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污水處理廠進水COD過低導致菌種減少出水總磷氨氮超標怎麼辦
有一個問題,如果你進水COD過低,但HRT不變,曝氣不變,氨氮不應超標;除非因COD過低,內容你們又調整了曝氣,DO過低,氨氮超標(去除氨氮的是自養菌,一般競爭不過異養菌,可生化COD去除後,才為氨氮去除過程)。
COD過低導致出水TP超標,還是C源不足,這種情況需外加碳源,甲醇即可。不知你進水的C/N比和C/P比多少?
❷ 沸石去除氨氮和磷的機理
主要有接觸時間、沸石粒徑、氨氮初始濃度等
沸石對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吸附能力明顯低於人工配製氯化銨溶液,氨氮去除率隨著沸石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單位質量沸石的氨氮吸附量卻隨之減小,吸附過程呈現快速吸附,緩慢平衡的特點。生活污水中懸浮物的存在,會削減沸石對氨氮的吸附能力。不同類型的陽離子和陰離子的加入都能導致人工配製氯化銨溶液中氨氮在沸石上的吸附量存在差異。陽離子的影響趨勢主要為價態的影響,即價態越高,對氨氮吸附阻礙作用越顯著,當陽離子當量濃度2
meq/l時,影響吸附強弱的順序為ca2+mg2+na+;陰離子影響沸石吸附強弱的順序受初始氨氮的濃度影響較大。langmuir等溫方程式較freundich、binin
rashkevich、koble
corrigan和temkin等溫方程式更好地描述沸石吸附氨氮的行為。
常用的氨氮去除方法主要有折點加氯法、空氣吹脫法、生物法脫氨、離子交換法,前三者由於受到成本、冬季低溫、佔地空間等因素的影響不利於在北方城市推廣。而離子交換法,具有溫度影響不大、運行成本低、佔地空間相對較小、操作容易、可再生利用等特點,適合北方城市應用。沸石是一種廉價的非金屬礦物,對氨氮具有較高的選擇吸附性,國內外用沸石來處理氨氮廢水已作了較多研究,但用來處理污泥滲濾的研究還很少見。
❸ 如何高效去除COD,氨氮,總磷
cod:
化學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學方法測量水樣中需要被氧化的還原性物質的量。廢水、廢水處理廠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強氧化劑氧化的物質(一般為有機物)的氧當量。在河流污染和工業廢水性質的研究以及廢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中,它是一個重要的而且能較快測定的有機物污染參數,常以符號cod表示。
總磷:
總磷是水樣經消解後將各種形態的磷轉變成正磷酸鹽後測定的結果,以每升水樣含磷毫克數計量。
總氮:
總氮,簡稱為tn,水中的總氮含量是衡量水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氨氮: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離氨(nh3)和銨離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動物性有機物的含氮量一般較植物性有機物為高。同時,人畜糞便中含氮有機物很不穩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時指以氨或銨離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
ph:
氫離子濃度指數(英語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法語potentiel
d'hydrogène)是指溶液中氫離子的總數和總物質的量的比。一般稱為「ph」,而不是「ph值」。表示溶液酸鹼度的數值,ph=-lg[h+]即所含氫離子濃度的常用對數的負值。
❹ 請問水處理中厭氧池脫氮除磷的原理,比如污水中的氨氮是通過怎樣的反應去除的,反應的方程式是什麼
1、生物脫氮
反硝化細菌在缺氧條件下,還原硝酸鹽,釋放出分子態氮()或一氧化二氮(N2O)的過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鹽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為氮源,稱為同化性硝酸還原作用:NO3-→NH4+→有機態氮。許多細菌、放線菌和黴菌能利用硝酸鹽做為氮素營養。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為呼吸作用的最終電子受體,把硝酸還原成氮(N2),稱為反硝化作用或脫氮作用:NO3-→NO2-→N2↑。能進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數細菌,這個生理群稱為反硝化菌。大部分反硝化細菌是異養菌,例如脫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單胞菌等,它們以有機物為氮源和能源,進行無氧呼吸,其生化過程可用下式表示:
C6H12O6+12NO3-→6H2O+6CO2+12NO2-+能量
CH3COOH+8NO3-→6H2O+10CO2+4N2+8OH-+能量
少數反硝化細菌為自養菌,如脫氮硫桿菌,它們氧化硫或硝酸鹽獲得能量,同化二氧化碳,以硝酸鹽為呼吸作用的最終電子受體。可進行以下反應:
5S+6KNO3+2H2O→3N2+K2SO4+4KHSO4
反硝化作用使硝酸鹽還原成氮氣,從而降低了土壤中氮素營養的含量,對農業生產不利。農業上常進行中耕鬆土,以防止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氮素循環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可使土壤中因淋溶而流入河流、海洋中的NO3-減少,消除因硝酸積累對生物的毒害作用。
2.生物除磷
1)生物除磷只要由一類統稱為聚磷菌的微生物完成,由於聚磷菌能在厭氧狀態下同化發酵產物,使得聚磷菌在生物除磷系統中具備了競爭的優勢。
2)在厭氧狀態下,兼性菌將溶解性有機物轉化成揮發性脂肪酸;聚磷菌把細胞內聚磷水解為正酸鹽,並從中獲得能量,吸收污水中的易講解的COD,同化成細胞內碳能源存貯物聚β-羥基丁酸或β-羥基戊酸等
3)在好氧或缺氧條件下,聚磷菌以分子氧或化合態氧作為電子受體,氧化代謝內貯物質PHB或PHV等,並產生能量,過量地從無水中攝取磷酸鹽,能量以高能物質ATP的形式存貯,其中一部分有轉化為聚磷,作為能量貯於胞內,通過剩餘污泥的排放實現高效生物除磷目的
❺ 我想提問關於廢水中cod 磷還有氨氮的相關降解辦法,多多益善.
處理工藝及流程
污水處理採用生物循環曝氣活性污泥法工藝;污泥處理採用機械濃縮與脫水工藝。
A²/O工藝
生物循環曝氣池是整個系統的核心部分,在池中進行脫氮除磷,去除BOD的反應。
如下圖所示
序列間歇式活性污泥法(SBR)
與傳統污水處理工藝不同,SBR技術採用時間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間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穩定生化反應替代穩態生化反應,靜置理想沉澱替代傳統的動態沉澱。它的主要特徵是在運行上的有序和間歇操作,SBR技術的核心是SBR反應池,該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於一池,無污泥迴流系統。正是SBR工藝這些特殊性使其具有以下:
優點:
1、 理想的推流過程使生化反應推動力增大,效率提高,池內厭氧、好氧處於交替狀態,凈化效果好。
2、 運行效果穩定,污水在理想的靜止狀態下沉澱,需要時間短、效率高,出水水質好。
3、 耐沖擊負荷,池內有滯留的處理水,對污水有稀釋、緩沖作用,有效抵抗水量和有機污物的沖擊。
4、 工藝過程中的各工序可根據水質、水量進行調整,運行靈活。
5、 處理設備少,構造簡單,便於操作和維護管理。
6、 反應池內存在DO、BOD5濃度梯度,有效控制活性污泥膨脹。
7、 SBR法系統本身也適合於組合式構造方法,利於廢水處理廠的擴建和改造。
8、 脫氮除磷,適當控制運行方式,實現好氧、缺氧、厭氧狀態交替,具有良好的脫氮除磷效果。
9、 工藝流程簡單、造價低。主體設備只有一個序批式間歇反應器,無二沉池、污泥迴流系統,調節池、初沉池也可省略,布置緊湊、佔地面積省。
不足:
1、自動化控制要求高。
2、排水時間短(間歇排水時),並且排水時要求不攪動沉澱污泥層,因而需要專門的排水設備(潷水器),且對潷水器的要求很高。
3、後處理設備要求大:如消毒設備很大,接觸池容積也很大,排水設施如排水管道也很大。
4、潷水深度一般為1~2m,這部分水頭損失被白白浪費,增加了總揚程。
5、由於不設初沉池,易產生浮渣,浮渣問題尚未妥善解決。
反應池的形式為完全混合型,反應池十分緊湊,佔地很少。形狀以矩形為准,池寬與池長之比大約為1:1~1:2,水深4~6米。
反應池水深過深,基於以下理由是不經濟的:①如果反應池的水深大,排出水的深度相應增大,則固液分離所需的沉澱時間就會增加。②專用的上清液排出裝置受到結構上的限制,上清液排出水的深度不能過深。
反應池水深過淺,基於以下理由是不希望的:①在排水期間,由於受到活性污泥界面以上的最小水深限制,上清液排出的深度不能過深。②與其他相同BOD—SS負荷的處理方式相比,其優點是用地面積較少。
反應池的數量,考慮清洗和檢修等情況,原則上設2個以上。在規模較小或投產初期污水量較小時,也可建一個池。
SBR工藝有機物的降解規律與推流式曝氣池類似,推流式曝氣池是空間(長度)上的推流,而SBR反應池是時間意義上的推流。由於SBR工藝有機物濃度是逐漸變化的,在反應初期,池內有機物濃度較高,如果供氧速率小於耗氧速率,則混合液中的溶解氧為零,對單一的微生物而言,氧氣的得到可能是間斷的,供氧速率決定了有機物的降解速率。隨著好氧進程的深入,有機物濃度降低,供氧速率開始大於耗氧速率,溶解氧開始出現,微生物開始可以得到充足的氧氣供應,有機物濃度的高低成為影響有機物降解速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從耗氧與供氧的關系來看,在反應初期SBR反應池保持充足的供氧,可以提高有機物的降解速度,隨著溶解氧的出現,逐漸減少供氧量,可以節約運行費用,縮短反應時間。 SBR反應池通過曝氣系統的設計,採用漸減曝氣更經濟、合理一些。
SBR工藝排出比(1/m)的大小決定了SBR工藝反應初期有機物濃度的高低。排出比小,初始有機物濃度低,反之則高。根據微生物降解有機物的規律,當有機物濃度低時,有機物降解速率大,曝氣時間可以減少。但是,當有機物濃度高時,耗氧速率也大,供氧與耗氧的矛盾可能更大。此外,不同的廢水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也不同。污泥沉降性能好,沉澱後上清液就多,宜選用較小的排出比,反之則宜採用較大的排出比。排出比的選擇還與設計選用的污泥負荷率、混合液污泥濃度等有關。
MSBR(青山)
MSBR(Modifie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指的是改良式序列間歇反應器,是C.Q.Yang等人根據SBR技術特點,結合傳統活性污泥法技術,研究開發的一種更為理想的污水處理系統。MSBR既不需要初沉池和二沉池,又能在反應器全充滿並在恆定液位下連續進水運行。採用單池多格方式,結合了傳統活性污泥法和SBR技術的優點。不但無需間斷流量,還省去了多池工藝所需要的更多的連接管、泵和閥門。通過中試研究及生產性應用,證明MSBR法是一種經濟有效、運行可靠、易於實現計算機控制的污水處理工藝。
MSBR的基本組成 反應器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曝氣格和兩個交替序批處理格。主曝氣格在整個運行周期過程中保持連續曝氣,而每半個周期過程中,兩個序批處理格交替分別作為SBR和澄清池。
MSBR的操作步驟 在每半個運行周期中,主曝氣格連續曝氣,序批處理格中的一個作為澄清池(相當於普通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作用),另一個序批處理格則進行以下一系列操作步驟。
步驟1:原水與循環液混合,進行缺氧攪拌。 在這半個周期的開始,原水進入序批處理格,與被控制回到主曝氣格的迴流液混合。在缺氧和豐富的硝化態氮條件下,序批處理格內的兼性反硝化菌利用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作為電子受體,以原水及內源呼吸所釋放的有機碳作為碳源,進行無氧呼吸代謝。由於初期序批處理格內MLSS濃度高,硝化態氮濃度較高,因此碳源成為反硝化速率的限制條件。隨著原水的加入,有機碳的濃度增加,提高了反硝化的速率。來自曝氣格和序批格原有的硝態氮經反硝化得以去除。另外,該階段運行也是序批處理格中較高濃度的污泥向曝氣格迴流的過程,以提高曝氣格中的污泥濃度。
步驟2:部分原水和循環液混合,進行缺氧攪拌。 隨著步驟1中原水的不斷進入,序批處理格內有機物和氨氮的濃度逐漸增加。為阻止在序批處理格內有機物和氨氮的過分增加,原水分別流入序批處理格和主曝氣格。使序批處理格內維持一個適當的有機碳水平,以利於反硝化的進行。混合液通過循環,繼續使序批處理格原來積聚的MLSS向主曝氣格內流動。
步驟3:序批格停止進原水,循環液繼續缺氧攪拌。 此後中斷進入序批處理格的原水。原水在剩下的操作中,直接進入主曝氣格。這使得主曝氣格降解大量有機碳,並減弱微生物的好氧內源呼吸。序批處理格利用循環液中殘留的有機物作為電子供體,以硝化態氮作電子受體,繼續進行缺氧反硝化。由於有機碳源的減少,缺氧內源呼吸的速率將提高。來自主曝氣格的混合液具有較低的有機物和MLSS濃度。經循環,把序批處理格內的殘余有機物和活性污泥推入主曝氣格,在此進行曝氣反應降解有機物,並維持物質平衡。
步驟4:曝氣,並繼續循環。 進行曝氣,降低最初進水所殘余的有機碳、有機氮和氨氮,以及來自主曝氣格未被降解的有機物和內源呼吸釋放的氨氮,並吹脫在前面缺氧階段產生的截留在混合液中的氮氣。連續的循環增加了主曝氣格內的微生物量,同時進一步降低序批處理格中的懸浮固體,降低了MLSS濃度,有利於其在下半個周期中作為澄清池時,減少污泥量以提高沉澱池的效率。
步驟5:停止循環,延時曝氣。 為進一步降低序批處理格內的有機物和氮濃度,減少剩餘的氮氣泡,採用延時曝氣。這步是在沒有循環,沒有進出流量的隔離狀態下進行。延時曝氣使序批處理格中的BOD5和TKN達到處理的要求水平。
步驟6:靜置沉澱。 延時曝氣停止後,在隔離狀態下,開始靜置沉澱,使活性污泥與上清液有效分離,為下半個周期作為澄清池出水做准備。沉澱開始時,由於仍存在剩餘的溶解氧,沉澱污泥中的硝化菌繼續硝化殘余的氨,而好氧微生物繼續進行好氧內源呼吸。當混合液中氧減少到一定程度時,兼性菌開始利用硝化態氮作為電子受體進行缺氧內源呼吸,進行程度較低的反硝化作用。在整個半周期過程中,此時序批處理格中上清液的BOD、TKN、氨、硝酸鹽、亞硝酸鹽的濃度最低,懸浮固體總量也最少,因此該序批處理格在下半個周期作為沉澱池,其出水質量是可靠的。在這一步,可以從交替序批處理格中排放剩餘污泥。
第二個半周期:步驟6的結束標志著處理運行的下半個循環操作開始。通過兩個半周期,改變交替序批處理格的操作形式。第二個半周期與第一個半周期的6個操作步驟相同。
三溝式氧化溝(臨安)
三溝式氧化溝(又稱T型氧化溝)是氧化溝的一種典型構造型式,目前採用的三溝式氧化溝工藝,是丹麥在間歇式運行的氧化溝基礎上開創的,它實際上仍是一種連續流活性污泥法,只是將曝氣、沉澱工序集於一體,並具有按時間順序交替輪換運行的特點,其運轉周期可根據處理水質的不同進行調整,從而使其運行操作更趨於靈活方便。這種工藝流程簡單,無需另設一次、二次沉澱池和污泥迴流裝置,使氧化溝工藝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大為降低,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以往氧化溝佔地面積大的缺點。
三溝式氧化溝工藝主要按下面六個階段輪換運行。
階段A:污水經配水井進入溝Ⅰ,溝內轉刷以低速運轉,轉速控制在僅能維持水和污泥混合,並推動水流循環流動,但不足以供給徽生物降解有機物所需的氧。此時,溝Ⅰ處於缺氧狀態,溝內活性污泥利用水中的有機物作為碳源,活性污泥中的反硝化菌則利用前一段產生的硝酸鹽中的氧來降解有機物,釋放出氮氣,完成反硝化過程。同時溝I的出水堰自動升起,污水和污泥混合液進人溝Ⅱ.溝Ⅱ內的轉刷以高速運行,保證溝內有足夠的溶解氧來降解有機物,並使氨氮轉化為硝酸鹽,完成硝化過程.處理後的污水流入溝Ⅲ,溝Ⅲ中的轉刷停止運轉,起沉澱池的作用,進行泥水分離,由溝Ⅲ處理後的水經自動降低的出水堰排出。
階段B:進水改從處於好氧狀態的溝Ⅱ流入,並經溝互Ⅲ沉澱後排出。同時溝Ⅰ中的轉刷開始高速運轉,使其從缺氧狀態變為好氧狀態,並使階段A進入溝Ⅰ的有機物和氨氮得到好氧處理,待溝內的溶解氧上升到一定值後,該階段結束。
階段C:迸水仍然從溝Ⅱ注入,經溝Ⅲ排出.但溝Ⅰ中的轉刷停止運轉,開始進行泥水分離,待分離完成,該階段結束。階段A、B、C組成了上半個工作循環.
階段D:進水改從溝Ⅲ流入,溝Ⅲ出水堰升高,溝Ⅰ出水堰降低,並開始出水。同時,溝Ⅲ中轉刷開始低速運轉,使其處於缺氧狀態.溝Ⅱ則仍然處於好氧狀態,溝Ⅰ起沉澱池作用。階段D與階段A的水淹方向恰好相反,溝Ⅲ起反硝化作用,出水由溝Ⅰ排出。
階段E:類似於階段B,進水又從溝Ⅱ流入,溝Ⅰ仍然起沉澱他作用,溝Ⅲ中的轉刷開始高速運轉,並從缺氧狀態變為好氧狀態。
階段F:類似於階段C,溝Ⅱ進水,溝Ⅰ沉澱出水。溝Ⅲ中的轉刷停止運轉,開始泥水分離。至此完成整個循環過程。
通常一個工作循環需4-8小時,在整個循環過程中,中間的溝始終處於好氧狀態,而外側兩溝中的轉刷則處於交替運行狀態,當轉刷低速運轉時,進行反稍化過程,轉刷高速運轉時,進行硝化過程,而轉刷停止運轉時,氧化溝起沉澱池作用。不難看出,若調整各階段的運行時間,就可達到不同的處理效果,以適應水質、水量的變化。目前運行的這種工藝,大部分是預先將各階段的運行時間,根據具體的水質、水量,編入運行管理的計算機程序中,從而使整個管理過程運行靈活、操作方便。
❻ 氨氮和總磷什麼關系
回答抄 共1條
你是指污水處理廠出水吧,外環境與污水源水不會這樣。在污水處理時,要提高氨氮去除率,需要較大的污泥迴流量,更多的硝化菌會快速搶奪碳源,此時部分聚磷菌也會參與硝化,從而降低總磷去除率。因此,這種現象是正常的。
❼ 中格柵對ss,總磷和氨氮的去除率是多少
粗格柵,細格柵是物理去除部分,對水體中的指標無明顯去除效果,主要去除較大的雜物。回
提升泵房無去除污答染物作用
生化池為主要去除水質污染物工藝段,水中cod、bod、氨氮、總氮、總磷均在此階段去除。但此階段主要是將水體中的物質集中到活性污泥中,直接測量生化池出水除N的指標外無明顯下降
二沉池主要將活性污泥沉澱,與水體分離,所有指標明顯下降,為實現水體與污染物分離的主要階段。
絮凝沉澱池、活性砂濾池與二沉池功能基本一致,實現污染物與水體的分離。
消毒池主要為殺滅水體中的微生物,無明顯去除污染物的效果。
總體而言,水中污染物去除在前段均為從水體中轉移到污泥中的過程,只有分離階段(二沉池、砂濾)實現從水體中去除污染物。具體去除率數據沒接觸過,根據各段功能可以大體估計,以cod為例,沉澱之前基本為的去除率基本為0,沉澱池的去除率基本接近整體工藝的去除率。
沒有確切回答你的問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❽ 磷酸銨鎂如何加入廢水中去除氨氮
是加磷酸氫二鈉以及氯化鎂與水中的氨氮形成磷酸銨鎂去除水中的氨氮。
❾ 如何去除廢水中的磷,氨氮
這個問題太籠統了,氨氮,磷的值是多少?處理方法有很多,現在的工藝大部分都有處理的效果,A/A/O,SBR是最常用的,你搞清楚去氮除磷的原理就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