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總結
高 中 生 物 知 識 點
緒 論
生物的基本特徵: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物質基礎:核酸(遺傳物質)和蛋白質(生命的承擔者)
結構基礎:除病毒等少數種類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掘燃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3.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如:蛾、蝶類的趨光性)。
4.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5.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
6.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質基礎
1.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種元素是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C、H、O、N為基本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Zn、Fe、B、Cu、Mo、Mn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與無機自然界的元素的種類相同)和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大)
3.原生質: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主要包括蛋白質、核酸和脂質
4.水: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自由水和結合水兩種存在形式(兩者可以相互轉換),自由水越多,新陳代謝越旺盛。
5.糖類:元素組成:CHO
作用: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
分類:動植物細胞中最重要的單糖是葡萄糖、核糖、脫氧核糖
二糖:植物——蔗糖和麥芽糖 多糖:植物——澱粉(植物儲能的糖)和纖維素(細胞壁的成分)
動物——乳糖 動物——糖元(肝糖元、肌糖元)
6.脂質:脂肪:由CHO組成,是生物體內的儲能物質
類脂:磷脂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調節生命活動,主要包括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
7.蛋白質
(1)主要元素:C、H、O、N
(2)基本單位:氨基酸
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判頃虛式:
①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②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的水,這種結合方式叫做脫水縮合,連接兩個氨基酸分乎茄子的那個鍵(—NH—CO—)叫做肽鍵。
③計算:肽鍵數量(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個數—肽鏈數
(3)蛋白質分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種類、數量和排列順序,肽鏈的空間結構不同
(4)蛋白質的功能:①組成功能:肌肉;②催化功能:酶;③運輸功能:血紅蛋白;④調節功能:生長激素;
⑤免疫功能:抗體
8.核酸:(1)元素組成:C、H、O、N、P
(2)基本單位:核苷酸(包括一分子磷酸基團、一分子含氮鹼基、一分子五碳糖)
(3)分類: 脫氧核苷酸 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布在細胞核(主要)、線粒體、葉綠體
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酸(RNA):分布於細胞質
9.物質鑒別實驗:還原糖+斐林試劑 磚紅色沉澱 脂肪+ 蘇丹Ⅲ 橘黃色
蘇丹Ⅳ 紅色
蛋白質+雙縮脲試劑 紫色(雙縮脲試劑:先加A劑再加B劑)
DNA+二苯胺試劑 藍色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1.成分:磷脂和蛋白質(磷脂雙分子層是細胞膜的基本支架)
少量糖類(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糖蛋白,又叫糖被,與細胞識別有關)
2.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與膜變形有關)
3.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物質的過膜方式:
(1)自由擴散:高濃度→低濃度
例子:水、O2、CO2、甘油、乙醇、苯
(2)主動運輸:低濃度 載體(核糖體) ATP(線粒體) 高濃度
例子:離子、氨基酸、葡萄糖
4.細胞壁的化學成分:纖維素和果膠
二、細胞質的結構和功能
1.線粒體: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提供能量的細胞器—「動力工廠」
2.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
3.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的場所,蛋白質的「裝配機器」
4.內質網:與蛋白質、脂質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的運輸通道
5.高爾基體:動物細胞中與分泌物形成有關;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6.中心體:與細胞分裂有關
7.液泡:內有細胞液,含有糖類、色素、無機鹽和蛋白質等
細胞器的總結:
具有雙膜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細胞核)
具有單膜的細胞器:內質網、高爾基體、液泡
無膜的細胞器:核糖體、中心體
含有DNA的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
與能量轉換有關的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
三、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1.結構:雙膜(有核孔)、核仁、染色質
2.染色質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DNA,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3.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4.原核生物
細胞類型 細胞核(主要特點) 細胞器 代表生物
原核細胞 無—無核膜包圍核物質 只有核糖體 細菌、藍藻
真核細胞 有 均有 酵母菌、動植物
四、細胞增殖
1.多細胞生物體以有絲分裂的方式增加體細胞的數量。
2.細胞周期:是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
3.細胞分裂各時期的特點;
(1)間期: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出現染色單體
(2)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染色體和紡錘體)
(形成紡錘體的方式:植物由兩級直接發出紡錘絲形成;動物由中心體發出星射線形成)
(3)中期:染色體著絲點排列在赤道上;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便於觀察
(4)後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染色體數目增加,平均分配到細胞兩極
(5)末期:染色體解旋,成為染色質狀態,紡錘體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現,形成兩個子細胞
(形成子細胞的方式:植物細胞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細胞;動物細胞膜從中部向內凹陷)
4.染色體的變化: 5.染色體和DNA曲線
時期 後末 前中
染色體 1 1
DNA 1 2
染色單體 0 2
例:人體細胞共46條染色體
前中期:染色體:DNA:染色單體=46:92:92
後期:染色體:DNA:染色單體=92:92:0
末期:染色體:DNA=46:46
6.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7.蛙的紅細胞:無絲分裂 根尖分生區的細胞特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
8.觀察洋蔥根尖分生區有絲分裂實驗: 裝片製作順序:解離→漂洗→染色→製片
五、細胞分化、癌變和衰老
1.細胞分化:相同細胞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2.細胞全能性:指已經分化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3.細胞癌變: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癌細胞表面發生了變化。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化學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
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細胞癌變的病毒
癌變原因:原癌基因被致癌因子激活,使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陳代謝
1.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2.酶: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3.酶的特性: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
並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過酸過鹼和高溫都能使酶分子結構遭到破壞而失去活性,低溫則抑制其活性。)
4.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5.ATP:三磷酸腺苷(高能磷酸化合物) ATP
結構簡式:A—P~P~P
6.ATP的形成途徑: 動物和人:呼吸作用 能量 能量
綠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ADP+Pi
7.光合作用:
(1)葉綠體中的色素:在濾紙條上的排列順序
胡蘿卜素(橙黃色)
葉黃素(黃色)
葉綠素a(藍綠色)
葉綠素b(黃綠色)
功能:吸收、傳遞光能
(2)光合作用的過程:
①總反應式:CO2+H2O 光 葉綠體 (CH2O)+O2
②過程:
場所 條件 相關反應
光反應 葉綠體囊狀結構薄膜 光、酶、色素 1、水在光下分解:H2O→[H]+ 1 2O2
2、ATP形成:ADP+Pi→ATP
暗反應 葉綠體基質 [H]、ATP、酶 1、CO2的固定:CO2+C5→2C3 2、CO2的還原:C3→C6H12O6+C5+H2O
物質變化 無機物(CO2、H2O)→有機物
能量變化 光能→化學能
8.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1)吸收的活躍部位:根尖成熟區的表皮細胞
(2)方式:植物形成大液泡的細胞滲透作用吸水;干種子、分生區細胞吸脹吸水
(3)滲透作用條件:具有一層半透膜←植物細胞有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及兩膜之間的細胞質)
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植物細胞液泡內細胞液和土壤濃度之間的濃度差
(4)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質壁分離;
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5)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運輸水分的動力。
(6)紫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質壁分離示意圖:
9.植物的礦質營養:
(1)礦質元素:指除了CHO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大量元素6種N、S、P、Ca、Mg、K
微量元素8種Fe、Mn、B、Zn、Cu、Mo、Cl、Ni
(2)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①吸收形式:離子;吸收部位: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
②吸收方式:主動運輸 載體(核糖體)--選擇性,能量(線粒體)--呼吸作用
③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①運輸:隨水走—蒸騰作用是運輸礦質離子的主要動力
②利用: 可重復利用:離子:K 缺乏則老葉受害
不穩定化合物:N、P、Mg
不可重復利用:穩定化合物:Fe、Ca 缺乏則新葉受害
10.人和動物三大營養物質代謝
(1)糖類代謝: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主要)
① 葡萄糖 合成分解 肝糖元 ②當血糖含量由於消耗而逐漸降低時,肝臟中的肝糖元可以分解
合成 肌糖元 成葡萄糖,並且陸續釋放到血液中,維持血糖含量的相對穩定。
轉化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③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維持在80-120mg/dL范圍內;血糖含量高於160mg/dL,就會產生糖尿;
血糖降低至50-60mg/dL,出現低血糖症狀,喝糖水,吃含糖多的食物緩解;低於45mg/dL,出現低血糖晚期症狀。
(2)脂類代謝:儲存在皮下結締組織和腸系膜等處,多則肥胖;當肝功能不好或者磷脂合成少時會引起脂肪肝。
(3)蛋白質代謝 合成 各種組織蛋白以及酶和激素等 (4)三者的轉化關系: 糖類 氨基酸
氨基酸 氨基轉換 形成新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脫氨基 →含氮部分:氨基 轉變 尿素 脂質
→不含氮部分: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
合成 糖類、脂肪
11.細胞呼吸:
有氧呼吸(高等動物和植物細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無氧呼吸
概念 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酶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CO2和H20,同時釋放大量能量的過程。 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場所 線粒體(主要) 細胞質基質
過程 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
葡萄糖→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階段(線粒體):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
第三階段(線粒體):24[H]+O2→12H2O+大量能量 第一階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
第二階段:丙酮酸→酒精+CO2(大部分高等植物)
或:丙酮酸→乳酸(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高等動物和人)
總反
應式 C6H12O6+6O2+6H2O酶→ 6CO2+12H2O+能量
意義 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12.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1)新陳代謝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
(2)類型: 自養型:光能自養型:綠色植物
①同化作用 化能自養型:硝化細菌
能否無機→有機 異養型:人、動物、大多數細菌、真菌
②異化作用 需氧型:
是否需要氧氣 厭氧型:乳酸菌、蛔蟲等體內寄生蟲、破傷風桿菌
(3)新陳代謝類型歸納
自養需氧型:綠色植物、硝化細菌
異養虛氧型:人、大部分動物、細菌、真菌等(如蘑菇)
自養厭氧型:
異養厭氧型:乳酸菌、蛔蟲等
兼性厭氧型:酵母菌
第四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1.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調節
人和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其中神經調節的作用處於主導地位。
2.生長素的發現:感光和產生生長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向光彎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3.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單側光照射下,生長素在背光一側比向光一側分布多,
背光側的細胞縱向伸長快,向光側細胞縱向伸廠慢。
(2)具有兩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例子:植物的頂端優勢:植物的頂芽優先生長,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
4.應用:
(1)促進扦插枝條的生根
(2)促進子房發育成果實
①子房發育成果實所需生長素來自:發育著的種子
②在沒有接受花粉的雌蕊柱頭上塗抹一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溶液,子房就能發育成果實。
(3)防止落花落果
促進果實成熟的激素是:乙烯
5.動物激素的種類和生理功能
激素名稱 分泌部位 作用 激素名稱 分泌腺體/細胞 作用
生長激素 垂體 促生長,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和骨的生長 雄性激素 睾丸 促進雄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生成
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 促進新陳代謝,促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雌激素 卵巢 激發和維持各自的第二性徵;雌激素能激發和維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胰高血糖素 胰島A細胞 提高血糖含量
胰島素 胰島B細胞 降低血糖含量 催乳素 垂體 促進對幼仔的照顧行為
6.下丘腦是機體調節內分泌活動的樞紐。
激素分泌的調節——反饋調節:在大腦皮層的影響下,下丘腦可以通過垂體調節和控制某些內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與分泌,而激素進入血液後,又可以反過來調節下丘腦和垂體中有關激素合成與分泌。
寒冷 過度緊張 下丘腦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垂體 促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甲狀腺激素 +促進—抑制
7.相關激素間的作用 ①協同作用 生長激素:促進生長
甲狀腺激素:促進機體發育生長
②拮抗作用 胰島素:降低血糖含量
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含量
8.神經系統調節動物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9.反射類型:非條件反射:先天具有(縮手、眨眼、膝跳反射等)
條件反射;後天獲得
10.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部分組成:感受器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 效應器
11.興奮的傳導
①.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靜息狀態的膜電位:外正內負 刺激 興奮區域的膜電位:外負內正 未興奮區域的膜電位:外正內負 →形成電位差→局部電流
②.細胞間的傳遞(通過突觸來傳遞):
a、突觸結構:突觸前膜(軸突末端突觸小體的膜)、
突觸間隙(突觸前膜與突觸後膜之間的間隙)
突觸後膜(與突觸前膜相對應的胞體膜或樹突膜)
b、興奮傳遞過程:當興奮通過軸突傳導到突觸前膜時,使突觸小泡釋放出遞質到突觸間隙內,遞質與突觸後膜的受體結合,改變了突觸後膜的通透性,使下一個神經元產生了興奮或抑制。神經元之間的興奮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興奮在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之間的傳導方向是:細胞體→軸突→樹突
12.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13.言語區:S區受損:運動性失語症(不會講話,聽得懂)
H區受損:聽覺性失語症(會講會寫,聽不懂別人的談話)
14.先天性行為:趨性、非條件反射、本能
後天性行為:印隨、模仿、條件反射
15.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 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16.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
17.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 a、特點比較:
比較項目 作用途徑 反應速度 作用范圍 作用時間
神經調節 反射弧 迅速 准確比較局限 短暫
體液調節 體液運輸 較緩慢 較廣泛 比較長
b、聯系:體液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於主導的地位。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1.生殖的類型:
(1)無性生殖:不經過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常見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單細胞生物特有):母體 分裂 2個子體,細菌、變形蟲、草履蟲
出芽生殖:母體→芽體→新個體,酵母菌、水螅
孢子生殖:母體→孢子→新個體,蘑菇、青黴、麴黴
營養生殖:植物的營養器官(根、莖、葉)發育而成的。如馬鈴薯塊莖、草莓的匍匐莖,秋海棠等。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離體組織或器官 脫分化 愈傷組織 再分化 組織器官→完整植株。
特點:無性生殖能使後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2)有性生殖:由親本產生有性生殖細胞(也叫配子)經過兩性生殖細胞(如卵細胞和精子)的結合,成為合子(受精卵),再由合子發育成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四子」:配子、精子、孢子為生殖細胞;合子是受精卵)
意義:產生的後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2.減數分裂:染色體在整個分裂過程中只復制一次的細胞分裂方式。減數分裂的結果是,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來
的減少了一半(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末期)。
(註:有絲分裂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一次)
3.精子的形成過程:
1個精原細胞 染色體復制 一個初級精母細胞聯會、四分體 同源染色體分開 2個次級精母細胞 著絲點分裂、 姐妹染色單體分開 4個精細胞 變形 4個精子
減數第一次分裂 減數第二次分裂
卵細胞的形成過程:
1個卵原細胞 染色體復制 一個初級卵母細胞 聯會、四分體 同源染色體分開 1個次級卵母細胞 1個第一極體 著絲點分裂、 姐妹染色單體分開 1個卵細胞 3個極體
減數第一次分裂 減數第二次分裂
4.相關名詞解釋:
同源染色體: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
判斷同源染色體的依據為:①大小(長度)相同②形狀(著絲點的位置)相同③來源(顏色)不同。
非同源染色體:不能配對的染色體之間互稱為非同源染色體。
聯會:發生在生殖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
四分體:每一對同源染色體就含有四個染色單體,這叫做~。
1個四分體=1對同源染色體=2條染色體=4個染色單體=4分子DNA。
同源染色體(對)/四分體(個)
著絲點 體細胞的染色體 染色單體數
生殖細胞的染色體數(n)
5.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數量變化規律(設體細胞染色體數=2N)
精(卵)原細胞→初級精(卵)母細胞→次級精(卵)母細胞→精(卵)細胞
染色體: 2N 2N (N→2N) N
DNA : 2N 4N 2N N
注意:(1)第一次減數分裂分同源染色體,第二次分著絲點。
(2)次級精(卵)母細胞在減Ⅱ後期因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由N→2N(染色體加倍)
(3)無同源染色體的細胞有:次級精(卵)母細胞、精子、卵細胞、極體
有絲分裂的各時期都有同源染色體存在。
(4)曲線圖: - - -染色體
——DNA
6.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區別:
(1) 一個精原細胞→4個精子;
一個卵原細胞→1個卵細胞(和3個極體)
(2)卵細胞形成過程:細胞質分裂不均等
7.受精作用:精子與卵細胞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
意義: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8.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9.高等植物個體發育過程:種子的形成和萌發、植株的個體發育 子葉
(1):種子的形成:胚的發育和胚乳的發育 頂細胞 多次分裂 球狀胚體 胚芽 胚
受精卵 有絲分裂 胚軸 種子
胚珠 胚囊 基細胞 多次分裂 胚柄(後消失) 胚根
受精極核----------------------------------------------------------胚乳 果實
子房 珠被--------------------------------------------------------------------------種皮
子房壁-------------------------------------------------------------------------------------------果皮
種子營養物質的儲存:雙子葉(無胚乳):子葉(例:黃豆、蠶豆、豌豆)
單子葉(有胚乳):胚乳(例:水稻、小麥、玉米)
(2)植株的生長和發育:營養生長階段:只有根、莖、葉三種營養器官,通過生長不斷長高長大。
生殖生長階段:營養生長進行到一定程度後植株長出花,開花結果結種子。
(3)植物的個體發育全過程: 植株 減數分裂 配子
有絲分裂 受精作用
幼苗 有絲分裂細胞分化 受精卵
10.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1)高等動物個體發育分為:胚胎發育和胚後發育
(2)胚胎發育:是指受精卵發育成為幼體。
受精卵 卵裂 囊胚 原腸胚 →幼體
特點: (囊胚腔) 兩腔:囊胚腔、原腸腔
三胚層:外胚層(外表感神經)中胚層、內胚層(內消呼肝胰)
(3)胚後發育:幼體(孵化出來/出生)→ 成體(性成熟個體) 直接發育:如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
變態發育:青蛙、蝴蝶、蛾
(4)羊膜出現的意義:爬行類、鳥類、哺乳類胚胎發育時出現羊膜。羊膜是胚膜的內層,呈囊狀,裡面充滿了羊水。
羊膜和羊水不僅保證了胚胎發育所需要的水環境,還具有防震和保護作用,因此使這些動物增加了對陸地環境的適應力。
『貳』 腸系膜屬於細胞膜嗎
不屬於。
細胞膜(cellmembrane)又稱細胞質膜(plasmamembrane)。細胞表面的一層薄膜。有時稱為細胞外膜或原生質膜。
腸系膜可分為①小腸系膜②闌尾系膜③橫結腸系膜④乙狀結腸系膜[1]懸吊、固定腸管的腹膜的一部分。生在軀體左右兩側的腹膜在腸的背側和腹側相合,分別形成背側腸系膜和腹側腸系膜。後者大部分消失,背側腸系膜尚存,將腸連結於脊柱。因此腸系膜是兩層腹膜癒合而成的,所以薄而韌。通往腸的血管、神經多數分布於其上,伴隨腸洞薯管的分化、延長、迂曲,而腸系膜的形態也趨於復雜化。在哺乳類,只有小腸狹義的腸系膜,在大腸和直腸部遲顫拆分。各自稱為大腸系膜(meso-colon)、直腸系膜(mesorectum)。胃的胄系膜(mesogaster)形成稱為大網膜和小網膜的皺壁而伸展著。同樣把卵巢與脊柱相連的系膜稱為卵巢系碼棗膜,把睾丸與脊柱相連的系膜稱為睾丸系膜,但後者在睾丸從腹腔內下降於陰囊後就不明顯了。腹膜的一部分,包在小腸和大腸的外面,把腸連接在腹腔的後壁上。
『叄』 求 生物必背的知識點!
動物的個體發育歌訣
受精卵分動植極,胚胎發育四時期,
卵裂囊胚原腸胚,組織器官分化期。
外胚表皮附神感,內胚腺體呼消皮,
中胚循環真脊骨,內臟外膜排生肌。
植物有絲分裂
一
仁膜消失現兩體,
赤道板上排整齊,
一分為二向兩極,
兩消兩現建新壁.
(膜仁重現失兩體)
二
膜仁消,兩體現
點排中央赤道板
點裂體分去兩極
兩消兩現新壁建
三
膜仁消失顯兩體,
形數清晰赤道齊,
點裂數增均兩極,
兩消三現重開始。
四
有絲分裂分五段,間前中後末相連,
間期首先作準備,染體復制在其間,
膜仁消失現兩體,赤道板上排整齊,
均分牽引到兩極,兩消兩現新壁建。
五
細胞周期分五段
間前中後末相連
間期首先做准備
兩消兩現貌巨變
著絲點聚赤道面
紡牽染體分兩組
兩現兩消新壁現
六
前:兩失兩現一散亂
中:著絲點一平面,數目形態清晰見
後:著絲點一分二,數目加倍兩移開
末:兩現兩失一重建.
微量元素
一
新 鐵 臂 阿 童 木 , 猛!
Zn Fe B () Cu Mo Mn
二
鐵 猛 碰凱敏 新 木 桶
Fe Mn B Zn Mo Cu
三
鐵 門 碰 醒 銅 母[驢]
Fe Mn B Zn Cu Mo
大量元素
洋 人 探 親,丹 留 人 蓋 美 家
O P C H N S P Ca Mg K
People=人
組成蛋白質的微量元素
佟鐵鑫猛點頭
銅鐵鋅錳碘
八種必須氨基酸
甲硫氨酸 纈氨酸 賴氨酸 異亮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色氨酸 蘇氨酸
一
甲攜來一本亮色書.
二
假設來借一兩本書
三
攜一兩本單色書來
四
協議兩本,帶情書來
纈異亮苯,蛋色蘇賴
五
蘇纈色,欲賴帳,家留把柄亮一亮
六
甲來借一本藍色書
七
苯賴色亮,異蘇甲纈
又笨,又賴,但顏色比較亮,容易酥裂,是雙假鞋。
植物礦質元素中的微量元素
木 驢 碰 裂 新 鐵 桶,猛!
Mo Cl B Ni Zn Fe Cu Mn
光合作用歌訣
光合作用兩反應,光暗交替同進行,
光暗各分兩步走,光為暗還供氫能,
色素吸光兩用途,解水釋氧暗供氫,
A D P 變 A T P,光變不穩化學能;
光完成行暗反應,後還原來先固定,
二氧化碳氣孔入,C 5 結合C 3 生,
C 3 多步被還原,需酶需能還需氫,
還原產物有機物,能量貯存在其中,
C 5 離出再反應,循環往復永不停。
組織器官分化
內消呼肝胰,外表感神仙
減數分裂口訣
性原細胞作準備
初母細胞先聯會
排板以後同源分
從此染色不成對
次母似與有絲同
排板接著點裂匆
姐妹道別分極去
再次質縊各西東
染色一復胞二裂
數目減半同源別
精質平分卵相異
往後把題迎刃解
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澱粉消化始口腔,
唾液腸胰葡萄糖;
蛋白消化從胃始,
胃胰腸液變氨基;
脂肪消化在小腸,
膽汁乳化先幫忙,
顆粒混進胰和腸,
化成甘油脂肪酸;
口腔食道不吸收,
胃吸酒水是少量,
小腸吸收六營養,
水無維生進大腸。
原核生物的種類
藍色細線支毛衣
藍藻、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
12對腦神經
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聽八面九舌咽,迷走副神舌下全
色素層析(上到下)
胡也(葉),ab也。
伴X隱性遺傳病
母患子必患,
子常父必常;
父常女必常,
女患父必患。盯鉛枝
DNA的粗提取和鑒定
雞血加水細胞裂,一次過濾取濾液,
促溶解用濃鹽水,加水析出D N A,
再次激鏈過濾棄濾液,D 從粘稠物中得,
再溶再用濃鹽水,三次過濾除蛋白,
濾液加入冷酒精,純後二苯胺鑒別.
=========減數分裂口訣=========
性原細胞作準備
初母細胞先聯會
排板以後同源分
從此染色不成對
次母似與有絲同
排板接著點裂匆
姐妹道別分極去
再次質縊各西東
染色一復胞二裂
數目減半同源別
精質平分卵相異
往後把題迎刃解
遺傳圖譜的判斷再加一句:
無中生有為隱性,隱性伴性看女病,父女都病是伴性;
有中生無為顯性,顯性伴性看男病,母女都病是伴性.
DNA結構特點口訣:
雙鏈螺旋結構
極性反向平行
鹼基互補配對
排列順序無窮
2006高考綜合科生物知識點歸納
生命的物質基礎
一、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1、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Cl
2、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組成化合物,如蛋白質、核酸等;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缺少B時,花葯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
3、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1、 水:自由水和結合水的功能
2、 無機鹽:以離子形式存在;是細胞內某些重要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Mg組成葉綠素,Fe組成血紅蛋白,碳酸鈣組成骨和牙齒的成分;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Ca。
3、 糖類、蛋白質、脂質、核酸:組成元素及該化合物的功能。
4、 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及蛋白質分子量的計算。
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
一、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 細胞膜的分子結構:由雙層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構成,結構特點是流動性。
2、 細胞膜的主要功能: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的區別,例子;生理特性是選擇透過性。
3、 細胞質基質: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4、 細胞器: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5、 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核膜由雙層膜構成;核仁在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染色質的定義和組成成分,染色質與染色體的區別與聯系;細胞核的功能。
6、 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沒有由核膜包圍的細胞核,主要類型有細菌、藍藻、支原體、放線菌、衣原體等;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細胞壁成分是糖類和蛋白質。
二、細胞增殖
1、 細胞周期定義:必須是連續分裂的細胞才有細胞周期;分裂間期占的時間長。
2、 分裂間期;進行了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3、 分裂期:分四個階段,要知道每一個階段的細胞變化特點和DNA、染色體、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規律。動植物有絲分裂的不同。
4、 無絲分裂:定義。蛙的紅細胞。
三、細胞的分化、衰老和癌變:這三個的特點
生物的新陳代謝
一、酶
1、 酶的發現:三位科學家的發現
2、 酶的特性:高效性、專一性
二、ATP
1、 高能磷酸化合物:水解時釋放的能量在20.92kj/mol以上的磷酸化合物。
2、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3、 ATP的形成途徑:對於動物和人來說能量來自呼吸作用,植物來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三、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1、 滲透作用的原理:有半透膜和膜的兩側有濃度差
2、 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可能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質壁分離
3、 水分的運輸、利用和散失:大部分水分以蒸騰作用散失
4、 合理灌溉。
四、植物的礦質營養
1、 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除C、H、O以外其他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 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主動運輸的過程,抑制呼吸作用就能抑制礦質元素的吸收。
3、 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隨著水分運輸,受蒸騰作用影響;利用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4、 合理施肥
五、光合作用
1、 光合作用的發現:科學家的四個實驗
2、 葉綠體中的色素:分類和各自的顏色
3、 光合作用的過程:①光反應和暗反應發生的場所②光反應和暗反應為對方提供了什麼③光合作用的反應式④光反應和暗反應的產物。
4、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
六、人和動物體內糖、脂質和蛋白質的代謝
1、 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過程
2、 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系
3、 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七、細胞呼吸
1、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兩者的不同點,反應的不同場所
2、 呼吸作用的意義
八、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1、 新陳代謝的概念:
2、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同化作用(1)自養型:綠色植物、硝化細菌、光合細菌;(2)異養型:人和動物、營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數的細菌。
異化作用:(1)需氧型:絕大多數動植物;(2)厭氧型:破傷風桿菌、寄生蟲、乳酸菌等。
生命活動的調節
一、 植物的激素調節
1、 植物的向性運動:是植物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
2、 生長素的發現和生理作用:(1)三位科學家的實驗;(2)植物向光性的原理、生長素的雙重性、頂端優勢。
3、 生長素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無子果實的栽培
4、 其他植物激素
二、 人與高等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1、 體液調節的概念:
2、 動物激素的種類、產生部位及生理作用(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3、 激素分泌的調節:課本P86的調節示意圖
4、 相關激素間的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1)協同作用: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對生長發育的作用;(2)拮抗作用: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對血糖含量的調節。
5、 二氧化碳的調節作用:可以調節呼吸,屬於體液調節的一種。
6、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弧的五個組成部分)
7、 興奮的傳導: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和細胞間的傳遞,興奮傳導是單方向的
8、 高級神經中樞的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神經中樞是大腦皮層;第一運動區的作用;言語區的S區與H區的功能。
9、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區別與聯系
10、 激素調節與行為
11、 神經調節與行為
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一、 生物的生殖
1、 無性生殖及其意義:(1)無性生殖的類型;(2)無性生殖的意義:新個體所含的遺傳達物質與母體相同,因而新個體基本上能夠保持母體的一切性狀。
2、 有性生殖及其意義:(1)雙受精現象;(2)有性生殖的意義:有基因重組的過程,具備了雙親的遺傳特性,有更強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
3、 減數分裂的概念:
4、 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過程中細胞形態的變化;染色體、DNA和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減數分裂的不同。
5、 受精作用
二、生物的個體發育
1、 種子的形成和萌發、植株的生長和發育:(1)胚由受精卵發育而來,胚的結構;(2)胚乳由受精極核發育而來,有胚乳的種子和無胚乳的種子。(3)植株的營養器官
2、 高等動物的胚胎發育和胚後發育:(1)胚胎發育的卵裂、囊胚、原腸胚時期的特點;(2)羊水和羊膜;(3)變態發育:兩棲類、昆蟲類等。
遺傳、變異和進化
一、 遺傳的物質和基礎
1、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2、 DNA的分子結構和復制:鹼基的種類、DNA結構的特點、復制的過程及復制所需的條件以及相關的計算。
3、 基因的概念: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4、 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轉錄和翻譯的過程;密碼子的決定。
5、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1)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謝過程;(2)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
二、 基因的分離定律
1、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1)孟德爾選用豌豆的原因;(2)定義:相對性狀
2、 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1)試驗的結果;(2)定義:父本、母本、正交、反交、隱性性狀、顯性性狀、性狀分離。
3、 對分離現象的解釋:(1)解釋的內容;(2)顯性基因、隱性基因;(3)純合子、雜合子的定義;純合子能穩定遺傳,雜合子不能穩定遺傳。
4、 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測交的定義及結果
5、 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1)等位基因的定義;(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
6、 基因型和表現型:定義及兩者間的關系
7、 基因分離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相關的計算
三、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1、 對自由組合現實的解釋:(1)9種基因型4種表現型;純合子和雜合子的比例。
2、 對自由組合現象解釋的驗證:測交的結果
3、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4、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相關的計算
5、 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
四、 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
1、 性別決定(XY型):
2、 伴性遺傳:紅綠色盲、血友病、果蠅眼色等的遺傳特點
五、 生物的變異
1、 基因突變:定義和特點,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2、 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四種結構變異
3、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染色體組、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單倍體的概念。
六、 人類遺傳病與優生
1、 人類遺傳病的概念和類型;
2、 遺傳病對人類的危害
3、 優生的概念
4、 優生的措施
七、 進化
1、 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
2、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簡介:
生物與環境
一、 生態因素:
1、 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的影響(例子)
2、 生物因素: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
3、 生物因素的綜合作用:
二、 種群和生物群落
1、 種群的特徵:
2、 種群數量的變化:J型曲線和S型曲線
3、 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
4、 生物群落的概念
三、 生態系統
1、 生態系統的概念:
2、 生態系統的類型:
3、 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4、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5、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6、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四、 人與生物圈
1、 生物圈的概念
2、 生物圈穩態的自我維持
3、 酸雨等全球性環境問題
4、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5、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6、 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
7、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肆』 高一生物必修一總結
第一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知識梳理:
1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4血液屬於(組織)層次,皮膚屬於(器官)層次。
5植物沒有(系統)層次,單細胞生物既可化做(個體)層次,又可化做(細胞)層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7種群:在一定的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鯉魚。
8群落:在一定的區域內所有生物的總和。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魚)
9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10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細胞增殖、分化為基礎的生長與發育;以雀肢顫細胞內基因的傳遞和變化為基礎的遺傳與變異。
第二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知識梳理:
一、高倍鏡的使用步驟(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鏡下找到物象,將物象移至(視野中央),
2 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鏡。
3 調節(光圈)和(反光鏡),使視野亮度適宜。
4 調節(細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顯微鏡使用常識
1調亮視野的兩種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鏡)。
2高倍鏡:物象(大),視野(暗),看到細胞數目(少)。
低倍鏡:物象(小),視野(亮),看到的細胞數目(多)。
3 物鏡:(有)螺紋,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目鏡:(無)螺紋,鏡筒越(短),放大倍數越大。
放大倍數越大 視野范圍越小 視野越暗 視野中細胞數目越少 每個細胞越大
放大倍數越小 視野范圍越大 視野越亮 視野中細胞數目越多 每個細胞越小
4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х目鏡的放大倍數
5一行細胞的數目變化可根據視野范圍與放大倍數成反比
計算方法:個數×放大倍數的比例倒數=最後看到的細胞數
如:在目鏡10×物鏡10×的視野中有一行細胞,數目是20個,在目鏡不換物鏡換成40×,那麼在視野中能看見多少個細胞? 20×1/4=5
6圓行視野范圍細胞的數量的變化可根據視野范圍與放大倍數的平方成反比計算
如:在目鏡為10×物鏡為10×的視野中看見布滿的細胞數為20個,在目鏡不換物鏡換成20×,那麼在視野中我們還能看見多少個細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主要類群:
原核生物:藍藻,含有(葉綠素)和(藻藍素),可進行光合作用,屬自養型生物。細菌:(球菌,桿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線菌:(鏈黴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真核生物:動物、植物、真菌:(青黴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細胞學說
1創立者:(施萊登,施旺)
2細胞的發現者及命名者:英國科學家 羅伯特?虎克
3內容要點:P10,共三點
4揭示問題:揭示頃敗了(細胞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五、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表略,見筆記)
第二章組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識梳理:
統一性:元素種類大體相同
1、 生物界與非生物界
差異性:元素含量有差異
2、組成細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 Zn 、Mo、Cu、B、Fe、Mn(口訣:新木桶碰鐵門)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種元素:C、H、O、N基本元素:C(乾重下含量最高)
質量分數最大的元素:O(鮮重下含量最高)
3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無機化合物
無機
鹽脂質
有機化合物 蛋白質(乾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糖類
4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還原糖的檢測和觀察
常用材料:蘋果和梨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項:①還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②甲乙液必須等量混合均勻後再加入樣液中,現配現用
③必須用水浴加熱
顏色變化:淺藍色 棕色 磚紅色
(2)脂肪的鑒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葉或向日葵種子
試劑: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
注意事項:
①切片要薄,如飢棚厚薄不均就會導致觀察時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顯微鏡觀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劑染色時間不同
顏色變化:橘黃色或紅色
(3)蛋白質的鑒定
常用材料:雞蛋清,黃豆組織樣液,牛奶
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
注意事項: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鑒定前,留出一部分組織樣液,以便對比
顏色變化:變成紫色
(4)澱粉的檢測和觀察
常用材料:馬鈴薯
試劑:碘液顏色變化:變藍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 氨基酸及其種類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或單體)。
結構要點:每種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種類由R基(側鏈基團)決定。
二 蛋白質的結構
氨基酸 二肽 三肽 多肽 多肽鏈 一條或若干條多肽鏈盤曲折疊 蛋白質
氨基酸分子相互結合的方式: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的水。
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叫做肽鍵三 蛋白質的功能
1.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結構的重要物質(肌肉毛發)
2. 催化細胞內的生理生化反應)
3. 運輸載體(血紅蛋白)
4. 傳遞信息,調節機體的生命活動(胰島素)
5. 免疫功能( 抗體)
四蛋白質分子多樣性的原因
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以及空間結構不同導致蛋白質結構多樣性。蛋白質結構多樣性導致蛋白質的功能的多樣性。
規律方法 R
1、構成生物體的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為: NH2-C-COOH
根據R基的不同分為不同的氨基酸。 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個-NH2和一個-COOH位於同一個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斷是否屬於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
2、n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m條多肽鏈時,共脫去(n-m)個水分子,形成(n-m)個肽鍵,至少存在m個-NH2和m個-COOH,形成的蛋白質的分子量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數=肽鍵數+肽鏈數
4、蛋白質總的分子量=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總分子量-脫水縮合反應脫去的水的總分子量
第三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DNA(脫氧核糖核酸)
一 核酸的分類
RNA(核糖核酸)
DNA與RNA組成成分比較(見附表)
二、核酸的結構
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
(1)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單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關計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體中,則鹼基種類為5種;核苷酸種類為8種。
(2)DNA的鹼基種類為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3)RNA的鹼基種類為4種;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化學元素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觀察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試劑: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注意事項:
鹽酸的作用:?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體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有利於DNA與染色劑結合。
現象:
甲基綠將細胞核中的DNA染成綠色,
吡羅紅將細胞質中的RNA染成紅色。
DNA是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此外,在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少量存在於細胞核中。
第四節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細胞中的糖類——主要的能源物質
糖類的分類,分布及功能:
種類 分布 功能
單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4) 細胞中都有 組成RNA的成分
脫氧核糖(C5H10O5) 細胞中都有 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C6H12O6) 葡萄糖 細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質
果糖 植物細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動物細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 麥芽糖 發芽的小麥、谷控中含量豐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豐富
乳糖 人和動物的乳汁中含量豐富
多糖
(C6H10O5)n 澱粉 植物糧食作物的種子、變態根或莖等儲藏器官中 儲存能量
纖維素 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中 支持保護細胞
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 動物的肝臟中 儲存能量調節血糖
動物的肌肉組織中 儲存能量
細胞中的脂質脂質的分類
脂肪:儲能,保溫,緩沖減壓
磷脂:構成細胞膜和細胞器膜的主要成分
膽固醇
固醇 性激素
維生素D
脂質的分類,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動物體內的皮下,大網膜和腸系膜等部位。動物細胞中良好的儲能物質與糖類相同質量的脂肪儲存能量是糖類的2倍。
功能:①保溫②減少內部器官之間摩擦③緩沖外界壓力
2磷脂構成細胞膜以及各種細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動物的腦、卵細胞、肝臟、大豆的種子中含量豐富。
3固醇
包括:①膽固醇------構成細胞膜重要成分;參與人體血液中脂質的運輸。
②性激素------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育以及生殖細胞的形成,激發並維持第二性徵
③維生素D------促進人和動物腸道對Ca和P的吸收。
單體和多聚體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是由許多氨基酸連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許多核苷酸連接而成的。 氨基酸、核苷酸、單糖分別是蛋白質、核酸和多糖的單體,而這些大分子分別是單體的多聚體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個化學鍵 → 成千上萬原子形成 → 碳鏈 → 單體 → 生物大分子
第五節細胞中的無機物
細胞中的水包括
結合水: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自由水:細胞內良好溶劑 運輸養料和廢物
許多生化反應有水的參與
自由水與結合水的關系:自由水和結合水可相互轉化
細胞含水量與代謝的關系
代謝活動旺盛,細胞內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謝活動下降,細胞中結合水水含量高。
細胞中的無機鹽
細胞中大多數無機鹽以離子的形式存在
無機鹽的作用:
1.細胞中許多有機物的重要組成成分2.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3.維持細胞的酸鹼平衡 4.維持細胞的滲透壓
部分無機鹽的作用
缺碘: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鈣:抽搐、軟骨病,兒童缺鈣會得佝僂病,老年人會骨質疏鬆
缺鐵:缺鐵性貧血
附表
類別 DNA RNA
基本單位 脫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 腺嘌呤脫氧核苷酸
鳥嘌呤脫氧核苷酸
胞嘧啶脫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鳥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鹼基 腺嘌呤(A)鳥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腺嘌呤(A)鳥嘌呤(G)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 脫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第五章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知識網路:
1、研究細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2、細胞膜主要成分:脂質和蛋白質,還有少量糖類
細胞膜成分特點: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
3、細胞膜功能:
①將細胞與環境分隔開,保證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②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信息交流
一、制備細胞膜的方法(實驗)
原理:滲透作用(將細胞放在清水中,水會進入細胞,細胞漲破,內容物流出,得到細胞膜)
選材:人或其它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原因:因為材料中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細胞器
提純方法:差速離心法
細節:取材用的是新鮮紅細胞稀釋液(血液加適量生理鹽水)
二、與生活聯系:
細胞癌變過程中,細胞膜成分改變,產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細胞壁成分
植物:纖維素和果膠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護
四、細胞膜特性:
結構特性:流動性
舉例:(變形蟲變形運動、白細胞吞噬細菌)
功能特性:選擇透過性
舉例:(腌製糖醋蒜,紅墨水測定種子發芽率,判斷種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細胞膜其它功能:維持細胞內環境穩定、分泌、吸收、識別、免疫
第二節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細胞器之間分工
(1)雙層膜
葉綠體:存在於綠色植物細胞,光合作用場所
線粒體:有氧呼吸主要場所
(2)單層膜
內質網: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脂質合成的場所
高爾基體: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包裝
液泡:植物細胞特有,調節細胞內環境,維持細胞形態
溶酶體:分解衰老、損傷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3)無膜
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場所
中心體:與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 內質網 高爾基體 細胞膜
(合成肽鏈)(加工成蛋白質) (進一步加工)(囊泡與細胞膜融合,蛋白質釋放)
三、生物膜系統
1、概念:細胞膜、核膜,各種細胞器的膜共同組成的生物膜系統
2、作用:見課本49頁。
使細胞具有穩定內部環境物質運輸、能量轉換、信息傳遞
為各種酶提供大量附著位點,是許多生化反應的場所
把各種細胞器分隔開,保證生命活動高效、有序進行
1、細胞膜的化學成分是什麼?
2、為獲得純凈的細胞膜,應選取什麼材料做實驗?理由是什麼?
3、欲使細胞破裂,對所選材料進行的處理方法是什麼?
4、細胞膜的功能是什麼?
5、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其作用是什麼?
6、細胞膜的兩個特性?
7、細胞器中具有雙層膜結構的是什麼?不具膜結構的是什麼?
8、被稱為「消化車間」的是哪種細胞器?
9、植物葉肉細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組細胞器是什麼?
10、蛔蟲的細胞內肯定沒有哪種細胞器?這種細胞器的功能是什麼?
11、動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器是什麼?功能是什麼?
12、線粒體與葉綠體如何將能量轉換的?
13、在動物細胞內,DNA分布在細胞的什麼結構中?
14、與分泌蛋白合成和運輸有關的細胞器是什麼?分別有什麼功能?15、專一性染線粒體的活細胞染料是什麼?使活細胞中的線粒體呈什麼顏色?
16、細胞核有什麼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麼功能?
18、染色質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19、染色質與染色體的關系是什麼?
20、哪些細胞沒有細胞核?
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
(1)滲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
二、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滲透作用)
1、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吸水膨脹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失水皺縮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
2、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指的是液泡裡面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復原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就,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位置 細胞大小
蔗糖溶液 變小 脫離細胞壁 基本不變
清水 逐漸恢復原來大小 恢復原位 基本不變
1、 質壁分離產生的條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細胞壁
(3)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2、質壁分離產生的原因:
內因:原生質層伸縮性大於細胞壁伸縮性
外因: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兩種:
(1)吸帳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種子、根尖分生區
(2)滲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 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1、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逆相對含量梯度——主動運輸
對物質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決定。
2、細胞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二、 比較幾組概念
擴散:物質從高濃度到低濃度的運動叫做擴散(擴散與過膜與否無關)
(如:O2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運動)
滲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又稱為滲透
(如: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質層相當於半透膜)
半透膜:物質的透過與否取決於半透膜孔隙直徑的大小
(如:動物膀胱、玻璃紙、腸衣、雞蛋的卵殼膜等)
選擇透過性膜:細胞膜上具有載體,且不同生物的細胞膜上載體種類和數量不同,構成了對不同物質吸收與否和吸收多少的選擇性。
(如:細胞膜等各種生物膜)
第二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探索歷程(略,見P65-67)
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磷脂雙分子層構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質分子有的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橫跨整個磷脂雙分子層
▲磷脂雙分子層和大多數蛋白質分子可以運動糖蛋白(糖被)
組成: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糖類結合形成。
作用:細胞識別、免疫反應、血型鑒定、保護潤滑等。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被動運輸:物質進出細胞,順濃度梯度的擴散,稱為被動運輸。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藉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二、主動運輸: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
方向 載體 能量 舉例
自由擴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維生素等
協助擴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主動運輸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離子、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
三、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一節降低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細胞代謝與酶
1、細胞代謝的概念:細胞內每時每刻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2、酶的發現:發現過程,發現過程中的科學探究思想,發現的意義
3、酶的概念: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4、酶的特性:專一性,高效性,作用條件較溫和
5、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難點)
1、 底物濃度
2、 酶濃度
3、 PH值:過酸、過鹼使酶失活
4、 溫度:高溫使酶失活。低溫降低酶的活性,在適宜溫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復。
三、實驗
1、 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過程見課本P79)
實驗結論:酶具有催化作用,並且催化效率要比無機催化劑Fe3+高得多
控制變數法:變數、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的定義。
對照實驗:除一個因素外,其餘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
2、 影響酶活性的條件(要求用控制變數法,自己設計實驗)
建議用澱粉酶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用過氧化氫酶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什麼是ATP?是細胞內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稱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結構簡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團 ~代表高能磷酸鍵
三、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轉化為ATP所需能量來源:
動物和人:呼吸作用
綠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節ATP 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1、概念: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
2、有氧呼吸
總反應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階段:線粒體基質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階段:線粒體內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無氧呼吸產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發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產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發生生物:動物,乳酸菌,馬鈴薯塊莖,玉米胚
反應場所:細胞質基質注意:無機物的無氧呼吸也叫發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發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發酵
討論:
1 有氧呼吸及無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於生成ATP,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了。
無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於生成ATP,大部分儲存於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過程中氧氣的去路:氧氣用於和[H]生成水
第四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一、 捕獲光能的色素
葉綠素a(藍綠色)
葉綠素
葉綠素b (黃綠色)
綠葉中的色素 胡蘿卜素 (橙黃色)
類胡蘿卜素
葉黃素(黃色)
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強,其次是紅光和藍紫光,綠光下最弱。
二、 實驗——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 實驗原理:綠葉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層析液中,且他們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綠葉中的色素隨著層析液在濾紙上的擴散而分離開。
2 方法步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步驟要記准確)
(1) 研磨時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鈣的作用是什麼?
二氧化硅有助於研磨得充分,碳酸鈣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壞。
(2) 實驗為何要在通風的條件下進行?為何要用培養皿蓋住小燒杯?用棉塞塞緊試管口?
因為層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種有揮發性的有毒物質。
(3) 濾紙上的濾液細線為什麼不能觸及層析液?
防止細線中的色素被層析液溶解
(4) 濾紙條上有幾條不同顏色的色帶?其排序怎樣?寬窄如何?
有四條色帶,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黃色的胡蘿卜素,黃色的葉黃素,藍綠色的葉綠素a,黃綠色的葉綠素b。最寬的是葉綠素a,最窄的是胡蘿卜素。
三、 捕獲光能的結構——葉綠體
結構:外膜,內膜,基質,基粒(由類囊體構成)
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分布於基粒的類囊體及基質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於類囊體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略)
2、光合作用的過程: (熟練掌握課本P103下方的圖)
總反應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類。
根據是否需要光能,可將其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
光反應階段:必須有光才能進行
場所:類囊體薄膜上
反應式:
水的光解:H2O 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應中,光能轉化為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暗反應階段:有光無光都能進行
場所:葉綠體基質
CO2的固定:CO2+C5 2C3
C3的還原:2C3+[H]+ATP (CH2O)+C5+ADP+Pi
暗反應中,ATP中活躍的化學能轉化為(CH2O)中穩定的化學能
聯系:
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ATP和[H],暗反應為光反應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1)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①光的波長
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紅光和藍紫光。
②光照強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強度達到一定時,光合作用的強度不再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時間
光照時間長,光合作用時間長,有利於植物的生長發育。
(2)溫度
溫度低,光和速率低。隨著溫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溫度過高時會影響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產上白天升溫,增強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溫,抑制呼吸作用,以積累有機物。
(3)CO2濃度
在一定范圍內,植物光合作用強度隨著CO2濃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達到一定濃度後,光合作用強度不再增加。
生產上使田間通風良好,供應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應當植物葉片缺水時,氣孔會關閉,減少水分的散失,同時影響CO2進入葉內,暗反應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產上應適時灌溉,保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數種類的細菌,雖然細胞內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夠利用體外環境中的某些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來製造有機物,這種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這些細菌也屬於自養生物。
如:硝化細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將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進而將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細菌能利用這兩個化學反應中釋放出來的化學能,將CO2和水合成為糖類,這些糖類可供硝化細菌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
舉例: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氫細菌
自養型生物:綠色植物、光合細菌、化能合成性細菌
異養型生物:動物、人、大多數細菌、真菌
第6章細胞的生命歷程
第1節細胞的增殖
一、 限制細胞長大的原因
1、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比。
2、細胞的核質比
『伍』 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全部概念
高考生物復習必修1第1章至第6章
走進細胞
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 生物圈、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體、 系統、器官、組織、細胞。
3原核細胞:分為細胞膜、細胞質、擬核(並不是真正的細胞核)
4真核細胞:分為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
5科學家根據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將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細胞壁 較小(1-10微米) 較大(10-100微米)
核結構 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組成核的物質集中在擬核,無核膜、核仁 有成形的細胞核,組成核的物質集中在擬核,有核膜、核仁
細胞器 核糖體 多種細胞器
染色體 無染色體 有
種類 原核生物(細菌、放線菌、藍藻) 真核生物(植物、動物、真菌)
第二章、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雖然大體相同,但是含量不同。根據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的不同,可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C H O N P S K Ca Mg;微量元素有Fe Mn Zn Cu B Mo等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大量元素中,C H O N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其中碳是最基本的元素;微量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雖然極少,卻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
三、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差異性。
四、構成細胞的化合物 P17
無機化合物
:葡萄糖、脫氧核糖、糖原等;
:卵磷脂、性激素、膽固醇等;
:胰島素、抗體、血紅蛋白等;
有機化合物 : 、 。
第二節:蛋白質
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大約有20種,在結構上都符合結構通式 。氨基酸分子間以肽鍵的方式互相結合。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稱為二肽,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稱為多肽 ,其通常呈鏈狀結構,稱為肽鏈。一個蛋白質分子可能含有一條或幾條 肽鏈,通過盤曲、折疊形成復雜(特定)的空間結構。蛋白質分子結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其原因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不同數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順序千變萬化 、多肽鏈盤曲折疊的方式不同、多肽鏈形成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由於結構的多樣性,蛋白質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樣性 的特點,其功能主要如下:(1)結構蛋白,如肌肉、載體蛋白、血紅蛋白;(2)信息傳遞,如胰島素(3)免疫功能,如抗體;(4)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如胃蛋白酶(5)細胞識別,如 細胞膜上的糖蛋白 。總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第三節:核 酸
核酸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和變異、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 (RNA) 兩大類,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鹼基 、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 組成。組成核酸的鹼基有5 種,五碳糖有2 種,核苷酸有8種。
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 ,主要存在於細胞核 中,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是它的載體。
核糖核酸簡稱RNA ,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對於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其遺傳物質就是DNA;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有的遺傳物質是DNA如:噬菌體等;有的遺傳物質是RNA如:煙草花葉病毒等
第四節: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糖類分子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
糖類可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幾類。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 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脫氧核糖,其中葡萄糖 是細胞的重要能源物質,核糖和脫氧核糖一般不作為能源物質,它們是核酸的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麥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動物糖;多糖中糖原 是動物糖 ,澱粉和纖維素是植物糖 ,糖原和澱粉是細胞中重要的儲能物質。
脂質主要是由C H O 3種化學元素組成,有些還含有P (如磷脂) 。脂質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體內的儲能物質。 除此以外,脂肪還有保溫、緩沖、減壓的作用;磷脂是構成包括細胞膜在內的膜物質重要成分;固醇類物質主要包括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等,這些物質對於生物體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多糖、蛋白質、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組成它們的基本單位分別是單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這些基本單位稱為單體,這些生物大分子就稱為單體的多聚體,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接成多聚體 。
第五節:細胞中的無機物
水是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不同種類的生物體中,水的含量不同 ;不同的組織、器官中,水的含量也不同。
細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結合水兩種,結合水與其他物質相結合,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約佔4.5%;自由水以游離的形式存在,是細胞的良好溶劑,也可以直接參與生物化學反應,還可以運輸營養物質和廢物 。總而言之,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
細胞內無機鹽大多數以離子狀態存在,其含量雖然很少 ,但卻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些無機鹽是細胞內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 ,如Fe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Mg 是葉綠素分子必需的成分;許多無機鹽離子對於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有重要作用,如血液中鈣離子含量太低就會出現抽搐現象;無機鹽對於維持細胞的酸鹼平衡 也很重要。
細胞內有機物質的鑒定
糖類中的還原糖(葡萄糖、果糖)能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生成磚紅色沉澱;
脂肪 可以被蘇丹Ⅳ染成橘黃色 ;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在還原糖的檢測中,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應等量混合均勻後再使用 ,並且要水裕加熱;在蛋白質的檢測中,在組織樣液中應先加入雙縮脲試劑A液1ml,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 4滴,不需加熱。
甲基綠能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能使RNA呈現紅色,因此利用這兩種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在此實驗中,鹽酸的作用是改變膜的通透性,加速色素進入細胞 。用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做實驗材料,此實驗的步驟是製片、水解、沖洗塗片、染色、觀察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除了病毒等少數生物之外,所有的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病毒的化學成分為:DNA和蛋白質 或 RNA和蛋白質
一、真核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一)細胞壁 植物細胞在細胞膜的外面有一層細胞壁,其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和果膠,可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來除去。細胞壁作用為支持和保護。
(二)細胞膜
對細胞膜進行化學分析得知,細胞膜主要由脂質(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構成,其中脂質最多,約佔50%;此外,還有少量的糖類。在組成細胞膜的脂質中,磷脂最豐富。細胞膜的功能是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細胞質
在細胞膜以內,核膜以外的部分叫細胞質。活細胞的細胞質處於不斷流動的狀態, `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1、細胞質基質
細胞質基質含有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核苷酸、多種酶,在細胞質中進行著多種化學反應。
2、細胞器
(1)線粒體
線粒體廣泛存在於細胞質基質中,它是有氧呼吸主要場所,被喻為「動力車間」。
光鏡下線粒體為橢球形,電鏡下觀察,它是由雙層膜構成的。外膜使它與周圍的細胞質基質分開,內膜 的某些部位向內折疊形成嵴,這種結構使線粒體內的膜面積 增加。在線粒體內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還含有少量的DNA 。
(2)葉綠體
葉綠體是植物、葉肉、細胞特有的細胞器。葉綠體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細胞中,進行的細胞器,被稱為 「養料製造車間」 和「能量轉換站」 。在電鏡下可以看到葉綠體外面有雙層膜,內部含有幾個到幾十個由囊狀的結構堆疊成的基粒 ,其間充滿了基質 。這些囊狀結構被稱為類囊體,其上含有葉綠素。
(3)內質網
內質網是由單層膜連接而成的網狀結構,大大增加了細胞內的膜面積,內質網與細胞內蛋白質合成 和加工有關,也是脂質 合成的「車間」。
(4)核糖體
細胞中的核糖體是顆粒狀小體,它除了一部分附著在內質網上之外,還有一部分游離在 細胞質中。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蛋白質 的場所,被稱為「生產蛋白質的機器」。
(5)高爾基體
高爾基體本身不能合成蛋白質,但可以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 ,植物細胞分裂過程中,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6)液泡
成熟的植物細胞都有液泡。液泡內有細胞液 ,其中含有糖類、無機鹽、色素、蛋白質等物質,它對細胞內的環境起著調節作用,可以使細胞保持一定的形狀,保持膨脹狀態。
(7)中心體
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中有中心體,每個中心體由兩個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其周圍物質組成。動物細胞的中心體與有絲分裂有關。
(8)溶酶體
溶酶體是細胞內具有 單層膜 結構的細胞器,它含有多種水解酶 ,能分解多種物質。
(四)細胞核
每個真核細胞通常只有一個 細胞核,而有的細胞有兩個以上的細胞核,如人的
肌肉細胞,有的細胞卻沒有細胞核,如哺乳動物的紅細胞細胞。
1、結構
在電鏡下觀察經過固定、染色的有絲分裂間期的真核細胞可知其細胞核主要結構有。
核膜、核仁、染色質
核膜由雙層膜構成,膜上有核孔,是細胞核和細胞質之間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的孔道。
核仁在不同種類的生物中,形態和數量不同,它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周期性地消失和重現。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在細胞有絲分裂間期,染色質呈絲狀,並交織成網;在分裂期染色質螺旋化化,縮短變粗,變成一條圓柱狀或桿狀的染色體,因此,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功能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 和 的主要場所,是細胞 和細胞 的控制中心,因此,細胞核是細胞中最重要的部分。儲存、復制、代謝、遺傳
(五) 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在上述細胞結構和細胞器中,具有雙層膜有線粒體、葉綠體,具有單層膜的有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它們都由生物膜構成,這些細胞器膜和細胞膜、核膜等結構,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在細胞的生命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細胞膜不僅使細胞具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內環境,同時在細胞與環境之間進行物質運輸、能量轉換 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細胞的許多重要的化學反應都在生物膜上進行。
細胞內的廣闊的膜面積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著位點,為各種化學反應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細胞內的生物膜把細胞分隔成一個個小的區室,這樣就使得細胞內能夠同時進行多種化學反應,而不會相互干擾,保證了細胞的生命活動高效、有序地進行。
第四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1、「水分進出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狀況」的三幅圖片(見課本P60)。
正常生活著的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等有機物能夠透過細胞膜到膜外嗎?不會
根據現象判斷紅細胞的細胞膜相當於什麼膜?答:半透膜
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時,紅細胞一定會吸水而漲破嗎?答:不是
紅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決於什麼?答:兩邊溶液中水的相對含量的差值。
2、對於植物細胞來說水分要進出細胞必須要通過原生質層。原生質層相當於半透膜,植物細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P61)他們具有與紅細胞的細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學組成和結構。上述的事例與紅細胞的失水和吸水很相似。
3、紫色洋蔥鱗片葉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的位置 細胞大小
30%蔗糖溶液 變小(細胞失水) 原生質層脫離細胞壁 變小
清水 逐漸恢復原來大小(細胞吸水) 原生質層恢復原來位置 基本不變
4、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如電子顯微鏡的誕生使人們終於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凍蝕刻技術和掃描電子顯微鏡技術使人們認識到膜的內外兩側並不對稱;熒游標記小鼠細胞與人細胞的融合實驗又證明了膜的流動性等。沒有這些技術的支持,人類的認識便不能發展。
5、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P68。
6、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運輸方式 運輸方向 是否需要載體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擴散 高濃度到低濃度 否 否 P70記幾個例子
主動運輸 低濃度到高濃度 是 是
協助擴散 高濃度到低濃度 是 否
主動運輸的意義是保證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需要,主動吸收營養物質,排出代謝廢物和有害物質。
第五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1、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實驗證實酶是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總之,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催化作用的有機物,胃蛋白酶、唾液澱粉酶等絕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的酶是RNA。不能說所有的蛋白質和RNA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或RNA,才稱為酶。酶的特性有 高效性、專一性 P79
2、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3、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結構式簡寫A-p~p~p,幾乎所有生命活動的能量直接來自ATP的水解 ,由ADP合成ATP 所需能量,動物來自呼吸作用,植物來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細胞器線粒體或葉綠體中和在細胞質基質中合成。在細胞內ATP含量很少,轉化很快,熟悉89頁圖。
4、構成生物體的活細胞,內部時刻進行著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同時也就伴
隨有能量的釋放_和儲存_。故把ATP比喻成細胞內流通著的「通用貨幣」。
5、呼吸作用的本質是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不一定需要氧氣,
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93頁圖。,
6、有氧呼吸的反應式: ,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基質 進行,原料是糖類等,產物是 丙酮酸 、氫 、 ATP ,第二階段在線粒體 進行,原料是丙酮酸和水 ,產物是 C02 、ATP 、氫 ,第三階段在線粒體進行,原料是 氫 和 氧 ,產物是 水、 ATP ,第一、二階段的共同產物是氫 、 ATP,三個階段的共同產物是 ATP 。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產生能量 2870 KJ,可用於生命活動的有1161 KJ( 38molATP),以熱能散失 1709 KJ,無氧呼吸產生的可利用能量是 61.08 KJ( 2 molATP),1molATP水解後放出能量 30.54 KJ 。
7、寫出2條無氧呼吸反應式
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C6H12O6 2C3H3O3+能量
無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分 2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與 有氧 呼吸的相同,是由 葡萄糖分解為 丙酮酸 ,第二階段的反應是由丙酮酸分解成CO2和酒精 或轉化成 C3H3O3(乳酸) 。熟悉95頁圖。
8、光合作用的發現
年代 創新發
現人 創新實驗設計思路及現象 實驗結論
1771年 普里斯
特利 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放在密閉玻璃罩內,現象是__________ __
小鼠與綠色植物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
1864年 薩克斯 把綠色葉片放在暗處幾小時,目的是_________ _____,然後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時間後,用碘蒸氣處理葉片, 發現____________
1880年 恩吉
爾曼 水綿 黑暗、沒有空氣
極細光束照射葉綠體→現象_______ __
好氧細菌 顯微鏡觀察 完全曝光→現象_________________
20世紀
30年代 魯賓
和卡門 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218O,CO2→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H2O,C18O2→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9、葉綠體色素吸收 可見光,主要吸收紅橙光和 藍紫 光,(葉綠素a和葉綠素b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橙光,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光反應的場所是 葉綠體類囊體膜上 ,(因為所有色素和所有光反應的酶都在囊狀結構上),原料是 水,ADP、Pi ,動力是 光能 ,產物是 氧、氫和ATP ,暗反應場所是 葉綠體基質 ,原料是 CO2 ,動力是 ATP水解釋放的能量 ,產物是有機物(CH2O)和C5 ,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 還原劑氫 和ATP(能量),CO2被還原前先要進行固定 ,C3化合物一部分 被還原為有機物 ,另一部分又變成 五碳化合物 。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CO2+H2O (CH2O)+O2。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質、能量代謝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 H20 ,有機物中的O來自 CO2 。光合作用的意義:1.製造有機物,固定太陽能,為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需要,2.製造氧氣,維持O2 與CO2的平衡,使好氧生物得以發展3.形成O3層,使生物由水生向陸生進化。熟悉103頁圖。
10、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提高農作物對光能的利用率。要提高農作物的光能的利用率的方法有:
1)延長光合作用的時間 2)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積
3)光照強弱的控制 4)必需礦質元素的供應 5)CO2的供應
CO2的含量很低時,綠色植物不能製造有機物,隨CO2的含量的提高,光合作用逐漸 提高 ;當CO2的含量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光合作用的強度不再隨CO2的含量的提高而 提高 。
11、請自行比較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第六章 細胞的生命歷程
細胞增殖 細胞增殖是生物的重要生命特徵。細胞以分裂方式增殖,通過它,單細胞生物能產生後代,多細胞生物則可以由一個 受精卵 經過 分裂 和 分化 ,最終發育為一個多細胞個體。在增殖過程中可以將復制的遺傳物質分配到兩個子 細胞中去,可見,細胞增殖是 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 的基礎。
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有 有絲分裂 、無絲分裂和 減數分裂 。
一、有絲分裂
體細胞的有絲分裂具有細胞周期,它是指 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開始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 完成 時為此, 包括分裂間期 期和分裂期。
1、 分裂間期
分裂間期最大特徵是 DNA 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同時細胞有適度的增長 ,對於細胞分裂來說,它是整個周期中 為分裂期作準備的 階段。
2、 分裂期
(1)前期
最明顯的變化是 染色質絲螺旋纏繞,縮短變粗,成為染色體 ,此時每條染色體都含有兩條 染色單體,由一個著絲點相連,稱為 姐妹染色單體 。同時, 核仁 解體, 核摸消失,紡錘絲形成 紡錘體 。
(2)中期
染色體 清晰可見,每條染色體的著絲點都排列在細胞中央的 一個平面上,染色體的形態 比較穩定,數目 比較清晰,便於觀察。
(3)後期
每個 著絲點 一分為二, 姐妹染色單體隨之分離,形成兩條 子染色體 ,在 紡錘絲的 牽引下向細胞 兩極 運動。
(4)末期
染色體到達兩極後,逐漸變成絲狀的 染色質,同時 紡錘體 消失, 核仁 、核模重新出現,將染色質包圍起來,形成兩個新的 子細胞 ,然後細胞一分為二。
(5)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比較
植物 動物
紡錘體形成方式 由細胞的兩極 由中心體
細胞一分為二方式
意義
二、 無絲分裂
無絲分裂比較簡單,一般是 細胞核 延長,從 核的中部 向內凹進,分裂為兩個 細胞核 ,接著整個細胞從中間分裂為兩個細胞。此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絲和染色體 ,故名無絲分裂,如 蛙的紅細胞 的分裂。
二、 細胞的分化、癌變、衰老
一、細胞分化
細胞分化是指在 個體發育 中, 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 的後代在 形態、 結構 和 生理功能上發生 穩定性 差異的過程。它是一種 持久性 的變化,發生在生物體的 整個生命過程 中,但在 胚胎 時期達到最大限度。經過細胞分化,生物體內會形成各種不同的 細胞 和 組織 ,這種穩定性的差異是 不可逆的 。
但科學研究證實,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 完整植株 的能力,即保持著 全能性 。細胞全能性是指生物體的細胞具有使後代細胞形成 完整 個體的 潛能 的特性。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包含有該物種所特有的 全部的遺傳信息 ,都有發育成為 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遺傳物質 。理論上,生物體的每一個活細胞都應該具有 全能性。在生物體的各種細胞中,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
通常情況下,生物體內細胞並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為不同的 細胞 、組織,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基因的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二、細胞的癌變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大多數細胞能夠正常分化。但是有些細胞在 致癌 因子的作用下,不能正常分化,而變成不受有機體控制的、 連續 進行分裂的 惡性增殖 細胞,這種細胞就是 癌細胞 ,這種細胞的產生與細胞的
直接相關。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相比,具有以下特點:P126
(1) ;
(2) ;
(3) 。
由於細胞膜上的 糖蛋白 等物質減少,使得細胞彼此之間的 黏著性 減小,導致癌細胞容易在有機體內 分散 和 轉移 。
目前認為引起癌變的因子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物理致癌因子 ,如輻射致癌;第二類是 化學致癌因子,如砷、苯、煤焦油等;再一類是 病毒致癌因子 ,引起癌變的病毒叫做 致癌病毒 。另外,科學家已證實,癌細胞是由於 原癌基因 激活為 癌基因 而引起的。
三、 細胞的衰老
生物體內的細胞多數要經過未分化、 分裂 、 分化 和死亡這幾個階段。因此,細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種 正常 的生命現象。衰老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有以下幾點:
(1) 細胞內的水分減少 ,結果使細胞 萎縮 ,體積變小, 細胞新陳代謝的速率減慢;
(2)衰老細胞內, 酶的活性減低 ,如人的頭發變白是由於黑色素細胞衰老時, 酪氨酸酶活性 的活性降低;(3)細胞內的色素會隨著細胞的衰老而積累,影響細胞的物質交流和信息傳遞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終導致細胞死亡;(4)細胞膜通透性改變 ,物質運輸能力降低。四、細胞凋亡(apoptosis)與細胞壞死P123~124
『陸』 小腸吸收與滲透壓的關系
腸內容物的滲透壓是制約腸吸收的重要因素,同種溶液在一定濃度范圍內,濃度愈大,吸收愈慢;濃度過高(高滲溶液)時,出現反滲透現象,水分由血液進入腸腔,使內容物的滲透壓降低至等滲時,才被吸收。飽和硫酸鎂溶液對腸壁具有反滲透作用,並且較難吸收,致使腸腔水分大量增加,具有輕瀉作用。
【原理】小腸吸收水分主要是通過滲透作用而被動吸收的。當腸腔內為低滲溶液時,水分吸收最快,如腸腔內為高滲溶液時,反而出現反滲透現象。
(6)腸系膜屬於半透膜嗎擴展閱讀:
一、實驗的完整步驟:
(1)按常規法用氨基甲酸乙酯靜脈注射麻醉家兔,將其背位固定後,剖開腹腔,拉出一段約30cm的小腸。用棉線將小腸近十二指腸端處結扎,並從結扎線處用手輕輕將腸內容物向肛門方向擠壓,使之排空。然後再以每隔6~8cm等距,各用棉線穿過腸系膜將腸管結扎,使腸互不相通,形成A、B和C三個等長的腸段。
(2)在A段腸腔中注入10%MgSO4溶液4~5ml。同樣,在B段注入0.7%NaCl溶液4~5ml,在C段注入蒸餾水4~5ml,使三段的充盈度一致。
(3)注射完畢後,將腸置入腹腔中原位,用止血鉗封閉腹壁,上面覆蓋溫熱生理鹽水紗布,注意保溫。
二、實驗注意事項:
1.結扎腸段時要保護腸系膜血管,防止損傷或結扎了血管,影響實驗效果。
2.注意動物的保溫。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小腸吸收與滲透壓關系機制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