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家的反滲透設備比較好,國外進口的有哪些知名廠家,國內的有哪些,誰知道麻煩詳細列出來
納爾科
爾寬水處理
GE
海德能
……
太多了,你想要什麼,或許我能幫你點
B. 海水淡化的股票有哪些
一 海水淡來化應用
000598 興蓉投自資(反滲透膜)
600229青島鹼業
600409三友化工
000598藍星清洗
二 海水淡化設備
000039中集集團
600268國電南自
600481 雙良節能
601106 中國一重
601727上海電氣
601989 中國重工
三 海水淡化反滲透膜
000598 興蓉投資
000920南方匯通
002168深圳惠程
300070 碧水源
四 海水淡化配件
002203海亮股份
002318 久立特材
300145 南方泵業
600019寶鋼股份
600456寶鈦股份
002540 亞太科技
C. 海德能反滲透膜的規格
海德能有北京海德能和美國海德能之分
這里我們說美國海德能
常用的反滲透膜型號有專8寸膜PROC10、PROC20、CPA3-LD、ESPA系列、屬LFC系列等
4寸膜CPA2-4040、ESPA1-4040、ESPA2-4040等
如果是北京海德能你可以登錄他們的網站了解
另外美國海德能的你也可以登錄日東電工的網站了解
D. 超濾膜和RO反滲透膜的區別
超濾膜和反滲透膜的主要區別:
超濾膜是利用一種壓力活性膜,除去水中的膠體,顆粒和相對他子質量高的物質。反滲透一樣,受壓溶液是在壓力下通過膜,膜的設計可使一定大小的分子被除去。
超濾膜的孔結構與反滲透膜不同之處在於:它可使鹽和其它電解物通過,而膠體與相對分子質量大的物質不能通過。反滲透膜則令鹽和其他電解質也不能通過。
由於膠體物質和相對分子質量大的物質的滲透壓力低,所以,超過濾所需要的壓力比反滲透低,在一般情況下所用壓力為0.07-0.7mpa。最高不超過1.05mpa。
超濾的壓力雖低,所有的膜卻比較厚實。以中空纖維膜為例。反滲透用的膜不能反洗;而超濾用的膜則可以通過反洗來不效的清洗膜面,以保持其高流速。
超濾膜和反滲透膜精度的區別:
超濾膜:
UF能截留0.002~0.1微米之間的顆粒和雜質,UF膜允許小分子物質和溶解性固體(無機鹽)等通過,但將有效阻擋住膠體、蛋白質、微生物和大分子有機物,用於表徵UF膜的切割分子量一般介於1,000~100,000之間,RO膜兩側的運行壓力一般為0.2~7bar。
反滲透膜:
RO是最精密的膜法液體分離技術,它能阻擋所有溶解性鹽及分子量大於100的有機物,但允許水分子透過,醋酸纖維素RO膜脫鹽率一般可大於95%,RO復合膜脫鹽率一般大於98%。它們廣泛用於海水及苦成水淡化,鍋爐給水、工業純水及電子級超純水制備,飲用純凈水生產,廢水處理及特種分離等過程,在離子交換前使用RO可大幅度地降低操作費用和廢水排放量。RO膜的運行壓力,當進水為苦鹹水時一般大於5bar,當進水為海水時,一般低於84bar。
E. 為什麼現在市場上納濾的價格高於RO
從膜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就能知道為什麼納濾的價格高於RO
膜分離技術作為一種新型、高效的流體分離單元操作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飛速發展,已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個部門。2009年包括膜製品、裝置和相關工程的世界分離膜市場規模在450億美元左右,其中膜製品約80億美元。國內,2009年分離膜製品市場約為60億元人民幣,加上相關工程,市場規模達250億元人民幣。
目前,全國從事分離膜研究的院所、大學超過100家,膜製品生產企業300餘家,工程公司近1,000家,在分離膜幾乎所有的領域都開展了工作,產品生產規模化,涉及反滲透、納濾、超濾、微濾、電滲析等單元操作或集成的膜法水處理系統,氣體混合物的膜法分離,液體混合物分離的滲透汽化膜過程,以及醫用血液透析膜等。
水處理方面的應用約占國內分離膜市場的85%份額,單項處理能力已達到5萬~10萬立方米/日,單項工程合同金額越過億元人民幣大關。就分離膜研究、生產和應用的總體規模而言,我國現已與北美、歐洲並駕齊驅,並很快將躍居世界首位。從事分離膜製作和工程應用的研究機構數量、研究人員總數而言,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反滲透(RO)
反滲透膜分為高壓、中壓、低壓及超低壓膜幾類,近年又商品化了0.2MPa~0.3MPa下出水的極低壓膜。當今流行的芳香聚醯胺復合膜,其功能性也在不斷擴展,商品化了抗氧化、抗污染、高通量的膜。2005年世界RO膜產量4000萬平方米,銷售額近5億美元,2010年世界產量約為5500萬~6000萬平方米。
主要用於脫鹽和脫除水中有機物雜質的反滲透膜,2009年國內市場的規模約為20億人民幣。中、低壓及超低壓膜已實現國產化,性能優良;用於海水淡化的國產高壓膜的性能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國產反滲透膜的年生產能力約為400萬平方米,市場佔有率已由5年前的3%~5%提升到目前的10%左右,並有部分出口。目前國內已建成的日產淡水100立方米以上的RO海水淡化裝置有近40套,總產水量為42.5萬立方米/日,擬建和在建的RO法海水淡化設施的總產水能力超過90萬立方米/日。RO法苦鹹水淡化方面,2000年在黃驊建成了規模為1.8萬立方米/日的亞海水RO淡化系統;2005年在東莞建成了10萬立方米/日的亞海水淡化系統。
近年來,我國在工業廢水、城市污水處理、再生水回收中廣泛採用了RO為核心的集成膜過程,在電力、鋼鐵、石化廢水及市政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等方面都有1萬立方米/日以上規模的示範工程完成,成為膜法水資源再利用的技術發展趨勢。
——納濾(NF)
納濾膜最大的應用領域是飲用水軟化和有機物的脫除,在工業下游產品脫鹽與濃縮方面,它正取代傳統的離心分離、真空蒸餾、加熱蒸發等工藝;它也被用於廢(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國內納濾膜市場的規模大約是反滲透市場規模的1/10,內資企業只有2~3家能夠生產納濾膜,產量和產品性能都顯不足,尚未批量生產,應用領域與規模也有待拓展。
RO膜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的膜類型,生產工藝最為成熟,產量最大,產量大了之後生產成本自然就低了。納濾膜的使用量遠遠低於反滲透膜,因此納濾的價格目前還是高於RO膜。
F. 用反滲透膜法過濾海水的成本大嗎
反滲透法是目前海水淡化最經濟的方法,並且已成為海水淡化的主流方法。現在用量已經超過多級閃蒸,多效蒸發等。至於具體成本與很多因素有關,主要是規模,現在反滲透法的能耗已經降到3度電/噸水。
G. 凈水器超濾和反滲透有什麼區別
凈水器的品牌系列比較多,大多採用兩種過濾技術,即反滲透和超濾,所以,凈水器產品也按技術分為兩類,其一是以RO反滲透凈水器為代表的純凈水機,另一種是以超濾機為代表的超濾凈水機。
與反滲透技術相比,超濾膜技術已被更早地應用於水凈化領域。在早期,超濾已經用於廢水處理廠和其他機構。早期的飲水機也採用了超濾技術。超濾過濾是一種膜技術,純粹是物理純化和加壓過濾。膜或更准確地說是半透膜,是一層薄薄的材料,當驅動力施加在膜上時能夠分離物質。
曾經被認為僅適用於海水淡化的可行技術的膜工藝越來越多地用於去除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顆粒物質和天然有機物質,這些物質可以賦予水顏色、味道和氣味,並與消毒劑反應形成消毒副產物,膜孔徑的標稱范圍是0.01-0.001微米,並且壓差用於水質過濾。在成本控制,凈化效率和後續維護成本方面,超濾具有優於RO凈水器的優勢。
超濾機通常不需要通電,也不會產生廢水。如果該地區的水源比較好,採用超濾原理的凈水器似乎是更好的選擇,即使是直接飲用也不會有大問題。因此,至於超濾或反滲透的選擇,只需要選擇合適的一種即可。
立升全屋中央凈水系統能做到全方位的凈水守護。立升中央超濾凈水器採用立升自主研發的PVC合金毛細管式超濾膜技術,過濾精度高達0. 01 微米(僅為頭發絲的萬分之一),能夠有效截留自來水中的鐵銹、泥沙、細菌、膠體、藻類微生物等有害雜質,並保留對人體有益的天然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現在立升比較熱銷的全屋凈水方案,包括前置過濾器P6 +超濾凈水器LH3-8GD+純水機M8B+軟水機S5+壁掛管線機D7組合,經濟實用,而且後期使用成本低。
壁掛管線機D7安裝於客廳或其他飲用水環境中⌄,及時獲取不同溫度水源,給全家帶來溫暖呵護。
將水中易導致結垢的鈣、鎂離子除掉這就是立升軟水機S5的作用,如果當地的水質有點硬或者對生活品質有更高的要求、高端家電和高級衣物比較多,那麼軟水機對你來說就是不可或缺的。
H. 凈水器中的RO反滲透是什麼意思
反滲透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膜分離技術,是依靠反滲透膜在壓力下使內溶液中的溶劑與溶質進行分容離的過程。反滲透的英文全名是「REVERSEOSMOSIS」,縮寫為「RO」。I. 海水淡化去鹽技術為何如此的難
首先,目前海水淡化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主要分為膜法和熱法兩大類。通俗點說,膜法就是過濾,利用外界(裝置中的高壓泵)施加的高壓,把海水中的淡水擠到反滲透膜的一側,無機鹽等組分留在膜的另一側。而熱法則是蒸餾,你就想像吧,類似於一口大鍋蒸啊蒸,然後純水變成水蒸氣蒸出去了再冷凝得到淡水。當然實際中這個鍋的設計要麻煩一點…
海水淡化在中東地區發展的非常成熟。以色列、沙特等地方的海水淡化廠多如牛毛,技術也很先進,無論是工程能力還是技術研發能力都值得我們學習,目前世界上總規模、單機規模最大的膜法、熱法工程都在那邊。膜法最大規模已經達到近64萬噸/天…而且,淡化水是和其他水源一起混合,進入市政管網的。也就是說,辣么多居民,都在喝淡化水。
當然,日本、韓國、新加坡也都有一些很不錯的公司。目前在我國,熱法以低溫多效為主,最大規模是天津北疆電廠搞的,20萬噸/天,但目前沒有開足馬力;膜法就是反滲透了,最大規模是天津大港新泉(新加坡凱發搞的),10萬噸/天,這個也沒開足馬力。其他的也還有,但總體來說這兩個算是比較典型的大型淡化工程了,運營的也還都不錯。
熱法能耗主要是蒸汽和電力,其中蒸汽又很貴,一般來說,熱法淡化都是和電廠共建的,因為電廠有很多廢熱可以利用,這樣就降低了蒸汽的成本。膜法主要就是耗電了,畢竟需要高壓泵呼呼呼不停轉。
二者都需要大量設備投資。總的算下來,淡化水噸水成本4-6塊錢吧。膜法裝置佔地小,好挪,操作也便利,所以現在市場中用的相對多一些。從技術上來說,海水淡化是很成熟的。當然國產化率目前還差點事兒。
單純說點技術上的現有問題吧。
一是國產化率比較低。超濾膜做得還可以,但真用起來和國外的膜還是有點差距。至於能量回收和反滲透膜嘛,那基本就全得靠進口了。這個確實要努力。
典型海水淡化廠設計
兩種最常用的淡化技術是逆滲透(全球淡化能力的47.2%)及多級閃蒸(全球淡化能力的36.5%)
我們大體認為容易的話,主要是因為蒸餾法,高中化學實驗室常用之制備純水的方法之一。看起來也沒啥難度,但是其實不是,商用的話有點麻煩
逆滲透的水是目前水處理中最干凈,水中除水分子外無任何礦物質或金屬銀絕。導電性差。
以減壓方式降低沸點,並產生蒸汽,再將蒸汽冷凝後即可製得淡水。由於此方法並沒有使含鹽水真正沸騰(僅是表面沸騰)與熱傳表面積接觸,可以大幅改善因蒸餾產生的積垢問題
於 1950 年代即已有商業化規模
科技 難度其實不大,但是估計是效益不高,建立一個淡水加工基地,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
海水淡化去鹽技術已經很穩定,【難】的是成本難以再降低。
目前技術主要分兩類,薄膜逆滲與蒸餾法,其中又以薄膜逆滲技術成本效能更高。
世界各地缺水的地方,如中東多國一早已廣泛採用海水去鹽淡化來提供食用水,東南亞方面新加坡目前有兩個海水淡化廠每天總共可處理約50萬噸,今年底第三個海水淡化廠投產,加上裕廊島第五個海水淡化廠,預計2020年每天可生產大約90萬噸凈水,約佔新加坡一半淡水供應。而目標是在2060年時,新生水和淡化海水的產量佔用水量的85%。
從以上可見海水去鹽技術走向成熟,難度已攻克,現階段是如何降低成本的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體重要組成成分,是世界上最廉價的「葯」。
水對人體有著重要的生理作用,以此補充適量水分對 健康 十分有利。人體對水的需求量因年齡、體重、氣候及運動強度等因素而異。
總體來說:成年人一天需要補充1500~2800mL的水,以補充因排尿、呼吸、出汗等人體丟失的水分。
而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直接飲用水獲取的,還有一部分通過飲食、新陳代謝獲取。除了人體所需,日常生活和生產作業也都離不開水。因此,水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生活水平和工業生產。
可是,如此重要的水鋒早姿並不總是滿足人類的需求睜燃。地球上淡水的分布與經濟和人口的分布之間十分不均衡,其中, 貝加爾湖擁有地球地表淡水儲量的20%;積雪覆蓋,人跡罕至的南極擁有地球淡水儲量的72% 。
種種原因之下,世界多個國家或地區處於嚴重的缺水狀態之下,其中就包括我國和中東地區,以及非洲。
為了結束我國南北淡水分布不均,北方水資源短缺的狀況,國家實施了「南水北調」這一浩大的工程。而對於中東那些缺水但不缺石油不缺錢的國家,有心而無力,只能變著法子的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比如從南北極海運冰川、海水淡化等。
耗資巨大的海水淡化,收效甚微早在400多年前,英國王室就曾懸賞徵求經濟有效的海水淡化方法。
在16世紀的歐洲,已經有人嘗試著從海水中提取淡水,以滿足長期海上航行對於淡水的需求。
但礙於科學技術的落後,那是的海水淡化只能滿足少數人的日常所需,無法大型化、進行工業化生產。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海水淡化得到快速、長足的發展,世界各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海水淡化技術,以求找到經濟高效的工業化方法。
世界上第一座海水淡化工廠於1954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弗里波特建成並投入使用,並且目前仍然在為市民提供生活用水。
海水淡化技術發展至今,已有超過20餘種方法,包括反滲透法、低多效、多級閃蒸、電滲析法、壓汽蒸餾、露點蒸發法、水電聯產、熱膜聯產等。
從大的分類來看,主要分為蒸餾法(熱法)和膜法兩大類,其中低多效蒸餾法、多級閃蒸法和反滲透膜法是全球主流技術。
反滲透膜法具有投資低、能耗低等優點,但海水預處理要求高;多級閃蒸法具有技術成熟、運行可靠、裝置產量大等優點,但能耗偏高。
原理不難省錢難海水淡化在很多人的觀念看法中,很簡單,的確,海水淡化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海水中的鹽分及其他各種影響直接飲用的物質藉助物理或化學方法分離出去。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蒸餾,藉助海水中不同物質的揮發性不同,將水分蒸發出來,然後再冷凝,得到純凈水。這個方法從可行性角度考慮,可以;但如果從經濟性角度考慮,能耗偏高。
因此,具有投資少、能耗低等優點的反滲透膜法在這個以經濟利益為本的 社會 成為發展的主要方向,它的能耗僅為蒸餾法的1/40。
反滲透法利用到氫鍵理論、優先吸附-毛細孔流等理論,涉及到分析化學、材料化學、流體力學等多個學科。由於需要在高壓中進行,對於半透膜材料的要求很高。
其中預處理系統視原水的水質情況和出水要求可採取粗濾、活性炭吸附、精濾等。為了保護反滲透膜、延長其使用壽命,精濾這一步驟必不可少。
另外,復合膜對水中的游離氯非常敏感,而海水中又含有大量的氯,因而預處理系統中通常都配備活性炭吸附。
科技 讓生活更美好與直接從地表或者地下獲取淡水相比,海水淡化的成本較高、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長,但隨著技術的革新及生產方式的轉變,目前淡化海水的成本已降到4-5元/噸,經濟可行性已經大大提升,使得「水比石油貴」這一尷尬現象在中東少數地區已經不復存在。
其中,不缺石油、天然氣的中東土豪沙烏地阿拉伯不但財大氣粗,在海水淡化上可謂是下足了老本,其擁有全球24%的海水淡化能力。此外, 位於阿聯酋的傑貝勒阿裏海水淡化廠第二期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廠,每年可產生3億立方米淡水。
考慮到未來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以及經濟、 社會 快速發展帶來的對淡水需求量的日益增長等因素,淡化海水會進入更多平常百姓的家庭之中。同時,未來海水淡化產業有望出現爆式增長,前景廣闊。
海水淡化去鹽技術並不難,而是成本太高!
如上圖所示,海水淡化的原理主要要經過水泵抽海水、疊片過濾器過濾、多介質過濾器過濾、精密過濾器過濾、反滲透過濾器等過濾以後,就可以變成淡水了!據阿聯酋等國的經驗,這樣海水淡化一噸的費用大約需要4—6元人民幣!雖然看起來,這個價格和北京居民階梯水價的最低檔的5元一噸差不多!但是這是海水淡化廠的成本價!根據自來水成本價僅為出廠價一半來看,這樣海水凈化成的淡水其銷售價格應該在8元至12元,基本要比現有水價翻倍!
其次,自來水都是在當地建有處理廠,因而其運輸成本並不高。而按中國的地理特徵,東部沿海地區其實缺水的並不多,而西部很多區域卻非常缺水。但是如果要建設輸水工程,成本就很高了,不僅其輸水線路需要高額投資(參考南水北調工程2000億以上的預算)。同時由上圖可以看出,中國沿海地區都是平原,海拔較低,但是西部地區都是高原,這樣還必須利用水泵來把水抽到西部,這個成本就會大幅度上升!估計這樣的淡化水的成本預計至少在20元/噸,甚至更多!
總之,海水淡化技術已經很成熟,但是淡化過程需要較高成本。而鑒於中國的地形特點,運輸成本就可以說是奇高。因此海水淡化不能成為我們淡水的主要來源!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化相信海水淡化將變得越來越簡單而且更加高效、實用。
雖然海水中含有多種礦物,但卻很難將其中一種分離出來。不過現在,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一組科學家們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海水淡化技術,它不僅能讓通過該種技術出來的海水能夠飲用而且還能收集到可用於電池生產的鋰離子。
而這一技術的關鍵就是金屬有機框架(MOFs),其擁有任何已知材料的最大內表面積。從理論上來講,這樣一種材料光一克展開後能夠覆蓋一個足球場,同時其復雜內部結構能使MOFs是捕捉、儲存和釋放分子的完美對象。最近的研究發現,這種材料能讓MOFs在碳排放海綿、高精度化學感測器和城市水過濾器找到運用。
眼下最常用的水過濾技術則是反滲透膜,其原理相當簡單:膜的孔隙能讓水分子通過但對於大部分污染物則不行。然而這一技術的一大問題就在於其需要相對較高的壓力將水壓過去才行。
但MOF膜卻擁有更強的選擇性和高效性。來自莫納什大學、CSIRO和奧斯汀德州大學的科研人員就研發出了這樣一種膜。這一設計靈感來自於生物細胞膜的「離子選擇性」,它能讓特定的離子通過。除此之外,這種過濾膜還不需要像反滲透膜那樣需要強大的外力。
除了干凈的飲用水之外,MOF膜還能收集到鋰離子。由於全球電子和電池對鋰的需求量非常高,而海水中富含有大量的鋰離子,所以MOF膜的誕生是一個好消息。
此外,這種技術還將能應用到工業廢水的過濾。
這項研究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
理論上,海水把鹽和淡水分離的技術確實非常簡單,比如沿海曬鹽場以及海水蒸餾技術都只是簡單的物理技術,但海水淡化的難點並不是分離技術,而是分離加收集所投入的成本與回報不成正比。 我們先以海水曬鹽來舉例,基本上全世界海水曬鹽的方法,都是將大片海水引入鹽田,直接經過太陽高溫直射,海水蒸發以後,留下的結晶體便是鹽分,再經過相關的凈化技術,得到的就是白花花的食鹽。在這過程中,因為海水在蒸發時,鹽分子體積更大不會隨著水分子同時蒸發,所以只要有足夠的溫度,鹽分和水分就可以進行分離,溫度是唯一的要求。 從曬鹽技術上來看,似乎將鹽和水分離並沒有什麼難題,但曬鹽的過程當中是太陽直射,收集的是鹽而不是淡水,兩者有天壤之別。如果在曬鹽場上方放一塊玻璃,也可以得到凝結的淡水水珠,但是數量十分有限,根本緩解不了地球淡水的需求,而且人類使用淡水的總量也遠遠高於鹽,這就需要供海水蒸發的溫度更高,范圍更大,人類發明的設備就運營而生了,但有設備就要有成本。 一般沿海區域,建幾座小型的海水淡化廠,也基本能滿足周邊生活、生產的需求,而全世界90%以上的地區都缺水,尤其是內陸缺水更甚。本身海水淡化設備投入的成本就很大,如果再加上海水運往內陸,這其中的運輸成本更高,說白了就是水資源與地球其他資源互換的條件下,對其他資源的損失太過巨大,損失與收獲不成正比,在更加經濟的設備發明之前,海水淡化始終不會成為淡水重要來源。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我們公司在北非做過一個大型的海水淡化廠項目,設計和反滲透膜都是新加坡人做的,我公司做施工。
海水淡化技術現在已經很成熟,主要包括反滲透膜法和熱蒸發法兩種。
由於海水中的很多無機鹽無法通過化學反應沉澱下來,人類在解剖動物內臟時,發現一些動物的腸胃上有一層膜,這層膜能阻止無機鹽進入體內,進一步研究後發現,這種膜的過濾機制主要在於滲透壓,即淡水能通過這層膜進入滲透壓低的一邊,含鹽量高的海水卻不能,為此,人類又開始研究了這種膜的化學結構與成分,目前已經得到了逐步破解,然後就生產了這種膜,用於海水淡化,但由於至今沒有完全破解這種膜的化學結構和成分,所以,還無法達到動物膜的效果,再者,對於這種膜的再生,仍處於起步階段,因為無法再生,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由於膜被一些無機鹽和雜質堵塞,只能更換,並且,膜在使用過程中,由於逐步被堵塞,產水量也是逐漸下降的。由此導致海水淡化成本居高不下,不過相信人類最終能徹底攻破難關,使海水淡化技術能變得常用。
熱蒸發法技術很簡單,就是加熱讓淡水從海水中蒸發出來,然後收集起來,這個工藝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成本比膜技術要高,一般小型的海水淡化廠採用。
中國也在研究反滲透技術,並且在天津、山東等地建得有廠,南海的一些島嶼上,安裝有一些海水淡化設備,滿足駐軍人員的生活所需。
可以預見到的是,如果海水淡化技術被完全攻破,中國可能可以從渤海灣調水去內蒙和西北,改善那裡的生態環境,這種方案比從青藏高原引水好多了,對環境的影響也小,而且不會引起印度、孟加拉國等鄰國的爭議。
海水淡化也稱海水化淡、海水脫鹽,指將水中的多餘鹽分和礦物質去除得到淡水的工序,從海水中取得淡水的過程即被稱為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水質好、價格漸趨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現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凍結法、電滲析法、蒸餾法、反滲透法,目前應用反滲透膜的反滲透法以其設備簡單、易於維護和設備模塊化的優點迅速佔領市場,逐步取代蒸餾法成為應用最廣泛的方法。
世界上淡水資源不足,已成為人們日益關切的問題。有人預言,19世紀爭煤,20世紀爭油,21世紀可能爭水。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到2006年,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應用海水淡化技術,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775萬噸,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
「向海洋要淡水」已經形成了方興未艾的產業。截至2006年底,中國日淡化海水能力接近15萬噸,比上一年翻一番。中國在反滲透法、蒸餾法等主流海水淡化關鍵技術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3000立方米/日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以及5000立方米/日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進入萬立方米/小時級產業化示範階段。中國海水淡化成本逐步下降,已接近5元/立方米。
中國海水淡化雖基本具備了產業化發展條件,但研究水平及創新能力、裝備的開發製造能力、系統設計和集成等方面與國外仍有較大的差距。當務之急是盡快形成中國海水淡化設備市場的完整產業鏈條。圍繞制約海水淡化成本降低的關鍵問題,發展膜與膜材料、關鍵裝備等核心技術,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產品,提高關鍵材料和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增強自主建設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能力。
未來20年內國際海水淡化市場有近700億美元的商機,中國應佔有充分份額。根據全國海水利用專項規劃,到2010年,中國海水淡化規模達到每日80萬至100萬噸,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每日250萬至300萬噸,尤其是國家積極支持海水淡化產業,自2008年1月1日起,企業的海水淡化工程所得免徵所得稅。中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海水淡化難,難的是規模化,也就是大規模的進行海水淡化用於人類生活及生產。海水中不僅僅是鹽(氯化鈉)還有其他鹵族元素和金屬離子比如鎂鹽、鈣鹽等,小規模蒸發冷凝就可以獲得淡水,大規模則要考慮析出物的後期處理。當然還有效率,成本等。
J. 超濾膜,納濾膜和反滲透膜哪個價格貴
一般情況下,反滲透膜比較貴一些,過了是超濾膜,然後是納濾膜。根據不同的類型,價格也會有變化。
超濾膜,納濾膜和反滲透膜的優點:
一、超濾膜
超濾膜是一種加壓膜分離技術,即在一定的壓力下,使小分子溶質和溶劑穿過一定孔徑的特製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質不能透過,留在膜的一邊,從而使大分子物質得到了部分的純化。
超濾技術的優點是操作簡便,成本低廉,不需增加任何化學試劑,尤其是超濾技術的實驗條件溫和,與蒸發、冷凍乾燥相比沒有相的變化,而且不引起溫度、pH的變化,因而可以防止生物大分子的變性、失活和自溶。在生物大分子的制備技術中,超濾主要用於生物大分子的脫鹽、脫水和濃縮等。超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直接得到乾粉制劑。對於蛋白質溶液,一般只能得到10~50%的濃度。 家用 工業用 都可以。
超濾技術的關鍵是膜。膜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和規格,可根據工作的需要來選用。
二、納濾
納濾,介於超濾與反滲透之間。現在主要用作水廠或工業脫鹽。脫鹽率達百分之90以上。反滲透脫鹽率達99%以上 但,若對水質要求不是特別高,利用納濾可以節約很大的成本。
三、反滲透
反滲透,是利用壓力表差為動力的膜分離過濾技術,源於美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宇航科技的研究,後逐漸轉化為民用,目前已廣泛運用於科研、醫葯、食品、飲料、海水淡化等領域。
用作太空水、純凈水、蒸餾水等制備; 酒類製造及降度用水; 醫葯、電子等行業用水的前期制備; 化工工藝的濃縮、分離、提純及配水制備; 鍋爐補給水除鹽軟水; 海水、苦鹹水淡化; 造紙、電鍍、印染等行業用水及廢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