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渗透浓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渗透浓度计算公式:πV=nRT或π=cRT。
其中:π:渗透压;V:溶液体积;n:物质的量;c:物质的量浓度;R:理想气体常数;T: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即热力学温度永远比摄氏温标的温度数值大273.15,T不可能达到0K,这就是常说的绝对零度不可能达。
渗透压定义
对于两侧水溶液浓度不同的半透膜,为了阻止水从低浓度一侧渗透到高浓度一侧而在高浓度一侧施加的最小额外压强称为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弱,溶液渗透压越低。即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Ⅱ 渗透 半透膜面积 蔗糖溶液浓度 高度 公式
(1)由分析可知,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探究的是蔗糖溶液浓度和半透膜面积对渗回透装置中漏斗液面上答升高度的影响.
(2)实验二的自变量为半透膜的面积,则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则根据实验一中数据可知,所用蔗糖溶液的浓度最好是0.5 g/mL.
(3)实验一表格数据显示,蔗糖溶液浓度越大,液面上升的高度就越大,即影响蔗糖溶液液面上升高度的因素是蔗糖溶液浓度;而在不同时间点记录液面上升高度,由此确定实验中探究的另一因素影响的是液面上升的速率.
(4)实验二的测量与记录过程存在不足之处,在5min记录的数值有的已达到最大,应缩短记录的间隔时间.
(5)如果不用蔗糖溶液,而改用NaCl溶液做实验,由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可以通过半透膜,因此与上述实验结果会不相同.
故答案为:
(1)蔗糖溶液浓度和半透膜面积
(2)0.5 g/mL
(3)蔗糖溶液浓度速率
(4)缩短记录的间隔时间
(5)结果不会相同,原因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可以通过半透膜
Ⅲ 什么是渗透压计算公式
渗透压计算公式来:π源=cRT。
其中,π为稀溶液的渗透压,c为溶液的浓度,R为气体常数,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T为绝对温度。
根据范氏定律,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数就是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并据此导出了范氏渗透压公式。
(3)半透膜液体渗透公式扩展阅读:
将溶液和水置于U型管中,在U型管中间安置一个半透膜,以隔开水和溶液,可以见到水通过半透膜往溶液一端跑,若于溶液端施加压力,而此压力可刚好阻止水的渗透,则称此压力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和溶液的重量摩尔浓度、溶液温度和溶质解离度相关。
因此有时若得之渗透压的大小和其他条件,可以反推出大分子的分子量。范特霍夫因为渗透压和化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获得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
Ⅳ 渗透浓度计算公式
πV=nRT或π=cRT。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πV=nRT或π=cRT,其中π为渗透压 ,V为溶液体积,n为物质的量,c为物质的量浓度,R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K,T/K=t/℃+273.15,即热力学温度永远比摄氏温标的温度数值大273.15,T不可能达到0K,这就是常说的绝对零度不可能达。
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全溶质粒子(分子及离子)的浓度,此浓度称为渗透浓度。非电解质溶液,渗透浓度与摩尔浓度是一致的,渗透压与摩尔浓度大致呈正比,但电解质溶液则不同。
(4)半透膜液体渗透公式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渗透作用是水分依水势梯度而移动。也即是水流通过膜的方向和速度不只是决定于水的浓度梯度或压力梯度,而是决定于这两种驱动力的和。渗透是指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而移动的现象。
在一个渗透系统中,水的移动方向决定于半透膜两边溶液的水势高低。水势高的溶液中的水,流向水势低的溶液。
Ⅳ 关于半透膜
半透膜实际上是因为渗透压。
半透膜只容许水分子通过。
水由浓度低的地方流向浓度高的地方。
可以理解为相互平衡。低的变高,高的变低。
公式为II=cRT
所以c越大,渗透压越大。高浓度的溶液中水分子不易流失。
所以相对而言,低浓度易流失。
-----
Ⅵ 渗透压公式
公式是π=cRT。其中,π为稀溶液的渗透压,c为溶液的浓度,R为气体常数,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T为绝对温度。对于两侧水溶液浓度不同的半透膜,为了阻止水从低浓度一侧渗透到高浓度一侧而在高浓度一侧施加的最小额外压强称为渗透压。渗透压与溶液中不能通过半透膜的微粒数目和环境温度有关。
渗透压的含义:
是指两侧水溶液浓度不同的半透膜,为了阻止水从低浓度一侧渗透到高浓度一侧而在高浓度一侧施加的最小额外压强。渗透压与溶液中不能通过半透膜的微粒数目和环境温度有关。
拓展: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的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弱,溶液渗透压越低。即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依数性质:
由于平衡渗透压遵循理想气体定律(稀溶液中忽略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这个数学推导过程在这里省略,最后可以得出范特霍夫关系:π=cRT(或π=kTN/V;N/V为分子数密度);
从公式可知溶液的渗透压只由溶质的分子数决定,因而渗透压也是溶液的依数性质。这个关系给出的不是真正的压强,而是阻止渗透流可能需要的压强,即系统达到平衡所需要的压强差。
Ⅶ 渗透浓度公式 是什么
πV=nRT或π=cRT
其中:π:渗透压
V:溶液体积
n:物质的量
c:物质的量浓度
R:理想气体常数
T:热力学温度(注:单位是开尔文,K,T/K=t/℃+273.15,即热力学温度永远比摄氏温标的温度数值大273.15,T不可能达到0K,这就是常说的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
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全溶质粒子(分子及离子)的浓度,此浓度称为渗透浓度。非电解质溶液,渗透浓度与摩尔浓度是一致的,渗透压与摩尔浓度大致呈正比,但电解质溶液则不同。
1公斤水中溶解1克分子量食盐的溶液,因为食盐能解离成Na+和Cl-两个离子,所以与同样溶解1克分子量的葡萄糖溶液相比,应具有2倍的渗透压。
(7)半透膜液体渗透公式扩展阅读:
电解质的渗透压不像非电解质那样与浓度呈直线比例,高浓度比起从低浓度的预想值要低。这可能是基于带正负电荷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渗透浓度的测定,通常是用冰点下降法求得。渗透浓度有时就直接用冰点下降度来表示,但大多使用由理想非电解质1重量摩尔溶液的冰点下降度为1.858℃所计算出来的渗透克分子(osmo-le)浓度。
低浓度溶液中的水或其他溶液通过半透性膜进入较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如植物细胞的原生质膜、液泡膜都是半透性膜。植物的根主要靠渗透作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等。
当处于相同的压强时纯溶剂通过半透膜而进入溶液的现象,称渗透。渗透作用不仅发生于纯溶剂和溶液之间,而且还可以在同种不同浓度溶液之间发生,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的溶液中。砂糖,食盐等结晶体之水溶液,易通过半透膜,而糊状,胶状等非结晶体则不能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