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废水知识 > 古建屋顶防水处理

古建屋顶防水处理

发布时间:2021-03-20 20:51:30

① 古建筑丙纶布屋面防水做法

基层验收→ 基层处理→ 设置围栏 → 涂刷基层处理剂(仅限于正铺法)→ 施工人员更换便鞋→ 细部处理→卷材铺贴(包括反铺、正铺)→ 卷材收头处理→ 闭水试验。卷材防水层的基层应牢固,基面应洁净,平整,不得有空鼓、松动、起砂和脱皮现 象;基层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形。基层如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先对基层的凸起部位用钢钎剔平,然后用聚合物砂浆找平;如基层表面为麻面或起砂时,先用钢丝刷将基面附着物刷起,再用吸尘器吸干净,撒水润湿,待表面无明水时.用聚合物砂浆刮平。你也可以问问专业的防水公司,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比如像广西致远防水这样的公司。

② 古代建筑屋顶如何防水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史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古建筑的保护问题历来是一个重要关注点。在古建筑设计中,常常坚持排水为主,防水为辅的原则。
一、选材施工 苛求质量
古代对施工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以至于到刻苛的程度。如制灰背,石灰膏与细黏土掺均匀,肉眼看不出白灰点来。铺平拍打后密实度可在达到永不渗水。给皇家施工,稍不合格遭杀身之祸。对于瓦的检测,先敲击听,一块一块地验,然后再试水观察吸水情况。铺砌瓦不仅放线,每丈长铺砌块数严格控制。正是对施工质量严格控制,竣工后的屋面数百年不漏。唐、宋、辽建筑千年未翻修亦不漏,简直是奇迹。

二、因地制宜 就地选材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不同,东西降雨量大小悬殊。在少雨地区,民房采用泥土囤顶,坡度仅二三度。在草原地区,牧民不定居,建造易搬迁的活动房屋——毡包或毡帐,使用牛羊毡作屋面材料,防不保温一体化,很好。在南方多雨地区,屋面用小青瓦防水,上下接压约3/4,形成很厚的瓦层,夏天有隔热的功能。因地制宜,就地选材是古代建筑防水的经验。

三、多道设防 刚柔相济
小块的瓦上下左右搭接,若作到滴水不漏,百年不渗是很困难的,单靠一层瓦防水是不够的,必须多道防线。瓦下增加青灰背,类似现在的水泥砂浆,青灰背上铺灰背,灰背厚约10厘米,由磨细石灰与细黏土混合拌匀,掺水,拍实,犹如现在的混凝土刚性防水层。现在我们防水原则是刚柔结合、多道设防亦很相似。 木柱防水并非涂一道漆,而是7层作法,要达到柱内水分出得来,又要雨水浸不进。

四、做坡设沟 以排为主
房屋渗漏,水为患根,屋面存水,地下水困,必然致漏,尽快排出就减少80%的渗漏率。所以创造坡屋面,并加大坡度以利排水。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惯性冲出檐外。地下建筑的设计也是注重排水,地宫财边设盲沟通向远方更低的沟壑,不汴积水围困地宫,仅是防潮而已。

五、瓷铜铁锡 制瓦防水
石器时期的茅草屋顶不能杜绝渗漏,更不能小坡大跨度,必须创造新的防水材料。瓦的诞生使屋面发生巨大的变革,建筑跨入新时代。但是,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洇湿严重,于是加强对瓦质的研究。使其擀密如石,敲击如磬,吸水率降到3%,优于现代的瓷器。与此同时在瓦上余釉烧结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还研制铜瓦、铁瓦。

以瓦作屋面防水,17世纪欧洲才有。瓦是构造防水,瓦瓦搭接是有缝的,总有搭接不当的地方,雨水易渗入。为此创制全封闭的卷材——铅锡背,如果说沥青油毡于18世纪末诞生,我国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属卷材。全封闭卷材的出现为构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条件,是防水技术的革命,也为平屋顶延生。
在古建筑维修设计中,防水问题需要尤为重视。只有解决好排水问题,才能保护古建筑在日后的风水雨打中免受洪灾。

③ 古建屋面如何做防护

1、以排为主的方法。古建筑中大多遵循以排水为主,防水为辅的原则。构造防水为主,材料排水为辅,古建筑已坡屋顶更为常见,在直觉中往往会认为这样防水的效果能更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相关统计中,坡屋顶的泄漏率比平屋顶更高。然而古建筑中防水的卷材并没有出现,所以平屋顶并未大量使用,比较常见的是出凹面坡屋顶,凹面的结构符合流体力学的原理,瓦缝前合后开,对防水是有利的,也能够减少了虹吸现象。很多古建筑屋面瓦分阴阳,阳即凸面朝上,阴凹面朝上,阴瓦末端有一桃形滴水,阳瓦的末端有瓦当,汉代的部分建筑有用玉做成“玉珰”的现象,但在唐宋后基本绝迹,改用木质瓦当,为美观常进行涂漆,后称为彩绘当。
2、铅锡背的应用。瓦的诞生和应用使古建筑的防水进入了新的时代,但是早期的瓦由于吸水率过高,防水情况并不够理想,经过逐步改进在到了3%以下的吸水率,性能甚至优于瓷器,在瓦瓦搭接的缝隙处,我国古建筑中较早使用了创新的全封闭卷材--铅锡背,在沥青诞生前很长时间我国的古建筑防水金属卷材已经开始应用,这种材料的应用也为古建筑平顶构造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古建筑防水选材的南北差距。我国地域非常辽阔,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大小悬殊。少雨地区,部分古建筑采用泥土囤顶,坡度不足5度。在南方多雨地区,多采用青瓦防水,上下接压75%左右,较厚的瓦层,不仅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水作用,在夏季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热功能。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古建筑在建设中对质量的要求往往非常严格,很多工序都基本做到了尽善尽美,这也为我国唐、宋、辽等古建筑在历经千年未曾翻修的情况下,防水效果依然上佳的一个原因。

④ 古建筑屋面漏水修补方案

可用的透明渗透抄结晶袭型防水涂层整理(硅烷的主要成分),它可以渗透到装饰层的防水(瓷砖,涂料,可以使用石膏层),和结晶中的装饰层,修补裂纹,播放,因为它是一种透明液体,它不会影响该装饰面的原始颜色。如果裂纹完成后的第一次充满了嵌入式柔性防水油膏。

⑤ 中国古代房屋屋顶使用什么防水

中国古建一般用瓦来防水。瓦是用泥土做坯子然后焙烧,烧成之后变为灰颜色。瓦是从西周开始的,到现在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在中国陕西周原地区出土的瓦有筒瓦,有板瓦,瓦上还带有瓦钉,是拴绳用的,以固定瓦。从那时就流传下来各种式样的瓦。瓦在开始的时候形状比较大,到后来瓦块逐渐缩小,也就是由大块变为小块。到后期,瓦中又发现筒瓦、长筒瓦、小瓦,一直到明清时代的小青瓦,即青灰色小青瓦,也就是老乡住的房屋上用的。小青瓦长20厘米,宽15厘米,厚度有1个厘米,从南方到北方所用的瓦都是这样。南方用小青瓦时,屋顶用扁的木条做椽子,将瓦搭在椽条空当处,然后再用小青瓦一仰一合,不用灰泥。
北方瓦屋面是将小青瓦铺在泥的背上,也用一仰一合的做法。合瓦,在北方单独烧制圆筒形,直径较短,将它扣在仰瓦的接缝处以防雨水,再用灰泥涂缝隙,十分紧固。到东北地区因为冬日雪大不能用筒瓦,易于冻冰,灰泥易于酥化,对建筑影响极大,所以那些地方都用小青瓦面,全部用仰瓦的方式,这样,在屋顶瓦面上不会出现冻冰现象,使房屋保持年限久远。这也是瓦面做法与当地气候的关系。在皇宫、庙宇、佛教寺院、地主大庄园的房屋多采用琉璃瓦,色彩丰富,琉璃瓦有明丽的光泽与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房屋的屋顶,没有用什么绿豆砂,屋顶都做得很厚,既防寒又防热,最主要的是防雨。

⑥ 古建筑防水该怎么做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史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古建筑的保护问题历来是一个重要关注点。在古建筑设计中,常常坚持排水为主,防水为辅的原则。

一、选材施工 苛求质量
古代对施工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以至于到刻苛的程度。如制灰背,石灰膏与细黏土掺均匀,肉眼看不出白灰点来。铺平拍打后密实度可在达到永不渗水。给皇家施工,稍不合格遭杀身之祸。对于瓦的检测,先敲击听,一块一块地验,然后再试水观察吸水情况。铺砌瓦不仅放线,每丈长铺砌块数严格控制。正是对施工质量严格控制,竣工后的屋面数百年不漏。唐、宋、辽建筑千年未翻修亦不漏,简直是奇迹。

二、因地制宜 就地选材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不同,东西降雨量大小悬殊。在少雨地区,民房采用泥土囤顶,坡度仅二三度。在草原地区,牧民不定居,建造易搬迁的活动房屋——毡包或毡帐,使用牛羊毡作屋面材料,防不保温一体化,很好。在南方多雨地区,屋面用小青瓦防水,上下接压约3/4,形成很厚的瓦层,夏天有隔热的功能。因地制宜,就地选材是古代建筑防水的经验。

三、多道设防 刚柔相济
小块的瓦上下左右搭接,若作到滴水不漏,百年不渗是很困难的,单靠一层瓦防水是不够的,必须多道防线。瓦下增加青灰背,类似现在的水泥砂浆,青灰背上铺灰背,灰背厚约10厘米,由磨细石灰与细黏土混合拌匀,掺水,拍实,犹如现在的混凝土刚性防水层。现在我们防水原则是刚柔结合、多道设防亦很相似。 木柱防水并非涂一道漆,而是7层作法,要达到柱内水分出得来,又要雨水浸不进。

四、做坡设沟 以排为主
房屋渗漏,水为患根,屋面存水,地下水困,必然致漏,尽快排出就减少80%的渗漏率。所以创造坡屋面,并加大坡度以利排水。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惯性冲出檐外。地下建筑的设计也是注重排水,地宫财边设盲沟通向远方更低的沟壑,不汴积水围困地宫,仅是防潮而已。

五、瓷铜铁锡 制瓦防水
石器时期的茅草屋顶不能杜绝渗漏,更不能小坡大跨度,必须创造新的防水材料。瓦的诞生使屋面发生巨大的变革,建筑跨入新时代。但是,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洇湿严重,于是加强对瓦质的研究。使其擀密如石,敲击如磬,吸水率降到3%,优于现代的瓷器。与此同时在瓦上余釉烧结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还研制铜瓦、铁瓦。

以瓦作屋面防水,17世纪欧洲才有。瓦是构造防水,瓦瓦搭接是有缝的,总有搭接不当的地方,雨水易渗入。为此创制全封闭的卷材——铅锡背,如果说沥青油毡于18世纪末诞生,我国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属卷材。全封闭卷材的出现为构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条件,是防水技术的革命,也为平屋顶延生。
在古建筑维修设计中,防水问题需要尤为重视。只有解决好排水问题,才能保护古建筑在日后的风水雨打中免受洪灾。

⑦ 古代房顶使用什么防水

一、选材施工 苛求质量
古代对施工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以至于到刻苛的程度。如制灰背,石灰膏与细黏土掺均匀,肉眼看不出白灰点来。铺平拍打后密实度可在达到永不渗水。给皇家施工,稍不合格遭杀身之祸。对于瓦的检测,先敲击听,一块一块地验,然后再试水观察吸水情况。铺砌瓦不仅放线,每丈长铺砌块数严格控制。正是对施工质量严格控制,竣工后的屋面数百年不漏。唐、宋、辽建筑千年未翻修亦不漏,简直是奇迹。

二、因地制宜 就地选材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不同,东西降雨量大小悬殊。在少雨地区,民房采用泥土囤顶,坡度仅二三度。在草原地区,牧民不定居,建造易搬迁的活动房屋——毡包或毡帐,使用牛羊毡作屋面材料,防不保温一体化,很好。在南方多雨地区,屋面用小青瓦防水,上下接压约3/4,形成很厚的瓦层,夏天有隔热的功能。因地制宜,就地选材是古代建筑防水的经验。

三、多道设防 刚柔相济
小块的瓦上下左右搭接,若作到滴水不漏,百年不渗是很困难的,单靠一层瓦防水是不够的,必须多道防线。瓦下增加青灰背,类似现在的水泥砂浆,青灰背上铺灰背,灰背厚约10厘米,由磨细石灰与细黏土混合拌匀,掺水,拍实,犹如现在的混凝土刚性防水层。现在我们防水原则是刚柔结合、多道设防亦很相似。 木柱防水并非涂一道漆,而是7层作法,要达到柱内水分出得来,又要雨水浸不进。

四、做坡设沟 以排为主
房屋渗漏,水为患根,屋面存水,地下水困,必然致漏,尽快排出就减少80%的渗漏率。所以创造坡屋面,并加大坡度以利排水。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惯性冲出檐外。地下建筑的设计也是注重排水,地宫财边设盲沟通向远方更低的沟壑,不汴积水围困地宫,仅是防潮而已。

⑧ 古代大型平顶建筑是怎样做防水的

很早之前古人在做坡屋顶防水时就发现,坡屋顶的瓦瓦搭接是有细小的缝的,总会存在有搭接不当的地方,导致漏水。
然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那时候的工匠们直接就任性的上了卷材。
具体做法就是在搭接的缝隙处,使用创新的全封闭卷材--铅锡背。

中国古代建筑在屋盖构造中,有以铅锡合金熔化浇铸成约10毫米厚的板块,焊成整体,俗称“锡拉背”或“锡背”,就是宫殿建筑使用的一种防水材料。北京故宫御花园内的钦安殿,已经历时500余年,至今完好。20世纪70年代初翻修天安门城楼时,在屋脊上也发现宽3米、厚3毫米的青铅皮,用作防水层。这是锡背的一个变种。

平顶建筑主要常见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区,这些地区干旱少雨,较为适合建筑平顶房屋。但是平屋顶常见于民居,大型的平屋顶古建筑不会有很多,汉藏结合的寺庙算是一类

⑨ 古建筑屋顶用什么来防水

古代建筑屋顶一般都是用斜屋面瓦进行防水

阅读全文

与古建屋顶防水处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含草甘膦废水如何处理 浏览:3
炭5树脂加氢溶剂 浏览:938
氨氮废水如何硝化 浏览:589
立升厨房净水器怎么拆装换滤芯 浏览:80
过滤饮水机为什么那么贵 浏览:25
污水跑冒是什么意思 浏览:962
没有处理的污水会怎么样 浏览:737
饮水机回气孔怎么换 浏览:814
污水管道满了怎么办 浏览:117
内源污水是什么 浏览:189
3m过滤器说明手册 浏览:813
佛山工业污水检测 浏览:248
洗照片的废水含银多少 浏览:66
轻钢树脂瓦斜屋顶 浏览:192
鞭毛虫为什么能净化污水 浏览:666
大学废水水质 浏览:605
疏水性除菌过滤器 浏览:777
饮水机烫小孩怎么处理 浏览:784
贝壳工艺品清洗废水 浏览:945
y柚子皮能去除水垢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