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制備用於掃描電鏡的水泥樣品
一般來講困殲,看掃描電鏡之前,你要清楚自己想要看什麼,看到什麼樣的圖片是你比較滿意的。如果你想看物相分布,需汪正沖要在背散射下看,不同的元清吵素化合物亮度不同,需要把試樣表面磨平拋光,試樣鬆散的話要用樹脂固化之後再磨平;如果想看試樣生成物的形貌,則二次電子成像效果會較好一些,二次電子成像的試樣取斷面就行,相對較平一些的斷面,但是別做打磨處理。
B. 掃描電鏡植物樣品制備時乾燥的方法有哪些
切取大小約
5mm
×
5mm
,長
3mm
~4mm
的莖組織塊。
用
3
%
戊二醛固定
2
h
,漂洗後
,經
35
%
、
50
%
、
60
%
、
70
%
、
95
%
、
100
%
、
100
%各
l
h
的乙醇系列脫水
,
過
渡到純二甲苯
,
在室溫浸臘
(
溶點
53
℃
)
24
h
,
移入
40
℃溫箱逐步升溫至
56
℃,加石臘至飽和
,3
h
後將
樣品移入溶化的石臘中
(
換三次
,
每次
2
h)
包埋成
塊
,迅速冷卻後固定在切片機的樣品座上
,用切片機
對需觀察的面進行修整
,
把修整好的樣品轉入二甲
苯中脫臘
(
換三次
,每次
1
h)
,從二甲苯過渡至無水
乙醇
,再過渡至醋酸異戊酯
,
經二氧化碳臨界點干
燥、鍍金、電鏡觀察。
C. 超濾膜孔徑如何測定
超濾膜孔徑的測定微孔濾膜的孔徑分離效率是關鍵所在,所以評價濾膜孔徑甚為重要。
目前大致採用以下方法:
一、直接測量法
1.直接法測膜孔徑
(1)電子顯微鏡
掃描電鏡(SEM)和透射電鏡(TEM)電子顯微鏡表徵膜的孔徑、孔徑分布及膜的形態結構。
制樣至關重要。濕膜樣品要經過脫水、蒸鍍、復型等處理。
逐級脫水法:膜樣品用5%餓酸固定,然後在提取器中用CCl4或乙醇逐級脫水,再用環氧樹脂包埋固化,最後用超薄切片機切成薄片。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觀察。
低溫冷凍脫水法:膜樣品放在液氮或其他低溫介質中冷凍,使膜樣品中的水急速冷凍為細小的結晶,然後在低溫(至少低於-60°C)和低真空下,使冷凍的結晶逐級升華。這樣制備的膜樣品不收縮,經鍍金或復型,可用電子顯微鏡觀測。
微濾膜的孔徑為0.05-10m,掃描電鏡可分辨。
超濾膜的孔徑為1nm-30mm,掃描電鏡的解析度低於5-10nmnm,所以採用掃描電鏡觀測超濾膜的結構是困難的。
透射電鏡的解析度比掃描電鏡要高得多,約為3-4A正確制樣,高解析度的透射電鏡可以觀測超濾膜的表面細微結構。
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ESEM),克服了常規SEM的局限性。使濕的、油性的、臟的和不導電的樣品不經處理就可直接上機觀測。
二、間接測量法
間接法是利用與孔徑有關的物理現象,通過實驗測出相應的物理參數,在假設孔徑為均勻直通圓孔的假設條件下,計算得到膜的等效孔徑,主要方法有泡點壓力法、壓汞法、氮氣吸附法、液液置換法、氣體滲透法、截留分子量法、懸浮液過濾法。
泡點法:
泡點壓力所對應膜的最大孔徑。實測時,膜應被液體完全潤濕,否則將帶來誤差。
親水性膜採用水為潤濕液體;疏水性膜採用醇為潤濕液體。
測定步驟
a將樣品平行於液面浸入蒸餾水中,使其完全濕潤b將濾膜置於測試池上,壓上光滑的多孔板c在多孔板上加入3-5mm深的水d開通氣源,使壓力緩慢上升,當濾膜表面出現第一個氣泡並連續出泡時的氣體壓力值,帶入公式可求出樣品最大孔徑值。
e氣泡出現最多時的壓力值,帶入公式可求出樣品最小孔徑。
f由最大孔徑與最小孔徑即可算出平均孔徑。
(1)電鏡法比較直觀,但屬破壞性檢測,也只能得到局部信息
(2)泡壓法(又稱氣體滲透法)只局限於測定膜孔中的最大孔徑,用於小孔徑超濾膜的測定時所需壓力遠高於膜的使用壓力,故一般認為只適用於微濾膜的測定。
D. 要對細菌做SEM,前處理是什麼需要把細菌弄成干態或者固定是嗎求詳細的步驟
取樣,戊二醛等固定液固定,酒精梯度脫水,冷凍乾燥or二氧化碳臨界點乾燥,噴金或蒸碳。
以上四個步驟,根據所使用的SEM成像的真空模式,可以有所省略。
如果用ESEM,取樣後可直接放入樣品室,在一定「環境真空」下進行觀察;如果採用LV模式,直到乾燥,可以免噴金;高真空模式,必須做到噴金等樣品導電處理。
具體可到公益網站:中山大學生物電子顯微學實驗室網站查詢
掃描電鏡樣品制備: 基礎課程,生物樣品因含水,其樣品制備有其特殊性。
http://bioem.sysu.e.cn/wiki/index.php/%E9%A6%96%E9%A1%B5
有時候公益網站有點那個,不好點開,請看轉載鏈接http://coxem2010.blog.163.com/blog/static/1651037572011419241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