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关于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过程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主要完成对雨水的收集、处理、存蓄和利用工作,进而达到对城市雨水进行有效控制的大目标。
所有基于降雨初期雨水收集利用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都由三个基本组件构成:(收集装置)-(传输装置)-(存蓄装置),在组件基本功能基础之上,这些装置又会增加雨水初期弃流、渗透、净化、利用等其他复合功能。
如近年流行的雨水渗透排放技术,其主要技术就是在雨水传输装置,存蓄装置中同时增加渗透功能。
收集装置
收集装置是雨水从系统外部进入内部的介质。按收集装置安装位置可分为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地面雨水收集系统。
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按管内水流状态可分为重力流和压力流两类。
压力流又可细分为半有压流和虹吸流两类系统。其核心装置是雨水斗。
一体化埋地净化系统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存在的争议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建设对城市水循环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关于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使用,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最大的争议在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建设工程量大,设备费用高,后期维护麻烦,而产生的水只能用作不与皮肤直接接触的一般生活用水,这部分用水只占小区用水很小一部分,效益有限并不一定能覆盖投资成本。
② 暴雨天气后污水处理系统如何快速恢复运行
目前,全国范围内暴雨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工厂内污水处理系统的生化段运行专均造成很大的属影响,本文就这种影响及其应对办法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城市内部均做好了雨污分流的处理,雨水管路和污水管路相互并没有影响,但是雨水管道设计的时候对于短时强降雨的瞬时降雨量预估可能不及预期,加上最近气候状况变化多端,这就造成了城市内涝的可能性,同时,因为厂区可能用到絮凝剂等化学药剂等因素,污水处理厂一般会对厂区内部的雨水收集进污水处理系统,这就直接造成了进水水量大幅度增加。雨水的大量混入也会造成进水的有机负荷浓度大幅度降低,从而造成污泥浓度降低,污泥上浮等状况。
中小型企业由于其污水处理系统往往是地埋或者露天式的,也会遇到水量激增以及进水污染物浓度低的状况,所以容易出现总氮、氨氮等指标上涨,污泥流失等问题,暴雨期间污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那么降雨结束后,如何有效且快速的恢复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呢?
③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有哪些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如何
湿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把污水投放到长有沼泽植物的地方,通过植物根部和微生物对污水里面的元素加以吸收。土壤净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把污水传输到地下近五十米的土壤中,污水开始慢慢扩散,土壤表面存在很多的微生物,污水中的污染物会被根部吸收降解。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分为起步阶段(2005- 2008年)、 发展阶段(2008 -2015年) 和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以后)。 从2008年以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逐年增加。2014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3%,2016年村镇污水处理率达到22%,但仍远低于城 镇90%以上的污水处理率。2016年 我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制镇比例占28%,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比例占20%。
④ 如何做好城市雨污分流处理
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标后再排到河道里,这样可以防止河道被污染。
案例
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工作方案
为继续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滇池治理,实现滇池流域全面截污,构建主城完善截污体系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昆明市主城市政建成区范围内全面开展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据初步测算,目前,在建和即将开工并在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的管网总长度为1290公里,投资估算约50亿,工程建设不仅任务十分艰巨,而且对主城交通组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出行将带来严重影响,仅二环路以内就涉及道路开挖290条。因此,为确保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工程项目按时、按质、按量顺利完成,实现主城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工作目标,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实现主城雨污分流、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为工作目标,切实有力地推进昆明主城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进程,解决好当前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突出问题。
(二)基本原则
1.加强领导、统筹实施。在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领导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工程指挥部;按照“雨污分流主干管、支次干管、片区道路市政管、末梢庭院管建设统筹实施、一步到位”的要求,与其他项目有效衔接,做到同步推进、系统实施。
2.雨污分流、全面截污。控源截污是治理滇池最直接、最根本的手段。昆明主城人口密集、污水排放量大,必须切实抓好主城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工作,实现全面截污。
3.科学规划、规范建设。坚持环保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三管齐下”(即雨水管、污水管及再生水管),突出管网规划的前瞻性,实现规划的“全覆盖”及管网建设的系统性;按照工程建设“八个百分之百”和质量管理“全覆盖”的要求,全面推进管网建设。
4.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要加强宣传动员,加大地方财政对管网建设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主城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工程建设。
(三)工作目标
在昆明主城建成区范围内建成完善的雨污分流管网体系,确保污水收集率达95%以上,并构建合理的再生水管网系统。
今年,启动二环路内市政管网雨污分流建设工程、主城西片区(二环外)市政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北岸水环境治理项目管网建设工程及主城雨污分流支次干管配套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二环路内1868家单位(小区)庭院雨污分流,完成主城市政排水管网建设、单位(小区)庭院雨污分流查缺补漏的清查及方案编制工作。
2011年9月30日前,全面完成主城雨污分流主干管建设及支次干管铺设工作;完成二环路内及主城西片区(二环外)雨污分流市政排水管网建设工程,同步完成主城内市政排水管网建设、单位(小区)庭院雨污分流工作,实现主城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
二、工程措施目标任务分解
(一)加快在建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1.继续实施北岸工程管网建设,全面完成主城五个片区污水、雨水主干管铺设385公里。2010年累计完成雨污干管铺设243公里;2011年9月30日前,结合规划道路建设和片区改造开发,完成剩余雨污干管铺设142公里。
责任单位:北岸工程局
配合单位: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滇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警支队
2.加快主城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配套工程建设。完成主城五个片区铺设污水、雨水支次管336公里。2010年累计完成雨污支次管铺设235公里;2011年9月30日前,结合道路建设、河道治理、片区改造开发,完成剩余101公里雨污支次管铺设。
责任单位:昆明建设管理公司
配合单位:滇投公司,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滇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警支队
3.今年10月30日前,全面完成二环路内1868家单位(小区)的庭院雨污分流及补建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牵头单位:市滇管局、市节水办
责任单位: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
(二)尽快启动主城市政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工程
1.2010年11月30日前,启动二环路内市政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工程,包括西北片区(五华区)新改建雨污管132公里、东北片区(盘龙区)新改建雨污管54公里、西南片区(西山区)新改建雨污管69公里、东南片区(官渡区)新改建雨污管67公里四个子项工程;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二环路内市政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完善322公里。
责任单位: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
配合单位: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市规划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滇管局、市环保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警支队、昆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2.2010年11月30日前,启动昆明主城西片区(二环外)市政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工程。2011年9月30日前,建设完成雨污管168公里。结合草海片区的开发建设计划,完成65公里雨污管网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滇投公司、昆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配合单位:市规划局,五华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滇管局、市环保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警支队
3.按照雨水管、污水管及再生水管“三管齐下”的原则,2010年10月30日前编制完成再生水专项规划,并按照规划完成再生水管网建设的实施方案,与排水管网建设同步实施。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滇投公司、市水务局(市节水办)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园林绿化局,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
(三)2010年内完成主城市政排水管网建设、单位(小区)庭院雨污分流查缺补漏的清查和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1.2010年内,编制完成二环路外南片区、东片区、东南片区、北片区四个片区的排水控详规和排水管网建设工程的立项及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采取由市级统筹、辖区政府按量分担控规编制费、立项设计费,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的方式,完成前期工作;2010年9月30日前,完成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网的补建工作。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滇投公司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滇管局、市环保局,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
2.2010年内,完成对主城雨污不分、污水外排未进入市政排水管网的单位(小区)清查、排查工作,编制完成主城单位(小区)庭院雨污分流的查缺补漏工程实施方案。
牵头单位:市滇管局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节水办)、市环保局,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
(四)抓好主城市政排水管网建设、单位(小区)庭院雨污分流工程建设
1.按照查缺补漏工程实施方案,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主城雨污分流市政排水管网补建工作。
责任单位:滇投公司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滇管局、市城管执法局、昆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市交警支队,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
2.按照查缺补漏工程实施方案,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主城雨污分流单位(小区)庭院的补建工作。
牵头单位:市滇管局、市水务局(市节水办)
责任单位: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规划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滇投公司、市交警支队
三、管理措施责任任务分解
(一)组织保障
为构建主城完善的截污收集处理体系,确保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实现主城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工作目标,在“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成立强有力的“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工程指挥部”,由市政府和丽川副秘书长担任指挥长,北岸工程管理局李斌常务副局长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市滇管局李昆敏局长、滇投公司徐增雄总经理担任副指挥长。指挥部设在滇投公司,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工作,并设立综合组、计划管理组、交通保障组、报批协调组、工程管理组、设计技术组、施工合同组、资金筹措组、财务审计组、质量安全组等十个工作组,从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市级相关部门、滇池北岸工程局、市排水公司等单位抽调专人组成,强力推进工程建设,有关具体要求将另行发文。
指挥部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实施计划,把建设工作进一步细化和量化,与道路改扩建、片区开发建设、城中村改造和河道整治有机结合、统筹考虑,确保主城建立完善的截污体系。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明确责任,做好相关工作:市滇管局负责项目实施的督促协调;市发改委负责指导并按时限完成项目可研的报批,并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市住建局负责指导并按时限完成项目初设的报批、施工许可证的办理,并负责工程建设招投标程序和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管,以及项目推进中涉及军产的协调工作;市规划局负责指导办理规划手续,提供管线资料,牵头协调管线单位配合推进项目建设,并及时提供项目所涉的片区规划、地形图及地下管线探测等相关资料;市环保局负责审批项目环评,将项目整合后纳入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市水务局(市节水办)负责指导项目水保方案的审批、再生水管网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市园林绿化局负责提供绿化用水布点等有关要求,配合完成再生水利用规划和方案的编制工作,开展管网建设;市、区城市管理执法局负责办理项目施工相关手续,指导现场施工;市交警支队负责项目实施的交通保障,配合项目实施单位编制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做好项目实施的交通组织疏导工作;各区政府(管委会)负责辖区内项目涉及的征地拆迁工作,做好各项施工保障;滇投公司作为项目业主,负责项目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
(二)资金保障
1.项目资金来源。北岸工程局负责北岸工程范围内的管网建设资金;昆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负责其开发区域及回迁安置区域内的征地拆迁和管网建设资金;辖区政府负责辖区内片区开发、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管网工程所涉及的征地拆迁资金;滇投公司负责项目其余建设资金的筹措。
2.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项目争取列入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滇管局、市住建局等部门积极争取环保部、水利部、发改委、住建部等有关国家部委和省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三)工作保障
1.进一步严格规划管理,雨污分流及再生水管网与城市建设同步配套。规划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对涉及须配套排水及管网设施的项目,应事先征求城市排水及再生水行政管理部门意见,把配套排水及再生水管网设施作为项目建设规划审批的前置条件。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
配合单位:市滇管局、市水务局(市节水办)、滇投公司
2.进一步理顺排水运营维护机制,编制主城排水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职责,加强对现有排水管网及设施运营和维护管理,保证排水管网及设施的正常运转,使污水收集处置系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牵头单位:市滇管局
责任单位:滇投公司,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
3.进一步做好规划道路建设与雨污分流管网同步实施的统筹工作,对涉及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及再生水管网的规划道路建设,做到规划道路建设与雨污分流排水及再生水管网同步实施。
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规划局
责任单位: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
配合单位:市水务局(市节水办)
4.加强交通组织保障,编制施工交通组织方案,做好主城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施工期间交通疏导。
责任单位: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市交警支队,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
5.加强宣传,确保工程按期完工。项目实施区域点多面广,内容繁重、工期较紧,交通影响较大,仅二环路以内就涉及290条道路。新闻媒体要采取更加有效的宣传报道方式,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推进。
牵头单位:市政府新闻办
责任单位: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
(四)监督保障
1.进度监督。按照“目标倒逼进度、进度保障工期”的要求,派驻督查组,加强对各单位日常督促、检查,强化考核、问责,严格实行奖惩,确保完成主城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任务。
牵头单位: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第十四纪工委
责任单位: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2.审计监督。依据审计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项目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牵头单位:市审计局
责任单位: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
3.质量监督。按照工程建设“八个百分之百”和质量管理“全覆盖”的要求,对主城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进行全程的工程质量监管。
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责任单位: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管委会
⑤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方式有哪些
由于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在解决城市缺水、水污染、地下水超采、洪涝灾害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与优势。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地面沉降问题,其原因是地下水超采而补给减少。
城市湿地作为“城市之肾”,不仅具备美化景观、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蓄水防洪、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湿地建设潜力,如对公园和住宅小区的湿地进行扩建除淤,在城市废弃洼地兴建湿地等。若是山地城市,还可根据地形建立“城市立体人工湿地系统”,即在山坡与城市交接地带、城区、城市低洼纳水过渡地带建立湿地群,并在各湿地群之间用水渠或管道连通,使积储下来的雨水在流动中进行呼吸作用,在雨水存储的同时净化水质。 此外,针对水库调度中“先弃后缺”的问题,“城市立体人工湿地系统”还可以与城市周边河流和水库建立联动机制,在水文站网信息支持下,通过现代化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系统,拦蓄过境洪水的尾水,实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联合调度。
很多城市小区的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已经比较完善,但大多没有相应的回收处理和储存系统,收集的雨水仍与污水一起排走。如果能对这些雨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将比处理利用城市污水更为经济。 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可结合具体用途选择经济实用的处理 技术。如果雨水处理后用于生活杂用水和城市景观用水等,对水质要求不高时,则应优先考虑沉淀、过滤等相对简单的处理技术。同时,由于初期雨水所含污染物和杂质较多,应进行一定量的初期雨水弃流(一般为2mm)。
此外,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还可以结合屋顶绿化加以实施。屋顶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还能改善水质、降低雨水处理成本。
⑥ 有哪几种排水体制能收集初期雨水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分流抄制能收集初期雨水至袭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排水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前者为污(废)水和雨水合一的系统。合流制又分为直排式和截流式,直排式直接收集污水排放水体,截流式即临河建造截流干管,同时在合流干管与截流干管相交前或相交处设置溢流井,并在截流干管下游设置污水处理厂当混合污水的流量超过截流干管的输水能力后,部分污水经溢流井溢出,直接排入水体;分流制为污(废)水和雨水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管渠排放的系统,有完全分流和不完全分流,完全分流制具有污水排水系统和雨水排水系统;不完全分流制未建雨水排水系统。在分流系统中还可以有污水和洁净废水的独立系统,以便于处理或回用。
⑦ 环保雨水污水分开收集排放如何规划
雨水排到市政雨水管网中,污水排到污水管网中就可以了。现在雨污都是分流的。
⑧ 雨水收集的工艺流程是什么
弃流池(设来有格栅井)→雨水源收集池→沉沙区→清水区
(1)、格栅井: 去除雨水中含有的如树叶等大块悬浮物。每次降雨结束后应及时人工清理弃流池内沉积泥沙及拦截的栅渣。客户也可以根据自身调节采用:完全手动(人工现场启闭阀门),半自动(中控室电动启动阀门)。我厂内24小时有人值班,因此采用手动运行发现下雨后人工启闭阀门。
(2)、弃流池:通过弃流池将初期3-5分钟的雨水溢流排入市政污水管内。
(3)、雨水收集池:用于收集储存雨水,回收在利用。
雨水收集池:经过弃流后的雨水先进入雨水收集池的沉砂区再进入清水区。
A、沉砂区的作用:因后期雨水中也可能含有微量泥沙,沉砂区用来沉淀雨水中含有的泥沙,前面的四个100m³的储罐为沉沙区。一般两至三年清理一次。根据池内沉沙情况,可采用人工清理或采用混水泵抽吸。
B、清水区:经沉淀的雨水进入清水区,最后一个100m³的储罐。用水泵输送到构件车间进行中水回用。经过我们的水质监测和实际应用,出水完全可满足构件加工、绿化要求。
⑨ 雨污分流雨水怎么处理
雨污分流,是将城市污水与降雨径流分离,各用一条排水管道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
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或经过自然沉淀,即可作为景观用水和市政用水等;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到相应国家或地方标准后再排入河道。
雨污分流便于雨水收集和集中管理排放,降低水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避免污水对河道、地下水造成污染,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
⑩ 雨水收集净化系统怎么做
雨水的收集净化系统的做法有过滤法、沉淀法、混凝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
(1)过滤法、沉淀法
过滤法和沉淀法可以除去雨水中固体悬浮物和其它易沉淀杂质,因为雨水在收集的过程中会受到收集面的污染,尤其在夏季,会存在较大的悬浮颗粒及胶体,经过过滤或沉淀对雨水中较大的颗粒进行分离,达到预处理的目的。
例如,日本国技馆雨水处理工艺采用微细网过滤器去除直径10-4m以上的污染物,并定期投加次氯酸盐消毒,快速处理后即可安全用作厕所冲洗水等。过滤法和沉淀法常用作建筑物收集的雨水的预处理阶段,
(2)混凝法
混凝沉淀法作为一种物理、化学处理法,因工艺简单、效率高、费用较低等优点,在用水与废水处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表明,混凝沉淀作用能有效脱除污水中80%- 95 %的悬浮物质、65 %- 95 %的胶体物质和降低水中COD;混凝作用去除水中细菌和病毒的效果稳定,通过混凝沉淀,一般能使水中90%以上的微生物与病菌一并转入污泥,使处理后的水易于进一步消毒、杀菌;混凝沉淀对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色度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3)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物质,使废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吸附在固体表面而达到去除效果的方法。吸附处理技术是利用物质强大的吸附能力或交换作用来去除源水中污染物质。
吸附处理所用的吸附剂多种多样,目前用于水处理中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AC)、二氧化硅、硅藻土、沸石、活性氧化铝、离子交换树脂,其中活性炭使用最为广泛,活性炭的微孔结构发达,吸附性能良好,比表面积大,是一种良好的吸附剂。活性炭对有机物、无机物及离子型或非离子型物质都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而且活性炭表面还能起接触催化作用。
雨水经深度处理后可以作为饮用水使用,以活性炭为代表的深度处理技术是目前去除饮用水中有机物的有效方法。活性炭对色、嗅、味、农药、消毒副产品、微量有机污染物等都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还可以通过氧化、催化还原、螯合或络合等机理有效去除铁、锰、铜、汞、铬、砷等重金属离子。活性炭是控制合成有机物、THMs和卤乙酸等有机污染物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美国,活性炭在给水净化上的数量占其总生产数量的1/3,居各种用途的首位。
(4)膜分离技术
膜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技术,它是利用特殊制造的具有选择透过性能的薄膜,在外力推动下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浓缩的一种分离方法。它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当前的大多数工业中,而且被认为将在21 世纪的工业技术改造中起战略作用,是21 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之一。
国家体育馆“鸟巢” 的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充分利用了膜分离技术,其核心是美国GE公司的纳滤膜技术,系统收集的雨水经过砂滤、超滤、纳滤三重净化步骤后,就能投入回用。砂滤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等污染物,如花粉、颜料、人发、煤灰等;超滤则以小孔径膜技术滤去水中的细菌和大分子物质,如石棉、炭黑。常规的水处理到这一步就已经达到中水标准。
纳滤膜技术是“鸟巢”雨水回用系统的核心,它对经过前面两步净化过的水做进一步处理。纳滤可以过滤掉二价金属离子如钙、镁等水溶性盐。经过这三重净化的水质,已基本接近饮用水标准。
自然净化系统
即通过自然方式过滤雨水,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它主要有4种途径:土壤涵养净化、自然沉淀、植物净化、渗透过滤。雨水的初期净化主要依靠自然净化,除简单实用的渗透溢流井外,没有专门的人工设施,方法简单,投资少,效果非常突出。
自然净化原理是:雨水首先尽可能地进入地表土壤涵养层涵养储存。涵养饱和后多余的雨水经过地面径流和洼地、湖塘等调节,然后通过管道排放。涵养水一部分补充地下水,一部分通过渗渠和大口井取水利用。实践证明:该系统方法简单易行,雨水利用量大,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人工过滤系统
即建设大量人工设施包括雨水蓄水池、雨水过滤装置、雨水消毒设施来达到收集、净化雨水的目的。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或对雨水质要求较高时可考虑采用人工过滤系统。
雨水净化意义
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回用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雨水净化还能减少市政设施建设建设与养护,可以修复土壤微环境,改善地表生态;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减少土壤营养流失,降低土壤污染毒性。
当前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再增加水源时,净化利用雨水将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雨水净化系统与住宅建设的结合将在很多程度上改变我们由于水资源日益枯竭而望天心叹的生活。
视频:雨水收集净化系统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