毒作用;锰浓度5~10mg/l对西红柿有致毒作用;锰浓度10~25mg/l对大豆和亚麻有致毒作用。
18、锌及其化合物(按Zn计)
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锌可以间接影响植物生长素的形成,在缺锌的土壤里,作物生长常常受到抑制,并出现各种病症。含锌废水灌溉农作物,锌可以在土壤内累积,并能富集。土壤里含锌过高时,主要伤害作物的根系,使根的伸长受到阻碍,叶子呈黄绿色,并逐渐萎黄,而且分孽少,茎短。小麦受锌危害,叶尖上即出现黄褐色的条斑点。被吸收的锌主要积蓄在植物的根部,也有一部分向茎叶中转移。锌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居于中等水平,向籽实中的转移不如镉。我国规定灌溉水中锌及其化合物的含量为不超过2.0mg/l。
19、氟化物(按F计)
氟在植物体的积累随着植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氟化物含量在34.0mg/l以下,水稻生长发育未受影响;113.25mg/l以上,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453mg/l可致水稻死亡,但此浓度以下对茄子无影响。含氟污水中有一定的磷酸盐,污灌后硫化细菌增加,可促进磷酸盐的转化,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有利作物生长。含氟污水灌溉后细菌数量增大,生物学过程旺盛,产量增加。由于不同作物对氟敏感程度不同,为避免对地面水和渔业的污染危害,为保护整个农业环境和人民健康,规定氟的灌溉标准为高氟区应小于2.0mg/l,一般地区应小于3.0mg/l。
20、氰化物(按游离氰根计)
50mg/l以上氰对水稻、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并开始在糙米、油菜中有残留,残留量随灌溉浓度最高而加大。
根据不同生育期污灌氰残留量不同,在生产上利用含氰污水灌溉水稻宜在前期,不宜在后期。不同浓度氰在水稻根、茎、叶中有残留,残留量与浇灌浓度成正相关。残留量:根>茎叶>谷壳>糙米。根残留量占80%左右,茎叶占15%左右。不同浓度氰在土壤中有残留,残留量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大,但不与灌溉浓度成正比上升。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与气温和灌溉浓度有关,但无论在何种气温下,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都与灌溉氰的浓度成正相关。氰化物随水进入土壤后消失的速度较快,在土壤中不会逐年积累。一般大田土壤中,氰的年净化率都在90%以上。采取隔年清污轮灌,不会造成土壤和水稻的明显污染。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氰化物的含量应小于0.5mg/l。
21、挥发性酚
灌溉水中的酚,高浓度时(50-1000mg/l)可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甚至造成作物的死亡(1000mg/l)。低浓度时(30mg/l)可促使作物增产。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安全浓度在50mg/l左右。灌溉水中的酚可造成作物体内酚量的增加。作物体内的酚量随灌溉水中酚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作物体内酚积累量茎>根>籽粒。酚毒性较小,酚在作物中的积累问题,以及酚对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问题,不会成为制定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限制因素。
含酚污水进入土壤,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5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酚的含量极少。土壤对酚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酚在土壤中的年净化率在90%以上。因此,低浓度含酚污水灌溉后,不会影响土壤肥力,也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挥发酚的含量应小于1.0 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