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说明常用蛋白质测定方法的原理,并对各种方法加以比较
1、凯氏定氮法
准备4个50mL凯氏烧瓶并标号,想1、2号烧瓶中加入定量的蛋白质样品,另外两个烧瓶作为对照,在每个烧瓶中加入硫酸钾-硫酸铜混合物,再加入浓硫酸,将4个烧瓶放到消化架上进行消化。
消化完毕后进行蒸馏,全部蒸馏完毕后用标准盐酸滴定各烧瓶中收集的氨量,直至指示剂混合液由绿色变回淡紫红色,即为滴定终点,结算出蛋白质含量。
2、双缩脲法
双缩脲法是第一个用比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方法,硫铵不干扰显色, Cu2+与蛋白质的肽键,以及酪氨酸残基络合,形成紫蓝色络合物,此物在54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利用标准蛋白溶液和双缩脲试剂绘制标准曲线,将待测血清与硫酸钠在待测试管中混合,并只加入硫酸钠不含血清的试管作对照,将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混合后于37℃环境中放置10分钟,在540nm波长进行比色,以对照管调零,读取吸光度值,标准曲线上直接查出蛋白质含量。
3、酚试剂法
取6支试管标号,前5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混合均匀,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以未加蛋白质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于650nm波长处测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紫外吸收法
大多数蛋白质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的最大吸收,这是由于蛋白质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于测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质溶液。
取9支试管分别标号,前8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1号试管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而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通过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将液体混合均匀,在280nm波长处进行比色,记录吸光度值。
5、考马斯亮蓝法
Bradford浓染液的配制:将100mg考马斯亮蓝G-250溶于50ml 95%乙醇,加入100ml85%的磷酸,用蒸馏水补充至200ml,此染液放4℃至少6个月保持稳定。
标准曲线蛋白质样本的准备:尽量使用与待测样本性质相近的蛋白质作为标准品,测定抗体,可用纯化的抗体作为标准。待测样本是未知的,也可用抗体作为标准蛋白。通常在20ug—150ug/100ul之间绘制标准曲线。
将待测样本溶于缓冲溶液中,该缓冲溶液应与制作标准曲线的缓冲溶液相同(最好用PBS)。按1:4用蒸馏水稀释浓染料结合溶液,出现沉淀,过滤除去。
每个样本加5ml稀释的染料结合溶液,作用5~30min。染液与蛋白质结合后,将由红色变为蓝色,在595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注意,显色反应不得超过30min。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本的浓度。
Ⅱ 蛋白质提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蛋白质提取与制备蛋白质种类很多,性质上的差异很大,既或是同类蛋白质,因选用材料不同,使用方法差别也很大,且又处于不同的体系中,因此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程序适用各类蛋白质的分离。但多数分离工作中的关键部分基本手段还是共同的,大部分蛋白质均可溶于水、稀盐、稀酸或稀碱溶液中,少数与脂类结合的蛋白质溶于乙醇、丙酮及丁醇等有机溶剂中。因此可采用不同溶剂提取、分离及纯化蛋白质和酶。蛋白质与酶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蛋白分子中非极性疏水基团与极性亲水基团的比例,其次取决于这些基团的排列和偶极矩。故分子结构性质是不同蛋白质溶解差异的内因。温度、pH、离子强度等是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界条件。提取蛋白质时常根据这些内外因素综合加以利用。将细胞内蛋白质提取出来。并与其它不需要的物质分开。但动物材料中的蛋白质有些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于体液(如血浆、消化硫等)中,可以不必经过提取直接进行分离。蛋白质中的角蛋白、胶原及丝蛋白等不溶性蛋白质,只需要适当的溶剂洗去可溶性的伴随物,如脂类、糖类以及其他可溶性蛋白质,最后剩下的就是不溶性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经细胞破碎后,用水、稀盐酸及缓冲液等适当溶剂,将蛋白质溶解出来,再用离心法除去不溶物,即得粗提取液。水适用于白蛋白类蛋白质的抽提。如果抽提物的pH用适当缓冲液控制时,共稳定性及溶解度均能增加。如球蛋白类能溶于稀盐溶液中,脂蛋白可用稀的去垢剂溶液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洋地黄皂苷(Digitonin)溶液或有机溶剂来抽提。其它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通常用稀碱溶液抽提。
Ⅲ 蛋白质和核酸在紫外吸收的原理是怎样的
1、紫外吸收:
波长不同:蛋白在280 nm,核酸在260 nm.这取决于生色团,即分子结构.
均一性不同:核酸的每种碱回基都有吸收,而且答相差不多,因而定量时线性很好;蛋白的20种构件中只有三种有吸收,相互差异也较大,所以蛋白用紫外吸收定量比较困难.
2、带电机理:
核酸和核苷酸既有磷酸基,又有碱性基团,所以在溶液中为两性电解质,因磷酸的酸性强,通常表现为酸性。RNA在室温条件下被稀碱水解成核苷酸而DNA对碱较稳定,常利用该性质测定RNA的碱基组成或除去溶液中的RNA杂质。
氨基酸由于含有氨基和羧基,因此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是的一种兼有弱碱和弱酸的两性化合物。氨基酸在溶液中的带电状态,会随着溶液的pH值而变化,如果氨基酸的净电荷等于零,在外加电场中不发生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在这种状态下溶液的pH值称为其等电点,常用pI表示。在等电点是,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容易沉淀析出。
Ⅳ 蛋白质和核酸在紫外吸收的原理是怎样的又有什么差异带电机理是怎样的
1、紫外吸收:
波长不同:蛋白在280 nm,核酸在260 nm.这取决于生色团,即分子结构.
均一性不同:核酸的每种专碱基属都有吸收,而且相差不多,因而定量时线性很好;蛋白的20种构件中只有三种有吸收,相互差异也较大,所以蛋白用紫外吸收定量比较困难.
2、带电机理:
核酸和核苷酸既有磷酸基,又有碱性基团,所以在溶液中为两性电解质,因磷酸的酸性强,通常表现为酸性。RNA在室温条件下被稀碱水解成核苷酸而DNA对碱较稳定,常利用该性质测定RNA的碱基组成或除去溶液中的RNA杂质。
氨基酸由于含有氨基和羧基,因此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是的一种兼有弱碱和弱酸的两性化合物。氨基酸在溶液中的带电状态,会随着溶液的pH值而变化,如果氨基酸的净电荷等于零,在外加电场中不发生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在这种状态下溶液的pH值称为其等电点,常用pI表示。在等电点是,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容易沉淀析出。
Ⅳ 蛋白质测定的原理
不同测试方法原理不一样,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凯氏定氮法的专原理:
凯氏属定氮法测蛋白含量:
根据凯氏定氮测得的氮含量和氮在蛋白质中的含量为1/6.25(即16%),故可计算得出蛋白质的含量。
凯氏定氮过程及化学反应如下:
浓硫酸在催化剂和高温作用下,将有机化合物消化,使其中的氮全部转换成硫酸铵,然后采用加碱(NaOH)蒸馏的方式,使硫酸铵中的铵(NH4+)以氨气的形式释放出来,再用加有指示剂的硼酸溶液吸收这些氨气,用酸滴定液滴定至终点,从而确定蛋白质中氮的含量。本方法创始人是丹麦化学家Johan Kjeldahl (1849-1900)。其反应原理如下:
催化剂
消化:含氮有机物+H2SO4 ――――→(NH4)2SO4
420℃
蒸馏:(NH4)2 SO4 + 2NaOH→2NH3 ↑+Na2SO4 +2H2O
吸收:NH3 + H3BO3 →NH4BO2 + H2O
滴定:2NH4BO2 + H2O +H2SO4→(NH4)2SO4 +2H3BO3
Ⅵ 蛋白质三大分离技术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蛋白来质分离技术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自胶电泳(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2-DE)是使用最广泛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其原理是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量的差异使之在二维平面上分开。目前,最多可分离到11000个左右蛋白样点。
另一种蛋白质分离技术是毛细管电泳(CE),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毛细管区带电泳(依据不同蛋白质的电荷质量比的差异实现分离)、毛细管等电聚焦(依据蛋白质等电点不同在毛细管内形成pH梯度而实现分离)和毛细管电色谱(毛细管电泳和液相色谱的融合技术)。CE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分离自动化和成本消耗少等优点。
二维色谱技术:二维色谱分离蛋白质有多种组合模式,第一维色谱多为离子交换色谱,也有凝胶过滤色谱,第二维通常是反向色谱,反向色谱采用反向有机溶剂作流动向,从而避免了盐等添加剂对后续质谱分析的影响。这种技术最大优势是可以避开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的限制。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它的主要问题是分辨率和重现性尚不能与二维凝胶电泳相比。
用于蛋白质组分离的技术还有二维层析、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二维液相分离和同位素亲和标签等。
Ⅶ 蛋白质渗透原理是什么
正确写法是蛋白质的透析,其原理是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蛋白质的透析实验如下:
【蛋白质的透析】
一、目的
学习透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二、原理
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它不能透过透析膜而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透过。在分离提纯蛋白质的过程中,常利用透析的方法使蛋白质与其中夹杂的小分子物质分开。
三、器材
1、透析管或玻璃纸
2、烧杯
3、玻璃棒
4、电磁搅拌器
5、试管及试管架
四、试剂
1、蛋白质的氯化钠溶液3 个除去卵黄的鸡卵蛋清与700mL 水及300mL 饱和氯化钠溶液混合后,用数层干纱布过滤。
2、10%硝酸溶液
3、1%硝酸银溶液
4、10%氢氧化钠溶液
5、1%硫酸铜溶液
五、操作
1、用蛋白质溶液作双缩脲反应。
2、向火棉胶制成的透析管中装人10~15mL 蛋白质溶液并放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或用玻璃纸装入蛋白质溶液后扎成袋形,系于一横放在烧杯的玻璃棒上)。
3、约1 小时后,自烧杯中取水1~2mL,加10%硝酸溶液数滴使成酸性,再加入1%硝酸银溶液1~2 滴,检查氯离子的存在。
4、从烧杯中另取1~2mL 水,做双缩脲反应,检查是否有蛋白质存在。
5、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并用电磁搅拌器不断搅动蒸馏水)以加速透析过程。数小时后从烧杯中的水中不能再检出氯离子。此时停止透析并检查透析袋内容物是否有蛋白质或氯离子存在(此时应观察到透析袋中球蛋白沉淀的出现,这是因为球蛋白不溶于纯水的缘故)。
Ⅷ 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各是什么
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实验原理。
双缩脲法(Biuret法)和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的明显缺点和许专多限制,促使科学属家们去寻找更好的蛋。
取6支试管分别标号,前5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通过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
将液体混合均匀,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以未加蛋白质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于650nm波长处测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8)蛋白质蒸馏和吸收的原理是什么扩展阅读:
紫外吸收法:
大多数蛋白质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的最大吸收,这是由于蛋白质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于测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质溶液。
取9支试管分别标号,前8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1号试管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而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通过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将液体混合均匀,在280nm波长处进行比色,记录吸光度值。
Ⅸ 蛋白质分离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蛋白质分离器是由进来水PEI势能进自气装置、外、内反应室、泡沫收集管、大颗粒排污、底部排空、臭氧加注、出水及工作液位调整等部分组成,具体处理流程为:需要处理的水体在进入内、外两个反应室时,在PEI势能进气装置的作用下吸入大量的空气,期间多次切割水气混合体切割,形成N形水流,产生大量微细气泡。在水、气、粒三相混合的体系中,不同介质的相表面上都因受力不平衡而存在界面张力,当微气泡与固体悬浮颗粒传触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就会产生表面吸附作用。微气泡向上运动时,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质(主要是养殖生物的残饵及排泄物等有机物)便附着在微气泡表面上,造成密度小于水的状态,蛋白质分离器利用浮力原理使其气泡向上运动,并聚集在上不水面,随着微气泡的不断产生,狙击的污物气泡不断堆积到顶部的泡沫收集管中被排出。
蛋白质分离器具有出去悬浮物、蛋白质、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稳定PH,增加系统溶氧、杀菌消毒等多种功能,同时配合臭氧使用可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蛋白质分离器主要用途:
海洋馆与水族馆专用;
水产养殖场专用;
水产育苗场专用;
海鲜暂养与运输专用;
水产养殖设备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