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蒸馏烧瓶的液体容积是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还是三分之二
有许多资料规定是三分之一,其实,人民教育出版社胡美玲和马雅森主编的《中学化学实验实用手册》第8页,规定为二分之一,我比较倾向于认同后者,后者更权威.
Ⅱ 蒸馏时蒸馏烧瓶中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液体也不能蒸干,这个说法对吗
对,因为超越三分之二会导致液体沸腾飞溅到人造成伤害,液体不能蒸完是因为怕分解掉物质或使物质变质,可以在灭掉酒精灯后用余热蒸干,谢谢有误可追问
Ⅲ 蒸馏时瓶中加入的液体为什么要控制在其体积的1/3与2/3之间
低于总量的三分之一时,蒸馏过程相对误差较大,高于三分之二时,蒸馏瓶内的汽化空间较小不利于蒸馏。故蒸馏瓶中加入液体应控制在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
Ⅳ 为什么 蒸馏是蒸馏瓶的液体不多于三分之二也不要少于三分之一
多于三分之二液体沸腾时会溢出,少于三分之一蒸馏瓶加热时容易爆裂.。
Ⅳ 高一蒸馏实验
实验中的要求一是安全,液体过多需防暴沸冲出容器,二是选择的仪器需经济和合适,液体太少,你该选用一稍小的蒸馏烧瓶。我想就是这种方面的原因,要求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左右
,希望能帮助到你
Ⅵ 蒸馏时瓶中加入的液体为什么要控制在其容积的2/3和1/3之间
蒸馏时瓶中加入的液体若低于总量的三分之一时,蒸馏过程相对误差较大;高于三分之二时,蒸馏瓶内的汽化空间较小不利于蒸馏。故蒸馏瓶中加入液体应控制在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
Ⅶ 蒸馏时,蒸馏烧瓶呢内的液体体积为什么不能超过蒸馏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液体为什么不能蒸干
蒸馏时不超过蒸馏瓶的三分之二是因为为了防止爆沸,就是液体突然间沸腾,会导致沸腾液体冲入收集瓶造成污染。
Ⅷ 蒸馏时,蒸馏烧瓶呢内的液体体积为什么不能超过蒸馏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液体为什么不能蒸干
蒸馏时不超过蒸馏瓶的三分之二是因为为了防止爆沸,就是液体突然间沸腾,会导致沸腾液体冲入收集瓶造成污染.
Ⅸ 工业乙醇的蒸馏中实验中液体体积小于三分之一对蒸馏的影响
无水乙醇合成方法【发酵法】将富含淀粉的农产品如谷类、薯类等或野生植物果实经水洗、粉碎后,进行加压蒸煮,使淀粉糊化,再加入适量的水,冷却至60℃左右加入淀粉酶,使淀粉依次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然后加入酶母菌进行发酵制得乙醇。【水合法】以乙烯和水为原料,通过加成反应制取。水合法分为间接水合法和直接水合法两种。间接水合法也称硫酸酯法,反应分两步进行。先把95~98%的硫酸和50~60%的乙烯按2:1(重量比)在塔式反应器吸收反应,60~80℃、0.78~1.96MPa条件下生成硫酸酯。第二步是将硫酸酯在水解塔中,于80~100℃、0.2~0.29MPa压力下水解而得乙醇,同时生成副产物乙醚。烯直接与水反应生成乙醇。直接水合法即一步法。由乙烯和水在磷酸催化剂存在下高温加压水合制得。本法流程简单、腐蚀性小,不需特殊钢材,副产乙醚量少,但要求乙烯纯度高,耗电量大。无论用发酵法或乙烯水合法,制得的乙醇通常都是乙醇和水的共沸物,即浓度为95%的工业乙醇。纯化方法市售的无水乙醇一般只能达到99.5%纯度,在许多反应中需用纯度更高的无水乙醇,经常需自己制备。通常工业用的95.5%的乙醇不能直接用蒸馏法制取无水乙醇,因95.5%乙醇和4.5%的水形成恒沸点混合物。要把水除去,第一步是加入氧化钙(生石灰)煮沸回流,使乙醇中的水与生石灰作用生成氢氧化钙,然后再将无水乙醇蒸出。这样得到无水乙醇,纯度最高约99.5%。纯度更高的无水乙醇可用金属镁或金属钠进行处理。无色澄清液体。有灼烧味。易流动。极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能与水和氯仿、乙醚等多种有机溶剂以任意比例互溶。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含水4.43%),共沸点78.15℃。相对密度(d204)0.789。熔点-114.1℃。沸点78.5℃。折光率(n20D)1.361。闭杯时闪点(在规定结构的容器中加热挥发出可燃气体与液面附近的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可被火星点燃时的温度)13℃。易燃。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3.5%~18.0%(体积)
Ⅹ 蒸馏烧瓶内液体体积为什么不能少于他容积的1/3,不能超过他容积的2/3
因为少于容积1/3会使蒸馏烧瓶受热不匀,可能会引起炸裂的。超过容积2/3液体沸腾后,可能会有液体从支管口溅出。
加热时要垫石棉网,也可用其他热浴加热。加热时,液体量不超容积的2/3,不少于容积的1/3。蒸馏烧瓶与圆底烧瓶外形上的主要是蒸馏烧瓶用于分馏液体,因此在瓶颈处有一略向下伸出的细玻璃管,可用于引流。蒸馏烧瓶加热堵住瓶口时,必有另一管伸出。
(10)实验室蒸馏酒精时装入的液体体积为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扩展阅读:
配置附件(如温度计等)时,应选用合适的橡胶塞,注意检查气密性是否良好。蒸馏时先在瓶底加入少量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暴沸。加热时应放石棉网上,使之均匀受热。
蒸馏毕须先关闭活塞后再停止加热,防止倒吸。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的下沿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