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蒸馏问题 > 蒸馏酒具

蒸馏酒具

发布时间:2021-02-12 18:43:43

Ⅰ 中国古代的酒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相关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类似的酒具了。有普通酒具类型,还有以动物为区分酒具。

农业的兴起,人们不仅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还有了以谷物作为酿酒的原材料。土器的出现使得人们有了杯具,从那个时候开始又分化出了专门的装酒工具。远古时期,酒具主要是陶具琢磨制成,早在公元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装酒的陶具。

瓷器的酒具大概出现在东汉前后,与陶具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饮酒的器皿,都更加卓越。唐代的酒杯的形状比过去要小的很多,因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到了宋代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更出现了不少精美的酒具。

Ⅱ 蒸馏酒是谁发明的中国人吗

历代关于蒸馏酒起源的观点,不尽相同,现将主要的观点归纳如下:
1蒸馏酒始创于元代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2蒸馏酒元代时外国传入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章穆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语也(外来语--著者注),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
3宋代中国已有蒸馏酒
(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馏器的记载
宋代已有蒸馏器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南宋张世南在<< 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 >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
(2)考古发现了金代的蒸馏器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龙县发现了被认为是金世宗时期的铜制蒸馏烧锅(<<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认为很难肯定是金代制品)。
(3)宋代文献中关于“烧酒”的记载更符合蒸馏酒的特征
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是蒸馏烧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录> >卷四记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拨其毒 "。这里所指的烧酒,有人认为应是蒸馏烧酒。"蒸酒" 一词,也有人认为是指酒的蒸馏过程。如宋代洪迈的<<夷坚丁志>>卷四的< <镇江酒库>>记有"一酒匠因蒸酒堕入火中 "。这里的蒸酒并未注明是蒸煮米饭还是酒的蒸馏。但" 蒸酒" 一词清代却是表示蒸馏酒的。<<宋史食货志>>中关于"蒸酒& quot;的记载较多。采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种"大酒",也有人认为是烧酒。但宋代几部重要的酿酒专著(朱肱的<<北山酒经>>,或苏轼的 <<酒经>>等)及酒类网络全书<<酒谱 >>中均未提到蒸馏的烧酒。
4唐代初创蒸馏酒
唐代是否有蒸馏烧酒,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烧酒一词首次是出现于唐代文献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间人)的诗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李肇在唐<<国史补 >>中罗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剑南之烧春"。因此现代一些人认为所提到的烧酒即是蒸馏的烧酒。
5蒸馏酒起源于东汉
近年来,在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的年代,经过青铜专家鉴定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 26.6-20.4的蒸馏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黄泥乡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样的青铜蒸馏器。东汉青铜蒸馏器的构造与金代蒸馏器的也有相似之处。该蒸馏器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53.9cm。甑体内有储存料液或固体酒醅的部分,并有凝露室。 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大约是随时加料用的。
蒸馏酒起源于东汉的观点,目前没有被广泛接受。 因为仅靠用途不明的蒸馏器很难说明问题。另外东汉以降的众多酿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馏酒的踪影,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

Ⅲ 中国酒具的历史


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
每一种酒器又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权,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Ⅳ 为什么古代对酒杯的称呼那么多

我国古代关于酒器的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酒器。按酒器的材料可分为:
天然材料酒器(木,竹制品,兽角,海螺,葫菇)、陶制酒器、青铜制酒器、漆制酒器、瓷制酒器、玉器,水晶制品、金银酒器、锡制酒器、景泰蓝酒器、玻璃酒器、铝制罐、不锈钢饮酒器、袋装塑料软包装,纸包装容器。
明代金壶
宋代银壶
唐代金杯
唐代银杯
彝族五嘴救护酒壶
玉合杯
一、远古时代的酒器
远古时期的人们,茹毛饮血,火的使用,使人们结束了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农业的兴起,人们不仅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随时还可以用谷物作酿酒原料酿酒。陶器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炊具;从炊具开始,又分化出了专门的饮酒器具。究竟最早的专用酒具起源于何时,还很难定论。因为在古代,一器多用应是很普遍的。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这种酒醪在现在仍很流行),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就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远古时代的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
(1)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联想到在商代时期的酒具应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
(2)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专职的酒具制作者也就应运而生。在现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时期。
(3)的一个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器具和饮酒器具),据考古人员的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个专职的酒具制作者。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尤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酒杯的种类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二、商周的青铜酒器
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
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或者再加上jia,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
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三、汉代的漆制酒器
商周以降,青铜酒器逐渐衰落,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类型。
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
汉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较为瘦长。
四、瓷制酒器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五、其它酒器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独特材料或独特造型的酒器,虽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酒器。
明清时期以至解放后,锡制温酒器广为使用。主要为温酒器。
夜光杯:唐代诗人王翰有一句名诗曰:“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为玉石所制的酒杯,现代已仿制成功。
倒流壶:在陕西省博物馆有一件北宋耀州窑出品的倒流瓷壶。壶高19cm,腹径14.3cm,它的壶盖是虚设的,不能打开。在壶底中央有一小孔,壶底向上,酒从小孔注入。小孔与中心隔水管相通,而中心隔水管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当正置酒壶时,下孔不漏酒。壶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时酒可不溢出。设计颇为巧妙。
鸳鸯转香壶:宋朝皇宫中所使用的壶。它能在一壶中倒出两种酒来。
九龙公道杯:产于宋代,上面是一只杯,杯中有一条雕刻而成的昂首向上的龙,酒具上绘有八条龙,故称九龙杯。下面是一块圆盘和空心的底座,斟酒时,如适度,滴酒不漏,如超过一定的限量,酒就会通过“龙身”的虹吸作用,将酒全部吸入底座,故称公道杯。
渎山大玉海:专门用于贮存酒的玉瓮,用整块杂色墨玉琢成,周长5米,四周雕有出没于波涛之中的海龙,海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重达3500公斤,可贮酒30石。据传这口大玉瓮是元始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公元1256年)从外地运来,置在琼华岛上,用来盛酒,宴赏功臣,现保存在北京北海公园前团城。

Ⅳ 什么酒具配什么酒

勃艮地杯:杯肚大,以承载单宁柔和、酸度高、浆果味浓郁的果酒。杯开口小,壁薄,可以令酒液先流过舌尖的甜味区,突出其果味,平衡了本来较高的酸度。 【勃艮第酒】
波尔多杯:适合用它来喝酒体厚重、浆果味突出、酸度低的果酒。波尔多杯的大杯肚能突出体现果香,波尔多杯能让酒流向舌头中部,然后向四面流散,果味先入,而后感受到微微酸度,非常和谐。【波尔多酒】
莎当妮杯:酒体强劲,酒精含量高、果酸低、酒质醇厚的果酒,适合选用莎当妮特制的专用酒杯,可以充分体会它的风味。杯口较大,喝酒时需要微微低头,酒汁入口时先流向舌头中部,然后向四面散开,梨、杨桃、柑橘、香草等热带水果味依次出来,口感丰富和谐。【白葡萄酒】
贵腐甜酒杯:酒杯的杯口设计为微微内凹,酒液将先接触舌头中部再散开至两侧,不会造成入口便满口甜腻,同时也能体会到酒中的酸度,酒体澄澈,充满花香,比较甜腻的果酒适合选用。
香槟杯:香槟的特点在于气泡,而气泡的产生则需要杯底有一个可让它下沉后反弹的着力点。郁金香形的酒杯是最理想的香槟杯,其特点为杯底向下收缩为一个尖点,杯身不会太宽,使气泡不易失散;杯沿则向内收拢。 【贵腐酒和冰酒】
白兰地杯:蒸馏而成的果酒,要品尝他们的真味,须以小口啜饮。所以白兰地杯通常为大肚矮杯,杯口向内缩,以便在饮用时用手掌托杯,并以手温酒使香气蕴积在杯中,同时让过多的酒精挥发掉。
威士忌杯:威士忌的酒精量约为40%至50%,故属烈性酒。威士忌酒杯一般是直身无脚的圆形或方形半高玻璃杯。若是喝纯威士忌,大多用一盎司(约30毫升)的单酒杯或两盎司(约60毫升)的双酒杯;若是喝加冰块或加水的威士忌,则适宜用老式酒杯。
雪莉酒杯:雪莉酒是西班牙特产,属酒精加强果酒,亦即在果酒酿制过程的某个阶段中加入了白兰地,颜色呈白色至暗褐色,一般有甜与不甜之分。雪莉酒属烈性酒,故所使用的酒杯杯身通常比果酒略长,但杯口不向内缩。
醒酒瓶:品尝美酒时,除要有合适的酒杯,还要有所谓的醒酒瓶。一方面是为了将果酒瓶内的沉淀物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在饮用前让果酒接触空间一段时间,以便软化酒,此过程也谓之“醒酒”。醒酒瓶一般为一长身水滴形玻璃瓶,并带有玻璃塞子。
至于一般倒酒时该倒多满才是对的呢?在餐厅用餐时,若看到服务生将面前的酒杯加满了,可别以为这是好意,这只表示了这家餐厅对酒的概念非常缺乏。其实,只有香槟是可以倒到全满的。饮用的若是白酒,一次倒半杯就可以了,若是红酒,四分之一就是适当的量了,倒得太满将无法欣赏到酒的香味与颜色

Ⅵ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古人喝酒的神器酒具有哪些呢

中国历史上,酒与茶一直中国人最喜欢的饮料。尤其是用传统方法,通过制作酒曲酿成的酒,更是风格别具,美不胜收。

当时,庶民百姓饮酒大致有两种:一是具有悠久传统的黄酒。另一种则是从宋代开始慢慢普及开来的蒸馏酒。期间也有比重并不很大的葡萄等水果酿制的果汁酒。至于现在我们经常喝到啤酒则是上世纪初出现的事物了。

酒类的不同,决定饮法的不同,因而饮酒的器具也便不同。

商周时,人们普遍使用的酒器很多,不过“尊”(又称作“樽”)和“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酒器。

现在人们经常用一个成语形容酒宴热闹,称之为:“觥筹交错”,其中“觥”便是一种流行于商代到西周中期的酒器。它的形制不一,大多是青铜所制。鼓腹,有流和鋬,上有盖,底部有圆座。《诗经·豳风·七月》中有:“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兕觥”以犀牛角雕刻而成,《诗经》中经常出现,后代诗文中提到的“觥”则已经是饮酒器的代称了。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更将这一酒器传播的人人皆知。

“觯”也是西周早期的一种酒器。它口大,外形似“尊”,但是比“尊”小。有圆体、椭扁体两类。圆体形状的一般是侈口,腹部深而且鼓,颈部微微束,下面有圆脚,下腹部有一只耳。椭扁体则口宽而侈,腹部深而鼓,束颈或者宽径,圆足,大多有盖子。《礼记·礼器》中有:“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可见这种酒器也是上等人才能够使用。

Ⅶ 酒器的分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酒器。按酒器的材料可分为:
天然材料酒器(木,竹制品,兽角,海螺,葫芦)。
陶制酒器
青铜制酒器
漆制酒器
瓷制酒器
玉器,水晶制品
金银酒器
锡制酒器
景泰蓝酒器
玻璃酒器
铝制罐
不锈钢饮酒器
袋装塑料软包装,纸包装容器。
瓷制酒器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珐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其它酒器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独特材料或独特造型的酒器,虽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酒器。
明清时期以至解放后,锡制温酒器广为使用。主要为温酒器。
夜光杯
夜光杯:唐代诗人王翰有一句名诗曰:“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为玉石所制的酒杯,现代已仿制成功。
倒流壶
倒流壶:在陕西省博物馆有一件北宋耀州窑出品的倒流瓷壶。壶高19cm,腹径14.3cm,它的壶盖是虚设的,不能打开。在壶底中央有一小孔,壶底向上,酒从小孔注入。小孔与中心隔水管相通,而中心隔水管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当正置酒壶时,下孔不漏酒。壶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时酒可不溢出。设计颇为巧妙。
鸳鸯转香壶
鸳鸯转香壶:宋朝皇宫中所使用的壶。它能在一壶中倒出两种酒来。
九龙公道杯
九龙公道杯:产于宋代,上面是一只杯,杯中有一条雕刻而成的昂首向上的龙,酒具上绘有八条龙,故称九龙杯。下面是一块圆盘和空心的底座,斟酒时,如适度,滴酒不漏,如超过一定的限量,酒就会通过“龙身”的虹吸作用,将酒全部吸入底座,故称公道杯。
渎山大玉海
渎山大玉海:专门用于贮存酒的玉瓮,用整块杂色墨玉琢成,周长5米,四周雕有出没于波涛之中的海龙,海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重达3500公斤,可贮酒30石。据传这口大玉瓮是元始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公元1256年)从外地运来,置在琼华岛上,用来盛酒,宴赏功臣,现保存在北京北海公园前团城。

Ⅷ 古代人怎么将酒提纯的

蒸馏。

考古中,人们在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型遗存,乍一看,有点像水井版。考古学家最后权定论,这是目前可以确定的中国最早的生产蒸馏酒的实物。

当年在基座上架着巨大的天锅,天锅分上下两层,下面的锅里装酒母,上面的锅里装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被上面的冷水冷却,凝成液体,从管道流出,这就是蒸馏酒。

(8)蒸馏酒具扩展阅读:

提纯其实就是提高酒精度,古代也是通过蒸馏的方法,提高酒精度,去除杂质。在水井坊的考古证实,中国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馏酒酿造技术,传统工艺采用俗称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

在我国古代,由于历史悠久,地域不一,留传下的蒸馏酒的名称很多,但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白酒"这一名称却不是指蒸馏酒。前面已说过它是一种酿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现代,才用白酒代表经蒸馏的酒。

我国古代文献中蒸馏酒的称谓主要有:烧酒、烧春,始用于唐代,但是唐代所说的烧酒,烧春是否指蒸馏酒还有争论。宋代以后,烧酒、烧春才是真正的蒸馏酒。

Ⅸ 酒具的藏族酒器

西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体现民族传统和风俗的酒器是其重要的佐证之一。西藏最早的酒器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拉萨曲贡考古遗址出土的陶制酒杯,这些酒杯大多以夹细沙的黑陶为主,且表面经过打磨,非常的光滑,器壁上刻画的纹饰大多是一些几何纹,此时的陶器制作工艺在西藏早期文明中水平是最高的,高原先民以这些粗犷的酒器演绎着早期的酒文化。
藏族人民因所处的地域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差异,产生了质地、形式各异的酒器。制作陶质酒器的习俗,在西藏农区仍然普遍存在,其中雪鸡酒壶是最具日喀则地区特色的酒器。雪鸡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野生飞禽,它以冬虫夏草为生,农区的人们把它作为酒具的模型,把酒盛入这种酒器既有药酒的寓意,形制又美观,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藏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在藏区,饮用青稞酒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在劳作的间隙,也会饮用青稞酒,但要在碗底垫一层糌粑,用以稀释青稞酒中的酒精浓度,这样既不影响劳作又可以解渴。节庆时使用的酒器就更加精致了,核桃木的碗用纯银或纯金包着碗内壁和碗底,只露出木制的碗外壁,不但美观而且气派。尤其在农区,婚嫁时,在礼堂中央还要摆放一个黝黑的装满青稞酒的陶质大缸,其边上挂着几个铜制大勺用以把酒盛入小型的银制酒壶中,而且有些银质酒杯的口径可达20厘米,以至于外地游客听说三口一杯的习俗就已经醉了。
僧帽壶因其顶端形如噶举派的僧帽而得名,由于藏族人们对佛教的信笃,使其成为酒器形制的一个范例,其质地及大小各异,使用的范围也很广。有陶制的,并在其表面绘制着彩色的瑞果;有铜制的,且在壶把及壶嘴镶上银花;还有纯银打制的,一般是在拉萨一带流行藏北草原上严寒的气候,使得这儿的牧民们有饮用烈酒的习俗,而这儿饮用的酒大多是从外地的林区运来的。
青稞白酒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把青稞煮熟,放凉之后加入发酵粉,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直至闻到酒香就成了青稞酒,然后再把青稞酒中的酒精蒸馏出来,形成一种独具当地特色的青稞白酒,其酒精度数有时可达到50度。被喻为高原之宝的牦牛是当地酒具的主要原材料来源。牦牛的皮制作的皮囊便是就地取材的范例,这种酒具的形制据说是从西亚沙漠地区传来的,因其便利性得到了牧民的认可,从而接受并沿用至今。还有用野牦牛的角制作的角质酒壶,由于野牦牛非常凶悍,用它的角制作酒壶来彰显男子的力量与勇气。马挂壶是从蒙古地区流传进来的酒壶形式,其形制是从皮囊演变而来的,民间称其为扁壶。其中很大一部分金属制扁壶至今还沿用古老的压模法制作。器壁上的图纹各异,青蛙的造型尤其精致。这些不易破损且携带方便的酒具,为马背上牧民的游牧生活提供了便利。
林芝和昌都都是树木繁茂的林区,这些地区的酒器大多是木质的。把木头刨成木片合并在一起形成桶状,然后用滕条绑紧,并且利用木片上的枝桠巧妙地制作成壶嘴。这种酒器是最古朴、最自然的形制。制作完成后,还要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利用木头在水中膨胀的原理,使木片之间的缝隙闭合。由于林区树木繁茂,这里的人民也普遍酿造青稞白酒,这里流行的温酒器,就极具特色。其形制与一般的酒壶相似,有弯曲的手柄,圆鼓的容肚,还有细长的壶嘴,唯一的区别在于从壶肚内升出的圆柱形炭管。当酒温热后盛入温酒器,再把烧红的炭块夹入炭管中,以保持酒在饮用过程中的温度。这种形制的温酒器据说是从西域一带传来的,但确切的来源尚待考证。
酒器是藏族酒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些酒器的了解,可以感受到我们藏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Ⅹ 古代高脚的酒杯叫什么

1、古代高脚的酒杯叫“爵”。
2、简介
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内西周青容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博古图》对于爵的使用曾经有过归纳:"爵于彝器是为至微,然而礼天地、交鬼神、和宾客以及冠、昏、丧、祭、朝聘、乡射,无所不用,则其为设施也至广矣。"
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流行子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夏代晚期爵的形制,有的尚带有陶爵的特征,有的则较为精巧。一般器壁较薄,表面粗糙,无铭文,腹部偶有简略的连珠纹。流和尾的倾斜度都不大。流多作狭槽形,且较长,个别也有较短的。流和杯口之际多数不设柱,也有设不发达的钉状柱。夏代晚期的爵都是扁体爵,体截面呈橄榄形。底皆平,鋬与一足成直线,两足在另一侧。目前发现的夏代晚期青铜爵数量不多,造型一般原始拙朴,也有新颖而精巧的。这说明,这种饮酒器已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

阅读全文

与蒸馏酒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反渗透5年更换一次 浏览:618
三合一过滤泵有几种 浏览:12
污水厂水质测定方法 浏览:248
阿尔山矿泉水有水垢吗 浏览:548
广州废水回用要求 浏览:910
24000风量油烟净化器价格怎么样 浏览:267
超滤反渗透双膜 浏览:650
微型水反渗透净水设备 浏览:362
国家规定污水处理耗能标准 浏览:525
多效蒸馏脱盐 浏览:718
市政污水管道闭水实验资料 浏览:595
海尔饮水机怎么复位过滤棉 浏览:289
沼气调控净化器怎么调节火的大小 浏览:203
污水做tp进水取多少钱 浏览:719
所有的数据输入做过滤 浏览:434
废水生物种类 浏览:728
湖北净水器哪里有卖 浏览:632
18年日产骐达的空气滤芯怎么拆 浏览:260
山西家用污水提升装置 浏览:736
中央电视台文昌污水 浏览: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