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助環氧樹脂乳化
制備乳狀液的乳化方法,除了初生皂法、劑在水中法、劑在油中法之外,還有:
1、油水混
2、轉相乳化
3、LEE
2. 聚氨酯樹脂生產乳化打開延遲是什麼原因
縱觀水性聚氨酯樹脂、水性環氧樹脂等水性樹脂發展歷史過程,水性樹脂(包括水性聚氨酯樹脂和水性環氧樹脂等)大體上經歷了以下三次重要階段:
第一次:外乳化法,通過外加乳化劑強力機械分散實現樹脂水性化。特點:實現了水性化,但水性樹脂很不穩定,性能差。
第二次:自乳化法,通過水性樹脂合成時引入親水基團實現樹脂水性化。特點:樹脂穩定性好,但成膜後親水基團依然留在塗膜中,因而耐水差,性能一般。
第三次:自交聯法,通過水性樹脂合成時引入親水自交聯官能團實現樹脂水性化。特點:水性樹脂中含有親水自交聯官能團,因而很容易分散溶解於水中,便於施工;但該親水自交聯官能團在樹脂乾燥成膜時自我交聯,自我反應掉,且形成緻密保護網及三維立體結構,因而耐水好,附著好,光澤高,綜合性能很全面。自交聯水性樹脂無須加固化劑,無須高溫烘烤,常溫自干成膜,是最新高科技產品。目前,自交聯水性樹脂中技術成熟的是自交聯水性丙烯酸樹脂,市面上已有這種產品。
自交聯水性丙烯酸樹脂。
3. 環氧樹脂加T31固化劑後發生乳化是怎麼回事
你說的是將E51與T31混合調膠過程中乳化發白現象吧?這是由於T31固化劑中含水量過高所至,水與E51樹脂不相容,所以會乳化發白,一般T31中含水量超過6%就會有這種現象。
4. 環氧樹脂乳化方法(傾盡所有)
制備乳狀液的乳化方法,除了初生皂法、劑在水中法、劑在油中法之外,還有:
油水混
通常此法是水、油兩相分別在兩個容器內進行,將親油性的乳化劑溶於油相,將親水性乳化劑溶於水相,而乳化在第三容器內(或在流水作業線之內)進行。每一相以少量而交替地加於乳化容器中,直至其中某一相已加完,另一相餘下部分以細流加入。如使用流水作業系統,則水、油兩相按其正確比例連續投入系統中。
轉相乳化
在一較大容器中制備好內相,乳化就在此容器中進行。(如若要製取O/W型乳狀液,就在乳化容器中制備油相。)將已制備好的另一相(外相,在例中為水相),按細流形式或一份一份地加入。起先形成W/O型乳狀液,水相繼續增加,乳狀液逐漸增稠,但在水相加至66%以後,乳狀液就突然發稀,並轉變成O/W型乳狀液,繼續將餘下地水相較快速加完,而最終得到O/W型乳狀液。類似本例可製得W/O型乳狀液。此種方法稱為轉相乳化法,由此法得到的乳狀液其顆粒分散的很細,且均勻。
LEE
通常的乳化方法大都是將外相、內相加熱到80℃(75-90℃)左右進行乳化,然後進行攪拌、冷卻,在這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從理論上看進行乳化並不需要這么多的能量,乳化需要的能量隻影響乳狀液的分散度和由表面活性劑引起的表面張力的降低,理論上可以計算出所需的能量,它與通常乳化所消耗的能量相比少得很多,即表明通常的乳化方法存在著大量能量的浪費,如冷卻水所帶走的熱量都是白白丟棄了。因此,J.J.Lin(林約瑟夫)提出了低能乳化法。其方法原理是,在進行乳化時,外相不全部加熱,而是將外相分成兩部分,α相與β相,α和β分別表示α相與β相的重量分數(此處α+β=1),只是對β相部分進行加熱,由內相與β相進行乳化,製成濃縮乳狀液,然後用常溫的α外相進行稀釋,最終得到乳狀液。其原理可表示如下圖 顯然,這種乳化方法節省了許多能量,節能效率隨外相/內相和α/β的比值增大而增大。這種方法不僅節約了能源,而且可提高乳化產品的效率,如縮短了製造時間,因為可大大縮短冷卻過程時間,且可減少冷卻水的使用節約了能量。這種低能乳化法不僅用於製造乳液和膏霜,還可以用於製造香波,但它主要適用於制備O/W型乳狀液。上述所介紹的低能乳化法,其實只是一個基本原理,實際應用時,可依據乳狀液的類型,油、水相的比例及其粘度等具體要求,設計出可行的低能乳化方案,其具體操作過程,對乳狀液的質量都有影響。
5. 環氧樹脂加T31固化劑後發生乳化是怎麼回事產生乳化的T31好還是不乳化的好
環氧樹脂加T31固化劑後發生乳化是由於T31固化劑中含水量偏高,一般T31固化劑中含水超過6%就會內有乳化現象,容含水量越高乳化越嚴重。有的T31生產廠家會往T31固化劑中間加溶劑,加入溶劑後可以消除含水T31與環氧樹脂混合乳化現象,但做出來的膠層質量也不行。你最好是找正規生產廠家訂貨要求含水量低於3%且無溶劑的,這樣做出來的成品質量才過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