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超濾法提取外泌體的原理和操作要點是什麼
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一種微小囊泡,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超濾法是提取外泌體的常用方法之一,以下是其原理和操作要點:
原理
超濾法是利用超濾膜對不同大小分子進行選擇性分離的技術。超濾膜具有一定的孔徑范圍,當含有外泌體的生物樣品通過超濾膜時,小於膜孔徑的物質如小分子代謝物、鹽離子、緩沖液等可以自由通過膜孔,而外泌體的粒徑通常在 30 - 150nm 之間,大於超濾膜的孔徑,因此被截留在膜的一側,從而實現外泌體與其他雜質的分離和濃縮。
操作要點
樣品准備
確保生物樣品的新鮮度,盡量減少外泌體的降解和聚集。例如,對於血液樣本,應在採集後盡快離心分離血清或血漿,並避免反復凍融。
對樣品進行預處理,如過濾或低速離心,以去除細胞碎片、大的蛋白質聚集體等雜質,防止它們堵塞超濾膜。
選擇合適的超濾膜
根據外泌體的大小和特性,選擇具有合適孔徑的超濾膜。一般來說,截留分子量為 100 - 300kDa 的超濾膜較為常用,對應的孔徑可有效截留外泌體。
考慮超濾膜的材質,如聚醚碸(PES)、再生纖維素等,材質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化學穩定性和低蛋白吸附性,以減少對外泌體的吸附和破壞。
超濾操作
將預處理後的樣品加入到超濾裝置中,注意避免氣泡的產生,因為氣泡可能會影響超濾效果並導致外泌體損失。
選擇合適的超濾方式,如攪拌式超濾或切向流超濾。攪拌式超濾適用於小體積樣品,通過攪拌可以減少濃差極化現象;切向流超濾則更適合大規模樣品的處理,能有效提高超濾效率和膜的使用壽命。
控制超濾的壓力和流速,避免過高的壓力導致外泌體變形或破裂。一般來說,操作壓力應控制在 0.5 - 2 bar 之間,流速根據具體裝置和樣品體積進行調整。
在超濾過程中,可適時補充緩沖液或生理鹽水,以維持樣品的滲透壓和體積,防止外泌體因濃縮過度而發生聚集。
外泌體收集和保存
超濾完成後,小心收集截留在外泌體濃縮液,避免污染。
如需長期保存,應將外泌體濃縮液分裝成小份,避免反復凍融,可在 - 80℃冰箱中保存。同時,可加入適量的保護劑如甘油、BSA 等,以穩定外泌體的結構和功能。
在整個超濾法提取外泌體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防止微生物污染,同時注意操作的溫和性,以保持外泌體的完整性和生物學活性。
『貳』 平壓式超濾膜比外壓式超濾膜優勢大嗎
平壓式超濾膜與外壓式超濾膜
1.可去除各種原水中污染物的外壓超濾膜。它回還具有極強答的物理耐久性和耐化學腐蝕性能。
2.採用特殊的製造方法製成,可提供高過濾通量,並能針對不同水源穩定運行,並在正常工作條件下確保高完整性和耐用性。
3.超濾膜元件具有盤管結構,中空結構,獨特的排氣端蓋設計,較寬的通道網格,確保膜元件具有更高的抗沖擊性,抗污染性能。
超濾膜過濾的優點如此之多,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