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表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過於飽和對生物有何影響
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過於飽和,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會造成不利影響和傷害,導致魚類產生氣泡病。
水體中溶氧氣體的含量達到過飽和,如水中含氧量達14.4毫克/升,即飽和度為192%時,體長1厘米的魚苗便可發生氣泡病。
這些氣體一旦進入魚只組織中,魚的腸道會出現氣泡,或體表、鰓上附著著許多小氣泡,使魚體上浮或游動失去平衡,會因栓塞位置的不同而引起各種症狀與病變,如呼吸困難,突眼、貧血,甚至死亡。
(1)漢川有哪些污水廠擴展閱讀
溶解氧通常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飽和時,大氣中的氧氣向水體滲入;另一個來源是水中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的氧。因此水中的溶解氧會由於空氣里氧氣的溶入及綠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得到不斷補充。
但當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耗氧嚴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時補充,水體中的厭氧菌就會很快繁殖,有機物因腐敗而使水體變黑、發臭。
溶解氧值是研究水自凈能力的一種依據。水裡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復到初始狀態,所需時間短,說明該水體的自凈能力強,或者說水體污染不嚴重。否則說明水體污染嚴重,自凈能力弱,甚至失去自凈能力。
因劇烈摻氣等原因造成空氣中的分子態氧溶解在水中成為溶解氧的量顯著增加,使得水體中溶解氧超飽和的現象。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與空氣中氧的分壓、水的溫度都有密切關系。在自然情況下,空氣中的含氧量變動不大,故水溫是主要的因素。水溫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