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些佛教里说要打扫好家庭卫生的语录。
四个字:扫尘除垢
来自佛学典故。看看这典故的卡通吧!你会爱上这四个字的。
合十地祝福你!
Ⅱ 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叫周利盘陀伽,佛陀让他背诵扫尘除垢四个字素材立意
修行人也要时时扫出内心的尘垢
Ⅲ 释迦牟尼有一位弟子扫尘除垢语文作文 题目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跟随佛陀出家的徒弟,他的名字就是周利槃陀伽。
周利槃陀伽天性愚笨,对佛陀的讲经说法,始终不能领悟其意趣。佛陀知道他不能以解门而入道,于是传授他一套咒语,让他时时刻刻诵咒不辍,从此行门下手最终也能趋向菩提大道。
无奈,此周利槃陀伽确实愚笨无比,不仅大段的咒语念诵不下来,即便最短的三两言的咒语,也无法成诵。
周利槃陀伽在佛陀僧团中被安排作清洁工作,每天手持扫帚,清扫地面,可以说是扫帚不离手。
慈悲而又具有无穷智慧的佛陀,观察周利槃陀伽的根机后,于是传授给他一套特别的法门,告诉她只要依此法门,一门深入、常时熏修,定得佛果。
这个法门就是念诵“扫帚”,因为扫帚是周利槃陀伽日不离手的工具,而看着这个工具念着这个工具,不会使心念游移。可是,开始周利槃陀伽还是无法顺利的念诵“扫帚”,他念了“扫”,就忘了下面的“帚”;念了“帚”,就忘了下面的“扫”。
但是,周利槃陀伽对佛陀有着绝对的、无可动摇的信心,他坚信佛陀为他指示的这个法门,是自己得以解脱的最妙法门,也是他自己最后的机会。自己的愚笨来源于过去生过去世的罪业,自己只有以精进努力的修行,来洗刷罪业,才不会辜负佛陀的恩德。
周利槃陀伽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念着:扫……帚、扫……帚、扫……帚,……
就这样日复一日,“扫帚”的声音已经绵绵密密地不断回旋在周利槃陀伽的四周,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情景,他也已经不再去想、甚至可能已经完全忘记了为什么要念这个“扫帚”,这已经成为他完整生命的一个不可以缺失的部分了。
在念诵“扫帚”的第二十七天,这是一个事前没有任何预兆的早晨,伴着天上逐渐稀疏的星辰,周利槃陀伽照例用手中的“扫帚”扫去地面的落叶和其他浮尘,口中无声的念诵着“扫帚”,这个声音轻柔的从口中飘出,缈缈的钻入耳际,轻盈地落在周利槃陀伽的心上,然后再次轻柔的从口中飘出……。
太阳不知不觉从地面跃出,将她温暖和煦的阳光洒向大地,一抹阳光钻过浓密的树丛和枝叶,落到了周利槃陀伽的身上,同时强烈的光线一下子刺射了周利槃陀伽的瞳仁,他像被光线灼伤了一样抖动了一下身体,突然他一下子领悟了所有存在的意义,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了秘密,他洞悉了隐藏在所有存在现象之中的本原。
一个愚笨的周利槃陀伽,一个谨遵佛陀教导的周利槃陀伽,已经超越了凡俗生存的状态,而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圣哲。从此恭列于佛陀的诸多大弟子之中,圆瑛法师在《弥陀要解讲义》中这样介绍周利槃陀伽:“于三七日,将一把无相扫帚,把心地见思烦恼,扫得干干净净,得阿罗汉果,具足辩才,义持第一。可见修行,不怕愚钝,只怕不肯发心。若肯发心,下愚可得上智,但诵扫帚,亦能证果。如若念佛,岂不成佛,此其证也。”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应当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吧!
Ⅳ 和尚为什么总是扫地
佛门有首偈子:“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这“扫心地”的功夫来源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
扫地的功用是什么?它所含的深义又如何解释呢?
一是“降伏我慢心”,是因为人都有贡高我慢心,觉得世界上“我”是了不起、高人一等的,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做事情的最大障碍。若能快乐、自在地做一般人认为下贱的工作;也就是降伏了贡高我慢的心。
二是“干净可以使人的心定下来”,是因为把家里或工作环境打扫得窗明几净,不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也会让经过者或使用者的心清净;心一清净,自然心就定下来了。
三是“扫掉心里的垃圾”,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里面的垃圾多了、烦恼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糊涂的。“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若达到《清静经》所说的“寂无所寂”,才算清净到了家。
这是佛陀与****周利盘特迦的对话。据说周利盘特迦“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忆”是记忆;“一句伽陀”就是一句偈;“伽陀”是音译,意思就是偈,通常是四句话。意思是说,佛教周利盘特迦一句伽陀,他在一百天之内,都没有办法把这偈语读熟,前面一句学会了,后面便忘记;后面一句学会了,前面又忘记了,始终没有办法记下来。
由于周利盘特迦无法“忆持”佛陀所教的“伽陀”,在这种情况下,慈悲的佛陀把周利盘特迦带到一个很清净、安静的房间,指着房内的扫帚,告诉周利盘特迦:“既然没有办法记忆四句偈,就只念‘扫帚’好了,这样应该不会忘记了。扫帚是用来扫灰尘的,我们心当中有很多无明、烦恼,使宝镜蒙尘,也应该把它扫去。”
佛陀的这段话是深含义理的:“宝镜蒙尘”是理,“扫地”是事,理和事是相通的,既然理上不能了解,佛陀就教导他先从事上用功,从外而内,借着扫地来显理。所以,如果是下下根机的人,只有从事上做、从事上修。例如,借着不断扫地来契悟,即所谓“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我们心中有贪、瞋、痴等污秽,便有种种尘劳境界,所以必须藉事显理。当专心在能扫这个心和外面所扫的境时,事上就到达最高的境界,忽然,理就能显现出来;所以法是圆融的,可以从事上修,也可以从理上契悟,到最后事理一如。释迦世尊教周利盘特迦念“扫帚”,即是从事上入,时间一久,慢慢就能由事到理,从事显理。接着,佛又告诉周利盘特迦“扫帚的意义就是除去尘垢”,进一步教他除垢。垢就是我们心当中的尘垢,除去外面的尘垢之外,还要除去心当中的尘垢,心中的尘垢除尽,智慧也就开了。
佛陀依他的根器,而教导他:“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佛先教他念“扫帚”、“除垢”,再进一步体会除去了外面的尘垢之外,还要除去心中的尘垢,而周利盘特迦也确实找到了这一条修行的道路。所以周利盘特迦就说:“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扫帚扫尘,尘虽去而帚迹犹存,如何处治乎?你不妨“朝日扫心地,扫帚越不净,欲要心地净,撇下扫帚柄。”“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停稳,脱却一头则偏也,若两头俱脱去,和担子也无,却要本来处。”这与禅宗所谓“能所双亡”同出一辙,此法适于上上慧根人。
节录自:http://hi..com/wojiahaohao/blog/item/4c1f9e51a69c0c1e367abef5.html
Ⅳ 佛弟子以什么心态打扫卫生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地面不常扫,就不会有一个清洁的庭院;一个人的心不常清扫,人生中烦恼的尘埃就会在心中积厚难除。“怎么扫呢?”“用惭愧、忏悔、返照、觉察、观照,念念分明、念念作主、念念觉察、念念觉照,这样,就能把心中的灰尘扫掉了。”
Ⅵ 《八步骤三种禅修》上~扫尘除垢,转染成净
作者/木子慧
学习了第十一课“八步骤三种禅修~上”后,明白了首先要有“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然后去理解、接受、运用。
八步骤的前三步非常关键。
第一步是读懂每个句子,
第二步是了解每个段落的内涵,
第三步则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传承法义到建立认识。这是修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在前三步的基础上,第四步就是建立正确认识,即观念的禅修。
建立正见之后,第五步就是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
从第五步的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到第六步的完成心态改变,都属于心态的禅修。
心态改变之后,第七步就是重复正向心态,改变生命品质。
随着正向心理的强化,最终进入第八步,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
除了八步骤,我们还有十六字窍诀,即“树立正见,认清真相,摆脱错误,重复正确”。八步骤的前四步,是帮助我们“树立正见,认清真相”;而后四步则是引导我们“摆脱错误,重复正确”。如果前四步,尤其是第三步没有完成,就无法树立正见,也就不能认清真相,摆脱错误,更谈不上重复正确了。
所以说,八步骤贯穿着学习教理到转变生命品质的整个过程。其中,第一、第二步是基础,第三、第四步是关键,第五、第六步是提升运用,第七、第八步是达到圆满。
透过这课法义的学习,去回观最近发生的一个小烦恼,发现这个烦恼重复出现在最近两周和同一个人相处的不同事件中,虽然我表面上波澜不惊,微笑着经历它,但内心还是有小涟漪的,只是压抑了自己的不舒服感受而已。细观内心深处泛起的涟漪根源在于没能真正“树立正见,认清真相”,在于凡夫心的无明和我执,所以没能做到“摆脱错误,重复正确”。
透过这个小烦恼,去观因缘因果、无常无我,要断除烦恼,要断根,必须树立正见。需要建立正确认识,重新观察世界。通过观察,让这种正确认识在内心扎根,逐渐替换原有的错误知见,才能扫尘除垢,转染成净,提升生命品质。
现在通过佛法学习,粗重的烦恼很少会出现。一些微细的烦恼不时会出现,但它很隐匿,不易觉察。需要“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踏踏实实学好每一课,带到现实中去反复观察,一一验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自欺欺人,需要更深入才能看到根本无明。回归到现实中加以对照,才能把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真正成为自己的认识。认识人生和世界的真相,找到开启宝藏的钥匙。如此通过观察,看清人生和世界的真相确如佛法所说,而非我们原来认识的那样,才能对佛法心悦诚服。那样的认识,才会深深镌刻在心田,任凭风吹雨打,考验重重,都不再构成干扰。
感恩法师,感恩所有师兄,感恩三级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