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污水 > 一甲胺廢水怎麼處理

一甲胺廢水怎麼處理

發布時間:2023-02-28 16:23:43

① 怎麼處理含甲苯工業廢水處理方法

這種復廢水屬於難降解制的,有生物毒性的廢水,一般的考慮都是先採取強氧化的辦法,比如說臭氧氧化,電解。芬頓等,提高生化性能,降解難分解的有機物,然後經過生物處理後,根據濃度情況選配後續深度處理工藝,可以考慮活性炭吸附或者超濾之類。

② 廢水處理的原則及常用方法是什麼

1、工藝設計合理可靠
2、應選擇成熟穩定的工藝,使廢水經過污水處理系統後達到規定的地方內排放標准及業主要求的容指標。
3、維護簡單、處理成本經濟
4、處理系統的運行成本應在技術合理、確保達標排放的條件下,降低運行費用。同時,不應採用將來在長線運行過程中需要大規模停產檢修的工藝。
5、設計污水處理系統時考慮避免二次污染,盡可能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6、採用較高程度的自動化控制系統。
現在普通的常用方法是好氧及厭氧微生物法,具體要看處理的水質來確定的。

③ 國外是怎麼處理抗生素生產廢水的

抗生素生產廢水成份復雜,有機物濃度高,溶解性和膠體性固體濃度高,PH值經常變化,溫度較高,帶有顏色與氣味,懸浮物含量高,含有難降解物質和有抑菌性作用的抗生素,並且有生物毒性。其具體特徵如下:
處理方法:
1、混凝預處理
抗生素廢水的濁度和懸浮物濃度較高,因而在水質預處理部分採用混凝法預處理,去除高懸浮物和濁度,以便使水質史適宜進行後續生物處理。
混凝的基本原理
混凝澄清是給水和廢水處理實踐中的一種常用的單元操作它是指在混凝劑的作用下,使廢水中的膠體和細微懸浮物凝聚為絮凝體,然後予.以分離除去的水處理方法。膠體溶液或懸浮液穩定的原因是:固體微粒的粒度太細,同時帶有同性電荷形成布朗運動;另外,溶液中還有一種親水的膠體,它是可溶性的大分子,如蛋白質、澱粉和腐植酸等,它們的分子上都帶有親水的極性基團如一OH、一COOH、一NH3等對水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在分了的周圍保持較厚的水層,能發生膨脹,有形成真溶液的傾向。膠體或懸浮液形成分散體系就是依靠細微粒度,荷同性電荷以及在水中的溶解作用而形成穩定狀態的,因而必須投加混凝劑來破壞他們的穩定性,使其相互聚集為數百微米以至數毫米的絮凝體,才能予以除去。混凝就是在混凝劑的離解和水解產物的作用下,使水中膠體污染物質和細微懸浮物脫穩並聚集為具有可分離性的絮凝體的過程,其中包括凝聚和絮凝兩個過程,統稱為混凝。
混凝的作用機理
在混凝處理中,主要是通過壓縮雙電層和電性中和機理起作用的。
凝聚作用:
凝聚作用是指加入無機電解質,通過電性中和作用,壓縮雙電層,降價了ζ電位,減少微粒間的排斥能,解除布朗運動,使微粒能夠靠近接觸而聚集在一起的作用。
混凝預處理對原水中的COD及硫酸鹽濃度的影響
在進行混凝預處理時,除了希望通過混凝預處理去除較高的SS外,還希望能夠同時去除水中的高濃度COD及某些生物抑制性物質,如硫酸鹽。由於在進行水質保存時,引入了硫酸根離子,根據前述內容可知,抗生素制葯廢水中主要的生物抑制性物質就是硫酸鹽。因而,在預處理部分,混凝預處理過程對COD及硫酸鹽濃度變化的影響。隨沉降時間的延長,COD及硫酸鹽的去除率均會逐漸地增大,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沉降時間的延長,不溶性的COD附著在絮凝體上而不斷下沉,最終被除去的緣故。硫酸鹽的去除為下一步的厭氧生物處理提供了便利,降低硫酸鹽濃度,從而減少硫酸鹽還原菌作用後生成的硫化氫不能及時地外排而造成對厭氧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抗生素廢水的生化處理
2、廢水的好氧生物處理
廢水的好養生物處理原理
好氧生物處理是在提供游離氧的前提下,以好氧微生物為主,使有機物降解,穩定的無害化處理方法。廢水中存在的各種有機污染物,以膠體狀、溶解狀的有機物為主,作為微生物的營養源。這些高能位的有機物質經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逐級釋放能量,最終以低能位的無機物質穩定下來。有機物被微生物攝取後,通過代謝活動,有機物一方面被分解、穩定,並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另一方面被轉化,合成為新的原生質的組成部分,即微生物自身生長繁殖。這一部分就是廢水生物處理中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增長部分,通常稱為剩餘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活性污泥法是一種應用最廣的廢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它是指將空氣連續鼓入大量溶解有機污染物的廢水中,經過一段時間,水中即形成生物絮凝體一活性污泥,在活性污泥上棲息、生活著大量的好氧微生物,這種微生物以溶解有機物為食料,獲得能量,並不斷增長,使廢水得到凈化。它由曝氣池、二次沉澱池、曝氣系統及污泥迴流系統等組成。由初次沉澱池流出的廢水與二次沉澱池底部迴流的活性污泥同時進入曝氣池,在曝氣池的作用下,混合液得到足夠的溶解氧並使活性污泥和廢水充分接觸,廢水中的可溶性有機污染物為活性污泥所吸附並為存活在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群體所分解,使廢水得到凈化。
活性污泥處理系統有效運行的基本條件是:
(l)廢水中含有足夠的可溶性易降解有機物,作為微生物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2)混合液含有足夠的溶解氧:(3)活性污泥在池內呈懸浮狀態,能夠充分地與廢水相接觸:(4)活性污泥連續迴流,及時地排除剩餘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濃度的活性污泥:(5)沒有對微生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質進入。
活性污泥法的凈化過程
在正常發育的活性污泥的微生物體內,存在著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核酸組成的生物聚合物,這些生物聚合物是帶有電荷的電介質。因此,由這種微生物形成的生物絮凝體,都具有生理、物理、化學吸附作用和凝聚、沉澱作用,在其與廢水中呈懸浮狀和膠休狀的有機污染物接觸後,能夠使後者失穩、凝聚,並被吸附在活性污泥表面。
活性污泥具有很大的表面積,能夠與混合液廣泛接觸,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吸附作用,就能夠除去廢水中大量的呈懸浮和膠體狀的有機污染物,使廢水的COD值大輻度地下降。
小分子有機物能夠直接在透膜酶的催化作用下,透過細胞壁被攝入細菌體內,但大分子有機物則首先被吸附在細胞表面,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小分子後再被攝入到細胞體內。一部分被吸附的有機物可能通過污泥排放被去除。
3、廢水的厭氧處理
廢水的厭氧處理原理
廢水的厭氧處理是在沒有游離氧的情況下,以厭氧微生物為主對有機物進行降解,穩定的一種無害化處理方法[。在厭氧生物處理過程中,復雜的有機化合物被降解,轉化為簡單、穩定的化合物,同時釋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CH4的形式出現,可回收利用。同時,僅少量有機物被轉化,合成新的細胞組成部分。
第一階段,可稱為水解、發酵階段。復雜有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水解發酵。水解可定義為復雜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轉化為簡單的溶解性單體或二聚體的過程。高分子有機物因相對分子質量巨大,不能透過細胞膜,因此不可能為細菌直接利用,因此它們在第一階段被細胞外酶分解為小分子。如纖維素被纖維素酶水解為纖維二糖與葡萄糖,澱粉被澱粉酶水解為麥芽糖和葡萄糖,這些小分子的水解產物能夠溶解於水並透過細胞膜為細菌所利用。而後,這些物質在發酵細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簡單的化合物並被分泌到細胞外。發酵是有機化合物既作為電子受體也是電子供體的生物降解過程,在此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被轉化為以揮發性脂肪酸為主的末端產物。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有揮發性脂肪酸、酸類、乳酸、CO2、H2、H2S、甲胺等。與此同時,酸化菌也利用部分物質合成新的細胞物質。
酸化過程是由大量的、多種多樣的發酵細菌完成的。其中重要的類群有權梭狀芽孢桿菌和擬桿菌。它們大多是嚴格厭氧的,但通常有約1%的兼性厭氧菌存在於厭氧環境中,這些兼性厭氧菌能夠保護嚴格厭氧菌免受氧的損害與抑制。
第二階段,稱為產氫、產乙酸階段,是由一類專門的細菌,稱為產氫產乙酸菌,將丙酸、丁一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轉化為乙酸、C02、HZ。
在標准條件卜,乙醇、丁酸和丙酸不會被降解,因為在這些反應中不產生能。但氫濃度的降低可使這些反應導向產物方向。在運轉良好的反應器中,氫的分壓一般不高於lOPa,平均值約為0. 1 Pa。當作為反應產物之一的氫的分壓如此之低時,乙醇、丁酸和丙酸的降解則可以產生能,即反應的實際自由能成為負值。
在由氫和二氧化碳形成甲烷時,只有在產乙酸產生的氫被產甲烷菌有效利用時,系統中氫才能維持在很低的分壓。根據平均氫分壓可以計算出反應器里一個氫分子平均在0. 5s以內被消耗,這意味著氫分子在其產生後僅僅能移動0. 1 mm的距離。也說明這種生化反應需要密切的共生關系存在於菌種之間。這種現象稱為「種間氫傳遞」。不僅存在著氫的傳遞,有跡象證明「種間甲酸傳遞」也是相當重要的。
第三階段,稱為產甲烷階段。由產甲烷菌利用乙酸、H2、C02,產生CH4。
在厭氧反應器中,所產甲烷的大約70%由乙酸歧化菌產生。在反應中,乙酸中的羧基從乙酸分子中分離,甲基最終轉化為甲烷,羧基轉化為二氧化碳,在中性溶液中,二氧化碳以碳酸氫鹽的形式存在。
已知利用乙酸的產甲烷菌是索氏甲烷絲菌和巴氏甲烷八疊球菌。兩者的生長速率有較大的區別。當乙酸濃度較低時,索氏甲烷絲菌較巴氏甲烷八疊球菌優勢生長。由於索氏甲烷絲菌對底物有更高的親和力,在廢水處理中可能取得較高的有機物去除率,且索氏甲烷絲菌的生長有利於形成品質良好的顆粒污泥。因此這種優勢生長對系統運行是非常有利的。
厭氧消化微生物
1、發酵細菌(產酸細菌)
主要包括梭菌屬、擬桿菌屬、丁酸弧菌屬、真菌屬和雙歧桿菌屬等。
這類細菌的書要功能是先通過胞外酶的作用將不溶性有機物水解成可溶性有機物,再將可溶性的大分子有機物轉化成脂肪酸、醇類等。研究表明,該類細菌對有機物的水解過程相當緩慢,pH和細胞平均停留時間等因素對水解速率的影響很大。不同的有機物的水解速率不同,如類脂的水解就很困難。因此當處理的廢水中含有大量類脂時,水解就會成為厭氧消化過程的限速步驟。但產酸的反應速率較快,並遠高於產甲烷反應。
發酵細菌大多數為專性厭氧菌,按其代謝功能,發酵細菌可分為纖維素分解菌、半纖維素分解菌、澱粉分解菌、蛋自質分解菌和脂肪分解菌。
2、產氫產乙酸細菌
產氫產乙酸菌包括互營單胞菌、互營桿菌屬、梭菌屬和暗桿菌屬等。這類細菌能把各種揮發性脂肪酸降解為乙酸和H2。
3、產甲烷細菌
產甲烷菌分為兩類:一類主要利用乙酸產生甲烷,另一類數量較少,利用氫和二氧化碳的合成生成甲烷。
厭氧反應中的硫酸鹽還原
在處理含硫酸鹽或亞硫酸鹽廢水的厭氧反應器中,這些含硫化合物會被細菌還原。硫酸鹽和亞硫酸鹽會被硫酸鹽還原菌(SRB)在其氧化有機污染物的過程中作為電子受體而加以利用。SRB將硫酸鹽和亞硫酸鹽還原為硫化氫,會使甲烷產量減少。
根據所利用底物的不同,SRB可被分為三類:
氧化氫的硫酸鹽還原菌(HSRB);
氧化乙酸的硫酸鹽還原菌(ASRB);
氧化較高級脂肪酸的硫酸鹽還原菌(FASRB)。
有機物的降解中少量硫酸鹽的存在不會影響處理過程,但與甲烷相比,硫化氫在水中的溶解度要大得多,每克以硫化氫形式存在的硫相當於2克COD,因而在處理含硫廢水時,盡管有機物的氧化已相當不錯,COD的去除率卻不令人滿意。
4、抗生素廢水的活性炭吸附
活性炭水處理的特點
活性炭吸附技術用於醫葯、化工及食品工業等方面,在國內外有多年的歷史。活性炭水處理的特點為:
1、活性炭對水中有機物有卓越的吸附特性
由於活性炭具有發達的細孔結構和巨大的比表面積,因此對水中溶解的有機污染物,如苯類化合物、酚類化合物、石油及石油產品等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而且對用生物法和其它化學法難以去除的有機污染物,如色度、異臭、亞甲藍表面活性物質、除草劑、殺蟲劑、農葯、合成洗滌劑、合成染料、胺類化合物及許多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等都有較好的去除效果。
2、活性炭對水質、水溫及水量的變化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同一種有機物污染物的污水,活性炭在高濃度或低濃度時都有較好的去除效果。
3、活性炭對某些重金屬化合物也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如汞、鉛、鐵、鎳、鉻、鋅、鑽等,因此,活性炭用於電鍍廢水、冶煉廢水處理上也有很好的效果。
4、活性炭水處理裝置佔地面積小,易於自動控制,運行管理簡單。
5、飽和炭可經再生後重復使用,不產生二次污染。
6、可回收有用物質,如處理高濃度含酚廢水,用鹼再生後可回收酚鈉鹽。
活性炭吸附的基礎理論
固體表面由於存在著未平衡的分子引力或化學鍵力,而使所接觸的氣體或溶質被吸引並保持在固休表面上,這種表面現象稱為吸附。固體都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具有實用價值的吸附劑是比表面積較大的多孔性固體。活性炭就因為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而具有較高的吸附能力,可用作吸附劑。
吸附劑與被吸附物質之間是通過分子間引力(即范德華力)而產生吸附的,稱為物理吸附;吸附劑與被吸附物質之間產生化學作用,生成化學鍵引起吸附的,稱為化學吸附離子交換吸附是指一種吸附質的離子,由於靜電引力,被吸附在吸附劑表面的帶電點上。
活性炭的吸附速度
吸附速度是指單位重量吸附劑在單位時間內所吸附的物質量。在廢水中,吸附速度決定了廢水和吸附劑的接觸時間。吸附速度越快,所需的接觸時間越短,吸附設備容積也越小。
吸附速度決定於吸附劑對吸附質的吸附過程。多孔吸附劑對溶液中吸附質吸附過程基本上可分為三個連續階段:第一階段稱為顆粒外部擴散階段,吸附質從溶液中擴散到吸附劑表面:第二階段稱為顆粒孔隙擴一散階段,吸附質在吸附劑孔隙中繼續向吸附點擴散:第三階段稱為吸附反應階段,吸附質被吸附在吸附劑孔隙內的表面上。一般而言,吸附速度主要由膜擴散速度或孔隙擴散速度來控制。
由實驗得知,顆粒外部膜擴散速度與溶液濃度成正比。對一定重量的吸附劑,膜擴散速度還與吸附劑的表面積的大小成正比。因為表面積與顆粒直徑成反比,所以顆粒直徑越小,膜韋、一散速度就越大。另外,增加溶液和顆粒之間的相對運動速度,會使液膜變薄,可以提高膜擴散速度。
孔隙擴散速度與吸附劑孔隙的大小及結構、吸附質顆粒大小及結構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說,吸附劑顆粒越小,孔隙擴散速度越快,即擴散速度與顆粒直徑的的較高次方成反比。因此,採用粉狀吸附劑比粒狀吸附劑有利。其次,吸附劑內孔徑大可使孔隙擴散速度加快,但會降低吸附量。
影響活性炭吸附的因素
1、吸附劑的理化性質
吸附劑的種類不同,吸附效果也不一樣。一般是極性分子(或離子)型的吸附劑容易吸附極性分了(或離子)型的吸附質,非極性分子型的吸附劑容易吸附非極性分子型的吸附質。由於吸附作用是發生在吸附劑的內外表面上,所以吸附劑的比表面積越大,吸附能力就越強。另外,吸附劑的顆粒大小、孔隙構造和分布情況,以及表面化學特性等,對吸附也有很大的影響。
2、吸附質的物理化學性質
吸附質在廢水的溶解度對吸附有較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吸附質的溶解度越低,越容易吸附。吸附質的濃度增加,吸附量也是隨之增加:但濃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吸附量增加很慢。如果吸附質是有機物,其分子尺寸越小,吸附反應就進行得越快。
3、廢水的pH值
pH值對吸附質在廢水中的存在形態(分子、離子、絡合物等)和溶解度均有影響,因而其吸附效果也就相應地有影響。廢水pH值對吸附的影響還與吸附劑性質有關。例如,活性炭一般是在酸性溶液中比在鹼性溶液中有較高的吸附率。
4、溫度
吸附反應通常是放熱的,因此溫度越低對吸附越有利。但在廢水處理中,一般溫度變化不大,因而溫度對吸附過程影響很小,實踐中通常在常溫下進行吸附操作。
5、共存物的影響
共存物質對主要吸附質的影響比較復雜。有的能相互誘發吸附,有的能相當獨立地被吸附,有的則能相互起千擾作用。但許多資料指出,某種溶質都以某種方式與其他溶質爭相吸附。因此,當多種吸附質共存時,吸附劑對某一種吸附質的吸附能力要比只含這種吸附質時的吸附能力低。懸浮物會阻塞吸附劑的孔隙,油類物質會濃集於吸附劑的表面形成油膜,它們均對接觸時間吸附有很大影響。因此在吸附操作之前,必須將它們除去。
6、接觸時間
吸附質與吸附劑要有足夠的接觸時間,才能達到吸附平衡。吸附平衡所需時間取決於吸附速度,吸附速度越快,達到平衡所需時間越短。
四、研究結果(廢水處理試驗結論)
1、針對此種廢水,其混凝處理的最佳條件為:混凝劑品種為三氯化鐵,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0%,每lL廢水中需投加此種混凝劑0.2ml,其最適pH值為7
2、進行廢水的生化處理,可知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隋性物質、難降解物質。
3、在T=33士1℃的條件下,確定其厭氧水解常數
4、由於廢水中含有多種有機化合物,在用活性炭進行吸附試驗時,表現了一定的競爭作用,活性炭總吸附量不高。
5、對於厭氧處理中的硫酸鹽,它的去除與廢水中所含的COD有一定的關系。詳細資料摘自:http://wenku..com/link?url=-rZYzotwVqhEibE74YEzhcMF_gxdXU3ZhB0sJEQVO8NtKcdqDwSeh_m6m-fjJY7ooOxeuuSJvT_2rnAuTtVNHi4TdsfeE3r-0esoZroDqEm www.juheliusuantie.com.cn 詳情請到網路文庫了解

④ 若遇到一甲胺水溶液泄露需要怎樣處理

用活性炭吸附,同時實時監測水體中的甲醇含量,如果超標就叫停供水。

其實不管自來水也不會有太大問題(當然如果真不管的話群眾會上街散步的)。

河水的體積大,本身就被稀釋了。而且河水還需要經過處理才會進入自來水管網。這個過程中揮發降解的甲醇就不少,而且自來水處理過程中就會用到活性炭。

中國人沒有直接飲用自來水的習慣,就算有微量的甲醇進入自來水管網,其中的絕大部分都在燒開水/烹飪/煮飯過程中被高溫蒸發掉了。

而微量的甲醇對人體沒什麼影響,人體是可以代謝甲醇的,只不過代謝能力不高,只要攝入不超過這個代謝能力就沒事。人口服甲醇中毒最低劑量約為100mg/kg體重,一個60Kg的人需要一次性口服6g才會出現中毒反應。

相比供水管網,更需要注意的是泄露地點揮發出的甲醇蒸汽,趕緊疏散周圍群眾才是更重要的。

⑤ 氨氮廢水怎麼處理

高氨氮廢水如何處理,我們著重介紹一下其處理方法:

物化法
1. 吹脫法
在鹼性條件下,利用氨氮的氣相濃度和液相濃度之間的氣液平衡關系進行分離的一種方法,一般認為吹脫與溫度、PH、氣液比有關。
2. 沸石脫氨法
利用沸石中的陽離子與廢水中的NH4+進行交換以達到脫氮的目的。應用沸石脫氨法必須考慮沸石的再生問題,通常有再生液法和焚燒法。採用焚燒法時,產生的氨氣必須進行處理,此法適合於低濃度的氨氮廢水處理,氨氮的含量應在10--20mg/L。
3.膜分離技術
利用膜的選擇透過性進行氨氮脫除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操作方便,氨氮回收率高,無二次污染。例如:氣水分離膜脫除氨氮。氨氮在水中存在著離解平衡,隨著PH升高,氨在水中NH3形態比例升高,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NH3的氣態和液態兩項達到平衡。根據化學平衡移動的原理即呂.查德里(A.L.LE Chatelier)原理。在自然界中一切平衡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化學平衡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保持「假若改變平衡系統的條件之一,如濃度、壓力或溫度,平衡就向能減弱這個改變的方向移動。」遵從這一原理進行了如下設計理念在膜的一側是高濃度氨氮廢水,另一側是酸性水溶液或水。當左側溫度T1>20℃,PH1>9,P1>P2保持一定的壓力差,那麼廢水中的離子氨NH4+,就變為游離氨NH3,並經原料液側介面擴散至膜表面,在膜表面分壓差的作用下,穿越膜孔,進入吸收液,迅速與酸性溶液中的H+反應生成銨鹽。
4.MAP沉澱法
主要是利用以下化學反應:Mg2++NH4++PO43-=MgNH4PO4
理論上講以一定比例向含有高濃度氨氮的廢水中投加磷鹽和鎂鹽,當[Mg2 + ][NH4+][PO43 -]>2.5×10–13時可生成磷酸銨鎂(MAP),除去廢水中的氨氮。
5.化學氧化法
利用強氧化劑將氨氮直接氧化成氮氣進行脫除的一種方法。折點加氯是利用在水中的氨與氯反應生成氨氣脫氨,這種方法還可以起到殺菌作用,但是產生的余氯會對魚類有影響,故必須附設除余氯設施。

生物脫氮法
傳統和新開發的脫氮工藝有A/O,兩段活性污泥法、強氧化好氧生物處理、短程硝化反硝化、超聲吹脫處理氨氮法方法等。
1.A/O工藝將前段缺氧段和後段好氧段串聯在一起,A段DO不大於0.2mg/L,O段DO=2~4mg/L。在缺氧段異養菌將污水中的澱粉、纖維、碳水化合物等懸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有機酸,使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不溶性的有機物轉化成可溶性有機物,當這些經缺氧水解的產物進入好氧池進行好氧處理時,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氧的效率;在缺氧段異養菌將蛋白質、脂肪等污染物進行氨化(有機鏈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離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條件下,自養菌的硝化作用將NH3-N(NH4+)氧化為NO3-,通過迴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條件下,異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將NO3-還原為分子態氮(N2)完成C、N、O在生態中的循環,實現污水無害化處理。其特點是缺氧池在前,污水中的有機碳被反硝化菌所利用,可減輕其後好氧池的有機負荷,反硝化反應產生的鹼度可以補償好氧池中進行硝化反應對鹼度的需求。好氧在缺氧池之後,可以使反硝化殘留的有機污染物得到進一步去除,提高出水水質。BOD5的去除率較高可達90~95%以上,但脫氮除磷效果稍差,脫氮效率70~80%,除磷只有20~30%。盡管如此,由於A/O工藝比較簡單,也有其突出的特點,目前仍是比較普遍採用的工藝。
2.兩段活性污泥法能有效的去除有機物和氨氮,其中第二級處於延時曝氣階段,停留時間在36小時左右,污水濃度在2g/l以下,可以不排泥或少排泥從而降低污泥處理費用。
3.強氧化好氧生物處理其典型代表有粉末活性炭法(PACT工藝)
粉末活性碳法的主要特點是向曝氣池中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利用粉末活性炭極為發達的微孔結構和更大的吸附能力,使溶解氧和營養物質在其表面富集,為吸附在PAC 上的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從而提高有機物的降解速率。
近年來國內外出現了一些全新的脫氮工藝,為高濃度氨氮廢水的脫氮處理提供了新的途徑。主要有短程硝化反硝化、好氧反硝化和厭氧氨氧化等。
4. 短程硝化反硝化
生物硝化反硝化是應用最廣泛的脫氮方式,是去除水中氨氮的一種較為經濟的方法,其原理就是模擬自然生態環境中氮的循環,利用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聯合作用,將水中氨氮轉化為氮氣以達到脫氮目的。由於氨氮氧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氣,曝氣費用成為這種脫氮方式的主要開支。短程硝化反硝化是將氨氮氧化控制在亞硝化階段,然後進行反硝化,省去了傳統生物脫氮中由亞硝酸鹽氧化成硝酸鹽,再還原成亞硝酸鹽兩個環節(即將氨氮氧化至亞硝酸鹽氮即進行反硝化)。該技術具有很大的優勢:①節省25%氧供應量,降低能耗;②減少40%的碳源,在C/N較低的情況下實現反硝化脫氮;③縮短反應歷程,節省50%的反硝化池容積;④降低污泥產量,硝化過程可少產污泥33%~35%左右,反硝化階段少產污泥55%左右。實現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脫氮技術的關鍵就是將硝化控制在亞硝酸階段,阻止亞硝酸鹽的進一步氧化。
5. 厭氧氨氧化(ANAMMOX)和全程自養脫氮(CANON)
厭氧氨氧化是指在厭氧條件下氨氮以亞硝酸鹽為電子受體直接被氧化成氮氣的過程。
厭氧氨氧化(Anaerobicammoniaoxidation,簡稱ANAMMOX)是指在厭氧條件下,以Planctomycetalessp為代表的微生物直接以NH4+為電子供體,以NO2-或NO3-為電子受體,將NH4+、NO2-或NO3-轉變成N2的生物氧化過程。該過程利用獨特的生物機體以硝酸鹽作為電子供體把氨氮轉化為N2,最大限度的實現了N的循環厭氧硝化,這種耦合的過程對於從厭氧硝化的廢水中脫氮具有很好的前景,對於高氨氮低COD的污水由於硝酸鹽的部分氧化,大大節省了能源。目前推測厭氧氨氧化有多種途徑。其中一種是羥氨和亞硝酸鹽生成N2O的反應,而N2O可以進一步轉化為氮氣,氨被氧化為羥氨。另一種是氨和羥氨反應生成聯氨,聯氨被轉化成氮氣並生成4個還原性[H],還原性[H]被傳遞到亞硝酸還原系統形成羥氨。第三種是:一方面亞硝酸被還原為NO,NO被還原為N2O,N2O再被還原成N2;另一方面,NH4+被氧化為NH2OH,NH2OH經N2H4,N2H2被轉化為N2。厭氧氨氧化工藝的優點: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硝化反應的充氧能耗;免去反硝化反應的外源電子供體;可節省傳統硝化反硝化反應過程中所需的中和試劑;產生的污泥量極少。厭氧氨氧化的不足之處是:到目前為止,厭氧氨氧化的反應機理、參與菌種和各項操作參數不明確。
全程自養脫氮的全過程實在一個反應器中完成,其機理尚不清楚。Hippen等人發現在限制溶解氧(DO濃度為0.8·1.0mg/l)和不加有機碳源的情況下,有超過60%的氨氮轉化成N2而得以去除。同時Helmer等通過實驗證明在低DO濃度下,細菌以亞硝酸根離子為電子受體,以銨根離子為電子供體,最終產物為氮氣。有實驗用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監測全程自養脫氮反應器中的微生物,發現在反應器處於穩定階段時即使在限制曝氣的情況下,反應器中仍然存在有活性的厭氧氨氧化菌,不存在硝化菌。有85%的氨氮轉化為氮氣。鑒於以上理論,全程自養脫氮可能包括兩步第一是將部分氨氮氧化為亞硝酸鹽,第二是厭氧氨氧化。
6. 好氧反硝化
傳統脫氮理論認為,反硝化菌為兼性厭氧菌,其呼吸鏈在有氧條件下以氧氣為終末電子受體在缺氧條件下以硝酸根為終末電子受體。所以若進行反硝化反應,必須在缺氧環境下。近年來,好氧反硝化現象不斷被發現和報道,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一些好氧反硝化菌已經被分離出來,有些可以同時進行好氧反硝化和異養硝化(如Robertson等分離、篩選出的Tpantotropha.LMD82.5)。這樣就可以在同一個反應器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簡化了工藝流程,節省了能量。
7.超聲吹脫處理氨氮
超聲吹脫法去除氨氮是一種新型、高效的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技術,它是在傳統的吹脫方法的基礎上,引入超聲波輻射廢水處理技術,將超聲波和吹脫技術聯用而衍生出來的一種處理氨氮的方法。將這兩種方法聯用不僅改進了超聲波處理廢水成本較高的問題,也彌補了傳統吹脫技術去除氨氮不佳的缺陷,超生吹脫法在保證處理氨氮的效果的同時還能對廢水中有機物的降解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技術特點(1)高濃度氨氮廢水採用90年代高新技術——超聲波脫氮技術,其總脫氮效率在70~90%,不需要投加化學葯劑,不需要加溫,處理費用低,處理效果穩定。(2)生化處理採用周期性活性污泥法(CASS)工藝,建設費用低,具有獨特的生物脫氮功能,處理費用低,處理效果穩定,耐負荷沖擊能力強,不產生污泥膨脹現象,脫氮效率大於90%,確保氨氮達標。

⑥ 處理氨氣產生的廢水怎麼處理

氨氣的一般的收集方案:
設置集氣罩,將收集的氨氣用水吸收氨氣,在集氣裝置中放入水,再在水上放一層植物油,這樣就可以短進長出收集氣體了。

⑦ 對於氨氮較高的廢水怎麼處理

1 物化法
1.1 吹脫法
在鹼性條件下,利用氨氮的氣相濃度和液相濃度之間的氣液平衡關系進行分離的一種方法,一般認為吹脫與濕度、PH、氣液比有關。
1.2 沸石脫氨法
利用沸石中的陽離子與廢水中的NH4+進行交換以達到脫氮的目的。應用沸石脫氨法必須考慮沸石的再生問題,通常有再生液法和焚燒法。採用焚燒法時,產生的氨氣必須進行處理。
1.3 膜分離技術
利用膜的選擇透過性進行氨氮脫除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操作方便,氨氮回收率高,無二次污染。例如:氣水分離膜脫除氨氮
氨氮在水中存在著離解平衡,隨著PH升高,氨在水中NH3形態比例升高,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NH3的氣態和液態兩項達到平衡。根據化學平衡移動的原理即呂.查德里(A.L.LE Chatelier)原理。在自然界中一切平衡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化學平衡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保持「假若改變平衡系統的條件之一,如濃度、壓力或溫度,平衡就向能減弱這個改變的方向移動。」遵從這一原理進行了如下設計理念在膜的一側是高濃度氨氮廢水,另一側是酸性水溶液或水。當左側溫度T1>20℃,PH1>9,P1>P2保持一定的壓力差,那麼廢水中的游離氨NH4+,就變為氨分子NH3,並經原料液側介面擴散至膜表面,在膜表面分壓差的作用下,穿越膜孔,進入吸收液,迅速與酸性溶液中的H+反應生成銨鹽。
1.4MAP沉澱法
主要是利用以下化學反應:Mg2++NH4++PO43-=MgNH4PO4
理論上講以一定比例向含有高濃度氨氮的廢水中投加磷鹽和鎂鹽,當[Mg2 + ][NH4+][PO43 -]>2.5×10–13時可生成磷酸銨鎂(MAP),除去廢水中的氨氮。
1.5 化學氧化法
利用強氧化劑將氨氮直接氧化成氮氣進行脫除的一種方法。折點加氯是利用在水中的氨與氯反應生成氨氣脫氨,這種方法還可以起到殺菌作用,但是產生的余氯會對魚類有影響,故必須附設除余氯設施。
2 生物脫氮法
傳統和新開發的脫氮工藝有A/O,兩段活性污泥法、強氧化好氧生物處理、短程硝化反硝化、超聲吹脫處理氨氮法方法等。
2.1A/O工藝將前段缺氧段和後段好氧段串聯在一起,A段DO不大於0.2mg/L,O段DO=2~4mg/L。在缺氧段異養菌將污水中的澱粉、纖維、碳水化合物等懸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有機酸,使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不溶性的有機物轉化成可溶性有機物,當這些經缺氧水解的產物進入好氧池進行好氧處理時,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氧的效率;在缺氧段異養菌將蛋白質、脂肪等污染物進行氨化(有機鏈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離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條件下,自養菌的硝化作用將NH3-N(NH4+)氧化為NO3-,通過迴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條件下,異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將NO3-還原為分子態氮(N2)完成C、N、O在生態中的循環,實現污水無害化處理。其特點是缺氧池在前,污水中的有機碳被反硝化菌所利用,可減輕其後好氧池的有機負荷,反硝化反應產生的鹼度可以補償好氧池中進行硝化反應對鹼度的需求。好氧在缺氧池之後,可以使反硝化殘留的有機污染物得到進一步去除,提高出水水質。BOD5的去除率較高可達90~95%以上,但脫氮除磷效果稍差,脫氮效率70~80%,除磷只有20~30%。盡管如此,由於A/O工藝比較簡單,也有其突出的特點,目前仍是比較普遍採用的工藝。

⑧ 如何做到讓養殖場的廢水無臭味就地向空中蒸發

感謝邀請,如何處理做到養殖場的廢水無味就地向空中蒸發?我們先了解一下養殖廢水主要包括什麼!養殖廢水包括動物尿液、部分糞便和養殖設備沖洗的水,水中還有氮、磷、有機物、高懸浮物,是一種高濃度有機廢水。養殖場的污染物的污染成份非常復雜。其中氨氣、硫化氫、甲烷、甲醇、甲胺、二甲基硫醚等惡臭氣體,這些是造成養殖場周圍氣味污染的源頭。
要想養殖廢水就地向空中蒸發就要建造一個蓄糞池和水簾牆。池子上必須要用透明彩鋼瓦搭建,讓雨水不直接進去蓄糞池,這樣雨污分離,不增加蒸發的水量!在蓄糞池中加入污水生物處理劑,激活菌液,每天均勻滴入蓄糞池可自動完成養殖廢水的自動處理,廢水的臭味就去除了。然後要把處理過得廢水抽到水簾牆上進行流動蒸發!
在進入蓄糞池的水要進行沉澱過濾固體污物,將沉澱的固體渣做有機肥料!
隨著規模化養殖發展,養殖廢水會有更多的處理辦法,更符合我們操作,環境的保護!
個人所見,簡單描述,如有錯誤,請廣大同行指正!

閱讀全文

與一甲胺廢水怎麼處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史密斯凈水器濾芯更換完怎麼清洗 瀏覽:516
漢中市污水處理廠是事業編嗎 瀏覽:775
15款天籟空調濾芯在什麼地方 瀏覽:355
光固化樹脂補牙不能墊底嗎 瀏覽:156
悠口濾芯怎麼更換 瀏覽:706
納濾ph控制多少 瀏覽:529
凈水機反滲透膜清洗 瀏覽:368
自來水過濾器品牌排行 瀏覽:476
生豬廢水怎麼處理 瀏覽:987
餐廚廢水鹽分有多少 瀏覽:151
噴塗廠污水有什麼用途 瀏覽:54
污水處理廠文化建設管理制度 瀏覽:317
別克威朗換個汽油濾芯多少錢 瀏覽:130
凈水設備在公司經營范圍屬於什麼 瀏覽:519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補短板 瀏覽:623
凈化器的風機功率是多少 瀏覽:746
管式中央凈水器什麼牌子好 瀏覽:739
關於反分裂反滲透文件實施方案 瀏覽:52
都江堰水處理系統 瀏覽:326
水產污水過濾網多少目 瀏覽: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