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洛陽生活污水

洛陽生活污水

發布時間:2021-11-29 16:11:33

① 2021年最新水費標准

水費的計費問題,其實並不固定,而是視情況而定的。

從2015年開始,居民用戶綜合水價由此前的2.50元/立方米調整為按三檔分階梯計價,其中,污水處理費由現行每立方米0.70元調整為1.00元。

第一,居民第一階梯戶年用水量不超過144立方米(含),綜合水價為每立方米3.50元(含污水處理費1.00元)。

第二,第二階梯戶年用水量144—204立方米(含),綜合水價為每立方米4.65元(含污水處理費1.00元)。

第三,第三階梯戶年用水量204立方米以上,綜合水價為每立方米8.00元(含污水處理費1.00元)。階梯水量以年為計價周期,周期之間不累計、不結轉。

其實國家水費收取標准根據不同的用水目的,水費也相應的不同。在一般情況下,水費分為居民生活用水、非居民生活用水、特種行業用水。

事實上,國家規定的水費價格情況如下:

首先是居民生活用水:2.80元/立方米。

其次是行政事業用水:3.90元/立方米。

然後是工商業用水:4.10元/立方米。

再是賓館、飯店、餐飲業等用水:4.60元/立方米。

然後是洗浴業用水:60元/立方米。

然後是洗車業、純凈水用水:40元/立方米。

最後是農賠水:0.60元/立方米。

② 有沒有關於城市環境污染的800字左右的文章

中國農村的水環境問題

徐海亮

中國農村的水環境問題可分為水的利用、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土流失、水體污染、河流枯萎和河流水文變異、河口淤積和海水入浸、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等。本篇僅介紹中國大陸農民水的利用及水質狀況的問題。

水資源及水利建設概況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佔有量列第109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其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到二十世紀末,人均佔有量不斷減少,新水源開發越來越困難,水污染造成環境惡化。水資源的量與質業已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從50年代到90年代,中國人口增加了1倍多,人均水資源量減少52%,同期社會、經濟用水量增加了154%.到1997年,全國有6000萬人飲水困難,1/4的人口飲水不衛生。70年代全國年均受旱面積1.7億畝,90年代增加到4億畝,1997年受旱5億畝。目前,中國大陸農業灌溉用水量約4000多億立方米(年)。由於工農業的發展,北方地區持續乾旱,水質環境的惡化,全國形成地下水漏斗56個,面積8.7km ;農業用水已受到很大的威脅;黃河下游連續多年長時段斷流,1972-1996年有19年發生斷流,1997年達227天;甚至黃河上源和塔里木河也出現斷流、萎縮。這些都為農業用水和國民的生存亮出了黃牌。

但是,中國農業用水仍處於十分粗放的階段,普遍用大水漫灌,嚴重地浪費水資源,也影響了水─土生態環境。目前,井灌面積2億多畝,年提水量500億立方米,抽水站年提水600億立方米;渠系灌溉的有效利用率只達到30%到40%,井灌區也只有60%的有效利用率。開展節水灌溉,是重要的抗旱途徑,也是改善生存與發展環境的重要措施。

以農立國的中國,有數千年的攸久的治水歷史。治水以除害興利,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成了歷代安邦治國的大事。二十世紀50代以來,中國以防洪為重點,對大江大河進行了流域規劃,初步建設了一個包括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在內的防洪體系。中國大陸修建加固堤防24萬公里,保護七大流域中下游地區5億多人口、3220萬公頃耕地和佔全國2/3以上的工農業產值。半個世紀來,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2萬余座(大中型水庫4750餘座),總庫容達407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面積發展到7.5億畝,佔大陸耕地總面積一半左右。這一水利體系,在相當的程度上抵禦了半個世紀來大大小小的旱澇洪自然災害,使中國以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並支持了工業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飲水問題,是水利建設的重頭戲。到1998年底,中國9.54億農村人口,改水受益已達8.64億人,自來水普及率達50.42%.

1998年,長江、松花江、珠江、閩江出現大洪水,在抗洪、救災的同時,全國供水基本滿足經濟穩定增長的需求。1998年中國大陸水資源總量34017億立方米,產水總量占降水總量的50%.大陸統計的水庫2903座,年末蓄水1805億立方米,北方片比上年增加165億立方米,南方片卻減少了155億立方米。與上年相比,平原地下水淺層漏斗水位有所上升,但36個深層漏斗仍有2/3水位持續下降。部分卻水城市實際上依靠超采地下水維持供需平衡。1998年大陸總供水量5470億立方米,總用水量5435億立方米,其中灌溉用水佔64.3%,林木魚佔5%,工業用水佔20.7%,城鎮生活用水佔4.7%,農村生活用水僅佔5.3%.大陸農田灌溉用水定額488億立方米,灌溉節水潛力很大。在1998年,人均用水量435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為每人每日222升,農村僅為87升。提高農村人口生活素質,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問題,仍是一個重大的任務。1998年大陸廢污水排放總量59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佔69%,生活污水佔31%.對109700公里河段的監測評價,五類以下河長佔23.5%.水質的總體狀況略有好轉。

水短缺和治理建設的典型事例

山西山區的蔡家岩,過去流傳著"寧舍一升米,不給一碗水",長年靠人運水,有的甚至飲馬尿。甘肅定西縣,水貴重似黃金。1995年大旱,隴中東部300萬人、200萬大牲口飲水斷缺。人們不知道在雨水豐沛的南方,也有水資源的匱乏。浙江縣級以上城鎮有一半缺水,一般年份,有180萬人吃水困難。雲南省長強調指出,如果在本世紀末還解決不了全省240萬人、205萬頭大牲口飲水問題,就將是嚴重失職。四川省資中縣的陽鳴村,由於飲水中微量元素奇缺,全村農民身高都不足一米,成了有名的矮人村。

1996年,陝西省政府決定在全省農村實施"甘露工程",用三年時間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困難;陝北的定邊、靖邊、吳旗等縣,通過建集水、集流工程,初步解決山區飲水灌溉問題。

水窖這不起眼的工程,發揮了大作用。定邊的農民董恆安,貸款打窖,商品供應窖水;他的弟弟打窖建大棚菜地,改善了鄉民的生活。佳縣三個農民合資辦供水公司,解決全鄉一萬餘人,三萬多畝耕地、果林用水得以保證。三年來,全省建起各類供水工程13258處,其中供水站500座,機井2200眼,新打水窖25萬眼,初步解決420萬人和近百萬大牲口的用水問題。

甘肅在遭遇1995年大旱後,大力興辦「121雨水集流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每年發展集雨節灌面積50萬畝。這個計劃已經完成,全省400萬人的飲水和生產用水已初步解決。華池縣是典型的山區旱作農業區,近年來,全縣打小電井近三千眼,建成水窖三萬口,發展山塬地補充灌溉密集四萬多畝。解決了6萬人、4萬多牲口的飲水問題。由中華慈善總會資助,定西等五縣堅持建設集雨水窖13226眼,圓了一萬多農戶的盼水夢。隴西南安鄉女青年常紅霞個人集資,鄉政府投入水泥,打井、架線,建水池,解決1556人的吃水問題,580多頭大牲口也飲上自來水。

河南在90年代中期完成降氟改水工程7445處,新增改水自然村2577個,收益農民533萬人。洛陽市努力興建飲水工程,改善丘陵塬區50萬人的問題。新疆通過中央專項撥款、本地自籌,解決370萬農牧民常年飲用「澇壩水」的問題,促進農牧民健康改善,生產發展。山東淄博的275萬農民,統統用上自來水,淄博成為第一個實現鄉鎮社會化供水的地級市,有了自來水,衛生潔具也進入了農民家庭。到本世紀末,廣西累計投入資金近15億元,解決了900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廣西28個貧困縣的飲水工程基本完成。在偏僻的西藏山鄉,已有50萬農牧民飲上了潔凈水。

③ 人類活動干預第四系地下水圈的歷史與現狀

12.3.1.1 人類活動干預第四系地下水圈的歷史

第四紀是人類出現與發展的時代,作為最活躍的一員,在河南平原地下水圈演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蒸汽機時代以來,河南平原地下水圈的演變實際上受到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多重影響。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活動對於水圈施加的干預和影響越來越顯著。

大禹(公元前2277~2213年)治水家喻戶曉,他在河南平原開禹河疏水、輸沙至平原低窪處,並開溝挖渠疏浚澤地,闢地造田,使之農業獲得發展,夏商王朝也因此在黃河下游崛起。禹河的疏浚,使今河南平原大片澤地得以疏干墾殖,沉積環境受到束縛或改變。這可能是河南平原水圈環境第一次受到人為較大規模的改造。之後,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422年),西門豹為鄴令,「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灌」(《史記·滑稽列傳》);魏惠王十年至三十一年(公元前361~340年),先後分兩次開挖鴻溝水系,第一期工程是「入河水於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水經·渠水注》摘引《竹書紀年》)。即自北面的黃河(或滎陽)引水入今鄭州與中牟西的圃田澤,然後再開溝東引至今開封,使滎澤、圃田澤成為天然調節水庫——「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第二期工程是引圃田之水東行,然後轉向東南與淮河之水聯通;秦統一六國後,開始了「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一以障河之南徙,二以為馳道;東漢未,曹操為統一北方,大力發展漕運工程,陸續開挖一系列河渠,溝通了黃河和海河等,逐漸形成了南北大運河的格架。公元608年,隋煬帝開永濟渠,從洛陽自黃河北行通今天津之西再轉向北京,使華北平原區河流全部注入大運河,形成統一的海河水系;1289年,又開濟州河和會通河,使南北大運河不再繞道洛陽,如此等等。上述這些人類活動,改變了地表自然水文網結構,起到了地表水圈的區域性調節的作用,不同程度上干預了河南平原第四紀地表水圈的環境。

據目前考古資料,人類發明水井干預地下水圈環境始於距今5.7ka.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例如,浙江餘姚文化遺址發現5700aB.P.的木欄井,說明人類此時已經利用和干預地下水圈了。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平原北鄰邯鄲發現兩口深達7m左右的水井,屬龍山期產物;河北藁城台西發現兩口木結構井,圓形,直徑1.38~2.95m,井深3.7~5.1m,井底有木井盤,經考證為商代遺址;河南平原南部上蔡蔡國故城(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發現古井多眼。井的發明,大大擴展了人類對地下水圈的干預范圍和力度。

至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隨著現代人們鑿井等水利工程的興起,使河南平原地下水圈開始受到較大力度的干預,地下水位發生一定的降落。但20世紀60年代之前,整個平原工農業生產力水平還較低,如鄭州、開封、洛陽、新鄉等城鎮60年代末才開始發展起來成為工業城市,其工業基礎薄弱,工業需水量還不大。河南平原廣大農業地區也只是利用沿河小型引水工程和磚石井提水灌溉,或利用水庫水進行渠灌。而進入70年代以來工農業需水量劇增,平原區出現了普遍的「機井熱」,地下水開采力度倍增,平均機井密度約6眼/km2,成為人類活動干預第四系地下水圈較為強烈的時期。

對於地下水圈干預最強烈的人類作用,當是近30a來的過量開采,加之西部山區水庫的大量修建,導致進入平原區的地表徑流量減少,區域地下水位連年下降。使得溫縣、孟州至范縣等地出現大范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並幾乎連成一片。一些地區淺部含水層組已基本疏干,區域地下水環境不斷惡化。迄今,這種不良干預影響,仍有愈演愈烈之勢。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地質歷史時期河南平原水圈環境的變化,是以古氣候變化和地表構造運動為主導因素的,它們是造成水圈環境演化的主要驅動力。而今,人類活動已成為一支有影響的最重要的第三支驅動力量。正因為如此,1999年德國P.J.cratzen和美國E.F.stoermer共同提出「人類世」(Anthrocene)一詞。他們從全新世(Holocene)中,把18世紀下半葉1784年瓦特(J.Watt)發明蒸汽機以來到現在和未來50000a劃為「人類世」。人類世時期,人類活動可以將對地表、地下水圈產生重要影響的氣候驅動力構造驅動力脫離於自然演化的方向,人類改變水圈環境的力度將大大增加。在未來幾千年乃至幾萬年,「人」將是一支主要的驅動力,對包括地下水圈在內的生存環境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現在,人們期待著科學發展,正確地干預自然環境,利用「人」這支超級驅動力,努力謀求人—地和諧局面,並通過南水北調工程等的正面干預作用,使得上述不良狀況能夠發生逐步的改觀。

12.3.1.2 人類活動干預第四系地下水圈的現狀及其環境負效應狀況

地下水圈——地下水作為河南平原主要供水水源之一,近幾十年來,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開采含水層為淺層地下水,開采量達89.68×108m3/a(1997),佔地下水開采總量的85.56%;其次為深層地下水,開采量占總量的14.44%。地下水開采量總的變化規律是由南向北、由山前向平原逐漸增加。其中,新鄉市開采量最大,為27.22×108m3/a(2003)。

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海河(即衛河)流域最高,平均為80.6%;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為50%左右(表12.4)。

表12.4 河南平原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統計表(%)

深層地下水開采主要集中在城市區域,多用於工業及生活用水,農村僅有局部少量生活開采。位於河南平原北部和中北部的新鄉、濮陽、鄭州、開封等城市,深層地下水開采強度較大,開采模數達3.2~6.6×104m3/km2a;而位於平原中部的平頂山、許昌、駐馬店地區,深層地下水富水性較差,開采強度也相對較小,開采模數 0.3~3.6×104m3/km2a;位於平原南部的信陽地區,深層地下水開采模數最小,一般0.04~0.5×104m3/km2a。

由於長期大量開采地下水資源,人類活動對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圈的干預作用日益顯著,其結果不但地下水資源衰減嚴重,而且還誘發了諸如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環境負效應問題愈來愈嚴重。

1)地下水超采,地下水資源衰減。在安陽、鶴壁、濮陽、新鄉、焦作、鄭州、商丘、許昌、漯河等地,河南平原淺層地下水已出現大面積超采現象,地下水資源衰減情況嚴重。1999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個數7個,到2004年增至10個,漏斗總面積達7247~10018km2(表12.5)。其中,位於平原北部的安陽-鶴壁-濮陽區域降落漏斗面積最大,達5648~7208km2,其次為武陟-溫縣-孟州區域降落漏斗,面積為532~998km2(表12.6)。

表12.5 河南平原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統計表

表12.6 河南平原典型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狀況表

在城市工業布局集中區,深層井密度大,深層地下水超采嚴重,形成了以城區水源地為中心的深層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據統計,河南平原大部分城區深層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的超采。其中,鄭州城區深層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積444.6km2、開封市122.0km2、商丘市480km2;許昌市、駐馬店市深層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80m,焦作、鶴壁市也達80m左右。區域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資源衰減嚴重。同時,導致包氣帶厚度加大,地表徑流量減少,河道、濕地生態環境退化,又造成對地表水圈的不良影響。

2)地面沉降與地裂縫危害。地下水持續超量開采,使得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含水岩層部分被疏干,儲水孔隙被壓縮,進而誘發地面沉降及地裂縫災害。目前,許昌、開封、濮陽等地均發生了地面沉降,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地裂縫災害。

3)地下水水質變異和污染。人類活動對於水圈的污染由來已久,但是在工業化之前,只是局部的,且污染物總量很小。在大多數情況下,水體的自凈能力完全可以將其消解,不足以造成對水圈環境的污染。工業化革命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由於人類干預能力的迅速增強,用水量劇增,大量工業、生活廢水排入地表、地下水圈,加之工業固體廢棄物的任意堆放、農葯化肥的大量施用、直接利用污水灌溉等,使得大量污染質經地表水體入滲或者經降水淋溶作用介入地下水圈,造成對地下水環境的污染。此外,由於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包氣帶厚度加大,氧化環境發育,氧化作用增強,導致疏干含水層介質中鹽分離子得以激活,在大氣降水或地表水的淋溶作用下進入地下水體,造成地下水鹽分增加,礦化度增高,水質發生變異、甚至污染。同時,地下水超采致使地下水圈系統的循環方式發生了改變。局部地區以地下水垂直排泄、地表蒸發、部分回滲地下水的循環方式為主導運動形式,這又加大鹽分的反復積聚以及污染物下滲介入含水岩層的力度,導致地下水圈環境進一步惡化,地下水資源量進一步匱乏。1997年,近50眼井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表明,有70%的監測井不符合飲用水的標准。在地表水體嚴重污染的河流兩側,地下水條帶狀污染突出,成為河南平原地下水環境污染的重災地區。

4)地表水圈水文網改變,湖泊窪淀乾涸,濕地生態環境萎縮。歷史上,人類水利工程數量和規模有限,並未太大地干擾水圈的循環。工業化革命以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生產生活用水量劇增,各種水利工程的規模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多,往往是大、中、小河流干支流到處攔蓄引水,常常使得主流流量減少,甚至出現完全斷流現象。如黃河中、上游地區,歷史時期以來人工引水量不斷增加,河道挾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堆積在下遊河床,黃河河床不斷抬升,決口泛濫不斷,大面積的土地被泥沙掩埋,當地生態環境發生不良變化。20世紀80~90年代,黃河斷流取代了黃河泛濫,成為影響河南平原經濟發展的一大新患。

河南平原過去分布著許多湖淀,歷史上它們在分水抗洪、緩洪滯瀝、蓄水灌溉、改善生態環境方面起過很好的作用。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類工程作用,進入平原的水量減少很多或無水可流,下遊河道幾近乾涸,地表水文網改變,許多湖泊、窪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諸如孟津黃河濕地、開封柳園口濕地、豫北黃河故道濕地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濕地生態環境存在萎縮態勢,一些過去較多的喜水、喜濕植物減少或消失,生物多樣性正受到嚴重的威脅。

④ 河南洛陽,老人不慎跌入污水井,消防員是如何營救的

一、相關介紹

生活當中我們時常會看到路上時常會擺放一個正在施工請勿前往的安全標識牌,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應該都會繞過去選別的路走吧,也有可能有的人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牌子,毅然前往,不小心走進施工場地,這種未完工的施工場地裡面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近日河南洛陽的一個老人就不慎掉入剛剛修建完工的污井內,這個井大約高6米多深,路人發現後及時給消防隊員打了電話。消防隊員火速趕到事發現場處理情況,趕到現場消防員發現這個老人受傷比較嚴重,躺在地上呻吟不止完全無法動彈。的確也是,6米是比較高的高度了,對於一個上了歲數的老人來說,從這么高的地方掉下去,確實受傷比較重。即使是一個年輕人,從這么高的地方摔下去也不太可能毫發無傷。
三、個人建議

在此也希望大家平時出門一定要多查看周邊環境,多加小心,保護好自己,不要發生不必要的損傷。花錢是小,關鍵是自己還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嚴重的危及生命,那就得不償失了。老人和孩子出門盡量還是有家人的陪伴,畢竟孩子年幼,安全意識淡薄;老人上了年紀,行動遲緩,反應緩慢,這樣也是有很大的安全隱患的。

⑤ 關於黃河的現狀

發展變化
黃河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游屬乾旱半乾旱區降水率級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⑥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懸河

由於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於流域內的城市、農田 ,全靠大堤約束,它因而被稱為「懸河」。那麼黃河是從什麼地方開始成為「懸河」的呢?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西南部的磴口縣,在這里,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黃河奔流在中條山與秦嶺之間,東行經河南孟津。由這里距黃河30公里處,就是我國著名的都城洛陽。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從東周起,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則天)、後梁、後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
滅殷以後,就把傳國之寶九鼎遷到洛陽,有定都洛陽之意。武王死,當時輔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規模地營造洛邑,分別建立王城和成周城兩座。在澗水東、水西間的為王城,即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在水東,即今白馬寺附近的為成周城。周平王遷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遷都成周城。東漢劉秀稱帝後,建都洛陽。
漢魏時的洛陽城是在成周城遺址的基礎上加以擴展的。史載洛陽城「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稱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陽西50里處就有「仰韶文化」,可見當時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當發達。由此為發端,愈發輝煌。

河道變遷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環境保護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⑥ 中國城市污染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13日公布了2003年最佳環境城市和最差環境城市的排行榜。

一份年度重點城市環境報告顯示,環境質量最好的城市是海口、珠海、湛江、桂林、北海;污染控制最好的城市是南通、連雲港、沈陽、蘇州、福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最好的城市是大連、煙台、深圳、珠海、海口。

而空氣污染最重的10個城市是臨汾、陽泉、大同、石嘴山、三門峽、金昌、石家莊、咸陽、株洲、洛陽。

中國目前共有668個城市,容納36.1%的人口,貢獻70%的國內生產總值和80%的稅收。此次發布的環境報告包括了省會城市、直轄市、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城市以及風景名勝城市等47個重點城市。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47個重點城市的2003年的工業污染物單位增加值排放強度比2002年均有下降,而且污染增長速度小於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環保總局副局長汪紀戎在13日的發布會上說。

城市污染主要分為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報告顯示,與2002年相比,2003年,47個重點城市的空氣污染(包括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濃度年日均值)略有下降;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理率分別提高了10.68個百分點、1.78個百分點和12.06個百分點;環境雜訊和交通干線雜訊年均值略有下降。

此外,綠化覆蓋率提高0.68個百分點,平均環保投資額增長0.14個百分點,達到GDP的2.43%。

汪紀戎說,盡管總體環境情況穩中有升,一些城市的空氣污染仍然很嚴重。此外,由於機動車數量激增,北京、哈爾濱、南京、廣州、西安、銀川等城市二氧化氮年日均值濃度上升明顯。

另外,部分城市的環境基礎設施薄弱。2003年,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低的城市包括長春、哈爾濱、武漢、湛江、北海、重慶和拉薩;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的城市包括哈爾濱、烏魯木齊和貴陽。

中國自1989年起開始實施一套包括城市環境質量、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體系。除了47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還有561個城市參與考核,參與數量佔全國城市總數的91%。

來源: 新華網

⑦ 三清兩改一建是怎樣

三清:清生活垃圾、清生活污水、清禽畜糞便和農業生產廢棄物。
兩改:改農村衛生廁所,改村莊道路。
一建:建立長效機制。

閱讀全文

與洛陽生活污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廠廢水零排放包括哪些廢水 瀏覽:740
xrv空調濾芯卡扣壞了怎麼辦 瀏覽:663
污水掛管走涵渠怎麼施工 瀏覽:276
碧麗飲水機品牌怎麼樣 瀏覽:90
鋁鍋下面一層水垢怎麼除掉 瀏覽:433
蔬菜大棚內的污水怎麼處理 瀏覽:755
家用凈水器ro膜規格 瀏覽:940
威武機油濾芯多少錢 瀏覽:22
樹脂牙貼面能用多久 瀏覽:302
雅文邑蒸餾塔 瀏覽:677
超濾器清洗方法 瀏覽:801
什麼除水垢比較好 瀏覽:829
飲水機怎麼開熱水按鍵的 瀏覽:62
蘇州電鍍污水如何處理 瀏覽:551
處理污水的工作人員應穿戴 瀏覽:45
拉伸機濾芯桶怎麼做 瀏覽:182
進口附著力樹脂 瀏覽:298
啤酒有污水怎麼處理 瀏覽:947
工業酸性廢水處理多少錢 瀏覽:972
廈門gw鑄鐵型管道污水泵多少錢 瀏覽:734