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净水纯水 > 仁化有多少人喝干净水

仁化有多少人喝干净水

发布时间:2022-06-09 20:50:01

① 韶关是怎么样的

韶关是位于广东省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东与江西紧邻,西与广西接近,北与湖南连壤,现辖乐县市(县级)、曲江、仁化、乳源、南雄、始兴、翁源、新丰1市7县及北江、武江、浈江3个区。全市拥有142个乡(镇),总面积1859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44.75平方公里,建成区47.48平方公里。市花为杜鹃花。

韶关是一座历史名城,它山清水秀,“韶关”一词可上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元鼎六年设曲江县时,便以韶关为县治。 这里原先被称为韶州,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底”形城市,在军事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势;在商贸上则是“一吏当关,万物难出”,各种商品货物,均有东、西、北三关把守,后来商贾们就将这里称为韶关。

旅游景点:
韶关丹霞山、南华寺、曹溪温泉二天休闲游 458RMB/人

韶关南华寺/九龙十八滩三天游 598RMB/人

韶关丹霞山、南华寺、峡谷漂流二日游 298RMB/人

韶关丹霞山、南华寺、枫湾温泉、五马寨生态园二天团 398RMB/人

韶关丹霞山、阳元山、南华寺、枫湾温泉、丹霞日出二 398RMB/人

韶关丹霞山、南华寺、曹溪温泉、瑶族歌舞表演二天 498RMB/人

◇仁化:土纸、毛竹、松香、山茶子油、木耳、冬菇、白毛茶、沙田柚、皮革清洁膏——美皮王。

韶关特产 :

◇曲江:马坝油粘米、南华李。

◇乐昌:宁麻、花生、白毛茶、冬菇、马蹄、猕猴桃、西洋参、黄连、西藁木、升麻等名贵中药材。

◇南雄:黄烟、腊鸭。

◇始兴:竹木及其加工品、香菇、“雪柳红”蔬菜、黄烟、始兴沙梨。

◇新丰:香菇、草菇、木耳、茯苓。

◇翁源:三华李、缩骨鲫鱼、蚕豆。

马坝油粘米是曲江区传统的优质水稻品种,以其米粒细小、质地硬韧、晶莹透明、油脂量高而著称,它的米粒细长,晶莹洁白,香滑软熟,饭后齿颊留香。一直是中国出口大米中的主要品种之一。马坝油粘米是曲江县的名优特产,在封建社会曾作为"贡米"。

白毛茶是中国特种名茶之一。韶关的乐昌、仁化等县的白毛茶以其特有的清香和甘醇闻名遐迩,它还有生津解渴、醒脑提神、消食开胃、防治疴呕吐、预防龋齿、驱除口臭、降低血压等多种功效。常饮可健身益寿。 "白毛尖"茶是茶叶中的珍品,它因茶芽粗壮,密披银色毫毛而得名。经加工的茶芽毫毛银白如雪,茶汤清澈持久。据蒸青样生化测定,茶多酚42.84%、氨基酸1.47%、干茶样分析,茶多酚38.31%、咖啡碱5.5%、水浸出物45.03%

韶关各县均有北江香菇生产,而始兴的香菇是"北菇"的代表,具有柄短、肉厚、香嫩、爽滑的特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香菇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须的7种氨基酸,有降血压、减胆固醇、预防肝病以及对胃癌的辅助治疗等作用。龙脑又名梅片,是名贵的香料和中药。其中右旋龙脑是许多贵重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六神丸"、"喉风散"的重要成分。粤北山区有许多能出产天然右旋龙脑的梅片树。

猕猴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猕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此名。猕猴桃果肉细软多汁,果味清香,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每一克鲜果含维生素200-400毫克,比苹果、梨、柑桔等水果的含量高十几倍,还含有大量维生素B、葡萄糖、各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以及稀有的解朊酶等成分。食用猕猴桃对于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肌都有作用,还被认为具有增强食欲、软化血管、预防高血压、冠心病、防癌、治癌等功效。除鲜吃外,还可以加工罐头、果酱、果酒、保健饮料等。韶关是猕猴桃的主要产地之一。

三华李产于翁源县三华乡,品种很多,以鸡麻李和蜜李风味最佳。三华李在芒种、夏至成熟,是城市的淡季水果。它的特点是果大、肉厚、无渣、核小、清甜爽口、有香味。1987年,三华李被评为广东省十大优稀水果之一 ,每年的6月下旬有"中国翁源三华李节"。

② 仁化县的资源

2014年仁化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同比增长16.1%和23.2%,从2012年起,仁化县GDP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实现“三年三突破”(即GDP分别突破70亿、80亿、90亿大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突破4亿、5亿、6亿大关)。全县人均GDP为4.67万元,成为我市首个人均GDP率先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市)。根据《2014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仁化县位居全省28个县(市)经济综合发展力第三名。
2013年仁化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指标数据稳步增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完成工业增加值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二是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19.5:47.6:32.9调整为19.2:47.1:33.7,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全县人均GDP为42088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县新增“三上”企业46家,全年引进境内项目6宗,实际利用外资1400万美元;引进境内项目19宗,实际利用外地资金3.1亿元。全县争取上级项目到位资金4576.8万元。三是民生保障全面加强。全县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用于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农业基础设施等民生保障类支出8.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9.75%。全县建成廉租房98套、公租房56套,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0套。四是荣誉奖项收获颇丰;五是“四区”建设进程加快 。 仁化是传统农业的小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改革开放前,仁化农业重点是发展粮食生产。
1978年全县水稻面积高达248089亩,总产51956.5吨,花生仅有1028亩,总产763.5吨,农业总产值2931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4元。
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在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指引下,冲破左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2年,是全县实行家庭承包制的第一年,农户生产积极性高涨,全县粮食喜获大丰收,总产达68335吨,比上一年增产13204吨,增产23.95%,是解放33年来增产数量最大的一年。
到1984年,全县稻谷生产一跃成为74654吨,花生1371吨,水产品1359吨,生猪71944头,比承包前的1981年分别增长36.5%、93.9%、347%和42.6%。
1985年在省、市、山区工作会议精神鼓舞和推动下,仁化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治山致富”方针和“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决定,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搞农业开发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全县掀起了大抓粮、油、桑,大抓造林种果的新高潮。全县在大抓生产布局调整的同时,大力开展以科技进步为中心的群众创“三高”活动,促进了粮、油、桑的发展。
1989年稻谷播种面积比1984年调减了12242亩,总产仍增6813吨,花生面积扩大了7738亩,总产达3009吨,蚕桑发展4000多亩。
到1990年,全县涌现了一大批水稻“创高”典型,14个管理区实现年亩产超900千克,38个村年亩产超过1吨,仁化连续五年被评为省、市粮食“创高”活动先进单位。董塘镇新连管理区加昌村,在农科部门的帮助下,采用地膜覆盖种花生新技术,创造了平均亩产307千克的好成绩,为全县发展花生生产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全县花生面积增大,亩产从1984年的109千克提高到1989年的148千克。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分工包干,层层抓点,大抓造林种果。不到五年时间,全县基本消灭了荒山,种果9403亩,全县乡镇办、村办和联户办林果场176个,家庭“小五园”遍及全县各乡村。
1990年后,仁化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三高”农业作为加快全县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途径来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社会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到1995年,仁化农业实现了四个新突破:①粮食生产有新突破。为了扩大经济作物,增加收入,粮食面积一减再减。1995年水稻面积只有190199亩,但总产仍有81637吨,而亩产却突破430千克(跨纲要),总产比1989年还增170吨,亩产却增58.5千克。②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有新突破。
1989年,花生面积20334亩,总产3009吨,茶叶8061亩,总产65吨,果树13966亩,总产532吨,蔬菜12748亩。
到1995年,花生面积增至38975亩,总产7600吨,茶叶增至15519亩,总产455吨,果树13034亩,总产4558吨,蔬菜面积增至44000亩,总产57200吨。“仁化银毫”(白毛茶)1994年荣获省名茶金奖和“全国林业名特新产品博览会金奖”。③养殖业有新突破。
199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64578头,三鸟185万只,水产品4348吨,比1989年分别增52289头、100万只、2027吨。其中水产品发展尤为突出,排在全省47个山区县的第一位,人均食鱼占有量超过13.7千克。④乡镇企业有新突破。
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达10601家,从业人数达26755人,比1990年分别增长85.5%和50.9%,营业总收入达11.58亿元,利润达11081万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5.5倍和3.1倍。
1997年起,仁化县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求,进行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宗旨的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到2000年,全县初步建立了五条具有规模的区域化农业经济带。一是红山、城口镇区域的白毛茶经济带;二是长江、扶溪、闻韶、红山、城口镇区域纸材、松香、毛竹生产经济带;三是石塘、董塘、仁化、丹霞镇区域的优质谷、花生、蔬菜生产经济带;四是仁化镇、麻塘农场区域的畜、禽、鱼生产养殖经济带;五是丹霞、仁化镇区域的水果生产经济带。同时还培植和建立了一大批的林场专业村、专业户和高产值田。
2000年,全县粮食总产69079吨,亩产430千克;花生、蔬菜、茶叶、水果总产分别为16166吨、141197吨、586吨、6106吨;畜禽鱼总产18062吨;森林覆盖率78.8%;拥有农机总动力67878千瓦,百亩耕地占有农机动力47.6千瓦。全县农业总产值64360万元,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4元。1999年9月,经省农村小康达标验收组验收,仁化县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农村小康达标县”,成为韶关市第一批小康达标县之一。 仁化是个山区小县,1979年以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企业不多,工业发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调整、改革、开放、搞活、提高”的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工业30条),大大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
1979年至1985年先后投资1.2513亿元,兴办了汽车修理厂、进口汽车维修中心、综合化工厂、冶金厂、工艺厂等一批新企业,同时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对县属老企业进行改造和扩建,开发了一批出口产品和新产品。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达到6553万元,生产初具规模。工农业生产的比重也实现了调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53.2%。
“七五”计划期间,县一方面对工业企业进行整顿、调整,改革不合理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又给企业松绑放权,从生产计划、经营管理、工资分配、用人用工等方面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同时推行各种形式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活力得到加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县属预算内工业企业从1984年连续五年无亏损,受到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1988年县二轻制衣厂成为年创汇100万美元企业,被国家轻工部授予“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
1989年初,晋升为全县第一家省级先进企业。工业企业的稳步发展为企业积累了资金,培训了人才。
“八五”计划期间,县提出了“工业兴县”的战略部署。
1990年至1995年县通过制订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和办法招商引资,采取合作、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5年累计投资四亿多元(其中引资一亿多元),先后建成铅锌选矿厂、群乐塑料厂、华光粉末塑料厂和水泥二、三厂、白水泥厂、纸袋厂、霞山天利表业有限公司、硫酸厂(1995年与凡口矿联营,投资1.1亿元,生产电解锌和硫酸,改名金狮冶化公司)、丹霞缫丝厂等十几家企业。这些企业多为年初动工年底即可试产,被誉为“仁化速度”而在全韶关市推介。这期间工业生产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5年全县镇以上工业总产值(当年价)达到28759万元。
“九五”计划期间,县政府加强对工业招商引资的领导,增强引资力度,引进外资2.5亿元,建成丰宾电子有限公司、宏源电子有限公司、铝箔化成厂、锌星化工厂、仁化刨花板有限公司、龙发塑料有限公司等,铝箔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刨花板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立方米,塑料管件年生产能力1000吨。同时进行了金狮冶化公司电解锌的二期、三期工程的技术改造,使电解锌的系列产品和硫酸系列产品产量提高了一倍,2000年产量分别达到16027吨和20399吨。这些新企业的建成投产,进一步优化了全县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成为工业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200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7810万元。
199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大部分缺乏规模和实力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经营艰难,生产徘徊不前,经济效益滑坡,连年出现严重亏损。为谋求出路,县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租赁、转让、拍卖、重组、兼并或组建股份制企业。对一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转产无望、符合国家《破产法》的企业进行破产清理。
至2000年底,县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80%已由个人租赁经营或拍卖,有的则停产。丹霞缫丝厂、群乐铅锌选矿厂、群乐塑料厂、麻塘煤矿等几家企业先后破产。停办和破产企业员工安置则采取按员工参加工作年限,每人一次性发放一定金额(根据各个企业具体情况和能力而定,一般每年不低于500元)作为补偿,买断员工工龄。

③ 仁化县的人口

2000年仁化县总人口163213人,从县城与各镇人口分布构成情况看:人口分布较多的在县城、董塘镇、长江镇,一城两镇总人口96405人,占全县总人口59.%,其中县城(含仁化镇)43826人,占比例27%;董塘镇31469人,占19%;长江镇21110人,占13%。县城人口相当于丹霞镇、石塘镇、城口镇、红山镇、扶溪镇五镇人口总和;县城人口比1982年增加28604人,增长2倍。人口分布较少的是闻韶镇,人口4439人,占比例3%。从山区和平原地区人口分布情况看:2000年山区地区人口54643人,占总人口的33%,所占比例从1982年36.98%下降33.47%,下降3.98个百分点,平原地区人口108570人,占总人口比例67%,比1982年63.02%上升3.98个百分点。

④ 广东韶关仁化县经济如何

仁化县有工业企业2480个,其中镇级以上的94个,村办182个,个体2204个。(2009年) 仁化银毫特级茶叶
近几年,在巩固发展传统资源型工业的同时,建材、机械、化工、冶金、塑料等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电力、水泥、铁矿、铅锌矿、花岗岩材、硫酸、电解锌、链钩式输送机、出口成衣、PVC塑料系列产品、工程塑料产品,刨花板、细木工板等。重点工业企业有:锦江电力开发总公司(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金狮冶化有限公司(属下有水泥一、二、三厂,白水泥厂,建材厂,年产水泥61万吨),广东群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塑料厂(年产PVC塑料系列产品9000吨,县供电总公司,县制衣厂(年出口成衣50万件),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建材设备和机械配件1000台套),仁达刨花板厂等 。 仁化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农副产品极为丰富,主要有优质米、甘蔗、沙田柚、茶叶、花生、柑、橘、橙、木耳、香菇、冬笋、竹、木、玉扣纸、瘦肉型猪、水产品等,尤以扶溪镇的优质稻米和板鸭质地口感十分特别。(94年粮食总产83790号,产茶228吨。(2009年) 小水电是县农业的拳头产品,全县有水电站85座,小水电装机容量达8万千瓦,年水力发电量3.5亿千瓦时。还办起了线鸡、锦鸡、蛇石硅、甲鱼、果子狸等养殖场,开发了水库网箱养鱼。现有乡镇企业7000余个,94年实现利润1.234亿元。近年来,全县农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优质、高产、高将近农业发展迅速、并逐步向规模化、区域化、高档次迈进。2009年)

⑤ 仁化与乳源。哪个更好

送你几句话,供参考。
一、天下乌鸦一般黑,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乳源和仁化都一样地存在,一样会困扰着你,因此,我认为两地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人的生活过得好不好,其实是个人的感受,你感觉好的时候,在哪里都会感到幸福快乐,否则,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万贯家财你也会郁闷;
三、乳源的空气较好,特别是在河边生活更是如此。因为从南水湖底排出的水,温度较低,对县城的温度有调节作用,周围的山也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仁化的文化底蕴较好,相比于乳源更加接近现代社会,仁化出去在省市工作的人多,人的视野较宽广,这样的地方对后代教育成长较为有利。
又:乳源人不团结,平原区、老大桥、大羊古山区和瑶区人各成势力,勾心斗角,致使乳源本土人长期被外来人统治,被外来人占尽政治经济利益。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很累。相比之下,仁化人较团结,所以仁化先后有多个领导升迁到市领导岗位任职。

⑥ 仁化革命发展史有感作文六百字

我爱秋天的校园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实验学校四(1)班刘帆 我的校园座落在仁化县三板桥高坪新村,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下楼寻找秋天校园的美景。一进入校园,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四块大草地,小草已经枯黄了,可是我知道,小草一定回再生的。有一首诗不是说:离里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小草这种顽强的精神似乎在告诉我们:你落后了不要紧,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重新站起来,超过任何人。在四块大草坪中间,有着一座圆形的假山。假山不象夏天那样喷水,水池里水都干了。着让我想到: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不要最后一滴干净的水是我们的眼泪。假山里的山,有的象展翅高飞的老鹰,有的象狮子……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树,开始落叶了。枯黄的叶子在天空落下时,象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落在地上的叶子,慢慢堆成一座金色的小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我想老师就是这样,花尽心血教导学生,可是,有些学生不知道老师的用心良苦啊!秋天到了,风高气爽,人们已经添上了衣服。同学们不象夏天那样在教室或在阴凉的地方玩耍,而是在运动场上你追我赶,奋力拼搏;教室里书生琅琅,歌声飘扬;办公室里辛勤的园丁正埋头批改作业、培优补差……“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我们的校园里……”歌舞兴趣班的练歌跳舞,学校里师生们的心多么美啊!秋天的校园,虽然没有春天那样充满生趣,没有夏天那样生机盎然,没有冬天那样洁白无暇。但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我爱校园,更爱校园的秋天!

⑦ 仁化革命发展史有感作文六百字

我爱秋天的校园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实验学校四(1)班刘帆
我的校园座落在仁化县三板桥高坪新村,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下楼寻找秋天校园的美景。一进入校园,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四块大草地,小草已经枯黄了,可是我知道,小草一定回再生的。有一首诗不是说:离里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小草这种顽强的精神似乎在告诉我们:你落后了不要紧,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重新站起来,超过任何人。在四块大草坪中间,有着一座圆形的假山。假山不象夏天那样喷水,水池里水都干了。着让我想到: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不要最后一滴干净的水是我们的眼泪。假山里的山,有的象展翅高飞的老鹰,有的象狮子……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树,开始落叶了。枯黄的叶子在天空落下时,象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落在地上的叶子,慢慢堆成一座金色的小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我想老师就是这样,花尽心血教导学生,可是,有些学生不知道老师的用心良苦啊!秋天到了,风高气爽,人们已经添上了衣服。同学们不象夏天那样在教室或在阴凉的地方玩耍,而是在运动场上你追我赶,奋力拼搏;教室里书生琅琅,歌声飘扬;办公室里辛勤的园丁正埋头批改作业、培优补差……“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我们的校园里……”歌舞兴趣班的练歌跳舞,学校里师生们的心多么美啊!秋天的校园,虽然没有春天那样充满生趣,没有夏天那样生机盎然,没有冬天那样洁白无暇。但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我爱校园,更爱校园的秋天!

⑧ 本人需要搜集关于新建县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渔等业)各年发展的历史数据

县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综述
农业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本县土地总面积为1821平方公里,折合面积为273.15万亩,据1982年统计平均每平方公里83人,是全省平均数284人的三分之一,低于全国平均数101人的20%,全县人平占有土地18亩(全省人均占有土地仅5.2亩),农业人平占有土地25亩,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一)土地类型

1、山地(海拔500—1000米以上):面积达727625亩,占土地面积的26.64%,主要分布在本县的东北和西北部地区,其中:①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边缘地区,面积达37267.5亩,占土地面积的1.37%,山峰有22座,超出1200米的山峰有万时山、锡平嶂、南山、帽子峰、天光脑,白马山等。这些山均山峦重迭,云遮蔽日,湿度较大,霜雪较长,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②海拔700—1000米的山地,面积达253032.5亩,占土地面积的9.26%,山峰起伏,山岭相连,坡度较大,山高水冷,日照短,是林业生产的要地。山窝、山埂、山谷亦有农田分布;③海拔50(0--700米的低山,面积达437325亩,占土地面积的16.01%,及是群山峻岭,脉脉相连,高中有矮,坡度较缓,光、温条件较好,梯田、排田、坑田零星分布,作物以种植单季水稻为主,是农林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2、丘陵(海拔500米以下):面积有2003875亩,占土地面积的73.36%,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中南部地区。其中:①海拔30(0-500米的高丘,面积达777650亩,占土地面积的28.47%,主要分布在本县中北部的城口、长江、扶溪河的流域宽谷地区,山峰较矮,坑田、洞田较多,是农、林、牧生产基地;②海拔100--300米的中丘,面积达10622,00亩,占土地面积的38.89%,主要分布在本县的中南部,是以董塘盆地为主,俗称是“平原”和“洞田”的地区;③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面积达164025亩,占土地面积6%,分布在锦江河下游和董塘河两岸地带。上述丘陵地是本县人民生产、生活、致富的要地,是生产潜力最大的土地资源。

(二)土地利用现状

1982年全县土地利用状况,可分为:①耕地15103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53%;②林地2130000亩,(即指山地)占77.8%;③荒山荒地182807亩,占6.7%;④水域用地64227亩(包括河流、山塘水库、鱼塘)占2.35%;⑤交通用地6928.9亩,占0.26%;⑥工矿用地13600亩,占0.50%;⑦城镇用地4081.1亩,占0.15%;⑧园林用地4220亩,占0.16%;⑨旅游用地18659亩,占0.68%;⑩其它用地155190亩,占5.65%,上述荒山荒地和其它用地是本县不可忽视而又可充分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现将大宗用地分述如下:

1、耕地面积:全县耕地总面积151031亩,农业人均耕地1.38亩,劳平耕地4.29亩,其中水田139700亩(包括中造17500亩),旱坝地11300亩。由于地理位置及时用情况的不同,水田一般可分梯、排田、山坑田、坑龙田、洞田等类型,且在耕作制度上,北部山区的梯、排田、山坑田多为种植中造水稻为主的一熟制,中北部和中南部丘陵盆地、洞田区是种植双季稻的二熟制。全县冬季作物近年很少种植,基本上是以休闲为主,如何充分利用水热资源种好冬季这一造,对仁化县农业增产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林地面积:全县有山地面积213万亩,在这山地面积中,林业用地达196万亩,(农业人平17.9亩),其中有林地144万亩(农业人平13.15亩,全省人平1.5亩)。在林业用地中,又可分用材林12.5万亩,经济林2.09万亩,毛竹林17.2万亩,疏林地19.8万亩,灌木林1.1万亩,未成林1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1%(全省29.4%)从调查结果看,本县林地土体较深厚,水湿条件较好,具备林地天然生长的良好环境条件。

3、水域面积:全县河流面积有54195亩,山塘水库面积7067亩,鱼塘面积2966亩,合计水域面积64227亩,占土地面积的2.35%。河流是以锦江面积最大,且要在县城以下才可通航。山塘以蓄水灌田为主,水库则灌田、发电兼用,一般养鱼甚少,效益甚微。塘鱼建设标准不高,管理水平又低,平均亩产鲜鱼只有156.5公斤,如何充分利用山塘水库养鱼和提高塘鱼产量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4、荒山荒地:本县荒山荒地有182807亩(农业人平1.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这些荒山荒地大都水湿条件较好,土体较深,草类生长繁茂,宜林、宜牧,宜农、宜果,特别南部丘陵盆地可恳荒坡地竟达10363亩,其中千亩以上的有三块,五百亩以上的有二块,极适宜于种茶种果种经济作物,有待认真研究开发。

(三)土壤类型

组成各种土地类型的土壤分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

1、自然土壤

自然土壤主要有红壤和黄壤。总面积2027519.9亩,成土母质是由花岗岩、砂页岩等岩石发育而成,是构成本县山地、丘陵土壤的主要土壤类型。红壤主要为南亚热带性土壤,为仁化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面积达1781770亩,占自然土的87.88%。表土呈暗灰色或灰棕色,心土红色。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黄壤主要分布在仁化县的东部、东北部边缘地带以及西部和西北部海拔700米以上的土地,面积245749亩,占自然土的12.12%,黄壤表土呈灰色或褐色,心土淡黄色和黄色。红壤土和黄壤土有机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2.5%(三级)以上的占80.02%,各种养分含量均达中上水平,土体较深,水湿条件较好,以壤土和砂壤土为主,植被履盖良好,宜于林木生长和植被繁衍。

2、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是经人们垦用和长期改良形成的土壤,分水稻土和旱地土两类。水稻土是仁化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面积达135267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9.58%,成土母质是坡积物、洪积物和宽谷冲积物。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的缓坡、坑谷以及溪河两岸的宽谷、洞田盆地。仁化的水稻土,耕作层深厚,肥力较高,以沙泥田、泥肉田、积水田为多。旱耕地面积15726.8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4%,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坡地和溪河两岸,成土母质属坡积物和冲积物。旱耕地多数耕层较浅薄,质地较硬实,易受干湿变化影响,表土灰白色或灰黄色,旱地土壤多为沙质土、潮沙土,有机质分解快,冲刷较重,肥力较低主要种植花生、豆类、蕃薯、木薯等旱生作物。

二、水资源

本县水资源丰富。地表迳流均由降雨产生,属雨水补给型。全县迳流深自南北分布在800—1000mm之间,多年平均迳流深度为909mm,迳流量达45.1M3/秒,年迳流系数0.56,丰水年(P=10)迳流量24.83亿立方米,枯水年(P=50%)迳流量9.43亿立方米。丰、枯年迳流量差达2.6倍,多年平均迳流总量为16.55亿立方米(包括浅层地下水),按全县人口平均拥有水量是11300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水量8400立方米,多2900立方米,超出世界人均水量11000立方米的水平。按全县耕地平均每亩占有水量10849立方米,此外,上游省外有292平方公里集雨面积,估算年产水量308亿立方米流人仁化县,极有利于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小水电事业的发展。

县内北部以高山谷地为主,溪河多,落差大。林木茂密,植被覆盖好,土层深厚,含蓄水资源潜力大,加上陆地蒸发变幅不大,偏北少数山区600mm。一般600—800mm,大部分地区700mm。本县主河道锦江纵贯本县腹部,全境集雨面积达1874平方公里,另有董塘河、塘村河、城口河和扶溪河各流域面积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此外,百顺水在仁化县闻韶区南侧截过,直接汇人浈水,增添了仁化县水资源的利用。全县合计有大小河流113条,全长1175公里。

其中:锦江河发源于北部的天华山,流经高洞、木溪形成长江河,然后与城口河汇集称为锦江,流域面积为1913平方公里;河流全长108公里、坡降0.0017、总落差1061米,主河流及支流多在险滩峡谷通过,水流湍急,为农田灌溉提供了筑坡、垒圳条件,又极利于发展小水电事业,是仁化县宝贵的天然财富。且在县城以下的锦江河仍可简便通航,发展水上运输事业。

全县仍有不少山谷溪涧,流水潺潺,落差又大,对发展小水电十分有利,对启用木石陂灌溉农田提供了方便。每年4—6月虽是暴雨季节,但受洪涝年份不多,淹浸农田面积不大,损失很小。

董塘河发源于观音座莲北面,流经澌溪庙、江头村、新莲乡,于车湾石下村处汇人锦江。流域面积296.7于方公里,河长35.6公里,坡降0.00396,总落差765米。加上石塘水在江头村汇入该河后,水量逐渐增大,下游坡降减少。整个河诞坡圳纵横,是石塘、董塘区灌溉的主要枢纽。

全县水能蕴藏量达12.11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有82780千瓦。1982年全县已开发利用18970千瓦,占可供利用的22.9%,仍有6.381万千瓦水能可供开发利用。对今后全县小水电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对发展工农业用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县水电局统计分析,1982年全县城镇人口用水达297.3万立方米(每人年用水77立方米,以38608人计);农村人畜生活用水1446.4万立方米(人畜年用水平均77立方米,农村人口以109538人,猪64812头,牛13665头,合计大牲畜78477头);工业用水为112.3万立方米(按每万元产值用水331亿立方米计算,1982年工业总产值3391万元);农业用水为1.13亿立方米(灌溉定额每亩为961立方米计,耕地面积11.37万亩,鱼塘2996亩)。合计全县年用水量为1.31亿立方米,占全县拥有地表迳流总量的7.9%,还有92.1%水量仍未充分利用。说明本县工农业用水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本县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能源蕴藏量大,有利小水电事业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加速本县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三、气候资源

(一)热量

据气象局按累计年值统计,全县累计年平均气温19.6℃,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达40℃,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为-5.4℃,最热天气七月平均气温28.4℃,全年无霜期达297天,有霜期68天,总积温为7197.8℃,平均气温≥10℃的日数达278天,积温为6820.9℃,与两造水稻生长需245天,气温≥10℃积温需5000—6000℃的要求相比较,本县丘陵、宽谷、垌田区双季稻生长的时间是适宜的,热量是能满足要求的,且具备四季宜种的热量条件。

但从本县早稻稳定通过12℃的80%保证率安全播种期始日是3月26日,晚稻≥23℃安全齐穗期是9月18日,双季稻安全生长期(齐穗)后再加35天为219天,大于12%的活动积温只有5221.4℃分析,本县双季稻宜于早中熟品种为主,单季稻以中迟熟品种为宜,且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适应提早播种季节,才能获得生产季节的主动权。特别北部高山区,气温与本县城相比偏低2.4℃—5.1℃,在双季稻安全生长的日数里,积温相对减少525℃—1116.9℃,俗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称,满足不了双季稻对热量的要求,宜于充分利用七、八、九月的光温条件,种植单季水稻为主,兼种短期作物,增加经济收益。

(二)光能

本县累计年平均日照数为1723。5小时,最多的是1963年达2118小时,最少的1981年为1504小时。一年之内2—3月最小,日照时数只有72.1小时和69.8小时,最多的是7月达到235.2小时,历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9%,最高为8月57%,最低为3月只有19%,太阳幅射总量年均值为107.05千卡/cm2,最高为7月达13.80千卡/cm2,最低为2月,只有5.11千卡/cm2,生理幅射量为53.53千卡/cm2。

从上述数据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和太阳幅射量的年际变化中可以看出,最高为7—8月,最低为2—3月,这与农作物生长正相关。据有关部门计算,目前高产单位的光能有效幅射利用率,早造为2.94%,晚造为3.92%,两造合计亩产达1176.5公斤。而仁化县1982年早造亩产289公斤,光能利用率只有0.83%;中晚造亩产280公斤,光能利用率只有0.57%,全年合计亩产531.5公斤,光能利用率只有0.77%,其中扶溪农科站年亩产达1096.85公斤,光能利用率达到1.59%,该站于1979年的高产试验田年亩产达1296.45公斤,光能利用率达1.97%。由此可见,从仁化县光能资源的角度出发,只要光能利用率从0.77%提高到1.97%,稻谷年亩产量就可以增加1.43倍。这充分说明仁化县光能资源利用的潜力还有很大的优势。

(三)雨量

本县累年平均降雨量为1648.3mm,最低的为1967年,降雨量只有1192.1mm,累年降雨日210天,由于季风和山脉的影响,降雨在地区分布上,北边多,超出1600mm以上;西南少,只有1500mm左右。两者相差达l00mm。在年内分配上,冬春少,夏秋多。4—9月占年降雨量的70%(其中4—6月占年降雨量50%);10月一次年3月占年降雨量的30%;5—6月降雨量集中,占年降雨量的36%。且地形分布趋势与雨量分布呼应,全年降雨量大于蒸发时16.2%,年平均相对湿度达81%。从农作物需水要求说来,据试验双季稻早稻本田期需水560—650mm,晚造本田期约需水650—780mm,两造水稻合计需水1210—1430mm。这样,本县降雨量,能满足农作物生产对水分的要求。只是地区之间降雨分布不均匀,而在局部地方就有旱情出现。其次冬季少雨也影响晚稻后期成熟和冬种作物的需水要求。

综观仁化县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只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种优势,就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物—水稻的高产栽培,获取高额产量,更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作物,促进商品生产的大发展,经济效益大提高。

(四)气象灾害

1、低温阴雨

每年2—3月份,由于北方冷空气入侵,冷暖气团交替出现或岭南静止峰的形成,仁化常出现低温或低温阴雨天气。此时正值春播春种,对早稻和春种作物威胁很大,常造成烂种、烂秧、烂苗。据气象部门统计,1962年至1983年22年中,出现低温或低温阴雨天气共达42次,一般持续时间5至10天,甚至20天左右。1970年出现强低温阴雨,持续时间达28天。春分以后,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2℃的为倒春寒,这在22年中出现9次,尤以1976年从3月18日晚起到4月6日结束,持续时间共19天,日平均气温低于4.7℃,造成建国后烂秧死种最严重的一年,损失谷种20357担。

2、洪涝

仁化多雨季节为4—9月,洪涝灾害多发生于5—6月和8—9月。5—6月发生的洪涝俗你“龙舟水”,此时正值早稻抽穗扬花,危害最大。据1962年—1983年22年资料统计,每年发生于5—6月间的“龙舟水”达24次,平均持续时间五至七天,总降雨量244mm。最严重的是1962年,持续时间18天,总雨量为310.4mm,这样的多雨和暴雨天气带来山洪暴发,沿河两岸低处农田被浸,严重影响早造水稻抽穗扬花结实。

1993年5月,1—2日全县普降暴雨,水文站记录雨量两天共174mm,据统计受损作物14400亩,其中水稻12000亩,蚕桑田600亩,花生1600亩,鱼塘(过水或缺堤)面积905亩,房屋倒塌34间,水利工程设施损毁多处。全县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1994年6月3日至17日全县范围连续降雨,水文站记录雨量为374.9mm,其中16日24小时雨量117.7mm,17日形成洪涝灾害;45条村5984人被困,受淹浸房屋739间,倒塌410间,损坏433间;农田受损40851亩,其中受淹面积36690亩,毁坏4160亩;水稻失收2317亩;损坏其它作物15471亩,其中花生6230亩,蚕桑田561亩,蔬菜6560亩。据全县各行各业统计,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之巨。

3、干旱

因降雨时空差异悬殊,时有干旱发生,常见且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为春旱和秋旱。春旱发生于2--5月份,此时正值春播春种,影响播植季节。秋旱多发生在8—10月,正值晚稻生长的中、后期,对水稻影响较大。

秋旱在1962年一1983年22年中出现过四次,连续无雨高温,最严重的是1981年,无雨期达21天。一个月内仅降雨30.1mm,造成易旱田、望天田共5万多亩受到干早威胁。

1989年6月,仁化水文站当月记录雨量82.50mm,比常年少三分之二,7月份降雨58.8mm,8月中旬发生旱情,逐渐扩大,延续至9月底。本次受旱农田最多时为21568亩,受旱减收二成的有3225亩,收成一牛的有635亩。抗旱出动20000多人次,机具125台。

1990年8月3日降雨(29.8mm)以后,36天高温,晴天无雨,仁化发生旱患,受旱影响农田最多时42272亩,全县抗旱出动27000多人次,机关干部下乡抗旱500多人,投入抗旱的机械设备269台,并进行了人工催雨作业。本次旱情造成中造水稻失收面积达4832亩。

4、寒露风以及霜冻

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因北方冷空气南下,常出现连续日均温低于22摄氏度,温度低,风速大的天气,因此时正是农历寒露节气前后,俗称“寒露风”。恰恰此时又是晚稻抽穗扬花阶段,对授粉和结实影响很大。从1962年一1983年二十二年的资料统计中,寒露风最早出现的日期是9月14日。1976年寒露风持续时间长达14天,晚造损失稻谷共约132740担,平均每亩减产49.5公斤。县内初霜日,西北部和东北部始见于11月中下旬,中南部始于12月8日,有霜日1至18天,终霜日中南部在2月5日,霜期最长的是1972年霜期日数达111天,1975年12月12日至14日下雪,雪日3天,县城雪厚达33.3mm。22年中有18年出现下雪,下雪次数为25次,雪日48天,霜冻下雪造成整个地面天寒地冻,不利冬作物生长。

四、生物资源

据初步调查,全县树木种类达79个科,186个属,476个种。在植物种类中,除中亚热带的植物种类外,还有盛产热带的植物,如木棉树、木瓜、铁榄、苏铁、蒲桃、台湾相思、含笑、白兰、柠檬、银桦、木麻黄等。除大面积的松、杂、杉三大优势树种外,还有34种珍贵树种,如铁坚杉、花榈木、秀丽锥、青罔、香樟、麻楝、红豆杉等。特别篦子三尖杉、三尖杉、喜树是治癌药用树种,木莲、粉叶白兰、金叶白兰、香花楠、红豆树、相思豆树、园柏、龙柏等是观赏树种。颇有盛名的仁化兰花(春兰、夏兰、科兰、冬兰、金边兰、吊兰、密兰)、杜鹃花等是野生观赏花种。另外引进优良树种有23个科、30个属、46种,主要有湿地松、桉树、银桦、重阳木、羊紫荆、麻楝、木麻黄、白玉兰等10多种风景树种。此外,还有名贵稀有食用真菌一长裙竹荪和野生药用植物,银杏、半枫荷、勾藤、白果、金银花、黄枝子、广东杜鹃、两面针等中草药材。以及矮灌木、桃金娘、芒萁、地衣植物等等。

在农作物类中,大宗的有禾本科和豆科作物。粮食作物中,水稻品种可分早造品种和晚造品种,其中又有早、中迟熟品种,曾经种植的就达近百个品种。其次有木薯、甘薯、马铃薯、高梁等。油料作物中主要有花生、黄豆、油菜。豆类作物还有绿豆、红豆、眉豆等。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蔬菜等。绿肥作物有红花子,苕子、木豆、山毛豆、田青等。水果品种中有野生杨梅、酸梅、猕猴桃、山楂、棠梨等,人工栽培的有柑、桔、橙、柚、黄皮、枇杷、桃、李、沙梨、无花果、林蕉等。此外还发现有普通型野生黄豆,这对品种资源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近年来,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晚造水稻生产避过寒露风,夺取两造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动物资源方面,人工饲养的有猪、牛、羊、鸡、鸭、鹅、狗、兔、猫;白鸽等。野生动物有山猪、水鹿、黄猄、华南虎、石羊、牙獐、狐狸、穿山甲、蛇类、蛙类、龟类等。飞禽中有鹌鹑、鹧鸪、雉鸡、白骞、班鸩、了哥、麻雀、燕子、喜鹊等。70年代,丹霞山林场曾饲养数年梅花鹿成功。

在水生动物中,人工饲养的鱼类有鲩鱼、鳙鱼、鲮、鲤、鲫、吴郭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福寿鱼、泰国野鲮、革胡子鲶鱼等。野生鱼种有生鱼、塘虱鱼、泥鳅、鳝鱼、鲫鱼、甲鱼。还有虾类、金钱龟、螺、蚬、蚌等,营养价值都很高,销路很广。

本县还有重要的土特产品,有土纸、毛竹、冬笋、冬菇、木耳、松香、山苍子和白毛茶,都是很好的出口物资,长江土纸(玉扣纸)曾远销东南亚各地。

五、农业区划

一、概况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是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第一项。它是全面利用农业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仁化县属全省第四批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县份。在省、市区划办的统一布署下,于1984年4月成立“仁化县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农业区划办公室”主持农业区划的日常工作,并组织各专业局的力量,对全县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按照“专业归口,任务到局”的原则,由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畜牧水产局、气象局、农机局、乡镇企业局、环保办等单位组成专业区划小组,以领导、科技人员、群众三结合的办法,实行分工负责、协同作战,推动了整个农业区划工作的进程。通过历时一年多时间的深入调查研究,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基本摸清了全县农业自然资源,找出了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向和关键性措施,合理划分了农业区,拟写出初稿,广泛征求领导、科技人员意见,进行反复的修改、补充、编写出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和各部门的专业区划报告。于1985年7月,经韶关市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检查评审,颁发了“验收合格”证书。

二、农业区划成果

仁化县农业区划工作取得了大批成果。在区划成果中,包括综合农业区划和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乡镇企业、农机、果树、茶叶、水利、河流、环境和农业气象等13个部门区划和专题区划,此外,还编写出土壤普查报告、草场资源调查报告、森林树种资源调查等。

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基本摸清了全县农业自然资源家底,加深了对各地农业资源特点的了解和县情、镇情、乡情的认识,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分区指导农业生产,制定发展规划以及进行农业区域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宏观决策发挥着指导作用。

三、农业分区

为揭示仁化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根据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特点的相似性,农业发展方向及建设途径的一致性,以及乡镇一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1985年编写的《仁化县综合农业区划》,将全县划分为4个综合农业区。

(一)南部丘陵盆地粮、油、渔、经作区

本区位于仁化南部,包括石塘区全部(6个乡),董塘区全部(17个乡),丹霞区全部(8个乡),仁化镇全部(1个乡)。还有大岭农场、麻塘农场、凡口矿家属农场、红工三矿的和平大队、八一大队、大岭冶炼厂家属农场(按当时行政区划,下同)。总面积为807195.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55%。区内地势较平坦,耕地多、土壤较肥沃,气候宜农,适种作物广,水利条件好,机耕程度较高,畜牧水产基础较好,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该区农业应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势,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加速调整作物布局,继续提高粮食单产,积极发展花生、甘蔗、蚕桑、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和渔牧菜商品性生产,加速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商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商品经济。

(二)中部谷地粮、林区

本区位于中部的宽谷地区,地势在海拔140—200米之间,最高山地不超过海拔500米。全区包括城口区的城群乡、上寨乡、恩村乡、东光乡、厚塘乡,扶溪区的水口乡、厚塘乡、斜周乡、紫岭乡、扶中乡、古下乡,长江区的锦江乡、沙坪乡、联河乡、木溪乡、河田乡、里洲乡。合计共17个乡,土地面积672397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4.62%。宽谷洞田多,土质沙性大,保水保肥力差,生产结构单一,增产潜力大,宣林面积大,森林资源少,电力资源充足。

根据本区农业生产优势、特点和存在问题,要经营好现有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开发荒山丘坡,加速造林种果,促进农、牧、林持续发展,建立起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粮油、肉、果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三)东部山地林、粮、竹区

本区位于本县东部边缘地带,包括闻韶区的全部(5个乡),扶溪区的左龙乡、蛇离乡、长坑乡、长江区的油洞乡、学堂坳乡、陵溪乡、冷饭坑乡、芭蕉垅乡、高洞乡、石印乡、陈欧乡、浒松乡和长江采育场,城口区的东罗乡、东坑乡。农业人口17792人,占全县人口的16.79%,总土地面积684913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5.08%。耕地面积23827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84%。山地较多,有林面积大,林木资源丰富,山高水冷,山坑田多,光照不足,土质浅、沙、瘦,林产品种类多,具有一定的水力资源。

本区要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业生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开扩竹木产品加工业,革新加工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努力发展林区牧业,发展土特产生产,加速小水电建设,搞活山区经济。

(四)西部山地林、茶、果区

本区位于西部边缘地带及部分中部地区,包括红山区全部(7个乡),河口林场全部(一个乡),红城采育场、小楣水采育场,共1个区、8个乡、3个场、农业人口8877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8.38%,农业劳动力3211个,占全县农业劳动力的8.66%,总土地面积为566894.5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0.75%,耕地面积9288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15%,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1.64%,人平耕地1.05亩,区内地势高,山地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水力资源丰富,山坑排田多,稻谷产量低。

今后要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把生产结构转向以林为主,合理布局,靠山养山,以山致富。进一步搞好多种经营,积极发展茶果生产,发展山区牧业、渔业,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经济。

⑨ 水质问题~

1、地下水如果有毒物质超标,根据超标元素不同,对身体的影响也不同,因为指标太多,只简单说一下,
例如,
如果硬度超标,经常喝硬水会导致肾结石;

亚硝酸盐超标,容易致癌;

长期过量摄取含锌食物会影响铜代谢,造成低铜,锌、铜比值过高,可影响胆固醇代谢,形成高胆固醇血症,并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20%~25%,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

饮用被铅污染的水或吸入含有铅的气体均会将会导致铅的摄入,而铅的过量摄入会对大脑,神经系统,肾和红细胞造成损害,其中以对儿童,婴儿以及胎儿的危害为最。

2、简单测量水质的方法有,但是都是专业检测人员用快速检测仪器分析出来的,这样一套仪器要上十万元,使用费用很高。同时,需要测定的项目很多,你可以在下面链接看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项目。所以,如果你对饮用的水质有疑问,可以请所在地区的卫生防疫部门或者环境监测部门来取水样检测。自己直接用瓶子装水送到检测部门去检测是不科学的,因为各个项目的采样瓶有严格要求,而且很多项目需要加固定剂,例如,大肠菌群的瓶子要用干净玻璃瓶,在干燥箱高温加热消毒2小时以后才可以使用;氰化物要加固定剂;重金属要用塑料瓶采样,汞要用玻璃瓶采样,要加固定剂等等。如果要有准确的数据,采样是很关键的!

http://www.water800.com/szbz/4/GB5749-2005.htm

⑩ 跪求…仁化学校附近卖酸萝卜的是怎么腌制的

首先把白萝卜去皮洗干净后切片,然后放点盐腌半小时左右,然后洗干净,

沥干水后放点冰糖再加白醋,腌到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了,特别爽口清甜,

如果喜欢吃辣的就切两个小辣椒一起进去腌着。

阅读全文

与仁化有多少人喝干净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饮水机怎么不制冷了灯还亮 浏览:767
净水器除水垢是什么原因 浏览:537
反渗透压差含义 浏览:42
污水带锁的井盖怎么打开 浏览:507
污水用途地埋防腐管道厂家多少钱 浏览:726
戴勒森空气滤芯怎么样 浏览:497
矿井涌水水处理工艺 浏览:741
鞍山蒸馏水厂家 浏览:482
草酸除垢剂哪里有卖 浏览:719
空压过滤器350AA表示 浏览:55
洗衣机废水怎么自动排出来 浏览:708
污水厂出水余氯标准 浏览:198
宽居空气净化器怎么样 浏览:412
污水水解速率常数 浏览:482
饮水机e2怎么回事 浏览:262
滞回区间有什么用 浏览:968
净水器选多少容量的 浏览:757
污水处理服务费交什么印花税 浏览:520
废水除氟新方法 浏览:777
乱倒厨余污水怎么处罚 浏览: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