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空中有純水的星球嗎
可能性不大。
雖然水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星球都是從星際氣體塵埃雲中引力凝專聚形成的。而星際氣體屬塵埃雲中,可能局部水含量較高,但也都有固體顆粒和塵埃。在引力收縮時,水會與其他固體顆粒和塵埃同時收縮集中,並在引力作用下凝聚為星球。所以,引力收縮形成的星球一定是水與其他固體物質共同形成的,完全由水形成星球的可能性極小。
在溫度適當的星球上,如果水能保持液態,則組成物質重力梯度會使固態物質沉降到星球內部,液態的水會覆蓋在星球表面,形成一個「水球」。但仍有岩石核心。
在溫度較低的星球上,水不能保持液態,則固態的水與其他固態物質會凍結在一起,形成類似於彗星核的巨大球形「巨彗星」,表觀上並不表現出水球。
❷ 關於水的資料
水(簡稱:一氧化二氫,化學式:H₂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無毒,可飲用。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
水可分為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氣水、海水、地下水等)[含雜質],蒸餾水[理論上的純凈水],人工制水(通過化學反應使氫氧原子結合得到的水)。
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種狹義不可再生,廣義可再生資源。
純水可以導電,但十分微弱(導電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屬於極弱的電解質。日常生活中的水由於溶解了其他電解質而有較多的正負離子,導電性增強。
(2)純水的星球擴展閱讀:
日常生活中的水可分為軟水和硬水,溶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和鐵鹽的水叫做硬水。水中含有的Ca2+,Mg2+等離子的總濃度稱為硬度。水的硬度的單位為mol·m-3或mmol·dm-3。
工業上也有其他定義:以1dm3水中含有的MgO與CaO總量相當於10mg的CaO定義為硬度1°,硬度在8°以上的為硬水。
含有HCO3-的水稱為暫時硬水,加熱時碳酸氫根離子分解使得鈣鎂離子沉澱而軟化。
含有Cl-,SO42-的水不能通過加熱軟化,稱為永久硬水。
可以用肥皂水來區分軟硬度,煮沸可以使硬水變軟。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水
❸ 世界上不含雜質的純凈水,都隱藏在世界的哪個地方
從海洋到高山湖泊,從叢林瀑布再到奔騰河流,我們的星球71%都被水覆蓋,水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現在正是仲夏,喝一杯清澈的水可以更好地消暑,在清澈的水裡嬉鬧,也能使我們的身心感覺到平靜和舒適。
《小石潭記》里就寫到“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古往今來,我們一直在探尋世界上最清的水。
其實國內外天然且清澈的水非常的多,例如國內的九寨溝、恩施鶴峰縣屏山峽谷,國外的貝加爾湖、馬爾地夫等等。
最後
可見,並不是什麼東西越純就越好,起碼水不是。
市面上的水,同樣的容量,有的2塊錢一瓶,而有的幾百塊一瓶,為什麼差別這么大?
除了商品品牌本身的溢價外,最重要的是水的區別,高端水往往含有更多的礦物質,水也屬於低硬度,口感更佳,才如此受歡迎。
但也無需為自己喝平價水而擔憂,因為我們喝水只是為了補充水分,只要水質安全,水量夠就好了,其他方面都不是考慮重點了。
❹ 如果宇宙人和地球人生存條件不一樣是否
這種存在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如果
宇宙人也是有機質的生命現象
那麼
宇宙中的某些天體
就必須擁有建立有機質的先天自然條件
... ...
1
從地球形成的起源上來看
是太陽光輻射的作用
依次形成了金木水火土的天體
在太陽天體中
僅有處於第三陽光熱輻射帶的水星
才具備了水物質形態和球體形態上的獨特.性
這並不是所有的發光熱天體都能具有的現象
初始的宇宙物質微粒
並不是擁有很多機會形成水流體的物質結構形態
迄今為止
包括被西方獸人稱作水星的金星
也不具備地球水星的形體
也許金星上曾經有過水物質的形成
但仍不具備純水星球的形體特徵
這充分說明
金星的原始星體不是純粹的水流體
以此類推
地球人至今也沒有發現能夠生成有機質條件的星球
所謂宇宙人
也只是無喱頭的腦洞大開的假設而已
... ...
2
從物質的.性.能上來看
宇宙的本源物質都是無機物
有機質不存在先天因素的理由
有機質的產生
需要一定的特殊條件和過程
首先
是在熱輻射下形成純水流體
並不是有了水就能產生有機質
原始的水流體也是無機物的本質
需要形成水流體的過程
其次
再從流體物質形體的偏轉中
獲得一個較穩定的環境溫度氣象條件
才能產生有機質
而非原始純水流體的星球
幾乎沒有機會成為偏轉的形體條件
也就無法保證一個較恆定的氣象條件生成
這樣的僅有產生水的星球
是無法完成有機質的產生
生命體的形成也是無法實現的
... ...
3
太陽的球體
是以燃燒的形式存在的
並非是核聚變的可能
否則它將無法提供連續的可持續.性.的熱輻射
這樣
就會給予了太陽連續不斷地提供更多熱能和多粒子輻射的機會
這是一次.性.熱核輻射不能做到的
一次.性.的熱核輻射過後
在一定時期內
會留下一個較大的真空區域
無法提供後繼的熱能與粒子輻射
那麼
純粹水物質的星球也無法存在
它們都需要時間來鞏固成果
因而
宇宙中不會存在無緣故的熱核輻射星體
發光星體也並非是都能提供熱光輻射的星球
那麼
在廣袤的宇宙中存在有機質的機會寥寥無幾
他們之間也保持著永不見面的宇宙距離
... ...
所以
那些所謂的宇宙人
也只是穿梭於宇宙空間的流星隕石而已
❺ 星球存在液態水與質量和體積有關嗎
摘要 液態水的密度隨溫度變化不是很大,在不是很精確的應用下可以認為水的密度約為1g/ml。也就是說,1ml水可等同於1g水。這個在質量體積轉換的時候很方便。
❻ 了解水的資料
水(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水是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類很早就開始對水產生了認識,東西方古代樸素的物質觀中都把水視為一種基本的組成元素,五行之一;西方古代的四元素說中也有水。
水的性質
水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在自然界,純水是非常罕見的,水通常多是酸、鹼、鹽等物質的溶液,習慣上仍然把這種水溶液稱為水。純水可以用鉑或石英器皿經過幾次蒸餾取得,當然,這也是相對意義上純水,不可能絕對沒有雜質。水是一種可以在液態、氣態和固態之間轉化的物質。固態的水稱為冰;氣態叫水蒸汽。水汽溫度高於374.2℃時,氣態水便不能通過加壓轉化為液態水。
在20℃時,水的熱導率為0.006 J/s??cm??K,冰的熱導率為0.023 J/s??cm??K,在雪的密度為0.1×103 kg/m3時,雪的熱導率為0.00029 J/s??cm??K。水的密度在3.98℃時最大,為1×103kg/m3,溫度高於3.98℃時,水的密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 ,在0~3.98℃時,水不服從熱脹冷縮的規律,密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水在0℃時,密度為0.99987×103 kg/m3,冰在0℃時,密度為0.9167×103 kg/m3。因此冰可以浮在水面上。
水的熱穩定性很強,水蒸氣加熱到2000K以上,也只有極少量離解為氫和氧,但水在通電的條件下會離解為氫和氧水。具有很大的內聚力和表面張力,除汞以外,水的表面張力最大,並能產生較明顯的毛細現象和吸附現象。純水有極微弱的導電能力,但普通的水含有少量電解質而有導電能力。
水本身也是良好的溶劑,大部分無機化合物可溶於水。
在-213.16℃,水分子會表現出現厭水性。
水的來源
地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態水所覆蓋的星球。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學術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幾十種不同的水形成學說。有觀點認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氣中的氫、氧化合成水,水蒸氣逐步凝結下來並形成海洋;也有觀點認為,形成地球的星雲物質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另外的觀點認為,原始地殼中硅酸鹽等物質受火山影響而發生反映、析出水分。也有觀點認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隕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甚至現在地球上的水還在不停增加。
對氣候的影響
水對氣候具有調節作用。大氣中的水汽能阻擋地球輻射量的60%,保護地球不致冷卻。海洋和陸地水體在夏季能吸收和積累熱量,使氣溫不致過高;在冬季則能緩慢地釋放熱量,使氣溫不致過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發到天空中形成了雲,雲中的水通過降水落下來變成雨,冬天則變成雪。落於地表上的水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從地層里冒出來,形成泉水,經過小溪、江河匯入大海。形成一個水循環。
雨雪等降水活動對氣候形成重要的影響。在溫帶季風性氣候中,季風帶來了豐富的水氣,形成明顯的干濕兩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於不同的氣候條件,水還會以冰雹、霧、露水、霜等形態出現並影響氣候和人類的活動。
對地理的影響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蓋,從空中來看,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水侵蝕岩石土壤,沖淤河道,搬運泥沙,營造平原,改變地表形態。
地球表層水體構成了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澤、冰川、積雪、地下水和大氣中的水。由於注入海洋的水帶有一定的鹽分,加上常年的積累和蒸發作用,海和大洋里的水都是鹹水,不能被直接飲用。某些湖泊的水也是含鹽水。世界上最大的水體是太平洋。北美的五大湖是最大的淡水水系。歐亞大陸上的裏海是最大的鹹水湖。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 當中
海洋佔了的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或97.2%)。
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或1.8%)。
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或者0.9%)。
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或0.02%)。
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或0.001%)。
對生命的影響
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現的。水是所有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中水佔70%;而水母中98%都是水。水中生活著大量的水生植被等水生生物。
水有利於體內化學反應的進行,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物質的作用。 水對於維持生物體溫度的穩定起很大作用。
❼ 會不會有完全由液態水構成的星球
存在幾乎完全由水構成的星球,但完全由液態水構成則不可能。
因為星球內部必然存在明顯的溫度和壓力梯度,從而導致一個星球上存在多種形態的水。
比如在高溫高壓的星球內核中可能存在固態的水,在表面可能有一層由水蒸氣構成的大氣層。
水的三相圖
❽ 世界上如果沒有水會怎麼
世界上如果沒有水會有下列的情況出現:
1、一棵棵樹會枯萎,一片片綠草會焦黃,一朵朵鮮花會凋謝。
2、植物會枯死,田裡的高粱小麥也不會青翠欲滴,地里的瓜果蔬菜不再肥嫩油綠,
3、樹上的果實也不再高掛枝頭,魚兒也不會存在了。
4、人餓了,沒有水用來煮飯,累了,也沒有水可以去沖澡,渴了,也沒有水可用來潤喉嚨
5、沒有水的時候,所有需要水存活的生物不復存在
二、水來源
1、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態水所覆蓋的星球。
2、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學術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幾十種不同的水形成學說。有觀點認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氣中的氫、氧化合成水,水蒸氣逐步凝結下來並形成海洋;也有觀點認為,形成地球的星雲物質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
3、另外的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原始地殼中硅酸鹽等物質受火山影響而發生反應、析出水分。也有觀點認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隕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甚至地球上的水還在不停增加。
4、當我們打開世界地圖時,當我們面對地球儀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大部分面積都是鮮艷的藍色。從太空中看地球,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極為秀麗的蔚藍色球體。水是地球表面數量最多的天然物質,它覆蓋了地球71%以上的表面。地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水球。
❾ NASA稱火星地殼下可能含有大量水,這些水可能是純凈水嗎
我覺得不太符合純凈水的要求,因為火星中也會有細菌,雜質以及有機物和無機鹽等雜質,所以火星上的水應該不是純凈水,我們可以稱之為地下水。至於這些水到底可不可以喝,目前還沒有結果,所以並不能稱之為這些水為純凈水。
並且要非常注意加工後水的密封狀況,必須要不含有任何添加劑,無色透明直接可以飲用的,我們才稱之為純凈水。
但是火星上並不一定具備以上這些加工條件,我們只可以稱之為地下水。但是只要有水的星球上就一定會有適應的生存條件,所以說如果將這些地下水加工提煉後。
也是可以製作成飲用的純凈水。當然前提是火星上的環境並沒有給這些水造成一定的有毒或者是有害物質以及放射性物質,如果有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在這些水中那麼也是不符合人類飲用的標准。
長時間飲用純凈水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人的體內有很多的礦物質,在隨著人的活動中需要流失和補充,而純凈水中並沒有這些礦物質。
純凈水的長期飲用可以幫助人體排泄體內的有毒毒素,但是如果長期的飲用會導致人體內的鉛的含量超標,因為鈣和鉛在人體中的是競爭的關系,一方增多另一方嗯就會減少,所以說我們要維持一個平衡的狀態才會使。
也是因為純凈水中沒有鈣,所以人體就會吸收大量的鉛,從而導致人體的鉛含量超標。所以我們應該正常的飲用水,而不是每天喝純凈水才不至於,純凈水危害到人體的健康。
純凈水為什麼不適合長期飲用?
人們過濾加工後的純凈水,雖然去除了水中的細菌雜質以及礦物質,但是也把水中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也過濾掉了,所以長時間飲用會導致人體的微量元素缺失,引起兒童的發育不良,或者老年人的各種微量元素啊鈣元素的缺乏症等。
❿ 水是來自哪的
水(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水是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類很早就開始對水產生了認識,東西方古代樸素的物質觀中都把水視為一種基本的組成元素,水是中國古代五行之一;西方古代的四元素說中也有水。
水的性質
水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在自然界,純水是罕見的,水通常多是酸、鹼、鹽等物質的溶液,習慣上仍然把這種水溶液稱為水。純水可以用鉑或石英器皿經過幾次蒸餾取得,當然,這也是相對意義上純水,不可能絕對沒有雜質。水是一種可以在液態、氣態和固態之間轉化的物質。固態的水稱為冰;氣態叫水蒸汽。水汽溫度高於374.2℃時,氣態水便不能通過加壓轉化為液態水。
在20℃時,水的熱導率為0.006 J/scmK,冰的熱導率為0.023 J/scmK,在雪的密度為0.1103 kg/m3時,雪的熱導率為0.00029 J/scmK。水的密度在3.98℃時最大,為1103kg/m3,溫度高於3.98℃時,水的密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 ,在0~3.98℃時,水不服從熱脹冷縮的規律,密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水在0℃時,密度為0.99987103 kg/m3,冰在0℃時,密度為0.9167103 kg/m3。因此冰可以浮在水面上。
水的熱穩定性很強,水蒸氣加熱到2000K以上,也只有極少量離解為氫和氧,但水在通電的條件下會離解為氫和氧水。具有很大的內聚力和表面張力,除汞以外,水的表面張力最大,並能產生較明顯的毛細現象和吸附現象。純水有極微弱的導電能力,但普通的水含有少量電解質而有導電能力。
水本身也是良好的溶劑,大部分無機化合物可溶於水。
在-213.16℃,水分子會表現出現厭水性。[1]
水的來源
地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態水所覆蓋的星球。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學術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幾十種不同的水形成學說。有觀點認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氣中的氫、氧化合成水,水蒸氣逐步凝結下來並形成海洋;也有觀點認為,形成地球的星雲物質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另外的觀點認為,原始地殼中硅酸鹽等物質受火山影響而發生反映、析出水分。也有觀點認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隕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甚至現在地球上的水還在不停增加。
水和水體的作用
對氣候的影響
水對氣候具有調節作用。大氣中的水汽能阻擋地球輻射量的60%,保護地球不致冷卻。海洋和陸地水體在夏季能吸收和積累熱量,使氣溫不致過高;在冬季則能緩慢地釋放熱量,使氣溫不致過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發到天空中形成了雲,雲中的水通過降水落下來變成雨,冬天則變成雪。落於地表上的水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從地層里冒出來,形成泉水,經過小溪、江河匯入大海。形成一個水循環。
雨雪等降水活動對氣候形成重要的影響。在溫帶季風性氣候中,季風帶來了豐富的水氣,形成明顯的干濕兩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於不同的氣候條件,水還會以冰雹、霧、露水、霜等形態出現並影響氣候和人類的活動。
對地理的影響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蓋,從空中來看,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水侵蝕岩石土壤,沖淤河道,搬運泥沙,營造平原,改變地表形態。
地球表層水體構成了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澤、冰川、積雪、地下水和大氣中的水。由於注入海洋的水帶有一定的鹽分,加上常年的積累和蒸發作用,海和大洋里的水都是鹹水,不能被直接飲用。某些湖泊的水也是含鹽水。世界上最大的水體是太平洋。北美的五大湖是最大的淡水水系。歐亞大陸上的裏海是最大的鹹水湖。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 當中
海洋佔了的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或97.2%)。
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或1.8%)。
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或者0.9%)。
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或0.02%)。
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或0.001%)。
對生命的影響
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現的。水是所有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中水佔70%;而水母中98%都是水。水中生活著大量的水生植被等水生生物。
水有利於體內化學反應的進行,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物質的作用。 水對於維持生物體溫度的穩定起很大作用。
水的種類
不同的學科對水有著一些不同的稱呼:
根據水質的不同,可以分為:
軟水:硬度低於8度的水為軟水。
硬水:硬度高於8度的水為硬水。硬水會影響洗滌劑的效果,硬水加熱會有較多的水垢。
飲用水根據氯化鈉的含量,可以分為:
淡水。
鹹水
此外還有:
生物水:在各種生命體系中存在的不同狀態的水。
天然水:
土壤水:貯存於土壤內的水
地下水:貯存於地下的水
超純水:純度極高的水,多用於集成電路工業
結晶水:又稱水合水。在結晶物質中,以化學鍵力與離子或分子相結合的、數量一定的水分子。
重水的化學分子式為D2O,每個重水分子由兩個氘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重水在天然水中占不到萬分之二,通過電解水得到的重水比黃金還昂貴。重水可以用來做原子反應堆的減速劑和載熱劑。
超重水的化學分子式為T2O,每個重水分子由兩個氚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超重水在天然水中極其稀少,其比例不到十億分之一。超重水的製取成本比重水還要高上萬倍。
氘化水的化學分子式為HDO,每個分子中含一個氫原子、一個氘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用途不大。
與水相關的化學反應
水的電離與溶液pH值
水是一種極弱的電解質,它能微弱地電離: H2O+H2O↔H3O++OH- 通常H3O+簡寫為H+
水的離子積 Kw=[H+][OH-]
25度時,Kw=110-14
pH=-log10([H+])
pH<7,溶液為酸性,pH=7,溶液為中性,pH>7,溶液為鹼性。
能溶於水的酸性氧化物或鹼性氧化物都能與水反應,生成相應的含氧酸或鹼。酸和鹼發生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水在電流的作用下能夠分解成氫氣和氧氣。鹼金屬和水接觸會發生燃燒。
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無機物和有機物能夠與水進行水解反應:
有機物的水解:有機物分子中的某種原子或原子團被水分子的氫原子或羥基(-OH)代換,例如乙酸甲酯的水解:
無機物的水解:通常是鹽的水解,例如弱酸鹽乙酸鈉與水中的H+結合成弱酸,使溶液呈鹼性:
此外,水本身也可以作為催化劑。
淡水短缺問題與對策
地球上水總儲量約為1.36x1018m3,但除去海洋等鹹水資源外,只有2.5%為淡水。淡水又主要以冰川和深層地下水的形勢存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僅佔世界總淡水的0.3%。
世界氣象組織於1996年初指出:缺水是全世界城市面臨的首要問題,估計到2050年,全球有46%的城市人口缺水。對於水資源稀少的地區來說,水已經超出生活資源的范圍,而成為戰略資源,由於水資源的稀有性,水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為讓全世界都關心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水文化
請參看水文化
水滴揚起水在科學、哲學、宗教、文學、美術、體育、神話等中都有所體現。
水的利用
水是人類生活的重要資源,特別是農業需要大量水進行灌溉,人類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早期城市一般都在水邊建立,以解決灌溉、飲用和排污問題。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水在飲用、清潔、洗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興修水利,與水澇害和洪水等自然災害作斗爭。因此形成了一些專門與水有關的研究領域,如水力學,水文科學,水處理等,甚而產生了以水為生的產業水產業。
工業生產和化工生產大量使用這種廉價的原料。但未經處理的廢水的任意排放就會造成水污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污水的處理就變得十分必要。 (見水污染和污水處理。)
古代世界觀中的水
在文明的早期,人們開始探討世界各種事物的組成或者分類,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古代西方提出的四元素說中就有水;佛教中的四大也有水;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中水代表了所有的液體,以及具有流動、潤濕、陰柔性質的事物。
水崇拜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對於水兼有養育與毀滅能力、不可捉摸的性情,產生了又愛又怕的感情,產生了水崇拜。通過賦予水以神的靈性,祈禱水給人類帶來安寧、豐收和幸福。
中國傳統上的龍王就是對水的神格化。凡有水域水源處皆有龍王,龍王廟、堂遍及全國各地。祭龍王祈雨是中國傳統的信仰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