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活性污泥法凈化污水的原理是什麼
間歇活性污泥法也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它由個或多個SBR池組成,運行時,廢水分批進版入池中,依次經權歷5個獨立階段,即進水、反應、沉澱、排水和閑置。進水及排水用水位控制,反應及沉澱用時間控制,一個運行周期的時間依負荷及出水要求而異,一般為4~12h,其中反應佔40%,有效池容積為周期內進水量與所需污泥體積之和。
比連續流法反應速度快,處理效率高,耐負荷沖擊的能力強;由於底物濃度高,濃度梯度也大,交替出現缺氧、好氧狀態,能抑制專性好氧菌的過量繁殖,有利於生物脫氮除磷,又由於泥齡較短,絲狀菌不可能成為優勢,因此,污泥不易膨脹;與連續流方法相比,SBR法流程短、裝置結構簡單,當水量較小時,只需一個間歇反應器,不需要設專門沉澱池和調節池,不需要污泥迴流,運行費用低。
㈡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及凈化過程
基本原理:
這種技術將廢水與活性污泥(微生物)混合攪拌並曝氣,使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分解,生物固體隨後從已處理廢水中分離,並可根據需要將部分迴流到曝氣池中。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形象說法:微生物「吃掉」了污水中的有機物,這樣污水變成了干凈的水。它本質上與自然界水體自凈過程相似,只是經過人工強化,污水凈化的效果更好。
凈化過程:
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氣池、沉澱池、污泥迴流系統和剩餘污泥排除系統組成。污水和迴流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形成混合液。從空氣壓縮機站送來的壓縮空氣,通過鋪設在曝氣池底部的空氣擴散裝置,以細小氣泡的形式進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還使混合液處於劇烈攪動的狀態,呈懸浮狀態。溶解氧、活性污泥與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觸,使活性污泥反應得以正常進行。
第一階段,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顆粒吸附在菌膠團的表面上,這是由於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多糖類黏 性物質。同時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在細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
第二階段,微生物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吸收這些有機物,並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給自身的增殖繁衍。活性污泥反應進行的結果,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長,污水則得以凈化處理。
經過活性污泥凈化作用後的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澱池,混合液中懸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體物質在這里沉澱下來與水分離,澄清後的污水作為處理水排出系統。
經過沉澱濃縮的污泥從沉澱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為接種污泥迴流至曝氣池,以保證曝氣池內的懸浮固體濃度和微生物濃度;增殖的微生物從系統中排出,稱為「剩餘污泥」。事實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從污水中轉移到了這些剩餘污泥中。
(2)簡述活性污泥法凈化污水的機理擴展閱讀:
活性污泥法能從污水中去除溶解性的和膠體狀態的可生化有機物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懸浮固體和其他一些物質,同時也能去除一部分磷素和氮素,是廢水生物處理懸浮在水中的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各種方法的統稱。
運行條件
1、廢水中含有足夠的可溶性易降解有機物;
2、混合液含有足夠的溶解氧;
3、活性污泥在池內呈懸浮狀態;
4、活性污泥連續迴流、及時排除剩餘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濃度的活性污泥;
5、無有毒有害的物質流入。
㈢ 活性污泥法流程和原理是什麼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向生活污水中不斷注入空氣,維持水中足夠的溶解氧,一段時間後污水中形成一種絮凝體—活性污泥,其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構成,易於沉澱分離,使污水澄清。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懸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為主體,在微生物生長有利的環境條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觸,使污水凈化。其主要構築物是曝氣池和二次沉澱池。需處理的污水和迴流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成為懸浮混合液,沿曝氣池注入壓縮空氣曝氣,使污水與活性污泥充分混合,並供給混合液足夠的溶解氧。這時污水中的有機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然後混合液進入二沉池,活性污泥與水澄清分離,部分活性污泥回到曝氣池,繼續進行凈化過程,澄清的水排放。由於處理過程中活性污泥不斷增長,部分剩餘污泥從系統中排出,以維持系統穩定。
進水→曝氣池(空氣)→二沉池(剩餘污泥排除,迴流污泥至曝氣池前)→出水
活性污泥凈化過程機理:吸附階段:污水和活性污泥接觸後在很短時間內水中有機物(BOD)迅速降低,主要有吸附作用引起。由於絮狀活性污泥表面積很大,表面具有多糖類粘液層,有利於吸附。
氧化階段:有氧條件下,微生物將吸附的有機物一部分氧化分解獲得能量,一部分合成新細胞,這一階段比吸附階段慢得多。
絮凝體形成與凝聚沉澱階段:氧化階段合成的菌體有機體形成絮凝體,通過重力沉澱出來,使水凈化。
㈣ 簡述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生物化學原理。
活性污泥法
1.流程與原理。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氣池、沉澱池、污泥迴流系統和剩餘污泥排除系統組成。污水和迴流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形成混合液。從空氣壓縮機站送來的壓縮空氣,通過鋪設在曝氣池底部的空氣擴散裝置,以細小氣泡的形式進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還使混合液處於劇烈攪動的狀態,呈懸浮狀態。溶解氧、活性污泥與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觸,使活性污泥反應得以正常進行。
第一階段,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顆粒吸附在菌膠團的表面上,是由於其巨大的表面積和多糖類黏性物質的作用。同時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在細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
第二階段,微生物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吸收這些有機物,並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給自身的增殖繁衍。活性污泥反應進行的結果,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長,污水則得以凈化處理。
經過活性污泥凈化作用後的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澱池,混合液中懸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體物質在這里沉澱下來與水分離,澄清後的污水作為處理水排出系統。經過沉澱濃縮的污泥從沉澱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為接種污泥迴流至曝氣池, 以保證曝氣池內的懸浮固體濃度和微生物濃度;增殖的微生物從系統中排出,稱為「剩餘污泥」。事實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從污水中轉移到了這些剩餘污泥中。
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形象說法:微生物「吃掉」了污水中的有機物,這樣污水變成了干凈的水。它本質上與自然界水體自凈過程相似,只是經過人工強化,污水凈化的效果更好。
㈤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及凈化過程
原理介紹:活性污泥法將廢水與富含有機物的活性污泥混合,通過攪拌和曝氣使有機污染物得到分解。在這一過程中,微生物如同「消化」污水中的有機物,從而實現污水處理。這一技術模擬了自然水體的自凈過程,但通過人工強化,提高了污水處理效果。
凈化步驟:活性污泥法的典型工藝包括曝氣池、沉澱池、污泥迴流系統及剩餘污泥排除系統。污水與活性污泥混合後進入曝氣池,在池底通過空氣擴散裝置注入壓縮空氣,形成微小氣泡,增加水中溶解氧並使混合液處於懸浮狀態。溶解氧、活性污泥與污水充分混合,促進活性污泥反應。
活性污泥反應分為兩階段:首先,有機污染物被活性污泥吸附在表面;其次,微生物利用氧氣分解這些有機物,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供自身生長。這一過程降解了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凈化水質。
凈化後的混合液流入二次沉澱池,其中活性污泥和其他固體物質沉澱,與水分離。沉澱後的污泥大部分迴流至曝氣池,以維持微生物濃度和懸浮固體濃度。剩餘污泥排出系統,其中包含大部分污染物。
活性污泥法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可生化有機物、懸浮固體以及其他物質,同時也能去除部分磷素和氮素。其運行條件包括:廢水中有機物含量、溶解氧含量、活性污泥懸浮狀態、連續迴流及排除剩餘污泥。此外,系統運行時需要注意無有毒有害物質流入。
參考資料:網路-活性污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