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凈水問答 > 製糖業煉糖過濾器

製糖業煉糖過濾器

發布時間:2022-06-10 18:55:58

⑴ 糖的製糖歷史

史前時期
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早期製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 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製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製糖。
甘蔗製糖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周代至漢代
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製糖最早的地區。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里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一大步。
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里「沙飴」二字,是指製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
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里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餳的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
唐宋年間
手工業製糖階段 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製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製糖業。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諸蔗,柞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說明在中、印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製糖技術的經驗交流。
從唐宋開始形成的手工業製糖以來,製糖技術逐步得到發展,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工藝相繼出現,土法製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製糖的理論著作。
公元674年,中國發明用滴漏法製取土白糖。該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設施,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從上淋入黃泥漿,藉助黃泥漿的吸附脫色製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現,標志著製糖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土法製糖在中國沿用了千餘年。
唐大歷年間(766~779),四川遂寧一帶出現用甘蔗製取冰糖。冰糖的製作,為製糖業增添了獨特的產品。
唐宋製糖手工業昌盛,所產之糖的品種和質量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糖產品不僅銷售國內各地,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廣泛興起的製糖手工業,擴展至全國的很多區域,如現今的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間,大量的閩、粵移民至台灣,同時也帶去了種蔗製糖技術。由於台灣氣候適宜於種植甘蔗,製糖業很快得到發展,並成為中國主要製糖基地之一。
8世紀中葉,中國製糖技術傳到日本。13世紀左右,傳入爪哇,成為該島糖業的起源。15~16世紀,中國的僑民也在菲律賓、夏威夷等地傳播製糖法。
在長期的製糖實踐中,很多製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 北宋王灼於 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製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國製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製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製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這些方法,在中國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書中記述的採用牛拉石轆(或木轆)多次壓榨取汁的方法(壓榨法),與現代的甘蔗多重壓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其原理在現代的製糖業中仍有沿用。「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製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基礎。
印度製糖術的傳播
當中國的甘蔗製糖技術向外傳播的時候,世界上的另一個甘蔗製糖發源地印度,也不斷向各國傳播甘蔗製糖技術。7世紀,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種植技術傳入西班牙、義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開始有甘蔗種植,隨後甘蔗的種植技術又傳入北美洲的一些國家。15世紀末,哥倫布將甘蔗製糖技術傳至西印度群島,很快又傳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紀20~30年代,甘蔗製糖技術先後傳到墨西哥、巴西、秘魯等,不久,甘蔗製糖業在南北美洲都發展起來。
甜菜製糖與機械化製糖
機械化製糖階段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甜菜製糖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製糖業的發展,直接導致了製糖業的機械化。
甜菜製糖業的興起 長期以來,用來製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寒冷地區則不能種蔗製糖。18世紀末期,一種新的製糖原料──甜菜終於被發現,給製糖業的發展帶來重大突破。
1747年,德國化學家A.馬格拉夫發現甜菜塊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視。1786年,馬格拉夫的學生F.K.阿哈爾德在柏林近郊試種甜菜成功,實現了從甜菜中提取蔗糖並開始進行甜菜的選擇和育種工作。1799年阿哈爾德發表論文,宣告可以用甜菜製糖。1802年,阿哈爾德在東歐西里西亞附近的庫內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廠。同年,俄國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廠。1811年,法國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廠。此後,歐洲各國相繼建廠,甜菜製糖業很快興起。1810年,俄國的甜菜糖廠已達10座。1824年,烏克蘭開始建立甜菜糖廠,此後15~20年間,已發展到67座,烏克蘭遂成為俄國的主要產糖區。
甜菜製糖業在歐洲的迅速崛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原因。19世紀初,拿破崙對不列顛島實行封鎖,英國則從海上對歐洲大陸實行經濟封鎖,歐洲海上運輸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資和食品如甘蔗糖等無法從海上運往歐洲大陸,這種情形客觀上促使了歐洲甜菜製糖業的迅速發展。不久,甜菜製糖技術便越過大西洋,傳播到美洲,繼而傳播到亞洲,遍及世界各地。
機械化製糖業的發展 甜菜糖的發源和生產主要是在歐洲,而19世紀又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先進的工業和發達的科學技術,給製糖業實行機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和設備大多始於歐洲的甜菜製糖業。19世紀初至19世紀60年代的這段時間,是機械化製糖工業的主要形成時期,許多製糖新工藝新設備不斷涌現。甜菜製糖業在這段時間里,完成了滲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飽充清凈、多效蒸發、真空煮糖結晶和離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術。
19世紀初期,良好的吸附劑骨炭已應用於甜菜糖汁的脫色,並取得了較好效果。1821年,東巴勒將甜菜塊根切成薄片,以熱水浸漬提取糖分,改變了早期用壓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為滲出法的先導。到1830年,東巴勒發明滲出法。但由於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庫爾曼發明二氧化碳飽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1843年多效蒸發罐的發明使糖汁得以蒸濃。同時,採用高效能的離心分蜜工藝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離,得到的不再是帶蜜的糖,而是干凈的砂糖。1849年,盧梭發明了碳酸法製糖工藝。1849年,應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凈技術進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將碳酸法改良為雙碳酸法,澄清效果顯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澱顆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發明過濾機使糖汁沉澱顆粒得以分離。同年,奧地利人J.羅伯特製成間歇式滲出罐組,它與雙碳酸法清凈工藝相配合後被普遍採用。20世紀發展了連續滲出器,逐漸取代了羅伯特滲出罐。至此,較完善的碳酸法製糖工藝基本形成,成為現代製糖技術的先導。
由於甜菜製糖大部分工藝也適用於甘蔗製糖,因而很快被甘蔗製糖業所採用,但甘蔗製糖和甜菜製糖在澄清工藝上有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廠仍基本上採用壓榨取汁方式,18世紀末甘蔗製糖已採用了三輥壓榨機。
19世紀初期,真空結晶(煮糖)罐製造成功。中期,已開始用蒸汽機帶動壓榨機,並開始採用離心分蜜機。此後,隨著製糖工藝漸趨成熟和適合於工業化生產的設備不斷出現,製糖業遂進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階段。
中國機械化製糖歷史
中國機械化製糖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中國機械化製糖的醞釀、探索時期。20世紀30年代,中國興起機械化製糖熱潮,但未形成機械化製糖工業體系,製糖業基本上還處於手工業階段。1949年後,不斷發展成為完整的現代製糖工業體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設中華精糖公司,機器購自英國,以土糖為原料生產精煉糖,每日能處理4000擔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廣東汕頭角石開設分廠。此外,英國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創辦太古煉糖公司。繼英國之後,美國、日本等商人也來中國建立機械製糖廠,製糖工藝、技術、設備均從外國引入。由於社會動盪、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這些糖廠未能長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國東北開始種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噸的甜菜製糖廠(阿城糖廠)。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噸的甜菜製糖廠(呼蘭糖廠)。
1916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成立「南滿洲製糖株式會社」,並在沈陽郊區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噸甜菜的奉天糖廠,1917年投產。1922年又在鐵嶺建成鐵嶺糖廠,這兩座糖廠都於1926年停產。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東濟南興建溥益糖廠,於1921年投產,1929年停產。
1938年,日本在吉林省范家屯建立「新京製糖所」,後改為吉林省製糖廠。
20世紀30年代以前,不論是甜菜製糖廠,或是甘蔗製糖廠,或是精煉糖廠;不論是外資興辦,或是民族資本創辦的糖廠,都沒有成功,中國的機械化製糖業未能形成,仍然處於手工業製糖階段。牛拉石轆壓取甘蔗的古老製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製糖遍布城鄉民間。糖的產量及質量都不及先進國家。尚需大量進口食糖。1929年,食糖進口量達最高峰(7.4億千克),價值銀一萬萬兩,居全國進口貨物的第二位。
30年代開始,中國限制洋糖任意進口,保護國內糖業的發展。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嚴重經濟危機,許多公司、商人急於推銷滯銷的貨物和積壓設備。中國成為他們資本輸出的一大市場。例如,美國的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工廠,即在此時來到廣東,推銷他們積壓的製糖設備。廣東省的軍閥企圖通過創辦糖業,充實自己經濟實力,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極力支持、興辦機械化製糖業。廣東製糖歷史悠久,製糖原料(甘蔗)豐富,客觀上也利於製糖業的發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廠兩家廠商的承包下,在廣東建成了市頭、順德、東莞、新造、惠陽、揭陽等 6座機械化製糖廠。其設計的總生產能力為每天壓榨甘蔗7000噸,每天產白糖700噸。機器設備全部由外國進口,工藝技術、設備規模都是空前的。廣東遂成為全國機械化製糖業的重要基地。
廣東興辦機械化製糖業的熱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製糖的其他省份,繼之紛紛建立機械化糖廠。但由於時局動亂,工業基礎薄弱,這些新式的機械化製糖廠,未能得到發展和繁榮,不少糖廠被迫關閉、停業。
20世紀以來,台灣省機械化製糖業發展較快。最早的機器製糖廠建立於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機械化製糖廠。1934~1943年間,台灣糖業發展迅速,糖產量劇增,並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製糖期,機製糖產量達到137萬噸。
1949年後,中國大陸的製糖業不斷得到發展。甘蔗製糖業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製糖業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與甜菜糖的產量之比約4:1。發展到 80年代,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製糖大國之一。

⑵ 糖廠的工藝流程是什麼

糖廠的工藝流程是:原料→提汁→澄清→蒸發→煮糖與結晶→分蜜→乾燥→篩分→包裝→貯藏
1.提汁
我國糖廠從甘蔗提取蔗汁的方法有三種,即壓榨法、滲出法及磨壓法。這三種方法都要先將含有糖分的甘蔗組織細胞加以破壞。然後分別採用多重壓榨、多級噴淋或擠壓把糖汁抽提出來。因此,各種方法所使用的設備及其工藝條件是有區別的。
壓榨法提汁是一種歷史長遠而且比較成熟的方法。所用的主要設備是三輥壓榨機。壓榨前的切蔗,稱為甘蔗的預處理。我國的大、中型糖廠通常均裝有兩台或三台切蔗機,或切蔗機加撕裂機。用撕裂機進行甘蔗的破碎,目前國內只有少數糖廠使用,而在國外則較為普遍。
滲出法基本上是從甜菜製糖方法或工藝引過來的。實踐證明甘蔗滲出法的優越性,不僅在於造價低廉、動力消耗少、運行安全、維修管理簡便,而且糖分收回率也很高。因此,甘蔗提汁向滲出法方面發展是必然的。
2.澄清
目的是通過除去非糖分以提高糖汁的純度,並降低其粘度和色值,為煮糖結晶提供優質的原料糖漿。糖廠所採用的傳統澄清方法,簡單說是在糖汁中添加石灰作為澄清劑,使某些非糖分沉澱析出,經過沉降和過濾,得出清汁,最後送往蒸發站蒸濃成為糖漿。
澄清處理主要有三個過程,即加熱蔗汁、添加澄清劑和分離沉澱。而影響澄清的主要因素是蔗汁的pH值、加熱溫度和澄清時間。只有把這些因素控制好,使蔗糖分盡可能多地保留下來,同時盡可能多地除去非糖分,才能完成澄清的任務。
糖廠製糖方法一般都是根據澄清方法來命名的,而澄清方法則是依照所用的主要澄清劑而定名的。目前世界各國採用的製糖法或澄清法,主要有石灰法、亞硫酸法和碳酸法三大類。在每一類中,又依處理步驟和方式的不同,再分成不同的方法。較常見的如下列幾種:第一,石灰法。其中又分冷加灰法、熱加灰法、分次加灰法。第二,亞硫酸法。其中包括酸性亞硫酸法、鹼性亞硫酸法、中性亞硫酸法、磷酸亞硫酸法、中間汁亞硫酸法等。第三,碳酸法。其又可分為單次碳酸法、二次碳酸法、多次碳酸法、中間汁碳酸法。
上述三類澄清方法中,基本上都要加入石灰乳和進行加熱處理,不過加灰和加熱都要隨pH值的要求加以控制。此外,比較新的方法如離子交換法,在國外多用於生產精糖。其它如電滲析法、超濾法和離子排除法等也都在不斷地發展。
石灰法只能生產出顏色較深的粗糖,而用亞硫酸法卻能製得直接消費的白糖。雖然用這種方法比用碳酸法生產的白糖在潔白度和產糖率等方面都要差,但由於亞硫酸法具有工藝流程較短,設備較少和澄清劑用量較省等優點,所以在國內大、中、小型甘蔗糖廠仍被廣泛採用。在國外,近十多年來,隨著對精煉糖消費量的增加,許多採用亞硫酸法的糖廠都先後改為石灰法,把生產的粗糖再回溶精製。但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亞硫酸法至今仍佔有重要地位。用石灰和二氧化碳作為澄清劑來澄清蔗汁的方法叫碳酸法。碳酸法所除的非糖物比亞硫酸法多,總收回率也比較高,且所製得的成品糖的純度較高,色值較低,能久貯不致變色。但是,碳酸法也有一些缺點,如工藝流程比較復雜,需用機械設備較多;還要耗用大量石灰和二氧化碳,因而生產成本較高。特別是在糖廠離開石灰石產地較遠的地區,碳酸法的推廣受到一定的限制。
3.蒸發
煮糖前須採用多效蒸發操作濃縮糖汁,糖汁蒸發時,其中蔗糖、還原糖及其它非糖分,在溫度、pH值以及濃縮等條件的影響下,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例如:蔗糖轉化和焦化,還原糖分解,積垢的產生等,必須研究這些化學變化的規律,以便更好地控制。
總的來說,蒸發工段必須滿足製糖工藝及熱力利用等多方面的要求。第一,保證糖漿濃度。第二,減少糖分損失。第三,減緩積垢的形成速率。第四,提高熱能利用,減少熱能損失。
4.煮煉
從末效蒸發罐出來的粗糖漿,再經過二次硫熏,除飽和過濾,以達到漂白和進一步澄清的目的。經過二次硫熏處理的糖漿,稱為清凈糖漿,一般尚含有35%— 45%的水分。還須進一步濃縮煮制至有蔗糖晶體析出,並使晶粒長到大小符合要求。這一操作過程,叫做煮糖(或結晶)。所煮得的蔗糖晶體與糖液(母液)的混合物叫做糖膏。糖膏自煮糖罐卸入助晶機,經逐漸降溫的過程,幫助晶體繼續長大,使蔗糖析出更加完全,這叫做助晶。將助晶後的糖膏送入離心機,使晶粒與母液分離,叫做分蜜。將白砂糖用熱空氣或其他方法除去水分至符合要求的含水量,叫做乾燥。乾燥後的砂糖按規格大小用篩分類,叫做篩分。篩分後的合格砂糖便可裝包作為成品,分離出的糖蜜可作為下一級糖膏的原料,繼續煮煉到最末一級稱為廢蜜,即副產品。
煮糖、助晶、分蜜、乾燥、篩分和包裝等一系列工序是糖廠生產的最後工段,即煮煉工段。這一工段工作的好壞,對產品質量和糖分回收影響極大。
煮糖與助晶都是蔗糖的結晶過程。助晶是結晶過程的繼續。糖膏在煮制的末期,尤其是末段糖膏,晶體含量已達到一定程度,母液濃度又高,純度又低,因此糖膏非常粘稠,結晶速度特別緩慢,普通的煮糖罐已不能順利地完成結晶任務,需要將此糖膏移入助晶機內進行助晶,使晶粒盡可能地吸收母液中的糖分而長大,完成結晶任務。
助晶原理:靠溫度的降低維持或提高母液的過飽和度,並有足夠的時間讓晶體與母液接觸。
5.分蜜
分蜜就是藉助於離心機快速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的作用,將糖蜜甩出去,而蔗糖晶體則因篩網的阻擋而留在篩籃里。
6.乾燥
從離心機出來的白砂糖,尚含有0.5%— 2.0%的水分,還需經過乾燥和冷卻,才能包裝及貯藏,否則易潮解、結塊變質,使糖不能久存。
砂糖所含水分,將影響砂糖貯存過程的質量變化。在高濃度的糖液中,微生物是不能繁殖的。因此,砂糖晶粒表面殘留糖蜜液膜中的非蔗糖分(非旋光度)對水的比例,將對砂糖的質量變化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糖蜜液膜的高滲透壓將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通常,將水分對非蔗糖分的比值稱為「安全因素」(SF)。
目前,糖廠中分離雜糖時多採用蒸汽洗的辦法,這樣從離心機卸出的白砂糖,溫度約為80℃,含水分約為0.5%,可以利用砂糖從80℃降至室溫時本身放出的熱量將其所含的自由水分汽化,使達到要求的砂糖水分含量標准,節省了空氣加熱設備和鼓風設備。
如採用無汽洗分蜜,則白砂糖的溫度較低(50—60℃)而水分較高(約2%),這樣,在南方潮濕氣候條件下就需要用熱空氣將砂糖乾燥,否則,難以保證產品質量。利用冷空氣和熱砂糖的溫度差進行自然冷卻,使濕砂糖的水分蒸發除去,直至砂糖與周圍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相平衡,這種方法稱為自然乾燥。而將空氣預熱,用熱空氣作為乾燥介質,使砂糖的微量水分乾燥除去的方法,稱為熱空氣乾燥。自然乾燥方法已在許多糖廠被採用,效果較好,缺點是乾燥時間長,而且在離心分蜜時一定要採用汽洗,以提高砂糖溫度和降低砂糖含水分,否則將會影響乾燥效能。熱空氣乾燥方法,由於乾燥時間短,可縮短乾燥機的長度,而且成品白砂糖的水分也易於控制,因此,仍被一些糖廠採用。
目前,國外常用的乾燥冷卻機有:回轉百葉窗式(亦稱無抄板轉筒式)乾燥冷卻機,立式乾燥冷卻機和沸騰床(亦稱流動床)乾燥冷卻機三種。
7.篩分
從乾燥機出來的砂糖帶有不少團塊和糖粉等,晶粒大小不一。為了保證產品質量,所以需經過篩選分級處理,同時在篩選過程還可使砂糖充分冷卻,以利包裝、貯藏。
糖廠常用的篩選機為機械震動式篩選機,在機面上裝有不同規格的篩網,篩網的裝法各廠不一,一般前面的篩孔較小,後面逐漸增大。篩分所得的太小的砂糖和結成團的糖塊,工廠俗稱糖頭與糖尾,要回溶,不能作成品出廠。
在國外,對機械震動式篩選機作了改進,彈性搖臂已不再用木板條製成,改用彈簧圈,最新的改用橡膠柱,這樣不僅結構簡單,便於安裝維修,而且設備的高度也可以降低。除機械震動式篩選機外,國外還採用電磁震動式篩選機和回轉式篩選機。
8.包裝
經過篩分後的白砂糖,由貯糖斗卸入糖袋,進行包裝。目前,我國甘蔗糖廠生產的白砂糖 都用塑料編制袋包裝,並應將粗、中、細粒白砂糖分別包裝,每包50公斤。在大型糖廠已實現包裝機械化、自動化、即在貯糖斗下裝有杠桿式自動稱,當糖袋裝滿50公斤後就自動停止裝糖,然後由輸送帶將糖包送至自動稱再行校正重量,接著經機械自動縫包機進行縫口,然後由輸送帶運入倉庫貯藏。
9.貯藏
對砂糖的貯藏有一定的工藝要求,否則會因保管不妥而發生潮解、結塊、酸敗或變色等事故,影響產品質量。
在貯藏過程中砂糖發生結塊的原因主要是砂糖含水分太高(超過1%以上),這往往是由於乾燥、包裝和倉庫溫度、濕度控制不正常而產生的。在乾燥過程中糖層厚度控制不正常,使砂糖含水分不均勻,包裝入庫後會引起砂糖局部結塊。砂糖尚未充分冷卻就進行包裝和入庫,入庫後與倉庫溫差大,使砂糖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產生結塊。此外,如果糖包堆放太高,壓力大,也會造成結塊。酸敗的原因是由於水分的存在和微生物作用。白砂糖發黃這是因為用亞硫酸還原漂白的砂糖,久藏後由於空氣的氧化而使砂糖變色發黃。為了防止砂糖在貯藏過程中發生變質,對糖倉地址的選擇和糖倉的建築應有一定要求,而且應有一套貯藏管理制度。

⑶ 古代人用什麼製造糖

古代人用穀物來釀酒造糖。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是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

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

我國用甘蔗製糖的歷史也很久。甘蔗產於南方,從戰國至漢末,已種甘蔗,並喝其漿汁。漢朝,人們已經能用蔗漿熬制的糖膏塑成各種動物的形狀,雖產品仍較低級,但較之戰國時代人們食用蔗漿,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從東漢到唐初我國的蔗糖質量並不好,於是,唐太宗派人赴印度摩揭陀國學習製糖技術,引進新的製糖法,從此,我國的蔗糖生產才進入一個新階段。

據《唐會要》記載,白糖生產是從唐代開始的。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手工製糖的詳細記載,這種手工製糖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新中國建立前。清末,我國東北地區開始用甜菜製糖。



(3)製糖業煉糖過濾器擴展閱讀

常見糖的分類

根據糖的精製程度、來源、形態和色澤,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

1、精製白砂糖:簡稱砂糖,為粒狀晶體,根據晶體的大小,有粗砂、中砂、細砂三種。特點是純度高、水分低、雜質少。國產砂糖含量高於99.45%、水分低於0.12%,並按標准規定分為優級、一級、二級三個等級,均適用於麵包和面點生產用。

2、粗砂糖:屬於未精製的原糖,純度低、雜質多、水分大、顏色淺黃,如國產的二號糖和進口的巴西糖、古巴糖。

3、綿白糖:晶體細小均勻,顏色潔白,質地軟綿,純度低於白砂糖,含糖量98%左右,水分低於2%,因成本高,用於高檔食品。

4、赤砂糖:粒狀晶體,顏色棕黃色,雜質較高,但可作特殊用途。

5、紅糖(片糖、黃糖):一般由土法榨製得,雜質最多,純度最低,但有其特殊風味及其在烘焙中著色快,也有一定的應用。

6、紅糖粉:純度比紅糖高些,且秤取方便,比紅糖使用量大。

7、冰糖及冰片糖:不方便秤取,成本高、應用較少,且限於高檔食品。

8、葡萄糖粉及葡萄糖漿:由澱粉通過酶催化或在酸存在下經水解作用得到葡萄糖漿再經噴霧乾燥後即得粉狀葡萄糖,一般含水8%。

9、麥芽塊及麥芽糖漿:由大麥、小麥經麥芽酶作用水而得,我國生產的成品一般稱飴糖。

10、轉化糖漿:由蔗糖與水在鹽酸存在下,加熱製得。其特點是粘度低、透明好。是做廣式月餅的必須原料。

11、果葡萄糖漿(異構糖漿):把轉化糖漿中的一部分葡萄糖在葡萄糖酶的作用下,轉化為果糖。工業上生產的果葡萄糖漿其異構轉化率在42%,此時的甜度與蔗糖相等。若再提高轉化率,則可得到更高的甜度。

12、蜂蜜:植物蜜腺的分泌物、甜度較高,60%~80%是人體容易吸收的單糖,且有特殊風味。

13、糖蜜:糖廠製糖時,糖漿經濃縮後剩下的母液,雜質最多。但具有特殊的香味,生產全麥麵包時常有採用。

14、焦糖是一種糖食,以接近或超過115℃的溫度熬煮白糖,使呈現淺黃色近乎咖啡色,並帶有焦香味,即得焦糖。一般用做布丁的時候才使用。多吃有害。

⑷ 做麥芽糖過濾糖渣用的工具叫什麼

叫濾網。

麥芽糖可以用來治療氣短乏力、脾虛、飲食減少、肺燥、虛寒腹痛、乾咳少痰、咽喉腫痛等病症。調節便秘、預防腹瀉,能夠抑制病菌和腸道內細菌的繁殖,促進腸道蠕動,清理腸道垃圾。有一定的降血壓和降血脂作用。

麥芽糖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開胃、肺燥、滋潤內臟。但是也不能大量食用麥芽糖,否則可能會對牙齒造成一定的損害。另外,消化力不足、體內有濕熱的患者要慎用,因為麥芽糖會產生濕熱,容易導致人出現腹脹。

擴展內容

麥芽糖又叫飴糖、膠飴、糖稀等,是一種用糧食經過發酵、提煉而來的。麥芽糖是米、大麥、粟或玉蜀黍等糧食經發酵製成的糖類食品,屬於碳水化合物的一種,甜味不大,能增加菜餚品種的色澤和香味,全國各地均產。麥芽糖味甘,性微溫,具有潤肺、生津、去燥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虛倦怠、虛寒腹痛、肺虛、久咳久喘等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麥芽糖

⑸ 哪種糖純度最高

幼沙糖 (caster-sugar-or-granulated-sugar) 白色顆粒狀結晶,純度高,蔗糖含量在99%以上,是食糖中質量較好的一種,水分、雜版質及權轉化糖的含量很低,較易儲存。其外形比白砂糖細小,不含硫、優質、速溶、潔白,甜度更高。

拓展資料:
中國機械化製糖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中國機械化製糖的醞釀、探索時期。20世紀30年代,中國興起機械化製糖熱潮,但未形成機械化製糖工業體系,製糖業基本上還處於手工業階段。1949年後,不斷發展成為完整的現代製糖工業體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設中華精糖公司,機器購自英國,以土糖為原料生產精煉糖,每日能處理4000擔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廣東汕頭角石開設分廠。此外,英國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創辦太古煉糖公司。繼英國之後,美國、日本等商人也來中國建立機械製糖廠,製糖工藝、技術、設備均從外國引入。由於社會動盪、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這些糖廠未能長久生存下去。

⑹ 製糖過程中主要都有什麼設備

廣西現在主要是甘蔗亞硫酸法廠,主要設備有吊車,喂蔗台,輸蔗機,切蔗機,撕解機,除鐵器,壓榨機列,滾筒篩/曲篩,加熱器,燃硫爐,石灰消和器,硫熏中和器,沉降器,無濾布真空吸濾機,蒸發罐,結晶罐,冷凝器,助晶機,分蜜機,震篩等;附屬的有動力車間的鍋爐和汽輪機。
欲知更多詳細情況可以聯系[email protected]

⑺ 製糖業用活性炭脫色是因為

A、焦炭具有還原性,可用於煉鐵,故選項說法正確.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製糖工業用活性炭脫色制白糖,故選項說法錯誤.
C、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穩定,故用炭黑墨汁書寫的字經久不變色,故選項說法正確.
D、金剛石硬度比玻璃高,可用於切割玻璃,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B.

⑻ 製糖的傳統方法

從甘蔗或甜菜等含糖植物中提取蔗糖的生產過程。產品有白砂糖、赤砂糖、綿白糖、方糖和冰糖等,統稱食糖。甘蔗的莖稈和甜菜的塊根都含有12%~18%的蔗糖,它和一些可溶性非糖(包括含氮和無氮有機物以及礦物質等)混存於薄壁組織的細胞液中,即糖汁。製糖過程就是利用滲浸或壓榨提出糖汁,然後除去非糖成分,再經蒸發、濃縮和煮糖結晶,最後用離心分蜜機分去母液而得白砂糖成品,含有不能結晶的部分蔗糖和大部分非糖的母液即廢糖蜜。 甘蔗製糖工序包括:①提汁。蔗莖在壓榨車間的運帶上被迅速回轉的刀群斬切,再經撕裂機破碎,然後連續經4~7台三輥壓榨機順次榨出蔗汁。由撕裂機和第一台壓榨機流出的蔗汁稱混合汁。②清凈。混合汁中含有各種非糖分,須經清凈處理後才能進一步加工。應用較廣的方法有石灰法和亞硫酸清凈法。石灰法多用於製造甘蔗原糖。③蒸發。經過清凈後的清汁經預熱後放入內裝加熱汽鼓的立筒式蒸發罐,通入熱蒸汽,使糖汁受熱而蒸發濃縮,成為可以煮糖結晶的糖漿。④煮糖、助晶、分蜜。將糖漿抽入煮糖罐在真空下進一步加熱蒸發。待蒸發濃縮到一定的過飽和度後,即可投入糖粉起晶。隨後繼續不斷地加入糖漿或糖蜜,使晶粒逐漸長大,直到全罐內形成含晶率和母液濃度都符合規定的糖膏,即可放罐。放出的糖膏經助晶槽流入分蜜機,利用離心力分去母液,留在機中的結晶糖經打水洗滌,卸出乾燥後即為砂糖成品。分出的母液,即糖蜜還可第2次、第3次煮糖、分蜜。⑤原糖精煉。先在原糖汁中加入糖蜜進行洗滌後,由離心機再次分離,並將晶粒洗凈,再加少量石灰乳並用硅藻土過濾;然後通過脫色得精糖液。 甜菜製糖過程為:甜菜洗凈經切絲機切成角鐵形菜絲,連續進入滲出器後隨熱水逆向對流,使菜絲中的糖分和部分非糖擴散水中,得滲出汁。除渣、計重後,用雙碳酸法清凈處理,得到清汁後的工序與甘蔗製糖基本相同。 製糖產品除砂糖外還可製成多種糖品:①綿白糖。中國甜菜糖廠的主要產品,製法同白砂糖,只是煮糖時起晶粒數更多、養晶時間更短,分蜜後加上2%的轉化糖漿,經乾燥粉碎即得。②方塊糖。通過煮糖、養晶,使晶粒大小適度,分蜜時晶粒表面保留少量水分,隨即趁熱將濕糖壓條、切塊,乾燥後即得。③冰糖。一般採用靜置結晶法。即將白砂糖加水溶化、煮沸,加進少量豆漿或卵白,藉助蛋白質的熱凝固徹底清除其中的雜質,過濾得的清糖汁放在敞口鍋內熬成糖漿。在結晶容器中放入晶核,糖分圍繞晶核逐漸養大,再經分蜜、乾燥即得。④液體糖。精糖加水溶解或用糖漿加少量活性炭粉末過濾均可製得。 編輯本段中國製糖企業發展簡況 製糖業是利用甘蔗或甜菜等農作物為原料,生產原糖和成品食糖及對食糖進行精加工的工業行業。糖料一般春季生長,10月開始收獲。製糖企業每年從10、11月開榨到第二年3、4月停榨為一個生產周期,稱為一個榨季。原料采購和生產呈現季節性和階段性,而銷售則是全年進行。 2005年中國全部製糖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35,364,49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全年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35,377,650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31%;全年實現累計利潤總額為3,676,307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39%;全年累計虧損企業虧損總額為226,522千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 2006年中國全部製糖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50,130,64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82%;全年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47,327,04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93%;全年實現累計利潤總額為6,231,67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7.48%;全年累計虧損企業虧損總額為286,17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 2007年1-2月中國全部製糖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18,723,44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43%;1-2月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8,381,393千元,產銷率為44.76%;1-2月實現累計利潤總額為821,521千元。 目前中國人均食糖年消費量約為8.4公斤,但仍是世界人均食糖消費最少的國家之一,遠遠低於全世界人均年消費食糖24.9公斤的水平,也低於同期台灣人均23.9公斤、香港人均31.0公斤的水平,僅及世界人均年消費食糖量的三分之一,屬於世界食糖消費「低下水平」的行列。未來十年世界食糖的生產和消費總趨勢將緩慢增加,其中發展中國家食糖消費將出現明顯增長趨勢,中國是世界食糖最大的潛在市場。

⑼ 製糖的製糖工藝

從甘蔗或甜菜等含糖植物中提取蔗糖的生產過程。產品有白砂糖、赤砂糖、綿白糖、方糖和冰糖等,統稱食糖。甘蔗的莖稈和甜菜的塊根都含有12%~18%的蔗糖,它和一些可溶性非糖(包括含氮和無氮有機物以及礦物質等)混存於薄壁組織的細胞液中,即糖汁。製糖過程就是利用滲浸或壓榨提出糖汁,然後除去非糖成分,再經蒸發、濃縮和煮糖結晶,最後用離心分蜜機分去母液而得白砂糖成品,含有不能結晶的部分蔗糖和大部分非糖的母液即廢糖蜜。
甘蔗製糖工序包括:①提汁。蔗莖在壓榨車間的運帶上被迅速回轉的刀群斬切,再經撕裂機破碎,然後連續經4~7台三輥壓榨機順次榨出蔗汁。由撕裂機和第一台壓榨機流出的蔗汁稱混合汁。②清凈。混合汁中含有各種非糖分,須經清凈處理後才能進一步加工。應用較廣的方法有石灰法和亞硫酸清凈法。石灰法多用於製造甘蔗原糖。③蒸發。經過清凈後的清汁經預熱後放入內裝加熱汽鼓的立筒式蒸發罐,通入熱蒸汽,使糖汁受熱而蒸發濃縮,成為可以煮糖結晶的糖漿。④煮糖、助晶、分蜜。將糖漿抽入煮糖罐在真空下進一步加熱蒸發。待蒸發濃縮到一定的過飽和度後,即可投入糖粉起晶。隨後繼續不斷地加入糖漿或糖蜜,使晶粒逐漸長大,直到全罐內形成含晶率和母液濃度都符合規定的糖膏,即可放罐。放出的糖膏經助晶槽流入分蜜機,利用離心力分去母液,留在機中的結晶糖經打水洗滌,卸出乾燥後即為砂糖成品。分出的母液,即糖蜜還可第2次、第3次煮糖、分蜜。⑤原糖精煉。先在原糖汁中加入糖蜜進行洗滌後,由離心機再次分離,並將晶粒洗凈,再加少量石灰乳並用硅藻土過濾;然後通過脫色得精糖液。
甜菜製糖過程為:甜菜洗凈經切絲機切成角鐵形菜絲,連續進入滲出器後隨熱水逆向對流,使菜絲中的糖分和部分非糖擴散水中,得滲出汁。除渣、計重後,用雙碳酸法清凈處理,得到清汁後的工序與甘蔗製糖基本相同。
製糖產品除砂糖外還可製成多種糖品:①綿白糖。中國甜菜糖廠的主要產品,製法同白砂糖,只是煮糖時起晶粒數更多、養晶時間更短,分蜜後加上2%的轉化糖漿,經乾燥粉碎即得。②方塊糖。通過煮糖、養晶,使晶粒大小適度,分蜜時晶粒表面保留少量水分,隨即趁熱將濕糖壓條、切塊,乾燥後即得。③冰糖。一般採用靜置結晶法。即將白砂糖加水溶化、煮沸,加進少量豆漿或卵白,藉助蛋白質的熱凝固徹底清除其中的雜質,過濾得的清糖汁放在敞口鍋內熬成糖漿。在結晶容器中放入晶核,糖分圍繞晶核逐漸養大,再經分蜜、乾燥即得。④液體糖。精糖加水溶解或用糖漿加少量活性炭粉末過濾均可製得。

⑽ 過濾器的應用行業

三足式鐵口鐵屑甩油機是一種間歇操作的離心機。適用於分離含固相顆粒的懸浮液,如粒狀、結晶狀或纖維狀物料,也可用於紡織物的脫水、金屬切削鐵屑和潤滑油的回收等。該類機型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適應性強、過濾時間可根據物料特性及分離要求靈活掌握、濾渣洗滌充分、固體顆粒不易破碎等優點。
上懸式鐵口鐵屑甩油機是一種間歇式操作過濾離心機。適用於分離中等顆粒粒徑為100jum〜 1mm或細顆粒粒徑為10〜100um的懸浮液,如砂糖、味精、葡萄糖'鹽類、聚氮乙烯樹臘等物料。搡作時,物料從機殼上部機蓋處或設備的加料口進人轉鼓,加料前先將轉鼓啟動,並在低轉速T運轉(ISO〜StWr/mfn),待加科完畢後,再將轉鼓加至全速,如工藝需要,可洗滌濾渣並甩干後停機,或低速下卸料。
卧式刮刀鐵口鐵屑甩油機屬間歌操作,是在全速或變速運轉下進行加料、過濾、洗滌、甩干、卸料、洗網等工序,各工序自動循環進行。各操作工序的延續時間及工序間的交替時間由時間 繼電器通過電氣-液壓控制系統進行調整與控制,也可在一定范圍內人工調節各工序的持續 時間,自動操作時,各工序所需時間,在開車前霜調節時間繼電器或PLC進行控制。人工操作時,各工序進衧的時間完全由操作人員控制。
該機適用於分離含固相顆粒粒徑>10um的懸浮液,固相可得到較好的脫水和洗滌效果,但刮刀卸料會使部分顆粒破碎。該種機型處理量大,分離效果好,對懸浮液的濃度變化適應性強。
活塞推料鐵口鐵屑甩油機是一種連續操作、脈動卸料的離心機。適用於分離含固相顆粒>50um 的結晶狀或纖維狀物料的懸浮液.並能對濾渣進行較充分的洗滌.固相物料遭破碎程度比刮 刀卸料離心機輕,但要求進料固相的最佳濃度為40%〜60% (具體視物料而定).且供料濃度穩定活塞推料離心機有單級、雙級、多級之分,級數越多,對懸浮液的適應性越大,分離效果也越好。該機能自動連續操作,處理量大,單位產量能耗比刮刀卸料離心機低,是鹽、鹼、化肥、碳酸氫銨、硫酸銨、纖維素、尿素等生產中進行液固分離的主要設備之一,活塞推料離心機屬於過濾離心機,篩網上形成的濾餅層,由於一級轉蚨的不斷往復運動,而沿轉鼓壁軸向向前推移,最後被推出轉鼓,濾餅在向前移動期間可以進行洗滌。這種 離心機的加料與分離過程是連續的,濾餅是脈動地從轉鼓中卸出,濾餅層的厚度可由布料盤外徑與篩網內徑之差決定,並可根據所需濾餅層的厚度更換不同外徑的布料盤。

閱讀全文

與製糖業煉糖過濾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污水處理廠應急預案2018年 瀏覽:555
高效除垢除銹劑主要成分 瀏覽:969
家用碧樂凈水機一台多少錢 瀏覽:100
醋酸用來除水垢 瀏覽:994
生活污水處理需要繳納哪些稅 瀏覽:566
住建部污水管網 瀏覽:2
用什麼設備代替飲水機 瀏覽:632
天津回齊齊哈爾用隔離嗎 瀏覽:210
凈水器純水慢怎麼回事 瀏覽:165
小愛同學怎麼控制空氣凈化器教程 瀏覽:712
凈水器電源插座多少安 瀏覽:698
桶裝飲水機出水很小是什麼原因 瀏覽:969
污水泵油封用什麼 瀏覽:837
ro反滲透凈水機不上水怎麼辦 瀏覽:105
污水管網環境影響評價 瀏覽:224
純水中DNA為什麼會解旋 瀏覽:94
軟化水制備廢水環評 瀏覽:34
電水壺有水垢用醋泡可以嗎 瀏覽:444
飲水機小水管有個小卡子怎麼取 瀏覽:330
凱氏定氮蒸餾裝置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