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反滲透膜的反滲透膜選型
一般要從三方面來抄考慮:脫鹽率、產水量以及規格。
脫鹽率:反滲透膜的脫鹽率極大程度的影響了膜元件的過濾效果以及過濾精度。
產水量:這個是很多用戶選擇的關鍵了,因為水處理系統運行時一般會有一個處理量,在反滲透膜選型時都是根據處理量來選擇型號數量的,通量越大的產水量越高。
規格:這個主要是考慮到系統設計,如果系統設計的是4寸膜,那麼只能是選擇4040規格的反滲透膜。
⑵ 反滲透的跨膜壓差是多少mbr一般膜通量值
建議樓主購買《反滲透原理》一書
如果在做設計,可以和相關廠家索取內該廠家膜的詳細資料!容比如美國海德能,世韓等品牌!去傳真即可!
上面都有詳細的記載!在這里寫出來意義也不太大!
至於膜生物反應器的膜通量,還是各個廠家的都不是很一樣!設計到選型的還是咨詢各廠家詳細數據為准!
反滲透純水設備能裝幾支ro膜,這個主要看你的設備是多大的,有能裝6支的,有能裝內8支的。
膜殼能裝幾支RO膜是根容據膜殼的尺寸來決定,膜殼在材質上分為不銹鋼膜殼和玻璃鋼膜殼,在尺寸上有一芯裝(即裝一支膜)、二芯裝、三芯裝、四芯裝、五芯裝、六芯裝,在反滲透膜排列設計中,也存在膜殼內裝假膜的情況。
⑷ 水處理基本知識 反滲透(RO)膜元件的排列方式
水處理基本知識 反滲透(RO)膜元件的排列方式
了解RO系統中四大影響極限回收率的因素,我們關注到在系統設計時,均衡膜通量、合適的濃水流以及合理排列膜元件成為關鍵。
RO膜系統結構主要通過膜元件的不同排列方式形成組合,以確保水能合理通過各元件,達到預期效果。排列方式表示為A-B-C.../L,如2-1/6表示二段式排列,一隻膜殼裝6支膜元件。
合理設計膜元件排列方式,旨在均衡膜通量、適配濃水流,從而優化回收率。均衡膜通量保證單元件有效利用率,合適的濃水流則保持通道有效湍流。在多段設計中,後段濃水流量應大於前段,確保後段錯流比更大以減少污染。
考慮回收率的優化,設計需靈活運用膜元件數量與排列方式。以2T/H設備為例,8支4040膜採用5:3串聯,系統最高回收率可達68%。而8支8040膜的1:1排列,系統回收率僅為32%,無法有效保障膜通量與濃水流。
實際設計中,3+2:3/3排列方式在體積上更為優化,但回收率上限不如5:3方式。考慮到膜元件數量有限,選擇5:3排列方式更為適宜。當元件數量不足時,1:1排列方式可能成為唯一選擇。
系統設計時,綠色部分代表一般可採用的排列方式及系統單流程回收率,黃色對比項則顯示其他可能適用的排列方式。單項回收率黃色,系統回收率小於膜元件串聯最高回收率,但已是最佳選擇。紅色部分展示不合理的排列方式,回收率差距顯著,僅在不追求高回收率且體積要求極小的場合適用。
當膜元件數量超過4支時,合理設計的系統回收率可超過50%,解答了小型設備採用小膜的原因。選擇大膜時,回收率無法保證。在實際應用中,需結合設備大小、膜通量等多因素綜合考慮。
在小型設備中,膜元件排列方式限制了系統的極限回收率,過度關注結垢問題不準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判斷關鍵限值條件,能更好地服務客戶。本文旨在提供RO裝置排列方式的指導,幫助理解系統設計的關鍵點。
⑸ 水處理基本知識 反滲透(RO)膜元件的排列方式
RO膜元件的排列方式主要通過不同的組合形式來確保水能合理通過各元件,達到預期效果,常見的排列方式有以下幾種表示方法:
基本表示方法:排列方式通常表示為ABC…/L的形式,如「21/6」表示二段式排列,即一隻膜殼內裝有6支膜元件,其中前段有2組,後段有1組。
多段式設計:在多段設計中,後段的濃水流量應設計得大於前段,以確保後段具有更大的錯流比,從而減少污染。例如,5:3串聯排列,表示系統中膜元件被分為兩部分,前段5支與後段3支串聯連接。
優化回收率的排列:為了優化回收率,設計時需要靈活運用膜元件的數量與排列方式。在某些情況下,如2T/H的設備,採用8支4040膜以5:3串聯排列時,系統最高回收率可達68%,而若採用8支8040膜的1:1排列,則系統回收率僅為32%。
體積優化與回收率權衡:在實際設計中,雖然3+2:3/3排列方式在體積上可能更為優化,但其回收率上限可能不如5:3排列方式。因此,在選擇排列方式時,需要權衡體積優化與回收率之間的關系。當膜元件數量有限時,5:3排列方式可能更為適宜;而當元件數量不足時,1:1排列方式可能成為唯一選擇。
顏色標識的排列方式:在系統設計時,可能會使用顏色來標識不同的排列方式及其對應的系統回收率。綠色部分通常代表一般可採用的排列方式及系統單流程回收率;黃色對比項則顯示其他可能適用的排列方式,但其回收率可能低於膜元件串聯的最高回收率;紅色部分則展示不合理的排列方式,其回收率差距顯著,通常僅在不追求高回收率且體積要求極小的場合適用。
⑹ 反滲透膜排列,按2:1排列,指的是什麼意思一級,二級RO,各安排多少只,如10T 的
反滲透膜排列按照2:1的比例進行布置,意味著一級反滲透(RO)系統採用了兩段式設計。第一段產生的濃水將作為第二段的進水。這種設計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整體的產水量,同時保持較高的脫鹽率。
具體來說,假設你有10噸的進水流量,根據2:1的比例,可以將第一段RO膜元件的數量設為6隻,第二段RO膜元件的數量設為3隻。這樣的配置能夠確保水的處理效率,同時減少設備的運行成本。
採用2:1排列的反滲透系統,第一段RO膜元件主要負責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溶質,第二段則進一步凈化水,減少殘留的溶質。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產水量,還能確保出水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實際配置需要根據具體的水質和處理需求進行調整。例如,如果原水的硬度較高,可能需要增加第一段RO膜元件的數量,以保證出水的硬度符合要求。
此外,2:1排列的設計還可以靈活調整,比如在第一段增加更多的RO膜元件,以適應水量波動或水質變化。這種設計靈活性使得系統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
⑺ 反滲透系統怎樣確定膜的排列方式
對於各種反滲透系統,往往需要不止一個
反滲透膜元件,這時候這些膜元件就存在如何排列的問題,如前面介紹,膜元件實際回收率是膜元件實際使用時的回收率。為了降低膜元件的污染速度保證膜元件的使用壽命,膜元件生產廠家對單支膜元件的實際回收率做了明確規定,要求每支1m長的膜元件實際回收率不要超過18%,但當膜元件用於第二級反滲透系統水處理時,則實際回收率不受此限制,允許超過18%。
系統回收率是指反滲透裝置在實際使用時的總回收率。系統回收率受給水水質膜元件的數量及排列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小型反 滲透裝置由於膜元件的數量少給水流程短,因而系統回收率普遍偏低,而工業用大型反滲透裝置由於膜元件的數量多給水流程長,所以實際回收率一般均在75%以上,有時甚至可以達到90%。
為了提高反滲透系統回收率,應該把膜元件串聯起來,但如果系統中有很多的膜元件,就不能把他們全部串聯,如果這樣做,那麼第一支膜的給水流量就會很大,系統壓力也太大,產水流量分配也不平衡。所以實際使用時,把一定數量的膜元件裝在一個壓力容器中,然後把壓力容器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來排列,按照給水/濃水側的流程,給水/濃水流人第一壓力容器為第一段,第一段的給水/濃水再流人下一個壓力容器為第二段,依次類推為其他段的名稱。
⑻ 一級反滲透和二級反滲透膜數量怎樣計算
1、一二級各自的產水總量你要知道,這是最基本的啦
2、膜規格你要知道,是8寸還是4寸
3、膜型號你要知道,具體是那個品牌那個型號的,因為要在軟體中跑的
4、設計通量你要知道,一般情況下,原水為地表水時為8-14gfd,為井水時14-18gfd,為一級RO水時20-30gfd,1gfd=1.7LMH
5、單只膜產水量=膜面積*通量【8寸膜常規有三種面積:33.9m2(365ft2)、37.2m2(400ft2)、40.9m2(440ft2)】【1ft2=0.0929m2】
6、膜數量=一二級各自的產水總量/單只膜產水量
7、算出來的膜數量需要根據膜殼的長度進行標准化處理,比如說,計算下來膜數量是34支,如果選5芯裝膜殼,那就需要35支膜;如果選6芯裝膜殼,那就需要36支
8、根據最終確定的膜數量及膜殼長度須在膜廠家提供的模擬軟體中跑一下,看看每隻膜的回收率及單只膜的水量是否均衡,至於排列方式,建議一級選2:1,二級選3-1,建議回收率一級75-80%二級85-90%,不過這個也要看水源的情況,水源水質好可以適當提高,水源水質差,需保守一點
9、基本就是這樣的,不過我強烈建議你看一本書,書名是《反滲透水處理技術應用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