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是什么时候有蒸馏酒技术的
“所谓““溜酒”(即蒸馏酒),先秦时代尚未之有。有之,则自唐代始。法莱《世界风俗·酒》载:“中国酿酒,远在基督纪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纪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窃饮之。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其非蒸馏酒无疑。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二《谷部》云:“烧(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溜酒”起于元代,太迟,亦有问题。“溜酒”之名,早已见于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唐诗亦有“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之句,可见唐代已有蒸馏酒。(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1、蒸馏酒始创于元代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2、蒸馏酒元代时外国传入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说: 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 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 。章穆的<饮食辨>中说: 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语也(外来语--著者注),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 。
现代吴德铎先生则认为撰写<<饮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当时是用蒙文的译音写成“阿剌吉”,而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故不应看成是外来语。忽思慧并没有将“阿刺吉”看作是从外国传入的。
至于烧酒从元代传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纵野先生认为: 在元时一度传入中国可能是事实,从西亚和东南亚传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纵野: 我国白酒起源的探讨 ,<<黑龙江酿酒>>,1978年)。
⑵ 蒸馏白酒--酒花和酒度的关系是什么
酒花的大小与溶液表面张力有关,一定的酒花反映着一定的酒精度。这样根据酒专花的大小、多少及持续时属间,使可以近似地估记出酒精的度数。
补充:
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世界八大蒸馏酒(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金酒Gin、朗姆酒Rum、龙舌兰酒Tequila、日本清酒Sake、中国白酒Spirit)之一。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解放后称为白酒。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
⑶ 是不是所有的白酒都属于蒸馏酒
不是所有的白酒都属于蒸馏酒,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回酒精饮料。白兰地、威士忌、答朗姆酒和中国的白酒都属于蒸馏酒,大多是度数较高的烈性酒。制作过程为先经过酿造,后进行蒸馏后冷却,最终得到高度数的酒精溶液饮品。
蒸馏酒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转化为糖的淀粉等物质。如蜂蜜、甘蔗、甜菜、水果和玉米、高粱、稻米、麦类马铃薯等。糖和淀粉经酵母发酵后产生酒精,利用酒精的沸点(78.5℃)和水的沸点(100℃)不同,将原发酵液加热至两者沸点之间,就可从中蒸出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质。
(3)白酒什么时候运用蒸馏技术的扩展阅读:
蒸馏酒的特点:
蒸馏酒因其酒精含量高,杂质含量少而可以在常温下长期保存,一般情况下可放5-10年。即使在开瓶使用后,也可以存放一年以上的时间而不变质。所以在酒吧中,烈酒可以散卖、调酒甚至经常开盖而不必考虑其是否很快变质。
蒸馏酒的酒度都在40°以上,最高可达68°。国外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中的法律及税收规定,凡酒精含量超过43%的酒将加倍收税。所以,许多世界名酒的酒精度数只在40°左右。而中国名酒的酒度过去一直则多在55°~65°之间。
⑷ 真正意义上的白酒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烧酒指各种透明无色的蒸馏酒,一般又称白酒,各地还有白干、老白干、烧刀酒、烧锅酒、蒸酒、露酒、酒露、露滴酒等别称。
【我国烧酒的起源】
关于烧酒,一种说法,起源于唐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唐诗亦有“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之句。”(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⑸ 蒸馏酒的历史
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多了一道蒸馏工序,关健设备是蒸馏器。故蒸馏器的发明是蒸馏酒起源的前提条件,但蒸馏器的出现并不是蒸馏酒起源的绝对条件。因为蒸馏器不仅可用来蒸酒,也可用来蒸馏其它物质,如香料,水银等。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从古代起就有人关注过。历来众说纷纭。现代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仍在进行资料收集及研究工作。随着考古资料的充实及对古代文献资料的查询,人们对蒸馏酒的起源的认识逐步深化。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酒的蒸馏,而且还涉及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馏器。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 主要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一是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其二是我国的蒸馏器或蒸馏技术是从外国传入的,还是本国发明的,或者我国的蒸馏器或蒸馏技术是否向国外输出? 所谓“溜酒”(即蒸馏酒),先秦时代尚未之有。有之,则自唐代始。法国《世界风俗·酒》载:“中国酿酒,远在基督纪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纪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窃饮之。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其非蒸馏酒无疑。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二《谷部》云:“烧(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溜酒”起于元代,太迟,亦有问题。“溜酒”之名,早已见于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唐诗亦有“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之句,可见唐代已有蒸馏酒。(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 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章穆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语也(外来语--著者注),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
现代吴德铎先生则认为撰写《饮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当时是用蒙文的译音写成“阿剌吉”,而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故不应看成是外来语。忽思慧并没有将“阿刺吉”看作是从外国传入的。
至于烧酒从元代传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纵野先生认为“ 在元时一度传入中国可能是事实,从西亚和东南亚传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纵野:”我国白酒起源的探讨“,<<黑龙江酿酒>>,1978年)。 这个观点经过现代学者的大量考证提出的。现将主要依据罗列于下。
(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馏器的记载
宋代已有蒸馏器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南宋张世南在<< 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吴德铎先生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至迟在宋以前,中国人民便已掌握了蒸制烧酒所必需的蒸馏器“。当然, 吴先生并未说此蒸馏器就一定用来蒸馏酒。
(2)考古发现了金代的蒸馏器
70年代,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龙县发现了被认为是金世宗时期的铜制蒸馏烧锅(<<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认为很难肯定是金代制品)。邢润川认为:” 宋代已有蒸馏酒应是没有问题“(邢润川:”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微生物学报>>, 1981年第8卷第一期)。从所发现的这一蒸馏器的结构来看,与元代朱德润在<<轧赖机酒赋>>中所描述的蒸馏器结构相同。器内液体经加热后,蒸汽垂直上升,被上部盛冷水的容器内壁所冷却,从内壁冷凝,沿壁流下被收集。而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所记载的南番烧酒所用的蒸馏器尚未采用此法,南番的蒸馏器与阿拉伯式的蒸馏器则相同,器内酒的蒸汽是左右斜行走向,流酒管较长。从器形结构来考察,我国的蒸馏器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因此也有可能我国在宋代自创蒸馏技术。
(3)宋代文献中关于“烧酒”的记载更符合蒸馏酒的特征
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 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是蒸馏烧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录>>卷四记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拨其毒“。这里所指的烧酒,有人认为应是蒸馏烧酒。”蒸酒“ 一词,也有人认为是指酒的蒸馏过程。如宋代洪迈的<<夷坚丁志>>卷四的<<镇江酒库>>记有”一酒匠因蒸酒堕入火中 “。这里的蒸酒并未注明是蒸煮米饭还是酒的蒸馏。但” 蒸酒“一词清代却是表示蒸馏酒的。<<宋史食货志>>中关于”蒸酒“的记载较多。采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种”大酒,也有人认为是烧酒。但宋代几部重要的酿酒专著(朱肱的<<北山酒经>>,或苏轼的<<酒经>>等)及酒类网络全书<<酒谱>>中均未提到蒸馏的烧酒。北宋和南宋都实行酒的专卖,酒库大都由官府有关机构所控制。如果蒸馏酒确实出现的话,普及速度应是很快的。 唐代是否有蒸馏烧酒,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烧酒一词首次是出现于唐代文献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间人)的诗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李肇在唐<<国史补>>中罗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剑南之烧春。因此现代一些人认为所提到的烧酒即是蒸馏的烧酒。
但从唐代的<<投荒杂录>>所记载的烧酒之法来看, 则是一种加热促进酒的陈熟的方法。如该书中记载道:南方饮'既烧',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显然这不应是酒的蒸馏操作。在宋代<<北山酒经>>中这种操作又称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馏的烧酒还难以成立 在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的年代, 经过青铜专家鉴定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 26.6-20.4的蒸馏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黄泥乡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样的青铜蒸馏器。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的吴德铎先生和马承源先生认为我国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纪时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铜蒸馏器了。但他们并未认定此蒸馏器是用来蒸馏酒(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化>> , 成都出版社, 1993年)。吴德铎先生在1986 年于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这一研究结果后,这一轰动世界科技史学界的论文引起了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巨著编撰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馆长李约瑟博士的高度重视。并表示要对其原著作中关于蒸馏器的这部分内容重新修正。这篇论文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有人认为东汉已有蒸馏酒(王有鹏: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东汉说<<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届中国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东汉青铜蒸馏器的构造与金代蒸馏器的也有相似之处。该蒸馏器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53.9cm。甑体内有储存料液或固体酒醅的部分,并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大约是随时加料用的。
蒸馏酒起源于东汉的观点,暂时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仅靠用途不明的蒸馏器很难说明问题。另外东汉以前的众多酿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馏酒的踪影,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 在古希腊时代,Aristotle曾经写到:“通过蒸馏,先使水变成蒸汽继而使之变成液体状,可使海水变成可饮用水”。这说明当时人们发现了蒸馏的原理。古埃及人曾用蒸馏术制造香料。在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发明了酒的蒸馏。在十世纪,一位名叫Avicenna的哲学家曾对蒸馏器进行过详细的描述。但当时还未提到蒸馏酒(alcohol),有人认为尽管没有提到蒸馏酒, 但蒸馏酒肯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公元1313年,一位加泰隆(Catalan,分布于西班牙等国的人)教授,也许是第一次记载了蒸馏酒(alcohol)的人(上述资料来自Alexis Lichine`s,< < New EncyclopEdia of Wines and Spirits>>)。
国外已有证据表明大约在12世纪,人们第一次制成了蒸馏酒。据说当时蒸馏得到的烈性酒并不是饮用的,而是作为引起燃烧的东西,或作为溶剂,后来又用于药品(引自<< Comprehensive Biotechnology>>,Vol. 3,P862,Edited by Murray Moo-Young,pergamon Press)。国外的蒸馏酒大都用葡萄酒所蒸馏。英语中的spirits来源于拉丁语spiritus vini。后来Paracelsus又把葡萄蒸馏的烈性酒称为al ko hol(意指:the fiest, the noblest)。从时间上来看, 公元12世纪正相当于我国南宋初期,与金世宗时期几乎同时。我国的烧酒和国外的烈性酒的出现时间又是一个偶合吗?蒸馏酒的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是由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古代居民凯尔特人在公元前发明的。当时的凯尔特人使用陶制蒸馏器酿造出酒清含量较高的烈性,这也是威士忌酒的起源。威士忌一词出自凯尔特人的语言,意为“生命之水”。公元43年,罗马大军征服了不列颠,也带来了金属制造技术,从而使凯尔特人传统的蒸馏方法得到改进,改善了蒸馏器的密封性,减少了酒精蒸气的逃逸,提高了蒸馏效率,导致威士忌酒产量大为提高。到公元10世纪,威士忌酒的酿造工艺已基本成熟。
在中国汉代许慎怕著《说文解字》中记载:“砟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即杜康,秫即高粱,这段话的意思是杜康最早发明的箕帚和高粱酒。这说明中国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已使用粮食酿酒了,但当时造的还都是黄酒,直到公元10世纪,中国人掌握了蒸馏技术之后才开始酿造白酒。中国的蒸馏酒大多使用陶缸泥窑酿制,所以酒中不含色素。而国外的蒸馏酒多使用各种木桶酿制,并添加有香料和调色的焦糖等,故呈现不同的颜色。
白兰地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的蒸馏酒,含酒清40%─50%,白兰地的原产地是西亚。公元10─13世纪十字军东侵时,从阿拉伯人那里把白兰地的酿造技术带回了欧洲。
朗姆酒又译作兰姆酒,是糖蜜蒸馏酒。它约在1650年诞生于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为美洲人所喜爱。它曾被称为“辟邪酒”(rumhullion),1667年起简称为朗姆酒(rum)。味道厚重浓烈型的朗姆酒含酒精43%─49%。伏特加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独特香气和风味的蒸馏酒,含酒精33%─45%。它最早由俄国在14世纪发明,伏特加用最廉价的发酵原料制成,俄国和波兰用马铃薯,其它产地多用谷物。因在加工时除去了香味成分,因此质地非常纯。伏特加(Vodka)─一名来自于俄语中的水(Voda)。它最初流行于俄国和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展到了美国和西欧。由于伏特加无色无味,欧美多用其代替其它烈性酒配制不带原烈性酒色味的鸡尾酒等混合饮料。
⑹ 蒸馏酒的技术是什么时候,哪里发明的
方心芳先生认为宋朝已有蒸馏器(《自然科学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时曾版说我国唐代即有蒸馏酒(《权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调查报告》第7号)。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铜质蒸馏器,其制作年代最迟不超过1161年的金世宗时期(南宋孝宗时),认为可信无疑。据西方在10或11世纪发现蒸馏法以后,就可能由发酵的饮料中得到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纪以来,由谷物原料直接制备乙醇,其酒精和水的类似饮料产品,就被广泛应用。
⑺ 白酒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微生物学的原理推测,酒的起源最早出现的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后发现为粮食酿造的蒸馏酒,水果中含有糖类的果汁,如暴露于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果汁就会发酵成酒动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样经酵母发酵为奶酒,谷物酿酒要复杂,很多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淀粉,淀粉需要经过淀粉酶分解为糖,然后由酵母的酒化酶将糖变成酒。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酒行业迅速发展,从白酒的质量看,1952年全国第1届评酒会评选出来8大名酒,其中白酒4种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酒。随后连续举行的第5届全国评酒会,共评出国家几名九十七中优质酒五十五中,1979年全国第3届啤酒会开始,将评比的酒分为酱香清香,浓香米香。从白酒的产量看,1949年全国白酒产量仅为10.8万吨,到1996年发展到顶峰为801万吨,是建国初期的80倍,近几年基本稳定在350万吨左右,全国注册企业达3.7万家,从业人员约几十万。
⑻ 高度白酒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高度白酒始用于唐代。
高度白酒,酒精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上,一般不超过65度才能算高度酒。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
我国古代文献中蒸馏酒的称谓主要有:烧酒、烧春,始用于唐代,但是唐代所说的烧酒,烧春是否指蒸馏酒还有争论。宋代以后,烧酒、烧春才是真正的蒸馏酒。
白酒和老白干,这是现代才启用的名称。糟烧或糟烧酒,是黄酒过滤后的酒糟经再次发酵, 并经蒸馏得到的蒸馏酒。
在我国古代,由于历史悠久,地域不一,留传下的蒸馏酒的名称很多,但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白酒"这一名称却不是指蒸馏酒。只是到了现代,才用白酒代表经蒸馏的酒。
(8)白酒什么时候运用蒸馏技术的扩展阅读
白酒度数分类:
白酒的度数一般是指的酒精合量。按照白酒的酒精含量多少划分可以将白酒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度白酒,另一类是低度白酒。
1、高度白酒这是我国传统生产方法所形成的白酒,酒度在40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上 ,一般不超过65度。
2、低度白酒采用了降度工艺,酒度一般在38度。也有的20多度。
另外还有一种分类:分为三种:高度酒、降度酒、低度酒。
1、高度酒:一般不超过65度。
2、降度酒:主要指五十四度左右的酒。
3、低度酒:采用了降度工艺,酒度一般在38度。也有的20多度。(主要指三十九度、三十八度一档的酒)。
优质白酒必须有适当的贮存期。泸型酒至少贮存3~6个月,多在一年以上;汾型酒贮存期为一年左右,茅型酒要求贮存三年以上。酒度一般都在40度以上,40度以下为低度酒。
⑼ 白酒的二次蒸馏方法
二次蒸馏技来术方法
1、用传自统小型白酒酿酒设备蒸酒时火烧得太大,将酒糟烧糊了,从而导致酿出来的酒有糊锅味。zd
2、因操作不当而导致酒醅酸味太重,蒸馏出来的中低度白酒酸味重。
3、生料味重。做生料酒时,选择不不合格的生料酒曲发酵,或发酵管理没做到味而导致酿出来的酒生料味重。
4、中低度酒升度或者想让我们酿出来的酒口感更醇正。
(9)白酒什么时候运用蒸馏技术的扩展阅读:
不是所有的白酒都属于蒸馏酒,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白兰地、威士复忌、朗姆酒和中国的白酒都属于蒸馏酒,大多是度数较高的烈性酒。制作过程为先经过酿造,后制进行蒸馏后冷却,最终得到高度数的酒精溶液饮品。
蒸馏酒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转化为糖的淀粉等物质。如蜂蜜、甘蔗、甜菜、水果和玉米、高粱、稻米、麦类马铃薯等。百糖和淀粉经酵母发酵后产生酒精,利用酒精的沸点(78.5℃)和水的沸点(100℃)不同,将原发酵液加热至两者沸点之间,就可从中蒸出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质。
⑽ 白酒蒸馏技术
白酒的制作方法:
所用设备:
1.原料处理及运送设备。有粉碎机、皮带输送机、斗式提升机、螺旋式输送机、送风设备等。
2.拌料、蒸煮及冷却设备。有润料槽、拌料槽、绞龙、连续蒸煮机(大厂使用)、甑桶(小厂使用)、晾渣机、通风晾渣设备。
3.发酵设备。水泥发酵池(大厂用)、陶缸(小厂用)等。
4.蒸酒设备。蒸酒机(大厂用)、甑桶(小厂用)等。
我国的白酒生产有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种,固态发酵的大曲、小曲、麸曲等工艺中,麸曲白酒在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故此处仅简述麸曲白酒的工艺。
制作方法: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根据原料特性,粉碎的细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过20孔筛者占60%以上。
2.配料。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配料得当与否的具体表现,要看入池的淀粉浓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适当,一般以淀粉浓度14~16%、酸度0.6~0.8、润料水分48~50%为宜。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蒸煮的温度和时间视原料种类、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压蒸料20~30分钟。蒸煮的要求为外观蒸透,熟而不粘,内无生心即可。将原料和发酵后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时进行,称为“混蒸混烧”,前期以蒸酒为主,甑内温度要求85~90℃,蒸酒后,应保持一段糊化时间。若蒸酒与蒸料分开进行,称之为“清蒸清烧”。
4.冷却。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
5.拌醅。固态发酵麸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之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
6.入窖发酵。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发酵过程主要是掌握品温,并随时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3天、4~5天不等。一般当窖内品温上升至36~37℃时,即可结束发酵。
7.蒸酒。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应尽量把酒精、芳香物质、醇甜物质等提取出来,并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尽量除去杂质。
8、原酒储存一段时间,勾兑成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就可以出售了。
如果是单纯蒸馏过程的技术细节,那就很细了,要点:轻、松、缓、匀,见气撒糟、探气撒糟、断花取酒、掐头去尾、高温馏酒、底锅黄水、适时调味、蒸糠摊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