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污泥沉降比是多少
城市污水廠SV30值一般在15%~30%,工業廢水處理SV30值相對較高。測定SV30的器皿一般是1000mL的玻璃量筒。
SV30是指曝氣池混合液在量筒靜止,沉降30min後污泥所佔的體積百分比。它是分析污泥沉降性能的最簡便方法。SV30值越小,污泥沉降性能就越好。SV30值越大,沉降性能越差。在無其他異常的情況下,SV30可作為剩餘污泥排放的參考依據。
在進行沉降試驗時,有時會發現污泥沉降界面不清的現象,這是因為污泥中絮粒大小的差異懸殊造成的,大粒絮粒迅速沉降,細小絮粒緩慢沉降,形成一個非連續層。這種情況在污泥短期缺乏營養或由於污泥中毒而造成部分解絮時尤為明顯。
在進行沉降實驗時,也要注意觀察初始沉降情況。如果兩種污泥SV30相等,而初始5min內的沉降速度不同,其沉降性能也是不同的。因此,有人建議採用SV5,即5min的污泥沉降體積來判斷污泥沉降性能。
(1)污水廠污泥沉降比一般多少擴展閱讀:
活性污泥中的絲狀菌數量與污泥的沉降性能密切有關。
判斷污泥中絲狀菌數量的多少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將污泥稀釋塗片染色觀察、測量,此法較麻煩,技術要求高但較精確;其二是在顯微鏡下觀察,目視評價。一般採用後一種方法,根據活性污泥中絲狀菌與菌膠團細菌的數量相對比例,分成五個等級:
0級:污泥中幾乎無絲狀菌存在。
±級:污泥中存在少量絲狀菌。
+級:存在中等數量的絲狀菌,但總量少於菌膠團細菌。
++級:存在大量絲狀菌,總量與菌膠團細菌大致相等。
+++級:污泥絮粒以絲狀菌為骨架,數量大於菌膠團細菌。
大多數活性污泥都有絲狀菌,它們是絲狀微生物的統稱。適量絲狀菌的存在,有助於改善活性污泥的性狀和提高凈化能力。但當污泥中絲狀菌數量超出正常范圍後,就會影響系統的穩定運行及處理效果。因為絲狀菌數量越多,則污泥的沉降性能越差。
當活性污泥中絲狀菌數量處於0~±級時,可在二沉池形成一層緻密的網狀污泥層,並黏附沉降速率較慢的細小泥粒,共同形成較大的絮粒一起下沉,故出水清澈,漂泥極少。
當絲狀菌數量達++級以上時,大量絲狀菌由污泥絮粒中心向外伸展,往往形成「刺毛球」狀的活性污泥骨架,阻礙了絮粒間的壓縮,使污泥的SV30值升高,嚴重時SV30值接近100%,最終導致污泥膨脹、無法沉澱分離,使污泥在二沉池大量流失。
因此,在管理中,當污泥中絲狀菌達到+級時,就應注意其數量的動態變化,若有繼續增多的趨勢,就必須及時採取適當措施來控制。
⑵ 30分鍾沉降比多少合格污泥
污泥迴流量通常設定在30%到50%之間,而30分鍾沉降比一般在20%到35%范圍內。具體操作是取曝氣池出口的混合液1000毫升倒入量筒中,靜置沉澱30分鍾,然後測量沉降的活性污泥體積占總體積的百分比。
雖然30分鍾沉降比的結果是關鍵指標,但從定義上看,整個操作過程同樣不可忽視。在污水處理廠的實際運行中,沉降比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參數,它能幫助判斷SVI(污泥體積指數)、DO(溶解氧)、MLSS(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F/M(污泥負荷)、生物相、污泥齡以及迴流比等多個參數。
了解這些參數有助於更好地控制污水處理過程,確保水質達到預期標准。例如,SVI值過高或過低都可能表明污泥存在問題,需要進行調整。而合適的DO水平和MLSS濃度則是維持生物相穩定的關鍵。
此外,F/M值可以幫助確定是否需要調整進水負荷,以避免污泥負荷過高導致處理效果下降。通過觀察生物相,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健康狀況,進而採取相應措施改善水質。污泥齡則是控制污泥老化的重要參數,而合理的迴流比能夠保證污泥在系統中的流動性,防止污泥沉降過度。
總之,30分鍾沉降比作為污水處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參數,其准確測量和合理解釋對於確保污水處理效果至關重要。因此,不僅需要關注最終的沉降比數值,還需要重視整個操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以確保污水處理系統的高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