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城市道路兩邊雨污水管網設計標准什麼怎樣的,比如:寬40M的道路是否應該是兩側設管網。請高手指點
看路怎麼設計復的,通常制道路的做法是中間高,2邊低,雨水向道路2邊分流,2側都要做雨水口。
寬40米的道路,可以在路中間設置一條雨水管線,但要保證雨水口連接到井的管線長度不超過25米。
或者在路兩邊做分別作一條管線,雨水口做側壁式的,雨水井做在綠化帶。
Ⅱ 城市污水治理的探索與規劃
城市污水治理的探索與規劃具體內容是什麼,下面中達咨詢為大家解答。
悠久的歷史見證,南陽是一座水城、綠城、歷史文化名城。上世紀末,伴著中華大地改革開放春風,南陽城區規模極速發展,城區增大,城市居住人口增容,生產、生活加重城市運轉負荷,遠遠超出城區基礎設施的承受能力。城區污水不能有效收集、處理,致使內河污水橫流,白河變黑。上世紀九十年代,白河上一道道橡膠壩建成、蓄水,城區水域面積增大,氣候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城區污水治理滯後,肆意排放河內,清水變渾,水中污物漂浮,河道內雜草叢生,蚊蟲孳生,嗅氣刺鼻,微風中給人以窒息的感覺。部分區域、部分河段採取了堵、截的辦法,禁排、禁放,但難於達到治理目的。就像一個沒有公廁的城市,要禁止市民隨意大小便,是難於實現的。依靠白河上游放水沖污,僅是一時之計,也只是把河面暫存污物沖散、部分沖走,殘存污物日積月累,白河即成為污水河、污水池,城區內河更不用說。流淌的、積存的全是污水,氣溫升高,惡嗅陣陣,污水密集的地方,令人窒息。老城區已是一個「污水城」,新開發城區不採取有效措施根治污水排放,若依然如此,不久將是「新城」變「污城」。有效治理污水排放,迫在眉睫。南京市秦淮河是一個富含歷史故事、久俱盛名的城市內河,給南京市增添了文明、美麗,而就是排污治理不善,時常因污水過量流入,出現死魚爛蝦橫溢河面、腐臭四處散發,大煞城市風景。我們不能為了生產、生活破壞生存環境,更不能因生存而有害於他人、後人。有效治理污水排放,還白河、還南陽一個清、潔、綠、雅的生態環境,是當代南陽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1污水排放設施現狀
上世紀90年代,白河城區段綜合整治的實施,自溫涼河入白河口處向下遊方向,修建了專用污水排放通道,直徑為1m左右的圓管,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污水向白河的排放量,但是規格較低,設施簡陋,排量小,清淤難,運行數年後,損壞、堵塞培卜嚴重,現在近乎報廢,內河成為污水河,污水流入白河,看著河面上漂浮的污物,痛惜中飽含無奈。城區沿白河兩岸快速發展,新開發城區的生產、生活污水不能有效收集,處於失控狀態,或明、或暗直接排入白河。近兩年,在河北岸沿濱河路正在修建污水通道,採用的是直徑不足2米的鋼筋混凝土圓管,服務范圍僅限溫涼河向白河下游區域,口徑小,排放能量低,僅供老城區排污所用,難於解決白河上游新開發城區的排放問題,且污物清除設施欠缺,清淤、疏浚困難,易堵塞,損失排放能力。布線不盡合理,施工方法欠妥,施工兩年多了,依然處在攻堅克難階段,何談向白河上游、下游延伸 ?
2成旅運功實例
污水排放是城市生存、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區人民生產、生活的主要環節。多個國家的多個城市因污水排放的有效實施而得配鎮穗利,還有多個城市因排放、處理措施不力而深受其害。 法國巴黎城區,地下300km的排污通道,建於160年前,時至現在仍為世界上典型的城建工程,完成著一個世界級大都市的污水排放、雨季泄洪任務,每年有數十萬專家、學者前往參觀考察,其地下通道之大,可供管理維護的人員、設備進入作業、通行。功能之完善,除排污、泄洪外,可布設管網、電纜,部分節段可供遊人進入參觀(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內流傳的手抄本法國偵探小說中,有作案人順下水道逃跑的情節,當時感覺不可思議,偶有機會到巴黎,目睹而悟)。多少年來,巴黎城區塞納河等諸多內河依然清水流暢,沒有內河污染、雨季內澇的現象發生。 青島市原為德租界的區域內,在德國占居期,修建了地下排污通道,青島市民的話說:「那些通道很大,能把汽車開進去」。可見規模之大。近幾年,多個城市,如:廣州、武漢、杭州、南昌等城市,暴雨季節,多次出現城市內澇、地下建築浸水、汽車漂浮、低層房屋被淹現象。分析原因,城區排放通道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嚴重落後,排放能力低或流通無保障而至。相比之下,青島市的原德租界,正是德國人修建的地下排水通道發揮作用,排放通暢,多年來沒有污水橫流、城市內澇現象發生。
治理城市污水,消除城區內澇,有效的措施就是:修建城市地下河,形成遍布城區的排放通道網。集污水匯集、流通、處理、排放(或再利用)及輔助城區泄洪為一體的網路系統。污水在地面消失,實現污水、河水各行其道,互不相犯,創造一個潔凈的城市環境。
3整體規劃
南陽市白河北,有邕河、溫涼河、梅溪河等數條河及其支流密布,與白河交織成網。沿河道規劃建設地下排污通道(河床以下,埋深淺,施工難度小),河流縱橫交織,基礎條件較好。沿白河修建主線通道,沿市區內河修建干線通道,沿內河支流或部分街道修建支線通道,支線通道延伸到各生產、生活區域,沿河通道均修建在河床下,原河道不再承擔污水排放任務,清污處理後,修築堤岸、綠化帶、人行通道等,堤岸外30-50米范圍內,禁止永久性建築物存在,一切為城區環境建設亮綠燈。內河治理後自上游水源引清水入城,還原城區諸河道草綠水清、沙石見底、魚蝦翔游、鳥語花香景觀。城市污水及暴雨期的定量雨水通過地下通道依次匯入支線通道、干線通道、主通道、污水處理場。白河南及新開發城區,原有河道稀疏,充分沿用現有河道河床修建排放通道,同時根據發展規劃,修建一定密度的人工河,引清水入城,同步建地下排污通道的支線、干線。按密度大小,根據排放需要,還可沿城區部分道路規劃布設地下通道,形成網路,遍布新、老城區。主線、干線、部分支線,具備排污、排澇功能同時,可據城建需要,布設管網(供水、供氣、供暖)、電網(電力、電信等所用電纜、光纜),綜合開發,充分利用,實現一功多能。勾織一張地上河網,改善城區環境;建造一個地下河網,排污、泄洪,同時規范管線入地。努力維護內河水系生態,扎實推進雨水、河水與污水分流和排污、治污工程,提高水環境基礎設施的支持和保障水平。
4建設
沿白河兩側堤岸邊河床下,修築排污通道主幹線,上游到規劃的城區邊界,下游到城區界外至污水處理廠。主線通道平行白河中心線修建,嚴格內滲、外滲處理,兩側通道每間隔一定距離設一互通通道,便於調控流量及單洞停用進行維護修理。一定距離設置進出口,實現管理維護的設備、人員進出及沉澱污物外運。每個干線通道進主線入口處設沉澱池,建固體漂浮物清除機動柵閘,隨時清除,堆積外運,確保流暢無阻。主通道橫斷面設為倒垂的「梨子」形,最大內經不小於6米,上斷面為半圓形或矩形 ,排放高峰時增大排量,下斷面為「V」形,排量較小時以增加流速,有效減少沉澱,減小淤積,保障排放能力。通道內,單側或雙側設行人通道,完成通道及內部的管網、電網的管理、維護、觀測等。
沿城區內河河床下建設干線通道,新城區在充分沿用已有河道河床外,利用新開人工河河床及部分道路修建地下通道,最大內經不小於4米,橫斷面形狀如主線通道,內部設置與主線通道類同,一定距離設人、機出入口,各支線流入干線入口處設沉澱池及機動柵閘,減少固體物流入干線通道。
沿內河支流河床下或部分道路合適區域(綠化帶、人行通道、非機動車道)地下,布設排污通道支線,以單邊不小於3米的矩形通道或直徑不小於2米管涵為主,斷面設置要保證能實現人、機有效清污、疏浚。市區各平交路口地下,修建單邊不小於3米的矩形通道,實現排污功能同時,保證管網、線網布設通過,杜絕城區內天天挖溝,時常破路,地下管網、線網隨意布設現象。在支線一定長度內的合適位置,設置人、機進出口,在雨水匯集區域,設自動限流或人工機動限流雨水入口,保證暴雨期及時泄洪,杜絕城區內澇出現。
支線通道連接來自各區域各街道的分支排污通道,各分支通道以不小於1米的管涵為主,確保各區域內污水排出、雨水排放,各入口設沉澱池、活動格柵,禁止固體物流入,保證管道暢通。對污水排放的重點管控區域,設置限流、控流裝置,實現有序管理、定量排放。
依據城區規劃的產業分布、居民密度等要素,准確計算最大排污流量,依據區域內地理、地勢及歷史洪峰值,准確確定最大洪峰流量。要在數倍於生產、生活排放極峰及輔助泄洪最大值的基礎上,確定排污通道的分布密度、結構尺寸、等數據。
建設管控中心,主線、干線、支線全部實行視頻監控和運行數據動態監測,整個系統實現信息化管理,隨時觀察各處運行狀態,隨時檢測各點運行數據,及時傳遞水質變化信息,對排污通道的各部位實施動態監察,各機動柵、閘、清污設備、限流裝置等實現遠程式控制制。
該項工程是一個系統的、完善的永久性工程,要採納成功的典範經驗,吸取多處因治理不善而受害的教訓,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以超前的思路,縝密規劃後,付諸實施。不能盲從、草率而上、匆匆而行。
5施工
按先主線後干線、支線、各分支通道的順序建設,主線、干線、支線新建,各分支通道,可在原排污設施的基礎上,改建、擴建、恢復重建為主。自下游向上游,先建設主線通道,在主線完成區段,完成各干線通道,干線建成區段,完成各支線通道、各分支通道。完成一段,投用一段,依次向上游延伸。亦可依據經濟能力分期、分段、分區域完成。直至已規劃城區區域整個排污系統建設投用。城區擴展,可接續建設。
6施工方案
依據整個排污系統規劃及南陽城區地理、地質特點,確定合理實施方案,選擇合適施工方法,以降低施工難度、減少工程費用。主線通道、干線通道沿河而建,埋深較淺,可採用蓋挖法施工及鋼板圍堰一次成形施工法,或兩者結合。沿城區道路或街道的地下干線通道,埋深較深,採用盾構法施工,一次成形。
蓋挖法:典型的城市隧道施工方法,按側牆成形、洞頂封蓋、外滲處理、成孔、內滲處理的順序進行。各交匯處、進出口等部位,特殊處理。可大規模同步進行。
鋼板樁圍堰施工:先用鋼板樁圍堰封閉施工區域,清挖被圍區域,按設計進行通道施工及防滲處理。施工簡便宜行,但同步施工規模因鋼板樁用量受限制。
盾構法:採取盾構法施工,通道一次成形,速度快,但機械化程度高,要求能夠連續作業,不能間斷,投入較集中,且輔助配套作業要同步進行。對施工環境、施工條件有一定要求。
7建設資金
要完善整個城區的污水排放系統,是一個巨大的、長期的工程,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於當今、造福後代的永久性工程。在一次規劃到位、方案完善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實施,按先主後次、先緊後緩的順序,分期、分段完成。每年計劃投入多少資金,完成多少工程,以「盡早完成,早日投用」為目標,把一個龐大的工程分期、分段分解,化大為小,逐步完成,以減小所需巨資的難度,確保建設過程連續、高效進行。
資金來源:
1)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按工程實施計劃,分期注入部分建設資金;2)作為城市發展的公益性工程,號召城區各界人士踴躍捐獻,從社會吸取部分資金;3)按城區各企業、單位、居民的承受能力,在現用的水費中計入一定金額的建設資金。系統投用後減免預用資金;4)該項目為一個長期運行的經營性項目,建設資金可向社會金融機構借貸,投入運營後,收費還貸。
8運營管理
整個系統採取市場化運作模式,獨立核算。
運營收入:污水排放處理與供水、用水有機結合起來,以生產、生活用水,定性、按量承擔污水排放處理費,按「誰用水,誰承擔費用」的原則,在用水環節收取排放處理費。按用水性質、排放水質污染程度確定污水排放費用基準單價,要求「先處理,後排放」;按用量分段計費,實施階梯單價,提倡節約用水,實施「量大價高」的計費辦法;沿地下排污通道布設的管網、電網等,有相關部門承擔一定的通道使用費。 費用支出:基礎建設投資;通道設施維護費;後期改造、擴建費用;運營、管理費用。 整個運作過程接受政府監督、社會監督,確保良性運作、有效運行,達到長期服務社會、市民永久受益之目的。
這是一個系統的城市建設基礎工程,是解決城市環境水污染問題的有效措施。排污處理系統的建成,不僅益於當今,更能在數拾年、上百年,乃至數百年後依然造福於民。歷史的功績,遠比一幢樓、一條路、一個廣場更有利功於一座城市及生存在這里的一代代人。南陽正處在舊城區改造、新城區開發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時期,舊城區改造、完善污水排放設施,迫在眉睫,開發新城區,建設排污通道應放在城市建設的第一位,有利於施工及配套設施完善。新城區建成後,完全一個靚麗的現代化城市,一個生態健康、環境優雅的新宛城。
參考文獻
[1]戴一成.建設綠色城市:污水治理設計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2]歐洲環境署.城市污水管理指南[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Ⅲ 長春市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管理辦法(2019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管理,保障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安全運行,防治城市水污染和內澇災害,保障公民生命、財產安全及公共安全,保護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市區范圍內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的規劃、建設、管理、運行、維護等活動,適用本辦法。第三條城市排水設施是指雨水管渠、污水管渠、雨水污水合流管渠、排水河道及明溝、水塘、排水泵站、調蓄池和閘門、各類排水窨井及其附屬設施。包括公共排水設施和自建排水設施兩部分。公共排水設施是指政府投資或者參與建設的供公眾使用的市政排水設施。自建排水設施是指由單位或者個人自行建設的排水設施。
城市污水處理設施是指污水處理廠、再生利用雨水設施、污泥處理處置設施、配套管網設施及其附屬設施。第四條本市排水與污水處理應當遵循尊重自然、統籌規劃、配套建設、建管並重、保障安全、綜合利用的原則。第五條市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本市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的監督管理工作。
雙陽區、九台區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的監督管理工作。
規劃和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發展和改革、水務、財政、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城市管理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做好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的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鼓勵採取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
鼓勵、支持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先進實用的技術、工藝、設備和材料,促進污水的再生利用和污泥、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提高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能力。第七條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信息系統建設、管理,建立信息動態更新和合理共享機制,實現排水與污水處理的信息化、智慧化。第八條推行污水處理廠、管網、泵站、調蓄池聯動,實行廠網站池一體化管理、專業化運行維護,保障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第九條市、雙陽區、九台區建設主管部門和城市管理部門應當建立投訴舉報機制,受理損害、破壞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行為的舉報與投訴。任何單位和個人對損害、破壞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的行為有勸阻和舉報的權利。第二章規劃與建設第十條市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規劃和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務、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等有關部門,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市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備案。市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應當包括城市內澇防治內容。
雙陽區、九台區建設主管部門負責編制本行政區域內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納入市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
因經濟社會發展確需修改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的,應當按照原審批和備案程序報請審批並備案。第十一條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確定的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用地,不得擅自改變用途。
本市市區范圍內禁止填湖(河、溝)造地,禁止對河道實施硬化、截彎取直。第十二條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規劃和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務、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等有關部門,依據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合理確定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標准,統籌安排管網、泵站、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再生水利用、雨水調蓄和排放以及廠網站池聯通等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
城市新區的開發和建設,應當按照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確定的建設時序,優先安排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未建或者已建但未達到國家有關標準的,應當按照年度城建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計劃和城市維護建設資金收支計劃進行建設和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能力。第十三條市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結合本市氣候、地理、人文等特點編制相關工程建設標准圖集和技術導則,指導本市的海綿城市建設。第十四條新建、改建、擴建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應當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增加綠地、砂石地面、可滲透路面和自然地面對雨水的滯滲能力,利用建築物、停車場、廣場、道路等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削減雨水徑流,提高城市內澇防治能力。
新區建設與舊城區改建,應當按照市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確定的雨水徑流控制要求建設相關設施。
Ⅳ 灝忓尯奼℃按澶勭悊鍘傚緩璁捐勫垝
涓轟簡淇濋殰灝忓尯鍑烘按姘磋川絎﹀悎鐜淇濋儴闂ㄧ殑瑕佹眰錛屾垜浠闇瑕侀伒瀹堢浉鍏蟲爣鍑嗭紝紜淇濇薄姘村勭悊璁炬柦鐨勮捐″拰寤鴻句笌灝忓尯鏁翠綋瑙勫垝鍜屽緩絳戠壒鐐圭浉鋙嶅悎銆傛湰鏂囧皢浠庡氫釜鏂歸潰浠嬬粛灝忓尯奼℃按澶勭悊鍘傜殑寤鴻捐勫垝銆
🌊鍑烘按姘磋川絎﹀悎鏍囧噯
鏍規嵁灝忓尯鐨勫嚭姘磋佹眰鍜屽勭悊紼嬪害錛屾垜浠闇瑕侀伒瀹堛婂湴闈㈢幆澧冭川閲忔爣鍑嗐嬪拰銆婃薄姘寸患鍚堟帓鏀炬爣鍑嗐嬬殑瑙勫畾錛岀『淇濆嚭姘存按璐ㄦ弧瓚沖綋鍦扮幆淇濋儴闂ㄧ殑瑕佹眰銆傚傛灉閲囩敤鍦熷湴澶勭悊娉曪紝搴旀寜鐓х浉搴旀爣鍑嗚繘琛岃$畻銆
🏘️涓庡皬鍖虹幆澧冪浉鍗忚皟
奼℃按澶勭悊璁炬柦鐨勮捐″拰寤鴻鵑渶涓庡皬鍖虹殑鏁翠綋瑙勫垝鍜屽緩絳戠壒鐐圭浉鋙嶅悎錛屼嬌鍏跺栬備笌灝忓尯鐜澧冪浉鍗忚皟錛屾彁鍗囩編鎰熴
👍綆媧佸疄鐢
鍦ㄦ薄姘村勭悊宸ヨ壓涓婏紝鎴戜滑榪芥眰綆媧佸疄鐢錛屼互鏂逛究鏃ュ父綆$悊銆
🏢絝嬩綋甯冨矓錛岃妭鐪佺敤鍦
鍦ㄩ珮紼嬪竷緗涓婏紝鎴戜滑閲囩敤絝嬩綋甯冨矓錛屽厖鍒嗗埄鐢ㄥ湴涓嬬┖闂淬傚鉤闈㈠竷緗緔у噾錛屼互鑺傜渷鐢ㄥ湴銆
🌬️鍑忓皯瀵圭幆澧冪殑褰卞搷
奼℃按澶勭悊鍘備綅緗灝藉彲鑳戒綅浜庡皬鍖轟笅椋庡悜錛屼笌鍏跺畠寤虹瓚鐗╀繚鎸佷竴瀹氳窛紱伙紝鍑忓皯瀵圭幆澧冪殑褰卞搷銆
🛠️妯″潡鍖栥佸畾鍨嬪寲銆佽懼囧寲
璁懼囧叿澶囨ā鍧楀寲銆佸畾鍨嬪寲鍜岃懼囧寲鐨勭壒鐐癸紝鏂逛究鏂藉伐瀹夎呭拰榪愯屻傛ц兘紼沖畾錛岄傚悎鍒嗘湡寤鴻俱
🌟楂樺勭悊紼嬪害錛岃妭鑳藉勭悊鎶鏈
榪芥眰楂樺勭悊紼嬪害錛屽噺灝戞薄娉ヤ駭閲忥紝騫墮噰鐢ㄨ妭鑳藉勭悊鎶鏈銆
💪鎶楀啿鍑昏兘鍔涘己
澶勭悊鏋勭瓚鐗╄兘澶熸壙鍙楄緝澶ф按鍔涜礋鑽峰拰鏈夋満鐗╄礋鑽鳳紝鍏峰囪緝濂界殑鎶楀啿鍑昏兘鍔涖
📈20騫村彂灞曡勫垝
鑰冭檻鍒板皬鍖轟漢鍙i愭笎澧炲姞錛屾薄姘村勭悊鍘傜殑璁捐″懆鏈熷簲鑰冭檻20騫寸殑鍙戝睍瑙勫垝銆
Ⅳ 在進行場地雨洪控制和規劃場地雨水徑流的時候,應著重注意哪些方面
http://www.landscape.cn/paper/ecology/2013/0301/155595.html
近年來很多地區頻發乾旱和內澇等災害,引發我們對城市水危機的深刻思考。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並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雨水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而是通過排水系統排走,但排水設施的設計標准較低且城市排澇標准體系的缺失造成了暴雨時節嚴重積水,產生洪澇災害,加劇了城市缺水,水污染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通過雨水資源化解決水危機及洪災問題一直是很多學者關注的重點[1-3],它對於緩解水資源危機,補償城市生態環境及防洪減災等方面具有重大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現有關於雨水資源化的研究大多從工程設計方面入手,但實際上應整體和多目標的解決雨水問題,而非單一工程的解決方式,在城市發展的規劃層面需前瞻性的分析雨水資源化的方向,構建雨水利用及生態安全格局,發達國家已從單純的工程技術層面走向與景觀生態設計緊密結合[4-7]。城市規劃及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理應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可操作的平台,而傳統的城市規劃,主要是將雨水通過管網排除或收集至污水廠進行處理解決點源污染,卻導致排水設施壓力增加,且雨水徑流的面源污染得不到控制,威脅城市的安全。目前城市雨水利用尚未納入城市規劃的考慮范圍,造成雨水利用設施建設隨意性較大;未來城市規劃需充分認識雨水資源的價值,在規劃中積極引入雨水資源化的理念,通過雨洪利用和景觀生態設計等手段解決城市水危機。
本文針對北京首鋼工業改造區進行雨水利用規劃研究,將雨水作為地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元素,將雨水利用納入城市規劃體系中,構建雨水利用「生態海綿」地區。初步優化探討「生態海綿」地區雨水利用的綜合效益,並在此基礎上提出雨水利用構建技術和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為後續土地一、二級開發及雨水利用工程設計提供參考。
1項目概述
2007年,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完成了《首鋼工業區改造規劃》,根據區域發展要求並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首鋼主廠區及其協作發展區應作為北京城市西部的綜合服務中心;作為中國鋼鐵工業改造轉型的典範,應走出一條特色工業資源與現代科技文化相結合的發展之路,成為後工業文化創意產業區。根據區域發展要求並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按照總規要求創新規劃理念和方式方法,在該規劃中探索低碳生態的規劃設計指標體系。
工業區地形坡度大,現狀雨水通過人民渠排除,但是河道斷面狹窄,過水能力低;現狀月季園和晾水池兩處水域都採用自來水補水,因無雨水收集設施及地勢等影響,雨水無法流入湖內補充水體,現狀雨水利用幾乎處於空白。
根據工業區改造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目標,對雨水利用提出一些要求:第一,必須保障防洪安全;第二,以節約利用水資源為目標,構建以雨水利用為主的景觀;第三,通過雨水利用恢復規劃區水生態系統,保障規劃區生態安全格局;第四,雨水利用規劃與土地開發、景觀設計、豎向規劃及其他涉水專項規劃協同編制,確保規劃能夠實施。
2「生態海綿」規劃理念
2.1理念概述
本規劃結合「生態排水+管網排水」雨水排除新模式,融合雨水開發應用領域最新的可持續發展及低影響開發等理念,構建「生態海綿」雨水利用地區的規劃理念。
「生態海綿」地區要求改變傳統雨水排放的模式,它要求採用與自然相近的雨水管理方法,盡可能不讓雨水外排,而是分散的蓄留和初步凈化。整個規劃區應該像海綿一樣,將進入的雨水短暫的存儲起來,再利用或緩慢下滲,構建生態海綿地區規劃理念,強調雨水可持續利用,把雨水「排水量零增長」的概念形象表達出來,這種理念符合生態環境保護及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的要求。
2.2綜合目標
本規劃兼顧城市用地和空間開發宏觀指引,制定雨水綜合利用的空間分布、分類及技術措施等;微觀上進行雨水利用規劃設計的要點控制,確定具體利用技術,控制指標及相關配套政策等。期望能夠從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層面上進行雨水利用綜合規劃,進而實現調蓄減排、水資源保護、雨水利用、水污染控制、水景觀及微氣候改善等綜合效益。
2.3評價指標
針對規劃構建的「生態海綿」地區從經濟、資源環境等角度出發提出三類指標,具體見表1。
雨水利用強度類指標反映雨水利用的程度,其中年雨水排放率指該地區進行雨水利用改造後排入市政管網的雨水量佔全年總降雨量的比例,零排放降雨量和零排放重現期指可被規劃區滯留的降雨量和該降雨量對應的重現期。經濟類指標反映雨水利用設施的建設及管理成本,資源環境類指標反映雨水資源化程度及環境污染的控制情況。根據規劃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各類指標的限制值,可控制和指導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雨水設施用地的預留和建設,指標體系也可用來預測及驗證規劃方案實施後的實際效果。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主要為本規劃效益評價服務,期望後續繼續完善雨水利用指標體系,為雨水利用相關管理控制措施及法規的制定提供幫助。
2.4技術體系
構建「生態海綿」地區的技術體系由雨水凈化系統、雨水滲透系統和雨水蓄集利用系統組成。規劃方案以綠地改造利用技術為核心技術,聯合其他以綠地為主要空間的雨水綜合利用技術,進而實現雨水的生態海綿吸收滲透方式。
屋頂:以屋頂綠化和屋頂花園改造為主,綜合徑流系數設計為0.2。廣場道路:採取透水鋪裝改造。綠地:地塊內綠地主要以低勢綠地、雨水花園等生物滯留系統為主,並結合滲透溝和植物溝渠滲透系統,整個系統以細粉砂的滲透系數為標准(取1×10-5m/s),蓄水深100~200mm;公共綠地以生態濕地、景觀池等雨水集中利用設施改造為主,並配套相應蓄水池,蓄水深200~500mm;道路綠化帶採取綠色街道的改造建設,蓄水深200mm。後續詳細規劃設計計算,都將按照相關技術的設計標准進行計算分析。
3方案設計計算
3.1綜合方案(圖2)
研究針對規劃區的地質、環境、水文和氣象等條件進行分析,論證了雨水利用的可行性,確定雨水利用的主要途徑為下滲補充地下水,部分補充景觀水系。
宏觀上,將整個規劃區按照現有水域和綠地分布分為南北兩區,不同匯水面雨水經初期截污措施後優先下滲補充地下水源,多餘雨水以重力流方式匯集至南北兩區的水系中。其中北區以現有晾水池為調蓄池接納未滲透的雨水,南區以現有景觀湖泊為調蓄池,並在水系周邊的公共綠地中建設生態濕地景觀,構造親水空間,起到美化環境和凈化水質的雙重功效。發生暴雨時溢流雨水通過防洪渠排除。
微觀上,將位於長安街兩側的地塊作為示範區,對其進行雨水利用詳細規劃設計,其中示範區1為綜合商業用地,示範區2為商業和公共綠地組合用地(該區域內含有景觀水體),通過對典型地塊的優化設計,探討全區雨水利用的技術體系及控制指標。
3.2設計計算
3.2.1綜合滲透系統
示範區1為綜合商業用地,匯水面由屋面、綠地、道路和廣場組成,區域內無大面積水域,無景觀補水需求,因此本區雨水利用系統設計為「屋頂綠化+高位花壇+透水鋪裝+低勢綠地+植被淺溝、滲透溝」的雨水綜合滲透利用系統。屋面徑流經屋面綠化截留凈化後再流經高位花壇(內填滲透性能好、凈化能力強的人工混合土)進行滲透凈化。道路雨水一部分經透水鋪裝直接滲透,一部分與屋面雨水一起通過低勢綠地,流入滲透淺溝;雨量較大時,雨水沿著淺溝進入滲透溝下滲;超過滲透能力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網。
為確定雨水利用措施的最佳方案,綜合北京市已有的工程設計經驗,分析屋頂綠化改造比例、綠地改造比例、滲透鋪裝比例以及設計零排放降雨量對經濟成本的影響。具體優化分析計算如下。
(1) 固定綠地改造和鋪裝改造比例分別為20%和30%、考察屋頂綠化和設計零排放降雨量對經濟成本的影響,結果見表2。
由表2可見,屋頂綠化改造比例的提高,對提高地塊零排放降雨量的作用較小,且隨改造比例增加所有經濟指標都相應增加,因此需適當降低屋頂綠化比例以節省成本。
(2) 固定綠地改造和屋頂綠化比例分別為20%和10%、考察透水鋪裝和設計零排放降雨量對經濟成本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屋頂綠化相似,透水鋪裝改造比例的提高,對提高地塊零排放降雨量的作用不明顯,且隨改造比例增加所有經濟指標都相應增加。
(3) 固定透水鋪裝和屋頂綠化比例分別為30%和10%、考察綠地改造和設計零排放降雨量對經濟成本的影響,結果見表3。
由表3可見,與屋頂綠化和透水鋪裝不同,綠地改造比例的提高,對提高地塊設計零排放降雨量的作用明顯,且隨改造強度增加,噸水綜合利用和噸水維護成本有所降低,表明提高綠地改造比例可提高零排放降雨量和降低經濟成本。本結論從蓄水量及經濟最優方面驗證了學界關於綠地是城市雨水利用最佳效益獲取場所的論述[8-10]。
通過對三種影響因素及各種經濟指標的綜合分析,針對示範區的雨水利用綜合滲透系統,綠地改造25%左右、設計零排放降雨量35mm左右是最佳雨水利用改造措施方案。
3.2.2以景觀水體為核心的綜合利用系統
示範區2是公共綠地和商業綜合用地,區內有景觀水體,因此規劃構建「以景觀水體為核心的綜合利用系統」。屋面雨水先經屋頂綠化截留凈化後再流經建築物周邊雨水花壇等設施進行滲透凈化。凈化後的雨水再流經設置於景觀水池中的人工濕地,出水水質可符合景觀水體的水質要求,經濕地處理後排入景觀水池。多餘雨水通過綠地滲透系統進行下滲補充地下水。
與綜合滲透系統一樣,採取同樣方式優化分析最佳方案,結論與綜合滲透系統一致:屋頂綠化和透水鋪裝改造比例的提高不能提高零排放降雨量且增加經濟成本,綠地是最經濟的雨水利用場所。
經濟性分析表明:總凈增造價、年折舊費用、單位面積凈增造價、噸水投資折舊和年維護費用都按照改造比例增加而增加,但噸水維護費用和噸水利用綜合成本隨改造比例的提高變化曲線如圖3和圖4所示。
綜上分析,針對「以景觀水體為核心的綜合利用系統」,綠地改造11%左右、設計零排放降雨量40mm左右是最佳雨水利用改造方案。
3.2.3規劃區綜合方案計算
以示範區的設計計算結論為依據,規劃全區雨水利用方案,按照雨水利用強度等級,提出4種方案,具體見表4。針對4種方案進行經濟性及滯留雨水量分析,結果見表5。
按照4種方案考察不同利用方案情況下,全區可滯留的降雨量、零排放標准及雨水利用率等指標,方案3為最佳方案。後期土地一級和二級開發利用需以此改造比例為標准進行不同性質地塊雨水利用設施建設。
4「生態海綿」效益分析
上文已構建了「生態海綿」地區評價指標,利用這一指標體系進行規劃方案的綜合效益分析,4種規劃方案的經濟性分析見表5,最佳方案3時,規劃區可滯留98mm降雨量,相當於規劃區3年重現期以上的降雨量都可被「海綿」吸收,雨水利用率可達90%(表6)。
結合全區水域的調蓄和滲透補充地下水,方案3實施後可節約水資源量202.47萬m3,雨水經綠地滲透和生態濕地等雨水利用設施凈化,大大減輕了雨水中污染物對環境的污染,根據北京市雨水污染物濃度的監測值和凈化設施凈化能力,預計方案3實施後可減少COD外排量101萬t,這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5結語
長期以來,城市涉水規劃中雨水排除與利用規劃均未被以單項規劃進行,且雨水利用規劃與其他專項規劃之間缺少有機聯系。將雨水資源化思想融入城市規劃、水系統規劃、環境規劃及綜合防災等規劃中,對未來城市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可以「生態海綿」地區構建為借鑒,創新雨水利用規劃理念,進一步完善雨水利用規劃的法規、管理政策、盡可能將雨水利用規劃由非傳統規劃改變為法定規劃,引導社會認識雨水利用的重要性,加大相關研究和實踐的投入,從法律、經濟和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創造適合我國雨水利用的技術和藝術。
Ⅵ 如何做好城市雨污分流處理
雨水可以通過雨水管網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過污水管網收集後,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水質達標後再排到河道里,這樣可以防止河道被污染。
案例
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工作方案
為繼續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滇池治理,實現滇池流域全面截污,構建主城完善截污體系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昆明市主城市政建成區范圍內全面開展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據初步測算,目前,在建和即將開工並在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的管網總長度為1290公里,投資估算約50億,工程建設不僅任務十分艱巨,而且對主城交通組織,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及出行將帶來嚴重影響,僅二環路以內就涉及道路開挖290條。因此,為確保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工程項目按時、按質、按量順利完成,實現主城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的工作目標,特製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實現主城雨污分流、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為工作目標,切實有力地推進昆明主城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進程,解決好當前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突出問題。
(二)基本原則
1.加強領導、統籌實施。在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領導工作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成立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工程指揮部;按照「雨污分流主幹管、支次干管、片區道路市政管、末梢庭院管建設統籌實施、一步到位」的要求,與其他項目有效銜接,做到同步推進、系統實施。
2.雨污分流、全面截污。控源截污是治理滇池最直接、最根本的手段。昆明主城人口密集、污水排放量大,必須切實抓好主城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工作,實現全面截污。
3.科學規劃、規范建設。堅持環保優先,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三管齊下」(即雨水管、污水管及再生水管),突出管網規劃的前瞻性,實現規劃的「全覆蓋」及管網建設的系統性;按照工程建設「八個百分之百」和質量管理「全覆蓋」的要求,全面推進管網建設。
4.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要加強宣傳動員,加大地方財政對管網建設的投入;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主城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工程建設。
(三)工作目標
在昆明主城建成區范圍內建成完善的雨污分流管網體系,確保污水收集率達95%以上,並構建合理的再生水管網系統。
今年,啟動二環路內市政管網雨污分流建設工程、主城西片區(二環外)市政排水管網雨污分流建設工程,繼續推進北岸水環境治理項目管網建設工程及主城雨污分流支次干管配套建設工程,全面完成二環路內1868家單位(小區)庭院雨污分流,完成主城市政排水管網建設、單位(小區)庭院雨污分流查缺補漏的清查及方案編制工作。
2011年9月30日前,全面完成主城雨污分流主幹管建設及支次干管鋪設工作;完成二環路內及主城西片區(二環外)雨污分流市政排水管網建設工程,同步完成主城內市政排水管網建設、單位(小區)庭院雨污分流工作,實現主城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的目標。
二、工程措施目標任務分解
(一)加快在建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及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
1.繼續實施北岸工程管網建設,全面完成主城五個片區污水、雨水主幹管鋪設385公里。2010年累計完成雨污干管鋪設243公里;2011年9月30日前,結合規劃道路建設和片區改造開發,完成剩餘雨污干管鋪設142公里。
責任單位:北岸工程局
配合單位: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規劃局、市滇管局、市城管執法局、市交警支隊
2.加快主城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配套工程建設。完成主城五個片區鋪設污水、雨水支次管336公里。2010年累計完成雨污支次管鋪設235公里;2011年9月30日前,結合道路建設、河道治理、片區改造開發,完成剩餘101公里雨污支次管鋪設。
責任單位:昆明建設管理公司
配合單位:滇投公司,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市規劃局、市住建局、市滇管局、市城管執法局、市交警支隊
3.今年10月30日前,全面完成二環路內1868家單位(小區)的庭院雨污分流及補建的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
牽頭單位:市滇管局、市節水辦
責任單位: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
(二)盡快啟動主城市政排水管網雨污分流工程
1.2010年11月30日前,啟動二環路內市政排水管網雨污分流工程,包括西北片區(五華區)新改建雨污管132公里、東北片區(盤龍區)新改建雨污管54公里、西南片區(西山區)新改建雨污管69公里、東南片區(官渡區)新改建雨污管67公里四個子項工程;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二環路內市政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完善322公里。
責任單位: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
配合單位: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市規劃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滇管局、市環保局、市城管執法局、市交警支隊、昆明軌道交通有限公司
2.2010年11月30日前,啟動昆明主城西片區(二環外)市政排水管網雨污分流工程。2011年9月30日前,建設完成雨污管168公里。結合草海片區的開發建設計劃,完成65公里雨污管網建設任務。
責任單位:滇投公司、昆明軌道交通有限公司
配合單位:市規劃局,五華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管委會,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滇管局、市環保局、市城管執法局、市交警支隊
3.按照雨水管、污水管及再生水管「三管齊下」的原則,2010年10月30日前編制完成再生水專項規劃,並按照規劃完成再生水管網建設的實施方案,與排水管網建設同步實施。
責任單位:市規劃局、滇投公司、市水務局(市節水辦)
配合單位:市環保局、市園林綠化局,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
(三)2010年內完成主城市政排水管網建設、單位(小區)庭院雨污分流查缺補漏的清查和工程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
1.2010年內,編制完成二環路外南片區、東片區、東南片區、北片區四個片區的排水控詳規和排水管網建設工程的立項及工程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採取由市級統籌、轄區政府按量分擔控規編制費、立項設計費,並提供有關基礎資料的方式,完成前期工作;2010年9月30日前,完成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網的補建工作。
責任單位:市規劃局、滇投公司
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滇管局、市環保局,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
2.2010年內,完成對主城雨污不分、污水外排未進入市政排水管網的單位(小區)清查、排查工作,編制完成主城單位(小區)庭院雨污分流的查缺補漏工程實施方案。
牽頭單位:市滇管局
責任單位:市規劃局、市水務局(市節水辦)、市環保局,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
(四)抓好主城市政排水管網建設、單位(小區)庭院雨污分流工程建設
1.按照查缺補漏工程實施方案,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主城雨污分流市政排水管網補建工作。
責任單位:滇投公司
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規劃局、市住建局、市滇管局、市城管執法局、昆明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市交警支隊,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
2.按照查缺補漏工程實施方案,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主城雨污分流單位(小區)庭院的補建工作。
牽頭單位:市滇管局、市水務局(市節水辦)
責任單位: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
配合單位:市規劃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城管執法局、滇投公司、市交警支隊
三、管理措施責任任務分解
(一)組織保障
為構建主城完善的截污收集處理體系,確保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工程建設順利實施,實現主城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的工作目標,在「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領導下,成立強有力的「昆明市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工程指揮部」,由市政府和麗川副秘書長擔任指揮長,北岸工程管理局李斌常務副局長擔任常務副指揮長,市滇管局李昆敏局長、滇投公司徐增雄總經理擔任副指揮長。指揮部設在滇投公司,負責項目實施的日常工作,並設立綜合組、計劃管理組、交通保障組、報批協調組、工程管理組、設計技術組、施工合同組、資金籌措組、財務審計組、質量安全組等十個工作組,從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市級相關部門、滇池北岸工程局、市排水公司等單位抽調專人組成,強力推進工程建設,有關具體要求將另行發文。
指揮部要嚴格按照制定的實施計劃,把建設工作進一步細化和量化,與道路改擴建、片區開發建設、城中村改造和河道整治有機結合、統籌考慮,確保主城建立完善的截污體系。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各自職能,明確責任,做好相關工作:市滇管局負責項目實施的督促協調;市發改委負責指導並按時限完成項目可研的報批,並爭取國家、省級資金支持;市住建局負責指導並按時限完成項目初設的報批、施工許可證的辦理,並負責工程建設招投標程序和工程質量安全的監管,以及項目推進中涉及軍產的協調工作;市規劃局負責指導辦理規劃手續,提供管線資料,牽頭協調管線單位配合推進項目建設,並及時提供項目所涉的片區規劃、地形圖及地下管線探測等相關資料;市環保局負責審批項目環評,將項目整合後納入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爭取國家和省級資金支持;市水務局(市節水辦)負責指導項目水保方案的審批、再生水管網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市園林綠化局負責提供綠化用水布點等有關要求,配合完成再生水利用規劃和方案的編制工作,開展管網建設;市、區城市管理執法局負責辦理項目施工相關手續,指導現場施工;市交警支隊負責項目實施的交通保障,配合項目實施單位編制施工期間的交通組織方案,做好項目實施的交通組織疏導工作;各區政府(管委會)負責轄區內項目涉及的征地拆遷工作,做好各項施工保障;滇投公司作為項目業主,負責項目建設的各項具體工作。
(二)資金保障
1.項目資金來源。北岸工程局負責北岸工程范圍內的管網建設資金;昆明軌道交通有限公司負責其開發區域及回遷安置區域內的征地拆遷和管網建設資金;轄區政府負責轄區內片區開發、城中村改造范圍內管網工程所涉及的征地拆遷資金;滇投公司負責項目其餘建設資金的籌措。
2.積極爭取國家、省級資金支持。項目爭取列入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發改委、市滇管局、市住建局等部門積極爭取環保部、水利部、發改委、住建部等有關國家部委和省級部門的資金支持。
(三)工作保障
1.進一步嚴格規劃管理,雨污分流及再生水管網與城市建設同步配套。規劃部門在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前,對涉及須配套排水及管網設施的項目,應事先徵求城市排水及再生水行政管理部門意見,把配套排水及再生水管網設施作為項目建設規劃審批的前置條件。
責任單位:市規劃局
配合單位:市滇管局、市水務局(市節水辦)、滇投公司
2.進一步理順排水運營維護機制,編制主城排水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職責,加強對現有排水管網及設施運營和維護管理,保證排水管網及設施的正常運轉,使污水收集處置系統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牽頭單位:市滇管局
責任單位:滇投公司,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
3.進一步做好規劃道路建設與雨污分流管網同步實施的統籌工作,對涉及主城市政雨污分流排水及再生水管網的規劃道路建設,做到規劃道路建設與雨污分流排水及再生水管網同步實施。
牽頭單位:市住建局、市規劃局
責任單位: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
配合單位:市水務局(市節水辦)
4.加強交通組織保障,編制施工交通組織方案,做好主城區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施工期間交通疏導。
責任單位: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市交警支隊,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
5.加強宣傳,確保工程按期完工。項目實施區域點多面廣,內容繁重、工期較緊,交通影響較大,僅二環路以內就涉及290條道路。新聞媒體要採取更加有效的宣傳報道方式,得到廣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推進。
牽頭單位:市政府新聞辦
責任單位: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
(四)監督保障
1.進度監督。按照「目標倒逼進度、進度保障工期」的要求,派駐督查組,加強對各單位日常督促、檢查,強化考核、問責,嚴格實行獎懲,確保完成主城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任務。
牽頭單位:市委目督辦、市政府目督辦、第十四紀工委
責任單位:指揮部各成員單位
2.審計監督。依據審計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對項目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維護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
牽頭單位:市審計局
責任單位: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
3.質量監督。按照工程建設「八個百分之百」和質量管理「全覆蓋」的要求,對主城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進行全程的工程質量監管。
牽頭單位:市住建局
責任單位:滇投公司、北岸工程局,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政府,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管委會
Ⅶ 所有新區建設都應當實行雨水污水分流對嗎
雨污分流是強制性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城鎮排澇要求,結合城鎮用地性質和條件,加強雨水管網、泵站以及雨水調蓄、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等設施建設和改造。
一、城市雨污分流排水設施驗收合格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符合相關標准和技術規范;
(二)按照批準的文件和圖紙建設;
(三)竣工資料齊全;
二、雨污分流的意義
1、便於雨水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降低水量對污水處理廠的沖擊,保證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率。
2、將會大大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切實改善廣大市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
三、城市排水實行雨水、污水分流排放制度:
1、城市排水專業規劃應當體現雨水、污水分流排放的要求。
2、建設工程應當按照規劃的要求建設雨水、污水分流排放的設施。
3、已經實行分流排放的地區,禁止將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相互混接、合流排放,或者將污水管道直接接入河道。尚未實行分流排放的地區,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編制有關改造的專業規劃和計劃,產權單位應當按照規劃和計劃要求進行分流改造。
法律依據: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城鎮排澇要求,結合城鎮用地性質和條件,加強雨水管網、泵站以及雨水調蓄、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等設施建設和改造。新建、改建、擴建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應當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增加綠地、砂石地面、可滲透路面和自然地面對雨水的滯滲能力,利用建築物、停車場、廣場、道路等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削減雨水徑流,提高城鎮內澇防治能力。新區建設與舊城區改建,應當按照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確定的雨水徑流控制要求建設相關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