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蒸馏问题 > 自动化与蒸馏结合地运用

自动化与蒸馏结合地运用

发布时间:2022-10-06 15:31:07

⑴ 什么叫蒸馏在化工生产中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蒸馏和精馏的关系是什么

蒸馏:一种分离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英文名称:distillation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别,使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并随之使蒸气部分冷凝,从而实现其所含组分的分离.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的单元操作.广泛应用于炼油、[wiki]化工[/wiki]、轻工等领域.
其原理以分离双组分混合液为例.将料液加热使它部分汽化,易挥发组分在蒸气中得到增浓,难挥发组分在剩余液中也得到增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组分的分离.两组分的挥发能力相差越大,则上述的增浓程度也越大.在工业精馏[wiki]设备[/wiki]中,使部分汽化的液相与部分冷凝的气相直接接触,以进行汽液相际传质,结果是气相中的难挥发组分部分转入液相,液相中的易挥发组分部分转入气相,也即同时实现了液相的部分汽化和汽相的部分冷凝.
液体的分子由于分子运动有从表面溢出的倾向.这种倾向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体置于密闭的真空体系中,液体分子继续不断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气,最后使得分子由液体逸出的速度与分子由蒸气中回到液体的速度相等,蒸气保持一定的压力.此时液面上的蒸气达到饱和,称为饱和蒸气,它对液面所施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实验证明,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只与温度有关,即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气压.这是指液体与它的蒸气平衡时的压力,与体系中液体和蒸气的绝对量无关.
将液体加热至沸腾,使液体变为蒸气,然后使蒸气冷却再凝结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称为蒸馏.很明显,蒸馏可将易挥发和不易挥发的物质分离开来,也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开来.但液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必须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在常压下进行蒸馏时,由于大气压往往不是恰好为0.1MPa,因而严格说来,应对观察到的沸点加上校正值,但由于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气压相差2.7KPa,这项校正值也不过[wiki]±[/wiki]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将盛有液体的烧瓶放在石棉网上,下面用煤气灯加热,在液体底部和玻璃受热的接触面上就有蒸气的气泡形成.溶解在液体内的空气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气有助于这种气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进作用.这样的小气泡(称为气化中心)即可作为大的蒸气气泡的核心.在沸点时,液体释放大量蒸气至小气泡中,待气泡的总压力增加到超过大气压,并足够克服由于液柱所产生的压力时,蒸气的气泡就上升逸出液面.因此,假如在液体中有许多小空气或其它的气化中心时,液体就可平稳地沸腾,如果液体中几乎不存在空气,瓶壁又非常洁净光滑,形成气泡就非常困难.这样加热时,液体的温度可能上升到超过沸点很多而不沸腾,这种现象称为“过热”.一旦有一个气泡形成,由于液体在此温度时的蒸气压远远超过大气压和液柱压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气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将液体冲溢出瓶外,这种不正常沸腾的现象称为“暴沸”.因此在加热前应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气化中心,保证沸腾平稳.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松多孔、吸附有空气的物体,如碎瓷片、沸石等.另外也可用几根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以引入气化中心(注意毛细管有足够的长度,使其上端可搁在蒸馏瓶的颈部,开口的一端朝下).在任何情况下,切忌将助沸物加至已受热接近沸腾的液体中,否则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气而将大量液体从蒸馏瓶口喷出造成危险.如果加热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补加时必须先移去热源,待加热液体冷至沸点以下后方可加入.如果沸腾中途停止过,则在重新加热前应加入新的助沸物.因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热时逐出了部分空气,再冷却时吸附了液体,因而可能已经失效.另外,如果采用浴液间接加热,保持浴温不要超过蒸馏液沸点20��C,这种加热方式不但可以大大减少瓶内蒸馏液中各部分之间的温差,而且可使蒸气的气泡不单从烧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着液体的边沿上升,因而可大大减少过热的可能.

⑵ 中粮集团下的长城牌葡萄酒怎么样

长城葡萄酒是全球500强企业中粮集团旗下驰名品牌,是中国葡萄酒第一品牌, 是"中国名牌产品"和"行业标志性品牌",连续多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最早使用"长城"牌的葡萄酒的是民权葡萄酒厂,为1963年启用"长城"商标两次代表中国参加莱比锡、新加坡国际酒类鉴评会,1979年被评为"中国名酒",1982年被评为"国家优质酒",1987年被评为"中国出口名特产品金奖",为国内重要葡萄酒品牌,但该厂品牌观念淡薄,未正式注册"长城"商标,1988年该品牌被中粮酒业有限公司获得。1988年被国家工商部授予"中国轻工产品出口银奖"。"长城"牌葡萄酒为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旗下的驰名品牌,被誉为中国葡萄酒第一品牌,同时是国宴用酒,连续多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2004年,"长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长城葡萄酒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正式葡萄酒产品。同年,以125.87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2006中国品牌500强"行业榜首。2009年,长城葡萄酒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指定葡萄酒。 中粮酒业旗下长城葡萄酒是中国最早按照国际标准酿造的葡萄酒,并拥有"中国出口名牌"称号,是国家免检产品。长城葡萄酒在中国最好的葡萄产区河北沙城、河北昌黎和山东蓬莱拥有三大生产基地,其旗下著名产品长城桑干酒庄系列、华夏葡园小产区系列、星级干红系列、海岸葡萄酒系列等产品多次在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等多个国际专业评酒会上捧得最高奖项,远销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独具个性的风格和品味带给消费者丰富多彩的葡萄酒体验。长城葡萄酒亦是唯一荣登全球权威商业调查机构美国盖洛普"21世纪奢华品牌榜之顶级品牌榜"的中国葡萄酒。凭借着绝佳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让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爱酒人士陶然迷醉--不仅是APEC财长会议晚宴专用酒、亚洲博鳌论坛唯一指定用酒、人民大会堂国宴用酒,还屡次因其卓越品质被用作"国家级礼物"赠予国际政要、商业巨子和学界巨擘。

⑶ 长城葡萄酒都有哪些品牌

长城葡萄酒 由中粮酒业有限公司出品的长城葡萄酒是全球500强企业中粮集团旗下的驰名品牌,被誉为中国葡萄酒第一品牌,连续多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
中粮集团自1994年以来,连续10年入选《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是中国唯一入选500强的食品企业。它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服务和科研为一体,横跨农产品、食品、酒店、地产等众多领域,堪称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贸易公司、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和中国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此外,旗下的凯莱酒店集团在北京、三亚、大连、沈阳、苏州等地拥有12家酒店,跻身世界酒店企业300强行列。
中粮酒业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代表中粮集团对旗下酒业板块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品牌推广、营销策划各环节进行专业化管理。其产品“长城”系列葡萄酒是中国最早按照国际标准酿造的地道葡萄酒,中国第一瓶干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以及第一瓶起泡酒均在中粮酒业诞生。长城葡萄酒多次在国际专业评比中获奖,远销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中国出口名牌”称号。
三大产区:
昌黎
始建于1988年的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坐落在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区——河北昌黎,是中国葡萄酒业首长城葡萄酒家走高科技酿酒路线,专业生产干红葡萄酒的出口型企业。新中国第一瓶达到国际标准的长城干红葡萄酒便诞生在这里。
华夏的经营之路,开辟了中国干红葡萄酒全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崭新历程。以科技为支撑,以品质为命脉,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华夏首家引进国际酿酒葡萄名种,成功探索出“原料基地化、基地良种化、良种区域化”的科学种植模式,把天赐的产地与最佳适应性名种完美结合,率先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种植管理最标准的酿酒葡萄基地“华夏葡园”,改变了中国葡萄酒业先建厂后补葡萄园的病态发展模式,这种鲜明的示范作用,使华夏跻身于“农业产业化十强龙头企业”。
在华夏葡园万亩优质葡萄转化为“长城”系列优质葡萄酒的过程中,华夏先后从德、法、意、美引进国际先进酿酒设备,连续五期投巨资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山体地下陈酿酒窖,超一流的装备,为酿造各具风格的长城葡萄酒提供了多种工艺选择。
与此同时,华夏坚持人才领先,精简高效的运营机制,拥有国际国内评酒师4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员的76%,文化及专业素质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在自主研发产品的基础上,华夏率先走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酿酒之路,创建了中国唯一一家最尖端的酿酒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
多年来,先后与江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大学联合完成了众多国家级重大酿酒科研项目,第一时间把国际领先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长城美酒佳酿,华夏由此跨入了“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
科学的酿酒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使华夏酿制的长城葡萄酒始终占据着中国葡萄酒品质的高峰,多次在国际专业评酒会上夺金摘银。
1989年,在法国“第29届国际葡萄酒评酒会”上,获得特别奖,香港《大公报》当时以《中国干红首次在国际上获奖》为题向全球作了报道。
2004年,在第五届中国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及烈酒评酒会上,华夏葡园A区干红葡萄酒荣获唯一“特别金奖”,被国际评酒大师一致公认为“最佳中国红葡萄酒”。
1989年以来,华夏生产的长城系列葡萄酒连续出口到欧美等众多国家和地区,被评为“中国出口名牌”和“中国名牌”,企业的销售收入和人均利税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目前,华夏庄园已被列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景点”,成为传播葡萄酒文化的圣地。
天赐的黄金产地,雄厚的科研基础,旺盛的产品创新能力,无可争议的完美品质以及畅销多年的强势市场占有率,使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成为民族葡萄酒业走向复兴的一面旗帜。
沙城
创建于1983年的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地处河北省沙城。河北沙城怀涿盆地位于北纬40°4′- 40°35′,东经115°16′- 115°58′之间,正处于世界种植葡萄北纬40°的“黄金地带”,与法国波尔多同处一个纬度线上, 是我国最理想的葡萄酒原料基地之一。
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十分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其独有的砂质土壤也利于葡萄养分储存;干燥的气候以及季风使得葡萄的病虫害少、不易感染杂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河北沙城成为我国酿造葡萄酒的最佳产区。
公司拥有优质原料基地15万亩,其产品曾先后荣获80多个国际、国家金银奖,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指定为“绿色食品”,在葡萄酒行业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首批通过国家免检。
公司1979年独立开发研制了第一瓶干型葡萄酒,开创了中国干酒的先河,1986年独立完成了“香槟法起泡葡萄酒生产技术开发”项目。1997年V.S.O.P白兰地研制成功,其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处领先水平。公司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并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被誉为“典型的东方美酒”。
公司于1992年最先引进国际上一流的前处理设备、速冻设备、膜过滤及酒泥处理设备;95、96年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自动化无菌生产线;法国全自动的2500升的壶式蒸馏器;为确保酒质一致、风味统一,自行设计制造550吨不锈钢薄板调酒罐,容量之大,罐壁之薄树国内首创,在亚洲堪称第一;自行设计制造的红酒发酵罐的创新性、合理性成为同行业效仿的对象;从法、德、美等国家进口的优质橡木桶;在国内首家采用AOS120型国际最先进的全自动制冷系统,长城公司已形成5万吨年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除此之外,长城庄园始建于1979年,位于著名葡萄产区-沙城产区的中心产地,是集基地建设、葡萄栽培、科学研究、产品开发、规模生产于一体的葡萄酒庄园。依山靠水、地处桑洋两河交汇处形成的独特小气候,加上上天赐予的绝佳土壤,形成了国内最早、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庄园。同时也是中国长城最高档酒的研发、生产基地。75公顷的葡萄种植园,栽培着十几种树龄已达25年的国际名种酿酒葡萄,旨在研发、生产中国真正的高档酒庄酒,塑造中国高端葡萄酒形象。
公司拥有国际评酒师1名、国家评酒师4名,各类专业技术骨干人员150多名。公司制定了完善的市场营销策略,应用多种营销手段有主有次进行搭配、优化组合、综合运用,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目前已在全国设立了东北、华北、华东、上海、京津、两湖、华南、西南、西北等9营销大区,成功完成全国性经营网络的搭建。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并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40%。
烟台
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坐落于风景秀丽、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烟台蓬莱(烟台是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OIV)在中国唯一命名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
目前厂区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拥有意大利引进的专业生产设备90台套,每小时灌装能力为8000瓶,储酒能力25000吨,年可加工葡萄20000吨,可年产干红、干白葡萄酒20000吨。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厂区二期工程扩建已经开始进行,二期工程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50000吨。
公司积极开拓市场,实行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的区域总营销模式,已建成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市场网络,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生产的长城系列葡萄酒实现了年度产销量倍增式增长,继2002年成功进入全国同行业前5强,2003年综合业绩进入全国同行业前4名。
为发挥烟台产区优势,保障优质酿酒葡萄的生产供应,从建厂伊始,公司就按照国际标准种植模式建设自有葡萄庄园,已建成“一体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自有葡萄基地6000亩,紧密型合作基地11000亩,引进赤霞珠、梅鹿辄、霞多丽等国际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实施无公害生产管理,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命名为国家级绿色食品新技术示范基地,实现了葡萄酒产业与农业产业的同步发展。
2001年公司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龙头企业,2002年被国家九部委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先后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定为质量免检产品。
按照中粮集团在食品行业的发展战略要求,依托已经拥有的自有葡萄庄园和蓬莱发达的旅游资源优势,公司南王山谷葡萄酒庄项目于2004年正式启动。项目包括优质葡萄(示范)生产区、酒庄酒生产、地下酒窖、会所、葡萄酒文化观光旅游、酿酒葡萄苗木培育等。项目建成后,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将成为集苗木研发、葡萄种植、葡萄酒产销、葡萄庄园旅游、葡萄酒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富有独特文化特性的葡萄酒企业。
研发
公司现拥有国际评酒委员2名、国家评酒委员2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员的76%,全员文化、专业素质居全国行业前列。
为使酿造前沿技术第一时间转化为生产力,公司加快与国内高等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联合的步伐,合作研究了多项建设项目。2002年申报了 “五万吨高档干红葡萄酒加工扩建工程及葡萄与葡萄酒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无公害葡萄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AOC级酿酒葡萄原产地项目研究—赤霞珠”等省级、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已被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和扶持项目。2004年,与中国农业大学组建了首家葡萄酒研发中心—中粮集团-中国农大长城葡萄酒科技研发中心,并于2005年11月,完成了“红葡萄酒中酚类物质HPLC-MS谱库构建及指纹分析”项目,通过国际教育部鉴定验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完成,为长城品牌产品质量的均衡和产品等级划分打下基础,同时为中国葡萄酒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2006年,华夏公司应用该科研成果申报了国家星火计划--“优质干红葡萄酒酚类物质纹库控制技术研究”项目,2007-2008年,针对《红葡萄酒中酚类物质谱库构建及指纹分析技术推广应用》进行了续研。多年来,华夏长城始终进行着葡萄园的管理创新,为更好的探索先进的葡园管理模式,确保长城品牌的卓越品质,2006年,华夏公司再从法国引进7个品种,19个品系的优质名种酿酒葡萄苗木,建立母本园,改变传统的篱架势为水平龙干式,提高酿酒葡萄的质量,以实现葡萄生产的良种化、区域化、多样化。2007年,华夏公司自主完成《电渗析法在葡萄酒冷稳定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与《新型葡萄酒酿造工艺的研究》项目研究,通过河北省科技厅鉴定验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十一·五”规划—948项目, 进行酿酒葡萄品种、品系选育。2008年6月《特级珍酿葡萄酒创新工艺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秦皇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展
新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集葡萄栽培、酿造、研发、旅游观光于一体千吨精品酒车间一座,此项目于2008年6月1日竣工,目前已投入运营。其总建筑面积为6272平方米,总投资3732.5万元,采用世界一流设备,引进3000瓶/小时全自动灌装生产线,利用重力法酿造技术,采用绿色采摘,科学管理,充分体现千吨葡萄酒精品车间的高档次、高标准,实现以精致胜的发展目标。
新建总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万吨高档酒车间一座,其贮酒车间已于2007年8月底投入使用,完成330吨贮酒罐40个,150吨贮酒罐12个,150吨冷冻罐12个,75吨成品罐4个,贮酒能力达1.5万吨。推动了中高档酒、高档酒产量的同比增长,完成了由普通酒向中高档酒的转型。
2007年9月建成日处理能力500吨的葡萄酒生产废水处理工程,成为国内首家建成此工程项目的葡萄酒企业。该工程项目实现了生产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及零排放,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资金30余万元,在节约水资源、增加能源、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消除了对大气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更好的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2008年6月14日,河北省科技厅主持召开《葡萄酒生产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项目鉴定会,邀请中国环境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环保教授及中国轻工业联合总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等全国知名的环境工程方面专家,组成本项目鉴定委员会,经调研,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公司成为国内同行业首家建成此工程项目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葡萄酒企业。

⑷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是因为以往的化学家们认为含碳物质一定要由生物(有机体)才能制造;然而在1828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尿素(一种生物分子),自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扩大为含碳物质的化学。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
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而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编辑本段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的一对共用电子对。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来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
编辑本段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化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因为有机化合物确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特性。
位于周期表当中的碳元素,一般是通过与别的元素的原子共用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的(即形成共价键)。这种共价键的结合方式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氮、氧几种元素构成,少数还含有卤素和硫、磷、氮等元素。因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具有熔点较低、可以燃烧、易溶于有机溶剂等性质,这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在含多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互相结合形成分子的骨架,别的元素的原子就连接在该骨架上。在元素周期表中,没有一种别的元素能像碳那样以多种方式彼此牢固地结合。由碳原子形成的分子骨架有多种形式,有直链、支链、环状等。
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初期,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是动、植物体,有机化学主要研究从动、植物体中分离有机化合物。
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有机化学工业逐渐变为以煤焦油为主要原料。合成染料的发现,使染料、制药工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对芳香族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的研究。30年代以后,以乙炔为原料的有机合成兴起。40年代前后,有机化学工业的原料又逐渐转变为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发展了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和合成纤维工业。由于石油资源将日趋枯竭,以煤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工业必将重新发展。当然,天然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仍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编辑本段天然有机化学主要研究
天然有机化学主要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合成、结构和性能。20世纪初至30年代,先后确定了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牛胆酸、胆固醇和某些萜类的结构,肽和蛋白质的组成;30~40年代,确定了一些维生素、甾族激素、多聚糖的结构,完成了一些甾族激素和维生素的结构和合成的研究;40~50年代前后,发现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完成了结构测定和合成;50年代完成了某些甾族化合物和吗啡等生物碱的全合成,催产素等生物活性小肽的合成,确定了胰岛素的化学结构,发现了蛋白质的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60年代完成了胰岛素的全合成和低聚核苷酸的合成;70年代至80年代初,进行了前列腺素、维生素B12、昆虫信息素激素的全合成,确定了核酸和美登木素的结构并完成了它们的全合成等等。
有机合成方面主要研究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元素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化合物。19世纪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随后陆续合成了葡萄糖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等一系列有机酸;19世纪后半叶合成了多种染料;20世纪40年代合成了DDT和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20世纪初,合成了606药剂,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种磺胺类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药物。
编辑本段物理有机化学
物理有机化学是定量地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反应性和反应机理的学科。它是在价键的电子学说的基础上,引用了现代物理学、物理化学的新进展和量子力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30年代,通过反应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有机化学的新体系;50年代的构象分析和哈米特方程开始半定量估算反应性与结构的关系;60年代出现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
有机分析即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19世纪30年代建立了碳、氢定量分析法;90年代建立了氮的定量分析法;有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常量分析法在19世纪末基本上已经齐全;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有机微量定量分析法;70年代出现了自动化分析仪器。
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机化学与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边缘学科。比如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量子有机化学、海洋有机化学等。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有机化学研究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计算机化,从常量到超微量的过程。
20世纪40年代前,用传统的蒸馏、结晶、升华等方法来纯化产品,用化学降解和衍生物制备的方法测定结构。后来,各种色谱法、电泳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高压液相色谱的应用改变了分离技术的面貌。各种光谱、能谱技术的使用,使有机化学家能够研究分子内部的运动,使结构测定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使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化、超微量化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带傅里叶变换技术的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又为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这些仪器和x射线结构分析、电子衍射光谱分析,已能测定微克级样品的化学结构。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合成路线的研究也已取得某些进展。
未来有机化学的发展首先是研究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迄今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能源和资源,如煤、天然气、石油、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是太阳能的化学贮存形式。今后一些学科的重要课题是更直接、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对光合作用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利用,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共同课题。有机化学可以用光化学反应生成高能有机化合物,加以贮存;必要时则利用其逆反应,释放出能量。另一个开发资源的目标是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作用下固定二氧化碳,以产生无穷尽的有。机化合物。这几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一些初步结果。
其次是研究和开发新型有机催化剂,使它们能够模拟酶的高速高效和温和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有机合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今后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等必将更趋系统化、逻辑化。
编辑本段有机化学课程
有机化学主要是介绍化学物质的科学(高中化学学习当中也会涉及部分有机化学的课程)。目前有机化学物质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其决定性作用,能代表化学物质的基团也就是官能团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 。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以上为烃类);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类,硝基化合物,腈类,含硫有机化合物(如硫醇,硫醚,硫酚,磺酸,砜与亚砜等),含磷有机化合物等元素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以上为烃衍生物)。
具体主要是介绍这些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制备方法。其中化学反应基本上为基团的取代,能否进行一个反应,取决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的因素。而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无机物,石油提取物,以及容易制备或成本低的物质制得难以得到的物质。反应机理也为基团之间的进攻和离去倾向之间的竞争。

⑸ 全自动一体化蒸馏仪的用途

HXZL-601全自动蒸馏仪可广泛适用于环保、疾控、水产、供排水、高校、科研院所、厂专矿企业等各类化学实验室需属要蒸馏处理的场所,如挥发酚、氰化物、氨氮、凯氏氮油中水分等项目的蒸馏处理及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的蒸馏实验。

⑹ 化学中的蒸馏和萃取如何进行怎样应用

蒸馏:它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
萃取(Extraction)指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将绝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来的方法。萃取又称溶剂萃取或液液萃取(以区别于固液萃取,即浸取),亦称抽提(通用于石油炼制工业),是一种用液态的萃取剂处理与之不互溶的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实现组分分离的传质分离过程,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单元操作。 利用相似相溶原理,萃取有两种方式:
液-液萃取,用选定的溶剂分离液体混合物中某种组分,溶剂必须与被萃取的混合物液体不相溶,具有选择性的溶解能力,而且必须有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并有小的毒性和腐蚀性。如用苯分离煤焦油中的酚;用有机溶剂分离石油馏分中的烯烃; 用CCl4萃取水中的Br2.
固-液萃取,也叫浸取,用溶剂分离固体混合物中的组分,如用水浸取甜菜中的糖类;用酒精浸取黄豆中的豆油以提高油产量;用水从中药中浸取有效成分以制取流浸膏叫“渗沥”或“浸沥”。
虽然萃取经常被用在化学试验中,但它的操作过程并不造成被萃取物质化学成分的改变(或说化学反应),所以萃取操作是一个物理过程。
萃取是有机化学实验室中用来提纯和纯化化合物的手段之一。通过萃取,能

⑺ 详细介绍多效蒸馏器的工作原理及操作使用方法

太阳能海抄水蒸馏器 主题词或关键词: 太阳能 能源科学 蒸馏器 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国防部制造了许多军用海水淡化急救装置,供飞行员和船员落水后取水用,这种装置实际上是一种简易的太阳能蒸馏容器。
对于微小的压力降就会引起蒸汽的流动。在1mbar下运行要求在沸腾面和冷凝面之间非常短的距离,基于这个原理制作的蒸馏器称为短程蒸馏器。短程蒸馏器(分子蒸馏)有一个内置冷凝器在加热面的对面,并使操作压力降到0.001mbar。

⑻ 分馏及简单蒸馏在原理和应用上有何不同

1.蒸馏(Distillation)
将液体混合物加热至沸使其变为蒸气,然后将其冷凝为液体的过程版.
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权体有机化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可作为鉴定有机物和判断物质纯度的一种方法.
2.分馏(fractional
distillation)

⑼ 干馏与蒸馏有何不同 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干馏在中学化学中,只适用于煤。或者说只适用于固体。
蒸馏则是适用于液体,收集馏分,达到分离的目的。
很高兴为您解答
满意请采纳~~

⑽ 哪个介绍一下某种酒的工艺流程嘛

高度基础酒——降度至规定酒度——加酒类专用活 空气 ↓ 性炭——搅拌1小时以上(每天两次,连续两天)——静置——过滤——勾兑——调味——精滤——贮存——出库。 软化水 ↓ 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季,用活性炭处理时间为48小时最佳,这时间酒中的香味物质损失相对较少而又很好的杜绝了低温下失光的现象。 将处理好的低度酒进行冷冻实验,以考查活性炭的不同添加量对酒体的除浊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季,选择活性炭添加量为0.12%左右为宜,此时酒体澄清透明,耐低温效果好且香味成分损失较少。
麻烦采纳,谢谢!

阅读全文

与自动化与蒸馏结合地运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饮水机亮红灯是什么意思 浏览:123
超滤反洗持续时间 浏览:576
水处理后变蓝 浏览:175
嘉福威空气滤芯质量怎么样 浏览:92
带式过滤机价格 浏览:78
离子交换法测二氯化铅 浏览:631
东阳市废水公司 浏览:910
回我错了用数字 浏览:157
粘纯净水水桶什么胶最牢固 浏览:919
净水器出废水量突然增大 浏览:701
雨水储存回用系统安装视频 浏览:848
蒸馏水对鱼有害吗 浏览:418
怎么过滤酒渣 浏览:356
食品污水处理要注意什么 浏览:244
污水营运工是做什么的 浏览:567
怎么知道污水处理厂偷排污泥 浏览:429
娃哈哈饮水机怎么制冷 浏览:337
木筏求生怎么用饮水机获得水 浏览:580
csvedi 浏览:182
沁园h8ro膜特点 浏览: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