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地民风民俗资料
[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这日的其他习俗主要有送穷,开市贸易,南方在这日祭财神。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元宵节][送孩儿灯] [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接玉皇][赶乱岁] [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拜年][开门炮仗] [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人日][摊煎饼] [吃七宝羹]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石头生日] [贺老鼠嫁女] [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春节的来历: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六、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参考资料:我也不知道,查的太多了……
Ⅱ 白酒有多少年历史了
白酒由一种或多种粮谷酿造而成,通常以高粱、大米、小麦、大麦和玉米为原料。此外,有些白酒由诸如小米与薏仁(中国的珍珠大麦)等之类的禾本科植物经发酵、蒸馏工序酿造而成。选择何种原料酿酒取决于酿酒人的酿制需求。白酒的类型主要有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似酱油味),它们占据白酒总份额的60%—70%。至于其余的9 种类型,它们的酿造方法各有特色。酒曲(发酵剂)是酒香的灵魂。可以用来制作酒曲的原料品种繁多,比如小麦、大麦和豌豆等谷物。首先将原料粉碎(曲胚),再稍微浸泡一下,最后压制成砖状,在发酵过程中会滋生多种微生物,包括菌株、丝状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多种微生物。酒的发酵和蒸馏需要用到许多大陶罐,酿造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在这些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产生不同风味与口感的酒。
独特的谷物
高粱属禾本科植物中的开花品种约有25 种。双色高粱是最主要的一种,在非洲、美洲,以及亚洲的南部与中部被广泛种植。据说,高粱的种植始源于6000 年前的埃及纳布塔沙漠,其好处多、种植价值高。不同于其他谷类植物,高粱的适应性极高,抗旱、抗涝、耐高温,光合作用及水分吸收能力超强。有些品种的高粱生长周期仅需75 天左右,一年可以种植3 季。高粱的经济价值颇高,在大约5000 年前,经非洲经贸之路传入中国,但直到约4000 年之后才被广泛用于酿酒,之后成为酿酒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尤其在中国最受青睐的白酒的酿造过程中。
有关酵酿最古老的传说
中国人的饮酒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八九千年前。据现有资料,早期的酒由大米酿造,添加有蜂蜜和水果。考古学家从古都安阳及长子口墓穴出土的陶甑中发现了酒,距今已有3000 年的历史。这些酒以大米为主要原料,辅以植萃和树脂。据此可以推测酒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文化史也深深地铭刻着酒的烙印,与酒相关的逸闻趣事不胜枚举。
有关中国人发现酵香原理的传说可能会引起酿酒师们的不适。传闻中发酵历史的起源比实际发生晚很多。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夏朝(约前2070—前1600)第五代君主杜康为中国历史传说的“酿酒始祖”。据说,为了专心看守羊群,杜康经再三思虑后将米贮藏在一棵桑葚树的树洞中。因为米被搁置在树洞中的时间过久,杜康归来时竟发现一股醇香扑鼻而来。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杜康为了照顾卧病在床的叔叔而将食物储藏在树洞中,不料归来时却发现食物已经长霉,只能选择用这些变质的食物充饥。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叔叔吃完后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杜康也因为意外发现酒精的奥秘被世人尊称为“酒圣”,有的地方尊其为“酒祖”。
白酒的灵魂——曲与蒸馏术
“曲”的汉语读音与英文单词“chew”(咀嚼)的发音类似,精选谷物或大米压制成块,经过压实和干燥后可以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包括多种酵母菌株、真菌和细菌。曲可能起源于发霉的谷物。但是,人们对曲的用途的研发意味着中国生产者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发酵方法。曲将淀粉分解成发酵所需的糖,这比仅使用酵母发酵的方式更经济。绝大多数的谷物因为具有将淀粉转化为糖所需的麦芽糖,经济价值不言而喻。据悉,这种复杂的曲块在汉代(前206—220)首次被使用,它不仅提升了发酵的效率,还改善了酒的口感。
很多原材料都可以被用来制作成曲。因为曲能够酿成不同风味的酒,所以许多酿酒师倾向于自己制作曲。虽然可以用来制作曲的原材料的种类繁多,但曲的基本形式只有两种。第一种是小曲,通常由大米或糯米制成。小曲经加工后被制成球状,然后静置以滋生不同的物质。人们有时会在小曲中掺杂中草药,这也正说明了其药用历史。小曲可以用来酿造白酒和黄酒。第二种是大曲,通常以高粱为主,与小麦、大麦或豌豆等谷物混合制成。大曲被研磨、润湿后,再压制成大块,静置一两个月,干燥后采集霉菌和其他菌类,用于酿造白酒。
即使中国的发酵原料领先世界,但当时却缺乏蒸馏的核心技术。当曲与蒸馏技术结合运用时,一种独特的烈酒便奇迹般地诞生了。
希腊、埃及和中东之间的智慧对话推动了蒸馏技术的发展。3 世纪,炼金师玛丽亚·希伯来亚(Maria Hebraea)曾在埃及希腊化的亚历山大港工作。她的科学实践与对玻璃和冶金等材料工艺的熟练掌握相辅相成。尽管她的大部分工作都难以再现,但后世的炼金师还是尊崇她的思想,肯定了她发明蒸馏瓶的贡献。玛丽亚的蒸馏方法虽然不涉及酒精,但却得以延续,并最终被推广开来。阿拉伯人翻译了许多关于埃及蒸馏方面的文稿。受到伊斯兰启蒙运动的影响,蒸馏知识得到完善并被运用到酿酒中。
贾比尔·伊本·哈扬(Jabir Ibn Hayyan)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是使用文字记录如何将酒精分离出来的第一人,于公元815 年溘然长逝。“alcohol”(酒精)一词实际上源自阿拉伯语“al-kuhl”(蒸馏液)。
在中国唐代(618—907),一些嗜好喝酒的诗人写下了许多诗篇,赞誉中国的蒸馏技术。诗人白居易(772—846)在其诗中曾提及喝烧酒,即“烧制而成的酒”。按照最保守估计,在哈扬离世26年后,中国的白居易就喝到了酒,而在其离世400 年后,欧洲的拉蒙·拉尔(Ramón Lull)才开始创建蒸馏室。与400 年相比,26 年微乎其微。大约在公元6—7 世纪,中国人通过冷冻发酵饮料制成原始的烈酒。在这两位饮酒者的诗歌中,烈酒的烧制演化为“烧酒精”,虽然无法仅凭两位诗人下定论,但也不是完全不可信。烧酒可能指用于产生馏出液的蒸馏方法。丝绸之路始于汉代(前206—220),是蒸馏知识传入中国的交通要道。即便蒸馏已经在当时的中国出现,也确定尚未普及。馏出液流行开来在途径上是通过宋代(960—1279)的丝绸之路,在时间上则是从元代(1271—1368)开启。根据明代(1368—1644)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蒸馏酒始于元代。
发酵和蒸馏技术的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烈酒。白酒颇受农民的欢迎,因为他们喝不起上流社会饮用的黄酒,只能选择这种更强劲、更实惠的酒。随着蒸馏技术的发展,不同的省份研发出不同的酿酒方法,因此不同的白酒口感各具特色。谷物的数量变化会引起曲成分的差异。人们发现,经过多孔陶罐的陈化,白酒更加辛辣醇香,遂普及开来。陶瓷罐就像木桶一样,保证氧化作用的发生,从而酿成口感顺滑的酒。对于高度酒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各种酒的混合也成为品质的标志,最好的白酒就像干邑一样,由50 多种不同的罐装蒸馏酒组成。这些风味得以传播,并且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特点。
Ⅲ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份,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是一番热闹的景象,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 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们一般不远行。初五以后,他们才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共进全羊酒宴。
每逢节日期间,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全部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了
Ⅳ 新疆的特色是什么
新疆当地特色1: 古丝绸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古丝道有一半是在新疆境内,因此新疆是东西文化的荟萃交融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4)塔漠红红枣蒸馏酒扩展阅读:
新疆是多宗教地区,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喇嘛教(藏传佛教)、佛教、 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萨满教,其中伊斯兰教为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东乡、保安等10多个民族所信奉。伊斯兰教在新疆社会生活中有较大的影响。
现在全疆各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其他宗教活动场所包括喇嘛庙、天主教堂等,共23000多处,充分满足了各族信教群众的需要。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拓展链接:网络_新疆
Ⅳ 新疆红枣 沙漠红 阿克苏 和田的哪个好
~~~~
阿克苏的沙漠红枣更具规模~!
沙漠红天山雪枣”生长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美丽的天山脚下,国家自然风景区美丽的塔里木河畔,这里拥有适合红枣生长的优良环境,使“沙漠红天山雪枣”个大、皮薄、肉厚、质地较密、味甜汁多、色泽鲜亮、含糖量高、格外甘甜。由于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不适于病虫害生长,又是天山纯净雪水灌溉,造就了“沙漠红天山雪枣”的优良品质。
沙漠红系列天山雪枣经过四次精选分级、四次清洗、四次杀菌等二十四道严格工序,开袋即可放心食
新疆沙漠红枣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是收购加工企业,公司地处新疆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工业园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500万元,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主要经营沙漠红天山雪枣,沙漠红和田大枣,沙漠健康红(灰枣),薄皮核桃等产品加工、年加工能力2000吨,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全国各地,欢迎有朋之士,洽谈采购!
Ⅵ 各地民风民俗的资料
1、满族
满族人有尊老敬祖的族风,重视祭祀祖先,把祖先奉为神明,每逢家中有娶妻生子,修宅迁居,就职荣升等重大喜庆事都要祭祖祈福,举行隆重的“跳家神”祭祖仪式。
2、朝鲜族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3、鄂伦春族
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4、赫哲族
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5、纳西族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6、藏族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7、彝族
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