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生物化學名詞解釋
1.核小體(nucleosome):用於包裝染色質的結構單位,是由DNA鏈纏繞一個組蛋白核構成的。
2.DNA變性(DNAdenaturation)在理化因子的作用下,DNA雙螺旋的兩條互補鏈鬆散而成為單鏈,從而導致DNA的理化性質及生物學性質發生改變,這種現象稱DNA的變性。
3.DNA復性:變性的DNA在適當的條件下又可使兩條分開的鏈重新締合成為雙螺旋結構的過程。
4.熔解溫度(melting
temperature,Tm):在DNA熱變性中,紫外吸收增加的中點值所對應的溫度。或稱熱解鏈溫度。
5.增色效應hyperchromic
effect:
當DNA變性後,對260nm處紫外光光吸收度增加的現象。
6.減色效應(hypochromic
effect):隨著核酸復性,紫外吸收降低的現象。
7.核酸內切酶(exonuclease):
核糖核酸酶和脫氧核糖核酸酶中能夠水解核酸分子內磷酸二酯鍵的酶。
8.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從核酸鏈的一端逐個水解核甘酸的酶。
9.限制性內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一種在特殊核甘酸序列處水解雙鏈DNA的內切酶。Ⅰ型限制性內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Ⅱ型限制性內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
10.重組DNA技術(recombination
DNA
technology):也稱之為基因工程(genomic
engineering).利用限制性內切酶和載體,按照預先設計的要求,將一種生物的某種目的基因和載體DNA重組後轉入另一生物細胞中進行復制、轉錄和表達的技術。
11.基因(gene):泛指被轉錄的一個DNA片段。在某些情況下,基因常用來指編碼一個功能蛋白或DNA分子的DNA片段。
12.新陳代謝: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不斷進行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
13.巴斯德效應(Pasteur
effect):氧存在下,酵解速度放慢的現象。
14.糖醛酸途徑(glucuronate
pathway):從葡萄糖-6-磷酸或葡萄糖-1-磷酸開始,經UDP-葡萄糖醛酸生成葡萄糖醛酸和抗壞血酸的途徑。但只有在植物和那些可以合成抗壞血酸的動物體內,才可以通過該途徑合成維生素C。
15.呼吸電子傳遞鏈/(氧化)呼吸鏈:需氧細胞內代謝物被脫氫酶脫氫,經一系列電子傳遞體(遞氫體+遞電子體)傳遞作用,最終將質子和電子傳遞給被激活的氧原子,從而生成H2O,並放出能量的全過程
16.酮體(acetone
body):在肝臟中由乙醯CoA合成的燃料分子(β-羥基丁酸,乙醯乙酸和丙酮)。在飢餓期間酮體是包括腦在內的許多組織的燃料,酮體過多會導致中毒。
17.生物固氮作用(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大氣中的氮被原還為氨的過程。生物固氮只發生在少數的細菌和藻類中。
18.尿素循環(urea
cycle):是一個由4步酶促反應組成的,可以將來自氨和天冬氨酸的氮轉化為尿素的循環。此循環是發生在脊椎動物的肝臟中的一個代謝循環。
19.脫氨(deamination):在酶的催化下從生物分子(氨基酸或核苷酸)中除去氨基的過程。
20.氧化脫氨(oxidative
deamination):α-氨基酸在酶的催化下脫氨生成相應的α-酮酸的過程。氧化脫氨實際上包括氧化和脫氨兩個步驟。(脫氨和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