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活性污泥法處理工業污水ph的變化
一、去除碳氮的過程引起pH下降:
1、氧化塘停留大概有二十多天,進內行了水解酸化容過程,因為酸化過程不完全,會有輕微的pH下降;
2、在2,3級氧化池內,碳+氧最終產物生成二氧化碳,中間產物有部分有機酸,會引起酸度增加,pH下降;
3、在2,3級氧化池內,氮+氧生成氮氧化物(亞硝態氮\硝態氮),同時要產生H+離子消耗鹼度,也會導致pH下降。
二、建議
「整個系統處於ph在6以下的酸性環境中,污泥已經開始消失了,2,3級氧化池內已經沒有污泥了」,建議在氧化塘和2、3級氧化池適量加鹼,逐步將整個系統的pH控制在6.5以上!
B. PH值對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影響
pH值對於整個污水處理系統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ph偏酸性則污水易腐蝕系統管道,如果ph大於內7呈鹼性則可能同污容水中的Ca、Mg等金屬離子反應生成沉澱物,造成系統管道內污水淤積。不利於污水的進一步處理和輸送。因此在處理污水是在通過格柵過濾、沉澱池沉澱後要適當調節PH值,再傳送到各個處理池進行多次絮凝、曝氣、殺菌。最後進入河流或進入城市自來水廠。
全部是自己簡單總結的。希望能被你採納,打字很辛苦額~O(∩_∩)O~
C. 影響污水處理微生物活性的因素有哪些
在污水生化處理過程中,影響微生物活性的因素可分為基質類和環境類兩大類。
基質類包括營養物質,如以碳元素為主的有機化合物即碳源物質、氮源、磷源等營養物質、以及鐵、鋅、錳等微量元素;另外,還包括一些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如酚類、苯類等化合物、也包括一些重金屬離子如銅、鎘、鉛離子等。
環境類影響因素主要有:
(1)溫度。溫度對微生物的影響是很廣泛的,盡管在高溫環境(50℃~70℃)和低溫環境(-5~0℃)中也活躍著某些類的細菌,但污水處理中絕大部分微生物最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是20-30℃。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微生物的生理活動旺盛,其活性隨溫度的增高而增強,處理效果也越好。超出此范圍,微生物的活性變差,生物反應過程就會受影響。一般的,控制反應進程的最高和最低限值分別為35℃和10℃。
(2)PH值。活性污泥系統微生物最適宜的PH值范圍是6.5-8.5,酸性或鹼性過強的環境均不利於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長,嚴重時會使污泥絮體遭到破壞,菌膠團解體,處理效果急劇惡化。
(3)溶解氧。對好氧生物反應來說,保持混合液中一定濃度的溶解氧至關重要。當環境中的溶解氧高於0.3mg/l時,兼性菌和好氧菌都進行好氧呼吸;當溶解氧低於0.2-0.3mg/l接近於零時,兼性菌則轉入厭氧呼吸,絕大部分好氧菌基本停止呼吸,而有部分好氧菌(多數為絲狀菌)還可能生長良好,在系統中占據優勢後常導致污泥膨脹。一般的,曝氣池出口處的溶解氧以保持2mg/l左右為宜,過高則增加能耗,經濟上不合算。
在所有影響因素中,基質類因素和PH值決定於進水水質,對這些因素的控制,主要靠日常的監測和有關條例、法規的嚴格執行。對一般城市污水而言,這些因素大都不會構成太大的影響,各參數基本能維持在適當范圍內。溫度的變化與氣候有關,對於萬噸級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特別是採用活性污泥工藝時,對溫度的控制難以實施,在經濟上和工程上都不是十分可行的。因此,一般是通過設計參數的適當選取來滿足不同溫度變化的處理要求,以達到處理目標。因此,工藝控制的主要目標就落在活性污泥本身以及可通過調控手段來改變的環境因素上,控制的主要任務就是採取合適的措施,克服外界因素對活性污泥系統的影響,使其能持續穩定地發揮作用。
D. 簡述完全曝氣池的優點和缺點影響活性污泥法處理系統的因素有哪些
曝氣池實質上是來生化反應器,在這個源反應器中,活性污泥、空氣和污水充分混合,發生生物化學反應,使水質得到凈化。不同運行方式的活性污泥法有不同型式的曝氣池。按水力特徵不同,可將曝氣池分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和組合式三種類型。
E. 酸性廢水流入氧化溝容易導致污泥膨脹
污泥膨脹及其控制
污泥膨脹是活性污泥常見的一種異常現象 ,系指活性污泥由於某種因素的改變,產生沉降性能惡化,不能在二沉池內進行正常的泥水分離,污泥隨出水流 失。發生污泥膨脹以後,流出的污泥會使出水SS超標 ,如不立即採取控制措施,污泥繼續流失會使曝氣池的微生物量銳減,不能滿足分解污染物的需要,從而最終導致出水BOD5超標。活性污泥的SVI值在100左右時,其沉降性能最佳,當 SVI 超過150時,預示著活性污泥即將或已經處於膨脹狀態,應立即予以重視。 在沉降試驗中。如發現區域沉降速度低於0 .6m/h,也應引起重視,在活性污泥 鏡檢中,如發現絲狀菌的韋度逐漸增大, 至 (d) 級時,應予以重視,至(c)級時 ,污泥處於膨脹狀態。絲狀菌豐度至( f) 級,說明污泥處於嚴重膨脹狀態。
污泥膨脹總體上分為兩大類:絲狀菌膨張和非絲狀菌膨脹。 前者系活性污泥絮體中的絲狀菌過度繁殖,導致的膨脹;後者系菌膠團細菌本身生理活動異常產生的膨脹。
(1)絲狀菌膨脹的存在條件及成因
正常的活性污泥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絲狀菌,它是形成活性污泥絮體的骨架材料。活性污泥中絲狀菌數量太少或沒有,則形不成大的絮體。沉降性能不好;絲狀菌過度繁殖,則形成絲狀菌污泥膨脹。在正常的環境中,菌膠團的生長速率 大於絲狀菌,不會出現絲狀菌過度繁殖;如果環境條件發生變化 ,絲狀菌由於其表面積較大,抵抗環境變化的能力比菌膠團細菌強 ,其數量超過菌膠團細菌 ,從而過度繁殖導致絲狀菌污泥膨脹。引起環境條件變化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進水中有機物質太少,導致被生物食料不足;
2進水中氮、磷營養物質不足 ;
3 pH值太低,不利於細菌生長 ;
4 曝氣池內 F/M太低 ,微生物食料不足 ;
5混合液內溶解氧 DO 太低 ,不能滿足需要;
6進水水質或水量波動太大,對微生物造成沖擊。
出現以上情況之一,均可為絲狀菌過度繁殖提供必要條件 ,導致絲狀菌污 泥膨脹。 另外,絲狀菌大量繁殖的適宜溫度在25~30℃:, 因而夏季易發生絲狀菌污泥膨脹。以上所述的絲狀菌指球衣菌。當入流污水「腐化」、產生出較多的H2S (超過1 ~2mg /L ) 時,還會導致絲狀硫磺細菌(絲硫菌)的過量繁殖,導致絲硫污泥膨脹。
(2)非絲狀菌膨脹的存在條件及成因
非絲狀菌膨脹系由於菌膠團細菌生理活動異常,導致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惡化。這類污泥膨脹又可分二種。一種是由於進水口含有大量的溶解性的有機物,使污泥負荷F/M太高.而進水中又缺乏足夠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或者混合液內溶解氧不足,高 F/M 時,細菌會很快把大量的有機物吸入體內 ,而由於缺乏氮 、磷或 DO 不足 , 又不能在體內進行正常的分解代謝。此時,細菌會向體外分泌出過量的多聚糖類物質 。這些物質由於分子式中含有很多氫氧基而具有較強的親水性,使活性污泥的結合水高達400 % (正常污泥結合水為100 %左右)呈黏性的凝膠狀, 使活性污泥在二沉池內無法進行有效的泥水分離及濃縮 。這種污泥膨脹有時稱為粘性膨脹 ,
另一種絲狀菌膨脹是進水中含有較多的毒性物質,導致活性污泥中毒,使細 菌不能分柲出足夠量的粘性物質,形不成絮體,從而也無法在二沉池內進行泥水 分離: 這種污泥膨脹稱為低粘性膨脹或污泥的離散增長。
(3)污泥膨脹的控制措施
污泥膨脹控制措施大體可分成三大類。一類是臨時控制措施,另一類是工藝 運行調節控制措施,第三類是永久 控制措施。
臨時控制措施主要用於控制由於臨時原因造成的污泥膨脹,防止污泥流失 , 導致SS超標。臨時控制措施包括污泥助沉法和滅菌法二類。污泥助沉法系指向發生膨脹的污泥中加入助凝劑,增大活性污泥的密度,使之在二沉池內易於分離。常用的助凝劑有聚合氯化鐵,硫酸鐵、硫酸鋁和聚丙烯醯胺等有機高分子絮凝劑有的小處理廠還加粘士或硅藻土作為助凝劑。助溺劑投加量不可太多,否則易破壞細菌的生物活性,降低處理效果。聚合氯化鐵常用的投加量為5~10mg/L。滅菌法系指向發生膨脹的污泥中投加化學葯劑,殺滅或抑制絲狀菌。從而達到控制絲狀菌污泥膨脹的目的,常用的滅菌劑有NaClO , ClO2 , Cl2 , H202和漂白粉等種類。由於大部分處理廠都設有出水加氯消毒系統 ,因而加氯控制絲狀菌污泥膨脹成為最普遇的一種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運行實踐及歷史數據積累,確定一個臨界SVI值,
當污泥指數低於該臨界值時,不影響二沉池的泥水分離及出水水質,該臨界值為最大允許污泥指數SVIm。
2持續測定SVI超過SVIm的次數和程度,決定是否需採取控制捎施。
3選擇最佳加氯點。
首先應考慮到氯能在污泥中充分均勻混合,並盡快與絲狀菌接觸。其次,盡量選擇有機物含量較低的部位作投加點,以使降低投葯量,因此。最佳加氯點是在迴流污泥渠上 ,如果渠道上有攪拌設備、則投加點設在攪拌設備附近,如無攪拌設備,則宜設在迴流泵附近 。
4氯量的計算。
一般按系統內的污泥總損計算加氯量 :
m = K •M
式中 K 一單位污泥每日加氯量,8 ~10kgCI2( kg*d ) ;
M一系統活性污泥總量
5核算加氯點污泥中氯的濃度。
氯是對微生物無選擇性的殺傷劑, 既能殺滅絲狀菌, 也能殺傷菌膠團細菌 。因此 ,應嚴格控制投加點氯的濃度。一般控制在35mg/L以下。
6實際加氯過程中,應由小劑量到大劑量逐漸進行,並隨時觀察SVI值及生物相。
當發現 SVI 值低於SVIm值或鏡檢觀察到絲狀麴菌絲溶解,應立即停止加氯。開始加氯量可取由 ( m = K •M) 式計算出的加氯量的1/5 , 然後每日逐漸增大, 一般帶持續3倍泥齡長的時間能控制住。
最後需要強調 ,滅菌法適用於絲狀齒污泥膨脹,而助沉法一般用於非絲狀菌污泥膨脹。
工藝運行調節控制措施用於運行控制不當產生的污泥膨脹。例如,由 DO 太低導致的污泥膨脹,可以增加供氧來解決;由於pH 值太低導致的污泥膨脹 , 可以通過增加預曝氣來解決;由於氮磷等營養物質的缺乏導致的污泥膨脹,可以投加營養物質;由於低負荷導致的污泥膨脹,可以在不降低處理功能的前提下,適當提高 F/M。另外,對混合液進行適當的攪拌,也有利於絲狀菌污泥膨脹的控制。
永久性控制措施系指對現有處理措施進行改造,或設計新廠時予以允分考慮,使污泥膨脹不發生,以防為主。
常用的永久性措施是曝氣池前設生物選擇器。通過選擇器對微生物進行選擇培養,即在系統內只允許菌膠團細菌的增長繁殖,不允計絲狀菌大量繁殖。選擇器有三種:好氧選擇器,缺氧選擇器和厭氧選扦器 。這些所謂的選擇器一般只是在曝氣池首端劃出一格進行攪拌。使污泥與污水充分混合接觸,污水在選擇器中的水力停留時間一般為 5~ 30min , 常採用20min 左右。好氧選擇器內需對污水進行曝氣充氧,使之處於好氧狀態,而缺氧選擇器和厭氧選擇器只攪拌不曝氣。好氧選擇器防止污泥膨脹的機理是提供一個DO充足,食料充足的高負荷區,讓菌膠團細菌率先搶佔有機物 ,不給絲狀菌過度繁殖的機會。在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工藝的曝氣池前段。設一個好氧選擇器、 其控制污泥膨脹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缺氧選擇器與厭氧選擇器的設施和設備完全一樣 ,它們發揮什麼樣的功能完全取決於活性污泥的泥齡。當泥齡較長時,會發生較完全的硝化 ,選擇器內會含有很多硝酸鹽,此時為缺氧選擇器。當污泥齡較短時,選擇器內既無溶解氧 , 也無硝酸鹽,此時為厭氧選擇器。缺氧選擇器控制污泥膨脹的主要原理。是絕大部分菌膠閉細菌能利用選擇器內硝酸鹽中的化合態氧作氧源,進行生物繁殖 ,而絲狀菌(球衣菌)沒有這個功能,因而在選擇內受到抑制,增殖落後於菌膠團細菌 ,大大降低了絲狀菌膨脹發生的可能,厭氧選擇器控制污泥膨脹的主要原理是,絕大部分種類的絲狀菌(球衣菌)都是絕對好氧,在絕對厭氧狀念下將受到抑制。而絕大部分的菌膠團細菌為兼性菌。在厭氧狀態下將進行厭氧代謝 ,練續增殖。但是 ,厭氧選擇器的設置,會導致產生絲硫菌污泥膨脹的可能性 , 因為菌膠團細菌的厭氧代謝會產生硫化氫,從而為絲狀菌的繁殖提供條件。因此 ,厭氧選擇器的水力停留時間不宜太長。將現有傳統活性污泥系統稍加改造成一些 變形工藝 ,如吸附再生藝,逐點進水工藝等形式,也能有效地防止污泥膨脹的發生。另外,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新工藝,如 A20, AB、SBR等工藝也能有效地防止污泥膨脹。
更多污水處理技術文章參考易凈水網http://www.ep360.cn/
F. 長時間爆氣對活性污泥的影響
活性污泥分泌物增多,
常規活性污泥處理廢水運行工藝故障咨詢
(一) 氧化溝泥少,微生物因為天氣寒冷,難培養,怎麼辦?
1.如果是在系統剛剛啟動時的培養,污泥量少是正常的,隨著培養的進行,污泥量會增多。培養時,曝氣過度是很不利於污泥培養的。
2.當然微生物的量是和你的源水中的碳氫含量有關,碳氫不足自然無法使微生物數量上升。還請檢查。
3.如果你的系統早就啟動了,想要提高微生物數量。我覺得沒有太大必要的。達到平衡就行了,重要的是處理出水的情況。
4.特意的提高微生物數量將使污泥老化,反而不利於出水水質的。
5.溫度的問題,我覺得出水水溫不低於10度,微生物活性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6.根據F/M值的大小,可以知道你的微生物數量是否太低,該值不大於0.25,就說明你的微生物數量不是太低。
(二) 我今天算了一下我們廠上個星期的污泥齡(它的計算公式不是(曝氣池有效容積×污泥濃度)/(排泥量×迴流污泥濃度×24)嗎?跟你提供的公式有差入吧!),在4d左右,而我們的設計污泥齡是9d,即使我們的設計進水跟實際的相差一半(BOD),但也不至於相差那麼大吧!還有F/M是0.17左右,應該符合要求的,究竟問題出在哪呢?還想問問,沉澱池出水帶點綠色是什麼原因呢?
1.真對不起,是我疏忽了,你的公式是對的.
2.你的食微比是正常的,污泥齡偏低。由此生物活性增強,不利於在二沉池的泥水分離。
3.我不知道你們廠是不是城市污水處理廠。如果是的話,出水帶點綠色也很正常的。這應給與污水在管網內發生厭氧後的結果。
4.請檢查SV30值,該值應給對你有幫助,大於50%,可能是絲狀菌的問題。小於25%,上清液混濁,夾有細小顆粒,顯微鏡觀察有大量非活性污泥類鞭毛蟲(如側跳蟲、滴蟲)。則可能是污泥齡偏低的原因。
(三) 如何降低污水廠的能耗?政府撥的經費可憐,希望您能介紹一下運營管理方面的經驗。
污水廠運行費用最大的應該是電費,如果污泥委託處理其費用也很高的。
針對以上問題:
1.降低曝氣量,以減少電費。我的經驗是,理論上的曝氣池溶解氧控制在3ppm,不利於節能降耗,通常,我認為,若生物系統是低負荷運行(F/M小於0.15),溶解氧控制在1.5ppm已經足夠了。由此可產生節電效果。
2.系統有調節池、中段提升泵站的,可發揮其儲水能力,以進行間隙運行來降低運行費用。
3.污泥費用如有產生,可根據情況用於廠內花木堆肥。由此只需增加點工費用即可。
(四) 溶解氧控制在1.5ppm,在北方的冬季會不會影響一些高效的微生物繁殖(氧化溝工藝),降低出水水質?
1.微生物繁殖的速度與源水中碳氫含量的關系最為關聯。
2.我平時運行的曝氣池(氧化溝)出水溶解氧濃度一直維持在1.0ppm,冬天也沒有太大變化的.你可以嘗試一下,自己調整和摸索出自己水廠的合適參數。
3.控制低溶解氧的出水,可以使微生物在沉降階段,加強內源呼吸,十分有利於微生物重新進入生物池首端後發揮更好的吸附氧化作用。
(五) 我想咨詢一下化工污水處理過程中,水解酸化池和接觸氧化池污泥培養問題,水解酸化池的填料上一直沒有活性污泥掛上去,影響了處理效果。前段時間進水濃度COD在1200mg/l左右,已有一個月時間。這段時間我把進水濃度降到COD400mg/l左右,發現接觸氧化池填料上的污泥有減少的跡象,請問怎麼樣才能使水解酸化池和接觸氧化池中的污泥盡快培養好,其進出水指標怎樣才最理想?
你好!我對水解酸化和接觸氧化工藝的運行接觸時間不是太長。
以下個人觀點僅供你參考一下吧:
1.水解酸化段可以將大分子物質轉化為小分子的物質,由此利於後段生物對有機物的降解。也就是說,水解段的污染物質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
2.有鑒於此,在水解酸化池加設填料,並長出生物膜來就需要源水有足夠的有機物含量,和水力停留時間。
3.1200ppm的源水COD,我想在停留時間不足時,自然不會有生物膜產生啦。更不用說400ppm了。所以,連接觸氧化池生物量也會下降。
4.生物量與進流水有機物量是平衡的,我想,你的進水濃度還不足以產生掛膜。但出水水質應給還可以吧!?
5.現階段,只要出水可以,掛不掛膜又有多大關系呢!
我曾做過一點水解酸化和接觸氧化處理工業廢水的經驗,談點自己的想法
1.首先你處理的是化工廢水,就要考慮水中是否含有大量難生物降解的物質,培養降解這些難降解有機物的微生物成為優勢菌種當然需要很長時間了,如果接種處理相關廢水的污水廠的污泥,可能啟動會快些。
2.雖然你進水COD=1200mg/L但其中可為微生物馬上利用的可能很少(因為化工廢水中可能含有大量高分子難降解物質),因而三豐兄說得對,在啟動階段先不必考慮出水濃度;而你把進水COD降到400mg/L,微生物量當然更低了,因為本來易降解的有機物占的比例就小,你有把1200改為400,那微生物沒有吃的當然繁殖更慢。
3.如果你處理的水不是很容易生物降解的,那在啟動前期可加一些生活污水或其他可降解碳源,把微生物數量提高,然後再馴化污泥。
4.不知可否聽過共基質代謝的方法,在理論研究上已有一定水平,我也不知實踐中有否應用。
G. pH值對活性污泥法的影響有哪些
pH值降至4.5以下活性污泥中原生動物將全部消失大多數微生物的活動會受到抑制優勢菌種為真菌活性污泥絮體受到破壞極易產生污泥膨脹現象。當pH值大於9後微生物的代謝速率將受極大的不利影響菌膠團會解體也會產生污泥膨脹現象。活性污泥混合液本身對pH值變化具有一定的緩沖作用因為好氧微生物的代謝活動能改變其活動環境的pH值。比如說好氧微生物對含氮化合物的利用由於脫氮作用而產生酸降低環境的pH值由於脫羧作用而產生鹼性胺
又可使pH值上升。因此經過長時間的馴化活性污泥法也能處理具有一定酸性或鹼性的污水。此外廢水本身所具有的鹼度對pH值的下降有一定抑製作用。
但是污水的pH值發生突變譬如鹼性污水進入已適應酸性環境的活性污泥系統時將會對其中微生物造成沖擊甚至有可能破壞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
你可能感興趣的:
《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對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有哪些規定
H. 污水處理曝氣的大小對活性污泥生長有什麼影響
曝氣,是污水好氧處理中必不可少關建環節,曝氣量的大小對無論對生物膜法或是活回性污泥法都有直接答影響,曝氣量過小,二次沉澱池可能由於缺氧而發生污泥腐化,即池底污泥厭氧分解,產生大量氣體,促使污泥上浮。曝氣量過大,在曝氣池中將發生高度硝化作用,使混合液中硝酸鹽濃度較高。沉澱池中由於反硝化而產生大量N2或NH3,而使污泥上浮。
另外,曝氣量的分布是和穩定,也是影響處理效果和能耗的一個重要原因。曝氣頭堵塞,氣體流量會減少,也會造成其它地方流量增大,相反,曝氣頭破損,氣體流量會大增,會造成其它地方流量銳減,由於生物反應不平衡,處理質量下降。為達到處理效果,不得不調整曝氣量,在此某點的溶解氧的變化不能准確反映生物池的處理狀態,使得溶解氧為指標的控制變得不穩定,能耗增加。因此曝氣系統必須進行控控制。
I. 影響活性污泥生長的因素
適宜的溫度
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定溫度范圍內生存,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可大量生長繁殖。在污泥培養時,要將它們置於最適宜溫度條件下,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長速率生長,過低或過高的溫度會使代謝速率緩慢、生長速率也緩慢,過高的溫度對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工業廢水生物處理中最適宜的溫度為30℃左右。我公司造紙廢水全年在18~32℃間波動,可以保證生化細菌的酶促反應速度,使之良好生長繁殖。
2 .適宜的pH值
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密切相關。大多數細菌、原生動物的最適pH值為6.5~7.5,在此環境中生長繁殖最好,它們對pH值的適應范圍在4~10。
而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曝氣系統中,作為活性污泥的主體,菌膠團細菌在6.5~8.5的pH值條件下可產生較多粘性物質,形成良好的絮狀物。根據我公司廢水特徵,要控制廢水的pH值在7~8.5。 3 保證廢水中要有適量的溶解氧(DO)
J. 影響活性污泥法處理系統的因素有哪些
溫度,pH,溶解氧,營養物質,有機負荷,有毒物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