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上常用飽和食鹽水的方法制去H2,CL2,和NAOH,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工業上用電解飽和NaCl溶液的方法來製取NaOH、Cl2和H2,並以它們為原料生產一系列化工產品,稱為氯鹼工業。氯鹼工業是最基本的化學工業之一,它的產品除應用於化學工業本身外,還廣泛應用於輕工業、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石油化學工業以及公用事業。
一、電解飽和食鹽水反應原理
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原理與前面學過的電解CuCl2 溶液的原理是相類似的。
【實驗3】 在U型管里裝入飽和食鹽水,用一根碳棒作陽極,一根鐵棒作陰極(如右圖)。同時在兩邊管中各滴入幾滴酚酞試液,並把濕潤的碘化鉀澱粉試紙放在陽極附近。接通直流電源後,注意觀察管內發生的現象及試紙顏色的變化。
從實驗可以看到,在U型管的兩個電極上都有氣體放出。陽極放出的氣體有刺激性氣味,並且能使濕潤的碘化鉀澱粉試紙變藍,說明放出的是Cl2;陰極放出的氣體是H2,同時發現陰極附近溶液變紅,這說明溶液里有鹼性物質生成。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實驗現象呢?
這是因為NaCl是強電解質,在溶液里完全電離,水是弱電解質,也微弱電離,因此在溶液中存在Na+、H+、Cl-、OH-四種離子。當接通直流電源後,帶負電的OH-和Cl-向陽極移動,帶正電的Na+和H+向陰極移動。在這樣的電解條件下,Cl-比OH-更易失去電子,在陽極被氧化成氯原子,氯原子結合成氯分子放出,使濕潤的碘化鉀澱粉試紙變藍。
陽極反應:2Cl--2e-=Cl2↑(氧化反應)
H+比Na+容易得到電子,因而H+不斷地從陰極獲得電子被還原為氫原子,並結合成氫分子從陰極放出。
陰極反應:2H++2e-=H2↑(還原反應)
在上述反應中,H+是由水的電離生成的,由於H+在陰極上不斷得到電子而生成H2放出,破壞了附近的水的電離平衡,水分子繼續電離出H+和OH-,
H+又不斷得到電子變成H2,結果在陰極區溶液里OH-的濃度相對地增大,使酚酞試液變紅。因此,電解飽和食鹽水的總反應可以表示為:
工業上利用這一反應原理,製取燒鹼、氯氣和氫氣。
在上面的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實驗中,電解產物之間能夠發生化學反應,如NaOH溶液和Cl2能反應生成NaClO、H2和Cl2混合遇火能發生爆炸。在工業生產中,要避免這幾種產物混合,常使反應在特殊的電解槽中進行。
二、離子交換膜法制燒鹼
目前世界上比較先進的電解制鹼技術是離子交換膜法。這一技術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開始工業化生產。
離子交換膜電解槽主要由陽極、陰極、離子交換膜、電解槽框和導電銅棒等組成,每台電解槽由若干個單元槽串聯或並聯組成。右圖表示的是一個單元槽的示意圖。電解槽的陽極用金屬鈦網製成,為了延長電極使用壽命和提高電解效率,鈦陽極網上塗有鈦、釕等氧化物塗層;陰極由碳鋼網製成,上面塗有鎳塗層;陽離子交換膜把電解槽隔成陰極室和陽極室。陽離子交換膜有一種特殊的性質,即它只允許陽離子通過,而阻止陰離子和氣體通過,也就是說只允許Na+通過,而Cl -、OH-和氣體則不能通過。這樣既能防止陰極產生的H2和陽極產生的Cl2相混合而引起爆炸,又能避免Cl2和NaOH溶液作用生成NaClO而影響燒鹼的質量。下圖是一台離子交換膜電解槽(包括16個單元槽)。
精製的飽和食鹽水進入陽極室;純水(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陰極室。通電時,H2O在陰極表面放電生成H2,Na+穿過離子膜由陽極室進入陰極室,導出的陰極液中含有NaOH;Cl-則在陽極表面放電生成Cl2。電解後的淡鹽水從陽極導出,可重新用於配製食鹽水。
離子交換膜法電解制鹼的主要生產流程可以簡單表示如下圖所示:
電解法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飽和食鹽水,由於粗鹽水中含有泥沙、
精製食鹽水時經常加入Na2CO3、NaOH、BaCl2等,使雜質成為沉澱過濾除去,然後加入鹽酸調節鹽水的pH。例如:
加入Na2CO3溶液以除去Ca2+:
加入NaOH溶液以除去Mg2+、Fe3+等:
Mg2++2OH-=Mg(OH)2↓
Fe3++3OH-=Fe(OH)3↓
以除去過量的Ba2+:
這樣處理後的鹽水仍含有一些Ca2+、Mg2+等金屬離子,由於這些陽離子在鹼性環境中會生成沉澱,損壞離子交換膜,因此該鹽水還需送入陽離子交換塔,進一步通過陽離子交換樹脂除去Ca2+、Mg2+等。這時的精製鹽水就可以送往電解槽中進行電解了。
離子交換膜法制鹼技術,具有設備佔地面積小、能連續生產、生產能力大、產品質量高、能適應電流波動、能耗低、污染小等優點,是氯鹼工業發展的方向。
三、以氯鹼工業為基礎的化工生產
NaOH、Cl2和H2都是重要的化工生產原料,可以進一步加工成多種化工產品,廣泛用於各工業。所以氯鹼工業及相關產品幾乎涉及國民經濟及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
由電解槽流出的陰極液中含有30%的NaOH,稱為液鹼,液鹼經蒸發、結晶可以得到固鹼。陰極區的另一產物濕氫氣經冷卻、洗滌、壓縮後被送往氫氣貯櫃。陽極區產物濕氯氣經冷卻、乾燥、凈化、壓縮後可得到液氯。
以氯鹼工業為基礎的化工生產及產品的主要用途見下圖。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對以氯鹼工業為基礎的化工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及其產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越來越重視。例如,現已查明某些有機氯溶劑有致癌作用,氟氯烴會破壞臭氧層等,因此已停止生產某些有機氯產品。我們在充分發揮氯鹼工業及以氯鹼工業為基礎的化工生產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同時,應盡量減小其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我國氯鹼工業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氯鹼工廠是1930年投產的上海天原電化廠(現上海天原化工廠的前身),日產燒鹼2t。到1949年解放時,全國只有少數幾家氯鹼廠,燒鹼年產量僅1.5萬噸,氯產品只有鹽酸、液氯、漂白粉等幾種。
近年來,我國的氯鹼工業在產量、質量、品種、生產技術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發展。到1990年,燒鹼產量達331萬噸,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位於世界第三位。1995年,燒鹼產量達496萬噸,其中用離子交換膜電解法生產的達56.2萬噸,占總產量的11.3%。預計到2000年,燒鹼年產量將達540 萬噸,其中用離子膜電解法生產的將達180萬噸,佔33.3%。
參考資料:http://www.ltyz.net/xueke/huaxue/gao34/2shi.htm
『貳』 離子交換層析法分離單核苷酸 求一份實驗結果
氨基酸的分離鑒定——紙層析法
一,實驗目的
掌握氨基酸紙層析的方法和原理,學會分析待
測樣品的氨基酸成分.
二,實驗原理
紙層析是以濾紙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層析.濾紙纖維上的羥基具有親水性,吸附一層水作為固定相,有機溶劑為流動相.當有機相流經固定相時,物質在兩相間不斷分配而得到分離.
溶質在濾紙上的移動速度用Rf值表示:
Rf=原點到層析斑點中心的距離/原點到溶劑前沿的距離
在一定的條件下某種物質的Rf值是常數.Rf值的大小與物質的結構,性質,溶劑系統,層析濾紙的質量和層析溫度等因素有關.本實驗利用紙層析法分離氨基酸.
三,實驗器材
(1)大燒杯(5000mL):1隻/組
(2)微量注射器(100 L):1隻/ 組.
(3)噴霧器:公用.
(4)培養皿:1隻/組.
(5)層析濾紙(長22cm,寬14cm的新華一號濾紙):1張/組.
(6)直尺,鉛筆:自備.
(7)電吹風:1隻/組.
(8)托盤,針,白線:1套/組.
(9)手套:1雙/組.
(10)塑料薄膜:公用.
(11)小燒杯:50mL,1隻/組.
四,實驗試劑
(1)擴展劑:將4體積正丁醇和1體積冰醋酸放入分液漏斗中,與5體積水混合,充分振盪,靜置後分層,棄去下層水層.
(2)氨基酸溶液:0.5%的已知氨基酸溶液3種(賴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0.5%的待測氨基酸液1種.
(3)顯色劑:0.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實驗試劑
五,實驗操作
檢查培養皿是否乾燥,潔凈;若否,將其洗凈並置於乾燥箱內120℃烘乾.
(1)平衡:剪一大塊塑料薄膜鋪在桌面上,將層析缸或大燒杯到置於塑料薄膜上,再把盛有約20mL展層溶液的小燒杯置於倒置的層析缸或大燒杯中,用塑料薄膜密封起來,平衡20min.
(2)規劃:帶上手套,取寬約14cm,高約22cm的層析濾紙一張.在紙的下端距邊緣2cm處輕輕用鉛筆劃一條平行於底邊的直線A,在直線上做4個記號,記號之間間隔2cm,這就是原點的位置.另在距左邊緣1cm處畫一條平行於左邊緣的直線B,在B線上以A,B兩線的交點為原點標明刻度(以厘米為單位),參見左圖.
(3)點樣:用微量注射器分別取10mL左右的氨基酸樣品(每取一個樣之前都要用蒸餾水洗滌微量注射器,以免交叉污染),點在這四個位置上.擠一滴點一次,同一位置上需點2~3次,2~3mL/次,每點完一點,立刻用電吹風熱風吹乾後再點,以保證每點在紙上擴散的直徑最大不超過3mm.每人須點4個樣,其中3個是已知樣,1個是待測樣品.
(4)層析:用針,線將濾紙縫成筒狀,紙的兩側
邊緣不能接觸且要保持平行,參見圖3-3.向培養皿中加入擴展劑,使其液面高度達到1cm左右,將點好樣的濾紙筒直立於培養皿中(點樣的一端在下,擴展劑的液面在A線下約1cm),罩上大燒杯,仍用塑料薄膜密封.當擴展劑上升到A線時開始計時,每隔一定時間測定一下擴展劑上升的高度,填入表3-1中.當上升到15~18cm,取出濾紙,剪斷連線,立即用鉛筆描出溶劑前沿線,迅速用電吹風熱風吹乾.
(5)顯色:用噴霧器在通風廚中向濾紙上均勻噴上0.1%茚三酮正丁醇溶液,然後立即用熱風吹乾,即可顯出各層析斑點,參見左圖.
(6)計算各種氨基酸的Rf值,並判斷混合樣品中都有哪些氨基酸,各人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貼在實驗報告上,見表3-2.
(7)以層析時間為橫坐標,擴展劑上升高度為縱坐標畫圖,求出擴展劑上升到18cm時所需要的時間.
(8)將微量注射器內外用蒸餾水清洗干凈,倒掉用過的展層液和平衡液,將培養皿洗凈,整理好桌面上的儀器和試劑
『叄』 化學分析方法——色譜法
化學分析方法——色譜法
色譜法是一種重要的化學分析方法,它基於試樣組分在固定相和流動相間的溶解、吸附、分配、離子交換或其他親和作用的差異來實現各種分離。以下是對色譜法的詳細解析:
一、色譜法的由來
色譜法起源於1906年,由植物學家茨維特提出,最初是為了分離植物色素。在茨維特的實驗中,他使用了玻璃柱作為色譜柱,碳酸鈣顆粒作為固定相,石油醚作為流動相。這一方法的提出,為後續的色譜法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色譜法的原理
色譜法的核心原理是利用試樣組分在固定相和流動相間的差異進行分離。其中,固定相是靜止不動的一相,而流動相則是攜帶樣品流過整個系統的流體。當流動相攜帶樣品通過固定相時,由於各組分在固定相和流動相間的溶解、吸附、分配等性質的差異,導致各組分在固定相上的停留時間不同,從而實現分離。
三、色譜法的分類
色譜法可以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進行分類。常見的分類方式包括按流動相和固定相的物理狀態分類,以及按分離原理分類。
按流動相和固定相的物理狀態分類:
氣相色譜法(GC):流動相為氣體,固定相可以是固體或液體。
液相色譜法(LC):流動相為液體,固定相可以是固體或液體。
超臨界流體色譜法(SFC):流動相為超臨界流體(如超臨界二氧化碳),固定相可以是固體或液體。
按分離原理分類:
吸附色譜法:利用組分在固體吸附劑上的吸附能力差異進行分離。
分配色譜法:利用組分在固定相和流動相間的分配系數差異進行分離。
離子交換色譜法:利用組分在離子交換樹脂上的離子交換能力差異進行分離。
凝膠色譜法(排阻色譜法):利用組分分子大小或形狀的差異,通過凝膠的篩分作用進行分離。
四、色譜圖及解析
色譜圖是色譜法分析結果的直觀表現。在色譜圖中,基線是沒有組分流出時的流出曲線,它反映了檢測器的噪音隨時間的變化。基線雜訊是由於各種因素(如外界電信號干擾等)引起的基線起伏現象。
色譜圖上的每一個色譜峰都代表了一個組分。通過色譜峰的保留值(或位置)可以進行定性分析,通過色譜峰的高度或面積可以進行定量分析。色譜柱的分離效能可以通過色譜區域寬度來評價,而固定相或流動相的選擇是否合適則可以通過色譜峰間距來判斷。
五、色譜法的基本理論
色譜法的基本理論包括塔板理論和速率理論。
塔板理論:塔板理論是一種熱力學理論,它解釋了組分在色譜柱內的分離過程。塔板理論將色譜柱看作是由許多個理論塔板組成的,每個理論塔板上都進行著組分的分配和平衡。通過塔板數(N)和分離度(R)等參數,可以評價色譜柱的分離效能。
速率理論:速率理論是一種動力學理論,它解釋了影響柱效的各種因素。速率理論通過速率方程(也稱范.第姆特方程式)來描述這些因素對柱效的影響。速率方程中的參數包括渦流擴散項(A)、分子擴散項(B/u)、傳質阻力項(Cu)等,這些參數都與色譜柱的結構、操作條件以及流動相和固定相的性質有關。
六、色譜法的應用
色譜法作為一種高效、靈敏、准確的分離分析方法,在化學、生物、醫葯、環境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它可以用於物質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復雜混合物的分離和純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色譜法也在不斷創新和完善,如高效液相色譜(HPLC)、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等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色譜法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范圍。
以上內容是對色譜法的全面解析,包括其由來、原理、分類、色譜圖解析、基本理論以及應用等方面。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色譜法。
『肆』 何謂氨基酸的離子交換本實驗採用的離子交換劑屬於哪一種
1、離子交換:是分析和制備樣品混合物的液-固相層析方法,是基於待測物質的陽離子或陰離子和相對應的離子交換劑間的靜電結合,即根據物質的酸鹼性、極性等差異,通過離子間的吸附和脫吸附原理將電解質溶液各組分分開。
2、離子交換劑:本實驗採用磺酸型陽離子交換樹脂(732型)分離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AsppI=2.97)和礆性氨基酸(賴氨酸LyspI=9.74)的混合液。
『伍』 (1)圖1為陽離子交換膜法電解飽和食鹽水(滴有酚酞)原理示意圖,E口產生H2,電解食鹽水的離子方程式為
(1)陽離子抄交換膜法電解襲飽和食鹽水(滴有酚酞)原理示意圖,E口產生H2,則B極是陰極,A極是陽極,電解食鹽水的離子方程式為:2Cl-+2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