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丙酮蒸馏
液体蒸馏时都是气压越低,沸点也越低。
温度上升的原因很多,如果你是在实验内室做,建议不要用电热套容等加热,用水浴或油浴锅恒温加热(温度略高于沸点),并带有电力搅拌或磁力搅拌(使其受热均匀),这样温度可以比较恒定。如果你想蒸馏快一些,可以用真空泵抽成一定的负压,水浴温度也适当调低(避免沸腾太剧烈)。
如果是在工业上一般是通过调节蒸汽阀门来控制蒸汽加热温度的,温度高了就把蒸汽阀门关小些。
㈡ 丙酮有啥危害
CH3COCH3
无色略带香味的易燃液体,沸点56.1℃,溶于水。可由丙烯合成或农产品发酵制得,是重要的工业溶剂和化工原料。
生产方法 丙酮最早由醋酸钙经干馏制得。1913年英国斯特兰奇-格拉哈姆公司开发了谷物发酵生产丙酮、丁醇和乙醇的方法。1920年,丙烯水合法制异丙醇正式工业生产,接着异丙醇脱氢制丙酮工艺开发又获成功。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发酵法和异丙醇脱氢法都是广为采用的方法。1953年后,美国赫格里斯公司和英国蒸馏公司合作开发成功的异丙苯法制苯酚和丙酮投入工业生产。由于经济上的优越性,此法发展迅速,从60年代起成为生产丙酮的最主要方法。此外,个别工厂曾采用丙烯液相氧化法、异丙醇氧化法,但经济上均难与异丙苯法竞争。1984年的世界总生产能力约3Mt,其中70%以上为异丙苯法生产。中国以粮食发酵法为主。
异丙苯法 丙烯与苯在磷酸或三氯化铝的催化下烷基化生成异丙苯,异丙苯在碱稳定剂存在下加温(80~130℃)、加压(〈 0.7MPa)氧化成过氧化氢异丙苯,后者再在酸性条件下分解成苯酚和丙酮。此法所得丙酮是重要工业产品苯酚的联产物,生产每吨苯酚约联产0.6t丙酮,成本低,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发酵法 以谷物或糖蜜为原料,工艺过程包括培菌、蒸煮、发酵和产物蒸馏分离。菌种为丙酮丁醇菌。发酵产物为乙醇、正丁醇和丙酮,其比例为6:3:1,以干玉米计算,丙酮加正丁醇的收率为26.5%。现在此法主要目的多是生产正丁醇,丙酮作为副产物。
异丙醇脱氢法 异丙醇催化脱氢生成丙酮的反应:
CH3CHOHCH3─→CH3COCH3+H2
是吸热反应,脱氢所用催化剂有铜、银、铂、钯等金属以及过渡金属的硫化物,负载于惰性载体上,反应在管式反应器中进行,温度400~600℃。在使用氧化锌-氧化锆、铜-铬氧化物或铜-二氧化硅催化剂时,脱氢温度降低为300~500℃。也有的采用二段反应,以提高收率。以异丙醇计丙酮收率为90%,此法开发较早,目前在丙酮生产中尚占有一定的地位。
丙烯直接氧化法 自乙烯液相氧化制乙醛的瓦克法工艺开发成功后,此项技术又进一步发展应用于丙烯制丙酮。它是采用氯化钯-氯化铜-盐酸催化剂,在110~120℃和约 1MPa下在液相中用空气(氧气)将丙烯直接氧化成丙酮:
CH3CH=CH2+?O2─→CH3COCH3
此法原料易得,但腐蚀严重,工业上未得到推广应用。
㈢ 为什么丙酮萃取过有机物后,蒸馏时温度要达到65度左右
我遇到丙酮难蒸都是因为溶剂体系里面开始没有用五氧化二磷除尽丙酮里面的水分加上反应体系中有小分子的水生成
不过好像你的体系里面应该是无水的啊……
㈣ 蒸馏丙酮时温度为什么会突然下降
蒸馏是一种热力学的分离工艺,它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内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容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与其它的分离手段,如萃取、过滤结晶等相比,它的优点在于不需使用系统组分以外的其它溶剂,从而保证不会引入新的杂质。
㈤ 丙酮的安全风险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燃爆危险:该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所有人员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LD50: 5800mg/kg(大鼠经口);20000mg/kg(兔经皮)
LC50: 无资料 中国MAC 400 mg/m3(皮)
美国ACGIH 1000ppm, 2380mg/m3 TWA: OSHA 1000ppm, 2380mg/m3
㈥ 蒸馏丙酮的实验现象
气压问题,还有气液混合物的的平衡要估算的。与温度计的位置和摆放有关。如果温度计放在丙酮液体中,温度应该是在56度。除非是接触了瓶壁。
蒸馏出来的丙酮会带水,同样的分馏丙酮和水,分馏出来的丙酮也是会带水的,简单的说都是会带水,只是含量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分馏就是多次的蒸馏,因为分馏柱类似于踏板作用所以效率会更好,分馏的纯度会比蒸馏的好。
简介
由于溶液中x溶剂<1,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总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一些。蔗糖水溶液的蒸馏曲线。曲线1和曲线2分别表示水和蔗糖水溶液的温度-蒸气压曲线。溶液中蔗糖分子的存在会降低溶液表面上水分子的密集度,从而降低溶液的蒸气压。因此在相同的温度下溶液的蒸气压(B点)低于水的蒸气压(A点)。
㈦ 使用丙酮是否属于重大隐患
是否构成重大隐患得看您那边丙酮的控制措施是否严重不足。单纯使用丙酮但进行了更好的风险管控,就不算构重大隐患。丙酮属于危险源,只有危险性管控措施出现漏洞才能算有隐患。所以您应该看看你们的丙酮使用量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或管控措施是否严重不足。目前有些地区都发布了重大隐患清单,可以去当地了解一下。
㈧ 丙酮时间放长如何蒸馏
加入KMnO4,共沸至不褪色,再蒸馏
㈨ 乙酰丙酮如何蒸馏
1,其制备方法是由乙酸裂解生成的乙酰酮用丙酮吸收,在硫酸或乙酰磺酰乙酸存在下,于67~71℃使之生成乙酸异丙烯酯,经分离提纯后,在500~600℃下经分子重排生成乙酰丙酮,最后分馏提纯得成品。
2,制备乙酰丙酮的较好方法是丙酮在金属钠作用下与乙酸乙酯缩合(见缩合反应),或在三氟化硼作用下与乙酸酐缩合。乙酰丙酮是有机合成的原料,其金属衍生物有些可作为汽油或润滑油的添加剂和农药等。
(1)乙酰丙酮可由三氟化硼存在下,丙酮被乙酸酐酰化制得。
(CH3CO)2O + CH3C(O)CH3 → CH3C(O)CH2C(O)CH3
(2)也可由丙酮和乙酸乙酯缩合制得。
NaOEt + EtO2CCH3 + CH3C(O)CH3 → NaCH3C(O)CHC(O)CH3 + 2 EtOH
NaCH3C(O)CHC(O)CH3 + HCl → CH3C(O)CH2C(O)CH3 + NaCl
3,乙酰丙酮的生产方法
乙酰丙酮可采用不同的工艺路线:丙酮与乙烯酮反应或乙酐与丙酮缩合或丙酮与乙酸乙酯缩合。丙酮与乙烯酮的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以丙酮为原料,经乙烯酮、乙酸异丙烯酯,再经转化而得乙酰丙酮。
普通工艺
工艺过程如下:将含有1/1000二硫化碳的丙酮气化后引入780-800℃的裂化炉,使之生成乙烯酮(或冰醋酸经气化磷酸三乙酯催化剂存在下,以氨为稳定剂,经700℃裂化炉裂解为乙烯酮),乙烯酮用丙酮吸收,在硫酸或乙酰磺酰存在下,于61-71℃使之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异丙烯酯,经分馏提纯后,乙酸异丙稀酯纯度可达93-95%以上。再将乙酸异丙烯酯气化,引入预热至560-570℃转化炉,经分子重排生成乙酰丙酮,经冷凝,分馏提纯得成品。每吨产品消耗丙酮约2700kg。丙酮与乙酸乙酯缩合的过程是在金属钠存在下进行的。
精制方法
乙酰丙酮的精制方法:将约20ml乙酰丙酮粗品溶于80ml苯中,然后与等体积的蒸馏水振荡3h。易溶于水的乙酸分配到水相中,而乙酰丙酮则易溶于苯中。苯相中的乙酰丙酮可直接应用,也可将苯蒸馏除。原料消耗定额:丙酮(工业品,含水<0.5%)2553kg/t、发烟硫酸(以H2SO4计)12kg/t、乙酐(95%)19kg/t、二硫化碳(化学纯)6k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