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蒸馏乙醇时,如何计算产率
产率=(总量-余量)/(总量)*100%
⑵ 乙酸乙酯合成实验中用什么方法提高产物收率
为了提高酯的产量,一般是使反应物酸和醇中的一种过量。在实验室里一般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乙醇的质量分数要高,如能用无水乙醇代替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效果会更好。
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不能使液体沸腾。
②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
③浓硫酸的用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
反应条件及其意义:
(1)加热,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方便收集,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2)浓硫酸一方面作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另一方面作吸水剂,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2)提高蒸馏产率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反应物的混合: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加入碎瓷片以防暴沸),最后加乙酸,然后加热。
2、浓硫酸既作催化剂,又做吸水剂。催化作用使用的浓硫酸量很少,一般只要使硫酸的质量达到乙醇质量的3%就可完成催化作用,但为了能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应使浓硫酸的用量再稍多一点。
3、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要保持在60℃~70℃左右,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二氧化硫等杂质。液体加热至沸腾后,应改用小火加热。事先可在试管中加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
4、倾斜的导气管较长,在起到导气作用的同时兼起到冷凝的作用;
5、导气管不要伸到碳酸钠溶液中去,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碳酸钠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
6、用碳酸钠不能用碱(NaOH)的原因:虽然氢氧化钠也能吸收乙酸和乙醇,但是碱会催化乙酸乙酯彻底水解,导致实验失败。
⑶ 如何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呃~你问实验室方法还是工业方法,我只知道实验室方法,加入过量的乙酸或乙醇,浓硫酸得混合均匀避免局部浓度过高,控制好温度,别让催化剂浓硫酸把反应物碳化,还可以用分离柱分出产品水使平衡正向移动。中学课本会说用浓硫酸,既催化,又吸水,但是实际实验不会用那么多浓硫酸吸水,太多的浓硫酸只会让反应物和产品在加热时碳化。
⑷ 蒸馏使工业酒精纯化实验产率偏低。
工业上,采用分馏塔多层分馏,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⑸ 蒸馏产率的影响因素
蒸馏产率的影响因素:有温度压力与升温速度。
用水冷凝管时,先由冷凝管下口缓缓通入冷水,自上口流出引至水槽中,然后开始加热。加热时可以看见蒸馏瓶中的液体逐渐沸腾,蒸气逐渐上升。温度计的读数也略有上升。当蒸气的顶端到达温度计水银球部位时,温度计读数就急剧上升。
这时应适当调小煤气灯的火焰或降低加热电炉或电热套的电压,使加热速度略为减慢,蒸气顶端停留在原处,使瓶颈上部和温度计受热,让水银球上液滴和蒸气温度达到平衡。
概述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别,使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并随之使蒸气部分冷凝,从而实现其所含组分的分离。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的单元操作。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轻工等领域。其原理以分离双组分混合液为例。将料液加热使它部分汽化,易挥发组分在蒸气中得到增浓,难挥发组分在剩余液中也得到增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组分的分离。
⑹ 在制备环己烯时,怎样提高产率
在第一步反应时注意控制反应温度,在环己烯的分液和干燥后过滤时小心操作,尽量减少环己烯的损失,最后进行蒸馏时应取相应温度对应的馏出物
⑺ 粗盐提纯在操作过程中如何提高产率
产率=实际得到的质量/理论质量×100%,
那么就需要实际操作中保证溶液不泄露出来,取滤纸的过程中不能让精盐洒落等等。
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操作
1.溶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5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用玻璃棒搅拌,并观察发生的现象。接着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毫升水中大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2.过滤
按照化学实验基本操作6所述方法进行过滤,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例如,滤纸破损,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找出原因后,要重新操作.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
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比较提纯前后食盐的状态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总结
(一)、怎样选择漏斗和滤纸?
漏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要过滤的沉淀的量或析出固体的量,而不是看液体的体积。沉淀量或固体量较多,则所选用的漏斗就大,反之亦然。漏斗的圆锥角应为60°。管径粗细适宜,太粗难以保持水柱,太细则水流速度慢,过滤需要的时间过长。管径末端应稍微倾斜。滤纸的选择依据所做的实验来定。滤纸分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定性滤纸在过滤操作中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定量滤纸主要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过滤操作常用于定性实验,所以大多用定性滤纸。选好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纸的边缘要比漏斗边缘低5毫米左右为宜。
(二)、怎样组装过滤器?
首先,将选好的滤纸对折两次,第二次对折要与第一次对折的折缝不完全重合。当这样的滤纸放入漏斗(顶角60°)中,其尖角与漏斗壁间有一定的间隙,但其上部却能完好贴在漏斗壁上。这样装成的过滤器比所有表面都贴在漏斗上的过滤器的过滤速度更快。对折时,不要把滤纸顶角的折缝压得过扁,以免削弱尖端的强度。然后剪去三层纸那边的两层的小角,以便在湿润后,滤纸的上部能紧密地贴在漏斗壁上。
其次,将叠好的滤纸放入合适的漏斗中,用洗瓶的水湿润滤纸,用手指把滤纸上部1/3处轻轻压紧在漏斗壁上。把水注入漏斗时,漏斗颈应充满水,或用手指堵住漏斗颈末端,使其充水至漏斗顶角稍上部为止。漏斗颈保持有连续的水柱,会产生向下的引力,加速了过滤过程。
(三)、怎样正确地进行过滤?
在过滤时,玻璃棒与盛有过滤液的烧杯嘴部相对着;玻璃棒末端和漏斗中滤纸的三层部分相接近,但不能触及滤纸;要保持垂直(笔者认为玻璃棒斜立易导致过滤液外溢);漏斗的颈部尖端紧靠接收滤液烧杯嘴部的内壁。每次转移的液体不可超过滤纸高度的三分之二,防止滤液不通过滤纸而由壁间流出。对于残留在烧杯里的液体和固体物质应该用溶剂或蒸馏水按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润冲,将洗液全部转移到漏斗中进行过滤。
(四)、怎样正确洗涤沉淀物?
如果需要洗涤沉淀物,则应立即进行洗涤,否则沉淀物在滤纸上放置过久会开裂或结块,不易润洗。可用原溶剂、蒸馏水或其它适当的洗涤剂进行润洗。换一个洁净的空烧杯以代替原来接受滤液的烧杯,这样可以避免因沉淀穿透滤纸而要重新过滤大体积的液体。每次洗液用量以能浸没所收集的沉淀物为宜。洗涤时,用少量洗液小心沿四周从上而下冲洗,将沉淀冲到漏斗底部,不可使液体流速过猛,否则会使沉淀冲出过滤器。也不可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物质,以免划破滤纸,前功尽弃。一般洗2到3次左右,可基本洗净
(五)、怎样检验沉淀物是否洗净?
可根据沉淀物上可能检出的杂质类别,在最后一次洗出液中加入适宜的试剂,来检验洗涤程度。如过滤Na2SO4、BaCl2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混合物时,要检验沉淀物是否洗净,应选择AgNO3溶液。若在最后一次洗出液中加入AgNO3溶液无沉淀(AgCl)生成,则说明沉淀已洗净。
(六)、过滤时,滤液过多而超出滤纸边缘或滤纸被划破怎么办?
可用少量原溶剂冲洗漏斗和滤纸2到3次,原滤液连同洗液重新进行过滤。
(七)、分离沉淀和液体是否必需用过滤操作?
否。当分离的沉淀量很少时,可盛物于离心试管内,用离心机进行常温下沉淀分离。用吸管吸取沉淀上清液。根据需要可进行洗涤后再离心分离。只有当沉淀量较多时,才适宜用过滤法分离
(八)、过滤操作是否还有其他方式?
有。要使过滤速度快,且方便洗涤,可用布氏漏斗进行减压抽滤,这使得过滤和洗涤费时少,而且便于洗涤;当过滤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应选用保温漏斗进行过滤
注意:
1.一贴二低三靠
①“一贴”是指滤纸折叠角度要与漏斗内壁口径吻合,使湿润的滤纸紧贴漏斗内壁而无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
②“二低”是指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这样可以防止杂质未经过滤而直接流到烧杯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③“三靠”一是指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飞溅和带过滤液体冲破滤纸;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以防碰破滤纸(三层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以防液体溅出。
2.玻璃棒作用:
1.溶解时:搅拌,加速溶解
2.过滤时:引流
3.蒸发时: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
⑻ 水蒸气蒸馏实验产率低的原因
摘要 回收率偏低是我们在操作实验过程当中蒸馏时间过长,导致沸点沸腾时间太高。
⑼ 乙酸乙酯的制取提高产率方法
在制备乙酸乙酯的反应中,由于反应可逆,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提高乙酸乙酯的产量:
一,使某一反应物过量;因为反应可逆,如果加入的反应物其中一种过量,那么会使得反应向正向移动,从而提高反应产量
二,利用蒸馏不断将乙酸乙酯从反应器皿中蒸馏出来;这样使得产物浓度降低,从而使反应向产物浓度增加方向进行,从而提高乙酸乙酯的产量.
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