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来水厂污泥水流入农田对农作物有何危害
重金属污染物自灌溉水进入农田后被农作物吸收,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对农作物造成危害。重金属污染物对农作物的污染症状相似,一般均表现为新根生长受抑制,而枝根的发生表现异常,随着危害地发展只有主根的尖端发生枝根,根系成带刺的铁丝网状。当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农作物叶片迅速卷曲,表现青叶症状,严重的受害植株枯死。此外,也可见叶脉间黄白化现象,特别是新叶叶脉间易缺绿,至叶片展开时全叶呈黄绿色。
(2)酚类污染物酚类污染物在工业废水和地面水体中广泛存在。用较高浓度含酚废水灌溉农田时,酚在作物体内积累,使产品食味恶化,带酚味,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对蔬菜表现更明显。
一般在酚较高浓度时才影响植物生长,一般表现为植株矮小,根系发黑,叶片狭小,叶色灰暗,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产量降低。
(3)氟化物污染物氟化物对植物的发芽、生长发育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使产品含氟量增高。其中玉米对氟表现尤为敏感。
(4)油类污染物矿物油等油类污染物通过灌溉水进入农田后对作物产生直接危害,在农田,油漂浮于水面,能使作物体内代谢发生障碍,叶片卷曲,数日后,低位叶尖端变褐色,新叶黄白色,严重时使植株枯萎。
❷ 水稻田里重金属超表种出来的粮食人吃了会有什么危害
你好朋友,
农田中重金属超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农田土壤的危害,大量重金属进入农田土壤后,不能降解,也无法迁出,逐步堆积后会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造成不良影响,危害土壤中的生物群体。
第二,对农田的农作物造成危害,重金属污染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伤害,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会造成农作物的死亡。受到污染的农田出产的农作物,其重金属超标,威胁作物质量安全。
第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会通过各种食物链,经过逐级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还可以通过影响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间接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希望能帮到您。
❸ 在农村下水道排出来水,可以用来浇农作物使用吗
当然不可以了,有点儿常识都知道,不论是什么地方,下水道里的水基本上都是生活用水排出来的废水,这种水根本就是不可以灌溉农作物的,如果真的用它们来灌溉,长出来的蔬菜恐怕你不敢吃吧,再者说了谁会拿这么脏的水去灌溉呢,在农村确实有一种说法叫做农家肥,但农家肥绝对不是这种水。
我记得小的时候在农村家家都会使用农家肥来耕作,而农家肥就直接从室外的那种露天厕所后边取用排除的粪便经过发酵在配上一些土发酵一段时间之后就形成了农家肥,别看这东西很脏,但是种出来的菜,那是特别的有营养。
综上所述,不论是哪里的生活用水,排水管道都不可以用来灌溉农作物,因为里边有很多化学成分,不利于植物生长。
❹ 求一些关于水污染对农业的危害的资料
可能有点多,自己慢慢看吧
当今,在淡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利用污水灌溉农田。未经处理的污水,既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又含有有毒成分。盲目使用污水,不仅会污染土壤,而且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损害人体健康。为了科学利用污水,妨患于未然,现将国家颁布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中提到的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的超标对农业环境的危害分述如下:
1、五日生化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好氧的条件下,温度为20 培养水样5天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常作为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灌溉水中的需氧有机污染物进入农田后,最终要被分解。在处于氧化条件的旱田土壤中,有机物质将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在水田处于还原条件的土壤中,将生产氨气、沼气、有机酸、乙醇类等中间代谢产物。在分解过程中,由于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及土壤中的氧化物的氧,从而使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下降,产生二价铁、硫化氢、二价锰等。
灌溉水中需氧有机物的含量不太高时,对作物生长一般无不良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还有改良土壤,促进增产的作用。但是,需氧有机物的含量过高时,上述产生的过剩的二价铁、硫化氢等就要随同有机酸等一起被水稻吸收,阻碍植株体内的代谢活动,抑制根系生长,甚至引起烂根,以至影响地上部植株的发育。尤其是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受到阻碍后,必然造成作物减产。
需氧有机物污染对水稻的危害一般在水田入水口附近较明显,这是由于水中不溶性的有机物多半沉积在这里,土壤发生还原性危害所致。国标要求灌溉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含量:水作应小于80 mg/l,旱作应小于150 mg/l,蔬菜应小于80 mg/l。
2、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样时,所消耗该氧化剂量相当的氧的质量浓度,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其中包括大多数有机物和部分无机还原物质。
作为灌溉水的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与五日生化需氧量具有一定的类似性质,只是化学需氧量除了包括需氧有机生物氧化所耗之氧外,还包括无机还原性物质化学氧化所耗的氧。国标要求灌溉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含量:水作应小于200 mg/l,旱作应小于300mg/l,蔬菜应小于150mg/l。
3、悬浮物
悬浮物系指水样经过虑后,截留在虑片上并于103~105 烘至恒重的固体物质。
含有大量的悬浮物的污水灌入农田后,由于流速减缓或胶体被破坏而使悬浮物大量沉淀,如果这些沉淀是由金属粉末、泥沙组成,则会覆盖在农田表层而影响农田的肥力;悬浮物还是水中各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剂,这些重金属污染物随着悬浮物一起沉淀在农田,造成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的积累。国标要求灌溉水中悬浮物的含量:水作应小于150 mg/l,旱作应小于200 mg/l,蔬菜应小于100 mg/l。
4、凯氏氮
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含了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被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氮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当其含量过高时会使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生长。国标要求灌溉水中凯氏氮的含量:水作应小于12 mg/l,旱作应小于30 mg/l,蔬菜应小于30mg/l。
5、总磷(以P计)
动物或植物内所含磷质,经过分解与氧化作用,最后生成硫酸盐。人每天从食物中得到的磷质,经过新陈代谢而排出硫酸盐。洗涤剂、磷肥及骨粉等工厂废水中也含有磷酸盐。天然水中磷酸盐含量一般较低,如果水中发现过量的磷酸盐存在可表明水被污染。若同时发现过量的硝酸盐和氯化物时,更可以进一步证实动物性物质曾经污染过水源。
天然水和废水中的磷以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以及与有机体相结合的磷酸盐3种形态存在。总磷量即水样中各种形态的磷经消解后转变成正磷酸盐的总磷浓度。
磷也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当其含量过高时会使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生长。国标要求灌溉水中总磷的含量:水作应小于5.0 mg/l,旱作应小于10 mg/l,蔬菜应小于10 mg/l。
6、水温
水温过低会减缓植物生长,水温过高会造成植物根系腐烂、死亡,农灌水水温要求小于35 。
7、pH值
pH值除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外,还会使一些营养物质被淋失或被土壤固定,造成植物缺乏养分而致害;或吸收了有毒的元素,造成生理危害,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死亡的原因。pH值小于4,大于9时,对农作物均会产生不良影响。用pH低于3,高于11的水灌溉作物,作物很快死亡。大部分栽培植物喜欢在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生长。它们对pH的适应范围为4~9,最宜范围为5-8.5。不同作物对pH值的要求不同。小麦在弱酸性条件下比中性条件下生长的好。国标要求灌溉水的pH值允许范围是5.5~8.5。
8、全盐量
全盐,主要是钙、镁、钠、钾所形成的硫酸盐、盐酸盐和碳酸盐,它们对作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离子起作用。对作物危害最大的是钠盐,钙盐和镁盐对作物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灌溉水含盐量在1000mg/l以上,对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有使土壤积盐的可能性。含盐2000mg/l以上,使土壤积盐明显,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土壤盐分增加,使土壤溶液浓度提高,物质形态变化,造成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困难,植物因缺乏养料导致减产或最后死亡。因盐类对离子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在灌溉水中,必须注意多种盐类的存在,以防治单因子盐类对作物的伤害。国标要求灌溉水的全盐量在非盐碱地区应小于1000 mg/l,在盐碱地区应小于2000 mg/l,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放宽。
9、氯化物(以CL计)
氯化钠危害小麦发芽的临界浓度为2000mg/l,危害水稻发芽的临界浓度为1000mg/l。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氯化物的含量应小于250 mg/l。
10、硫化物(以S计)
地下水(特别是温泉水)及生活污水,通常含有硫化物,其中一部分是在厌氧条件下,由于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还原或由含硫有机物的分解而产生的。某些工矿企业,如焦化、造气、选矿、造纸、印染和制革等工业废水亦含有硫化物。
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 、 、 ,存在于悬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酸可溶性金属硫化物以及未电离的有机、无机类硫化物。硫化氢易从水中逸散于空气、产生鸡蛋臭味,且毒性很大。硫化物是水体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
硫化物浓度即使很低也会使土壤有臭味,因此禁止采用含硫化物的废水灌溉作物。国标要求灌溉水的硫化物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11、汞及其化合物(按Hg计)
含汞0.005mg/l以上的水溶液灌溉水稻,糙米中含汞量均超过我国《食品中汞允许量》规定的0.02毫克/公斤的标准。汞在糙米及油菜中的残留量随灌溉液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汞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为根>茎叶>壳>糙米。
灌溉水中含汞0.005mg/l,则汞在土壤表层即稍有积累,长期灌溉可造成汞在土壤表层的积累,污染土壤,造成对作物的危害。土壤中含汞量随灌溉水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溉水进入土壤中的汞主要集中在表层0-5厘米处。农作物能从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汞。作物中含汞量与土壤积累量成正相关。根据汞对农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及农产品中的残留,在土壤的积累,考虑到汞的毒性较大,长期灌溉能污染土壤,拟定汞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为0.001mg/l。
12、镉及其化合物(按Cd计)
土壤对镉有很强的吸附力,特别是粘土和有机质多的土壤,易于造成镉含量的积蓄。当土壤的pH值偏酸时,镉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移动,可能污染地下水,同时也易被植物从根部吸收;当土壤pH值偏碱时,镉的移动性差,作物也难以吸收。在铜、锌、砷、镉这些元素中以镉最容易造成土壤污染。
当灌溉水中或土壤中含有一定镉时,均可被农作物吸收和在土壤中造成积蓄,其吸收量和积蓄量的多少随灌溉水中镉浓度、灌溉量和污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农作物吸收镉后,镉在植物体内的分布顺序是根>茎叶>籽实。各种作物吸收镉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小麦的吸收能力比水稻高,而玉米的吸收能力又低于水稻。由于镉大量地积累在植物根、茎叶中,因此,在受镉严重污染的农田里,农作物的茎叶不宜作家畜饲料,根茬也不宜沤制肥料。为了防治土壤及在其上生长的农产品中有镉的积累,建议灌溉水中镉的最高允许浓度不应超过0.005mg/l。
13、砷及其化合物(按As计)
砷在土壤中的残留主要集中在表层,自上而下的移动性小。
利用含砷污水灌溉农田,随灌溉水中砷含量的增高和灌溉次数的增加,砷在土壤和作物中累积增加,使作物受害,污染收获物。0.05mg/l以上的砷使水稻减产15.9%。0.1mg/l以上的砷使油菜减产10.3%。水稻、油菜减产百分率均随砷浓度的增高而增加。用含砷0.25mg/l的水灌溉水稻,开始在糙米中出现残留。含砷0.5mg/l水灌溉油菜,在油菜中开始出现砷残留。用含砷0.5mg/l以下的灌溉水对水稻、油菜生长影响不明显;含0.5mg/l以上砷的水对水稻、油菜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砷的浓度增高而加大,含砷0.5mg/l为危害浓度,100mg/l为致死浓度。因为砷及其含砷化合物毒性很强,对人、蓄的健康有较大影响。规定灌溉水中的砷含量:水作、蔬菜不得超过0.05mg/l,旱作不得超过0.1mg/l。
14、六价铬化合物(按Cr 计)
含六价铬的灌溉水对水稻、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其生长发育都有一定影响。水稻、小麦均能吸收灌溉水及土壤中的铬。铬对数种蔬菜及谷物的生长有刺激作用。铬浓度5mg/l对作物有害;浓度10mg/l时作物出现严重的萎黄病;铬与镍协同作用时,铬浓度仅2mg/l即对作物产生损害。铬还在作物内积累。吸收的铬主要积累在根中,其次是茎叶,少量积累在籽实里。
含铬污水灌溉后,土壤可以积累铬。植物吸收和土壤积累的铬都随灌溉水中铬的浓度的增加及灌溉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施用量和适当提高土壤的pH值来减少铬污染造成的危害。为防止铬对农作物、土壤造成的污染危害,灌溉水中铬的最高允许浓度控制在0.1mg/l以下。国标要求灌溉水的六价铬的含量应小于0.1 mg/l。
15、铅及其化合物(按Pb计)
含铅污水灌溉农田,其最高允许量应在1.0mg/l以下,否则抑制植物生长。进入土壤的铅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当污灌水中铅的浓度为50ppm左右时,对水稻产生毒害作用。但污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较多时,易生成硫酸铅,就没有危害了。铅对植物毒性比砷、铜小。作物可以通过根吸收土壤或灌溉水中的铅,并主要积累在根部,只有极少部分转移到地上部。国标要求灌溉水的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应小于0.1mg/l。
16、铜及其化合物(按Cu计)
含铜污水灌溉农田,其最高以允许量应在2.0mg/l左右。铜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缺铜时,幼叶尖端干枯,叶片脱落,生长受到抑制。谷类作物一般不能结实。土壤含铜过高时,作物主要积累在根部,造成根系发育恶化,减弱了根对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作物受害的程度,一般是随农业环境中铜的含量的增加而加重。铜被作物吸收后,以根部分布的最多,茎叶次之,籽粒中最少。国标要求灌溉水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17、锰
锰浓度1~10mg/l对豆类有害;达5mg/l对橙和柑桔幼苗有致毒作用;锰浓度5~10mg/l对西红柿有致毒作用;锰浓度10~25mg/l对大豆和亚麻有致毒作用。
18、锌及其化合物(按Zn计)
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锌可以间接影响植物生长素的形成,在缺锌的土壤里,作物生长常常受到抑制,并出现各种病症。含锌废水灌溉农作物,锌可以在土壤内累积,并能富集。土壤里含锌过高时,主要伤害作物的根系,使根的伸长受到阻碍,叶子呈黄绿色,并逐渐萎黄,而且分孽少,茎短。小麦受锌危害,叶尖上即出现黄褐色的条斑点。被吸收的锌主要积蓄在植物的根部,也有一部分向茎叶中转移。锌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居于中等水平,向籽实中的转移不如镉。我国规定灌溉水中锌及其化合物的含量为不超过2.0mg/l。
19、氟化物(按F计)
氟在植物体的积累随着植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氟化物含量在34.0mg/l以下,水稻生长发育未受影响;113.25mg/l以上,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453mg/l可致水稻死亡,但此浓度以下对茄子无影响。含氟污水中有一定的磷酸盐,污灌后硫化细菌增加,可促进磷酸盐的转化,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有利作物生长。含氟污水灌溉后细菌数量增大,生物学过程旺盛,产量增加。由于不同作物对氟敏感程度不同,为避免对地面水和渔业的污染危害,为保护整个农业环境和人民健康,规定氟的灌溉标准为高氟区应小于2.0mg/l,一般地区应小于3.0mg/l。
20、氰化物(按游离氰根计)
50mg/l以上氰对水稻、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并开始在糙米、油菜中有残留,残留量随灌溉浓度最高而加大。
根据不同生育期污灌氰残留量不同,在生产上利用含氰污水灌溉水稻宜在前期,不宜在后期。不同浓度氰在水稻根、茎、叶中有残留,残留量与浇灌浓度成正相关。残留量:根>茎叶>谷壳>糙米。根残留量占80%左右,茎叶占15%左右。不同浓度氰在土壤中有残留,残留量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大,但不与灌溉浓度成正比上升。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与气温和灌溉浓度有关,但无论在何种气温下,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都与灌溉氰的浓度成正相关。氰化物随水进入土壤后消失的速度较快,在土壤中不会逐年积累。一般大田土壤中,氰的年净化率都在90%以上。采取隔年清污轮灌,不会造成土壤和水稻的明显污染。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氰化物的含量应小于0.5mg/l。
21、挥发性酚
灌溉水中的酚,高浓度时(50-1000mg/l)可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甚至造成作物的死亡(1000mg/l)。低浓度时(30mg/l)可促使作物增产。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安全浓度在50mg/l左右。灌溉水中的酚可造成作物体内酚量的增加。作物体内的酚量随灌溉水中酚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作物体内酚积累量茎>根>籽粒。酚毒性较小,酚在作物中的积累问题,以及酚对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问题,不会成为制定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限制因素。
含酚污水进入土壤,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5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酚的含量极少。土壤对酚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酚在土壤中的年净化率在90%以上。因此,低浓度含酚污水灌溉后,不会影响土壤肥力,也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挥发酚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❺ 自来水公司废水浇地对农作物有影响吗
感觉影响不大,自来水公司净化水是为了日常饮用方面,不会加特别严重写的化学物质,专当然净化水属是需要一个过程和净化类的一些物质,比方石灰这里的物质来净化。
虽然也是化学类的东西,但注意还是为了使用水为目的的,所以一般不会有特别严重污染的化学物质。
当然这些物质还是废水有一定的影响的,来浇农作物,影响一般不大,只要农作物能正常生长的话;当然如果是直接入口的果蔬类,特别是蔬菜可能还是影响大的,所以具体还的看情况的…
❻ 发蓝处理的污水对庄稼有害吗
发蓝处理的污水对庄稼有可能有害,建议还是找环境监测机构专门进行监测。
水污染对庄稼有害的影响,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如下:
1.氮过量危害
作物生育必须吸收大量氮素,但灌溉水中若含氮过多,可造成作物的营养失调,导致徒长、倒伏,抗逆性差,易发生病害,成熟不良等问题,从而使作物减产,品质恶化。
2.有机物的危害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很多,它们的共同点是容易分解。
污水中的有机物进入农田后,有机物分解迅速,分解过程消耗大量氧气,分解过程中生成的氢、甲烷等气体及醋酸、丁酸等有机酸和醇类等中间产物中相当部分对水稻有毒害。同时因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生成的过量亚铁和硫化氢使水稻的养分吸收和体内代谢过程受抑制,导致减产。
3.油分的危害
各种矿物油和动植物油进入农田后,能引起土壤障碍和对植物的直接危害。在水田,油分飘浮在水面,水稻组织浸在油层中,油分渗入组织,使其呈半透明状态,因而体内水分代谢发生障碍,叶尖卷曲,数日后低位叶尖端变褐色,心叶黄白色,使植株枯萎。
油分在土壤中残留,引起慢性障碍。石油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还会被作物吸收残留在植物体内,使粮食、蔬菜变味,所谓“油味饭”就是引用炼油厂含石油浓度高,而未经处理的废水灌溉稻田的结果。
4.盐分的危害
含盐量高的各种废水对作物的危害主要由高浓度的盐分所造成,其中氯化钠最为常见。高浓度的含盐污水危害水稻后,能在短时间内使全部叶子失水干枯致死;低浓度的含盐污水危害水稻时,首先表现叶色变浓,接着下部叶片枯萎,分蘖受到抑制。稻根在短时间高浓度盐害情况下,由于铁的浓淀,颜色变深;生长期受低浓度盐度时,稻根逐渐变成黑色且腐烂。
5.酸碱危害
各种工业企业的排水,常含较强的酸性或碱性,如造纸厂的废水碱性很强,硫化物矿排水,水泥、水坝施工现场排水等均含大量的酸、碱。水稻受碱性危害时,叶色浓绿,地上部生长受抑制,引起缺锌症状,生育停滞,叶片出现赤枯状斑点。因铁、锰、铜等重金属溶解度大为降低,对于某些营养元素不足的土壤,导致营养缺乏症状发生。在酸过强情况下,水田土壤表面呈赤褐色,为铁、铝溶出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水稻吸收铁过多,会产生营养障碍,大量的活性铝对植物根的生育有抑制作用。
6.重金属的危害
各种金属矿山、冶炼厂、电镀厂等的废水中,含有铜、锌、镉、镍等重金属或砷及其它元素,这些废水使农作物受害的事故较多,引起相当严重的公害问题,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
一般重金属对作物的危害,表现症状相似。水稻表现症状主要可在根部观察,一般在新根部观察,一般均表现为新根伸长受抑制,主根尖端发生枝根,根系呈带刺的铁丝网状。重金属浓度较高时,从成熟初期到中期,叶片迅速卷曲,表现青枯症状,受害严重的植株枯死。这种青枯症状,铜、镍表现显著,而钴、锌、锰明显程度依次降低。
7.酚、氰的危害
工业废水中的重要有害成分是酚。酚类化合物种类很多,引起重视的主要是挥发性的一元酚,特别是苯酚和甲酚。酚的来源比较广,焦化厂、城市煤气厂、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等的排放废水含有大量的酚。
高浓度的酚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使其植株变矮,根系发黑,叶片狭小,叶色灰暗,阻碍植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光合作用的进行,产量大大降低,严重时庄稼干枯颗粒无收。高浓度的酚在植物体内积累,产品食味恶化,带酚味,品质下降,特别是蔬菜作物影响更大。
❼ 污水灌溉农田可能引起的危害
这要看污水的污染成分,如果是工业污水,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如果被农作物吸收的话。人食用了对人会产生一些危害。 如果是哦,其他有害成分,比如说盐分比较大的污水的话,可能会直接导致农作物的死亡
❽ 如果吃了被污染土地种的菜会怎么样
土地受到有毒物质污染就如同患上了恶性肿瘤,癌细胞不断侵噬大地的肌体。我国20%的耕地遭受污染,患上 “恶性肿瘤”,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土地污染的危害不亚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但人们却远不像关注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那样关注土地污染。
据统计,全国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达3亿亩,遭受化肥和农药污染的耕地也有2亿多亩,二者占全国耕地总量的20%。“八五”期间,670万公顷的耕地横遭污染,而1997年,仅农业部记录在案的重度土地污染事故就有 1057起,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
土地污染最直接的危害是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乃至绝收,严重污染的土地可能寸草不生。不仅如此,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富集,极有可能使人中毒。
土地污染,患上“恶性肿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罪魁祸首是来自工矿业废水的灌溉。包钢附近,164种有毒物质日复一日地随着污水渗入地下,无情地吞噬着良田沃土,最终使10万亩耕地丧失农用价值,被迫弃耕。我国每年由于污染水、污染农用地造成的损失达90亿元。
土壤、大气、水等环境受到污染,最终检验其危害的是两个指标:它是否影响了人体健康;它是否破坏了生态。
绝大多数种类的污染物,都可以被各种植物吸收,然后进一步进入人体。因此可以说,一个区域土壤中如果存在某一种污染物,它总是可能通过各种生物途径进入人体。但不同种类的植物,对不同种类的污染物的吸收量却不相同,比如生菜、蘑菇里面容易富集镉;而不同种类的蔬菜吸收砷的程度差别也很大。
因此,科学家现在正在做一些研究,希望根据不同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吸收状况,针对每一块特定特征的土地种植特定种类的农作物,以避开对土壤中主要污染物的吸收;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一些特殊植物对某一种污染物的超强吸收能力,特意种植这种植物来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起到净化土壤的目的。利用蜈蚣草去除土壤中的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在中国,水果里面的铜污染情况比较普遍,这是因为波尔多液(硫酸铜溶液)的广泛使用所致。
各种污染物进入植物、动物体内后在形态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其毒性也会相应被改变。汞在进入动物体内后会变成甲基汞,毒性骤然增大,因此人吃了含有微量汞元素的鱼就可能严重中毒(日本的水俣病就是由于这种原因引起)。
重金属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都有富集效应——即吸收进入体内后很难自然排出。比如体内如果有过量的铅,在不继续接受铅污染的条件下,骨骼内的铅要经过20年才能排除一半。而人体内镉的生物半衰期也有20~40年。
因此,即使人们吃的食物里面重金属含量没有高到让人急性中毒的浓度,如果长久接触或者食用某一种重金属,体内浓度还是会越来越高。当积累到一定浓度,就表现出慢性中毒症状。因此,重金属中毒损害机体器官往往是终身、不可逆的。而相比之下,有机污染物大多不容易富集。
化肥污染的主要问题是产生亚硝酸盐。这是一类致癌物质。
可以说,无论我们周围环境(包括土壤、水和大气)是否受到了污染,人体都会不可避免地和各种污染物接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这些污染物尽管也包含剧毒物质,但对身体不会造成影响。比如一般情况下,土壤、水、空气、植物和人体都含有微量的砷(包括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当环境中的砷化合物不超过人体负荷时,就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但如果人体对含砷化合物的摄入量超过排泄量,如饮用水含砷量较高,长期饮用,则会引起慢性中毒。(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感谢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陈同斌研究员和武警总医院纪小龙教授提供帮助)
矿业带来土壤的重金属灾难
如果“长三角”、“珠三角”的土壤状况用“受到污染”来表述,那么,内地一些重污染区也许要用另四个字来形容:环境灾难
“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土壤污染状况相比,可以说,我们考察的这些内地重污染区所受的污染完全就不是同一种概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研究员说。
他的解释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仅仅是从蔬菜里检查出了超标的污染物;而这些内地重污染区,土地上压根儿就长不出蔬菜和粮食,原先正常生长的农作物在超标的重金属作用下,被活活毒死了。
污染重地连竹子也不能生长
从1997年至今,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土壤污染的状况进行调查,国家在这个项目上一共投入了近1000万元。由陈同斌率领的调查小组先后考察的区域有:湖南的郴州、衡阳、永州部分地区、石门、常德、株州(现在尚未结束);广西的桂林、柳州、何池、百色;云南的个旧、玉溪;贵州的东南部;甘肃的金川;北京全境。
项目组拍摄的记录照片让记者感觉到了震撼:光秃秃的山地、寸草不生的田野、焦黄的稻田,以及小孩、老人和妇女溃烂的皮肤——这都是重金属污染物的“杰作”。
“当我们到达这些重污染区时,当地百姓得知我们是从北京来的专家,很多人跪倒在我们面前哭诉,”陈同斌告诉本刊记者。
照片的拍摄地是湖南郴州。这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吗?“不,是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陈同斌回答说,云南、广西、甘肃等省份都存在相当程度的大面积污染区。
“从我们拍摄的这么多照片,你可以看出,这些重污染地区的农业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太高浓度的重金属污染造成植物无法正常生长,造成农业减产;很多土地和农田受到的污染更严重,农作物几乎不能存活(连竹子都不能生长),即使存活也结不了果实。”陈同斌说,污染区受到如此重创的耕地均以万亩计算,很多农民因此颗粒无收,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一点补助过生活。
污染从尾砂库开始
造成这些地区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采矿。
据陈同斌介绍,一些特定种类的矿产,往往伴生着大量有害重金属,包括镉、砷、铅等等。没有开采的时候,这些有害重金属被固定在矿床里,矿产被开采时它们也被“解放”出来。正常情况下,这些采矿区似乎没有太大问题:他们都建造有尾砂库(即建造一个大坝来拦截废矿渣的区域),还可能通过环境影响评估。
“但一旦碰到‘100年一遇’、‘50年一遇’的洪水或者其他意外因素时,这些尾砂坝或者被冲垮,或者是因高度不够而发生泄漏,带有很高浓度重金属的污水就蔓延出来。这种事故一旦发生,往往下游上百公里的河道、以及河道旁的田地都受到污染。”陈同斌说。
陈同斌告诉记者,很多矿业主在建造这些尾砂坝时为了节约成本,都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造出的尾砂坝厚度不够,抵挡不了洪水。而事实上,即使尾砂坝没有问题,开矿对当地土壤的危害依然避免不了:重金属可以通过尾砂库的排水、土壤渗漏等渠道扩散到周围土壤,只是过程更长一点而已。
那么,正常情况下(不计洪灾等意外因素的影响),一个矿区的污染范围有多大?陈同斌的小组对湖南郴州的宝山铜矿区和柿竹园矿区进行了严密检测,得到的污染半径分别是大约36公里和25公里(当然,污染区域是一个不规则的形状,不是完整的圆)。以此计算,每一个矿区的污染面积可能会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
而尾砂坝本身,以及废弃的矿场(往往到处都是矿渣堆),作为一个巨大的污染源,要把它恢复成可以利用的土地几乎不可能。陈同斌说,一个矿区往往配置好几个到十几个尾砂库,大的尾砂库占地达几千亩;而甘肃金川的一个矿场,面积甚至超过了30平方公里(4.5万亩)——这完全是一个硕大无朋的“毒场”。
矿业污染仍在加剧
与东部沿海地区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战战兢兢不同,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在受到重污染的内地,很多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对于那些“看不见的威胁”——土壤已经被严重污染,却还可以勉强长出粮食——认识不足。
“在我们给他们做报告之前,他们没有太多去关注这个问题:只要粮食还能长出来,我们就可以吃下去。”陈同斌说,老百姓也知道这里存在环境问题,因为这里各种疾病,包括癌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他们总是看得见的。“那些受严重污染的水,他们只用来灌溉,却不知道污染可以通过灌溉进入粮食,然后进一步危害到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但矿工一般都知道自己是在从事一种危险的行业。“我刚去金川的时候,认为这么偏僻的一个城市,到了晚上应该很冷清;没想到,这里的夜晚比北京还热闹,后半夜矿工们都聚在一起喝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矿区文化。”——矿工们有很多都认为自己的寿命不会太长,因此不会有很长远的打算,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根据陈同斌等人的调查,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在整体上以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当然不排除局部地区以有机污染为主的情况),而在重金属里面,目前砷对土壤的污染可能应该排在首位,尽管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最严重的是镉污染(主要原因是以前对砷的测量相对少一些)。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污染目前还在加剧。“随着市场经济推进,对矿物的开采规模还在变得越来越大,而环境保护的设施又远没有跟上。”陈同斌说。
珠三角,“染毒”的土壤
工业的发达,在制造着GDP和财富的同时,也制造着污染。而这种污染,正通过被浸透的土壤和生长其上的蔬菜粮食,侵入我们的身体。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就是这样一个样本
本刊记者/刘英丽(发自广东)
这块大约26亩的蔬菜地,在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流涌尾村,已经是面积最大的一块种植土地了。
来自贵州的王姓农民,正在这块租来的田地边的简易棚里做午饭。周边还有一溜的简易棚,全是外来租地而种的农民。本地人不再需要种地为生了。
“以前菜好,但价格低,现在菜不好,但价格好。”王说。他1999年来到东莞种菜,如今每亩地年收入1200元。
站在他的田间四处望去,北边十几米处是一家造纸厂,厂内高高耸起一根烟囱,据一位多次进入厂房的摩的司机介绍,那是造纸厂的焚化炉,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将布条、油纸等物放进去烧。南边三十米处一排厂房一字排开,那是一座座电子厂。
26亩蔬菜地,南北均被厂房包围。沿着东边的一条小路向北,是一个垃圾场,长约500米,宽几十米。标有“万江环卫所”的蓝色垃圾车,大约5、6分钟来一趟,卸下一袋袋的垃圾。
除这块地外,万江区流涌尾还有两处约2~3亩的蔬菜地,其余地方都建了厂房。村里小卖部的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介绍说:“这个地方的土地几乎都拿来修工厂了,尤其是五金、造纸和电子厂。”
流涌尾是正在进行的一项土壤污染调查所选择的样本地区。但它的状况在东莞的区镇中不算特殊。
❾ 土地含重金属种菜能吃吗
不能吃!
农田土壤重金属超标的危害
1.对土壤本身的危害:大量重金属进入土壤后,不能降解,很难再从土壤中迁出,会越积越多,含量逐渐增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破坏土壤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此外,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一步加剧后,还会对土壤中的生物群体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2.对农作物的危害:土壤中重金属过多会对农作物带来直接伤害,导致植物的死亡;在重金属的胁迫下,有时会影响作物对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抑制作物生长,引起农产品产量下降;另外,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可使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增加,导致农产品污染,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3.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会通过各种食物链,经过逐级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还可以通过影响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间接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❿ 废水用来给菜浇水,对种出来的菜有影响吗
随着人口爆炸时代的到来,人越来越多,需要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种粮食、蔬菜需要的水资源也越来越多。但同时,清洁的水资源却越来越有限。怎么办呢?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废水处理一下,变废为宝,再用废水来种菜。废水种菜并非无稽之谈,有数据调查在以色列,再生水(经过处理的废水)已经占了农业灌溉用水的半壁江山;在西班牙,17%的灌溉用水是再生水;在加州,这个数字则是6%。为此研究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再生水分组实验,研究者们召集了34名志愿者,随机地给一部分人吃再生水灌溉的蔬菜,另一部分则吃净水灌溉的蔬菜,并持续监测志愿者尿液中卡马西平(废水中残留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同时检测了不同灌溉方式下的蔬菜。
总地来说,现今的人类是很难绕过废水处理后成为农业用水的生产模式了。诸多研究发现表明,再生水灌溉有利有弊,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关键问题也很清晰:污水该如何处理?处理后的再生水是否能达到灌溉标准?使用未经处理或即使经过处理也未达标的富含污染物的农业用水,无异于饮鸩止渴。实例表明,只有处理得当,再生水才能在保证人类健康的前提下稍稍缓解地球水资源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