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活性污泥長得怎樣才算好
活性污泥生物相系指活性污泥中微生的種類、數量、優勢度及其代謝活力等狀況的概貌。污泥中的微生物和它所處的處理系統環境條件是相適應的,在處理系統的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及其活性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通過對活性污泥的生物相觀察來了解污泥中的微生物生長、繁殖和代謝活動以及它們之間的演替情況,可直接反映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狀況及處理的效果。
一、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觀察,先取曝氣池中的新鮮活性污泥,攪拌均勻盛放到100毫升量筒中。靜置5分鍾後觀察在靜置條件下污泥的沉降速率,沉降後泥水界面是否分明,上清液是否清澈透明(5分鍾沉降比)。靜置30分鍾後觀察在靜置條件下污泥的沉降速率,沉降後泥水界面是否分明,上清液是否清澈透明,並讀出沉降污泥所佔的體積數,折換為百分比例,稱為30分鍾沉降比SV30。
二、活性污泥的生物相觀察一般通過光學顯微鏡來完成。先用低倍數光學顯微鏡觀察污泥絮體的大小、形狀、結構緊密程度;再轉用高倍數顯微鏡觀察污泥絮粒中的菌膠團細菌與絲狀細菌的比例、絮粒游離細菌的多寡以及微型動物的狀態;最後用油鏡觀察染色的塗片,分辨細菌的種類和觀察細菌的情況。
(一)運行狀態下的活性污泥的生物相觀察與控制
在污水處理系統運行過程中,我們除了利用物理、化學手段來測定活性污泥性質外,還可以通過觀察污泥的生物相來監視污水處理的運行狀態,以便及早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採取適當的對策,保證運行穩定,提高處理效果。
(二)對污水處理系統的活性污泥生物相觀察著重從如下幾個方面觀察。
1、活性污泥的結構
活性污泥絮粒的大小、形狀、緊密程度、構成絮粒的菌膠團細菌與絲狀菌的比例及其生長情況能很好地反映污水處理狀況。
活性污泥的污泥絮粒大、邊緣清淅、結構緊密,呈封閉狀、具有良好的吸附和沉降性能。絮粒以菌膠團細菌為骨架,穿插生長一些絲狀菌,但絲狀菌數量遠少於菌膠團細菌,未見游離細菌、微型動物以固著類纖毛蟲為主,如鍾蟲、蓋纖蟲、累枝蟲等;還可見到木盾纖蟲在絮粒上爬動,偶爾還可看到少量的游動纖毛蟲等,輪蟲生長活躍。這是運行正常的污水處理設施的活性污泥生物相,表明污泥沉降及凝聚性能較好,它在二沉池能很快和徹底地進行泥水分離,處理出水效果好。在形成這種生物相結構時,應加強運行管理,以繼續保持這種運行條件。
污泥出現絮體結構鬆散,絮粒變小,觀察到大量的游動型纖毛蟲類(豆形蟲屬、腎形蟲屬、草履蟲屬、波多蟲屬、滴蟲屬等)生物、肉足類生物(變形蟲屬和簡便蟲屬等)急劇增加的生物相,出現這種生物相時,污泥沉降性差,影響泥水分離。產生的原因是由於污泥負荷過低,菌膠團細菌體外的多糖類基質會被細菌作為營養物用於維持生命需要,從而使絮體結構鬆散,絮粒變小。若同時觀察到大量的游離細菌的生物相時,則是由污泥負荷過高引起的,這時污水中的營養物質豐富,促使游離細菌生長很好,絮凝的菌膠團細菌趨於解絮成單個游離菌,以增大同周圍環境的比表面,同樣使污泥結構鬆散,絮粒變小。此外,由於污泥絮粒的解絮或變小容易被微型生物吞噬,使得微型生物因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對由於污泥負荷過低,應採取減少污泥迴流量、投加營養物質、縮短泥齡等方法提高污泥負荷運行;對由於污泥負荷過高,則應採取減少進水流量,減少排泥等措施降低污泥負荷運行。
2、生物活動的狀態
污水處理系統的環境變化會對活性污泥中生物活動的狀態產生反映,我們可通過觀察污泥中的生物活動狀態了解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行狀態。
在處理系統的環境不利於污泥中原生動物生存時,一般都會形成胞囊,這時原生質濃縮,蟲體變圓收縮,體外圍以很厚的被囊,以利度過不良條件。如在進水PH突變時,可見鍾蟲呈不活躍狀態,纖毛環停止擺動,輪蟲縮入被甲內:在進水中難以分解或抑制性物質過多以及水溫過低時,可見鍾蟲體內積累有未消化顆粒並呈不活躍狀態,長期下去會引起蟲體死亡:當水中溶液解氧過高或過低時,可見鍾蟲的頭端突出一個空泡,呈不活動狀態。出現這些生物相時,應及時採取適當的對策,保證運行穩定,提高處理效果。
活性污泥中經常出現的絲狀硫細菌,如發硫細菌貝氏硫細菌等,對溶氧水平反應非常敏感。當水中溶解氧不足時能將水中的H2S氧化為硫,並以硫粒的形式積存於體內,而當溶解氧大於1mg/l時,體內硫粒可被進一步氧化而消失。因此,可通過對硫細菌體內的硫粒的觀察,間接地推測水中溶解氧的狀況。
3、同一種生物數量增減
對於運行正常的污水處理系統的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種類、數量以及它們之間的數量比均保持相對恆定,在處理系統環境發生變化時,污泥中的微生物種類、數量以及它們之間的數量比會進行相應變化,以達到新的生態平衡,由此,我們可通過對污泥中的某種生物數量的變化來了解處理系統的運行狀態。
污泥中出現球衣菌屬、發硫菌屬、諾卡氏菌屬、各種黴菌等絲狀微生物異常增長的生物相時,表明污泥將發生膨脹現象。絲狀菌導致的污泥膨脹是因為絲狀菌具有耐低營養、耐低氧、適合於高N/C污水的特性在污水進水的BOD:N或BOD:P比例過高、PH值偏低BOD負荷高、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多、水溫偏低、流入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時可引起絲狀菌過量繁殖。在生產實踐中我們可觀察污泥中的絲狀細菌的數量和生長趨勢,若有繼續增多的趨勢,應及時採取措施控制絲狀細菌的生長、調整運行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出現絮體結構鬆散解絮時,細小的絮粒成為輪蟲的充足食物,使輪蟲惡性繁殖,數量急劇上升的生物相時,表明污泥老化,此時應採取增加排泥的措施。
原生動物及輪蟲類微型動物受有毒物質的影響比細菌更為敏感。因此,在生產運行過程中可採用觀察微型動物的生物相判斷有毒物質對活性污泥的影響。木盾纖蟲屬作為活性污泥法中最易受到影響的指標性生物,對毒物影響非常敏感。當出現椐木盾纖蟲屬急劇減少的生物相時,就可以判定為受到了進水有毒物質的影響。此時,一方面採取提高曝氣池的微生物濃度的措施,另一方面採取去除污染源的有毒物質。
4、生物種類的變化
在正常運行階段時,若污泥中的生物的種類突然發生變化,可以推測運行狀態亦在發生變化。因此在生產實踐中找出運行過程中的指示性生物,根據指示性生物的數量變化來了解污水處理的運行狀況,預測處理效果。活性污泥中累枝蟲、木盾纖蟲、裂口蟲、鍾蟲的數量呈增長趨勢時,出水水質明顯變好,出水BOD5值下降,出水懸浮物濃度也隨之下降。在污泥結構鬆散轉差時,常可發現游動纖毛蟲大量的增加,出水混濁、處理效果較差時,變形蟲及鞭毛蟲類原生動物的數量會大大增加。
當貝日阿托氏菌屬、扭頭蟲屬、新態蟲屬等能生活在溶解氧不足環境下的生物出現時,活性污泥呈黑色,並散發出腐敗的臭味。出現這種生物相時表明溶解氧不足,需要向曝氣池內增加供氧量,提高溶解氧濃度。當經過持續地過度曝氣,使溶解氧濃度超過5mg/l時,會出現大量的各種肉足類和輪蟲類,這時應減少曝氣量。
當污水濃度和BOD負荷低時,會以游仆蟲屬、旋口蟲屬、輪蟲屬、表殼蟲屬、鱗殼蟲屬等生物占優勢,這種生物多,標志著硝化正在進行。出現這種生物相時應及時提高BOD負荷運行。
在活性污泥出現惡化的情況時,通過調整運行環境,出現漫遊蟲屬、斜葉蟲屬、管葉蟲屬等生物時,表明活性污泥開始從惡化恢復到正常狀態。
在培菌階段對污泥中生物的種類的演替觀察非常重要,它可用來指導培菌工作的進行。在培菌初期,水中有機物濃度很高,污泥未形成,這時可觀察到大量的游離細菌及鞭毛蟲,接著出現掠食很強的游動纖毛蟲,隨著培菌的進行,水中有機物濃度不斷降低,游離細菌及鞭毛蟲數量不斷減少,游動纖毛蟲因食物減少而不斷減少,當出現了固著型纖毛蟲標志污泥基本形成,隨著污泥成熟及凈化程度好時,便會出現輪蟲。
三、小結
採用生化手段處理的污水處理系統,不論採用何種處理構築物的形式及何種工藝流程,都是通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將污水中的有機物質氧化為無機物質,從而使污水得以凈化。從目前運行的污水處理廠的生物相實際觀察和大量的文獻介紹,污水處理系統處理效果都與污水處理系統中組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種類、數量及代謝活力有關,可見污水處理系統的生物相對污水處理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行管理主要是為污泥中的微生物提供一個較好的的生存環境條件,以發揮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最大的代謝活力,達到良好的污水處理效果。因此,在運行管理實踐中可通過對污泥的生物相觀察來指導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行管理,使處理系統實現連續、穩定、高效的處理效果。
2. 污泥鏡檢時累枝蟲很多輪蟲減少這是什麼原因曝氣池泡沫也增多
具體的微生物中指示性的微生物忘了你可以去相關書上去看
泡沫多很有可能是好氧池的負荷比較高```我經常遇到 你可以適當降低負荷```不知道你優美發現COD較低時泡沫比較少 還有可能是PH 比較高
3. 污水處理中出現的紅蟲該如何處理
池中,經常會出現紅色的小蟲在池面、池角成團成片地游動,使池水表面形回成一層答紅色的水華。「紅蟲」真正的名字叫枝角類,它是水體中浮游動物的一個種類。它由許多浮游蚤類組成,體長平均一毫米左右。枝角類的正常體色是灰白色的,只是在水缺氧時才會呈紅色,所以「紅蟲」多發現在臭水溝里。在龜鱉池中發現有大量的「紅蟲」時,就說明池水已經開始變質,往腐敗的趨向發展,應該趕快調節。枝角類在缺氧水體中發紅的原因是血液中含有一種無脊血紅朊,當水體缺氧時其含量就會顯著增加而呈紅色。
枝角類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原生動物、輪蟲和一些大型藻類,當然也包括細菌,所以在養鱉水體中其數量太多時,就會大量吞食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增氧的浮游藻類。而在生活中它自己卻需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這樣池水就會變壞。但因枝角類同時也能吞食大量的細菌,所以保持一定的數量還可以直到控制病原菌,預防龜鱉疾病的作用,通過試驗研究,把枝角類的數量控制在每升水15000個以內為好,超過這個數量就應及時撈出。
4. 污水處理生化處理,養泥是怎麼個養法,養泥流程。
以下是我自已總結的一點經驗,可供參考。
一、接種菌種:
1、菌種的選擇:
對於厭氧菌種應選擇當地已有厭氧工程的厭氧污泥或沼氣池、魚塘、護城河清淤污泥等。對於好氧菌種最好選擇當地的污水處理廠脫泥機房當天脫水的活性污泥,如果當地沒有污水處理廠則要考慮用生活污水進行自曝氣培養菌種。自曝氣培養選用的接種水主要為糞便水,具體步驟如下:將將經過過濾的濃糞便水投入曝氣池中,再用生活污水或有機廢水將其稀釋至BOD含量300mg/L左右,稀釋後污水的總量大約為反應池有效容積的一半,然後連續悶曝,當水溫20度以上時,大約3-5天就會發現池中出現細小的活性污泥絨絮。
2、接種量:
厭氧污泥接種量一般不應少於池容的8-10%,否則,將影響啟動速度;好氧污泥接種量一般應不少於池容的5%。
二、啟動過程中的參數控制:
1、pH控制
好氧池pH值應維持在6.5~8.5之間,若進水pH值急劇變化,在pH<5或pH值>10.5時,將引起生物膜脫落,這時應在調節池內投加化學葯劑予以中和,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圍。
三、活性污泥培養馴化:
1、進原水
進原水水量控制在池容的10%以,用清水或污染較輕的河、湖水注入曝氣池內,使總水量達到池容的60%左右。啟動風機進行預曝氣,曝氣24小時後投加污泥菌種(從當地污水廠拉來的活性污泥),投加量為池容的10%(根據污泥含水率和廢水水質情況確定)。
悶曝(不進水連續曝氣)8h後,停止曝氣靜置沉澱0.5h,再繼續悶曝,以後曝氣每隔8h可停止曝氣靜置沉澱0.5h然後繼續曝氣。
2、悶曝
悶曝氣1d後用1000ml量筒取曝氣池泥水混合樣1000ml觀察,污泥外觀呈土黃色且絮體較大、呈均勻懸浮態存在,靜沉30分鍾後觀察污泥沉降比應在10%以上。此後可少量多次進水,直到注滿整個曝氣池。當曝氣池被注滿後,繼續進行間歇曝氣,至靜置時發現上清液清澈透明可以排放時,則進行排水(排水時停止曝氣並連續進水)每次排水不要超過1小時,然後將進水和排水同時停止,再進行間歇曝氣-靜置-排水,如此反復大約6到7天。如果沒有量筒可用娃哈哈純凈水瓶代替進行取樣觀察。
3、曝氣過程式控制制
在曝氣過程中要控制生化池中溶解氧含量在2~4mg/l之間,並每隔1小時測試污泥沉降比,若該值逐漸減少,說明這些污泥已粘附在填料上,但如果沉降比低於5%則需補充污泥菌種。
4、馴化與培菌
兩者為同時進行,掛膜速度很快,一般一周後在填料表面上,就可以看到有很薄的一層膜,可取樣做鏡檢觀察,應能看到少量鍾蟲、累枝蟲等微生物體。
5、掛膜
若微生物膜增殖正常,約7d後,生物接觸氧化池出水一部分可流入沉澱池,一部分仍然迴流至調節池。即可連續進水、迴流。大約20d後,填料上將掛上一層橙黑色生物膜,可按設計水量進水。
6、運行監測
在此情況下能穩定運行1個月左右,這時掛膜基本完成,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此時應密切注意監測水質變化情況,避免負荷突變對生化池造成沖擊。
7、穩定運行
隨著時間的延長,生物膜開始新陳代謝,老膜開始剝落,出水中出現懸浮物,標志著掛膜階段結束,可進入正常運行。
5. 在城市污水處理廠中,處理過的污水出現大量紅蟲是什麼原因和怎麼處理
發現各類常見微型動物主要為原生動物,纖毛蟲也在所有水樣中出現。絕大多數內水樣中有肉足蟲容綱,輪蟲經常出現,但數量不多。線蟲和紅斑顠體蟲偶爾出現,且數量稀少。褶累枝蟲和彩蓋蟲主要出現在冬天,當時水溫在15-18℃之間變化。球核甲變形蟲、鞘居蟲屬、水虱偽獨縮蟲、紅斑顠體蟲主要出現在炎熱高溫的夏季。
在活性污泥系統中的所有動物種類中,褶累枝蟲出現得最多,溝鍾蟲為最常見的鍾蟲,輪蟲是活性污泥中最常見的後生動物, 全年出現在活性污泥系統中。
紅斑顠體蟲在水溫超過28℃的6月至8月間出現較多,時常伴隨著柱頭蟲、小毛板殼蟲和銳利楯纖蟲一同出現。
枝角類通稱水蚤,俗稱紅蟲,GL污水處理廠在4月由於設備故障,長時間無進水而間斷曝氣,水中藻類開始大量繁殖,紅蟲也開始大量繁殖。
6. 活性污泥里累枝蟲個頭數特別多,一朵一朵的,這樣好嗎
活性污泥里累枝蟲個頭數特別多,一朵一朵的,這樣好嗎?這樣很好的,在丟這邊,這樣的話就顯得這個很有活性,而且營養也充足
7. 污水處理常見微生物與污水處理的關系如何
污水處理常見微生物與污水處理的關系:
(1) 著生的緣毛目多時,處理效果良好,出水 BOD5 和濁度低。(如小口鍾蟲、八鍾蟲、溝鍾 蟲、褶鍾蟲、瓶累枝蟲、微盤蓋蟲、獨縮蟲)這些緣毛目的種類都固定在絮狀物上,並隨窗之而 翻動,其中還夾雜一些爬行的棲纖蟲、游仆蟲、尖毛蟲、卑氣管葉蟲等,這說明優質而成熟的活 性污泥。
(2) 小口鍾蟲在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很好時往往就是優勢菌種。
(3) 如果大量鞭毛蟲出現,而著生的緣毛目很少時,表明凈化作用較差。
(4) 大量的自由游泳的纖毛蟲出現,指示凈化作用不太好,出水濁度上升。
(5) 如出現主要有柄纖毛蟲,如鍾蟲、累枝蟲、蓋蟲、輪蟲、寡毛類時,則水質澄清良好, 出水清澈透明,酚類去除率在90% 以上。
(6) 根足蟲的大量出現,往往是污泥中毒的表現。
(7) 如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累枝蟲的大量出現,則是污泥膨脹、解絮的徵兆。
(8) 而在印染廢水中,累枝蟲則作為污泥正常或改善的指示生物。
(9) 在石油廢水處理中鍾蟲出現是理想的效果。
(10) 過量的輪蟲出現,則是污泥要膨脹的預兆。
另在一些對原生動物不宜生長的污泥中,主要看菌膠團的大小用數量來判斷處理效果。 變形蟲(阿米巴)amoeba 。 顧名思義,變形蟲是能變形的。不過這種變形也是有限度的。 一些種類的變形蟲 能向四外伸出假足,以探查水中的化學成分,決定移動方向。而有些種 類根本沒有假足。 他們獵食時覆蓋它的獵物, 把獵物裹起來,這樣就產生了一個食物泡, 食物泡可以消化吸 收獵物。 大多數變形蟲對人體無害,但有幾種變形蟲能產生人類疾病:阿米巴痢疾,主要發生在貧窮 國家。 變形蟲食性廣,單細胞藻類,細菌,小原生動物,真菌,有機碎片等皆是它們的食物。 變形蟲生命力強,在條件不好時,可以形成一個包囊(休眠體)度過難關。
8. 污水處理工藝調試過程中纖毛蟲過多,沒有鍾蟲出現如何處理
發現各類常見微型動物主要為原生動物,纖毛蟲也在所有水樣中出現。絕大多數水樣中有肉足蟲綱,輪蟲經常出現,但數量不多。線蟲和紅斑顠體蟲偶爾出現,且數量稀少。褶累枝蟲和彩蓋蟲主要出現在冬天,當時水溫在15-18℃之間變化。球核甲變形蟲、鞘居蟲屬、水虱偽獨縮蟲、紅斑顠體蟲主要出現在炎熱高溫的夏季。
在活性污泥系統中的所有動物種類中,褶累枝蟲出現得最多,溝鍾蟲為最常見的鍾蟲,輪蟲是活性污泥中最常見的後生動物, 全年出現在活性污泥系統中。
紅斑顠體蟲在水溫超過28℃的6月至8月間出現較多,時常伴隨著柱頭蟲、小毛板殼蟲和銳利楯纖蟲一同出現。
枝角類通稱水蚤,俗稱紅蟲,GL污水處理廠在4月由於設備故障,長時間無進水而間斷曝氣,水中藻類開始大量繁殖,紅蟲也開始大量繁殖。
9. 污水處理廠中活性污泥食物鏈是怎樣的 豆形蟲-鍾蟲-累枝蟲-摘纖蟲,一個多月依次大量出現。
活性污泥來啟動到馴化按順序出源現的原生動物:
1、肉足類(變形蟲)
2、游泳型纖毛蟲(豆形蟲、腎形蟲、草履蟲)
3、帶柄固著(著生)型纖毛蟲(鍾蟲、等枝蟲、獨縮蟲、聚縮蟲、蓋纖蟲)
4、後生動物(主要指輪蟲)僅在處理水質優異的完全氧化型的活性污泥系統中出現,輪蟲出現是水質非常穩定的標志。
10. 污水處理系統中,活性污泥里各菌種分別代表什麼
一般地,在運行正常的處理系統的活性污泥中,污泥絮粒大、邊緣清晰、結構緊密、具有良好的吸附及沉降性能.絮粒以菌膠團細菌為骨架,穿插生長著一些絲狀菌,但其數量遠少於菌膠團細菌.微型動物中以固著類纖毛蟲為主,如鍾蟲、蓋纖蟲、累枝蟲等,還可見到部分J纖蟲在絮粒上爬動,偶爾還可以看到少量的游動纖毛蟲等,在出水水質良好時,輪蟲生長活躍.
下面是幾種生物相對活性污泥狀況的指標.
①鍾蟲不活躍或呆滯,往往表明曝氣池供氧不足.如果出現鍾蟲等原生動物死亡,則說明曝氣池內有有毒物進入,如有毒工業廢水流人等.
②當發現沒有鍾蟲,卻有大量的游動纖毛蟲如各種數量較多的草履蟲、漫遊蟲、豆形蟲、波豆蟲等,而細菌則以游離細菌為主,此時表明水中有機物還很多,處理效果很低.
如果原來水質良好,突然出現固定纖毛蟲減少,游動纖毛蟲增加的現象,預示水質要變差.相反,原來水質極差,逐漸出現游動纖毛蟲為主,則水質變得良好.通常,固定纖毛蟲大於游動纖毛蟲+輪蟲,出水BODs約在5~10mg/L;固定纖毛蟲等於游動纖毛蟲,出水BOD5約在10~20mg/L.
③鏡檢中如發現積硫較多的硫絲細菌、游動細菌(球菌、桿菌、螺旋菌和較多的變形蟲、豆形蟲)時,往往是曝氣時間不足,空氣量不夠,流量過大,或水溫較低,處理效果差.
④在大量鍾蟲存在的情況下,植纖蟲數量多而且越來越活躍,這對曝氣池工作並不有利.要注意,可能污泥會變得鬆散,如果鍾蟲量遞減,植纖蟲遞增,則潛伏著污泥膨脹的可能.
⑤鏡檢中各類原生動物極少,球衣細菌或絲硫細菌很多時,污泥已發生膨脹.
⑥當發現等枝蟲成對出現、並不活躍,肉眼能見污泥中有小白點,同時發現貝氏硫菌和絲硫細菌積硫點十分明顯,則表明曝氣池溶解氧很低,一般僅0.5mg/L左右.
⑦如果發現單個鍾蟲活躍,其體內的食物泡都能清晰的觀察到時,說明污水處理程度高,溶解氧充足.
⑧二沉池的出水中有許多水蚤(俗稱魚蟲),其體內血紅素低,說明溶解氧高;水蚤的顏色很紅時,則說明出水幾乎無溶解氧.
武漢格林環保公司是工業廢水運營管理、污水處理工程改造行業中的第一品牌,被湖北省科技廳、環保廳選定為重點扶持的100家中小型科技企業之一。公司擁有多項水處理專有技術,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