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艾迪注射液哪些成分 含量有多少
拼音名:Aidi zhusheye
英文名:
书页号:Z20-85 标准编号:WS3—B—3809—98
批准文号:
【处方】 斑蝥 1.5g 人参 50g 黄芪 100g
刺五加 150g
【制法】以上四味,人参切片,用5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
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药液备用;药渣与其余斑蝥等三味加水煎煮三次,
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人参提取液合并,
以石硫法沉淀处理二次,所得上清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80%,静置过夜,取上清液减压回收
乙醇至无醇味,加注射用水100ml并灌封于相应容器内,热压(115℃)灭菌二次,每次30分
钟,冷却后,纸浆抽滤,滤液用注射用水稀释至1000ml,通过垂熔滤球过滤,灌封,115℃
再灭菌30分钟,即得。
【性状】本品为浅棕色的澄明液体。
【鉴别】(1)取本品50ml,浓缩至约10ml,加乙醇50ml,搅匀,滤过,沉淀物用乙醇
洗涤2次,将沉淀物用蒸馏水5ml溶解,取1ml置试管中,微热后加入5%α-萘酚乙醇溶液5滴,
摇匀,再沿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0.5ml,在二液面接界处显紫红色环。
(2)取本品50ml,置分液漏斗中,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提取液,
置水浴上蒸干,残渣用蒸馏水3ml溶解,加入预先制备好的DA-201树脂柱(内径1~1.5cm,
长15cm,填充12cm的DA-201树脂后,再填充2g中性氧化铝)上,用水100ml洗涤,再用40%甲
醇液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甙
Re、Rg<[1]>、Rb及黄芪甲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
,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4:8:3:4)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
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数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
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pH值应为3.8~5.0(附录Ⅶ G)。
重金属 精密量取本品2ml置坩埚中,水浴上蒸干,依法检查(附录Ⅸ E 第二法),含
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五。
热原 取本品,依法检查(附录ⅩⅢ A),剂量按临床用药浓度,以无热原反应的相
应注射液稀释10倍后,按家兔体重每1kg注射3ml,应符合规定。
其他 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U)。
【含量测定】人参皂甙Re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人参皂甙Re对照品8mg,置
5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中含人参皂甙Re 1.6mg)。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20、40、60、80、100μl,分别置10ml具塞试管
中,置水浴上挥去溶剂,立即取出,放冷,加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0.2ml、高氯酸0.8ml,摇匀
,置60℃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用水冷却2分钟,加冰醋酸5ml,摇匀,照分光光度法(附录
Ⅴ B),在544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本品20ml,置分液漏斗中,用氯仿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
氯仿提取液,用蒸馏水洗涤2次,每次5ml,弃去氯仿液,洗液与上述水层合并,置分液漏斗中,
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5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加入无水硫酸钠3g,搅拌,放至澄
清。将正丁醇液移至蒸发皿中,用少量正丁醇洗涤无水硫酸钠,洗液并入蒸发皿中,蒸干,用少
量蒸馏水溶解残渣,加到大孔吸附树脂(DA-201)柱上,侍液面接近棉花层后,用蒸馏水100ml
洗脱(控制流速为0.4ml/min),弃去洗液,用70%乙醇80ml 洗脱,收集洗脱液于蒸发皿中,置
水浴上蒸干,用甲醇溶解残渣,移至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100μl,照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的方法,自“置10ml具塞试管
中”起依法测定吸收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人参皂甙Re的重量(μg),计算,即得。
本品每支含人参以人参皂甙Re(C48H82O18)计,不得少于2.0mg。
斑蝥素 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Ⅵ E)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聚乙二醇20M及甲基硅橡胶(SE-30)为固定液,涂布浓度
分别为10%和5%,1:1混合装柱。柱温为180±10℃;理论板数按斑蝥素峰计算,应不低于
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斑蝥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氯仿制成每1ml合0.1m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本品50ml,加入1.8mol/L硫酸溶液5ml,用氯仿振摇提取3
次(50、30、30ml),合并氯仿液,用K-D浓缩器浓缩定容至5ml,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计算,即得。
本品每支含斑蝥素(C10H12O4)为0.008~0.030mg。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瘀散结。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直肠癌,恶性淋巴瘤,妇科恶
性肿瘤等。
【用法与用量】静脉滴注,一次50~100ml,以0.9%氯化钠或5~10%葡萄糖注射液400~
450ml稀释后使用,一日1次。30天为一疗程。
【规格】每支10ml
【贮藏】密封,避光,置阴凉处。
———————————————————————————————————————————————
贵州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❷ 关于:奶茶饮料中茶多酚的检测——gb/t 21733—2008
对茶叶进行茶多酚定性定量分析检测
茶多酚因为其独特的分子结构,有很强的氧化性以及螯合性,所以能很好的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起到抗氧化、抗衰老的效果;同样也因为其分子结构中的酚羟基,所以茶多酚有很好的螯合性能,能够与蛋白质,金属离子相结合.据了解,茶多酚能与20多种离子产生络合,与其中10多种产生沉淀,再者,络合产物很多会产生明显的色泽变化.由于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的品质之一,所以掌握其检测方法非常重要.由于很多实验室在受条件限制,仅能用硫酸铈滴定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虽然操作复杂,常需要多次滴定或标定(滴定),但这些方法仍是能定量测定茶多酚的.福林酚氧化法作为GB/T8313-2008与酒石酸铁比色法(GB/T8313-2002)在定量分析茶多酚的结果上有许多差异,GB/T8313-2002比GB/T8313-2008测得的结果高33%左右.由于福林酚氧化法是2008年新的国标,所以应用此方法进行茶多酚检测是必要的.茶多酚检测方法需要统一,这样才有利于新产品质量的控制和对新品种的选育,才有真正的指导作用
茶多酚类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元酚的混合物.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品质成分之一,茶多酚的检测和分析在茶叶理化分析中是十分重要的.茶多酚类也是易被氧化的化合物,定量分析茶多酚的含量一般也是利用其还原性.目前,分析茶多酚的方法很多,在一般实验条件下,都能进行定量分析.常见的分析方法有:GB/T8313-2002(酒石酸铁比色法)、硫酸铈滴定法、高锰酸钾滴定法、GB/T8313-2008方法二(福林酚氧化法).现将几种茶多酚分析检测方法作如下比较
酒石酸铁比色法
准确称取茶叶磨碎试样3g,加入450ml沸蒸馏水,在沸水浴中浸提45min,每隔10min摇瓶1次,过滤,用少量沸蒸馏水洗涤残渣,滤液合并于500ml容量瓶中,冷却后用蒸馏水定容到刻度,摇匀,准确吸取1ml后加入25ml容量瓶中,加水4ml,酒石酸铁溶液5ml,用pH7.5的缓冲液定容至刻度,混匀.用10cm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于波长540nm处测定吸光度值
酒石酸铁比色法,是利用茶多酚在一定的pH条件下,酒石酸铁与茶多酚类物质形成蓝紫色或红紫色的络合物,在540nm处有最大吸收值,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含量与吸光值呈线性关系,当吸光度是0.5时,茶多酚浓度为1.957mg/ml,可用分光光度法比色测得茶多酚浓度结果
硫酸铈滴定法
准确称取茶叶磨碎试样5g,加入450ml沸蒸馏水,在沸水浴中浸提45min,每隔10min摇瓶1次,过滤,用少量沸蒸馏水洗涤残渣,滤液合并于500ml容量瓶中,冷却后用蒸馏水定容到刻度,摇匀.准确吸取10ml茶汤,加入500ml烧杯中,加300ml水稀释,然后加入5NH2SO410ml和0.1N硫酸铈25ml,混合均匀,反应1h后,另入邻菲罗啉-硫酸亚铁混合指示剂3滴,用0.1N硫酸亚铁溶液滴定至黄色退去、桔黄色出现为滴定终点.硫酸铈滴定法是利用过量的硫酸铈氧化茶多酚,然后用硫酸亚铁进行反滴定,测定过量的硫酸铈.消耗掉的硫酸铈与茶多酚含量成反比,根据生化研究,消耗0.1N的硫酸铈相当于氧化1.93mg的茶多酚
高锰酸钾滴定法
准确称取茶叶磨碎试样3g,加入450ml沸蒸馏水,在沸水浴中浸提45min,每隔10min摇瓶1次,过滤,用少量沸蒸馏水洗涤残渣,滤液合并于500ml容量瓶中,冷却后用蒸馏水定容到刻度,摇匀.准确吸取10ml茶汤于大白瓷皿中,加入靛红溶液25ml、水750ml,用0.02N高锰酸钾溶液滴定,终点掌握由蓝色变为绿色,最后转变为淡黄色为止,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量为Aml.再另取100ml茶汤于500ml三角瓶中,加精胶液50ml、酸性饱和氯化钠溶液100ml和高岭土10.00g,塞紧瓶口,充分摇振2-3分钟后过滤,吸取25ml滤液于白大瓷皿中,加入靛红溶液25ml、水750ml,用0.02N高锰酸钾溶液滴定,终点掌握由蓝色变为绿色,最后转变为淡黄色为止,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量为Bml.因1ml1N高锰酸钾溶液能氧化58.2g茶多酚,再由A减去B值计算,因氧化茶酚而消耗的高锰酸钾量
福林酚氧化法
称量茶叶磨碎试样0.2g(精确到0.1mg)于10ml离心管中,加入在70℃中预热过的70%的甲醇溶液5ml,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均匀湿润,立刻移入70℃水浴中,浸提10min(隔5min搅拌一次),浸提后冷却至室温,转入离心机在3500r/min转速下离心10min,将上清液转移至10ml的容量瓶,残渣再用5ml的70%甲醇溶液提取一次,重复以上操作.合并提取液定容至10ml,摇匀,过0.45μl膜,待用(提取液在4℃下可至多保存24h).同时制备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μg/ml没食子酸工作液.然后分别用移液管移取水(空白对照用)、没食子酸工作液及测试液各1ml分别加入刻度试管中,在各个试管中加入5.0ml福林酚(Folin-Ciocalteu)试剂,反应3-8min内,加入4.0ml7.5%Na2CO3溶液,加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室温下放置60min.用10cm比色皿、在波长765nm处测定分光光度值.对应标准曲线上没食子酸浓度即为茶多酚浓度,依此计算出茶多酚含量
茶多酚分析检测方法反应原理比较
这四种用于分析检测茶多酚的反应原理比较相似,主要是利用茶多酚的化学性质,试剂与茶多酚发生显色反应或通过指示剂进行终点滴定
酒石酸铁比色法,是利用茶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蓝紫色的络合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硫酸铈滴定法是利用过量的硫酸铈氧化茶多酚,再用亚铁离子反滴定硫酸铈,用邻菲罗啉-硫酸亚铁混合物作为指示剂,计算出用于氧化茶多酚消耗的硫酸铈物质的量,从而计算出茶多酚浓度
高锰酸钾滴定法主要是用高锰酸钾氧化茶多酚,同时减去未用于氧化茶多酚而消耗的高锰酸钾量,通过氧化茶多酚用去的高锰酸钾量可以计算出茶多酚的浓度
福林酚氧化法是利用福林酚试剂氧化茶多酚中的-OH基团并显蓝色,茶多酚的浓度与蓝色的深浅呈线性关系,可用分光光度计在765nm测定其光度值
茶多酚分析检测方法试剂比较
酒石酸铁比色法所用试剂没有提到标准物质,也不涉及到试剂的准确浓度,对缓冲液要求较高,常需用pH计调节测定
硫酸铈滴定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都涉及到非基准物质的浓度的标定,即需要用基准物质(高纯度、组成恒定、性质稳定等)滴定硫酸铈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这样在实验中大大地增加了工作量,而且由于自身操作等因素,滴定时常很难分辨滴定终点,故而会带来更多的误差.尤其在硫酸铈滴定法中,用于标定硫酸铈浓度的硫酸亚铁铵溶液仍需要用高锰酸钾滴定,而高锰酸钾仍非基准物质,仍需要一种基准物质标定.这样,这个检测分析中,就会很多次的滴定,既费时又费力.在高锰酸钾滴定法中,第二次滴定中的精胶液和高岭土具体为何物,有什么作用尚不可知,也有文献报道是用蒸馏水加入靛红进行滴定,来测得未用于氧化茶多酚消耗的高锰酸钾量,在福林酚氧化法中,需要用没食子酸作为标准物质,较为准确
茶多酚分析检测方法使用仪器比较
酒石酸铁比色法和福林酚氧化法都用到了分光光度计,福林酚氧化法中还用到了离心机,其它都为常规器具和试剂.而硫酸铈滴定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只用到了实验室最为常规的玻璃器具和一些实验药品.这样,在一个简陋的实验室中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进行测定茶多酚的含量了.由于酒石酸铁比色法早在1987年就定为茶多酚检测的国家标准,现在条件一般的实验室都还是分光光度计的.福林酚氧化法中使用离心机,只能在条件较好的实验室中进行
茶多酚分析检测方法提取方式比较
酒石酸铁比色法、硫酸铈滴定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三种都在沸水浴上浸提45min得到茶汤,这点与人们饮茶习惯一致,但由于浸提时时间长,温度高,不利于茶多酚稳定.福林酚氧化法是用70%甲醇在70℃水浴上浸提10min提取茶多酚,时间短、温度低有利于茶多酚的稳定,但由于是用70%甲醇浸提,甲醇的沸点是64.5℃,这样常对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整体比较
蛋白质沉淀法:利用与蛋白质的络合沉淀特征检测茶多酚的含量
金属离子螯合法:就像GB/T8313-2002茶叶和GB/T21733-2008茶饮料中的检测方法一样,利用多酚羟基与铁离子的螯合变成蓝紫色的特性,在540nm出进行检测
氧化法:高锰酸钾与茶多酚的氧化滴定,但是这种方法误差较大,所以目前已经用的很少了
再就是GB/T8313-2008的福林酚法,利用福林酚能将茶多酚氧化然后自己被还原呈蓝色的特征
目前使用的比较多的就是GB/T8313-2002的酒石酸亚铁法与GB/T8313-2008中的福林酚试剂法!酒石酸亚铁法作为茶多酚检测的经典方法在国内被应用了几十年,采用3.913的经验系数进行茶多酚的检测,但是在"食品添加剂茶多酚"的检测标准中则是以没食子酸作标准曲线,系数2.78.同样的茶多酚检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系数呢,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但实际上3.913的的系数是以茶叶的乙酸乙酯分离物作为标定物质作标准曲线的,因为乙酸乙酯分离物中不仅仅包括了多酚类物质,还包括了一些其他内涵成分,所以检测结果会偏大,目前主要用于饮料行业中,而2.78的系数则主要用在植物提取物茶多酚领域,其主要区别在于采用的标定物不一致!当然酒石酸亚铁法也有自身的缺点:茶多酚是一种复合物,并非单一组分,其中包括了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等等,不同的组分与铁离子络合颜色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对于一般成分比较复杂的植物多酚并不适用
再来谈谈福林酚法:福林酚法主要利用福林酚的强氧化性,与多酚反应变蓝,在765nm处进行检测,当然了,福林酚还用于蛋白质的检测中,正是因为这点,所以福林酚并不能有效区分茶多酚,一些还原性氨基酸,植物中非多酚类酚性物质,抗坏血酸等等,这也是它的局限性.当然了,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很多朋友最关注的是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到底有多大差异,经本人一天的实验,当然可能有不尽完善之处,两者差异大概在30%左右,如果以酒石酸亚铁法采取2.78的系数,则差异不大,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GB/T8313-2002中标准曲线的制作并非纯粹的茶多酚.再者,就GB/T8313-2008中一些问题,我咨询了标准校订单位的王盈峰教授,标准中的刻度试管容积为10ml,所以大家在标准曲线的绘制中要注意了
最后,无论是8313-2002还是8313-2008,茶多酚的检测方法不断更新,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也为中国茶叶走出去提供了契机,新方法中也还有很多不尽完善之处,还需要茶学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完善.提醒大家,"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是因为福林酚法有他自身的不足,所以不同的产品还是需要区别对待!GB/T8313-2008标准曲线以及相关数据y=-1.1862+92.0488xug10A0.120203040500.2300.3400.4520.552相关系数0.9998GB/T21733解读GB/T21733-2008GB/T21733-2008与GB/T8313-2008两个标准几乎同时更新,前者作为茶饮料的标准仍然以酒石酸亚铁法作为检测方法,而后者作为茶叶的检测方法则采用福林酚法,如果两者检测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异,那也就算了,可关键是两者检测差异极为显著,所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是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茶饮料企业之所以不用福林酚法主要还是存在以下两点原因:1,福林酚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测定茶多酚的含量,但是在茶饮料中茶多酚与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浓度均为几百PPM,所以这个确实不好判定,这也是福林酚法的局限性;2,如果采用福林酚法检测原料中茶多酚,检测结果比较低.再进行灌装,前后衔接不上,这个不符合饮料企业的利益.前面也说了.3.913是一个经验系数,所以真正要准确测定茶多酚我们还得用2.78的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系数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用2.78的系数来做GB/T8313-2002中的茶叶多酚,然后用HPLC测定儿茶素,结果发现儿茶素占茶多酚的比例高达80%以上但是在食品添加剂茶多酚中QB2451-1995,儿茶素占茶多酚含量大概在60%左右同样是茶叶提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前面我也提到了,茶叶中的多酚类主要包括儿茶素类,花青素类,黄酮类而在这三者中,黄酮类是不能溶于水的或者说水溶性差我们GB/T8313-2002中采用的是水提取,而一般的食品添加剂茶多酚则采用的是乙醇提取前者提取物中不包括黄酮,后者提取物种包括了黄酮,所以儿茶素在茶多酚中的比例就会下降,会有这样的差异.但是如果茶多酚行业采用水提取,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目前与茶多酚检测的标准包括QB2451-1995,食品添加剂茶多酚(没食子酸作标准曲线,然后以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检测);GB/T8313-2008茶叶多酚检测标准(没食子酸作标准曲线,福林酚法);GB/T21733-2008茶饮料标准(传统的3.913为系数,酒石酸亚铁比色法).GB/T8313-2008针对茶叶,固然能与国际接轨,利于中国茶叶走出去是件好事
但对于速溶茶企业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以茶叶水提取照说应该依照GB/T8313-2008的检测方法,但是目标客户是速溶茶企业,又得遵循GB/T21733-2008的检测方法,一来一回,数据相差30%左右,没有参照价值.其实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QB2451-1995的检测方法,一则与GB/T8313-2008检测结果相差不大,二来可以兼顾到上下游!当然了,掌握三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原理,数据差异就能够灵活应用,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这样的能力的!所以,有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指导,把配套培训做到位
说实话我没看懂……希望你看过之后对你有帮助,在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大致上了解了,方法有很多种,标准没统一。。具体的在我空间里面茶产业茶文化现代化里面有
❸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1、苯酚法
苯酚法可用于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测定,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基本不受蛋白质存在的影响,并且产生的颜色稳定160min以上。
2、蒽酮比色法
一个快速而简便的定糖方法。蒽酮可以与游离的己糖或多糖中的己糖基、戊糖基及己糖醛酸起反应,反应后溶液呈蓝绿色,在620nm处有最大吸收。本法多用于测定糖原的含量,也可用于测定葡萄糖的含量。
(3)减渣蒸馏曲线扩展阅读
1、苯酚法测定可溶性糖的原理是: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能与苯酚缩合成一种橙红色化合物,在10~100ug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长下测定。
2、蒽酮比色法实验原理:蒽酮可以与游离的已糖或多糖中的已糖基、戊糖 基及已糖醛酸起反应,反应后溶液呈蓝绿色,在620nm处有最大吸收。
❹ 不同原料蒸馏所得到的酒是相同的吗
新中国成立后,用白酒这一名称代替了以前所使用的“烧酒”或“高梁酒” 等名称。由于酿酒原料多种多样,酿造方法也各有特色,酒的香气特征各有千秋,故白酒分类方法有很多。
按最新的国家标准,将蒸馏酒分为中国白酒和其它蒸馏酒。
白酒的定义是: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白酒。
其它蒸馏酒的定义是:以谷物、薯类、葡萄及其它水果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酿制而成的、高酒精度(含酒精18~40%)的酒.按所用的原料不同, 又有白兰地、威士忌、俄得克和其它蒸馏酒(如老姆酒)。
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的白酒种类。现代将白酒分为固态法白酒、固液结合法白酒和液态法白酒三类。
1 按所用酒曲和主要工艺分类
在固态法白酒中主要的种类为:
(1)大曲酒
大曲酒,以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大曲的原料主要是小麦、大麦,加上一定数量的碗豆。大曲又分为中温曲、高温曲和超高温曲。一般是固态发酵,大曲酒所酿的酒质量较好,多数名优酒均以大曲酿成。
(2)小曲酒
小曲是以稻米为原料制成的,多采用半固态发酵,南方的白酒多是小曲酒。
(3)麸曲酒
这是解放后在烟台操作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别以纯培养的曲霉菌及纯培养的酒母作为糖化、发酵剂,发酵时间较短,由于生产成本较低,为多数酒厂为采用,此种类型的酒产量最大。以大众为消费对象。
(4)混曲法白酒
主要是大曲和小曲混用所酿成的酒。
(5)其它糖化剂法白酒
这是以糖化酶为糖化剂,加酿酒活性干酵母(或生香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白酒。
固液结合法白酒的种类有:
(1)半固、半液发酵法白酒
这种酒是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先在固态条件下糖化,再于半固态、半液态下发酵,而后蒸馏制成的白酒,其典型代表是桂林三花酒。
(2)串香白酒
这种白酒采用串香工艺制成,其代表有:四川沱牌酒等。
还有一种香精串蒸法白酒,此酒在香醅中加入香精后串蒸而得。
(3)勾兑白酒
这种酒是将固态法白酒(不少于10%)与液态法白酒或食用酒精按适当比例进行勾兑而成的白酒。
液态发酵法白酒
又称“一步法”白酒,生产工艺类似于酒精生产,但在工艺上吸取了白酒的一些传统工艺,酒质一般较为淡泊;有的工艺采用生香酵母加以弥补。
此外还有调香白酒,这是以食用酒精为酒基,用食用香精及特制的调香白酒经调配而成。
2 按酒的香型分
这种方法按酒的主体香气成分的特征分类,在国家级评酒中,往往按这种方法对酒进行归类。
(1)酱香型白酒
也称为酱香型白酒,以茅台酒为代表。酱香柔润为其主要特点。发酵工艺最为复杂。所用的大曲多为超高温酒曲。
(2)浓香型白酒
以泸州老窖特曲、五粮液、洋河大曲等酒为代表,以浓香甘爽为特点,发酵原料是多种原料,以高梁为主,发酵采用混蒸续渣工艺。发酵采用陈年老窖,也有人工培养的老窖。在名优酒中,浓香型白酒的产量最大。四川,江苏等地的酒厂所产的酒均是这种类型。
(3)清香型白酒
也称为清香型白酒,以汾酒为代表,其特点是清香纯正,采用清蒸清渣发酵工艺,发酵采用地缸。
(4)米香型白酒
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特点是米香纯正,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剂。
(5)其它香型白酒
这类酒的主要代表有西凤酒、董酒、白沙液等,香型各有特征,这些酒的酿造工艺采用浓香型,酱香型,或汾香型白酒的一些工艺,有的酒的蒸馏工艺也采用串香法。
3 按酒质分
(1)国家名酒
国家评定的质量最高的酒,白酒的国家级评比,共进行过5次。茅台酒、 汾酒、泸州老窖、五粮液等酒在历次国家评酒会上都被评为名酒。
(2)国家级优质酒
国家级优质酒的评比与名酒的评比同时进行。
(3)各省,部评比的名优酒
(4)一般白酒 一般白酒占酒产量的大多数,价格低廉,为百姓所接受。有的质量也不错。这种白酒大多是用液态法生产的。
4 按酒度的高低分
(1)高度白酒
这是我国传统生产方法所形成的白酒,酒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上,一般不超过65度。
(2)低度白酒
采用了降度工艺,酒度一般在38度。也有的20多度。
二 现代白酒酿造技术进展
1 微生物学研究
现代酿酒的基础之一是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从民国开始,对酿酒微生物进行研究,从大曲和小曲中筛选微生物,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主要目的是研究酒曲微生物的淀粉分解能力,以期提高出酒率,如五六十年代对大曲生产工艺技术的总结提高所做的工作;从八十年代开始,注重酒曲及酒窖泥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酒的风味的影响,以期提高酒的质量。如利用优良酒曲和酵母菌,在酒醅中泼洒己酸菌培养液等。
2 发酵工艺的研究
我国的白酒发酵技术虽源于黄酒,相对于黄酒历史而言,白酒的生产技术还很不完善,故现代对白酒的发酵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五六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改革是全面总结了“烟台操作法”,这个操作方法借鉴了酒精工业的麸皮曲及酒母制作两个关健技术,并结合传统的白酒工艺,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操作法。当时总结了其特点是:“麸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温入窖、定温蒸烧”十六个字。
由于浓香型酒在名优酒中的产量最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许多工厂和研究机构对浓香型大曲酒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研究控制低温发酵,对发酵温度曲线进行部结,提出了前期缓升,中期挺坚,后期缓落的策略。
此外还采用回醅发酵,即长期反复发酵的酒醅,配加在新酒醅中,以老醅带新醅,进行发酵的措施。或采用回糟发酵。有的也采用回酒发酵,成品酒依次分为头级酒,二级酒,三级酒。二级酒倒回酒新酒醅中,再次入窖发酵,再次蒸馏,可将二级酒变为头级酒。
3 人工培养老窖
浓香型白酒采用泥窖发酵,在自然情况下,一个泥窖从建窖到窖的成熟,产出高质量的酒,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这对提高名优酒的产量极为不利。故名酒厂对人工老窖的培养作了大量的工作。
4 蒸馏技术的改进
蒸馏技术的提高,是提高酒质的重要环节,新技术采用缓慢蒸馏,量质摘酒,分批入库,串香法等措施。同时对蒸馏锅进行改革设计。
5 低度酒的研制
我国出口量最大的白酒,如广东的“玉冰烧”酒,酒度在29.5度,很受东南亚一带消费者的欢迎。国外的蒸馏酒酒度一般较低,在40 度左右,如果酒度超过43 度,则视为烈性酒。但是我国的白酒,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以及本身的一些特点,酒度往往在55度以上时,酒的香味才较好。大多数白酒的酒度在60度左右。酒度高的酒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知道,人的肝脏,可以分泌一种酶,叫“乙醛脱氢酶”,这种酶,可以将酒精(乙醇)分解掉,酒精就不会积累,人就不会酒精中毒,酒量大的人,往往是这种酶的分泌量较多,滴酒不沾的人,往往是不能分泌这种酶,故酒精中毒。据报道,我国人口中,酒量较小的比例较大,原因是有些人的体内不能分泌这种酶,或这种酶的分泌量少。故不能适应高度白酒。这对饮酒者的健康不利。低度白酒的研制势在必行。低度白酒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先将选择好的酒基单独加水降低酒度,澄清后,按一定的比例勾兑、调味、贮存、过滤。另一种方法是先按高度酒的生产方法进行勾兑、调味,然后加水降度、澄清、贮存、过滤。由于低度酒酒精度较低,一些芳香性的成份较难溶解其中,容易产生混浊的沉淀。故要进行“除浊”处理,将混浊的颗粒去除掉。另外,降低酒度所用的水也要经过处理。
6 后处理技术的进展
陈酿法:贮存老熟,一般用陶瓷坛陈酿效果好.
勾兑:这是决定酒质的重要环节,以往都是由富有经验的老师傅担任这项工作。现在利用计算机的勾兑技术也正在研究发展之中。
配加混合香酯(新工艺白酒)的研究:现在能够生产混合香酯。这是以硫酸为催化剂,将酒精和醋酸人工合成为乙酸乙酯,用酒精和高级脂肪酸合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酯.然后蒸馏分馏,净化处理后,进行毒性实验,证明无毒,可供食用,于是进一步制成混合各酯分的"混合香酯",作为调香剂加入到一般质量的白酒中。可提高白酒的质量。
酒香气成分的研究:白酒中的香气成分极为复杂,除了酒精(乙醇)之外,还含有数百种化学成分。白酒中的主要成份分为四大类:醇类物质、酯类物质、酸类物质和醛酮类物质。不同香型的白酒,其主体香气成分是不同的。如汾香型白酒中,乙酸乙酯是最主要的香气成分,乳酸乙酯的含量约为乙酸乙酯含量的30%,而己酸乙酯的含量较低。泸香型白酒中,主体香成分是己酸乙酯及适量的丁酸乙酯。而米香型白酒中的乳酸乙酯的含量比乙酸乙酯的含量较高。
7 白酒机械化生产
从古代到本世纪四十年代,白酒的生产都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非常大,如踏曲、翻曲、粉碎、酒醅的入窖和出窖都是靠人力。新中国成立后,在白酒生产的机械化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在许多方面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如用粉碎机代替了牲畜拉磨,将蒸馏器的“天锅”改为冷凝器,免去了人工经常换水。大曲的踏制改为曲坯成型机,人工推车送料改为皮带输送或桁车抓斗。陶坛贮酒也改为大容器贮酒,减少了酒的损耗,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白酒的包装设备也普遍实现了洗瓶、灌装、压盖、贴标流水线。
三 浓香型大曲酒生产技术
白酒生产技术随不同的种类而大不相同,在此不可尽述,在此仅简单介绍我国最具特色的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技术。
浓香型大曲酒,也称为泸香型大曲酒,是大曲酒中产量最大的酒种。我国名酒中大多数是浓香型。如四川及江苏省出产众多的中国名酒都属于这类。
浓香型大曲酒,以高梁为主要原料,采用中温培养的大曲,大曲用大麦、小麦、并配以一定比例的豌豆培养而成。发酵采用泥窖作发酵容器。酿造工艺极为复杂,其特点是:混蒸、续料。所谓混蒸,是说原料(高梁等)和发酵成熟的酒醅同时装入酒甑。在这种混合醅料中,还要配入一定比例的经过清蒸,去除杂味的谷糠,目的是使酒醅疏松。装入酒甑后,加热,在原料蒸熟的同时,也进行蒸馏,将酒醅中的酒精及其它香气成分蒸馏出来。所谓续料,举例说,总的原料需要100公斤的话,这100公斤原料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数次陆续加入,上面曾说过采用混蒸工艺,是将一部分原料和一部分酒醅混在一起同时进行蒸煮和蒸馏,也是这个道理。续料发酵时,每次加入一定比例的新原料,蒸馏蒸煮后,丢弃一部分经多次发酵、蒸馏的酒醅(这部分将被丢弃的酒醅,在发酵时及蒸馏时,都要放在指定的位置,便于区别)。经过蒸馏蒸煮后的混合醅料,冷却后,加入酒曲,重新送回到泥窖中继续进行发酵。蒸馏出来的酒,则要分别入库。因为在整个蒸馏过程中,最先蒸馏出来的酒与中间过程或最后蒸馏出来的酒,口味是不相同的。最先蒸馏出来的称为“头酒”,最后蒸馏出来的酒称为“尾酒”。这两部分酒的口味都不佳,但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间过程蒸馏出来的酒,可以作为原酒分别入库。原酒经检验,确定其等级,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贮存,酒的口味才较为柔和。贮酒最好是在放在陶坛中,在较低的温度下贮酒效果最好。贮酒时间分为半年或3年不等。最后勾兑成型。
现代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工艺,继承了传统的老五甑工艺,并有所改进。总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述:
┌—→出窖堆放———┐
│ ↓
│ 大曲 发酵酒醅 高梁 谷糠 水
│ ↓ │ ↓ │
│ 打碎 │ 破碎 │
│ ↓ │ ↓
│ 碾细 │ 润料 清蒸
│ ↓ │ ↓ │
│ 过筛 │ 预蒸 │
│ ↓ │ ↓ │
│ 大曲粉 └———→配料←——————┘
│ │ ↓
│ │ 装甑 ┌——→ 酒头(作调味酒等)
│ │ ↓ │
│ │ 蒸粮、蒸酒———┼——→ 蒸馏酒(入库)
│ │ │ │ ↓
│ └———————┐ ↓ │ 贮存
│ │ 出甑 │ ↓
│ │ │ │ 勾兑
│ ↓ ↓ ↓ ↓
└————入窖发酵←加曲 ← 加水 尾酒 包装
↑ │ ↓
└———————————————┘ 成品酒
四 液态法白酒生产技术与液固法新工艺
液态法白酒是产量最大的白酒,生产方法与酒精生产类似,但在调香,后处理等方面则有所不同。将液态法与固态法相结合,创造了一套生产白酒的新工艺,即利用液态发酵法生产质量较好的酒精作为酒基,对采用固态发酵法制成的香醅进行串蒸或浸蒸,制得新工艺白酒。其基本工艺流程如下:
薯干
↓
粉碎
↓←———————第一次配醅———┐
米糠、麸皮、麸曲、稻壳 配料 │
↓ │
润料 │
↓ │
蒸煮 │
↓ ←————— 第二次配醅 ——┤
冷却 │
↓ │
麸曲、生香酵母、酿酒酵母 →加曲、加酒母 │
↓ │
加水 │
↓ │
加香醅、加尾酒 → 混合 │
↓ │
入池发酵 │
清蒸后的稻壳——→ ↓ │
酒精 → 串香蒸馏———→出甑蒸馏—————┘
↓
新工艺白酒
建议 这没有意义
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
❺ 关于白酒酿造的流程 简单点的说
酿酒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包括:酒精发酵、淀粉糖化、制曲、原料处理、蒸馏取酒、老熟陈酿、勾兑调味等。
(1)酒精发酵
酒精发酵是酿酒的主要阶段,糖质原料如水果、糖蜜等,其本身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成分,经酵母或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可直接转变为酒精。
酒精发酵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化过程,有一系列连续反应并随之产生许多中间产物,其中大约有30多种化学反应,需要一系列酶的参加。酒精是发酵过程的主要产物。除酒精之外,被酵母菌等微生物合成的其他物质及糖质原料中的固有成分如芳香化合物、有机酸、单宁、维生素、矿物质、盐、酯类等往往决定了酒的品质和风格。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发酵温度,因此必须合理控制发酵的温度,当发酵温度高于30~34℃,酵母菌就会被杀死而停止发酵。除糖质原料本身含有的酵母之外,还可以使用人工培养的酵母发酵,因此酒的品质因使用酵母等微生物的不同而各具风味和特色。
(2)淀粉糖化
糖质原料只需使用含酵母等微生物的发酵剂便可进行发酵;而含淀粉质的谷物原料等,由于酵母本身不含糖化酶,淀粉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所以采用含淀粉质的谷物酿酒时,还需将淀粉糊化,使之变为糊精、低聚糖和可发酵性糖的糖化剂。糖化剂中不仅含有能分解淀粉的酶类,而且含有一些能分解原料中脂肪、蛋白质、果胶等的其他酶类。曲和麦芽是酿酒常用的糖化剂,麦芽是大麦浸泡后发芽而成的制品,西方酿酒糖化剂惯用麦芽;曲是由谷类、麸皮等培养霉菌、乳酸菌等组成的制品。一些不是利用人工分离选育的微生物而自然培养的大曲和小曲等,往往具有糖化剂和发酵剂的双重功能。将糖化和酒化这两个步骤合并起来同时进行,称之为复式发酵法。
(3)制曲
酒曲亦称酒母,多以含淀粉的谷类(大麦、小麦、麸皮)、豆类、薯类和含葡萄糖的果类为原料和培养基,经粉碎加水成块或饼状,在一定温度下培育而成。酒曲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培养基成分,如霉菌、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霉菌中有曲霉菌、根霉菌、毛霉菌等有益的菌种,“曲为酒之母,曲为酒之骨,曲为酒之魂”。曲是提供酿酒用各种酶的载体。中国是曲蘖的故乡,远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不仅发明了曲蘖,而且运用曲蘖进行酿酒。酿酒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制曲的工艺水平,历史久远的中国制曲工艺给世界酿酒业带来了极其广阔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制曲的工艺各具传统和特色,即使在酿酒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作坊式的制曲工艺仍保持着原先的本色,尤其是对于名酒,传统的制曲工艺奠定了酒的卓越品质。
(4)原料处理
无论是酿造酒,还是蒸馏酒,以及两者的派生酒品,制酒用的主要原料均为糖质原料或淀粉质原料。为了充分利用原料,提高糖化能力和出酒率,并形成特有的酒品风格,酿酒的原料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定工艺的处理,主要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比及其状态的改变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也是关键的环节。
糖质原料以水果为主,原料处理主要包括根据成酒的特点选择品种、采摘分类、除去腐烂果品和杂质、破碎果实、榨汁去梗、澄清抗氧、杀菌等。
淀粉质原料以麦芽、米类、薯类、杂粮等为主,采用复式发酵法,先糖化、后发酵或糖化发酵同时进行。原料品种及发酵方式的不同,原料处理的过程和工艺也有差异性。中国广泛使用酒曲酿酒,其原料处理的基本工艺和程序是精碾或粉碎,润料(浸米),蒸煮(蒸饭),摊凉(淋水冷却),翻料,入缸或入窖发酵等。
(5)蒸馏取酒
所谓蒸馏取酒就是通过加热,利用沸点的差异使酒精从原有的酒液中浓缩分离,冷却后获得高酒精含量酒品的工艺。在正常的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3℃,将酒液加热至两种温度之间时,就会产生大量的含酒精的蒸汽,将这种蒸汽收人管道并进行冷凝,就会与原[FS:PAGE]来的科液分开,从而形成高酒精含量的酒品。在蒸馏的过程中,原汁酒液中的酒精被蒸馏出来予以收集,并控制酒精的浓度。原汁酒中的味素也将一起被蒸馏,从而使蒸馏的酒品中带有独特的芳香和口味。
(6)酒的老熟和陈酿
酒是具有生命力的,糖化、发酵、蒸馏等一系列工艺的完成并不能说明酿酒全过程就已终结,新酿制成的酒品并没有完全完成体现酒品风格的物质转化,酒质粗劣淡寡,酒体欠缺丰满,固以新酒必须经过特定环境的窖藏。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后,醇香和美的酒质才最终形成并得以深化。通常将这一新酿制成的酒品窖香贮存的过程称为老熟和陈酿。
(7)勾兑调味
勾兑调味工艺,是将不同种类、陈年和产地的原酒液半成品(白兰地、威士忌等)或选取不同档次的原酒液半成品(中国白酒、黄酒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参照成品酒的酒质标准进行混合、调整和校对的工艺。勾兑调校能不断获得均衡协调、质量稳定、风格传统地道的酒品。
酒品的勾兑调味被视为酿酒的最高工艺,创造出酿酒活动中的一种精神境界。从工艺的角度来看,酿酒原料的种类、质量和配比存在着差异性,酿酒过程中包含着诸多工序,中间发生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转化产生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有机成分,其中有些机理至今还未研究清楚,而勾兑师的工作便是富有技巧地将不同酒质的酒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调校,在确保酒品总体风格的前提下,以得到整体均匀一致的市场品种标准。
以大曲酒的酿造为例,其具体流程可用图表解析如下:
┌—→出窖堆放———┐
│ ↓
│ 大曲 发酵酒醅 高粱 谷糠 水
│ ↓ │ ↓ │
│ 打碎 │ 破碎 │
│ ↓ │ ↓
│ 碾细 │ 润料 清蒸
│ ↓ │ ↓ │
│ 过筛 │ 预蒸 │
│ ↓ │ ↓ │
│ 大曲粉 └———→配料←——————┘
│ │ ↓
│ │ 装甑 ┌——→ 酒头(作调味酒等)
│ │ ↓ │
│ │ 蒸粮、蒸酒———┼——→ 蒸馏酒(入库)
│ │ │ │ ↓
│ └———————┐ ↓ │ 贮存
│ │ 出甑 │ ↓
│ │ │ │ 勾兑
│ ↓ ↓ ↓ ↓
└————入窖发酵←加曲 ← 加水 尾酒 包装
↑ │ ↓
└———————————————┘ 成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