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廢水物化同濟

廢水物化同濟

發布時間:2023-03-21 06:28:53

⑴ 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的教育教學

現設有土木工程系、建築系、市政工程系、力學部、實驗中心5個教學單位;學院現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精品課程10門。 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和建築與土木工程、項目管理2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在結構工程、岩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建築節能與設計、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市政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工程力學等8 個二級學科方向(含2 個目錄外二級學科)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設有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築學、城市規劃 4 個本科專業。其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山東省品牌專業,結構工程為校級重點學科,土木工程專業為學校品牌專業,2012年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業評估,積極實施「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力爭到2015年,申請土木工程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加強建築學學科建設工作,力爭申請獲得建築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工作,力爭在1~2個二級學科實現省級重點學科的突破。 堅持人才引進與培養相結合,面向海內外廣攬優秀人才,重點引進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加大高層次學歷人員培養力度,鼓勵和支持在職年輕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或到博士後流動站學習,每年選派部分老師到國外著名大學進修或科研合作,提高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近年來,引進培養博士17人,取得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由30%提高至70%以上;學院現有師資隊伍中有教職工85 人,其中高級職稱41 人,碩士以上學位61 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名,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2人、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3人、國家一級注冊規劃師1人、中國城鎮供排水協會(CWA)工業給水排水委員會委員1名、中國核心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理事1名、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3人,學校優秀教學獎獲得者3名,學校青年教學能手4名,8名教師具有國內外著名高校訪學經歷,一支高層次的學術梯隊和骨幹教師隊伍已基本形成。
力爭到2015年教師總量達到100名左右,高層次學科帶頭人達到2名左右,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到30名左右,具有海外訪學背景的教師達到15名左右。
名師簡介
於衍真
女,1957年7月出生,1982年畢業於武漢工業大學給水排水專業。1999年獲教授任職資格,同年受聘教授職務。現任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黨委書記,全面主持學院黨務工作 ,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教學名師,山東省三八紅旗手,濟南大學市政工程、環境工程學科碩士生導師,任濟南市飲用水安全研究會常務理事、濟南市土木建築學會常務理事、濟南市土木建築學會綠色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衛生廳涉水產品評審專家、濟南市自主創新產業重大專項評審專家、山東省土木工程學會教育委員會理事、山東省建築學會教育委員會理事。
在教學方面,任國家精品課程、山東省精品課程——《水力學》課程負責人,山東省省級教學團隊——《水力學》課程教學團隊負責人,山東省品牌專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負責人。濟南大學特聘崗——重點崗教師,環境工程學科及市政工程學科的建設中,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作為市政工程學科的學科建設負責人,積極承擔教學與科研工作,擔任了《水力學》、《水質工程學》、《城市市政工程規劃》、《給水排水管道系統》等多門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教學,教學認真、教學質量好,教學效果優秀,得到了廣大學生的好評,在2004年濟南大學第一屆教學工作會議上被評為濟南大學第一屆優秀教學獎(共10名),多次被評為濟南大學優秀教師。在教學中主持了「強化土建類學生創新意識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實踐」、「適應開放式教學需要的實驗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等多項國家、山東省的教學研究項目,並獲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兩項,獲山東省優秀學士論文指導教師,主持的水力學課程被評為山東省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課程,主編教材《水工藝處理技術與設計》、參編《鋼鐵工業環保技術手冊》,發表教學研究論文20餘篇。
在科研方面,申請人圍繞著環境保護的課題,科研方向明確,積極探索廢渣的綜合利用與廢水處理的研究,其科研成果在環境學科及市政學科領域里有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廢渣的綜合利用與廢水處理的研究中,創新性地提出了以廢治廢的科研思路,為環境保護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發展前景。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與完成了國家自然基金「氧化聚硅鐵協同介孔磁性濾料BAF脫氮除磷機理及生物相原位分析」,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專項「高藻引黃水庫水常規工藝強化集成技術研究與示範子課題——藻渣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活化沸石曝氣生物濾池中生物相分析及凈化效能機理研究」等國家、省級研究課題十多項;並完成了多項與企業聯合的項目,獲得了山東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及市級科研獎勵十多項,獲得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 》、《中國給水排水》等國內、外公開出版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近20篇學術論文被SCI、EI、ISTP收錄。
邱立平
男,教授,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院長,分管學院學科建設、科研、研究生教育及國有資產管理等工作。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工程專業,工學博士/博士後,市政工程學科教授、學位點負責人、碩士研究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工程學科博士生聯合指導教師,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業給水排水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給水排水研究會理事、山東省土木建築學會市政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山東省科技獎勵評審專家、山東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衛生廳涉水產品評審專家,美國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高級訪問學者(2009.09-2010.02)。
主要從事給市政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主講《廢水處理理論與工藝》、《水質工程學》、《給排水工程管道系統》、《水處理微生物學》、《水及廢水處理工藝系統》、《環境生物化學》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2008年獲山東省優秀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指導獎,目前主持《水質工程學》省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多年來致力於廢水生物處理理論與技術、水深度處理及回用技術及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在研項目,完成山東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高校科研計劃等多項課題研究工作,完成省級鑒定2項,已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SCI 、EI 等收錄20餘篇,已獲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目前重點關注及感興趣的領域:1)水及廢水的生物過濾處理理論與技術;2)水及廢水的物化-生化組合處理技術;3)微污染水源水處理;4)回用水的深度處理技術;5)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
劉增夕
男,碩士學位,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副教授,副院長。1986年6月畢業於蘭州大學數學力學系,1995年6月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建築工程系。主講《結構力學》,《有限元法》,《高等結構動力學》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FRP加固混凝土結構性能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外刊物及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0餘篇。參與的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強化土建類學生創新意識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實踐》(已結題,2位),主持濟南大學教學研究項目《深入貫徹學分制全面提高學院教學教務管理效率》。近年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完全學分制下高等教育技術問題》,《二級學院教學質量監督、反饋體系的構件》等。濟南大學教學成果三等獎一項,2006年教學管理先進個人。近年來主要從事加固混凝土結構性能研究及設計理論研究工作。主持濟南大學科研基金《C/GFRP加固混凝土梁受彎性能試驗研究》,第1位;高性能碳纖維復合筋-CFRP 筋的開發及利用(省教委科技攻關項目,第 4 位);唐山市陡江電廠灰壩工程對李家峪村房屋開裂影響原因分析(部級鑒定,第3位);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用於混凝土樑柱節點的抗震加固技術,山東省科技廳鑒定,第2位;高性能碳纖維復合筋-CFRP的開發及利用,山東省科技廳鑒定,第4位。
徐新生
男,1963年3月生,博士,濟南大學A4級教授,結構工程、岩土工程學科碩士生導師,濟南大學第二、第三屆重點崗教師,濟南大學第二屆優秀教學獎獲得者,兼任山東省土木建築學會鑒定加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混凝土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時被聘為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專家。主講土力學、基礎工程、結構CAD等課程,參與編寫教材2部,主持國家級教學研究項目1項、省級精品課程1門和校級精品課程1門,主要參與3項省級教改項目,獲得省級教學三等獎2項。近年來主要從事FRP筋混凝土結構性能及設計理論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刊物及學術會議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EI收錄5篇,ISTP收錄5篇,主持省教委科技計劃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累計投入研究資金120餘萬元。其中一項獲得省級鑒定,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年度科研經費60萬元以上。
劉俊岩
男,現任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土木系副主任、院聘教授,建築與土木工程碩士研究生導師,濟南大學城市環境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長。山東省土木建築學會施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高校施工學科研究會理事。
20多年來一直從事建築施工、管理以及岩土工程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在教學方面,為本科生、研究生主講了「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施工組織學」、「高層建築施工」、「項目管理」等多門課程,並承擔了指導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生產管理實習等教學任務。
在科研方面,劉俊岩教授主要圍繞著工程建設標准、現代施工技術等課題,積極探索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的新技術、新標准,其科研成果在國內建設工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基坑工程的研究方面成果較為豐富,著有《深基坑工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高層建築施工》(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等學術專著;主編完成的山東省工程建設標准《建築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基坑工程監測的專項技術標准,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還擔任國家標准《建築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的編制組長,推動了我國基坑工程監測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為基坑工程安全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劉俊岩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建設部專項課題研究項目2項、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項,廳級科技項目多項。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山東省安全生產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
在社會服務方面,劉俊岩教授利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積累的工程實踐經驗,積極為社會提供技術咨詢服務。近年來主要在基坑工程的設計、施工與監測、樁基工程、地基處理與加固、建築工程施工新技術推廣與應用等方面承擔了多項工程項目和技術服務,並擔任了工程建設標準的咨詢專家和宣貫教師,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
彭曉彤
男,1973年10月生,2005年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副教授,結構工程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鋼結構。主要從事鋼結構穩定理論、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抗震性能、設計方法、節能方向的研究。主持和參加山東省科技攻關項目、山東省教育廳科技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鋼結構設計規范組項目、濟南大學博士基金等項目研究,在國內外重點期刊上發表論文十多篇,多篇被EI檢索。
彭亞萍
女,中共黨員,教授,工學博士,結構工程碩士研究生導師,2005年畢業於天津大學結構工程專業。主要從事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工作以及結構工程、抗震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2004年獲濟南大學首屆青年教學能手榮譽稱號。目前任土木工程專業校級品牌專業負責人,「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位點負責人。
燕彬
男,1997年碩士畢業於天津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獲得碩士學位;2001-2004年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攻讀結構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09年晉升教授職稱,2005被批准為結構工程專業的碩士生導師。土木工程學科負責人,主講《高等土力學》、《基礎工程》、《土力學》等課程。
胡偉
男,本科,教授,第一批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山東省土木工程學會理事,結構工程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層混凝土結構設計、結構抗震、建築結構可靠度分析評估、建築物改造與加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承擔山東省建設廳科技攻關項目數項,獲得《後裝組合錨具》、《現澆混凝土肋梁樓蓋用石膏模板》實用新型專利和《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樓蓋開洞改造技術》發明專利。發表論文數十篇。目前主要從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研究。
楊令強
男,工學博士,1972年9月出生,現為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副教授,結構工程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結構工程和生命線工程的破壞分析與安全評價,2003年6月畢業於天津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獲博士學位,主講《有限元及大型程序設計》、《混凝土非線性原理》等研究生課程和《混凝土原理》、《結構抗震設計》和《特種結構》等本科生課程,主持和參加「利用水彈性模型研究小灣拱壩壩踵的破壞」(國家電力公司)、「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拱壩溫控措施優化和橫縫開度模擬計算研究」(96-221-05-05-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拱壩強度裂縫的產狀研究和人工縫的理性設置」(597780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拱壩系統破壞過程的計算機模擬研究」(5907938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拱壩變協調、變維、非保守系統的隨機分析」(59449003)等國家級科研項目,雲南省章鳩河調水、糯扎渡導流洞分析、天津市引灤入津模型試驗、地下防滲牆研究、日照水庫加固效果研究等省部級研究課題,在國內外重點期刊上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多篇被SCI、EI檢索。
付英
女,1970年生,遼寧開原人,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山東大學博士後。現任濟南大學副教授,市政工程系主任,水處理技術研究所所長,市政工程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美國UMBC高級訪問學者。民革山東省優秀黨員。德州市經濟社會發展顧問,山東土木工程學會會員。主要從事市政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講《水工藝設備基礎》、《專業導論》、《水工藝與工程新技術》、《城市市政工程規劃》及《專業外語》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在科研上始終致力於混凝劑制備及應用技術、水的深度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應用技術的研究。主持參與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獲得4項國家發明專利的授權,在國內外主要學術期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近60篇,其中近30餘篇被SCI、EI收錄。
段琪慶
男,1964年出生,1986年7月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航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後在山東省測繪局工作,歷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局長業務助理等職。1997年7月在濟南大學工作,任建築系系主任,高級工程師。山東省建設廳、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國土廳專家組成員,山東測繪學會理事,山東省測繪學會教育分會副主任委員。主講測量學、測量實習、地理信息系統、攝影與航空、城市規劃系統工程學、電力電訊規劃等多門課程。
劉寒芳
女,1969年出生,1987年就讀於沈陽建築大學建築學專業,1991年分配至山東省紡織設計院,1993年被派往上海,與香港A1建築事務所合作,2002年調至濟南大學土建學院任教。擔任的主要課程有:建築設計原理、建築設計、中國古典園林等。現為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建築學教研室主任。
謝群
男,1979年2月出生,山東聊城人,副教授,同濟大學工學博士,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結構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建築物鑒定加固改造以及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抗震研究,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參編「十一五」精品規劃教材一部,發表教研論文兩篇。主講《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高層建築結構》等專業課程,並指導土木工程專業高層建築框剪結構畢業設計。
劉燕
女, 1978年4月生,2001年畢業於山東建築工程學院,獲學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青島理工大學,獲碩士學位,2007年在同濟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講基礎工程、建設法規、土木工程施工等課程,近年來主要從事地下建築結構與基坑方面的研究工作,發表論文14篇,其中EI、ISTP收錄共4篇。目前承擔一項院級教學研究課題,1項校級博士基金項目
秦磊
男,1974年7月生,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土木工程系講師,研究方向為:結構檢測加固、建築結構可靠度分析評估;發表論文10幾篇,其中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多篇、SCI收錄論文3篇、EI多篇,承擔濟南大學博士基金1項;
張守彬
男,1980年生,副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市政工程系教師。先後承擔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給水排水管道系統》(Ⅰ)、《給水排水管道系統》(Ⅱ)、《水質工程學》(Ⅱ)、《水處理生物學》、《專業外語》、《工業水及廢水處理》、《水工藝儀表與控制》以及環境工程專業《水污染控制工程》(Ⅰ)等本科教學任務;作為組長或骨幹教師承擔承擔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本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為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理論與技術研究。在曝氣生物濾池填料開發、處理機理研究、脫氮除磷效能及工藝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優異成果,授權國家發明專利申請2項(第二位)。
目前主持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餘篇,被SCI/EI/ISTP檢索5篇,IWA(國際水協)論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篇。
王曉東
男,1971年生,工學博士,現為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副教授,建築與土木工程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市政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學科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講《高等水化學》等研究生課程,以及《專業外語》、《水分析化學》等本科生主幹課程;以水處理理論與技術為研究方向,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的理論研究工作及示範工程建設工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其中SCI、EI、ISTP收錄多篇。
張剛
男,1975年生,山東桓台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工學博士,現為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市政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學科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講《給水處理工藝理論》、《水處理反應動力學與數值模式》等研究生課程,以及《水質工程學》、《給水排水管道系統》、《水工程經濟》等本科生主幹課程;以水處理理論與技術為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接觸絮凝機理及動力學方面的理論研究,以及高效固液分離技術與裝備的開發與應用研究,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的理論研究工作及示範工程建設工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多篇。

⑵ 電鍍廢水的廢水處理

電鍍廢水處理
當前一般採用物化法處理。處理方法較多,有效的也不少,但可以做到整體達標的並不多。但做的好的也是有的,如,陝西福天寶公司的DTCR—重金屬離子捕集劑,它通過DTCR與廢水中重金屬離子形成一種大分子的螯合物,然後經過絮凝,可以很好的去除電鍍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並達到國家標准。
電鍍和金屬加工業廢水中鋅的主要來源是電鍍或酸洗的拖帶液。污染物經金屬漂洗過程又轉移到漂洗水中。酸洗工序包括將金屬(鋅或銅)先浸在強酸中以去除表面的氧化物,隨後再浸入含強鉻酸的光亮劑中進行增光處理。該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鹽酸和鋅、銅等重金屬離子及有機光亮劑等,毒性較大,有些還含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劇毒物質,對人類危害極大。因此,對電鍍廢水必須認真進行回收處理,做到消除或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
電鍍廢水處理設備由調節池、加葯箱、還原池、中和反應池、pH調節池、絮凝池、斜管沉澱池、廂式壓濾機、清水池、氣浮反應,活性炭過濾器等組成。
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氣浮法
氣浮法是向水中通入空氣,產生微小氣泡,由於氣泡與細小懸浮物之間黏附,形成浮選體,利用氣泡的浮升作用,上浮到水面,形成泡沫或浮渣,從而使水中的懸浮物質得以分離。按照氣泡產生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充氣氣浮、溶氣氣浮和電解氣浮三類。
氣浮法是代替沉澱法的新型固液分離手段,1978年上海同濟大學首次應用氣浮法處理電鍍重金屬廢水處理獲得成功。隨後,因處理過程連續化,設備緊湊,佔地少,便於自動化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氣浮法固液分離技術適應性強,可處理鍍鉻廢水、含鉻鈍化廢水以及混合廢水。不僅可去除重金屬氫氧化物,而且可以去除其他懸浮物、乳化油、表面活性劑等。氣浮法用於處理鍍鉻廢水的原理是:在酸性的條件下硫酸亞鐵和六價鉻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然後在鹼性條件下產生絮凝體,在無數微細氣泡作用下使絮凝體浮出水面,使水質變清。
2.離子交換
離子交換法主要是利用離子交換樹脂中的交換離子同電鍍廢水中的某些離子進行交換而將其除去,使廢水得到凈化的方法。
國內用離子交換技術處理電鍍廢水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試驗研究的,到70 年代末,因為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這一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當前已成為處理電鍍廢水和回收某些金屬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使某些鍍種的電鍍廢水達到閉路循環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採用離子交換法的投資費用很高,系統設計和操作管理較為復雜,一般的中小型企業難以適應,往往由於維修、管理等不善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推廣應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當前,國內對含鉻、含鎳等電鍍廢水採用離子交換法處理較為普遍,在設計、運行和管理上已有較為成熟的經驗。經處理後水能達到排放標准,且出水水質較好,一般能循環使用。樹脂交換吸附飽和後的再生洗脫液經電鍍工藝成分調整和凈化後能回用於鍍槽,基本實現閉路循環。另外,離子交換法也可用於處理含銅、含鋅、含金等廢水。
3.電解法
電解法主要是使廢水中的有害物質通過電解過程在陽、陰兩極上分別發生氧化和還原反應,轉化成無害物質;或利用電極氧化和還原產物與廢水中的有害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不溶於水的沉澱物,然後分離除去或通過電解反應回收金屬。國內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用電解法處理電鍍含鉻廢水,70年代末對含銀、銅等廢水進行實驗研究,回收銀、銅等金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電解法處理電鍍廢水一般用於中、小型廠,其主要特點是不需投加處理葯劑,流程簡單,操作方便,占生產場地少,同時由於回收的金屬純度高,用於回收貴重金屬有很好的經濟效益。但當處理水量較大時,電解法的耗電較大,消耗的鐵極板量也較大,同時分離出來的污泥與化學處理法一樣不易處置,所以已較少採用。
4.萃取法
萃取法是利用一種不溶於水而能溶解水中某種物質(稱溶質或萃取物)的溶劑投加入廢水中,使溶質充分溶解在溶劑內,從而從廢水中分離除去或回收某種物質的方法。萃取操作過程包括混合、分離和回收三個主要工序。

⑶ 汽修廠的廢水怎樣處理

汽修廠的廢水怎樣處理

汽修廠環境保護設施:
1、含油廢水處理裝置;
2、降噪設施;
3、有組織排放粉塵的處理裝置
如果您覺得能幫到您,請採納

澱粉廠的廢水怎樣處理

目前,國內外經常採用的澱粉廢水處理工藝有如下幾種。
(1)厭氧-好氧串聯工藝
厭氧部分一般採用UASB、厭氧濾池、厭氧塘、縱向折流套筒式厭氧污泥床(VBASB)處理工藝,好氧部分可採用生物接觸氧化、迴圈式活性污泥法等工藝,厭氧前面採用調節池預曝氣、沉澱等預處理,好氧後面一般接氣浮、吸附、過濾等後處理,以保證出水達標。
(2)兩段好氧串聯工藝
該工藝可為生物接觸氧化與氧化塘串聯,也可採用酵母菌-焦炭固定床生物膜兩段好氣處理工藝。
(3)化學絮凝-活性炭吸附

汽修固廢廢漆怎樣處理

辦理危險廢物收集許可證,然後將收集的廢機油定期轉移至有資質的單位處理。
汽車維修行業會產生的塗料危險廢物主要是噴漆工藝產生的廢油漆渣、、廢油漆、吸附棉、天那水、活性炭以及沾染了油漆或者機油的油漆罐、機油桶、機油濾清器、抹布手套等。

處理廢水的污泥怎樣處理?

處理廢水後污泥的處理處置方式主要有:

  1. 衛生填埋、

  2. 污泥農用、

  3. 污泥干化和熱處理、

  4. 污泥焚燒及海洋傾倒.

由於污泥焚燒具有使剩餘污泥減量化到最小,污泥處理速度快,可就地焚燒及可以回收能量用於發電和供熱等優點而被廣泛採用。

國內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污水廠總處理水量和處理程度將不斷擴大和提高,產生的污泥量也日益增加,目前在國內一般污水廠中其基建和執行費用約占總基建和執行費用的20%~50%。污水污泥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和豐富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還存在重金屬、致病菌和寄生蟲等有毒有害成分。為防止污泥造成的二次污染及保證污水處理廠的正常執行和處理效果,污水處理後的污泥必須及時無害化處理。

含砷廢水怎樣處理?

處理含砷廢水,目前國內外主要有中和沉澱法、絮凝沉澱法、鐵氧體法、硫化物沉澱法等,適用於高濃度含砷廢水,生成的污泥易造成二次污染。在化學法方面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很多人曾在這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
1 化學法處理含砷廢水
中和沉澱法作為工程上應用較廣的一種方法,很多人在這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機理主要是往廢水中新增鹼(一般是氫氧化鈣)提高其pH,這時可生成亞砷酸鈣、砷酸鈣和氟化鈣沉澱。這種方法能除去大部分砷和氟,且方法簡單,但泥渣沉澱緩慢,難以將廢水凈化到符合排放標准。
絮凝共沉澱法,這是目前處理含砷廢水用得最多的方法。它是藉助加入(或廢水中原有)Fe3+、Fe2+、Al3+和Mg2+等離子,並用鹼(一般是氫氧化鈣)調到適當pH,使其形成氫氧化物膠體吸附並與廢水中的砷反應,生成難溶鹽沉澱而將其除去。其具體方法有,石灰-鋁鹽法、石灰-高鐵法、石灰-亞鐵法等。
鐵氧體法,在國外,自70年代起已有較多報道,工藝過程是在含砷廢水中加入一定數量的硫酸亞鐵,然後加鹼調pH至8.5-9.0,反應溫度60-70℃,鼓風氧化20-30分鍾,可生成咖啡色的磁性鐵氧體渣。Nakazawa Hiroshi 等研究指出,在熱的含砷廢水中加鐵鹽(FeSO4或Fe2(SO4)3),在一定pH下,恆溫加熱1 h。用這種沉澱法比普通沉澱法效果更好。特別是利用磁鐵礦中Fe3+鹽處理廢水中As(III)、As(V),在溫度90℃,不僅效果很好,而且所需要的Fe3+濃度也降到小於0.05mg/L。趙宗升曾從化學熱力學和鐵砷沉澱物的紅外光譜兩個方面探討了氧化鐵砷體系沉澱除砷的機理,發現在低pH值條件下,廢水中的砷酸根離子與鐵離子形成溶解積很小的FeAsO4,並與過量的鐵離子形成的FeOOH羥基氧化鐵生成吸附沉澱物,使砷得到去除。
馬偉等報道,採用硫化法與磁場協同處理含砷廢水,提高了硫化渣的絮凝沉降速度和過濾速度,並提高了硫化劑的利用率。研究發現經磁場處理後,溶液的電導率增加,電勢降低,磁化處理使水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水的滲透效果。國外曾有人提出在高度厭氧的條件下,在硫化物沉澱劑的作用下生成難溶、穩定的硫化砷,從而除去砷。
化學沉澱法作為含砷廢水的一種主要處理方法,工程化比較普遍,但並不是採用單一的處理方式,而是幾種處理方式的綜合處理,如鈣鹽與鐵鹽相結合,鐵鹽與鋁鹽相結合等等。這種綜合處理能提高砷的去除率。但由於化學法普遍要加入大量的化學葯劑,並成為沉澱物的形式沉澱出來。這就決定了化學法處理後會存在大量的二次污染,如大量廢渣的產生,而這些廢渣的處理目前尚無較好的處理處置方法,所以對其在工程上的應用和以後的可持續發展都存在巨大的負面作用。
2 物化法處理含砷廢水
物化法一般都是採用離子交換 、吸附、萃取、反滲透等方法除去廢液中的砷。物化法大都是些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較新方法,實用的尚不多見,但是有眾多學者在這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陳紅等曾利用MnO2對含As(III)廢水進行了吸附實驗,結果表明,MnO2對As(III)有著較強的吸附能力,其飽和吸附量為44.06mg/g(δ-MnO2)和17.9 mg/g(ε-MnO2),陰離子的存在使MnO2吸附量有所下降,一些陽離子(如Ga3+、In3+)可增加其吸附量,吸附後的MnO2經解吸後可重復使用。
胡天覺等報道,合成制備了一種對As(III)離子高效選擇性吸附的螯合離子交換樹脂,用該離子交換柱脫砷:含As(III)5 g/L的溶液脫砷率高於99.99%,脫砷溶液中砷含量完全達標,而且離子交換柱用2mol/L的氫氧化鈉(含5% 硫氫化鈉)作洗脫液洗滌,可完全回收As(III)並使樹脂再生迴圈利用。
劉瑞霞等也曾制備了一種新型離子交換纖維,該離子交換纖維對砷酸根離子具有較高的吸附容量和較快的吸附速度。實驗表明該纖維具有較好的動態吸附特性,30mL 0.5mol/L氫氧化鈉溶液可定量將96.0 mg/g吸附量的砷從纖維上洗脫。
另外,還有不少人作了用鋼渣、選礦尾渣、高爐冶煉礦渣等廢渣處理含砷廢水的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由於物化法只能處理濃度較低,處理量不大,組成單純且有較高回收價值的廢水,而工業廢水的成分較復雜,所以物化法的工程化程度較低。
3 微生物法處理含砷廢水
與傳統物理化學方法相比,用微生物法處理含砷廢水具有經濟、高效且無害化等優點,已成為公認最具發展前途的方法。
3.1 活性污泥
國內外諸多研究表明,活性污泥ECP(胞外多聚物)能大量吸附溶液中的金屬離子,尤其是重金屬離子,他們與ECP的絡合更為穩定。關於吸附機制,在ECP的復雜成分中吸附重金屬離子的似乎是糖類。Brown和Lester(1979)指出ECP中的中性糖和陰離子多糖有著吸附不同金屬離子的結合點位,不同價態或不同電荷的金屬離子可以在不同的點位與 ECP結合,如中性糖的羥基、陰離子多聚物的羥基都可能是金屬的結合位。Kasan、Lester、Modak和Natarajam等認為:活性污泥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有兩種機制即表面吸附和胞內吸收;表面吸附是指活性污泥微生物的胞外多聚物(甲殼素、殼聚糖等)含有配位基團—OH,—COOH,—NH2,PO43-和—HS等,他們與金屬離子進行沉澱、絡合、離子交換和吸附,其特點是快速、可逆和不需要外加能量,與代謝無關;胞外吸收通過金屬離子和胞內的透膜酶、水解酶相結合而實現,速度較慢需要能量,而且與代謝有關。
此外,Ralinske指出:好氧生物能大量富集各種重金屬離子,這些離子積累於細胞外多聚物中,並在厭氧條件下釋放回液相中。這就有利於我們在二沉池中分離和沉降重金屬離子。
在活性污泥法處理含砷廢水的實驗中,存在許多影響因素,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1)砷的濃度及價態
不同價態的砷對活性污泥的毒性不同。實驗表明,As(III)對脫氫酶的毒性比As(V)平均大53倍。As(III)對蛋白酶活性的毒性約為As(V)的75倍。還有,As(III)對活性污泥脲酶活性的毒害作用是As(V)的35倍。所以處理含砷廢水時有必要將As(III)氧化成As(V)。實驗還表明,活性污泥對低濃度砷的去除率高於對高濃度砷的去除率,這是由於污泥的吸附能力有限所造成的。此外,重金屬離子濃度小於5mg·L-1時,活性污泥法對污水中有機物的處理效果不受重金屬影響,當重金屬離子濃度大於30mg·L-1時,活性污泥法污水中有機物的處理效果則大大受到影響。
(2)有機負荷
有機負荷對活性污泥去除五價砷也有較大的影響,有機負荷高,去除率也高。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污水中的有機物本身可和五價砷相結合,降低了污水中砷的濃度;二是有機物濃度高有利微生物生長繁殖,這進一步提高活性污泥對五價砷的去除率。此外,有機負荷高還可以防止污泥膨脹。因為在高有機負荷環境中絮狀菌比大多數絲狀菌有更強的吸附和存貯營養物能力,能夠充分利用高濃度的底物迅速增殖,具有較高的比生長速率,抑制了絲狀菌的生長。在低負荷下混合液中底物濃度長時間都低,由於缺少足夠的營養底物,絮狀菌的生長受到抑制,而絲狀菌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當環境不利於微生物的生長時,絲狀菌會從菌膠團中伸展出來以增加其攝取營養物質的表面積。一方面,伸出絮體之外的絲狀菌更易吸收底物和營養,其生長速率高於絮狀菌,從而成為活性污泥中的優勢菌種;另一方面,絲狀菌越多,其菌絲越長,活性污泥越不易沉降,SVI越高,導致了污泥膨脹。
(3)pH
pH 對金屬去除影響很大,因為pH不僅影響金屬的沉降狀態,而且影響吸附點的電荷。一般pH 升高有利於污泥對陽離子金屬的吸附。直至產生氫氧化物沉澱,反之則有利於對呈負電荷狀態存在的金屬的吸附。但是,過高或過低的pH對微生物生長繁殖不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pH過低(pH=1.5),會引起微生物體表面由帶負電變為帶正電,進而影響微生物對營養物的吸收。②過高或過低的 PH還可影響培養基中有機化合物的離子化作用,從而間接影響微生物。③酶只有在最適宜的pH時才能發揮其最大活性,極端的pH使酶的活性降低,進而影響微生物細胞內的生物化學過程,甚至直接破壞微生物細胞。④過高或過低的pH均降低微生物對高溫的抵抗能力。
(4)生物固體停留時間(Qc)
Qc對陽離子金屬去除有較大影響,因為活性污泥表面常被難溶性或微溶性的多聚物所包圍(如多糖),這些多聚物表面的電荷可使金屬迅速地得以去除。已經證實,細菌多聚物產生和細菌生長相有關,穩定相和內源呼吸階段多聚物產量最大,而Qc增大,污泥中細菌處於穩定相和內源呼吸階段,有利於對金屬的去除。
(5)污泥濃度
污泥濃度高,吸附點也隨著增加,從而有利於金屬的去除。從去除金屬的角度出發,高有機負荷,高污泥濃度的執行方式最為理想。
活性污泥法處理含砷廢水,不論在處理費用,還是二次污染,或者工程化方面,都比傳統處理方法具有相當突出的優勢。雖然在理論研究方面還不是十分完善,但是在處理機制和影響因素方面都已達成一定的共識。如果在處理工藝上再進行一定的改進,如往污泥中投加優勢菌種,可以改善污水的處理效果;此外,還可以引進生活污水進行混合處理並進行曝氣,這樣不僅降低了砷的濃度以及砷對污泥的毒害作用,同時還解決了活性污泥的營養源問題,為活性污泥法處理含砷廢水的工程化應用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3.2 菌藻共生體
國外研究表明,生物遷移轉化作為一種新的微生物法處理重金屬廢水,與傳統方法相比,具有更高效,費用更低等優點。用小球藻的生物遷移轉化處理重金屬廢水的工藝,有一些已投入工程運作。
菌藻共生體對砷的去除機理可認為是藻類和細菌的共同作用。許多研究表明,在去除金屬過程中,微生物的表面起著重要作用。菌藻共生體中,藻類和細菌表面存在許多功能鍵,如羥基、氨基、羧基、硫基等。這些功能鍵可與水中砷共價結合,砷先與藻類和細菌表面上親和力最強的鍵結合,然後與較弱的鍵結合,吸附在細胞表面的砷再慢慢滲入細胞內原生質中。因而在藻類和細胞吸附砷中,可能經過快吸附過程和較慢吸附兩過程後,吸附作用才趨於平衡。
廖敏等人曾研究了菌藻共生體對廢水中砷的去除效果。研究發現:培養分離所得菌藻共生體中以小球藻為主,此時菌藻共生體積累砷達7.47 g/kg乾重。在引入菌藻共生體並培養16h後,其對無營養源的含As(III),As(V)的廢水除砷率達80%以上,並趨於平衡,含營養源的As(III)、As(V)的廢水中,菌藻共生體對As(V)的去除率大於As(III),對As(V)去除率超過70%,但對As(III)的去除率也在50%以上,在除砷過程中同時出現砷的解吸現象。在無營養源條件下,對As(III)、As(V)混合廢水的除砷率超過80%。
菌藻共生體是一種易培養獲得的材料。其對廢水中的砷具有較強的去除力,並能同時去除廢水中的營養物,因此其在含砷廢水的處理運用中有著廣闊的前景。
3.3 投菌活性污泥法
投菌活性污泥法(Application of Bio-Augmentation Process with Liquid Live microani *** s)是將具有強活力的細菌投入到曝氣池裡去,使曝氣池混合液內的各種細菌處於最佳活性狀態,這樣.不僅投入了吸氣池內所缺少的細菌,在流入污水水質不變的條件下,微生物氧化作用顯著,而且,當污水水質改變,環境變異的情況下,微生物仍能適應,保持活性,其氧化代謝過程依然充分,投入菌液後使曝氣池耐沖擊負荷,提高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果,改善了出水水質。
投菌活性污泥法(LLMO)是出之一種新的概念,它是根據在同一環境里,最適宜的細菌能自然繁殖,同樣,污水處理廠曝氣池混合液內的細菌也會自然繁殖到一定數目,自然界無處不可找到細茵,然而,在同一環境里並非可以找到一切細菌這一原則,作為理論指導,從自然界土壤內篩選出污水廠中的有用細菌製成液態的或固態的產品。液態菌液微生物成活率高;固態菌使用前需先用水溶成液態,細菌的成活率較液態菌液低,使用時按一定比例將液態菌液投入曝氣池內或投到需用處,投菌活性污泥法(LLMO)在國外已收到良好的應用效果。
因此,我們可望通過向活性污泥中投加對砷具有高耐受力,對砷具有特殊處理效果的混合菌種,達到對砷的高效處理,凈化工業含砷廢水。
4 前景展望
隨著冶金、化工等產業的日益發展,以及含砷製品市場的日益拓大,含砷廢水的排放和污染問題,必將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到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所以解決含砷廢水的污染問題已迫在眉睫。然而傳統的處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化學法,雖然在工程上有了一定的應用,處理效果也較明顯,但由於化學葯劑的新增,導致了產生大量的廢渣,而這些廢渣目前尚無較好的處置辦法。而物理法的處理費用較高,處理投資非常大,無法進行工程運作。微生物法作為一種最有前途的處理方法,不僅具有高效、無二次污染,而且處理費用低等優點。其中,活性污泥法處理含砷廢水的理論在國內外處於熱點研究探索中,又由於活性污泥具有的來源廣泛,容易培養,處理後二次污染小等一系列優點,使其在工程上的應用成為可能,成為含砷廢水的主要處理方法。此外,若對單純活性污泥法進行工藝上的改進,如引進優勢菌種,或摻入生活污水進行混合處理等工藝上的改進,都可能為活性污泥法的應用創造更為廣闊的前景。

高cod廢水處理怎樣處理

好的微電解大概能夠去除50%COD,電催化氧化可以去除70%左右。溼式氧化可以去除90%以上,不過你還是要自己做實驗。

怎樣處理廢紙廢水臭味

有用臭氧發生器的,效果一般;最常見的是使用活性炭過濾,但是再生周期很短,成本不小。

工業廢水怎樣處理?

中和法:調節pH值,用於酸鹼性廢水的預處理,常採用以廢治廢的方法。
中和混凝沉澱法:類似中和法,使廢水中的重金屬形成氫氧化物沉澱,同時投加高分子絮凝劑,改善沉澱效能。

廢水是怎樣處理

廢水處理就是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對廢水進行處理,使廢水凈化,減少污染,以至達到廢水回收、復用,充分利用水資源。
1,物理方法
通過物理作用分離、回收廢水中不溶解的呈懸浮狀態的污染物(包括油膜和油珠)的廢水處理法,可分為重力分離法、離心分離法和篩濾截留法等。以熱交換原理為基礎的處理法也屬於物理處理法。
2,化學方法
通過化學反應和傳質作用來分離、去除廢水中呈溶解、膠體狀態的污染物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的廢水處理法。在化學處理法中,以投加葯劑產生化學反應為基礎的處理單元是:混凝、中和、氧化還原等;而以傳質作用為基礎的處理單元則有:萃取、汽提、吹脫、吸附、離子交換以及電滲析和反滲透等。後兩種處理單元又合稱為膜分離技術。其中運用傳質作用的處理單元既具有化學作用,又有與之相關的物理作用,所以也可從化學處理法中分出來 ,成為另一類處理方法,稱為物理化學法。
3,生物方法
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使廢水中呈溶液、膠體以及微細懸浮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穩定、無害的物質的廢水處理法。根據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生物處理法又可分為需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兩種型別。廢水生物處理廣泛使用的是需氧生物處理法,按傳統,需氧生物處理法又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類。活性污泥法本身就是一種處理單元,它有多種執行方式。屬於生物膜法的處理裝置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池以及生物流化床等。生物氧化塘法又稱自然生物處理法。厭氧生物處理法,又名生物還原處理法,主要用於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和污泥。使用的處理裝置主要為消化池。

葯廠的 廢水怎麼處理?

葯品管理法裡面有專門的規定的!

⑷ 什麼是物化處理法及其在污水處理中的優點

物化處理是指運用物理和化學的綜合作用使廢水得到凈化的方法。通常是指由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組成的廢水處理系統,或指包括物理過程和化學過程的單項處理方法,如吹脫、
吸附、萃取、電解、離子交換、反滲透等。

1935年W.魯道夫和E.H.特魯尼克開始試驗用物理化學處理系統處理污水。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廢水水質日趨復雜,廢水中許多污染物,如重金屬離子,用通常的生物處理法難以去除;許多復雜的有機物,生物難以降解;對有毒的污染物其濃度超過微生物的耐受限度時,生物處理法又不適用。為了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廢水排放標准越來越嚴格,對廢水回用率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70年代以來,物理化學處理法得到廣泛重視和迅速發展。

物理化學處理既可以是獨立的處理系統,也可以是生物處理的後續處理措施。其工藝的選擇取決於廢水水質、排放或回收利用的水質要求、處理費用等。

為除去懸浮的和溶解的污染物而採用的化學混凝——沉澱和活性炭吸附的兩級處理,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物理化學處理系統。處理過程是在廢水中投加石灰,快速混合後,進行絮凝沉澱,除去大部分懸浮的和膠體的物質,同時除去一部分磷酸鹽。沉澱後的出水,流過活性炭接觸床,由於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溶解的污染物,如溶解的有機物等。活性炭要進行反沖洗和再生。沉澱池的沉渣經脫水、煅燒後,其中石灰可回收利用。煅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可用作調整沉澱出水的pH值。通過這個系統處理後,出水水質的代表性數據是:BOD(生化需氧量)5毫克/升、COD(化學需氧量)15毫克/升、懸浮物5毫克/升、磷0.15毫克/升、氮

2.6毫克/升。假若對水質有其他要求,還可增加相應的處理過程,如為了進一步脫氮,可以增加氨解析、離子交換或折點氯化。

物化處理法和生物處理法相比,物理化學處理法在污水處理中的優點是:

佔地面積可少1/4至1/2;出水水質好,而且效果比較穩定;對廢水水量、水溫和濃度變化的適應性較強;可以除去有害的重金屬離子;除磷、脫氮和脫色的效果好;可根據不同要求,選擇處理方案;處理系統的操作管理易於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但這種處理系統的設備費和日常運轉費較高,要比生物處理法消耗較多的能源和物料,因此決定處理工藝方案時要根據對出水水質的要求,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和對環境影響的全面分析。

⑸ 制葯廢水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1)吸附法
該方法是指在不改變污水理化性質的前提下清除污染物,其原理是污染物附著在吸附劑上,由於重力作用致使其下沉形成沉澱。此法中常用的吸附劑為活性炭、天然礦物材料、高爐濾渣等。

由於活性炭顆粒比較小,接觸面積較大,因此吸附效果較好。當然吸附效果和體系的值也有關系,吸附時間越長,吸附效果越好,在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對吸附劑進行了相應的處理,

(2)混凝法
通過投加化學葯劑,使其產生吸附、中和微粒間電荷、壓縮擴散雙電層而產生的凝聚作用,破壞了廢水中膠體的穩定性,使膠體微粒相互聚合、集結,在重力作用下沉澱,並予以分離除去。

(3)膜分離法
膜分離法是個物理過程,有過濾和濃縮作用,能處理高濃度、生化性差或傳統方法難以處理的制葯廢水。

(4)電解法
電解法是通過藉助外加電流的作用,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使廢水中的有害雜質以轉化的形式而被去除。它是通過兩極產生的新生態的氧和新生態的氫,使廢水中污染物得到凈化。

以上就是關於廢水處理的方法,不會污染環境又可以不會那麼浪費。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⑹ 電鍍廢水處理後出現大量泡沫該怎麼辦

可以通過投抄加消泡劑去除泡沫,在合理使用范圍內幾乎對水質沒什麼影響,正常使用消泡劑對人體沒什麼危害,投加要稀釋後投加,一般稀釋10倍後噴霧式投加,投加量以泡沫恰好能消除為宜。還有不明白的可以到環保通進行提問交流。

⑺ 同濟大學給排水研究生錄取分數

同濟大學給排水考研一般需要300多分。
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給水排水專業已經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水資源與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設計運行最優化、水處理理論與技術方向(含建築給水排水及消防技術)、污水和廢水處理理論與技術三個學科方向。
同濟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工程經驗豐富,理論與實踐教學條件先進,形成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已成為國家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是我國水處理工程問題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水處理設備的研究開發中心之一。

⑻ 工業重金屬離子廢水處理技術

下面是中達咨詢給大家帶來關於工業重金屬離子廢水處理技術,以供參考。
工業重金屬離子廢水處理技術
含重金屬廢水處理新技術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傳統技術的改進,另一方面是處理重金屬廢水的新方法。
1.1化學沉澱法
化學沉澱法有中和沉澱法、硫化物沉澱法、鋇鹽沉澱法和鐵氧體法,其中較為新型的技術是鐵氧體法。鐵氧體法是日本電氣公司(NEC)研究出的一種從廢水中去除重金屬離子的新方法。做法是:在含重金屬離子的廢水中加入鐵鹽,利用共沉法從廢水中製取鐵氧體粉末。鐵氧體法可一次去除廢水中多種重金屬離子,鐵氧體沉澱不再溶解。鐵氧體法處理重金屬廢水效果好,投資省,設備簡單,沉渣量少,且化學性質比較穩定鍵迅。在自然條件下,一般不易造成二次污染。鐵氧體法捕集金屬離子的機理是通過晶格取代的方式而非一般磨亮旅的化學反應,因此有可能突破溶度積常數的限制而同時對多種重金屬離子產生作用,特別適用於處理工業生產中所產生的含多種重金屬離子的廢水。
1.2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態物質吸附水中污染物的一種方法。海泡石是一種天然纖維狀含鎂水合硅酸鹽粘土,對廢水中重金屬的吸附有很好的效果,理想分子式為[Si12Mg8(OH)4](H2O)48H2O.海泡石對水中的Ni2+,Co2+,Pb2+,Cu2+和Cd2+有較好的吸附效果,尤其對高濃度重金屬有較好的吸附性能。有機硅吸附劑對重金屬也有較好的吸附效果。有機硅吸附劑是一類由碳官能有機硅單體制備的聚合物或經這些單體處理過的無機材料或合成材料。化工及金屬冶煉企業所排出的廢水中常含有有色金屬及有毒金屬元素,採用含NHC(S)CH3和NHC(S)NH官能團的有機硅可有效地吸附這些元素,它們具有很高的吸附容量及分配系數。此類有機硅吸附劑對Hg,Cu,As,Sb的吸附容量最大,對Cu,Hg,Te,Th,Bi的分配系數大。利用這些吸附劑可以同時分離多種金屬,並且可以在很寬的pH范圍內吸附重金屬,一般不需要特定的pH值,但凈化污水的最佳pH值為5~9.未改解的水解木質素本身可以作為吸附劑,主要用於吸附去除各種重金屬離子。Karsheva等人研究發現,水溶性木質素是一種有效的吸附劑,可用於去除水中的鉛離子。Lalvani發現一種可以吸附溶液中的Cr3+和Cr6+的木質素,該木質素可以去除63%的Cr6+、100%的Cr3+.
1.3離子交換法
由於重金屬廢水中的重金屬大多以離子狀態存在,所以用離子交換法處理能有效地除去和回收廢水中的重金屬。採用微波輻射促進化學反應技術,引用氧化還原引發體系,可在纖維素上接枝丙烯酸/丙烯醯胺來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吸附樹脂。研究表明:在最佳的合成工藝條件下,樹脂對Cu2+的吸附率為99.2%,吸附容量為49.6mg/g,用8%NH3H2O作為淋洗液對樹脂洗脫再生,洗脫率在85%以上。大昂吸附樹脂重復使用7次時,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率仍可保持在90%以上,具有良好的再生使用壽命。超級吸水樹脂SAPC也可以脫除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SAPC對Cr3+,Co2+離子的富集能力強,對Hg2+,Pb2+,Ni2+富集能力次之。
1.4改性濾料法
同濟大學高乃雲教授分別用氧化鋁塗層砂和氧化鐵塗層砂去處水中的金屬鋅,發現pH>9時,塗瞎凳層砂除鋅率達100%.印度工業學院Jiban K.Satpathy用平均尺寸為0.71mm的過濾石英砂塗以硝酸鐵,將塗層濾料(15cm高度)置於直徑1.1cm的玻璃柱中,實現了分別在不同的pH值條件下從鍍鎘、鍍鉻廢水中有效去除鎘、鉻。Edwards等人用鐵氧化物覆蓋的砂粒柱進行了Pb2+,Cd2+,Ni3+和Cr3+吸附實驗,結果表明:水中溶解態的重金屬離子Pb2+,Cd2+,Ni3+,Cr3+在pH為8.5時幾乎可以全部除去。高乃雲等在用氧化鐵塗層改性濾料除砷,實驗中發現除砷效果顯著,去除率可以達到95%以上,且遵循pH值、高去除率的規律[8].
1.5萃取法
萃取法屬於物化處理法,是水處理技術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大多數重金屬廢水可以用萃取法處理。傳統重金屬的溶劑萃取,前處理費時費力,還必須使用大量有機溶劑,如果後期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而超臨界CO2流體(CO2SFE),選擇性好,流程簡便,萃取速度快,能耗低,後處理簡單,具有溶劑萃取所沒有的優勢。超臨界流體是指處於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以上的流體。SFE化學性質穩定,萃取條件溫和,萃取後可回收,無溶劑殘留,被稱為「綠色溶劑」,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超臨界流體萃取劑。盡管利用CO2SFE萃取技術大規模治理環境重金屬污染的經濟性尚無定論,但隨著工業級CO2SFE流體萃取技術的日益完善,其節能、節時、省力的優勢會逐漸顯現出來。
1.6新工藝法
1.6.1無害化誘導結晶新工藝
無害化誘導結晶新工藝利用誘導結晶原理,以碳酸鈉為沉澱劑,使重金屬離子形成難溶鹽在流態化的硅砂表面結晶沉積從而達到去除重金屬的目的。這種工藝操作方便,處理量大,佔地面積小,而且在硅砂表面產生的金屬沉積物,結構密實,含水率低。對反應飽和後的硅砂可採取加酸溶解回收重金屬或採用水泥固化硅砂的措施,從而達到對重金屬廢水的最終無害化處理。重金屬廢水經流態化結晶沉積法及過濾處理後,重金屬離子去除率可達99%,無需沉澱池,反應速度快,且無污泥產生。
1.6.2微電解生物法組合工藝
採用微電解生物法組合工藝處理含鉻廢水時,在實驗過程中,電鍍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通過微電解法預處理可去除90%以上,剩餘部分被後續工藝的微生物功能菌去除。實驗結果表明:對Cr6+含量為50mg/L,Cu2+含量為15mg/L,Ni2+含量為10mg/L的廢水,經處理後,重金屬離子的凈化率達99.9%,且無二次污染。微電解法利用機械加工過程中的廢鐵屑處理電鍍廢水,不僅處理效果較好,而且成本低廉,操作簡便。生物法凈化含鉻電鍍廢水的優點是污泥量少,凈化效果好。實際工程運用中,對電鍍廢水選用廉價的鐵碳法進行預處理,再用SR功能菌進行深度處理,也不失為一種降低處理費用提高處理效率的好方法。利用微電解生物法組合工藝處理含鉻電鍍廢水,完全能夠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
1.6.3鐵屑固定床工藝
鐵屑固定床處理重金屬廢水工藝是指:電鍍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含Cr6+廢水,經過鐵屑固定床的綜合作用,出水在進入沉澱池沉澱後,上清液可作為處理水排放或回用。其基本原理是鐵屑對絮體的電附集和對反應的催化作用,以及電池反應產物的混凝、新生絮體的吸附和床層的過濾等作用的綜合效應的結果,其中主要作用是氧化還原和電附集。該工藝具有省水、節電、運行費用低、無二次污染等特點,可以解決重金屬廢水治理難題,對於其他重金屬的處理,只需調整工藝參數即可。
1.7生化處理法
生化處理法是藉助微生物或植物的絮凝、吸收、積累、富集等作用去除廢水中重金屬的方法,包括生物吸附、生物絮凝、微生物代謝等方法。
1.7.1生物吸附法
生物吸附法是指生物體藉助化學作用吸附金屬離子的方法。藻類和微生物菌體對重金屬有很好的吸附作用,並且具有成本低、選擇性好、吸附量大、濃度適用范圍廣等優點,是一種比較經濟的吸附劑。用生物吸附法從廢水中去除重金屬的研究,美國等國家已初見成效.有研究者預處理假單胞菌的菌膠團後,將其固定在細粒磁鐵礦上來吸附工業廢水中Cu2+,發現當濃度高至100mg/L時,除去率可達96%,用酸解吸,可以回收95%銅,預處理可以增加吸附容量。但生物吸附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吸附容量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微生物對重金屬的吸附具有選擇性,而重金屬廢水常含有多種有害重金屬,影響微生物的作用,應用上受限制等,所以還需再進行進一步研究。
1.7.2生物絮凝法
生物絮凝法是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物進行絮凝沉澱的一種除污方法。生物絮凝法的開發雖然不到20年,卻已經發現有17種以上的微生物具有較好的絮凝功能,如黴菌、細菌、放線菌和酵母菌等,並且大多數微生物可以用來處理重金屬。生物絮凝法具有安全無毒、絮凝效率高、絮凝物易於分離等優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邵穎和葉玉漢研究了聚合鋁與天然陽離子有機高分子殼聚糖復合後的絮凝特徵及復合絮凝劑對重金屬廢水的處理應用。結果表明,聚合鋁與殼聚糖復合能相互促進其絮凝效能,對重金屬廢水的去除率可達97%以上。
2、結語
由於重金屬廢水處理比較復雜,且水體中含有多種重金屬離子,所以在處理過程中應該考慮採用多種方法和工藝的綜合運用,以達到最好的處理效果。在選擇方法上也應該遵循經濟、方便、不產生二次污染的原則。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閱讀全文

與廢水物化同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紗宋允兒在線 瀏覽:509
凈水機到冬天怎麼防水 瀏覽:615
凈水器加熱一體機怎麼打開殼子 瀏覽:834
水晶頭插座能否回用 瀏覽:874
黃色玄幻 瀏覽:328
在線免費觀看韓國高分愛情片韓國倫理片 瀏覽:570
自動飲水機不加熱了怎麼回事 瀏覽:791
環氧樹脂熏黑怎麼辦 瀏覽:912
什麼可以洗掉水垢 瀏覽:582
RO膜對氯化銨的去除 瀏覽:993
污水井怎麼接入污水廠 瀏覽:739
ck免費電視劇網站 瀏覽:735
金希貞和尹多賢合作的電影 瀏覽:358
四級片片名 瀏覽:285
國內催淚電影宋小寶 瀏覽:612
重松u2w濾芯過濾多少粉塵 瀏覽:461
甘油為什麼一定要用純凈水 瀏覽:655
韓國電影壞偵探食物鏈中的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175
沒氣的嬰兒被男的喚醒的印度電影 瀏覽:316
精油按摩師中文 瀏覽: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