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道南膜理论,请详细解释
唐南
F.G.Frederick George Donnan (1870~1956)英国物理化学家。1870年9月6日生于锡兰科伦坡,1956年12月16日卒于英格兰坎特伯雷。曾于莱比锡大学就读于J.A.威斯利采努斯和W.奥斯特瓦尔德,于柏林大学就读于J.H.范托夫,于伦敦大学就读于W.拉姆齐。1910~1913年任利物浦大学物理化学教授。1913~1937年,任伦敦大学化学教授。
唐南研究了胶体分散的理论和气液界面的吸附,解释了肥皂去污的原理。其最重要的成就是1911年提出了半透膜平衡理论(见膜平衡),并且为实验所证实,后人称之为唐南平衡。由于蛋白质一类的大分子或大离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剂等小分子却能自由通过,因此半透膜两边达到平衡时膜两边电解质的浓度并不相等。唐南平衡不仅对研究电解质的渗透现象十分重要,而且这种体系在生物膜现象中也非常重要。
唐南平衡 许多大分子化合物本身就是电解质,能在溶液中电离成聚离子和能通过半透膜的小离子,唐南平衡指的是半透膜两侧小离子的渗透平衡
http://hxjd.xmu.e.cn/WLKC/wuhua/chapter13/part2/2-5.html
B. RO反渗透膜技术是什么
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洛布(Loeb)与素里拉简(Sourirtajan)发明了第一代高性能的非对称性醋酸纤维素膜,反渗透(RO)首次用于海波及苦咸水淡化。
1961年美国Hevens公司首选提出管式膜组件的制造方法。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制造出用于苦咸水淡化的管式反渗透装置,生产能力为19m3/d。
1970年开发成功高效芳香聚酰胺中空纤维反渗透膜,使RO膜性能进一步提高。超滤70年代进入工业化应用后发展迅速,已成为应用领域最广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工业应用的膜
用渗透汽化进行醇类等恒沸物脱水,由于该过程的能耗仅为恒沸精馏的1/3-1/2,且不使用苯等挟带剂,在取代恒沸精馏及其它脱水技术具有很大的经济优势。
20世纪90年代出现低压反渗透复合,为第三代RO膜,膜性能大幅度提高,为RO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德国GFT公司是率先开发成功唯一商品GFT膜的公司。90年代初向巴西、德、法、美、英等国出售了100多套生产装置,其中最大的年产4万吨无水乙醇的工业装置,建于法国。除此之外,用PV法进行水中少量有脱除及某些有机/有机混合物分离,例如水中微含氯有机物分离,MTBE/甲醇分离,近年也有中试规模的报导。
目前,膜分离技术已在许多领域进行应用,例如,超纯水制造、锅炉水软化,食品、医药的浓缩,城市污水处理,化工废液中有用物质的回收。
反渗透膜孔径为0.0001-0.001微米,细菌的直径为0.4—1.0微米,病毒
的直径为0.02—0.4微米,反渗透膜孔径是细菌、病毒的几千分之一,因
此只有水分子和比水分子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能通过,而泥沙、铁锈等
大颗粒物质被彻底清除;细菌、病毒等大分子物质也被滤除,砷、铅、汞、
铬等重金属离子,卤代烃、农药等有害成分,放射性粒子等去除率大于96%
以上。
RO
是英文reverse
osmosis的缩写
C. 生物膜的功能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具有()的特性.A.选择透
生物膜的功能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的特性。
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的功能特点:
1、特点: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2、具体表现:水分子可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半透膜实验:
1、原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渗透作用。
2、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渗透作用(osmosis)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
D. 什么是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指用VSD材料+半透膜+三通接管+负压吸引器进行负压吸引的技术。
VSD负压引流术为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
VSD负压引流术治疗骨髓炎优点
创伤小:根据独特的计算,以及专家会诊,得出创面大小、深度。最大限度保留活性组织。
纳米级药物直达病灶:采用纳米级药物进行冲洗,药物特性根据病菌进行搭配,纳米级药物直达病灶,即使创面清除不完全,也可以深度进行创伤内部,杀灭病菌。完全摒弃盲目使用抗生素的陋习,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治疗时间短:纳米级药物粒子,通过专家制定科学的治疗周期,药物粒子完全吸收,增强骨内骨髓生长环境。比传统治疗时间缩短近一半。
治疗费用低:即有传统疗法上减少换药次数的优势,又有减少甚至不使用抗生素的特点。在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通过药量的减少,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
(4)半透膜是哪个大学发现扩展阅读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苏联就有多篇文献关于探索应用负压治疗难愈的创面和伤口。1985年,两位美国医生Chariker和Jeter,16 开发出独特的一套器材用于SWCT。
他们用纱布包裹一根扁的外科引流管,将他们放进伤口内,盖上透明的密封贴膜,并用贴膜包裹引流管,将引流管连接到负压泵,他们进行了一组患者的临床研究,发表了他们的结果“封闭吸引伤口引流系统,对腹部外伤后合并肠瘘的处理的革命”。
1986年,在俄罗斯科学文献上发表了Kostiuchenok,Kolker和Karlov 等的一篇文章,证明用负压吸引与外科清创来治疗化脓的感染创面,能显著的降低创面的细菌负荷,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的速度荷质量。
E. RO反渗透是什么
RO反渗透工作原理 反渗透是用足够的压力使溶液中的溶剂(一般常指水)通过反渗透膜(一种半透膜)而分离出来,方向与渗透方向相反,可使用大于渗透压的反渗透法进行分离、提纯和浓缩溶液。利用反渗透技术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溶解盐、胶体,细菌、病毒、细菌内毒素和大部分有机物等杂质。反渗透膜的主要分离对象是溶液中的离子范围,无需化学品即可有效脱除水中盐份,系统除盐率一般为98%以上。所以反渗透是最先进的也是最节能、环保的一种脱盐方式,也已成为了主流的预脱盐工艺。 RO反渗透的发展概述: 1953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Reid等人最早提出反渗透海水淡化,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Loeb和Sourirajan研制出第一张可实用的反渗透膜。从此以后,反渗透膜开发有了重大突破。膜材料从初期单一的醋酸纤维素非对称膜发展到用表面聚合技术制成的交联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操作压力也扩展到高压(海水淡化)膜,中压(醋酸纤维素)膜,低压(复合)膜和超低压(复合)膜。80年代以来,又开发出多种材质的纳滤膜。 RO反渗透设备的特点: 由于其无需加热、能耗少,运行过程连续稳定,设备体积小、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对环境不产生污染而逐步取代传统的离子交换工艺。我公司研制的BSWRO系列反渗透装置是采用专用RO技术设计,关键部件,设备采用进口名厂名牌产品(如HYDRANAUTICS、DOW-FILMTEC等公司反渗透膜,COLDLINE、WAVECYBER等公司反渗透膜壳,GROUDFOS、LOWARA、NOCHHI等公司加压泵),不仅工艺先进,而且产品质量可靠,可扩展性强,结构合理占地小,水利用率及产品寿命取得很好的平衡,能耗低,全自动运行,操作维护简单。 RO反渗透设备的应用范围: ☆ 制药、医药行业无菌、无热源纯化水制取;☆电子、电力行业用超纯水; ☆ 生物医药用水; ☆ 化工、化妆品配料用水; ☆ 苦咸水、海水淡化; ☆ 电镀涂装行业所用溶液配给,零件清漂洗; ☆ 精密机械、特种材料,光电材料,石英制品行业用的清洗,配给,冷却水; ☆ 饮用纯净水、食品饮料用水。 统一的干闭湿开反渗透机理模型有几个经典模型 1.Sourirajan的优先吸附毛细孔模型:弱点干态电镜下,没发现孔。湿态膜标本不是电镜的样品。 2.溶解扩散模型:不认为有孔。 3.干闭湿开模型:上个世纪80,90年代,邓宇等提出的,能够解释1和2模型的统一的现代最贴切的逆渗透机理模型。既干闭湿开反渗透模型,统一了两个最经典的反渗透机制模型,细孔模型,溶解扩散模型。即 膜干时,膜空收缩致密,孔隙闭合,电镜下看不到; 膜湿时,膜材料溶胀,膜的孔隙被溶剂溶胀,孔打开。合并就是干闭湿开脱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